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赏析5篇完美版
忆秦娥娄山关 诗词解读
忆秦娥娄山关诗词解读
哎呀,说到这首词,那可真是让人热血沸腾!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你想想,那烈烈的西风,像是要把一切都吹倒,天空中大雁鸣叫,清晨的霜月洒下清冷的光。
这画面,难道不像是一幅惊心动魄的画卷吗?就好比在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你独自一人走在荒野,四周寂静又寒冷,是不是心里会涌起一种既紧张又豪迈的感觉?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霜晨中的月亮还挂在天上,马蹄声零碎,喇叭声呜咽。
这情景,难道不像一支军队在艰难中奋勇前行吗?就像你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那雄伟的关隘,道路艰难得就像铁一样难以逾越,可如今我们就要大步向前跨越它!这是何等的气魄!这不就像是你面对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别人都觉得不可能上去,但你却坚信自己能征服它吗?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重新跨越,那苍茫的山峦像大海一样起伏,残阳像鲜血一样红艳。
这景色,是多么的壮丽而又悲壮!仿佛是在告诉你,成功的路上虽然充满艰辛,但那美丽的风景就在前方等待。
在我看来,这首词充满了力量和决心,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真的太让人佩服啦!。
古诗忆秦娥娄山关翻译赏析
古诗忆秦娥娄山关翻译赏析《忆秦娥娄山关》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前言】毛泽东这首写于1935年的《忆秦娥娄山关》慷慨悲烈、雄沉壮阔,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注释】1、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②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③烈:猛烈,强劲。
④长空:辽阔的天空。
⑤碎:细碎。
⑥咽(yè):在这里读入声。
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中可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⑦漫道:莫道。
⑧从头越:重新跨越。
⑨残阳:夕阳。
⑩西风烈:凛冽的西风很猛烈地吹着。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从头越:叠句,作用同上片“霜晨月”。
10、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1、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忆秦娥娄山关 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这首诗写的是汉朝陈汤向西的伐秦之战,讲述了女将秦娥因为爱情而死在娄山关的故事。
这首诗以优美流畅的词句,从秦娥的身世、爱情、抗争、牺牲等方面,展现了她为了爱情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全诗前两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是当时秋季的气候,借用自然景物与人情,突显出当前时代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霜晨月”与前两句的“烈风”、“长空”、“雁鸣”深刻地揭示了动荡时代的沉重氛围。
接着引入了秦娥,描写了其来自“豪门子弟”,不同于大多数妇女般柔弱,自幼就了解射箭、驾车之类的军事技能,对于执行任务的态度极为坚定。
作者叙述了她为救将领伯虎而战斗到娄山关,但终因缺水而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话用落花寓意对秦娥的赞美,其中也将对妇女刻板印象的颠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全诗最后两句“勿谓言之不预也,时亦尚飨不能期。
”是对文化与历史的深刻反思。
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它通过情感的讴歌和历史的回顾,将娄山关之战渲染出深深的人文内涵。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创作的一篇重要诗作,该诗以娄山关之战为背景,描述了秦娥在战争中的坚强和痛苦,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接下来,将对该诗进行一定的诠释和探析。
诗的题目《忆秦娥·娄山关》,将秦娥与娄山关紧密联系在一起。
娄山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关隘之一,也是毛泽东亲眼目睹了其中一次战斗,深感其中人民的痛苦和牺牲,于是创作了这篇诗作。
通过以娄山关为背景,诗人将目光聚焦在了人民的生活和苦难上,进一步加深了诗作的现实色彩。
诗的开头两句:“秦娥夜遗簪纸帐,乱云疏雨愁如颗。
”两句诗通过描写秦娥在夜晚留下纸帐和雨簪的情景,表达了她的寂寞和愁绪。
这样的描写拉近了读者与秦娥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无助。
乱云疏雨的形象也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为后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接着,诗的第二段:“都护金牌十三响,幕府狐鸣何处哀?忠骨精魂弹指断,万状归来只一团。
”这一段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金牌的声响代表着战斗的开始,而幕府狐鸣则是为了形容战场的凄凉和死伤的感觉。
忠骨精魂弹指断,万状归来只一团这两句则表达了战争造成的残酷后果,人们的生命和一切只剩下了一堆残骸。
在这段描写中,毛泽东用豪迈的词语和悲壮的意象将战争的惨状和人民的牺牲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深感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诗的结尾两句:“不勒长安百尺楼,纵是无朝千万寿。
”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长安是中国古代帝王都城,百尺楼是长安城的建筑。
作者表达了无论战局如何,即使失去最崇高的权力和统治,人民的苦难和生命的价值仍然无可替代,人们仍然会为了自己的正义信念而奋斗和坚持。
纵是无朝千万寿则表明作者希望自己能为人民贡献一生,为人民的利益不断奋斗,这也是毛泽东一生追求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种心态。
