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19a1e4d0b14e852458fb577d.png)
一、名词解释1、康德: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著作:《政治权利原则》、《论永久和平》、《道德形而上学》。
其政治思想以中庸的立场解读革命思想,将现时政治要求解析为软弱空洞的道德原则。
认为道德是内在自觉的,而法律是外在而强制的。
从人,社会,国家的关系中认识国家的本质,发展国家学说。
契约是国家建立的基础,但国际并不是真实存在。
将共和制国家作为理想目标推至彼岸世界。
永久和平是政治的最高目标和道德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人性政治论:政治思想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用人的眼光”从“人的经验”出发来观察和说明社会政治问题,将政治思想奠基在“人性论”之上的理论基础。
3、人文主义:是14世纪酝酿,15世纪兴起,16世纪鼎盛的代表资产阶级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它提倡以人和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中心任务是打破封建桎梏。
提倡理性,反对身形,提倡个性自由,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
把人的理性,自由,追求个人幸福看作是人类普遍的,永恒的本性。
人文主义的兴起于古典文化的研究及复兴紧密相连的。
4、社会契约论:是16世纪以来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极有影响的一种国家学说。
西方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将国家的起源归因于上帝,将国家看作是上帝创造的。
而契约论是一种将国家与法律看作是人们通过契约而产生的理论。
这种理论在古希腊既已有其萌芽,中世纪曾为暴君可抗论的理论基础。
在17、18世纪,契约论成为解释国家与法律起源的最流行的一种理论。
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等思想家都运用这一理论。
在他们看来,国家成立之前人们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人们都是自私的,是自由平等的,生命,自有财产是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由于自然状态不安全,不方便,理性即自然法引导人们订立此契约。
西方政治思想史 全套课件
![西方政治思想史 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c2291e4b35eefdc8d3334b.png)
●强调法律作用
●自然法是正义之源,人 类法律之根
●人类自然平等,政治是 所有人的政治
四、罗马法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一)产生权利(Jus)概念
●法律的目的就是确定权利,保护权利 ●权利是为法律所确定和保护的利益
(二)引进并发展了自然法思想
●自然法是法律内在的合理法则 ●高于现实法律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
●界定 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
的主张和观点 ● 特征
○以国家为核心主题 ○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 主张和理论体系 ○政治思想不断变化(政治本身、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观念)
●如何理解
○认识国家
对国家的一般看法,如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 前途等,属于对历史和现实中国家的理性思考和解释 ○组织国家
(前210-128)
●希腊人,出身名门,行 政长官,后客居罗马, 思考罗马政治,著作 《历史》
●将政治哲学与政治制度 融合
●政体循环思想 ●混合政体主张 ●提出分权与制衡理论
(二)西塞罗
(前106-43) ●出身骑士,任执政官,捍卫
共和传统。传承斯多葛派思 想,总结罗马共和国制度。 著《论共和国》
历史和经验→自然科学→实证→发生学
(四)独特的分析途径
基本元素→宏观整体
三、城邦的本质
(一)溯源法:城邦是自然形成的社会有机体
人→家庭→村社→部落→城邦
(二)分解法:城邦是平等公民组成的政治团 体
公民的是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 公民平等→城邦民主
四、政体研究
(一)政体的界定
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 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分子所企求的目的
法国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法国思想政治教育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63f563b8e9951e79b89279c.png)
法国思想政治教育容主要容1、人权教育2、民主生活3、国家政体4、爱国主义教育5、伦理道德教育基本容在法国,中小学的公民教育课程在不同阶段均有不同侧重,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
在小学和初中为公民教育,在高中则称“公民、法制与社会教育”。
(一)小学公民教育。
法国的公民教育实际上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已开始,主要是使儿童接受集体的观念。
儿童在进入幼儿学校时,经常是家庭关注的中心。
而在幼儿学校,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儿童应当学会与其他儿童相处,学会理解成人的行为。
儿童要在新的有约束的环境中体会其行动的自由,构建与同伴和成人的新关系。
儿童还会体会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快乐。
班级生活还有利于发展语言交流的能力。
从小学起正式设置“学习共处”的道德教育课,要求儿童从其同伴那里认识其行为,认识到集体生活的约束是他们自由的保障,惩罚不是成人的裁决而是规则的实施。
他们要学习拒绝暴力、把握冲突、讨论遇到的问题。
但在小学低年级,设置“公民教育”课还为时尚早,只是在语文课中渗透一些基本概念:适应集体的规则、与同伴和成人对话、倾听他人讲话、合作。
教师也要引导儿童自治和启发创造能力。
“公民教育”课自小学三年级正式设置。
其基本目标是使每个学生在个性特点和独立性逐渐形成过程中更好地融人班级与学校生活。
公民教育课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提出的具体问题,意识到个人自由、社会生活的约束和价值分享的相互关系。
(二)初中公民教育。
进入初中,公民教育的层次也更进一步,它以人的基本权利为核心目标,着眼于人与公民的培养。
其基本目标为:①人与公民权利教育;②个人与集体责任教育;③判断力教育。
l985年课程大纲规定的公民教育曾围绕地方行政机构、国家行政机构和国际机构展开,而新的课程要求以人与公民的基本概念为主线,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逐步深入。
初中一年级要理解人的权利与义务,二年级和三年级学习平等、团结、自由、安全和公正等构成民主社会的价值观,四年级主要是认识法国公民身份的畴。
欧洲教育理念
![欧洲教育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fe03424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6.png)
欧洲教育理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欧洲教育理念是指欧洲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一系列理念、思想和制度。
欧洲的教育体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发达和完备的教育体系之一,它的教育理念获得了广泛认可和赞誉。
在欧洲,教育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机会,而不仅仅是个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手段。
欧洲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的培养,而不只是注重学术成绩。
在欧洲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
