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寓言与宗教情怀_论乔治_爱略特的小说创作_袁雪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之情 , 道德问题 , 也成了她小说热切关注的人类生活 方方面面的中心 。 不少评论家甚至认为她的小说由 于对道德问题的过于关注导致了说教成分的太多 , 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爱略 特小说对道德的 不懈探 索 。 在爱略特看来 , 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应当有许多 的美德 , 有一种强烈的 “道德感 ”, 它 “首先是在外在 的许可和反对的影响下成型的 , 并最终在既定的人 群中出现 , 它为了 一种可 预见 的普 遍的 善亦即 同 情 。”“爱略特相信 , 与众不同的道 德价值确立在一 个良好的愿望基础上 , 并由一种尽其责任的意图所 阐释 。 而 且 , 尽 其 责 任 也 就 意 味 着 克 服 种 种 困 难 。”[ 5] 由此可见 , 实现这种 “道德感 ”并非易事 。 爱 略特在翻译斯 宾诺莎的 《伦理学 》中找 到了答 案 。 “德性的基 础即在于保持自我存在的努力 , 而每个 人的幸福即在于他能够保持他自己的存在 。 追求德 性即以德性为自身目的 。 除德性外 , 天地间没有更 有价值 、对我们更有益的东西 , 足以成为追求德性所 欲达到的目的 。”[ 6] 对德性的追求也就意味着自我 道德价值的实现 , 这是人生最重要的 、最有益处的东 西 。 爱略特正是通过惟一方法即 “仔细分析和研读 斯宾诺莎著作 ”[ 7] , 掌握了他的道德伦理思想 , 从而
爱略特的小说充满着对社会道德的倡导和维护 影响了自己道德意识的形成 。
收稿日期 :2004 -09 -10 修回日期 :2005 -02 -22 作者简介 :袁雪生 (1973— ), 男 , 江西瑞金人 ,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 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博士 生, 从事西方文化 、英美文学研究 ;傅
在小说 《织工马南 》里 , 爱略特的宗教思想有深 刻的体现 。 她刻画了那位被朋友陷害 、被女友抛弃 后无比痛苦的基督徒马南 :下定决心龟缩自我 , 拒绝 与外界的交往与联系 , 把自己当作一个 “织布的昆 虫 ”, 从此以不 断的储存钱财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 目的与乐趣 。然而不幸的是 , 马南倾注了一生希望 的惟一的安慰 ———积蓄 , 也被人偷走了 。如此的雪 上加霜令他在绝望中也许只能选择死亡 。 就在精神 崩溃的边缘 , 他捡到了一个弃婴 , 于是在抚养孩子的 过程中 , 马南重新找到并打开了与人交往的大门 , 在 朋友中发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获得了精神的满 足和慰藉 。 爱略特在小说中以饱含宗教色彩的笔调 写到 :“从前 , 据说有一些天使来到人 间 , 牵着人们 的手 , 引他们离开毁灭之都 。现在我们可看不到长 着白翅膀的天使了 。不过 , 还是有人来引领人们离 开行将毁灭之境 :有一只手放在人们的手里 , 徐徐引 导他们向前 , 走向安静光明之境 , 使得他们再不必往 后看 , 那只手也许就是一个小孩的手 。”[ 10] (246页 ) 显然 , 爱略特通过基督教的天使的到来拯救了痛苦 不堪的马南 , 而真正的 “天使 ”却是生活中的那个小 孩 。作为一个与他人交往和相处的纽带 , 小孩带领 着马南从昔日自我封闭的世界走出来 , 重新回到一 度失却的世界并快乐地活着 。 在该小说的扉页上 , 爱略特意味深 长地引用了华兹华斯的诗句 :“孩子 是上帝给堕落的人类送来的 /最好的礼物 , 因为他们 带来了希望 。”在强烈的宗教氛围下 , 爱略 特在 《织 工马南 》里 :“将一个乡村悲剧改造成为一个更具乐 观主义的道德寓言 , 它探索了一系列强烈的伦理 、道 德 、社会和精神的困境 。”[ 2] (652页 )