毛泽东通过《忆秦娥·娄山关》这篇诗作,以娄山关之战为背景,描绘了秦娥在战争中的痛苦和无助,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一):
《忆秦娥·娄山关》上阙写红军突过娄山关之前的行动。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在霜天的凌晨,月光下,西风猛烈地吹着,天空中传来一群大雁的叫声。
这是描述红军突过娄山关开始行动时的景色。
“霜晨月”,是叠句,既是词牌的要求,又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描述红军的行军。
“碎”和“咽”,烘托了红军行军时的严肃与敏捷。
《忆秦娥·娄山关》下阙写红军突过娄山关之后的愉悦情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是牢不可破的关口,“漫道”,是别说的意思,“铁”,是坚不可摧。
别说娄山关的险要是牢不可破的,红军就这样从容迈步,从山头上越过去了。
这两句,既雄壮又豪迈,写出了红军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从头越”,又是叠句,也是承上启下。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突过娄山关,正是夕阳西下之时。
站在山头上向远望去,山峦起伏,一眼望不到边,就好像翻腾的大海一样;夕阳西下,落日像血一样鲜红。
诗人在突破娄山关后的欣喜情绪溢于言表。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忆秦娥·娄山关》词作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词作赏析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关上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娄山关”三个大字。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0日,红军第一次攻克娄山关。
1月15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
19日,红军离开遵义。
20日,翻越了娄山关,进军川南,计划与在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创立根据地。
28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红军发起了土城战役。
由于情报失误,红军未能实现预期的作战目的。
博古讥讽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
毛泽东认真总结了土城战役的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
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再克娄山关,2月28日重新占领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两个师,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当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
娄山关战斗虽然胜利了,革命却暂时受阻,所以全词明显地有些悲壮。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对本词的解析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语气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及赏析(最新)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及赏析原文:忆秦娥·娄山关[近现代]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风勐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
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注释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
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
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西风烈:烈,凛烈、勐风;西风劲厉。
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艺术歌曲论文艺术表现论文: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艺术表现浅析(精选5篇)
艺术歌曲论文艺术表现论文: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艺术表现浅析(精选5篇)第一篇:艺术歌曲论文艺术表现论文: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艺术表现浅析艺术歌曲论文艺术表现论文: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艺术表现浅析内容摘要:《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取得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写下的一首著名的诗词。
后来,作曲家陆祖龙为该诗词谱了曲,使其成为了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
文章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在演唱中表现其艺术特色,从音乐表现、语言表现及声音表现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总体特征艺术表现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它不是常规的叙事,它的意象是跳跃的。
艺术歌曲没有像歌剧那样长长的声乐线条和各种炫技的机会,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和钢琴一起去表现音乐和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戏剧性。
因此,艺术歌曲的演唱思维完全不同于歌剧演唱,它是一门极其精深微妙的诗的艺术。
诗歌是艺术歌曲的核心,正是从诗歌中,艺术歌曲赋予自身以色彩。
每一位诠释艺术歌曲的演唱者的目标都是要反映和再创作曲家自身所激发出的最初的冲动。
“拉·佛尔格主张,学习唱歌应该以对诗的研究作为出发点。
菲力普认为:歌唱者除非在歌唱时有着清楚明确的思想目的,否则技艺的才能是没有方向的。
