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实验演示课件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药物毒理学 ppt课件

齐多夫定 AIDS治疗药 骨髓毒性大 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作用 大麻素类 临床应用:青光眼;癌症患者化疗
时止吐 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作用
4.免疫抑制的毒物 ➢ 工业污染毒物(TCDD、多氯联苯、
苯并(a)芘等) ➢ 农药(有机磷等) ➢ 金属(铅、砷、汞、镉等)
当抗原多于抗体时,形成小的可溶性复合 物,不被吞噬,往往透过血管壁,沉积于 微血管或肾小球的基底膜上,在补体的协 同下,吸引中性粒细胞,吞噬复合物,这 些白细胞可释放水解酶,催化基底膜与胶 原纤维蛋白降解,造成组织炎症反应。
主要有:
白介素、干扰素、造血生长因子、肿 瘤坏死因子等
主要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造血 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
二、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 (drug-induced immune-mediated
disease)
1.实质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2.三种情况
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3.影响因素:药物化学结构、给药途径和剂 量、及个体药代基因多态性。
植患者的预处理。 与DNA烷化作用而阻断细胞复制 免疫毒理学研究应用: 免疫抑制实验的阳性对照药 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糖皮质激素 淋巴细胞减少 抑制T细胞功能 硫唑嘌呤 应用于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 抑制嘌呤生物合成
环孢素A 骨髓性少见,但肝肾毒性大 选择性地抑制T细胞活化 临床应用:防治器官移植抗排斥
与该反应有关的免疫球蛋白有IgM和IgG类,
非那西丁→对氨苯乙醚通过羟化→高铁血 红蛋白→溶血,溶血的毒性代谢物,血红 蛋白氧化偶联红细胞膜蛋白修饰,造成红
《药效毒理临床》课件

03 学术资源
支持课程编排和讲解
总结
药效毒理临床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深入研究药物 的作用机制和毒性反应,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药效毒理临床将迎 来更大的发展,为医疗保障和患者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
谢谢观看! 下次再见
● 05
第五章 临床应用
个体差异及用药 安全
个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等因素,会影响 药物代谢和效应。用药安全是确保患者合理用药、减 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环节。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 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临床治疗策略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及患者特点选择最合 适的药物
剂量控制
控制药物剂量,避免过量或过 低用药
过低浓度
药物代谢过慢或清除过快导致 药物浓度过低
药物干扰
其他药物影响代谢酶活性导致 异常
总结
药物代谢与排泄是药理学中重要的环节,不同器官的参与影 响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了解药代动力学有助于合理用 药和减少药物副作用。
● 04
第4章 药物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概述
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毒性作用以及毒理机 制的学科。药物毒理学可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 亚毒性等不同类型。了解药物毒理学有助于掌握药物 的安全使用和副作用的预防。
不断更新的药物研 究和治疗技术
患者关怀
提供更好的治疗方 案
科技应用
新技术促进药物治 疗进步
致谢
老师支持
感谢所有为药效毒理临床课程 付出的老师们
同学努力
感谢所有与我一同学习的同学 们
学术贡献
感谢为药理学研究做出贡献的 专家学者们
支持感恩
《药物毒理学》课件

药物剂量和个体差异:药物 剂量和个体差异可能导致毒 性反应不同
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代谢 和排泄可能导致毒性反应不 同
药物耐药性:长期使用药物 可能导致耐药性,需要不断 更新药物和治疗方案
药物安全性评估:需要建立 完善的药物安全性评估体系, 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实验结果:观察药物对实 验对象的影响,包括生理、 生化、病理等方面的变化
实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 行统计分析,评估药物的 毒性和副作用
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 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 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药物毒性评价的指标和标准
• 急性毒性:评价药物在短时间内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反应 • 慢性毒性:评价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反应 • 遗传毒性:评价药物对遗传物质和生殖细胞的影响 • 致癌性:评价药物对肿瘤发生的影响 • 生殖毒性:评价药物对生殖系统、胚胎发育和后代健康的影响 • 免疫毒性:评价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神经毒性:评价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心血管毒性:评价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呼吸毒性:评价药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肝毒性:评价药物对肝脏的影响 • 肾毒性:评价药物对肾脏的影响 • 皮肤毒性:评价药物对皮肤的影响 • 眼毒性:评价药物对眼睛的影响 • 胃肠道毒性:评价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 • 骨骼毒性:评价药物对骨骼的影响 • 内分泌毒性:评价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代谢毒性:评价药物对代谢系统的影响
YOUR LOGO
药物毒理学
,
汇报人: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标题
药毒毒理学ppt课件

