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微生物学检验课稿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验学》PPT课件
膜磷壁酸 壁磷壁酸 表面蛋白:SPA、M蛋白
G-菌细胞壁 特殊结构 (外膜)
磷脂
脂蛋白
类脂A:毒性部分
脂多糖(LPS,内毒素): 核心多糖:属和组特异
特异多糖:种和型特异
完整版课件ppt
22
G+和G-菌细胞壁差异:
特征 强度 厚度
肽聚糖层数 肽聚糖含量
磷壁酸 外膜 结构
革兰氏阳性菌 较坚韧
厚,20~80nm
牛痘、巴斯德(霍乱、炭疽、狂犬疫苗)、白喉抗毒素动 物血清治愈白喉。
(3) 抗生素的发现:
目前遇到的问题:滥用导致耐药性增高
完整版课件ppt
9
3.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近二、三十年
(1)新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a.传统病原卷土重来; b.新型病原。
(2)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
a.采用新技术; b. 各种致病因素的分子机理及调控。
完整版课件ppt
34
(二)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与结构变异 培养特性变异 毒力变异 耐药性变异
完整版课件ppt
35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突变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转化(transformation)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 游离的DNA片段,通过与染色体重组,获得了供体 菌的部分遗传特性。
转导(transduction)是噬菌体为媒介,把供细菌的基 因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后者基因改变的过程。
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命活动规律及与动植 物、人类、自然相互关系。 按研究对象分:细菌、病毒、真菌学 按应用领域分:工业、农业、医学、兽医 按研究方向分:基础微生物、分子微生物学、
微生态学 等
完整版课件ppt
6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与医 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致病机理、免 疫性及有关技术和理论的应用。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PPT
采样
根据检验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采 样方法和采样点,确保采集的样品具 有代表性。
计数与测定
对目标微生物进行计数和测定,得到 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等指标。
01
02
样品处理
对采集的样品进行预处理,包括稀释、 均质化等,以便后续的检验操作。
03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通过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选择,将目 标微生物从样品中分离出来并进行纯 化,得到单一物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定。
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与智能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微生物检验将越来 越依赖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设备和技 术,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
快速检测技术
发展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缩短检 验时间,提高检验效率。
高通量检测技术
采用高通量技术,一次处理大量样品, 提高检测的通量和效率。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目录
• 微生物检验概述 • 微生物基本知识 • 微生物检验技术 • 微生物检验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 微生物检验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微生物检验的注意事项与伦理规
范
01
微生物检验概述
微生物检验的定义和目的
微生物检验的定义
微生物检验是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分析和检测,以获得有关微生物种类、数量、 形态、生化特性等方面的数据,从而判断其与人类健康、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关 系。
按照应用领域分类
微生物检验可以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分为医学微生物检验、食品 微生物检验、环境微生物检验等。
微生物检验的应用领域
医学领域
食品工业
微生物检验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诊断疾病、监测传染病、研究病原菌 的特性等。
微生物检验在食品工业中是必不可少的环 节,通过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可 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
微生物学实验ppt课件
器材与试剂的选用原则
03
如无菌操作、适用性、经济性等
02
细菌形态与结构观察
细菌培养及形态特征
01
02
03
细菌培养方法
包括需氧培养、厌氧培养 和兼性厌氧培养等,不同 种类的细菌需要不同的培 养条件。
细菌菌落特征
观察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 形成的菌落,了解其形状、 大小、颜色、透明度等特 征。
细菌细胞形态
05
微生物代谢活性测定
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直接计数法
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并计数微生物数量,适用于较大微生物如细 菌、酵母菌等。
比浊法
利用微生物生长引起培养液浊度变化来测定生长曲线,操作简便 但易受杂质干扰。
平板菌落计数法
将待测样品稀释后涂布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培养后计数形成的菌 落数,适用于可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原理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 殖,通过提供适宜的细胞环境, 使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并产生子代
病毒。
病毒检测技术及应用
免疫学方法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免疫荧光技术等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