穷变化的文学创造力并刻画了英国工业化社会的现 代生活和欲望的话 , 那么 , 乔治 ·爱略特则以作品中 深刻的哲理探讨 、严肃的 道德探索 、细腻的心理描 写 、炽热的情感倾诉而著称文坛 。 英国杰出的文学 批评家 F.R.利维斯认为 , 爱略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对人性的强烈的道德关怀 , 这种关怀进而为展开 深刻的心理分析提供了角度和勇气 ”[ 3] (208页 )。小 说家亨利 · 詹姆斯则告诉我们 :“小说 , 在她看来 ,
摘 要 :乔治 · 爱略特的小说由于对道德问题 的特别关 注而成 为道德 的寓言 , 也饱 含着强 烈的宗 教情怀 。 这 种对人类命运的普遍同情与关注 之情流露在爱略特思想里 , 贯穿于爱略特的创 作中 。 正是对 真挚道德 的呼唤与宗 教伦理的关怀使爱略特 跃居为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 。 关键词 :乔治 · 爱略特 ;小说 ;道德寓言 ;宗教情怀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0448(2005)03 -0103 -04
爱略特的宗教情怀体现在一种 “责任与义务 ” 的原则中 。面对维多利亚矛盾并起的社会现实 , 为 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增强人们的同情心 , 爱略 特呼唤着人们尽自己的 “责任与义务 ”。 她曾经说 过 :“我诚实 、公正 , 不是因为我希望活在另 一个世 界 , 而是因为我遭受不公正 、不诚实的对待后就不愿 意别人也遭受同样的厄运 。”[ 10] (66 页 )这种对他人 命运的普遍同情与关注之情流露在爱略特的写作和 生活里 。 “在人生 的艰难困苦之中 , 人们应 该互相 帮助 。人们彼此之间的帮助给人生增添了许多生气
对性 , 所以 , 道德也应该是相对的 。 因此 , 她自己在 小说中就尽量避免对人物的道德品质作简单武断的 判断 , 避免把 人物 分为 绝对 的好 与坏 。 爱略特 在 《亚当 ·贝德 》中说到 , 她不能体现一种道德上的狭 隘性 , 不能 “让你毛病最多的角色总是在错误一方 , 品德端方的人物则一贯正确 。 … …我们对正面人物 钦仰爱慕时 , 就可以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干扰 , 对反 面人物的轻蔑憎恶 , 也经得起反复玩味而不产生怀 疑 ”[ 10] (187 页 )。 爱略特小说正是通过对道德问题 的探索被称为道德化的寓言 。
第 3期
袁雪 生等 :道德寓言与宗教情怀 ——— 论乔治 · 爱略特的小 说创作
· 105·
和意义 。”[ 12] 她 在 《西班牙的 吉普赛人 》中也写到 : “在孤独的心灵看来 , 宇宙对人好像一点也不友好 , 面对浩瀚的宇宙 , 何处才是我们人类的避难所 ? 只 有在我们的同类之中 。”[ 10] (98页 )比较费尔巴哈在 《基督教的本质 》中发表的观点 :“我仅仅帮助于别 人 , 才使自己跟世界和解 、和睦 。对我来说 , 没有了 别人 , 世界就显得死沉和空虚 , 而且也显得无意义和 无理智 。”[ 13] 爱略特显然与他的观点完全一致 , 他们 都强调了个人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 而是 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与他人的关系密不可分 , 倘若 只是为自己而活 , 那必定会迷失在自然的茫茫大海 中 , 迷失在宇宙的浩瀚世界里 。