各种性状得以表达的过程。
肿瘤促进剂是通过刺激细胞增生使引发的细胞发
展进入促长阶段,促进剂本身无或仅有极微弱的致
癌作用,反复使用刺激细胞分裂,形成肿瘤。
典型的促癌剂:多肽、固醇类激素、生长因子、最
佛波酯(TPA)
41
癌症的促进阶段:有良性肿瘤转变为恶性肿瘤,并 进一步演变成为更具恶性表型或具有侵袭特征的肿 瘤的过程。 主要表现:自主性或异质性增加、生长加速、侵袭 性加强、出现浸润和转移的恶性生物学特征。
癌等。
2、激素
激素类药物引起机体内分泌系统失衡;
甲睾酮、庚酸睾酮-肝癌;黄体酮-宫颈癌等。
3、抗肿瘤药物
引起继发性白血病和继发性膀胱癌等 。
31
4、免疫抑制药 降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增强病毒诱导细胞的恶
性转化,导致肿瘤的发生。 5、其他药物 苯妥英-新生儿神经纤维细胞瘤;氯霉素-白血病; 利血平-乳腺癌等。
21
①眼睑接触性皮炎:
其特征为发痒、红肿、结膜轻度充血等。
②全身中毒性反应:
包括皮肤粘膜干燥、脸部潮红、发热、谵妄、心动 过速。
③对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可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
22
第三节 药物对眼损伤的评价
1、眼刺激试验 评价由药物直接接触角膜、结膜等所引起的刺激作 用 2、眼科学评价 为眼的临床评价 3、电生理学评价 4、行为和心理物理学试验
DNA发生反应。
29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nongenotoxic carcinogens) 也称外遗传性致癌物(epigenetic carcinogen) 指不作用于机体遗传物质的化学致癌物。主要是促 进细胞过度增殖。
促癌剂、免疫抑制剂、石棉、激素
30
药物毒理学PPT课件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陈立峰研究员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毒理学第一节毒理学概述第二节中药不良反应第三节急性毒性试验第四节长期毒性试验第五节特殊毒性试验第一节毒理学概述药物毒理学(drugtoxicology):是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主要研究药物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全身或局部发生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死亡;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以及毒理机制与危险因素。
由于药品是专供人类防治疾病使用的特殊物质,具有两重性,需要正确评价其药理效应和不良反应,与其他各毒理学分支有所区别。
药物毒理学研究也包括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药物毒理学包括描述性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和应用毒理学(ap-plied toxicology)。
描述性毒理学: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
一般通过动物试验而获得毒性资料,评估药物使用时对人类的毒性作用。
通常在商业性或政府机构的毒性实验室进行研究,以获得药物基本毒性信息(数据库等),用于确定大多数用药情况下对各种器官的毒性(危害)。
通常研究的内容有急性或长期毒性,包括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机体对毒物的代谢和清除,毒物的吸收、分布与蓄积;以及产生毒性作用的量效试验。
机制毒理学:通过研究药物对细胞或组织产生毒性的生理、生化改变,阐明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机制。
通常在细胞组织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明确药物产生毒性的生物学过程。
根据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癌症、出生缺陷等),有效评估药物对人类可能存在的危险性。
此外在药物发现阶段,可用于指导设计或优化安全有效的化学药物。
应用毒理学:基于描述性毒理学和(或)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并通过系统的毒性研究,明确受试药物的危险性是否足够低。
《药物毒理学》PPT课件