教育体系被设计为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提供适合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过程。
这种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标准化教育模式。
在欧洲教育理念中,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传授学术知识和技能外,教育体系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种综合素质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和生活质量。
在欧洲教育理念中,教育被看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非仅仅是靠班级和教室内的学习来完成。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这种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体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和成长。
欧洲教育理念还注重教育的公平和包容性。
教育被视为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无论贫富、种族、性别等背景如何,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体系努力消除各种不平等现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公平的待遇和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华。
欧洲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重视综合素质和持续学习过程,注重公平和包容性。
这种教育理念在欧洲国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各国能够共同努力,打造更加优质、公平和包容的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实现自身的梦想和目标。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Microsoft Word 文档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Microsoft Word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c63e631a76e58fafab003cf.png)
国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启示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思想多元化的趋势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教育培养青年学生接受和树立国家所倡导的观念,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即如何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全球角度观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规律,获取启示,对我们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广泛地开展了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
在这些交流、融合之中,各个国家不但没有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反而更加重视,并把它作为巩固本阶级政治地位和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
积极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强化本国的意识形态,以期在世界意识形态领域中占领主导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关国家和社会倡导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其认同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使其关心和认同社会,参与社会事务,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极因素。
资本主义在20世纪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和调整,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其改革和调整的顺利进行和成功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随后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开始削弱了学校的思想教育品质,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带来的震动,美国朝野认识到国家的危机,触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大大压缩了传播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
此背景下,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对教育起到了支配作用,而把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化出去。
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道德每况愈下,从1930年至1980年的50年间,18—24岁的青年人犯罪率增长了79倍,18岁以下青少年的犯罪增长率增长了100倍。
第四章 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章 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d1dc8e7ba0d4a7303763a07.png)
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 第三,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说要具有可行性,即
学习者都能够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 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学习者相信榜样
在习俗道德水平,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他们 根据自己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来确定个人角色和人际关系,认 为个人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应该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 否则会在良心上觉得内疚。
在后习俗道德水平,对与错的确定并不反映个人自己或社会 方面,每个人都有义务遵守法律,要具有为大多数人的最大幸 福而献身的精神。
2.人本主义学校德育实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他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1)积极倾听 这即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育。” (2)理解和把握教育过程 (3)使学生正视道德问题 (4)教师应当“促进者”
“促进者”,即“教人”主要是引导、促进的意义,而不是把某些
知识、规则喂给学生。“促进者”体现了德育对教师的要求和责任。
2. 过分追求道德判断的形式,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内容
3. 用道德发展阶段对学生进行划分归类,不仅教师难以掌握,而且对教育学生不利。
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1)应当把学校德育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