爱略特在小说中通过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对 照 , 反映了自己的道德判断 , 但是 , 她又强调善恶的 相对性 , 这深受斯宾诺莎观点的影响 。 斯宾诺莎认 为 , 每个人作为完整的个体 , 都有保全自己的利己的 本能 。 于是 , 个人往往从主观出发去判断善恶 , 根据 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事物的对与错 。 “一个人愈努力 并且愈能够寻求他自己的利益或保 持他自己的存
二Biblioteka Baidu
对道德问题的严肃探索 , 贯穿于爱略特创作的 始终 。然而 , 在爱略特对道德问题关注的深层涌动 的却是一种强烈的宗教情怀 。众所周知 , 乔治 · 爱 略特出生在一个笃信福音教的家庭 , 自小深受宗教 思想的熏陶 , 她熟读 《圣 经 》和大量宗 教与文 学作 品 。 在结识了自由思想家布雷及布雷的姻亲汉纳尔 一家以后 , 她认真研读了 汉纳尔的 《基督教起源的 调查 》, 也翻译了费尔巴哈的 《基督教的本质 》 , 这很 快转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 , 宣称不再去教堂 , 不信奉 上帝 。费尔巴哈提出用爱解决社会上的一切矛盾和 冲突的办法 , 显 然令爱略特满 口称赞 。 她甚至 说 : “对于费尔巴哈的观点 , 我完完全全地赞成 。”[ 10] (53 页 )爱略特面对费尔巴哈等许多哲学家的影响 , 终于 在思想上跨越了从正统基督教到福音教 、从无神论 到不可知论的过程 , 她最 后以一种人类的 “义务与 责任 ”的原 则体现自我的宗教情怀 , 成为了自己思 想历程的 终点 。 “爱略特以人类代替上帝 、以爱和 同情代 替 信仰 、以大 脑服 从 内心 、以思 想 服从 情 感 ———所有这一切均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 作和书信来往中 。”[ 11] 同时 , 爱略特始终能够切地理 解和同情一切虔诚的宗教感情 , 这促使她的小说创 作浸透着浓厚的宗教情怀 。
乔治 · 爱 略特 , 作为 “英国文学史上仅有的一 个可以与列夫 · 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马 斯 ·曼等相提并 论的小说家 ”[ 1] , 她以强烈的宗教 情怀和深邃的道德探 求成为了 “最诚恳迫切的 、最 富有探索才能的维多利亚中期的伟大作家 ”[ 2] (395 页 )。如果说查尔斯 · 狄更斯以魔术师般施展着无
淑琴 (1979— ), 女 , 江西新余人 , 助教 , 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
· 104·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爱略特独特道德意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是先人后己原则 。当 自我利益与他 者利益相抵触 时 , 前者必须让位于后者 , 利他原则无条件地超越了 利己原则 。 而一旦不存在他者的利益时 , 个体则应 该竭尽全力地为自我的幸福而奋斗 。 再就是博爱原 则 。爱略特认为 , 博爱能够使人类彼此之间的关系 更加和谐 , 使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更加温馨 。 通过理 解 、同情和帮助他人 , 人们可以从利己主义的主观世 界走向利他主义的客观世界 。 她曾经列举出自己认 为女性应该具 有的一些美德 :“那种温柔的母性的 爱 , 应当是女性的性格特征 。”[ 8] 《米德尔马契 》中的 女主人公多萝西娅就完美体现了这种博爱精神 。她 捐款为那些贫穷的农民们盖房屋 、建医院 , 并对叔叔 的袖手旁观 、无动于衷的态度极为不满乃至义愤填 膺 , 她还通过自己的善良与无私的品德改变了利德 盖特和费厄布雷泽的 命运 。 利维斯 是这样评价她 的 :“多萝西娅 , 是乔治 ·爱略特自己 `精神饥渴 ' 的 产物 ———另一个幻想中的理想自我 。 