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秘书参谋案例
古代“秘书”参谋职能探析

古代“秘书”参谋职能探析文/吉林大学文学院 杜运威【摘要】秘书是一个能够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古老职业,主要为领导出谋划策,处理各种大小事务,更像谋士、谏臣,其参与政治的职能也更为明显。
本文以古代秘书为例,探究他们是如何发挥其参谋职能,借此为现代秘书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秘书是一个承上启下、上情下达的岗位,是各个单位、企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岗位。
秘书工作除了文化以及一些事务性的处理之外,讨论决策、发挥其参谋职能也是秘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但是现在秘书通常从属上级领导,参谋职能出现弱化的趋势,不利于领导决策的科学化。
因此,研究古代秘书人员如何行使其参谋职能有利于给当前的秘书从业人员指明工作方向。
一、秘书职业发展秘书一词开始最早见于汉代书籍《汉书·刘歆传》中,但是最开始的这两个字并非指人、岗位,而是指书籍。
最早具有类似秘书职能的是记录皇帝言行的史官,以及巫祝。
直至东汉时期出现了“秘书监”一职,才实现职能与称谓的统一。
但该时期的秘书也仅仅只是掌管图书的人,并无其他实际性的参谋职能。
东汉末年“秘书令”的设置,使得秘书这一官职得到扩大。
明清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规范化的职业。
古代并非一般人能够胜任秘书一职,不仅需要有渊博的才识,还需要有过人的智慧。
民国时期设有承政厅,设有秘书长、政府文秘职位,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国民政府都建立、健全秘书工作制度。
再往后发展,秘书从官职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
二、秘书的职能秘书是一个综合性强、接触面广的职业,对于从业人员而言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而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秘书职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之前的秘书职能并不规范,但是参谋这一职能却已被“古代秘书”在辅助领导的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秘书的参谋职能是一个从古代就有的辅助性职能,因此秘书在古代也通常被领导当成谋士、谏臣,也给现代的秘书人员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能够充分发挥参谋职能的人,通常被后世当成智慧的代表。
从沮授_田丰的人生悲剧看秘书的参谋之道与...

田丰是河北名士,“名重州党”,袁绍起 义时“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 存匡救,乃应绍命”。意思很明白,田丰出山 为官绝不是为了高官厚禄,也有 诸 葛 亮 一 般 “匡扶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但是田 丰为人“亮直”(逢纪语,耿介正直之意), 在袁绍不采用他趁曹操东征让刘备袭其后方的 谋略时,就当面举杖击地教训袁绍,这激怒了 爱面子如同生命的袁绍,从此袁绍逐渐疏远了 他。荀彧 说田丰“刚而犯上”,很是确切。
田 丰 既不 擅 长 处 理 与 上司(袁绍)的关 系,也没有处理好与袁绍的其他谋士如审配、 郭图、逢纪等人的关系。当袁绍决定南征曹操 时,田丰和沮授一起反对,他说:“曹公善用 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 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 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 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 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 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 克 也 。 今 释 届 胜 之 策,而 决 成 败 于 一 战 , 若 不 得 志 ,悔 无 及 也。”这种出自《孙子兵法》的以逸待劳的策
秘书的人际关系与参谋之道看似两个不相 关的问题,实际上二者的关系十分紧密:如果 秘书与上司没有建立起互相信任的融洽关系, 他(她)的参谋意见就会常常得不到采纳;如 果秘书不能与同事建立相互支持的和谐关系, 他(她)就很难与同事达成共识,结果他 (她)的参谋意见还是不能推行。我想结合田 丰的人生悲剧来说明这个问题。
“诩嘿然不对。太祖:‘与 卿 言 而 不 答 , 何 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 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 升父子也。’” 曹操于是大笑,立曹丕为太 子。相比贾诩,沮授就显得太耿直 而 不 知 变 通,此为参谋之大忌也!
第二章 秘书参谋源流

第二章秘书参谋源流第一节中外古代近代秘书性参谋一、外国古代近代秘书性参谋活动(一)原始社会结绳记事,解释历代结绳符号并保存结绳的巫师活动。
(二)奴隶社会1、古巴比伦汉穆拉比国王,《汉穆拉比法典》;古埃及法老阿梦霍捷普建立了文书档案库;(08.10多选35)2、公元前16世纪,古希腊,题铭文书、神庙文书、王国文书,建立保管文书的神庙,祭司;古罗马,《预言书》,司书或祭司.(08。
1单选5,05。
10单选3,05。
10多选1)(三)封建社会1、封建君主庄园中出现了管家秘书性参谋辅助。
(06.10单选6,06.10多选31)2、教会中,出现了教会秘书性参谋活动。
3、13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宗教裁判所.4、16—17世纪,国家机关内设置了秘书性机构,如办公厅等.(四)近代政权机构1、英国:内阁和议会都有秘书机构.重视文件档案的原因,是各机关的秘书人员都十分重视依靠文件档案,为其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
(06.10多选32)2、法国:大革命后,各级政府配备了秘书班子。
成立国民会议文件档案馆。
(08。
10)(五)近代企业近代企业秘书工作的时代性发展(08.1多选31)1、职业化分工更为明确2、秘书与企业主管的关系有了变化3、秘书工作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二、中国古代秘书性参谋活动(一)远古1、原始社会:纳言、史官、巫祝(08。
10多选7,05.10单选4)2、奴隶社会:太史、太卜等,西周:重人事转向重神事;秘书性参谋进一步扩大;“天府”;采风调查制度(09.1单选5)(二)封建社会1、游士(03.10单选,05.1单选3,07。
10单选7;09.10多选32)2、封建社会开明时期秘书性官吏卓有成效的参谋活动的启示:(1)从决策方面说,最高统治者把招纳高智能近身秘书性官吏座位巩固和发展事业的重要措施;广开才路,选择高级秘书性官吏充当近身参谋;统治者广开言路,严于自责;对近身人员重用发挥其才干的同时,还注意约束和控制。
成功的秘书案例