断能力上,坚持选择健康的德育内容的同时注重能力
的发展,而不是简单背记某些规则;
(2)应大胆吸收引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来改造
社会学习论指出,同辈人是亚文化层中最重要的一个示范 源 。有四种同辈人最易被模仿:一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二是 运动场中有较高技能的同学;三是被老师表扬的同学;四是小 团体中的公认首领。
西方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西方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92e6d4e581b6bd97e19ea09.png)
西方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1、希腊世界: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
它以爱琴海地区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各岛屿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其边缘延伸到黑海沿岸和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所谓的希腊世界就是由数以百计的城邦构成。
2、荷马史诗:是反映公元前12-8世纪时期社会面貌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文献,是记载希腊人原始政治观念萌芽的最早的文献资料,相传为盲诗人荷马的作品,但在它长时期流传的过程中,许多民间行吟歌手都参与了它的创作。
包括两部分,一是《伊利亚特》,一是《奥德赛》。
曲折的反映出荷马时代的社会特征和人们的政治观念。
3、逻各斯:指的是自然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法则。
是人间法律的源泉。
是后来西方政治哲学非常重要的自然法概念的前身。
是自然与社会政治联系的中介。
4、智者: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在希腊一些城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自称“智者”的职业教师。
智者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没有统一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
他们的思想构成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
代表人物有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安提丰等人。
5、城邦: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最显着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有三个身份集团构成:奴隶、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
6、整体主义:所谓整体主义,就是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个人只有融合于整体,为其献身,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1、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8年,希腊各城邦沦于马其顿控制之下,失去了独立的主权。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侵,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世界帝国,开始了所谓希腊化时期。
2、希腊化国家:希腊化国家是地域广阔的专制国家,它们的政治制度具有古典希腊与东方政治制度结合的特征。
其中建立在埃及和西亚的托勒密王国和塞琉古王国东方的因素占优势,它们分别沿袭了古代埃及和波斯的旧制。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笔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847757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f.png)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笔记第一章: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1.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1)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目标、内容、方法等。
- 外延: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
(2)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与政策- 制度: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机构、教育法律法规等。
- 政策: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地方层面的实施策略等。
(3)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效果- 实践:具体的教育活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
- 效果:教育成果、学生品德发展、社会影响等。
2.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 通过比较,找出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共同点,总结普遍规律。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借鉴- 分析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3)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3.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视野(1)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如文化冲突、价值多元化等。
(2)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 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定位,如公民素质培养、国家认同构建等。
(3)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分析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如网络教育、终身教育等。
4.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与方法(1)比较的类型- 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 纵向比较:同一国家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 综合比较:多角度、多层面、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2)比较的方法- 定性分析:通过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 定量分析:运用统计数据、量表、实验等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量化研究。
- 案例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深入分析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效果。
5.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1)比较的客观性问题- 如何确保比较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观偏见。
列举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
