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弊端的简要探讨040825

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弊端的简要探讨040825
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弊端的简要探讨040825

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存在弊端的简要探讨

2004年,根据股份公司的统一安排,炼化部将全面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随着体系建立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体系知识的了解不断提高,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普遍的观点认为,造成各类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法制观念淡漠、三违现象屡禁不止、设备隐患、管理不善等等,只要消除了三违现象、消除了设备隐患、严格管理,事故的发生率就能大幅度下降。所以许多人进一步认为,如果解决了上述问题,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也能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花很大的精力再去搞HSE管理体系显然没有必要。因为有这样的观念出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存在这样的观念,就造成了我们建立HSE管理体系推进工作的艰难,人们很难发自内心的、真心实意地赞同、支持和参与推行HSE管理体系工作。目前的现状正是这样。观念问题不解决,就无法使人们真正的从被动地接受HSE转变为主动地、自觉的行为。

而事实上,如果消除了三违现象、消除了设备隐患、严格管理,事故的发生率确实会大幅度下降,但能从根本上消灭事故吗?有一些事故,确实因三违或者设备隐患引起,但也有一部分事故没有明显的违章,也不存在设备隐患,却仍然发生了,对于这类事故我们仍然束手无策。据不完全统计,在中石化系统,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三违、设备隐患或者管理不善引起的(其中三违占到60%),上海石化的情况也是这样,而在国际石化行业,这类的事故低于15%。因此我们必然地要将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归结为三违、设备隐患、管理不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依靠我们现有的管理模式,做好我们这样庞大复杂的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否真正有效呢?我们的观点是,恐怕连维持目前的局面都很难,更谈不上进一步地提高,谈不上向先进水平挑战,谈不上与国际接轨。按目前的现状,人们的愿望是美好的,工作也是努力的,制度也会不断完善,但与人们的美好愿望相反,事故恐怕还会接二

连三地发生,每年的事故汇编仍然要一本接一本地出版,只不过是有时侯薄一些、有时侯厚一些而已。

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有完善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事故报告制度、各类作业许可证制度等等,从表面上看也是较完善的,对保证安全、减少事故发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与HSE管理体系相比,确实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和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经验型、事后型管理

传统的安全管理,过分地注重于经验,而对先进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方法缺乏认同。安全管理经验得到普遍地重视,而安全管理技术常常被轻视。对于一般的或者是过去发生过的问题,依靠经验能得到有效地解决,但安全管理是动态的,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此时经验就无能为力或者勉为其难,新的事故就不断发生,于是,事后型管理就开始为经验型管理提供了补充完善的机会。经验型管理和事后型管理总是紧密相连的,经验的欠缺为新的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可能,而事故的不断发生又为经验的不断积累创造了条件,但问题是,相对于不断变化的安全管理现状而言,经验总是欠缺的,永远也不可能尽善尽美。而且,经验对人的依赖度很大,不同的人经验是不一样的,对于缺乏经验的人而言,总是存在侥幸心理,事故教训的吸取是表面的。于是,同类型的事故还是不断地发生,而新的事故也无法得到遏制。人们总是在事故发生后才开始审视管理的缺陷、设备的隐患、人为的失误,于是,制度又被不断地修改完善,如此周而复始。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事故发生前有所作为呢?

二、注重制度管理,忽视系统管理

人们总以为,对于安全管理而言,制订出完善的制度并严格地执行,安全工作就基本上万事大吉了,于是,制度的建设和制度的落实就成了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问题是,单靠这些,安全工作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取得进步吗?所有的教科书上都写着,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系统工程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安全管理工作牵涉面非常广,几乎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试想,生产运行、设备维护、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等,都与安全休戚相关,无论哪一方面出现问题,安全都有可能出问题。制度总是某一方面的制度,仅仅能解决某一部门、某一专业或者某一项管理活动的问题。制度总是独立地存在,独立地运行,总是就事论事。制度与制度之间不是缺乏衔接,就是存在管理死角和遗漏。制度具有自我封闭的特性,它不考虑其他制度的合理性,也不具备系统管理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特性,不能解决涉及面较广的系统问题。因此,单靠不断完善制度,而不是从系统上统筹管理,就有可能顾此失彼、患得患失,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安全管理,需要一种模式,将与安全有关的所有工作系统地组织起来、从企业的整体出发考虑安全问题、按一定的程序有效地运行,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实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制度管理的弊端。

三、注重现场检查和监督,轻视基础管理

许多年以来,安全工作给人们最大的印象就是接连不断安全检查、各类作业全过程的安全监督,甚至一部分人以为安全工作就是检查与监督,除此之外不需要做别的事。这是多么大的误解啊。检查与监督的确在安全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现阶段企业处于低水平管理阶段,但决不是安全工作的全部,甚至不应该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些年来,我们的各类检查少了吗,没有,现场作业监督削弱了吗,没有,可我们所付出的努力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的了吗,也没有。检查一个接一个,整改通知也没少发,考核也没有减弱,可结果怎样呢?我们的安全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安全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这些,难道不需要我们作深刻的反省吗?以为只要安全管理部门加强了现场的检查与监督,

