第二章 历史文献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歆对“儒”的分析中,言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 义之际”。在儒家的思想中,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更超越对 “知”的追求。整个思想、心理更趋向于内倾,“留意于仁义 之际”以达到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儒家学说的这种“政(政 治)教(教化)合一”的文化观,也构成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 整体特征。
经学中体现最为明显,对于经书的解说直接关系对儒家圣 贤的思想及伦理教义的体认。经的研究—义理的阐发、章句的 解释、以及文字的训诂等。文化史上的经学—两汉经学(今文 经、古文经之争)、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 学)、乾嘉朴学。
孔子整理“六经”,寄托他政治上“复礼”,道德上“归仁” 的理想。他奠定了儒家学派的根本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 本特征。历史文献学从一开始产生,便与以政治、伦理为核心内容 的儒学建立了不解之缘,成为阐述、弘扬儒家学说的最重要工具。
二、政教合一的文化观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和代表,其基本特征,在相当 程度上,也体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其他文化成就对历史文献学发展
的影响
一、书写流通的演变
文字—甲、金、篆、隶、草、楷、行 书写工具—甲兽骨、青铜器、陶器、竹木、绢帛、纸 流通—刻写、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二、文化教育的变化与成就
学在官府→学在私门,政府把持的历史文献—金匮石室之藏流
布于民间,构成历史文献学发展的条件。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整理“六经”,开创历史文献学。
第二章 历史文献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 第一节 民族文化心理与历史文献学 ❖ 第二节 历史文献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 ❖ 第三节 其他文化成就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
影响
第一节 民族文化心里与历史文献学的繁荣
民族文化心理是积淀在传统文化中最深层的内容,
它直接左右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和价值取向。 一、“农业—宗法”的社会特质 中国文化的发展长期浸濡在以血缘宗法为特色,
三、会通和合的精神
“会通和合”的精神,构成了历史文献学的学术倾向,与西方
文化中严密的学术分类比较,中华民族文化更喜欢做模糊的全面的 把握(更看重各门类的相互联系)。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学家看待历史文献,不是局限于个别的单独门 类,而是从思想文化的整体把握,主张会通各个方面而作一种综合 性的研究。如目录学经、史、子、集中的经学,其又可划分为文、 史、哲、语言学等学科,但这些内容又是围绕着儒家经典出现的, 并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会通)。
此外,除了上述外,还有许多文化成就,如考古
学的新发现、学术思潮的演进等等,无不对历史文献 学的发展起强有力的促进
四、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我国古代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撑,农业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使当时人们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自然秩序、人文—人事条理,二者 各有所司,相互包容,相得益彰,形成一个“会通和合”的大系统 (天人合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
第二节 历史文献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
由于民族文化的大量信息是以文字的形式凝结于历
史文献中,因此,历史文献学,从内容到形式,所体现的 民族文化特征更加突出。
一、以道德伦理为本位
中华民族是以道德和伦理意识为中心的文化传统。从《隋 书·经籍志》总序中可见,在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并不 仅仅是文化技术的问题,而是负有“正纪纲、弘道德”的政治和道 德使命,这正是民族文化特征在历史文献学上的体现。
三、典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有关文献的典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文献学的发展。如:记 录和保存文献的制度、文献采集制度。
四、中外文化的交流
大规模的中外文化交流分三个时期:1至8世纪—以佛教为 中心的印度文化输入期、17世纪至“五四”前夕—西方文化输 入期、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期。
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对于历史文献学发展同样起促进作 用,有时甚至是有革命性的作用。如:《文献通考·经籍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是受佛教目录的影响。
以农业小生产为基础的“农业—宗法”特质的社会中。 稳定安宁的农业生活和强固的、长期延续的宗法血亲 传统遗风,构成中华民族重实际、重经验、重传统文 化的意识形态特征。重经验、重历史的实用理性文化 心理,以及对历史所怀有的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历史 文献学赖以发展繁荣的文化心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广泛意义的“孝”
广义的“孝”—就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所抱有的近乎崇拜的文 化心理。在学术领域,便表现为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的坚定信仰, 以及对弘扬这种文化的巨大热情和责任感。传统意义上“孝”的 血缘继承,则体现为对传统文化事业的继承,如果不能承继和弘 扬传统文化,人们将痛感愧对列祖列宗。
三、追求个体的不朽
中华民族的心理总是执着于历史,在历史中求智慧、求知识,