在周遭如此不 幸的氛围里 , 还继续留存着一块未被缩减的往昔稚 嫩性情的飞地 , 这是件令人极感窘迫的事 。 时而是 精湛老到的智慧 , 透出沉稳客观的洞察力 ;时而又来 点儿青春少年期的那种情感混沌和 自高自大的东 西 。”[ 3] (130页 )而跟多萝西娅相对照的人物 ———罗 莎蒙德则是利己主义的典型代表 , 她总是以自己的 利益为标准衡量一切事物 。 “她知道自己正被人注 视着 , 为了适应这新的情况 , 她把身上所有的神经和 肌肉都调动了起来 。 她天生就是一个善于表演的艺 术家 , 身体的各个部分都饱含着这种才能 , 她甚至把 自己当成了一种角色 , 扮演得竟是如此的出神入化 , 乃至于她本人也无法意识到这就是她自己 。”[ 9]
在 , 他便愈具有德性 ;反之 , 只要一个人忽略他自己 的利益或忽略他自己存在的保持 , 他便算是软弱无 能 。”[ 10] (185页 )凡是自己所喜欢的 , 渴望得到的东 西 , 就认为是善的 ;反之就是恶的 。因此 , 即便是同 一事物 , 在不同的人看来 , 可能是好的 、善的 , 也可能 是坏的 、恶的 。 这就是斯宾诺莎所说的 “善恶的相 对主义 ”。 爱略特认为 , 正 是由于善恶具有这种相
第 2
36 卷第 005年 5
3期 月
JOU南RN昌A大L学OF学N报AN(人CH文A社NG会U科NI学VE版R)SITY
VoMl.ay3.62N0 o0.5 3
道德寓言与宗教情怀
———论乔治 ·爱略特的小说创作
袁雪生1 -2 , 傅淑琴2
(1.南京大学 中文系 , 江苏 南京 210093;2.南昌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江西 南昌 330047)
主要还不是可以从其形式中获取重大意义的生活画 面 , 而是一个道德化的寓言 , 是一种努力示范喻人的 哲学的最新发明 。”[ 4] 的确 , 爱略特的小说刻画了维 多利亚时代善与恶的冲突 、美与丑的矛盾 、理想与现 实的差异 , 对理想人性 、真挚道德的呼唤与宗教伦理 的关怀是爱略特小说独特的蕴涵 。
之情 , 道德问题 , 也成了她小说热切关注的人类生活 方方面面的中心 。 不少评论家甚至认为她的小说由 于对道德问题的过于关注导致了说教成分的太多 , 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爱略 特小说对道德的 不懈探 索 。 在爱略特看来 , 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应当有许多 的美德 , 有一种强烈的 “道德感 ”, 它 “首先是在外在 的许可和反对的影响下成型的 , 并最终在既定的人 群中出现 , 它为了 一种可 预见 的普 遍的 善亦即 同 情 。”“爱略特相信 , 与众不同的道 德价值确立在一 个良好的愿望基础上 , 并由一种尽其责任的意图所 阐释 。 而 且 , 尽 其 责 任 也 就 意 味 着 克 服 种 种 困 难 。”[ 5] 由此可见 , 实现这种 “道德感 ”并非易事 。 爱 略特在翻译斯 宾诺莎的 《伦理学 》中找 到了答 案 。 “德性的基 础即在于保持自我存在的努力 , 而每个 人的幸福即在于他能够保持他自己的存在 。 追求德 性即以德性为自身目的 。 除德性外 , 天地间没有更 有价值 、对我们更有益的东西 , 足以成为追求德性所 欲达到的目的 。”[ 6] 对德性的追求也就意味着自我 道德价值的实现 , 这是人生最重要的 、最有益处的东 西 。 爱略特正是通过惟一方法即 “仔细分析和研读 斯宾诺莎著作 ”[ 7] , 掌握了他的道德伦理思想 , 从而
爱略特的小说充满着对社会道德的倡导和维护 影响了自己道德意识的形成 。
收稿日期 :2004 -09 -10 修回日期 :2005 -02 -22 作者简介 :袁雪生 (1973— ), 男 , 江西瑞金人 ,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 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博士 生, 从事西方文化 、英美文学研究 ;傅