分子生物学方法
基于病毒核酸的特异性,利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扩增 并检测病毒核酸。
微生物学实验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实验基础知识 • 细菌形态与结构观察 • 真菌形态与结构观察 • 病毒培养与检测技术 • 微生物代谢活性测定 •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研究 • 微生物生态学及环境因子影响研究
01
实验基础知识
微生物学概述
类生活中的作用:如 生态平衡、发酵工业 等
生理生化鉴定
利用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如营养需 求、代谢产物等,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鉴定。
微生物检验ppt学习教案2024新版
意义
微生物检验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 医疗卫生、工业生产等领域具有广泛 应用,对于保障人类健康、维护生态 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检验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阶段
17世纪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 物,开启了微生物研究的大门。
发展阶段
19世纪巴斯德等科学家对微生物进 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与疾病 的关系,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03 微生物检验的常 用方法
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
01
02
03
形态学检查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进 行初步鉴定。
生理生化试验
利用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 需求和代谢产物的差异, 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来鉴 定微生物的种类。
血清学试验
利用已知抗原与待测抗体 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检测 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微生 物。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建立质量保证组织, 负责质量保证体系的 规划、实施和监督。
制定质量保证政策和 目标,明确各级人员 的职责和权限。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 制定并执行质量保证计划,包括质量控制、质量评价、质量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01
02
03
04
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
04 微生物检验的实 验设计与操作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科学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遵循微生物学基本原 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重复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考虑到实验的重复性 ,以便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 对照性原则:实验设计应设置对照组,以排除非实验因素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微生物检验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 医疗卫生、工业生产等领域具有广泛 应用,对于保障人类健康、维护生态 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检验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阶段
17世纪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 物,开启了微生物研究的大门。
发展阶段
19世纪巴斯德等科学家对微生物进 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与疾病 的关系,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03 微生物检验的常 用方法
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
01
02
03
形态学检查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进 行初步鉴定。
生理生化试验
利用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 需求和代谢产物的差异, 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来鉴 定微生物的种类。
血清学试验
利用已知抗原与待测抗体 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检测 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微生 物。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建立质量保证组织, 负责质量保证体系的 规划、实施和监督。
制定质量保证政策和 目标,明确各级人员 的职责和权限。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 制定并执行质量保证计划,包括质量控制、质量评价、质量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01
02
03
04
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
04 微生物检验的实 验设计与操作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科学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遵循微生物学基本原 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重复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考虑到实验的重复性 ,以便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 对照性原则:实验设计应设置对照组,以排除非实验因素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整版x
个人防护措施及注意事项说明
实验服与护目镜
进入实验室需穿着实验服,佩戴合适的护目镜, 防止试剂飞溅或粉尘刺激。
手套与口罩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手套和口罩,避免皮肤 接触有害试剂或吸入有害气体。