就能做好安全工作,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这是不切实际的。做好安全工作,在现阶段,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现场检查与监督要加强,安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也要不断进步,不能将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割裂开,不能仅从安全工作的角度观察安全工作、解决安全问题。企业要考虑的是怎样系统的推进企业各方面的工作的进步和完善,而不仅仅是让安全管理部门忙于检查监督。没有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夯实和进步,企业安全工作的现状就不可能改变,安全管理部门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安全管理部门忙于检查与监督,不仅仅是管理理念落后的表现,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企业管理的落后。

四、轻视安全技术管理,严重缺乏安全技术管理人才

因为我们上面讨论的各项问题的存在,人们观念的落后,重视经验、重视检查,由此造成有实际生产工作经验的老同志、老师傅被不断充实到安全管理部门来。这些老工人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而在现场检查、现场监督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安全管理部门大批老工人的存在,他们普遍地缺乏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宏观策划能力,使我们企业的安全管理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取得大的进步。事实上,在企业各部门,安全管理部门的层次是最低的,工程师最少,大学生最少,专家最少,一些人年纪大了被安排到安全部门,干部退下来了被安排到安全部门,一些人没地方去了也被安排到安全部门,基本不考虑合适不合适。而要安排一些人去生产部门、设动部门或者技术部门,一般就没那么容易,因为在人们眼里,这些部门是技术部门,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安全部门,不就是查查违章、落实落实安全措施吗,有什么技术含量?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看法,这是一大片人的看法,所以,长期以来,安全部门技术含量最低、技术人才最少、地位最低、老弱病残最多,以这样的一支队伍,要管理好我们这样复杂庞大的企业的安全工作,可能吗?安全管理部门作为一个管理部门

其实不具备管理的人才条件。我们的企业是这样,其他企业也是这样,这样的人才队伍,造成了我们与先进国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巨大差距,以这样的队伍要扭转我们目前安全工作的严峻局面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建立这样的理念,安全是一门技术,是一项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管理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我们在选配人员时要不断地更新目前安全部门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最终造就一支技术精通、知识全面、视野广阔、管理系统的人才队伍,依靠这样的队伍,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第一的方针。

五、注重本企业管理,轻视相关方管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做好安全工作就是做好本企业的安全工作,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分析事故原因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事故是在直接作业过程中发生的,而承包商的违章、违规经常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施工作业的现场安全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一直是我们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尽管我们加强了现场管理,制订了各类管理办法,但进步并不显著。承包商自身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企业安全管理的好坏,因此,在我们管理进步的同时也需要承包商管理进步的支持,而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对承包商自身管理的进步没有作为。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对企业各方面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企业不仅要做好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安全业绩,包括承包商在内,企业各相关方的安全业绩也影响到企业自身。我们应该与各相关方一起努力,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只有各相关方的管理水平提高了,我们自身安全业绩的进步才有可能。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作一个有用的人才

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

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区管理模式无外乎三种类型: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和混合模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与社区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正是由于这种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工作各具特色。在国外众多的社区管理模式中,较为突出的有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本文汇编了三国的社区建设模式,供大家参考。 美国:公民自治的典型 一、美国社区治理的模式 美国的社区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公民自治的典型形态,社区并不是作为政府的一个基层管理单元(行政区划) 而存在。联邦各州乃至各个市、镇,都有其独特的社区治理方式,但是社区发展和管理上,基本都采取了“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和资金扶持,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他们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在社区的日常运作中,社区委员会、社区主任、专业社区工作者、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居民、志愿者均是社区治理的主体, 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负有职责和义务。 (一) 政府机构制定政策 美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政策影响社区的发展。例如,联邦、州地方政府一方面负责评估和修改社区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消除在就业、信誉和住房等问题的种族、民族以及其他形式的歧视。联邦、州地方政府鼓励和支持社区组织的发展,并和慈善部门、社区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些活动,联邦、州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合作机制,探索社区发展的途径。联邦、州地方政府还通过扩展社区组织来执行有关政府社区开发项目,为了推动社区发展,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和法规,引导私营企业投入社区建设。 (二) 第三部门提供服务 国际上一般将非政府非企业的机构称为非政府组织(NGO),又称第三部门,它是美国社区治理的支柱力量。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政府的财政缩减,