药物毒理学与生物学
01
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药物对生物大分
子、细胞和器官的损害。
药物毒理学与化学
02
研究药物分子的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为新药设计和安全性
评估提供依据。
药物毒理学与环境科学
03
研究药物对环境的影响,探讨药物在环境中的降解、转化和归
趋。
药物毒理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01
或染色体异常。
药物毒性评估方法
动物实验
通过动物模型来评估药物的毒 性作用和剂量-反应关系。
体外实验
利用离体组织、细胞或生物分 子进行药物毒性研究。
临床研究
通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和 安全性数据进行药物毒性评估 。
流行病学研究
通过大规模人群调查和数据分 析来评估药物的危害性。
药物毒性评价指标
半数致死量(LD50)
体外研究方法
细胞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
通过培养细胞,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存 活和功能的影响。
检测药物对细胞或细菌DNA的损伤作用, 预测潜在的致癌性。
膜渗透性试验
酶活性抑制试验
研究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和作用机制。
检测药物对特定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了解 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计算毒理学方法
药代动力学模拟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
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 经营企业等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监测技术与方法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分析 和评估,为药品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不良反应预警与应对
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防 止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药物毒理学第二讲PPT课件

药物毒性作用的分类和特点
01
02
03
04
急性毒性
短时间内大量接触药物引发的 毒性反应,通常在动物实验中 观察,评估药物的致死剂量。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临床试验监测
在临床试验阶段,对受试者进 行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 药物毒性反应。
药品上市后监管
药品上市后,对药品的安全性 进行持续监测和监管,确保药 品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及时收集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 信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04
药物毒性的研究案例
药物毒性研究案例一:抗肿瘤药物的毒性研究
慢性毒性
长期接触药物引发的毒性反应 ,主要观察药物对机体组织、 器官的损害及功能异常。
遗传毒性
药物可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 畸变等遗传学改变,与致癌、 致畸等长期效应相关。
致癌性
长期接触某些药物可能增加机 体发生肿瘤的风险。
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药效学机制
药物在体内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与药物作用靶点、药效强度等有关。
体外实验
利用离体组织、细胞等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影响, 具有快速、经济等优点。
毒代动力学研究
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过程,揭示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消除规律。
毒理学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
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从分子水平上 揭示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和个体差异。
《药物毒理学》第一章 -毒理总论(清华版) ppt课件

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领域
1、描述性毒理学(drug) 主要观察和研究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包括药物临床前毒
理学研究和药物临床毒理学研究。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 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信息。主要内容:急性或长期毒性、 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毒物的代谢和清除、毒物的吸收分 布蓄积;毒性作用的量效试验。临床描述毒理学研究主要包括Ⅰ~ Ⅲ期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评价及药物上市后的不良反应监测(即Ⅳ 期临床试验) 2、机制毒理学
沙立度胺与海豹畸形 药物:沙立度胺,反应停;
治疗妊娠呕吐; 时间: 1957年上市; 国家: 欧洲、日本等地; 危害:海豹畸形; 原因:沙利度胺未经过严格的临床前毒理实验,再加上药物上 市后制药厂又隐瞒了已收到有关沙利度胺毒性反应的报告 意义:
美国FDA当时审查该药时发现其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而拒绝进口, 从而避免了此次灾难。 此次事件激起了公众对药品安全性及药品监督法规的普遍兴趣,使人们 对药物毒理学在保证用药安全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美国也由此对《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做了重大修改,确定了新药上 市审批的必要程序,例如新药上市前须向FDA提供临床实验证明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的信息;同时规定FDA有权力将已经上市销售的但被认为缺乏安 全性的药品从市场上取缔。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耳聋
• 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 治疗:感染性疾病; • 危害:我国聋哑儿童180万,药物 致聋哑占60%,约100万。
严重的药害事件使人们认识到新药临 床前等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药物毒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药物毒理学为临床安全用药服务,其主要学科任务是:
① 通过临床前和临床毒理学试验研究,观察新药对机体健康的 危害作用及程度,观察已上市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为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客观的试验资料依据; ② 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机制和相关的防治措施,为指导开发安 全有效的新药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③ 为药物的风险管理,包括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提 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④ 参与新药研发早期的化合物筛选,减少因药物毒性导致的新
《药物毒理学研究》课件