实验操作规范
规范实验操作,避免产生气溶胶或飞溅物,减少 交叉污染的风险。
实验废弃物处理及环保要求讲解
废弃物分类处理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 整版x
目录
• 微生物学基础 •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 常见病原微生物介绍 • 微生物检验技术与方法 • 临床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实例分析 •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措施
01 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01
微生物营养
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营养。微生物营养
类型有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四类。
02 03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摄取营养物质、合成细胞物质、增加 细胞数量的过程称为生长。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 衰亡期四个时期。
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和 分析,了解其基因组成和功能, 为微生物的鉴定和分型提供准确
依据。
基因芯片技术
将大量特异性基因探针固定在芯 片上,通过与待测微生物DNA杂
交来鉴定其种类和型别。
宏基因组学技术
通过对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 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析,了解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为环 境微生物检测和生态学研究提供
尿液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实例分析
尿常规检查
微生物学检验PPT课件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内毒素毒性作用
致热作用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及内毒素性休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细菌内、外毒素的比较
区别要点 来源
化学成分 稳定性 抗原性
毒性作用
外毒素
内毒素
G+菌和少数G-菌,多分 G-菌细胞壁,菌
泌至菌体外
体裂解后释放
蛋白质
脂多糖
不稳定,
稳定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处理不能制 可被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成类毒素
革兰阳性菌 染色结果图
革兰阴性菌
染色原理
★渗透学说:与肽聚糖结构有关 ★化学学说:与细菌细胞质中核糖核酸镁盐
有关 ★等电点学说:与细菌所带电荷有关
革兰染色意义
★有助于鉴别细菌 ★有助于选择用药 ★有助于了解细菌的致病性
影响革兰染色的因素
操作因素 ★涂片的厚薄 ★脱色时间的长短
染液因素 ★卢戈碘液放置时间过长 ★ 95%乙醇挥发 ★结晶紫与草酸铵混合时间太长
对胞内寄生菌感染的免疫:主要依靠细胞 免疫抗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的概念
广义上讲,医院内感染包括在医院内各 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主要指病人在住 院期间有又发生的其它感染。
感染率:
发生感染的病人数
感染率=
出院病人数
×100%
一、二、三级医院总的医院感染率应低于 7%、8%、10%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造成明显 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由病灶侵入血流后,在其 中大量繁殖,并随血流向全身扩散,在组织中形 成多发性化脓性病灶。
毒血症:病原菌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入血, 但其释放的毒素可入血,引起特殊临床症状。
内毒素毒性作用
致热作用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及内毒素性休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细菌内、外毒素的比较
区别要点 来源
化学成分 稳定性 抗原性
毒性作用
外毒素
内毒素
G+菌和少数G-菌,多分 G-菌细胞壁,菌
泌至菌体外
体裂解后释放
蛋白质
脂多糖
不稳定,
稳定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处理不能制 可被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成类毒素
革兰阳性菌 染色结果图
革兰阴性菌
染色原理
★渗透学说:与肽聚糖结构有关 ★化学学说:与细菌细胞质中核糖核酸镁盐
有关 ★等电点学说:与细菌所带电荷有关
革兰染色意义
★有助于鉴别细菌 ★有助于选择用药 ★有助于了解细菌的致病性
影响革兰染色的因素
操作因素 ★涂片的厚薄 ★脱色时间的长短
染液因素 ★卢戈碘液放置时间过长 ★ 95%乙醇挥发 ★结晶紫与草酸铵混合时间太长
对胞内寄生菌感染的免疫:主要依靠细胞 免疫抗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的概念
广义上讲,医院内感染包括在医院内各 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主要指病人在住 院期间有又发生的其它感染。
感染率:
发生感染的病人数
感染率=
出院病人数
×100%
一、二、三级医院总的医院感染率应低于 7%、8%、10%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造成明显 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由病灶侵入血流后,在其 中大量繁殖,并随血流向全身扩散,在组织中形 成多发性化脓性病灶。
毒血症:病原菌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入血, 但其释放的毒素可入血,引起特殊临床症状。
微生物检测技术演示文稿ppt课件
2019
-
134
pH
低温保藏
腌制
微生物 食品
aw
干燥
高温保藏
2019
-
15
消毒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 到无害化的FF。
灭菌 --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 切微生物的方法。
2019
-
16
利用温度进行灭菌、消毒或防腐,是最常用而又方便有效的方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2019
-
32
大肠杆菌
2019
-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
2019
-
34
2019
-
35
2019
-
36
2、酵母