![列举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28bcc48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d.png)
列举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正在涌现。
下面梳理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第一,军事化教育思潮。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军事化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一支坚强的国家力量,以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学校要加强体育锻炼,强调国家精神和道德修养,发挥军事体系在实施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儿童心理学思潮。
20世纪20年代,有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以儿童特性为核心批判成人学术和教育,提倡以儿童的心理发展特性为基础的教育。
20世纪20年代,儿童心理学家朗费罗提出心理发展阶段论,强调适应儿童健康成长的心理发展习惯,从而实现儿童的内心发展,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
第三,活动主义教育思潮。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生命具有活动性,而非理论性,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他把学习比做一件“在动中发现”的事情。
20世纪20年代,活动主义教育思潮推动了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二战后社会素质教育思潮。
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二战的结束,各国教育界开始提出要将改变社会的理念和活动融入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未来和国家的团结。
例如,英国对普通学校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革,倡导社会性教育;德国则建立了“社会民主教育”;荷兰则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思潮。
20世纪20年代,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潮盛行,把培养正确的思想和政治观念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之作为教育的基石。
随着它的出现和发展,各国在提升社会素质,强化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第六,技术教育思潮。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之后,历史领导者开始重视青少年早期技术教育,崇尚以“教学员学习如何创新和思考”为宗旨的“实践科学技术教育”,实施技术教育,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社会发展。
欧洲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影响
![欧洲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306f2d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f.png)
欧洲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影响欧洲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其说是一部思想史,不如说是一部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历史。
在这部历史上,欧洲的思想家们不断地探索着人类存在的意义与根源,也不断地试图改造社会,形塑新的人类形象。
这一历史对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现代哲学、政治思想、文化理论、科学技术、宗教与教育等多个角度探讨欧洲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影响。
1. 现代哲学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变革之一,就是对人类意识的重新审视。
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尼采的“上帝已死”,现代哲学一直在通过思考和研究,探讨着人类意识的本质和特征。
这些思想家们不仅对哲学家的思维方式进行了革新,还对科学、艺术、政治和伦理等方面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康德的“批判哲学”,更是在他自己看来,是一种以警惕自己的恶心为前提的哲学。
这种以怀疑和质疑为立足点的思想手法,也激发了科学家探寻真理的热情。
不仅如此,“存在主义”也是20世纪思想史上的一种流派,它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存在感,对于后来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产生了有益的作用。
2. 政治思想欧洲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大事件。
从启蒙运动的推动者沃尔泰到革命家罗伯斯庇尔,意识形态因素在欧洲的政治生活中不断地涌现。
这些思想家们所提出的主张,不仅为当时的政治局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整个欧洲的民主进程带来了影响。
例如,沃尔泰的“自由思想”和“人权主义”理念,直接造成了美国和法国的宪法措辞和议会制度。
罗伯斯庇尔的共和主义就更加直接和激进,他为欧洲近代政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更为严重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提出,以及后来列宁主义的实践,对20世纪的世界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化理论欧洲近代文化理论的发展,为全球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从19世纪的结构主义到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总是在以自己独具的视角诠释和理解整个社会。
第四章 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章 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bd7dd25eefdc8d377ee3207.png)
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民主决策管理,共同制定 和执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使成员在这种民 主集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氛围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章 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国家德育流派中最负 盛名的德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 伦斯· 科尔伯格(1927—1987),他被誉为“现代学 校 德育”的开山之父。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 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 但两者并不等同,智力发展不等于道德认知发展,后 者不可能从前者中自发产生。
3.借鉴西方国家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的经验
美国大学建立了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专业指导(大一)、心理矫正治疗、就业指导、 经济咨询服务
4.借鉴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经验