”[1]关于对《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艺术歌曲研究的文献,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及其他途径进行了查找,仅找到了一些有关对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研究方面的文献,却没找到对同名的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进行研究的文献。
因此,为了能更深层次地认识、理解艺术歌曲,更好地把握、诠释这首艺术歌曲,更好地理解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同时牢记这段光辉的历史,对这首艺术歌曲进行研究可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此,笔者仅从自己的演唱、学习的经验出发,拟从对《忆秦娥·娄山关》总体特征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表现两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这首艺术歌曲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
忆秦娥 娄山关 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红军二渡赤水攻克娄山关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
忆秦娥1·娄山关西风烈2,长空雁叫霜晨月3。
【毛泽东诗词手迹】忆秦娥·娄山关霜晨月4,马蹄声碎5,喇叭声咽6。
雄关漫道真如铁7,而今迈步从头越8。
从头越,苍山如海9,残阳如血10。
注释1.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
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
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0.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译文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知识链接: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赏析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娄山关位于遵义市之北,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也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
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
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
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
全词不长,上下两阕,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先看上阕,首四句写景。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西风、长空、雁群、霜晨、冷月,凄冷的五个名词衬托出一种凄冷的气氛,也确定了上阕的基调。
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的脑海里不难想象出这样一幅图景:一个凄冷的冬天早晨,天还没有全亮,深蓝色的天空里一轮冷月当空,凌厉的西风动吹,偶尔从头顶掠过的大雁也发出几声凄厉的叫声,连绵起伏的山领上百草凋敝,霜重地滑,一队红军队伍正迤逦前行。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接下来仍是写景。
只不过镜头往回拉,由远景而近景,由全景而特写,由纯粹的景物描写到了景物与人物的融合,单纯的景物之中融入了人物。
这句的妙处在于写人不是实写,而是虚写,以虚写实,由虚入手,而让人感到愈加真切,如见其人,如历其景。
试想冬夜凌晨,山风凌厉,霜重地滑,一夜急行军,早已是人疲马乏,更何堪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你看,连马儿的脚步都显得凌乱不堪,声声碎步,失去了往日轻快的节奏,而行军号角的声音也显得呜咽无力了。
忆秦娥娄山关诗歌鉴赏
忆秦娥娄山关诗歌鉴赏《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仿佛一口就能吃到那股浓浓的历史味道。
词的开头就带着一种沧桑感,作者对娄山关的描写,简直就是把人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想想当年,革命先辈们在这里浴血奋战,哎呀,那场面简直是热血沸腾。
想象一下,那些身穿军装的年轻人,个个英勇无畏,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那阵阵号角声,一种“壮志凌云”的感觉扑面而来,真是让人心潮澎湃。
这首词里提到的“白云飞”,不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云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那种飞翔的感觉,仿佛在告诉我们,人生不能被束缚,要有梦想,要有追求。
咱们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时刻,想要冲破一切束缚,去追寻心中的理想。
白云飘逸,给人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仿佛整个天地都是自己的舞台。
就像咱们平时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而提到“娄山关”这个地方,恰好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地点,连接了过去和未来。
不得不提起历史的厚重,哎,那可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啊。
就像老一辈常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一点都不假。
我们今天的生活,真是离不开那些前辈们的努力。
每当我们在享受生活的时候,不妨停下脚步,想一想那些为我们铺路的人,心中不禁要涌上一股敬意。
词中还有那种“山高水长”的感觉,给人一种深远的意境,像是在说人生的路途总是起伏不定。
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那条小船,漂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时而顺风顺水,时而逆流而上。
可是无论如何,咱们都得迎风破浪,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