酵母菌(yeast)是一通俗名称,没有确切定义。 一般认为酵母菌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 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 ➢ 多数出芽繁殖,也有的裂殖 ➢ 能发酵糖类产能 ➢ 细胞壁常含有甘露聚糖 ➢ 喜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环境中生长酸度较
法。高温可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和酶类发生变性而失活, 从而起灭菌作用。低温通常起抑菌作用。 嗜冷微生物适合于- 10℃生活的细菌,最适生长温度在20℃左右。 嗜温微生物生 长温度在15~45℃之间,最适生长温度在37℃左右的细菌。
嗜热微生物生长温度在30~75℃之间,最适生长温度在55℃, 在100℃以上温度生长,称为嗜高热微生物。
2019
-
28
2. 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
快速酶触反应是根据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 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根据酶的特性,选 用相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反应的测定结果有助于细 菌快速诊断。如美国3M Petfifilm TM微生物测试片 可分别快速测定细菌总数、霉菌、酵母菌、大肠杆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菌群等。
微生物检验 PPT课件
技术逐渐推 广应用
第一节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食品微生物
二、基本原理
抗体与荧光素结合后,并不影响其和相应抗原
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事先将待测抗原固定于载玻
片上,滴加荧光标记抗体,若荧光标记抗体与相应 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不能被缓冲液冲掉,在 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荧光,否则荧光抗体被缓冲 液冲掉,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荧光。
四乙基罗丹明 (RB200) 570
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 (TRITC) 550
最大发射 光波长
520~530
595~600
620
荧光颜色
黄绿色
橘红色
橙红色
4.荧光抗体的制备
荧光抗体的制备程序: 制备免疫血清或McAb ↓ 抗体纯化 ↓ 抗体标记: 搅拌法、透析法 方法 ↓ 标记物提纯:去除游离荧光素 去除过度标记或未结合抗体 ↓ 标记物鉴定:含量、特异性、效价、F/P 鉴定 ↓ 实际应用
3.荧光色素的要求
(1)应具有能与蛋白质分子形成共价键的化学基因 (2) 荧光效率高 (3)荧光色泽与背景组织的色泽对比鲜明 (4)与蛋白质结合后不影响蛋白质原有的生化与免疫性质 (5)标记方法简单,安全无毒 (6)与蛋白质的结合物稳定,易于保存
异硫氰酸荧光素 ( FITC) 最大吸收 光波长 490~495
第一节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食品微生物
经典的免疫分析技术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溶血反应、补体结合实验 特点:成本低、技术简单、结果易于判断,但不易于实 现自动化。
现代的免疫分析技术
荧光免疫标记、放射性免疫标记、酶免疫标记、镧系 (稀土)元素免疫标记、临床化学免疫分析技术、发光免 疫标记、流式免疫微球技术及生物传感器技术等。 特点:灵敏、特异、快速、易于测定及实现自动化。
2024年度《微生物学》PPT课件
命名规则
采用双名法,即属名和种名,用斜体拉丁文表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例如: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氏菌 )。
2024/3/23
24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与步骤
鉴定方法
表型鉴定(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遗传学鉴定(基因型、DNA序列分析)、血清学鉴定(抗原抗 体反应)等。
鉴定步骤
采集样品、分离纯化、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等。
呼吸作用类型
分为好氧呼吸、厌氧呼吸和兼性厌氧 呼吸,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在不同环境 条件下进行不同的呼吸作用。
2024/3/23
16
微生物的物质代谢与合成作用
01
碳源利用与分解代 谢
微生物利用不同碳源进行分解代 谢,包括单糖、多糖、脂肪和蛋 白质等。
02
氮源利用与合成代 谢
微生物利用不同氮源进行合成代 谢,合成自身所需的氨基酸、核 苷酸等含氮物质。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需求的不同,可分为自养型、 异养型和兼性营养型。
2024/3/23
12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测定方法
生长曲线
描述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 生长繁殖的四个阶段,即 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 和衰亡期。
2024/3/23
测定方法
包括直接计数法(如显微 镜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 法)和间接测定法(如比 浊法、生理指标法等)。
01
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的结构
02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
03
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8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真菌的形态
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真菌的结构
菌丝、孢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2%兔血清肉 汤快速增菌 37℃4h
荚膜肿胀试验
直接涂片
荚膜染色 G染色
0.2ml注射小白鼠 腹腔,8h后解剖
初步报告
涂片G染色、 荚膜染色
初步报告
21
涂片染色: --G染色、荚膜染色、芽胞染色—初步报告 --荚膜荧光抗体染色 核酸检测:核酸杂交 分离培养: --BAP、戊烷脒多粘菌素B平板 --2%兔血清肉汤增菌→分离培养
分解尿素 在牛乳中生长2~4天牛乳凝固→缓慢胨化 触酶(+)、卵磷脂酶弱(+)
11
抗原构造:
菌体多糖抗原:
--与毒力无关,耐热、耐腐败,长时间煮沸仍 能与特异性抗体发生环状沉淀反应(Ascoli热 沉淀反应)。 --特异性不高,能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14型 肺炎链球菌、人A血型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需氧芽胞杆菌属(Bacillus)48个种