制定药物安全标准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对药物的反应,预测新药在不同物种中的安全性,为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依据。
预测新药在不同物种中的安全性
02
CHAPTER
药物毒性的种类与机制
指机体一次性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引起的中毒症状。
急性毒性
分类
评估方法
根据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量毒性、最大耐受量、治疗量、亚治疗量、最小治疗量等。
03
评估方法
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观察药物的遗传毒性作用和致突变性,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1
遗传毒性
指药物能够引起DNA损伤或基因突变的能力。
02
分类
根据药物的遗传毒性作用机制和性质,可分为直接致突变和间接致突变。
03
CHAPTER
药物安全性评价
通过药物安全性评价,可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药效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从而评估药物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药物毒理学与生物信息学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基因组、蛋白质组等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揭示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机制。
药物毒理学与纳米科学
纳米药物的设计与合成,以及纳米药物对机体毒性的研究,为药物毒理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药物毒理学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学习,预测药物的毒性反应和安全性。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和分析,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实验实施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相关数据。
文献调研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药物的基础知识和研究现状。
实验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和评价要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通过动物模型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
药物毒理学实验演示课件

急性毒性试验 是指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的试验,是毒性研究的 第一步。要求采用啮齿类或非啮齿类两种动物。通常为小鼠或大鼠采用经 口、吸入或经皮染毒途径。急性毒性试验主要测定半数致死量(浓度), 观察急性中毒表现,
特殊毒性试验 包括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以及生殖毒性试验。 (1)致突变实验包括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和整体试验(常选用微核试验)。 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 需进行动物显性致 死试验。 (2) 致癌实验: 短期致癌实验和长期致癌实验。 (3) 致畸胎试验:于孕鼠或孕兔胚胎的器官形成期给药,观察对子代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
1、动物:成年健康家兔。家兔休重2kg左右,与给受试物24 小时将动物背部脊柱两侧毛脱掉,脱毛面积约为体表面积10 %(家兔每侧各约50cm2)。
2、受试物:膏剂、液体或粉末。粉末需用适宜赋形剂(如 羊毛脂、凡士林等)混匀,本实验采用10%双氧水溶液。
四、实验方法
1、实验操作:在家兔背部受试物区和对照区(脱毛后),一 次将受试物1ml均匀涂布受试物区,将生理盐水涂布于空白对 照区,再以医用纱布及胶布进行包扎固定,开始计时。在给 药后30分钟取下包扎,用温水洗净皮肤上的残留受试物,观 察受试区皮肤的变化,有无红斑、水肿等现象。
也叫卫星核,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 构,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微核是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有规律地进 入子细胞形成细胞核时,仍然留在细胞质中的染色 单体或染色体的无着丝粒片断或环。最后单独形成 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存在于细胞质中,由于比 核小得多故称微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注意事项
6.1 正确捉拿小白鼠,防止咬伤;
6.2 注意肌肉注射方法,给药剂量力求准确;
二. 实验原理
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根据体重按随机分组方法, 根据LD50计算的设计原则将动物分成数个染毒组。一 次或24h后,观察动物所产生的警醒毒性反应及其严 重程度,中毒死亡的情况等,根据各组动物死亡数计 算半数致死量(LD50)。据此分析受试动物毒性反应 与剂量的关系,并根据LD50值对药物进行毒性分级。
表2:结果记录表
组别
注射浓度(mg/kg)
Hale Waihona Puke 动物数 死亡数 死亡率备注
1
1000
4
2
850
4
3
720
4
4
660
4
5
520
4
4. 计算LD50
4.1计算方法:目测机率单位法、加权机率单 位法(Bliss 法)、寇氏法、序贯法。