生活中常常遇到困难,也许就像“娄山关”的险峻,让人心生畏惧。
但一想到前辈们都能走过这一切,咱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面对呢?说到情感,词中的思乡之情也是无法忽视的。
尤其是“月照山河”的意境,真是让人心中一紧。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心中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始终不会改变。
就像现在很多人为了工作远走他乡,虽然生活忙碌,但在某个静谧的夜晚,看到月亮的时候,心中难免会涌起那种浓浓的乡愁。
忆秦娥娄山关 诗词诗词
忆秦娥娄山关诗词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衍生注释:1. “西风烈”:西风凛冽,描绘出一种肃杀的氛围。
“烈”字体现出风的强劲。
2. “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长空中大雁在鸣叫。
这一句将时间(霜晨)、景象(长空、雁、月)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意境。
3.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形容马蹄声的杂乱而急促,“咽”形容军号声的低沉、呜咽,从听觉上表现出行军的紧张气氛。
4. “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指娄山关,“漫道”意为不要说,整句是说不要说娄山关坚固如铁难以逾越。
5. “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要重新跨越它,表现出红军的英勇无畏和坚定决心。
6.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苍山像大海一样起伏,残阳像血一样鲜红。
这是对胜利后景色的描写,以景抒情。
二、赏析:这首词开篇就以西风、大雁、霜晨月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凝重、压抑的氛围。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紧张的气氛,仿佛能让人听到红军战士在崎岖山路上行军的声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则是词中的名句,它表达了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在跨越娄山关后,“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又用壮阔的景色来烘托这种胜利的豪情。
整首词情景交融,既描绘了战斗的艰辛,又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的诗词作品往往充满了革命激情、哲理思考和豪迈的气魄,反映了中国革命的不同阶段和伟大历程。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参加一个登山比赛。
那座山又高又陡,就像横在面前的一座雄关。
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真的感觉累极了,山风呼呼地吹着,我有点想放弃。
忆秦娥娄山关写作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写作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它以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优美的诗意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娄山关,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承载着无数历史故事和传奇,而诗人李白通过这首诗歌,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叙述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首表达诗人情感的佳作。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思想。
这首诗共有五十四个字,分为七个句子,每句都是五言绝句。
诗人通过描述娄山关的山水风景和历史传说,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忆”字开头,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情感主题,而“娄山关”则是整首诗的背景和载体,为诗人的情感寄托提供了具体的场景。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诗人通过描绘娄山关的山水风景,如“娄山水石清无数”、“峨嵋山下少人行”,展现了关隘的壮美和荒凉,给人一种宏大而又凄凉的感觉。
而在描述历史传说时,诗人运用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语言,将古代的战争和征战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这些意境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既有壮美的山水风景,又有悠久的历史传说,给人一种深沉而又悠远的感觉。
再者,我们来看一下诗中的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对娄山关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期盼和祈愿。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风景和历史传说的描绘,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悲壮和豪情,给人一种激荡心灵的感觉。
最后,我们来谈谈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忆秦娥娄山关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首叙述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首表达诗人情感的佳作。
它通过对娄山关的描绘,展现了关隘的壮美和悠远的历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期盼和祈愿。
这些情感和意境的表达,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题解】“忆秦娥”相传为唐李白所创或疑后人伪托。
仄韵,十句,46字。
上下阕各四句用仄韵,其中的三字句是叠韵,为上句末三字的重复。
又名“秦楼月”、“花深深”、“双荷叶”、“子夜歌”等。
红军的长征(战略转移)是严格保密的。
国民党虽重兵封锁,却不知红军往哪个方向走。