与医学有关5个种 炭疽芽胞杆菌(B.anthracis) 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 蕈状芽胞杆菌(B.mycoides) 巨大芽胞杆菌(B.megaterium) 苏云金芽胞杆菌(B.thuringiensis)
1
第一节 炭疽芽胞杆菌 (Bacillus anthracis,B.anthraci )
生长 受抑制不生长 •串珠和青霉素抑制联合试验:
青霉素纸片
抑菌环
兔血琼脂平板
24
• 噬菌体裂解试验:AP631炭疽噬菌体 • NaHCO3毒力试验: 接种于含0.5%NaHCO3和10%马血清的平板, 10%CO2、37℃、24~48h 有毒株形成荚膜—黏液型菌落 无毒株不形成荚膜—粗糙型菌落 • 动物试验: 小鼠、家兔或豚鼠皮下接种
14
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煮沸10min或干热140℃ 3h才能杀灭
微生物及检验学教学 ppt课件
中和实验
基因检测 核酸杂交技术
聚合酶联反响〔PCR 〕
防治原那么
接种疫苗 小儿麻木糖丸〔口服〕 灭活疫苗〔注射〕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柯萨奇病毒分A、B 两组,共29个血清型 埃可病毒有31个血清型 消化道感染,很少引起肠道病症 临床表现多样 血清学检查核核酸检测有助于病原学诊断 尚无疫苗进展预防
轮状病毒分组及其致病性
A组 引起婴幼儿腹泻 B组 感染人----成人 C组 感染猪,偶尔也感染人 D组 感染鸟类 E组 感染猪
轮状病毒电镜图
减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比较
项目
活疫苗
接种方法 口服糖丸
抗体产生 血清抗体、分泌型抗体
细胞免疫 有
间接免疫 通过接种者粪便排毒关脊灰
免疫效果 更好
死疫苗 肌肉注射 血清抗体
无 无 易保存 无 好
致病机制
Polio病毒
粪口途径
小肠粘膜、淋巴结
入血
第一次
病毒血症
小儿麻木症
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原
第二次 病毒血症
单核吞噬细胞
脊髓灰质炎病毒形状构造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所致疾病
疾病
无菌性脑膜炎 麻痹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 普通感冒
流行性肌痛 手足口病 心包炎
新生儿心肌炎 不明原因发热
皮疹 婴幼儿腹泻
柯萨奇病毒
+ + + + + + + + + + -
埃可病毒
+ + - + + 报道不一 + + - + +
轮状病毒
属轮状病毒科 球形;双股RNA;双层衣壳,,有放射 状突起,呈轮状 经粪口途径传播,引起腹泻 以粪便为标本,查粪便中的病毒颗粒或 病毒抗原 疫苗尚在研制中
小核糖核酸病毒电镜图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2024)
涂布分离法
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024/1/29
19
革兰氏染色技术
初染
涂片固定后,滴加结晶 紫染色液覆盖涂片,染 色1分钟,然后水洗。
2024/1/29
媒染
脱色
复染
滴加卢戈氏碘液覆盖涂 片,媒染1分钟,然后水
洗。
用95%乙醇脱色30秒至 1分钟,然后水洗。
22
04
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和设 备进行清洁、消毒和维 护,确保其功能正常
实验人员的素质与技能要求
01
02
03
04
具备微生物学、医学、检验学 等相关专业的背景和知识
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 方法和技术
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操作技 能,如生物安全防护、废弃物
处理等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 作精神,能够认真负责地完成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方报告实验结果,并提供必 要的技术支持和建议
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和解释,避免主观臆 断和误导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汇报和处 理,确保实验质量和安全
2024/1/29
25
06
微生物检验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2024/1/29
26
微生物检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对检验技术的要求极高。
2024/1/29
检验灵敏度与特异性
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灵敏度低,特异性差,难以满足临床和科研 需求。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微生物逐渐增多,对检验技术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27
新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与展望
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024/1/29
19
革兰氏染色技术
初染
涂片固定后,滴加结晶 紫染色液覆盖涂片,染 色1分钟,然后水洗。
2024/1/29
媒染
脱色
复染
滴加卢戈氏碘液覆盖涂 片,媒染1分钟,然后水
洗。
用95%乙醇脱色30秒至 1分钟,然后水洗。
22
04
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和设 备进行清洁、消毒和维 护,确保其功能正常
实验人员的素质与技能要求
01
02
03
04
具备微生物学、医学、检验学 等相关专业的背景和知识
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 方法和技术
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操作技 能,如生物安全防护、废弃物
处理等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 作精神,能够认真负责地完成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方报告实验结果,并提供必 要的技术支持和建议
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和解释,避免主观臆 断和误导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汇报和处 理,确保实验质量和安全
2024/1/29
25
06
微生物检验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2024/1/29
26
微生物检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对检验技术的要求极高。
2024/1/29
检验灵敏度与特异性
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灵敏度低,特异性差,难以满足临床和科研 需求。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微生物逐渐增多,对检验技术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27
新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与展望
【PPT】微生物的检验.