成功的秘书案例秘书,是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职位。
在职介所登记求职的20—40岁的女性当中,有将近50%的求职者希望获得秘书、文员、文秘、助理等职位。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成功的秘书案例,希望对你有用!成功的秘书案例德西蕾-罗杰斯现年49岁的德西蕾-罗杰斯是白宫第一位非洲裔的社交秘书。
她出生在新奥尔良,父亲罗伊曾是新奥尔良市议会议员。
虽然说出身政治世家,但德西蕾却一直都在商界、时尚界打滚。
而中学时代每天家中都会有一些三教九流的客人到访,其中有市长、生意人,也有当地的拾荒者和杂货店装袋者。
这也大大影响了她在以后形成广结人缘的性格。
直到2008年11月,才进入白宫,成为白宫总管家——社交秘书。
这位非洲裔的社交秘书每天要打理白宫点点滴滴的事情,从普通早餐到国宴,从正式的会谈到非正式的小聚……除了确保每件事都不出差漏,还要确保每个人都开开心心。
她不仅要有高超的手法、政治嗅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接待和管理技巧,还有使一切看起来毫不费力气的才能——尽管这个工作可能需要每天花上18个小时。
入职白宫后,德西蕾不仅要安排白宫晚会的巨细事宜,要出席她喜欢的社交派对,更要融入那些有权势的大人物的圈子里。
德西蕾是第一位拥有哈佛大学MBA硕士学位的白宫社交秘书。
其实在入主白宫社交秘书一职之前,罗杰斯涉足过多个行业,这使得她建立了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朋网。
罗杰斯的朋友们称她是一个世界级的沟通者———致力于建立关系网的工程师,她不只是策划白宫晚宴以及自己私人的亲密晚会这么简单,而是把有影响力的人物纳入了她的轨道。
更重要的是,她不仅是一个老练的社会活动组织者,而且她本身也是一位社交名媛,曾两度获得选美皇后的桂冠。
作为总统夫妇在芝加哥时的老朋友,德西蕾会出任白宫社交秘书一点都不让人奇怪。
但奥巴马更多的是看中她的人脉和社交技巧。
德西蕾自称是米歇尔的“眼睛和耳朵”,她和米歇尔已经认识20多年了。
那年当前夫与米歇尔的弟弟在普林斯顿打篮球时,随行在场的她俩初次相遇。
我国古代秘书制度演变秘书素质与典型榜样组图

我国古代秘书制度演变秘书素质与典型榜样组图在我国古代,秘书被称为史官、御史大夫、尚书、长史、主簿等,具有掌管图书典籍,收发奏章、草拟和上传下达的职责。
私人秘书始于清朝,称幕客,也称西席、馆师、宾师等,俗语称为师爷。
是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
A.古代秘书漫谈古代中国皇帝的身边也有秘书,为朝廷撰写公文。
公文的形式五花八门,诏书,圣旨,甚至墓志铭,所不同的是,古代秘书撰写的是有偿公文。
开皇年间,隋朝开国元勋郑译复爵沛国公、位上柱国。
郑译在几年前被贬为隆州刺史,这次回京治病,隋文帝设宴招待他,宰相高颍等人都来作陪。
在喝酒言笑中,隋文帝忆起旧情,便当众宣布恢复郑译的沛国公爵位,并当即指示内史令李德林起草诏书。
高颍见郑译喜事降临,便开玩笑说:“笔干了。
”言外之意是要花钱买笔墨了。
郑译回答说:“我出外做地方官,这次因病请求回京,承蒙皇上批准便打马回朝,无一文钱在身,拿什么给你们…润笔‟呢?”隋文帝听罢大笑。
据清代学者赵翼考证,润笔这个词儿便是从这里来的。
现在作文受酬俗称稿费,古代则通常叫做润笔。
古人作文受酬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为活人写寿序,给死者撰碑文。
如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写碑文颇得润笔之利;北宋诗人王禹偁贬官外放商州时,也写过好些碑文,且自作诗云:“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二是为皇帝、大臣和朝廷、官府起草公文受赏赐。
这种公文可称作有偿公文。
古代秘书撰写公文,和作家撰写寿序碑文一样,有时是可以得到赏赐、获得酬劳的,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中说,在宋初,秘书写公文“皆有润笔物”。
宋太宗赵光义时,还“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秘书办公的地方),每除官(任命官员)则移文督之”。
秘书领了俸禄,写公文却还要另外获酬,而且在宋朝还订立制度要大家共同遵守,这种做法确实让人费解。
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那就是秘书的俸禄普遍很低,有的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杨亿是公文大手笔,长期在朝廷从事秘书工作,因为家贫,他曾经请求去地方上做官。
古代秘书参谋案例