在小说 《织工马南 》里 , 爱略特的宗教思想有深 刻的体现 。 她刻画了那位被朋友陷害 、被女友抛弃 后无比痛苦的基督徒马南 :下定决心龟缩自我 , 拒绝 与外界的交往与联系 , 把自己当作一个 “织布的昆 虫 ”, 从此以不 断的储存钱财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 目的与乐趣 。然而不幸的是 , 马南倾注了一生希望 的惟一的安慰 ———积蓄 , 也被人偷走了 。如此的雪 上加霜令他在绝望中也许只能选择死亡 。 就在精神 崩溃的边缘 , 他捡到了一个弃婴 , 于是在抚养孩子的 过程中 , 马南重新找到并打开了与人交往的大门 , 在 朋友中发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获得了精神的满 足和慰藉 。 爱略特在小说中以饱含宗教色彩的笔调 写到 :“从前 , 据说有一些天使来到人 间 , 牵着人们 的手 , 引他们离开毁灭之都 。现在我们可看不到长 着白翅膀的天使了 。不过 , 还是有人来引领人们离 开行将毁灭之境 :有一只手放在人们的手里 , 徐徐引 导他们向前 , 走向安静光明之境 , 使得他们再不必往 后看 , 那只手也许就是一个小孩的手 。”[ 10] (246页 ) 显然 , 爱略特通过基督教的天使的到来拯救了痛苦 不堪的马南 , 而真正的 “天使 ”却是生活中的那个小 孩 。作为一个与他人交往和相处的纽带 , 小孩带领 着马南从昔日自我封闭的世界走出来 , 重新回到一 度失却的世界并快乐地活着 。 在该小说的扉页上 , 爱略特意味深 长地引用了华兹华斯的诗句 :“孩子 是上帝给堕落的人类送来的 /最好的礼物 , 因为他们 带来了希望 。”在强烈的宗教氛围下 , 爱略 特在 《织 工马南 》里 :“将一个乡村悲剧改造成为一个更具乐 观主义的道德寓言 , 它探索了一系列强烈的伦理 、道 德 、社会和精神的困境 。”[ 2] (652页 )
穷变化的文学创造力并刻画了英国工业化社会的现 代生活和欲望的话 , 那么 , 乔治 ·爱略特则以作品中 深刻的哲理探讨 、严肃的 道德探索 、细腻的心理描 写 、炽热的情感倾诉而著称文坛 。 英国杰出的文学 批评家 F.R.利维斯认为 , 爱略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对人性的强烈的道德关怀 , 这种关怀进而为展开 深刻的心理分析提供了角度和勇气 ”[ 3] (208页 )。小 说家亨利 · 詹姆斯则告诉我们 :“小说 , 在她看来 ,
摘 要 :乔治 · 爱略特的小说由于对道德问题 的特别关 注而成 为道德 的寓言 , 也饱 含着强 烈的宗 教情怀 。 这 种对人类命运的普遍同情与关注 之情流露在爱略特思想里 , 贯穿于爱略特的创 作中 。 正是对 真挚道德 的呼唤与宗 教伦理的关怀使爱略特 跃居为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 。 关键词 :乔治 · 爱略特 ;小说 ;道德寓言 ;宗教情怀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0448(2005)03 -0103 -04
爱略特的宗教情怀体现在一种 “责任与义务 ” 的原则中 。面对维多利亚矛盾并起的社会现实 , 为 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增强人们的同情心 , 爱略 特呼唤着人们尽自己的 “责任与义务 ”。 她曾经说 过 :“我诚实 、公正 , 不是因为我希望活在另 一个世 界 , 而是因为我遭受不公正 、不诚实的对待后就不愿 意别人也遭受同样的厄运 。”[ 10] (66 页 )这种对他人 命运的普遍同情与关注之情流露在爱略特的写作和 生活里 。 “在人生 的艰难困苦之中 , 人们应 该互相 帮助 。人们彼此之间的帮助给人生增添了许多生气