利用大众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 政党及政治活动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角色; 发挥宗教的精神督导作用。
2.人本主义学校德育实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他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1)积极倾听 这即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育。” (2)理解和把握教育过程 (3)使学生正视道德问题 (4)教师应当“促进者” “促进者”,即“教人”主要是引导、促进的意义, 而不是把某些知识、规则喂给学生。“促进者”体现了 德育对教师的要求和责任。
(二)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斯腾豪斯等人 。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4c3f5c576eeaeaad1f33051.png)
谢谢您 Thank you
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了解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意义唤醒和促进他们的宽容意识和民主意识懂得尊重他人重视生命尊重人格保障人权具有责任和评判是非的能力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各种行为准则具有团结友爱的精神懂来自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乐于为国献身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二)内容
任然
1.民主政治教育内容 2.宗教内容 3.伦理道德内容 4 德育理论内容 5.社会道德内容 6.经济学和法学方面的教育内容 7 强调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内容
(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7 强调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内容
家庭是德国传统沿袭的核心,被誉为社会与国家的 “胚胞”。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 的补充和完善。若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众多道德教 育的目标是无法完成的。德国传统的家庭内部以父亲为主 导,决定则是协商性的。家庭所承担的各种道德教育就是 通过这种模式将德意志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自然地传递下去 的。正是由于家庭生活的这种轻松的氛围和非正式的弹性 教育恰好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缺漏。家庭和学校双管齐下, 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德国同样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德国的家长们并不像 中国的父母一样,给自己的孩子包办事情。在德国人的观 念里,劳动教育不仅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能够 增强孩子的劳动观念及社会责任感。
(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4 德育理论内容
二战后,德国重建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任务, 而且包括医治人们的精神创伤。人们在战后陷入精神危机 ,对一切道德采取怀疑甚至敌视态度,德育肩负起疗伤及 重振民族精神的重任。德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有很大发展, 德国学校对于德育的培养可归纳为: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行 为方式,使他们了解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意义,唤醒和促进 他们的宽容意识和民主意识,懂得尊重他人、重视生命、 尊重人格、保障人权,具有责任和评判是非的能力,遵守 社会秩序和社会各种行为准则,具有团结友爱的精神,懂 得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乐于为国献身。其中对当代德 国学校教育实践影响最大的鲍勒诺夫“朴素道德德育观” 和布贝尔的“品格教育”、“价值教育”理论。
第三章 17世纪以来欧洲重要教育家及其思想
![第三章 17世纪以来欧洲重要教育家及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6f320ead5bbfd0a7956735a.png)
生平
庭里,早年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16岁起
由“兄弟会”担负其学费,受完中等教育 (在普利洛夫拉丁学校上学)和高等教育 (在德国的赫尔朋大学、海得堡大学上学),
受到新教教派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1616年大学毕业后,被选为兄弟会的牧 师,并主持兄弟会的学校且被推为普利洛夫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7) 学校的校长。
161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当时夸美纽斯积极参 加了反对德国贵族和天主教会残酷镇压捷克人民和迫害新教 徒的斗争。
战争爆发后,他和兄弟会的其他会员同时遭受反动势力
17世纪30年代后,夸美纽斯致力于泛智教育思想的研究。 1641年,他应邀赴英国建立一所泛智学校,但因英国内战爆发 而未能实现。 1650年,他又应邀去匈牙利担任常年教育顾问,开办了一 所泛智学校。其间,写成了《泛智学校》和《世界图解》。
《世界图解》是西方第 一本有插图的儿童读物,其 中有夸美纽斯亲手绘制的
教育问题。在《教育漫话》中,洛克为英国资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化的贵族描绘了一幅培养绅士的教育蓝图。 洛克的教育思想是绅士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作用
(二)绅士教育的目的 (三)论体育
(四)论德育
夸美纽斯的世界观
夸美纽斯的世界观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从幼年起就深受宗教的影响,基督教的世界观 根深蒂固,认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与结尾”,把《圣经》 看作学生的“最甜最好的乳汁”。 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英国哲学家弗·培根的唯物主义的 感觉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受自然秩序所制约,倡导教学工作应 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 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情人民的苦难,却寄希望 于劝说统治者施仁政,企图凭靠教育的力量,建立和平宁静的 社会秩序。
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
![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4e5723210661ed9ad51f3d5.png)
魏玛共和国(1918-1933)
“基于民族和国家的政治教育”
Staat und Volk Bezugspunkte politische Bildung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的初步尝试
培养民主公民,巩固新生政权、摆脱民族危机
第三帝国(1933-1945)
纳粹极权政体 联邦共和国(1949-)
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角色,但仍保持在文化教育领域的直
“社会法治国”行政 接管理。 二战后至今,国家可以有广泛的社会管
理职能,国家管理职能必须受到法律的
给付行政
约束。 政治教育
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手段
指导行政
3.学校政治教育理论问题
基本目标:发展政治认识、实现政治参与
政
政
治
基本内容:政治知识与参与能力相统一
治
认
参