(一)晋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十二月,桓温关于北伐的请示刚刚递上去,不等朝廷批复,就率大军顺流而下,驻扎在武昌。
这种出乎寻常的举动,引起了东晋朝廷一片恐慌。
后经宰辅大臣、会稽王司马昱有效地做工作,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原来,桓温擅自调动部队的消息传到朝廷后,主持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非常忧虑,不知如何应对。
在他与大臣商议对策时,他的秘书高崧提出建议:“您应该致信桓温,向他表明利害得失。
接到信后,桓温如果聪明,自己就应当主动率兵返回;如果执迷不悟,继续在危险的道路上走下去,朝廷就有充分的理由兴兵讨伐他,到那时桓温究竟想当忠臣还是做逆贼,也就泾渭分明、一清二楚了~”说完,他就坐下来替司马昱起草书信,大意是说:“寇贼发难,应该平定;时运到来,应该承接,这确实是为国家着想的长谋远虑和宏图大志,能够弘扬光大这种事业的人,除了足下还能有谁~但兴师动众,必须以雄厚的财力物力为基础;远途运输的艰难,从古到今都是一件最头疼的事情,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加以认真考虑,作出通盘安排。
近来我之所以对你的举动深以为疑,原因就在这里。
你的举动确实出乎寻常,人们对此感到惊骇,社会上流行各种各样的议论说法,想必足下也是有所耳闻的。
希望足下冷静思考此事的严重后果,不要做出有损自己名望和国家利益的事情来。
出现如今这种不幸局面,全都是由于我昏庸懦弱、缺乏道德造成的,真是对内问心有愧,对外对不起好友。
我与足下虽然任职有内外之分,但维护国家稳定、保证社稷平安这个大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天下的安危,要与完美的德行相联系,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首先考虑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然后才能图谋向外扩展,从而兴隆昌盛帝王的基业,弘扬彰显社会的道义,这就是我对足下的全部期望。
我的这点小小的心意,难道还担心得不到足下的理解而不坦诚相告吗,~”桓温见信后立即上书,诚惶诚恐地表示谢罪,同时把部队带了回去。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次劝阻桓温的行动中,会稽王司马昱的秘书高崧起了关键作用。
古代秘书故事

古代秘书故事
古代有一位官员,名叫张茂。
他是一位勤政好学的官员,为了更
好地为国家效力,他决定寻找一个好的秘书来帮助自己处理日常公务。
于是,他经过长时间的寻找后,终于找到了一位能力极强的秘书,名
叫王明。
王明有着高超的文化水平和精湛的管理能力,他以严谨细致的工
作态度和强大的执行力协助张茂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
每天,王明都
会提前到达张茂的办公室,为他准备好办公桌和文件,并在他到达后
立即开始处理各种公务。
无论是文书处理还是重要会议的准备,王明
总是信手拈来,娴熟得令人惊叹。
由于王明的优秀表现,张茂不仅得以高效地处理公务,而且还因
此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赏。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明的贡献逐渐露出真容,他带领张茂处理的各项事务都办得很圆满,使张茂的政绩更上一
层楼,并因此获得了更高的评价和奖励。
经过多年的合作,张茂和王明深刻地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他
们的默契程度越来越高,成为了一对融洽的组合。
他们的合作关系成
为了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也成为了官员们在选取秘书时的楷模。
古代秘书察言观色的例子

古代秘书察言观色的例子1、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倚重的“贴身秘书”,上官婉儿察言观色、曲意逢迎,一小步、一小步地熬上来。
最终,权倾一时,成为不着冠冕的“女宰相”她的成功秘法有三。
其一,对主子,唯唯诺诺,乖乖听话。
其二,对自己,严格要求,谨言慎行。
其三,尝试弄权,“称量天下”。
2、李连英第一,处事圆滑。
刚到慈禧身边的时候,这位菜鸟秘书不仅会察言观色,而且见风使舵,极力讨好慈禧。
比如,每当李连英办差办的好,慈禧都会夸奖他,这时李莲英便会不失时机地磕头吹捧:奴才这点儿聪明劲不都是您老人家调教出来的吗?这说得老板慈禧是心花怒放,可见在老板面前要随之展示机智高情商才行。
第二,为人低调。
李莲英曾总结自己在宫中的行事作风:对上要尊敬,对下要宽容,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这也是他在长达四十年的伴”君“生涯后能全身而退的秘诀,升职后的他也绝不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所以人在江湖飘,咱做人可不能飘。
第三,不干预朝政。
离李莲英最近坏榜样就是慈禧之前的秘书安德海,因为干预朝政被大臣弹劾诛杀。
所以无论慈禧怎样抬举李连英,他都深刻明白自己奴才的身份,在任何大臣面前也绝不作威作福,在职场确实要夹起尾巴,跟同事搞好关系。
第四,迎合慈禧的需求。
慈禧虽然高高在上,但其实是非常孤独的。
当然大家不要想歪,孤独的慈禧非常需要一个陪自己聊天解闷的人。
而李莲英就是这样一个会聊天、与慈禧心灵相通的人。
慈禧在无聊的时候,会顺口对李莲英说:“小李子,走,咱们溜弯去呀!”李莲英会说话,会办事,凡事都能摸准慈禧的脾性,能很好地迎合慈禧的需求,因此几十年如一日,慈禧一直非常喜欢他。
浅谈历史上的名秘书

浅谈历史上的名秘书给我们的经验-—屈原、荀彧的秘书生涯专业: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班级:12文秘Z学号:108306001姓名:卜思源[摘要]:秘书职业是从古到今,传承延续下来的。
从中国最早的秘书官、史官,再到汉代,为了削弱相权,设立尚书台等等.使得古代秘书职业越来越规范,也证明秘书随着时代推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其中屈原、荀彧、诸葛亮,等等都是当时对辅佐君王成就事业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
是优秀秘书的典范.[关键词]:秘书官职能力屈原荀彧纵观中国秘书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其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秘书”一词在古代曾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比如宫禁藏书、谶纬图篆[1]、官署称谓、官职名称等。
“秘书”一开始指的是书后来才演变成官职。
我国古代的官制复杂而多变,而且常常名实淆乱, 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具体分析,很难明确指出谁是秘书.如果按照今天学术界的认识,秘书大体上应具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近身(在领导身旁),二是综合,三是辅助,四是服务.由此几点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古代的名人中有哪些人是典型的优秀秘书。
一、终身爱国的秘书长屈原屈原,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从初高中课文的学习中,我们都了解到他是一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我国还设立端午节专门纪念屈原。
他是不但一位伟大的历史名人,而且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政治家、秘书。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是《离骚》中的名句,表达了屈原对吐故纳新,推行美政的政治理想的强烈追求,也是屈原一正所坚持走的道路,践行的原则。
㈠屈原的秘书官职:屈原生活于公元前339 年~公元前278 年。
屈原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曾“为楚怀王左徒",“左徒”就是楚国中央政府的秘书长。
兼管内部政治与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之才,明修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据说,从黄帝时代一直到西周,史官一直是当时主要的秘书职位,但由于到了春秋战国,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史官的秘书职能被裁减,工作重心渐渐转变为大事记录、档案管理和天文历法。
《三国演义》中的进谏与当下秘书的参谋咨询工作