1934年10月21日,红军经战斗在赣县王母渡与信丰县新田之间突围后,又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
11月上旬,在湘南突破其第二道封锁线。
11月中旬,在湘南穿越第三条封锁线。
但在11月下旬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由于部队辎重过多,行动过缓,大部尚未过江,即遭强敌夹击。
8.6万多红军过江后仅余3万多人。
在这危急关头,*** 于12月11日召开的临时紧急会议上提出放弃原定由湘黔边境北去湘西与红二、六军会师的计划,改为西入贵州,得到支持。
12月15日红军占贵州黎平。
1935年1月2日至6日,中央红军渡乌江,挺进黔北,1月7日解放遵义。
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对党中央四年的统治,确立了 *** 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1935年1月29日,红军一渡赤水,由黔北攻入四川古蔺、叙永地区,再入云南扎西。
为避川、滇三军堵截,红军回头东攻,二渡赤水,攻占黔北桐梓和娄山关,重夺遵义。
此役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3000多人。
这是长征五个月以来第一次胜仗。
【注释】[娄山关]又名太平关,在贵州遵义之北90里之娄山之巅。
群峰插云,一线中通,向为自蜀入黔要隘。
二渡赤水,重回黔北,红军在此打败黔军王家烈部。
[“西风”句]似写秋季物候,实乃当地二月间真实景象。
忆秦娥娄山关歌曲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歌曲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历史韵味的歌曲,它以娄山关为背景,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同时也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
下面将从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歌词内涵和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创作背景《忆秦娥娄山关》是由著名音乐家李焕之作曲、诗人公木作词的一首经典歌曲。
它诞生于20世纪中期,为了纪念娄山关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而创作。
这首歌曲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音乐风格《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充满民族特色的歌曲,其音乐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风格。
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原则,同时加入了现代音乐的多段式结构,使得歌曲既具有传统音乐的韵味,又具有现代音乐的创新。
在旋律上,歌曲采用了优美动人的曲调,将娄山关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气息融入其中。
特别是在副歌部分,采用了公木诗中“烈火真金”的意象,通过激昂的音乐旋律,展现了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在配器上,李焕之巧妙地运用了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歌曲既具有民族音乐的特色,又具有现代音乐的质感。
例如在引子部分,采用了二胡的滑音和颤音技巧,表现了娄山关的苍茫和悲壮。
而在副歌部分,则采用了管弦乐队的宏大音效,展现了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气势。
三、歌词内涵《忆秦娥娄山关》的歌词是公木先生根据娄山关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所创作的。
歌词通过描绘娄山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展现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歌词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娄山关冬季的景象,通过寒冷的自然环境反衬出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雄关漫道真如铁”,则表现了娄山关的战略地位和革命先烈在保卫祖国神圣领土时的坚定决心。
“而今漫步从头越”,则表达了后人对于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继续奋斗、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5篇完美版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一):《忆秦娥娄山关》上阙写红军突过娄山关之前的行动。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在霜天的凌晨,月光下,西风猛烈地吹着,天空中传来一群大雁的叫声。
这是描述红军突过娄山关开始行动时的景色。
霜晨月,是叠句,既是词牌的要求,又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描述红军的行军。
碎和咽,烘托了红军行军时的严肃与敏捷。
《忆秦娥娄山关》下阙写红军突过娄山关之后的愉悦情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是牢不可破的关口,漫道,是别说的意思,铁,是坚不可摧。
别说娄山关的险要是牢不可破的,红军就这样从容迈步,从山头上越过去了。
这两句,既雄壮又豪迈,写出了红军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从头越,又是叠句,也是承上启下。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突过娄山关,正是夕阳西下之时。
站在山头上向远望去,山峦起伏,一眼望不到边,就好像翻腾的大海一样;夕阳西下,落日像血一样鲜红。
诗人在突破娄山关后的欣喜情绪溢于言表。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二):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手迹大约书于1962年,这幅作品被书家视为毛泽东草书精品。
笔法气势磅礴,以苍凉萧瑟之悲壮、屈铁盘金之刚劲取胜。
激越之中,危峰叠起,如巨浪排空。
起笔一改以往笔重字大的风格,着墨轻盈,婀娜藏于苍茫遒劲之内,长空压缩,施放出雁叫霜晨月,一笔而下,领出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此后,饱蘸浓墨,任感情闸门奔流,一气呵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之后以游丝般的线条写下从头越,苍山如海,紧跟着枯笔一顿,气凝笔端,下出残阳如血。