知 基本教学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判断 与
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 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以德国为例
主讲:傅安洲 2007年5月
提纲
一、德国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 二、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三、当代德国政治教育实践体系 四、借鉴与启示
一、德国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二帝国(1871-1918) 封建军事专制政体
“国民教育”Staatbürgerliche Erziehung 培养封建臣民,封建统治和殖民扩张
教育属性
教育理论
1.德国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
政治认同
社会公正 制度性资源
意识形态 意识性资源
经济发展 功绩性资源
”非纳粹化“
资源体系建设 政治社会化
”再教育“
2.政治教育管理理论问题
“警察国家”行政 17-18世纪,实行政治专制,国家政权
西方政治思想史(全)
![西方政治思想史(全)](https://img.taocdn.com/s3/m/683dce2c6bd97f192279e969.png)
西方政治思想史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探索:(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政治观:从政治思想发展来看,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
古希腊政治思想伴随着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形成而产生,并随着它的发展而演变。
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奴隶制度与城邦制度,特别是希腊人对城邦生活的感受和认知,使得自然政治惯成为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政治观。
自然政治观将国家起源与政治秩序的建立归因于自然,并依据是否合乎自然秩序来评价国家制度与政治生活优良与否,古希腊人很早就开始了对宇宙的认识,这促进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的经典命题。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也具有整体主义国家观与伦理政治观的特征,也是自然政治观的体现。
古希腊人在哲学、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政治思想也不断丰富繁荣,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并深刻影响到中世纪和近代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二)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将现存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关系都看做是由上帝创造并由教会批准的,其目的是维护上帝的权威与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
神学政治观有三个特征:一是一切权威来自上帝,上帝的启示与《圣经》是唯一的真理,基督教的教义规定了基本的政治价值;二是教权与王权、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成为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三是以既定的启示与教义为依据,通过形式逻辑的推理得出政治问题的结论,这是神学政治理论特定的论证方法。
奥古斯丁为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王权进行了权威的论证,开创了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阿奎那创立了庞大的神学体系,是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
(奥古斯丁、阿奎那。
路德、加尔文)(三)近现代西方的权利政治观(文艺复兴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权利政治观是一种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政治观,以抽象人权为国家公共权力(政府)的基础,认为国家、政府来源于人们的同意或委托,其目的和作用不过是保障个人的权利,实质是一种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政治观。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90d91d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75.png)
are the five kinds of moral coneepts.It ha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e ideologl‘cal and political
关键词: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Herbart’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was a very famous educationist of German in the beginning of
教育目的一直是赫尔巴特关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他于1806年发表的专著《普 通教育学》的内容上看,在其论述教学问题及教育过程时,主要强调了教育目的以及道 德教育。在赫尔巴特看来,一个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与教育有关,但这是教育的职责, 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人在他的任何活动中都需要达到的道德品质。可见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教育的任务是以他所谓的 五种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努力形成学生“完美”、“善良”的道德品质。五种道德观 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他认为,全部教育都应围 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或 背离。【l】但赫尔巴特时期的德国,社会思想保守,无论在大学里还是在社会上,人们的 兴趣都不在教育学,而是在神学、语言学和法律学等。加之它的理论本身十分深奥,而 且表述也比较晦涩,所以,在赫尔巴特生前,其教育学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2】直 到赫尔巴特去世20年以后,他的学说才得以广泛传播,他本人才被奉为教育理论权威。 事实上,研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无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赫尔巴特在哲学、心理 学方面的思想乃至整个赫尔巴特学派的思想。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在主观意识培养上的启示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在主观意识培养上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06bb66158fafab069dc0281.png)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在主观意识培养上的启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与东方的教育体系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成背景。