《三国演义》中的进谏与当下秘书的参谋咨询工作《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其中不仅有许多刺激动人的战斗场面,更有许多关于政治、军事和君臣关系的描写。
其中的进谏与秘书的参谋咨询工作,是古代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这些在当下的秘书工作中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的进谏与秘书的参谋咨询工作是如何展开的。
在《三国演义》中,进谏是指臣子对君主提出忠言耿耿,帮助君主制定正确的政策。
而秘书的参谋咨询工作则是指秘书将各种政治、军事情报整理成文,并就政治问题、军事问题向君主提出意见建议。
这两种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进谏还是秘书的参谋咨询工作,都是为了在政治上帮助君主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进谏的经典场景。
比如曹操的大意失荆州,江东孙权为防战操,先发制人,由周瑜率领大军,准备渡江攻打荆州。
而此时诸葛亮的进谏,却使得曹操最终能够守住荆州。
而在秘书的参谋咨询工作中,也有不少耳熟能详的情节,比如曹操依靠郭嘉的智谋赢得了官渡之战,而周瑜则依靠吕蒙的策略诈成东吴的全国水军舰队,一举消灭了刘备的部属,孙刘联军后撤还击。
这些经典场景表明了秘书的参谋咨询工作和进谏的重要性。
当下的秘书工作中,也有许多相似的内容。
政府的秘书工作中,秘书需要将各种重要的政治、军事情报整理成文,并就政治问题、军事问题向领导提出意见建议。
这和《三国演义》中的秘书工作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在当下政治环境下,各种情报的采集和整理、评估都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只有这样领导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而与《三国演义》中的进谏相比,当下的咨询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在政府机构中还是在企业组织中,都需要专业的顾问来协助领导做出决策,这个工作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进谏工作。
这种工作同样需要忠告领导,帮助领导做出明智的决策,也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进谏所代表的角色。
虽然《三国演义》中的进谏和当下的秘书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历朝著名秘书

附历朝著名秘书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秘书,其中既有体现秘书优秀本质的直臣良史,为中华文明谱写了一曲曲绚丽的篇章;也有为了功名利禄而误国害人的乱臣贼子,在史书上留下斑斑劣迹。
本章选取其中的部分著名秘书人物事迹,供同学们学习鉴赏。
第一节部落联盟时期著名秘书造字圣人——仓颉仓颉,一作苍颉,姓侯冈,为黄帝的史官。
其出生地在今蹼阳市南乐县吴村。
因为他创造了文字,功勋齐天,被称为史皇、颉皇、颉帝,又称造字圣人。
“上古结绳而治”(《周易·系辞下》),即用兽皮、草禾或枝条藤蔓等物编结成长绳,大事系大结,小事系小结,单结表示十,双结表示百,特别的事打一个特别的结,相连的事则打一个连环结,不同的事物有时用不同的颜色相区别,然后凭记忆查点大小和绳的数量,回忆这些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绳结所代表和蕴含的事情,以及质和量的差异。
结绳记事这种方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当时的社会民事活动提供了便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社会事务更加繁杂。
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矢、镜子和煮饭的鼎与甑等,单凭结绳记事这种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
于是,“圣人易之以书契”(《周易·系辞下》),就是用刀或火在木、竹、石、骨、甲上面刻上(或灼上)一种符号,用以记物、记事、记时,如伏羲八卦中的八种符号,天干地支符号等。
这些符号可以看作在黄帝、颛顼时代,中国社会已基本统一,社会内部各项事务也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发展的时代需要有更多更频繁的社会交流,但在当时,社会内部各个部落却独自使用自己的一套记录符号,这种情况给氏族部落之间的交流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同时,这些简单的符号也极大地限制了各部族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统一、规范这些符号,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更加科学、丰富的符号,乃是社会发展之急需。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下,仓颉倾力从事这种符号(亦即后来的文字)的创造工作。
古代秘书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范例

812年)七月,唐宪宗决定册立遂王李宥为
皇太子,并将他的名字改为李恒。
李恒是宪宗与正妻郭贵妃生的儿子,按照封建皇位立子以嫡
不以长的原则,他是当然的继承
人。
但宪宗还有一个儿子叫李宽,
封为澧王。
他虽然是宪宗的姬妾
所生,却比李恒年长,是李宥的
哥哥。
加上李宽在朝中有一帮支
持者,势力不小,特别是宦官们
都支持他做太子。
所以宪宗在准
备立太子时,不能不考虑这一特
殊情况。
唐宪宗虽然想按封建皇
位的继承惯例立李恒为太子,但
为了慰抚李宽,免得他日后惹是
生非,便打算让翰林学士崔群替
李宽写一篇推让太子的表章。
应
该说,唐宪宗的这一考虑是有自
己的道理的。
但崔群却不这样认
为。
他说:“凡是将自己应该得
到或者拥有的东西让给别人,这
才叫做推让。
遂王李恒是陛下正
妻所生的儿子,是陛下的嫡子,
澧王李宽有什么可以推让的
呢!”宪宗听了,觉得他言之有
理,就不再让崔群起草李宽推让
太子的表章了。
特别策划。
《三国演义》中的进谏与当下秘书的参谋咨询工作