4.2 Bliss 法是目前推荐使用的方法。此法对 剂量分组无严格要求,不需要剂量组有0%和 100%死亡率,是目前公认最准确的测定方法。
安全范围 是指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它表示药 物的安全性,一般安全范围越大,用药越安全。药理学用上95%有效剂量 (ED95)到5%中毒剂量(LD5)的距离来表示。
实验一 急性毒性试验
• (一) 药物LD50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理念——是药三分毒; (2)了解一些常规药物毒理学的试验方法, 及评价指标; (3)掌握药物急性毒性试验的试验设计方 法、LD50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亚慢性毒性 是指实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来化合物所出 现的中毒效应。所谓较大剂量,是指小于急性LD50的剂量。“多日”的确 切天数,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在环境毒理学与食品毒理学 中所要求的连续接触为3~6个月,而在工业毒理学中认为1~3月即可。
慢性毒性试验 是确定外来化合物的毒性下限,即长期接触该化合物可以引 起机体危害的阈剂量和无作用剂量。一般认为环境毒理学与食品毒理学则要求实 验动物染毒1年以上或2年,而工业毒理学慢性试验动物染毒6个月或更长时间。
5. 评价指标
急性毒性分级 小鼠一次经口LD50
极毒
<1 mg/kg
剧毒
1mg --10 mg/kg
高毒
11--100 mg/kg
中等毒
101 - -1000 mg/kg
低毒 无毒
1001--10000 mg/kg >10000 mg/kg
大致相当于体重 70kg人的致死剂量
< 7滴 7滴 ~ 1茶匙 1茶匙 ~ 35克 35 ~ 350克
特殊毒性试验 包括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以及生殖毒性试验。 (1)致突变实验包括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和整体试验(常选用微核试验)。 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 需进行动物显性致 死试验。 (2) 致癌实验: 短期致癌实验和长期致癌实验。 (3) 致畸胎试验:于孕鼠或孕兔胚胎的器官形成期给药,观察对子代的影响。
①④ ⑦ ②⑤ ⑧ ③⑥⑨
2.2 试验设计
组别
小鼠编号
1
5
6
2
11
2
18
9
12
10
3
20
1
3
8
4
7
19
16
4
5
13
15
17
14
2.3 给药方法:肌肉注射
组别 1 2 3 4 5
表1:给药方案
注射浓度(mg/kg) 1000 850 720 660 520
注射量 0.005mL/g体重
3.试验结果记录
最大耐受剂量(MTD) 指在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实验中,化学物质不引起 受试对象(实验动物)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故可缩写为LD0。一般不用最大耐 受剂量来比较两种外来化合物的毒性。
治疗指数 为药物的安全性指标。通常将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有 效量(E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称为治疗指数。 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但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 安全性,并不完全可靠。
评价一个药物的毒性指标:安全剂量(safety dose)、最小中 毒剂量(minimal toxic dose)、最大耐受剂量(MTD)、半数致死 量(LD50)、治疗指数(TI=LD50/ED50)、安全范围(MS=LD1/ED99或 LD5/ED95)
急性毒性试验 是指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的试验,是毒性研究的 第一步。要求采用啮齿类或非啮齿类两种动物。通常为小鼠或大鼠采用经 口、吸入或经皮染毒途径。急性毒性试验主要测定半数致死量(浓度), 观察急性中毒表现,
药物毒理学实验
指导老师: 刘 娟 罗艺晨
• 毒性试验
• 给实验动物进行不同途径、不同期限的染毒、检测各
种毒性终点的实验。其目的是确定无害作用水平、毒性类 型、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为安全性评价或危险性评 价提供重要的资料。
评价一个药物的毒性试验方法: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 验、慢性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遗传、生殖、致突变等)、其 它毒性试验(刺激性、过敏性、溶血性等)等。
4.3 我国卫生部规定,Bliss法是作为新药 LD50测定评定必须采用的方法。
计算方法1:加权机率单位法(Bliss 法)-软件辅助计算
计算方法2: 2. 改良寇氏法公式计算:
LD50=log-1[Xm-i(Σp-0.5)]
Xm:为最大剂量组剂量对数值; i:为相邻两组剂量比值的对数(相邻两组对数剂量的差值, log2); P:为各组动物死亡率(用小数表示,如果死亡率为20%应写成 0.20); Σp:各组动物死亡率之总和 。
三.实验材料
(1)器材 1ml注射器、电子天平、记号笔、镊子、剪刀等。 (2)药品 盐酸赛拉嗪注射液。 (3)动物 健康成年小白鼠若干只,体重18-22g。
四.实验方法
1. 预实验
各组剂量分别为Dmax、( Dmax )r、( Dmax )r2、(Dmax)r3……….
2.正式试验
2.1试验步骤
小白鼠禁 食6-10h
60min
随机分成5组
各组按试验设 计方案给药
记录小鼠死亡 只数
计算LD50
得出结论
将小白鼠随机分成5组,每 组4只(随机单位 组设计方法)。
(1)小白鼠编号(从1-20号)用两种颜色记 号笔进行标记:
黑色代表个位(蓝色记号笔);
红色代表十位(红色记号笔)。
(2)小鼠称重并按体重大小依次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