全篇笔法奇伟豪迈,令人心醉神迷。
书家评这幅手迹和而不同,违而不犯,自然流畅,毫无雕凿,乃书法之上品。
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有许多书法大家求毛泽东墨宝,毛泽东都欣然应允,命笔赠书,故而一些真迹流传至今。
毛泽东生前多次手书《忆秦娥.娄山关》,现有多件真迹传世。
这首词作于1935年2月红军长征途中。
忆秦娥·娄山关解析
《忆秦娥·娄山关解析》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解析一下《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
先来说说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爷爷。
他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咱们来看看词的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这几句啊,给咱们描绘了一个很有气势的画面。
西风猛烈地吹着,天空中大雁鸣叫,清晨有霜还有月亮。
这时候,能听到细碎的马蹄声和低沉的喇叭声。
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里,是不是感觉有点紧张和严肃?再看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多血。
”这里说娄山关坚固得像铁一样,但咱们现在要勇敢地跨越过去。
然后再看那山峦,像大海一样辽阔,夕阳像鲜血一样红。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就好像咱们在爬山,面前的山峰又高又陡,就像这坚固的娄山关。
但是咱们不能害怕,要鼓足勇气往上爬。
当我们终于爬到山顶,看到那广阔的景色,就会觉得之前的努力都值得。
这首词其实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去克服。
比如说,咱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难题,就像面对娄山关一样。
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努力去思考,去请教老师和同学,一定能解决问题,取得进步。
再比如,运动员们在赛场上,面对强大的对手,就像面对难以跨越的娄山关。
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最终获得胜利。
同学们,《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充满了力量,鼓励着我们在生活中勇往直前。
希望大家能从这首词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断前进!好啦,关于这首词咱们就解析到这里,同学们是不是对它有了更多的理解呢?。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
《忆秦娥·娄山关》
近现代: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赏析:
这首词,先以“西风”起句。
西风,都是用来形容凄凉、悲怆之景,加之一个“烈”字,更使此景为之震撼。
接着的“雁叫”更增加凄凉之感。
一只或是一行高飞的大雁,在那清霜之晨,伴着一弯冷月,是多么悲凉,尤其是那雁的叫声,在空山里回荡,让人听起来真是耸然动容。
接着的镜头转向“霜晨月”下的地面,那马的行走也是有气无力的踏着碎步,耳边再有喇叭传来哭咽之声,这声音,与天上的雁叫上下呼应,融为一体,有声的画面展现眼前,怎不让人撕心裂肺、寸肠揉断,真是充满了苍凉悲壮之感。
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八个字做结,这个“碎”与“咽”二字用得非常巧妙,内中包含了什么样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了,不正是当时红军内部情绪低迷的象征吗?
而下篇为之一转,换别处就是另一番心情了,豪气干云,完全不同于上阕那种低沉的意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何等的豪放,抬眼望到雄关,高耸入云,坚实如铁,凡人不可越也。
但就是这样的地方,我们却迈步而越,而且是从头开始,这种步伐一定是矫健、坚定的。
接着,站到关上看到了什
么?是茫茫无尽的群山,如大海一样波澜壮阔。
“苍山如海”,这短短四个字,更彰显了“关”的雄伟与高峻,因只有居高临下,才会有这样的景象。
转头再看,夕阳已残,红霞满天,明天一定是个好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一):《忆秦娥娄山关》上阙写红军突过娄山关之前的行动。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在霜天的凌晨,月光下,西风猛烈地吹着,天空中传来一群大雁的叫声。
这是描述红军突过娄山关开始行动时的景色。
霜晨月,是叠句,既是词牌的要求,又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描述红军的行军。
碎和咽,烘托了红军行军时的严肃与敏捷。
《忆秦娥娄山关》下阙写红军突过娄山关之后的愉悦情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是牢不可破的关口,漫道,是别说的意思,铁,是坚不可摧。
别说娄山关的险要是牢不可破的,红军就这样从容迈步,从山头上越过去了。
这两句,既雄壮又豪迈,写出了红军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从头越,又是叠句,也是承上启下。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突过娄山关,正是夕阳西下之时。
站在山头上向远望去,山峦起伏,一眼望不到边,就好像翻腾的大海一样;夕阳西下,落日像血一样鲜红。
诗人在突破娄山关后的欣喜情绪溢于言表。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二):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手迹大约书于1962年,这幅作品被书家视为毛泽东草书精品。
笔法气势磅礴,以苍凉萧瑟之悲壮、屈铁盘金之刚劲取胜。
激越之中,危峰叠起,如巨浪排空。
起笔一改以往笔重字大的风格,着墨轻盈,婀娜藏于苍茫遒劲之内,长空压缩,施放出雁叫霜晨月,一笔而下,领出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此后,饱蘸浓墨,任感情闸门奔流,一气呵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之后以游丝般的线条写下从头越,苍山如海,紧跟着枯笔一顿,气凝笔端,下出残阳如血。
全篇笔法奇伟豪迈,令人心醉神迷。
书家评这幅手迹和而不同,违而不犯,自然流畅,毫无雕凿,乃书法之上品。
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有许多书法大家求毛泽东墨宝,毛泽东都欣然应允,命笔赠书,故而一些真迹流传至今。