《三国演义》中的进谏与当下秘书的参谋咨询工作《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军事策略和人物形象。
在这部小说中,进谏与秘书参谋咨询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工作在当下管理和领导中同样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三国演义》中的案例,探讨进谏与秘书参谋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在当下的应用。
“进谏”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一种重要制度。
它是指官员向君主直言规劝,为君上提出忠言,多为规劝君主思虑国家大事或改正错误之意见。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经典案例,如曹操对待郭嘉的进谏、刘备对待诸葛亮的进谏等。
这些案例都展示了进谏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这些案例中,进谏者不但要有智慧和胆识,还需要有适当的方式和时机,才能使自己的进谏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与此秘书参谋咨询工作在《三国演义》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朝廷秘书有时担任政治参谋,为君主提供策略和决策,引导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在小说中,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谋士,曹操的谋士荀彧等都扮演了秘书的角色。
他们通过与君主和其他高级官员的协商,谋划和决策,帮助君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与古代相比,《三国演义》中的进谏与秘书参谋咨询工作在当今管理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组织中,领导者需要有人才,来帮助他们进行理性决策和管理公司发展。
而这些人才大多为其提供咨询和建议,参与决策的过程。
这些人才被称为秘书或参谋,他们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为领导者提供咨询和建议,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决策。
进谏与秘书参谋咨询工作在当下组织和管理中具有如下重要作用:1. 提供多元化的建议和意见。
秘书参谋可能来自不同的背景和专业领域,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会相互补充和指导领导者的决策。
2. 分析和解决问题。
秘书参谋有能力分析和解决组织中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
3. 减少领导者的盲点。
秘书参谋可以帮助领导者看到他们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并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4. 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古代秘书故事

古代秘书故事古代秘书故事:智勇双全的小秘书在一个古代王朝的宫廷中,有一个年轻聪明而勇敢的秘书,名叫李奇。
他既聪明伶俐,又具有出色的决策能力,因此备受皇帝的赏识。
然而,他并不是相貌出众的人,因此并不受宫廷其他人的重视。
这一天,李奇正在处理国家重要事务,突然,一位使者急匆匆奔入皇宫,上奏道:“陛下,边境上的敌军突袭了,情势紧急,请陛下做出决策。
”皇帝急忙召见李奇,要他帮助自己做出明智的判断。
李奇立即细心分析当下的形势,提出了一个听上去有些冒险的计划。
他建议在边境设立一个临时前哨,将士兵分散几部,用山地游击的方式打击敌军,同时陷敌军于诱捕阵里,声东击西,用虚实结合的策略,让敌人树敌,无法相信自己的判断。
然后,再派遣大军前去突袭敌方。
皇帝对于李奇的计划有些犹豫,毕竟太过冒险,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但李奇坚定地向皇帝保证,这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法,并恳请皇帝给予机会。
皇帝考虑了片刻,最终还是决定听从李奇的建议。
李奇迅速行动起来,他精心组织了各个前哨的士兵,并告诉他们如何运用地理优势,进行生活的协同作战。
同时,他找到擅长伪装的特工,让他们在边境设立假营,以诱敌深入。
不久,敌军果然如期而至。
当看到假营时,敌人误以为这是皇军遣下的增援人员,于是他们放松警惕,懈怠了战斗力。
与此同时,李奇指挥的前哨部队将敌军包围在山林之中,展开了猛烈的袭击。
敌人并没有完全傻眼,挣扎着想要脱困,但李奇早已对这样的情况有所准备。
他安排好下脚之法,将敌人逐渐引向一个陷阱,埋伏了大量士兵,并合理使用弩箭等武器。
敌军被惊慌失措的场景深深震撼,不断有士兵被杀伤,领队立刻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李奇设计的陷阱中。
再也无法支撑下去的敌人只得选择投降。
就在这个时候,李奇指挥的大军准备趁敌人疲惫不堪之际发起突袭。
他们绕道包抄,犹如狼群一样扑向敌军的阵地。
不到片刻,敌人被完全击溃,投降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看到了陷入陷阱中无法脱身的同伴。
皇帝得知这个结果后给了李奇极高的评价。
古代秘书谏言献策事例

古代秘书谏言献策事例张良作为秦汉时期杰出的谋士,是为汉高祖刘邦筹谋天下的助手。
史书中很少记载张良担任过的具体职务。
据记载,张良体弱多病,归附刘邦后一直担任幕后策划的角色。
从《史记留侯世家》中可知,公元前208至公元前196年,张良先后被封为司徒、留侯以及少傅。
作为参谋型秘书,张良的秘书事迹主要体现在他的能谋善谏、通达知变中。
无论是斗智鸿门、火烧栈道,还是劝都关中、扶持太子,在他屡建奇功的背后,体现出了秘书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
本文将结合张良的生平以及秘书事迹,对张良秘书活动中体现的秘书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一、张良体现的行为环境论秘书职能环境是秘书活动的基础。
秘书职能环境要素对秘书职能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分为秘书与领导的关系、秘书部门与上级领导机关的关系、秘书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关系、秘书与群众的关系这四类。
张良的地位较为特殊,他在朝野中并没有组织根基。
因此他既不能像萧何一样处理国家行政事务,也不同于韩信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只是为刘邦出谋划策,从不介入具体的国家事务。
因此,在张良身上主要体现的是秘书与领导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这层关系,是张良身为参谋型秘书的必然要求。
(一)张良与刘邦关系的多维性秘书与领导关系是一种多层次的多面关系,秘书在处理这种关系时绝不能按照单一层面的教条方式进行。
在基于共同的事业和目标的前提下,秘书和领导的关系既有表面固有的一面,又有在不断深入交往中发展变化的一面。
公元前209年,张良归属刘邦时,多次对他讲起《太公兵法》,刘邦非常欣赏。
之前张良也和别人说起过《太公兵法》,但很多人无法理解,于是张良感叹:“沛公殆天授。
”这段记载反映了张良与刘邦的惺惺相惜。
自此之后,尽管张良想为韩国报仇而多次离开刘邦,但最终都因对刘邦的欣赏而最终决定留下来辅佐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良和刘邦在灭秦的道路上因互相赏识而结识,除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之外,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当然,这种关系最本质的体现还是秘书与领导的工作关系,即辅助与决策的关系。
文学本科毕业精品论文 :浅析张良的秘书参谋职能