13
生活污水灌溉稻田的净化效果(见下表 )
指标 (mg/L) 灌溉时含 量 灌溉后2 d 含量 总固体 总氮 氨氮 BOD5 溶解氧 659 13.14 10.86 18.76 2.07 235 1.52 0.22 4.02 4.8 净化效果 (%) 62 88.5 97.5 78.6 灌溉后4 d 含量 112 1.42 0.096 3 6.64 净化效果 ( %) 83 89.4. 99.0 84
2)细菌菌落总数(CFU)
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h后所生 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它用于指示被检的水源水受有机 物污染的程度,为生活饮用水作卫生学评价提供依据。在 我国规定1mL生活饮用水中的细菌菌落总数在100个以下。
但水源水中的细菌菌落总数不能说明污染的来源。因此, 结合大肠菌群数以判断水的污染源和安全程度就更全面。
27
2)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和氧垂曲线
河流刚被污染时,P/H指数下降,光合作用强度小,溶 解氧浓度昼夜差异小,如图5-5所示的A点和B点。在C点P/ H指数上升,光合作用强度大,溶解氧浓度昼夜差异增大, 当增大到最大值后又回到被污染前的原有状态,即完成自净 过程。从溶解氧浓度大小看,B点高于C点,但C点溶解氧的 昼夜变化幅度大于B点,C点的自净程度高于B点。 可见,溶解氧昼夜变化幅度能较好的反映水体中微生物 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平衡状况。
8
在 5 ~ 20cm 土层中微生物的数量最多,若是植物根系附 近,微生物数量更多;至20 cm土层以下,微生物数量随深度 的增加而减少,到2m深处时,由于缺乏营养物质和氧气每克 土壤中微生物仅有几个(表5—2)。
深度/cm
好氧细菌
厌氧细菌
放线菌
真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蔗糖(sucrsoe)
海藻(trehalose)
纤维二糖(cellobiose)
蜜二糖(melibiose)
多糖类((C6H10O5)3 ) 菊糖(inulin) 淀粉(starch)
肝糖(glycogen)
糊精(dextrin)
.
18
糖类
名称
三元醇(C3H5(OH)3) 甘油(glycerol) 四元醇(C4H6(OH)4) 赤霉糖醇(erythitol) 五元醇(C5H7(OH)5) 核糖醇(adonitol) 六元醇(C6H7(OH)6) 阿拉伯胶醇(Arabitol)
甘露醇(mannitol)
半乳糖醇(dulcitol)
山梨醇(sorbitol)
环己六醇((CHOH)8) 肌醇(inositol)
糖苷类
水杨苷(salicin)
七叶苷(aescukin)
松柏苷(.coniferin)
19
(二)甲基红(MOR)试验 (三)V-P(Voges-Proskauer)试验 (四)β-半乳糖苷酶试验
常用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 特殊培养基
10
二、微生物接种与培养
(一)微生物接种
常用方法:涂布法、划线法、倾注法、点植法、 穿刺法和浸洗法等。
(二)微生物的培养
需养培养 厌氧罐法
加组织的培养基培养法
厌氧培养 焦性没食子酸法 共栖培养法
享盖特厌氧操作技术
二氧化碳培养法 .
11
三、培养结果观察
二、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试验
(一)靛基质(吲哚)试验 (二)硫化氢试验 (三)尿素酶 (四)氨基酸脱氢酶试验 (五)苯丙氨酸脱氨试验
.
20
三、呼吸酶类试验
(一)硝酸盐还原试验 (二)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 (三)过氧化氢试验
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比例计数法:将已知颗粒浓度的液体与一待测细胞浓度 的菌液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在显微镜视野中数出各自 的数目,然后求出未知菌液的细胞浓度。
血球计数板法:用来测定一定容积中菌 数的常规方法。
.
9
第三节 培养检查
一、培养基的种类
培养基是适合于微生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 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可供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
(二)平板菌落计数法
取一定体积的稀释菌液与合适的固体培养基在其凝
固前混合均匀,或涂布已凝固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
保温培养后,从平板上(内)出现的菌落数乘上菌液
的稀释倍度,即可计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数。
.Hale Waihona Puke 14五、一些新技术新方法
➢ 免疫扩散法 ➢ RIA ➢ ELISA和免疫传感器 ➢ ELISA双抗夹心法 ➢ PCR技术
片即可镜检。
将待观察的含菌液体滴在盖玻片上, 然后将其翻身,放置在凹孔载玻片上, 使液滴悬挂在凹孔室内。在进行不染 色标. 本检验时,一般用普通光学显微8
镜直接观察。
二、染色标本检查
染色标本能显示微生物的形态、排列、一定的构造
及某些细胞成分的性质及其分布的位置,可区别活 菌与死菌,可鉴别微生物的种类等。
(一)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形状观察
➢ 大小
➢ 形状
➢ 边缘
➢ 表面
➢ 隆起度
➢ 颜色及透明度
.