毛泽东生前多次手书《忆秦娥.娄山关》,现有多件真迹传世。
这首词作于1935年2月红军长征途中。
毛泽东在之后谈及写作背景时说:当年二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线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这首词是之后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里,连续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关于词中的景物,他解释说,南方有好多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秋天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胜寒,正象北方的深秋。
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历来词家上品,多善以景物造句,用字灵动,常以一字点晴。
毛泽东这首词亦用字如金,字字内涵丰富,意境卓然。
一个烈字,表现西风猛烈;一个长字,状写无边无涯的天空;一个霜字,点出时令的同时,又描绘出战场所处环境;一个碎字,令人闻听马蹄声疾;一个咽字,尽展战场苍凉之意;一个铁字,充分表现雄关之坚不可摧,也喻革命者之钢铁般的意志;一个越字,形象描述红军翻越高山峻岭的雄姿;一个海字,显现出苍山重叠,广阔无边;一个血字,残阳之色跃然纸上。
这些字的动用,构成一幅壮观的图景,让人诵读之时,脑海呈现跃动的画面,掩卷之后仍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三):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资料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之后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但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向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之后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
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述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状况:词是之后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情绪。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之后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比较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能够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情绪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情绪。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好处,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能够从头越。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
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贴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
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
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
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
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四):这首词,在写作上采用的是以实写虚的手法。
让人读起来,犹觉激越悲壮、荡气回肠。
这首词,先以西风起句。
西风,都是用来形容凄凉、悲怆之景,加之一个烈字,更使此景为之震撼。
之后的雁叫更增加凄凉之感。
一只或是一行高飞的大雁,在那清霜之晨,伴着一弯冷月,是多么悲凉,尤其是那雁的叫声,在空山里回荡,让人听起来真是耸然动容。
之后的镜头转向霜晨月下的地面,那马的行走也是有气无力的踏着碎步,耳边再有喇叭传来哭咽之声,这声音,与天上的雁叫上下呼应,融为一体,有声的画面展现眼前,怎不让人撕心裂肺、寸肠揉断,真是充满了苍凉悲壮之感。
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八个字做结,这个碎与咽二字用得十分巧妙,内中包含了什么样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了,不正是当时红军内部情绪低迷的象征吗。
而下篇为之一转,换头处就是另一番情绪了,豪气干云,完全不同于上阕那种低沉的意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何等的豪放,抬眼望到雄关,高耸入云,坚实如铁,凡人不可越也。
但就是这样的地方,我们却迈步而越,而且是从头开始,这种步伐必须是矫健、坚定的。
之后,站到关上看到了什么是茫茫无尽的群山,如大海一样波澜壮阔。
苍山如海,这短短四个字,更彰显了关的雄伟与高峻,因只有居高临下,才会有这样的景象。
转头再看,夕阳已残,红霞满天,明天必须是个好日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五):这首词写于1935年12月。
20余年后,即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广东重读它时,仍然感慨万千,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情绪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春了。
这首词,就是反映了这一种情绪。
词的上阕写红军拂晓时出发行军的情形。
主要是透过听觉写声音: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的马蹄声,低沉的喇叭声,声声入耳,但是,唯一没有的,就是人的声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时间是残月尚挂在天边的拂晓时刻;环境是另人不快的;西风猛烈地刮着,寒霜盖地,朦胧的天空传来阵阵凄厉的雁叫声。
西风较之温暖和煦的东风,则是寒冷而凛冽的。
再加上凄厉的雁叫声,浓重的晨雾寒霜,和冷清的寒月,营造了一种很压抑很逼真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