毕业论文浅析张良的秘书参谋职能摘要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君王身边都有个能谋善谏,运筹帷幄的人员,他们辅佐君王,出策献计,如东汉时的霍光,三国时的诸葛亮,大唐时的魏征等,他们身上都具备现代秘书人员的素质及修养,更难得的是拥有出忽寻常人的思维,本论文我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开国谋臣张良为例,张良用所学帮刘邦打理各部,安国民,计策略,规范市场及集粮,筑高城,从粮备及高防御能力上都帮到大忙,是不可多得的上相谋士,张良作为刘邦的主要谋士之一,为刘邦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具有优秀参谋能力的秘书。
文章将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秘书学角度,对张良的秘书参谋职能进行分析,以对当代秘书人员的参谋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能谋善谏运筹帷幄出策献计辅佐谋士一、秘书工作中参谋职能的重要性(一)是辅助领导正确决策的需要(二)贯穿于组织整体工作的始终(三)是秘书人员提升自身价值的需要二、张良秘书参谋职能的体现(一)辅助领导拾遗补阙(二)有理有据提高意识(三)充分准备深入调研1、广泛收集信息2、全面分析问题(四)适时适度巧妙进谏我们从历朝历代中都不难发现,一些高明统治者辉煌的背后都有不少贤能下属的功劳。
这些下属如唐太宗的重臣魏征、朱元璋的军师刘基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运用“御上”之术。
所谓“御上”之术,指的是下属影响支配上司的艺术,即下属通过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和警醒上司。
即使再高明的领导者,也会有错误决策和盲目指挥的时候,这时作为下属就应该适时“御上”,用自己的真知灼见来纠正领导的偏差。
“御上”之术多种多样,较为常用的又进谏、劝导、谋断等。
张良作为刘邦身边的秘书,无时不刻的为刘邦出谋划策,善谋决断,辅佐刘邦,最终辅佐刘邦统领天下。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既是刘邦对自己善用人的自夸,同时也是对张良的高度称赞。
多谋善断的军事秘书郭嘉

多谋善断的军事秘书郭嘉1959年3月2日。
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详细介绍了郭嘉,他说:“这个人很有名,《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
”同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又说,“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毛泽东一再推荐人们看《郭嘉传》,郭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毛泽东又为什么要人们去了解郭嘉呢?二十多岁成为曹操的主要谋士郭嘉,字奉孝,颖川阴翟(今河南禹县)人,生于公元170年,卒于公元207年。
郭嘉是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谋略家,是曹操手下最主要的谋士之一。
郭嘉出身寒门,从幼年起即胸怀大志,史书记载他“自弱冠(20岁)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
他暗暗与有识之士保持交往,等待成就功业的机会。
最初他投奔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袁绍,只几十天就发现袁绍优柔寡断,不善用人,难成大业。
他对同在袁绍帐下当谋士的朋友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
难矣!”于是他毅然决然离袁绍而去。
当时曹操正在招贤纳士,他的谋士荀彧向曹操举荐了郭嘉。
第一次见面时,曹操问郭嘉:“(袁绍)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
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郭嘉就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曹操的优势和袁绍的劣势:一是袁绍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而曹操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这叫做“道胜”。
二是袁绍割据一方,逆天下大势而动,而曹操顺应统一大势,奉天子以率天下,这叫做“义胜”。
三是袁绍对待豪强过于宽纵,难以整治危局,而曹操拨乱反正,从严治政,上下皆循法度。
这叫做“治胜”。
四是袁绍表面上为人宽厚,实际上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只重用自己的亲戚子弟,而曹操胸怀宽广,机智英明,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这叫做“度胜”。
五是袁绍优柔寡断,缺少主见,不敢当机立断,而曹操善于听从部下意见,谋定即行,应变自如,这叫做“谋胜”。
六是袁绍沽名钓誉,爱听奉承话,那些只会拍马溜须迎合主子而实际上千不了实事的庸人多投奔他,而曹操以诚特人,不务虚名.有功必赏,让那些有远见卓识和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之服务,这叫做“德胜”。
战国时期秘书及其典型事例