甚至在历史中追求个体的不朽。人肉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当人 们把人生寄放在现世的立德、立功、立言之上,便使精神长存历 史之中。这种文化心理对知识阶层产生极大影响,使知识分子在 现世不能实现立德、立功的理想时,便走向著书立说的道路,把 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寄托于文字之间,流传于后世。
经学中体现最为明显,对于经书的解说直接关系对儒家圣 贤的思想及伦理教义的体认。经的研究—义理的阐发、章句的 解释、以及文字的训诂等。文化史上的经学—两汉经学(今文 经、古文经之争)、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 学)、乾嘉朴学。
孔子整理“六经”,寄托他政治上“复礼”,道德上“归仁” 的理想。他奠定了儒家学派的根本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 本特征。历史文献学从一开始产生,便与以政治、伦理为核心内容 的儒学建立了不解之缘,成为阐述、弘扬儒家学说的最重要工具。
二、政教合一的文化观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和代表,其基本特征,在相当 程度上,也体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其他文化成就对历史文献学发展
的影响
一、书写流通的演变
文字—甲、金、篆、隶、草、楷、行 书写工具—甲兽骨、青铜器、陶器、竹木、绢帛、纸 流通—刻写、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二、文化教育的变化与成就
学在官府→学在私门,政府把持的历史文献—金匮石室之藏流
布于民间,构成历史文献学发展的条件。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整理“六经”,开创历史文献学。
第二章 历史文献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 第一节 民族文化心理与历史文献学 ❖ 第二节 历史文献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 ❖ 第三节 其他文化成就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
影响
第一节 民族文化心里与历史文献学的繁荣
民族文化心理是积淀在传统文化中最深层的内容,
它直接左右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和价值取向。 一、“农业—宗法”的社会特质 中国文化的发展长期浸濡在以血缘宗法为特色,
三、会通和合的精神
“会通和合”的精神,构成了历史文献学的学术倾向,与西方
文化中严密的学术分类比较,中华民族文化更喜欢做模糊的全面的 把握(更看重各门类的相互联系)。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学家看待历史文献,不是局限于个别的单独门 类,而是从思想文化的整体把握,主张会通各个方面而作一种综合 性的研究。如目录学经、史、子、集中的经学,其又可划分为文、 史、哲、语言学等学科,但这些内容又是围绕着儒家经典出现的, 并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会通)。
此外,除了上述外,还有许多文化成就,如考古
学的新发现、学术思潮的演进等等,无不对历史文献 学的发展起强有力的促进
四、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我国古代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撑,农业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使当时人们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自然秩序、人文—人事条理,二者 各有所司,相互包容,相得益彰,形成一个“会通和合”的大系统 (天人合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
第二节 历史文献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
由于民族文化的大量信息是以文字的形式凝结于历
史文献中,因此,历史文献学,从内容到形式,所体现的 民族文化特征更加突出。
一、以道德伦理为本位
中华民族是以道德和伦理意识为中心的文化传统。从《隋 书·经籍志》总序中可见,在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并不 仅仅是文化技术的问题,而是负有“正纪纲、弘道德”的政治和道 德使命,这正是民族文化特征在历史文献学上的体现。
三、典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有关文献的典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文献学的发展。如:记 录和保存文献的制度、文献采集制度。
四、中外文化的交流
大规模的中外文化交流分三个时期:1至8世纪—以佛教为 中心的印度文化输入期、17世纪至“五四”前夕—西方文化输 入期、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期。
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对于历史文献学发展同样起促进作 用,有时甚至是有革命性的作用。如:《文献通考·经籍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是受佛教目录的影响。
以农业小生产为基础的“农业—宗法”特质的社会中。 稳定安宁的农业生活和强固的、长期延续的宗法血亲 传统遗风,构成中华民族重实际、重经验、重传统文 化的意识形态特征。重经验、重历史的实用理性文化 心理,以及对历史所怀有的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历史 文献学赖以发展繁荣的文化心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广泛意义的“孝”
广义的“孝”—就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所抱有的近乎崇拜的文 化心理。在学术领域,便表现为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的坚定信仰, 以及对弘扬这种文化的巨大热情和责任感。传统意义上“孝”的 血缘继承,则体现为对传统文化事业的继承,如果不能承继和弘 扬传统文化,人们将痛感愧对列祖列宗。
三、追求个体的不朽
中华民族的心理总是执着于历史,在历史中求智慧、求知识,
甚至在历史中追求个体的不朽。人肉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当人 们把人生寄放在现世的立德、立功、立言之上,便使精神长存历 史之中。这种文化心理对知识阶层产生极大影响,使知识分子在 现世不能实现立德、立功的理想时,便走向著书立说的道路,把 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寄托于文字之间,流传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