对性 , 所以 , 道德也应该是相对的 。 因此 , 她自己在 小说中就尽量避免对人物的道德品质作简单武断的 判断 , 避免把 人物 分为 绝对 的好 与坏 。 爱略特 在 《亚当 ·贝德 》中说到 , 她不能体现一种道德上的狭 隘性 , 不能 “让你毛病最多的角色总是在错误一方 , 品德端方的人物则一贯正确 。 … …我们对正面人物 钦仰爱慕时 , 就可以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干扰 , 对反 面人物的轻蔑憎恶 , 也经得起反复玩味而不产生怀 疑 ”[ 10] (187 页 )。 爱略特小说正是通过对道德问题 的探索被称为道德化的寓言 。
第 3期
袁雪 生等 :道德寓言与宗教情怀 ——— 论乔治 · 爱略特的小 说创作
· 105·
和意义 。”[ 12] 她 在 《西班牙的 吉普赛人 》中也写到 : “在孤独的心灵看来 , 宇宙对人好像一点也不友好 , 面对浩瀚的宇宙 , 何处才是我们人类的避难所 ? 只 有在我们的同类之中 。”[ 10] (98页 )比较费尔巴哈在 《基督教的本质 》中发表的观点 :“我仅仅帮助于别 人 , 才使自己跟世界和解 、和睦 。对我来说 , 没有了 别人 , 世界就显得死沉和空虚 , 而且也显得无意义和 无理智 。”[ 13] 爱略特显然与他的观点完全一致 , 他们 都强调了个人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 而是 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与他人的关系密不可分 , 倘若 只是为自己而活 , 那必定会迷失在自然的茫茫大海 中 , 迷失在宇宙的浩瀚世界里 。
爱略特在小说中通过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对 照 , 反映了自己的道德判断 , 但是 , 她又强调善恶的 相对性 , 这深受斯宾诺莎观点的影响 。 斯宾诺莎认 为 , 每个人作为完整的个体 , 都有保全自己的利己的 本能 。 于是 , 个人往往从主观出发去判断善恶 , 根据 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事物的对与错 。 “一个人愈努力 并且愈能够寻求他自己的利益或保 持他自己的存
二Biblioteka Baidu
对道德问题的严肃探索 , 贯穿于爱略特创作的 始终 。然而 , 在爱略特对道德问题关注的深层涌动 的却是一种强烈的宗教情怀 。众所周知 , 乔治 · 爱 略特出生在一个笃信福音教的家庭 , 自小深受宗教 思想的熏陶 , 她熟读 《圣 经 》和大量宗 教与文 学作 品 。 在结识了自由思想家布雷及布雷的姻亲汉纳尔 一家以后 , 她认真研读了 汉纳尔的 《基督教起源的 调查 》, 也翻译了费尔巴哈的 《基督教的本质 》 , 这很 快转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 , 宣称不再去教堂 , 不信奉 上帝 。费尔巴哈提出用爱解决社会上的一切矛盾和 冲突的办法 , 显 然令爱略特满 口称赞 。 她甚至 说 : “对于费尔巴哈的观点 , 我完完全全地赞成 。”[ 10] (53 页 )爱略特面对费尔巴哈等许多哲学家的影响 , 终于 在思想上跨越了从正统基督教到福音教 、从无神论 到不可知论的过程 , 她最 后以一种人类的 “义务与 责任 ”的原 则体现自我的宗教情怀 , 成为了自己思 想历程的 终点 。 “爱略特以人类代替上帝 、以爱和 同情代 替 信仰 、以大 脑服 从 内心 、以思 想 服从 情 感 ———所有这一切均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 作和书信来往中 。”[ 11] 同时 , 爱略特始终能够切地理 解和同情一切虔诚的宗教感情 , 这促使她的小说创 作浸透着浓厚的宗教情怀 。