战国时期秘书及其典型事例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人,是刘邦的军师。
其为刘邦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西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大封功臣。
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并让张良选择3万房作为封地。
张良不敢接受,说:“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
”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高祖已经封赏了大功臣20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没能给予封赏。
高祖在洛阳南宫,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往往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地同坐在沙地中谈论着什么,就问道:“这是在说什么呀?”留侯张良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高祖说:“天下新近刚刚安定下来,为何又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帮人夺取了天下。
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像萧何、曹参这样的你自己亲近喜爱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视怨恨的人。
现在军吏们计算功劳,认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划做封国也不够全部封赏的了,于是这帮人就害怕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时诛杀,所以就相聚到时一起图谋造反了。
”高祖于是担忧地说:“这该怎么办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恶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谁啊?”高祖说:“雍齿与我有旧怨,他曾经多次令我困窘羞辱。
我想杀掉他,但由于他功劳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
”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给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受封,他们就对自己能受封赏坚信不疑了。
”
高祖于是置备酒宴,封雍齿为什主侯,并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论定功劳进行封赏。
群臣赴宴之后,都很高兴,说:“雍齿尚且被封侯,我们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秘书参谋案例古代秘书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范例禾青在长期研究古代秘书史过程中,笔者发现不仅参谋职能是我国秘书人员的传统职能之一,而且,古代秘书人员在发挥参谋职能时,并不像咨询机构的专家或专业谋士那样,是以出谋划策为专职,而是将参谋活动渗透到许多具体琐碎的秘书实务即办文办事之中,这是他们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主要方式。
这种以秘书实务为秘书工作的基础和本体,参谋职能通常是在完成秘书实务过程中得以体现的参谋方式,不仅可以使秘书的办文办事职能和参谋职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还可以充分调动广大秘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秘书工作的效能。
下面我以几个小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 晋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十二月,桓温关于北伐的请示刚刚递上去,不等朝廷批复,就率大军顺流而下,驻扎在武昌。
这种出乎寻常的举动,引起了东晋朝廷一片恐慌。
后经宰辅大臣、会稽王司马昱有效地做工作,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原来,桓温擅自调动部队的消息传到朝廷后,主持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非常忧虑,不知如何应对。
在他与大臣商议对策时,他的秘书高崧提出建议:“您应该致信桓温,向他表明利害得失。
接到信后,桓温如果聪明,自己就应当主动率兵返回;如果执迷不悟,继续在危险的道路上走下去,朝廷就有充分的理由兴兵讨伐他,到那时桓温究竟想当忠臣还是做逆贼,也就泾渭分明、一清二楚了~”说完,他就坐下来替司马昱起草书信,大意是说:“寇贼发难,应该平定;时运到来,应该承接,这确实是为国家着想的长谋远虑和宏图大志,能够弘扬光大这种事业的人,除了足下还能有谁~但兴师动众,必须以雄厚的财力物力为基础;远途运输的艰难,从古到今都是一件最头疼的事情,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加以认真考虑,作出通盘安排。
近来我之所以对你的举动深以为疑,原因就在这里。
你的举动确实出乎寻常,人们对此感到惊骇,社会上流行各种各样的议论说法,想必足下也是有所耳闻的。
希望足下冷静思考此事的严重后果,不要做出有损自己名望和国家利益的事情来。
出现如今这种不幸局面,全都是由于我昏庸懦弱、缺乏道德造成的,真是对内问心有愧,对外对不起好友。
我与足下虽然任职有内外之分,但维护国家稳定、保证社稷平安这个大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天下的安危,要与完美的德行相联系,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首先考虑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然后才能图谋向外扩展,从而兴隆昌盛帝王的基业,弘扬彰显社会的道义,这就是我对足下的全部期望。
我的这点小小的心意,难道还担心得不到足下的理解而不坦诚相告吗,~”桓温见信后立即上书,诚惶诚恐地表示谢罪,同时把部队带了回去。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次劝阻桓温的行动中,会稽王司马昱的秘书高崧起了关键作用。
作为高级领导成员的秘书,不仅要有出类拔萃的文采,更要有高瞻远瞩、洞察天下大事的敏锐。
高崧在劝阻桓温的过程中,既给领导出了致信桓温的好主意,又亲自动手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申明大义、掷地有声的书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
(二) 唐宋时,朝廷文书分为内外两制:翰林学士所撰,直接发自禁中,用白麻纸书写,并且不经政事堂,宰相也不得妄改,故而称为“内制”;中书省所撰,写在黄麻纸上,为一般诏令,称为“外制”。
白麻黄麻,两种文书的地位、作用及性质,一目了然。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出现。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因泾原兵变,为避朱泚之乱,唐德宗出奔奉天。
在此后的日子里,中央因朝臣不足,加之局势混乱,为仓促应急,于是一些原属外制的文诰也交由翰林学士撰拟。