因此,教育的过程与表现也各不相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东西方教育差别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尤其在主观意识的培养上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主观意识一、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况1.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形态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自成一派,采用道德认知与人性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从而将思想教育与主观意识相结合。
主观政治思想的养成,成为西方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他们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能力,采取现实的案例与现象的透析来启发学生的政治素养,并通过理智训练,使学生们更多地能够从生活中汲取政治知识。
与我们普遍认知的西方直接式表达不同,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采取直接的教育方式,而是采用隐含、寓意的传授方式,从学生的主观意识出发,主动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
2.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政治本质、政治制度、机构职能、政府行为等,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对本国的政治情况有所了解并认可这种政治领导,其中西方更加强调对本国政治优越性的教导。
此外,从人性理论与道德理论的角度出发,西方国家格外注重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将基本的法律知识贯穿其中,使学生在明确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同时,能够以法律的形式作为自身的保护工具,从而形成主观意识中的一种政治模式。
不可否认,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乏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尽管东西方的政治观念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但抛开文化根源的差异,我们不难看到,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差不大,但教育的结果却是千差万别。
西方的教育更容易被个体的主观接受,从而更易于塑造学生的政治人格,发挥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热情。
二、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意识的养成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需要始终紧密相联,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与需求的产物,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设置,其根本必将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范围整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范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a7f7fb165ce050876321309.png)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范围整理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
(资料较少,大家可以自己找)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⑴“一个规律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⑵“两个规律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阶段性、实践性、综合性。
5.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①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②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
③区别:二、对西方行为科学的理解(P47-48);对灌输理论的理解。
(此题了解即可)看一下书行为科学是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是应用心理学额、社会学、人类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行为科学主要研究人的本性和需求、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等问题。
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有:1、梅奥的霍桑实验及主要观点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5、弗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6、麦格雷戈的X、Y理论、社会人、复杂人概括地说行为科学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目标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主张在企业管理中,正确处理人的需要、动机、目标、行为四者的关系,使企业员工的目标和企业目标一致;主张在满足员工多方面需要的基础上,以诱导方法为主,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欧洲奴隶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欧洲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三)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时代背景
生产关系:封建生产关系
1)生产资料:地主占有土地并不完全占有农奴 2)经济:农民遭受残酷剥削,没有人身独立
政治制度:
形成了分封、等级、世袭和割据等一系列制度。
社会统治者的天职是有目的的培养社会成 员的‚德行‛ 通过多种渠道灌输基督教的思想
总结
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这一时期的思 想政治教育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积极意义
劝人向善,培育德行,一定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消极方面
压抑人们的思想自由,禁锢人的思想。
思想:
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
代表人物:
圣·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 阿奎那
圣· 奥古斯丁
圣· 奥古斯丁(公元354403年)是非洲北部的 一位主教。他主要从神 学的角度提出了诱导人 们安于现状、服从统治 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圣奥古斯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创世说
‚宇宙除了上帝以外没有任何存在者不是由上帝那里得到存在的‛ ——《教义手册》
原罪说
‚人类有犯罪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犯罪的自由。之所以犯罪是因为自己 要犯罪。始祖堕落的结果彻底败坏了他们的动机和愿望,所以若不是神 之恩典的介入,犯罪就是他们所要的一切。因此。他们就‘自由的犯 罪’‛。 ——《教义手册》
三位一体
‚上帝是三位一体的,即‘父’、由父而生的‘子’和从父而生的‘圣 灵’‛。
末日审判说
人们的尘世行为在死后将受到上帝的审判,而决定是去天堂 还是去地狱受苦。
双国论
上帝之国:神国 世俗之国:俗国
托马斯· 阿奎那
托马斯· 阿奎那(公元 1225-1274年)是经院 哲学的代表人物,主 要著作为《论君主政 治》和《神学大全》, 他被罗马教廷奉为 ‚最高思想权威‛。
托马斯· 阿奎那的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