乔治 · 爱 略特 , 作为 “英国文学史上仅有的一 个可以与列夫 · 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马 斯 ·曼等相提并 论的小说家 ”[ 1] , 她以强烈的宗教 情怀和深邃的道德探 求成为了 “最诚恳迫切的 、最 富有探索才能的维多利亚中期的伟大作家 ”[ 2] (395 页 )。如果说查尔斯 · 狄更斯以魔术师般施展着无
淑琴 (1979— ), 女 , 江西新余人 , 助教 , 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
· 104·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爱略特独特道德意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是先人后己原则 。当 自我利益与他 者利益相抵触 时 , 前者必须让位于后者 , 利他原则无条件地超越了 利己原则 。 而一旦不存在他者的利益时 , 个体则应 该竭尽全力地为自我的幸福而奋斗 。 再就是博爱原 则 。爱略特认为 , 博爱能够使人类彼此之间的关系 更加和谐 , 使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更加温馨 。 通过理 解 、同情和帮助他人 , 人们可以从利己主义的主观世 界走向利他主义的客观世界 。 她曾经列举出自己认 为女性应该具 有的一些美德 :“那种温柔的母性的 爱 , 应当是女性的性格特征 。”[ 8] 《米德尔马契 》中的 女主人公多萝西娅就完美体现了这种博爱精神 。她 捐款为那些贫穷的农民们盖房屋 、建医院 , 并对叔叔 的袖手旁观 、无动于衷的态度极为不满乃至义愤填 膺 , 她还通过自己的善良与无私的品德改变了利德 盖特和费厄布雷泽的 命运 。 利维斯 是这样评价她 的 :“多萝西娅 , 是乔治 ·爱略特自己 `精神饥渴 ' 的 产物 ———另一个幻想中的理想自我 。 在周遭如此不 幸的氛围里 , 还继续留存着一块未被缩减的往昔稚 嫩性情的飞地 , 这是件令人极感窘迫的事 。 时而是 精湛老到的智慧 , 透出沉稳客观的洞察力 ;时而又来 点儿青春少年期的那种情感混沌和 自高自大的东 西 。”[ 3] (130页 )而跟多萝西娅相对照的人物 ———罗 莎蒙德则是利己主义的典型代表 , 她总是以自己的 利益为标准衡量一切事物 。 “她知道自己正被人注 视着 , 为了适应这新的情况 , 她把身上所有的神经和 肌肉都调动了起来 。 她天生就是一个善于表演的艺 术家 , 身体的各个部分都饱含着这种才能 , 她甚至把 自己当成了一种角色 , 扮演得竟是如此的出神入化 , 乃至于她本人也无法意识到这就是她自己 。”[ 9]
在 , 他便愈具有德性 ;反之 , 只要一个人忽略他自己 的利益或忽略他自己存在的保持 , 他便算是软弱无 能 。”[ 10] (185页 )凡是自己所喜欢的 , 渴望得到的东 西 , 就认为是善的 ;反之就是恶的 。因此 , 即便是同 一事物 , 在不同的人看来 , 可能是好的 、善的 , 也可能 是坏的 、恶的 。 这就是斯宾诺莎所说的 “善恶的相 对主义 ”。 爱略特认为 , 正 是由于善恶具有这种相
第 2
36 卷第 005年 5
3期 月
JOU南RN昌A大L学OF学N报AN(人CH文A社NG会U科NI学VE版R)SITY
VoMl.ay3.62N0 o0.5 3
道德寓言与宗教情怀
———论乔治 ·爱略特的小说创作
袁雪生1 -2 , 傅淑琴2
(1.南京大学 中文系 , 江苏 南京 210093;2.南昌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江西 南昌 330047)
主要还不是可以从其形式中获取重大意义的生活画 面 , 而是一个道德化的寓言 , 是一种努力示范喻人的 哲学的最新发明 。”[ 4] 的确 , 爱略特的小说刻画了维 多利亚时代善与恶的冲突 、美与丑的矛盾 、理想与现 实的差异 , 对理想人性 、真挚道德的呼唤与宗教伦理 的关怀是爱略特小说独特的蕴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