有一段时间,中书省的中书舍人成为空名,翰林学士的地位与作用则越来越重要,这期间文诰的内外制分别便不十分明了了。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七月,在外流亡10个月之久的唐德宗重新回到了首都长安。
原来的制度从这时起虽然慢慢得以恢复,但由于白麻制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比黄麻诏书尊贵崇高,所以在任命官员时,很多人都想得到白麻制书,而皇帝为了笼络大臣,对一些级别本来未达到使用白麻纸书写任职通知书的人,有时也作为一种“恩宠”的手段加以利用。
比如唐德宗设置左右羽林、龙武、神武六军统军,用来安置那些被免除藩镇职务的节度使时,就特别吩咐翰林院,要他们比照六部尚书,用白麻纸起草制书任命这些统军的职务。
唐德宗这样做,虽然是一种临时举措并且只是偶尔为之,但问题是翰林学士的任何行为都是要成为惯例的。
皇帝任命统军可以恩准用白麻制书,这个口子一开,以后肯定有人会跟着学样,也要求皇帝恩宠有加。
果然,当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六月,唐德宗要任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时,这两个宦官就提出了用白麻纸书写制书的要求。
唐德宗对文武大臣虽然特别猜忌,但对这两个宦官却十分信任。
这回任命他们为护军中尉,竟把十五万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他们。
现在两个宦官提出要用白麻纸起草制书,宰相们哪敢违背他们的要求,唐德宗更是认为他们的要求不过分,应该满足,于是吩咐翰林学士郑,要他按宦官的要求起草白麻制书。
作为秘书,接受起草制书的任务后,自然要认真完成。
但郑毕竟是一个老秘书,懂得朝廷的典章制度。
他虽然按德宗的要求起草好了制书,但心里总觉得这种做法不妥。
他于是上奏唐德宗,说:“根据惯例,只有封拜王位、任命宰相才使用白麻纸书写制书,然后交给中书省和门下省颁示。
现在要用白麻纸书写制书任命护军中尉,不知陛下是特别以此宠任窦文场他们呢,还是从此便成为定式(惯例),照此办理呢,”唐德宗原来也只不过是想用这种手段来笼络讨好宦官,现在听郑这么一说,才知道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他严肃地对宦官窦文场说:“在武德、贞观时期,宦官的职位都很低,穿绯色朝服的没有几个人,自从李辅国以来,制度被破坏了。
现在朕任用你,不能说没有私情。
如果再使用白麻制书向天下诏告,肯定要说是你胁迫我写的了。
”窦文场当即叩头认错。
德宗于是烧毁了郑起草的白麻制书,下令中书省用黄麻纸起草任命的制书,并宣布以后任命统军不能再用白麻纸写制书,应一概用黄麻纸由中书省写诏书。
此时,窦文场、霍仙鸣的权势如日中天,藩镇将领和主帅大多出于神策军,甚至三省长官也有出于宦官之门,在这种情况下,秘书郑还能维护制度、坚持原则,怪不得唐德宗要表扬他了:“连宰相都不能违抗宦官的旨意,朕得到你的进言才算醒悟了。
”这个故事说明,秘书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畏权势,不惧权贵,正道直行,按章办事,自觉维护法律、典章和制度的尊严。
(三)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七月,唐宪宗决定册立遂王李宥为皇太子,并将他的名字改为李恒。
李恒是宪宗与正妻郭贵妃生的儿子,按照封建皇位立子以嫡不以长的原则,他是当然的继承人。
但宪宗还有一个儿子叫李宽,封为澧王。
他虽然是宪宗的姬妾所生,却比李恒年长,是李宥的哥哥。
加上李宽在朝中有一帮支持者,势力不小,特别是宦官们都支持他做太子。
所以宪宗在准备立太子时,不能不考虑这一特殊情况。
唐宪宗虽然想按封建皇位的继承惯例立李恒为太子,但为了慰抚李宽,免得他日后惹是生非,便打算让翰林学士崔群替李宽写一篇推让太子的表章。
应该说,唐宪宗的这一考虑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但崔群却不这样认为。
他说:“凡是将自己应该得到或者拥有的东西让给别人,这才叫做推让。
遂王李恒是陛下正妻所生的儿子,是陛下的嫡子,澧王李宽有什么可以推让的呢~”宪宗听了,觉得他言之有理,就不再让崔群起草李宽推让太子的表章了。
李宽本来就不能立为太子,确实没有资格上表章推让太子的职位。
若真要为他写了这份表章,最后结果很有可能与唐宪宗的初衷截然相反,非但不能杜绝李宽的非分之想,而且还会激起他做皇帝的欲望,从而埋下祸根。
这样的事情,在唐朝之前的历史上也是不乏其例的。
在这个问题上,崔群不仅考虑问题比唐宪宗更周密、更深远,而且帮助唐宪宗走出了感情和认识误区,杜绝了祸害的发生。
从而发挥了一个秘书工作者善于思考、虑事周全、仗义执言的作用。
(四) 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四川邛州一带爆发了以阡能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唐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在邛州张贴告示,说凡是阡能等人的亲友一律不再追究罪责。
对阡能家人及其亲属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同时也不失为稳定形势、安抚民心的一条好政策。
然而榜文公布伊始,邛州刺史便呈上报告,说捕获了阡能的叔叔阡行全一家三十五人,正关在监狱里,请求正法。
陈敬瑄不知如何处理此事,便唤来孔目官(秘书)唐溪商量办法。
唐溪说:“您已经张贴告示,下令对阡能等人的亲属一概不再问罪,可是邛州刺史还是把阡行全一家逮捕,这里边肯定有什么原因。
现在若是把阡行全一家杀掉,不但会使您失信于民,而且我还担心会导致阡能的党羽再次纷纷起兵造反~”陈敬瑄听从了唐溪的意见,派遣押牙牛晕去邛州当众释放了阡行全一家三十五口。
当问及他们被抓的原因时,阡行全他们回答说:“因为自家有几块良田,被刺史看中了,想要买去,我们没有同意,刺史于是怀恨在心。
”正如唐溪所预料的,其中果然另有原因。
陈敬瑄知道这些情况后,便叫来邛州刺史,准备追究他的罪责,邛州刺史忧惧而死。
后来,阡行全听说他们全家是由于唐溪的一番话而幸免于难,为感谢唐溪的救命之恩,暗地里给唐溪送去蚀箔金(纯金片)一百两。
不料唐溪大怒,厉声斥责来人:“这都是太师陈敬瑄(陈当时亦为检校太师)仁慈开明,哪里有我什么事~你们这样做,是在向我送祸呀~”硬是把金子全部退回给了来人。
唐溪的可敬之处不仅在于能够从大局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维护政府公告的权威,更重要的是能够从这件事中看出隐藏在背后的玄机,帮助领导洞察事物的本质,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错误。
说明秘书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判断是非,不能麻木不仁,不辨真伪,稀里糊涂。
(五)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第二次南下,围攻北宋都城开封。
当时战争物资消耗极大,宋军“御敌器甲刓弊(破损严重)”。
有人建议说,太常寺用来祭祀的数十套旧服装,如今堆在仓库里闲着,可以用来衬垫战士的护身衣甲。
太常少卿刘珏认为这一意见很好,当即命令书吏(即秘书)起草报告,打算把这批旧祭服献给朝廷。
负责公文誊写的书吏平时写字既快又好,很少发生差错。
刘珏把马备好,站着等书吏抄好报告便送到朝廷去。
文书抄好送到刘珏手上时,却发现落款处漏写了两个字,只好令他重抄。
但连抄两遍,书吏都重复了刚才的错误。
刘珏十分恼怒,狠狠地责骂了他一顿。
书吏承认了自己的不是,但同时解释说:“并不是我敢故意耽误您的时间,而是我私下认为,按《礼记》的要求,‘祭服敝则焚之',如今国家形势危急,虽然不能按常规论,但我们太常寺的职责是遵礼而行的,刘少卿固然体恤国家的困难,但主动提出献出祭服作军用毕竟违犯了礼的要求,不如等朝廷下令征用这批祭服时再送上去,这样做,比我们自己主动献上要好得多。
” 古人说:“冠虽敝不以苴履(帽子虽然破了,也不拿它做鞋垫)。
”可是刘珏竟然想献出祭服来做铠甲~在标榜“以礼治国”、一切“依礼而行”的封建社会,这位书吏的考虑无疑比领导要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