12
(二)液体培养基内培养形状的观察
➢ 混浊度 ➢ 沉淀 ➢ 表面 ➢ 培养液的颜色以及是否产气等
(三)半固体培养基中菌落培养特性的观察 主要观察微生物需养与运动情况。
.
13
四、培养计数法
(一)液体稀释法
对未知菌样作连续的10倍系列稀释。选择在适宜的3 个连续的稀释液中歌曲5ml试样,接种到3组共15支 装有培养液的试管中。经培养后,记录每个稀释度出 现生长的试管数,然后查MPN表,再根据样品稀释倍 数即可计算出活菌含量。
3.冷冻食品 融化后检验。
(三)罐头 1.密闭试验 2.膨胀试验 3.微生物检验
.
7
第二节 显微镜检验
一、不染色标本检验
目的:观察微生物细胞在生活时期原有的形状、
大小和确定细胞能否运动等。
制片方法
压滴法 悬滴法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再滴加少 许要观察的含菌液体或少量要观察的固 体培养物,使菌体均匀分布,盖上盖玻
.
15
第四节 生化试验
一、糖类代谢试验
(一)糖发酵试验 不同的微生物可对各种糖类、醇类、糖苷类等进行
分解,但其分解能力和分解产物均因不同的微生物而 不同。
.
16
常用于糖发酵试验的糖类、醇类和糖苷类:
糖类
名称
戊糖(C5H10O5)
阿拉伯糖(Arabinose)
木糖(xylose)
鼠李糖(rhamnose)
➢ 采样时,首先要了解采样食品的来源、生产时间、批 号、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情况;
➢ 采样的器械和容器须灭菌后才可使用。采样时严格进 行无菌操作;
➢ 不得加防腐剂;
➢ 液体食品需搅拌均匀后采取,固体样品要在不同部位 采取,使样品尽量具有代表性;
➢ 取样后,应及时送检,最多不得超过4h。
.
5
二、处理
己糖(C6H12O11) 葡萄糖(glucose) 果糖(fructose)
甘露糖(mannose)
半乳糖(galactose)
三糖类((C8H10O5)3) 棉子糖(raffinose) 落叶松糖(melizitose)
.
17
糖类
名称
双糖类(C12H22O11) 麦芽糖(maltose) 乳糖(lactose)
(一)固体样品 用无菌刀、剪或镊子称取不同部位样品10g,剪碎,
放入无菌容器内,加定量水,制成1:10混悬液,进 行检验。
(二)液体样品
1.原包装样品 用点燃的酒精棉秋消毒瓶口,再用消毒过的纱布将瓶 口盖上,开启后,用无菌吸管直接吸取。
.
6
2.含二氧化碳的液体样品 同上方法开启后,使气体逸出后进行检验。
乳和乳制品
.
3
蛋制品
鲜蛋
鸡全蛋粉、巴氏消毒全蛋粉、鸡蛋黄粉、 鸡蛋白片断
冰鸡全蛋、巴氏消毒的冰鸡全蛋、冰蛋黄、 冰蛋白
(二)液体样品 原包装瓶样品取整瓶,散装样品可用无菌吸管或匙采取。
冷冻液体食品,采取原包装,放入隔热容器内。 (三)罐头
根据厂别、商标、品种来源等分类进行采取原包装样品。
.
4
(四)注意事项
.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采样 第二节 显微镜检验 第三节 培养检查 第四节 生化试验 第五节 血清学检验 第六节 动物试验 第七节 菌落总数测定 第八节 大肠菌群测定
.
2
第一节 采样
一、采样
采样是从待鉴定的一大批食品中抽取小部分用于检 验的过程。采样必须具有代表性。
(一)固体样品 肉及肉制品
生肉及器脏 熟肉及灌肠类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