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_中国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2012年第2期(总第199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2, 2012Serial.No.199 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 ———中国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文 军 a ,b (华东师范大学a.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b.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 摘 要: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具有规范、清晰、高效、创新、综合、统一等优点和 特征。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在发现、处理、考核与监督、法规与体制等层面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应当以社会前端管理为重点,以服务公众为核心,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类管理资源和管理力量,实现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的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格化管理的效益。 关键词: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管理模式;社会管理体制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12)02-0033-04 收稿日期:2011-12-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9ASH002)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28) 作者简介:文军(1969—),男,湖南祁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城市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理论研究。 一、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兴起及其特征 “网格化”的思想最初来源于水、电、煤的应用, 其核心在于用户提交需求的简洁性和网格响应需求的精准性与迅捷性[1]。根据一些学者的定义 ,“网格”是指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2]。就网格化管理的一般特征而言,网格除了异构、动态、海量数据等技术层面的特征,在城市社会管理方面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第一,以街道、社区等管理单元为基础,以标准化的方式合理地划分出城市社会管理的若干网格;第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强网格之间的交流联系和信息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用;第三,以居民需求和城市管理需要为核心,建立统一的资源调度和协调机制,以制度化方式整合各部门原先分散的管理和服务资源,以实现城市管理的高效化;第四,以网格系统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为基础,通过不同网格之间的相互兼容来实现“多网合一”和动态化的 社会管理[3]。当前, 这些特征要转化为一种管理优势还需要一定的运行环境和发展条件。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网格化社会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其最大的特征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城市管理部门和行政区划空间的界限,在网格化管理中实现发现及时、反应灵敏、处置有方、管理高效和服务到位。尤其在管理流程和手段上,依据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网格化管理的特征,将整个网格化社会管理过程划分为信息收集阶段、甄别立案阶段、任务派遣阶段、任务处理阶段、处理反馈阶段、检查结案阶段等7个阶段。各个阶段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整体,并明确各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将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的发现、分析、执行、监督四种权力分开,四者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运行[4]。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网格化管理手段和方法在社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它既是网格化管理理论实践的一个环节, 也是对网格化管理实践的抽象和概括,是网格化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关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目前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一些大城市进行了大量的 实践探索。与传统的城市社会管理相比,网格化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第一,规划实施的统一化。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需要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统一有序实施。许多城市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市区联动的工作思路,将网格化管理工作列入重要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区在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种种弊端,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国情不同, 几种社区管理模式各具特点,所以我们无法直接采用国外的方式。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尚处于探索发展时期, 各地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 应在比较分析不同社区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本文的目的即是通过分析国内城市的社区管理现状,对比国内外经典城市的社区管理模式,总结出现如今我国城市的社区管理需要借鉴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社区管理模式,两种分化,比较研究,借鉴 引言 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是社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管理模式是以城市 街居组织的服务提供为基础的。世界各国社区管理模式的构成变量多种多样, 反映了各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其城市社区管理大都有自己的特色, 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政府和社区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之间权能配置的方式。社区管理组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照搬国外模式来运转。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内, 科学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权限, 并将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 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网 络式社区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的发展,社区的功能和作用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改革现行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列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因此,在比较分析不同社区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迫在眉睫。 一、社区与社区管理模式概念与现状 首先,以北京为例,来说下社区管理的现状。 根据国内外关于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社区管理模式按照其发 展进程, 可以划分为四类, 分别是: 行政主导模式、并举模式、准自治模式和自治模式。在当前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框架下, 以及北京社区的不同发展水平, 北京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 ( 1) 行政主导模式------ 以纯居委会管理为主导, 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它主要存在于居住条件相对较差的老旧传统

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模式构建相关问题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模式构建相关问题探究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既是整个企业的运作核心,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和基础力量。激励机制的建设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运作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一些管理层领导没有对激励机制的建设引起高度的重视,或者只重视对群体的激励而忽略了对个体的激励。本文将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来探究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模式在构建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模式问题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励机制在国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较为成熟。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步相对较晚,绝大多数企业的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处于起步或探索的阶段。“以人为本”是任何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内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适应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发展。激励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增长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果的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体制存在的问题 1.1规划不清、目标不明,员工的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及运营过程中,企业的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规划既是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还是企业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和基础。一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这就导致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程序不清方向不明的现象,最终导致了企业在对核心人才进行定位时缺乏科学依据。部分企业在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员工的不同需求、没有对各类员工进行有效地区分,这就使得一些员工的工作热情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因此,不能将他们的潜力以及创造力发掘出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1.2管理的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对员工成长过程的关注随着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一般都会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然后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及时的调整。从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的调整。一些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就使得企业不能对现有人才进行合理的利用、对潜在的人才进行开发、对未来的人才不能进行造就、培养,这些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内部人才的发展。 1.3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缺乏协作性以及规范性企业在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时,一定要以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为前提条件,然后经过多方面的协作、沟通以及对各个部门的员工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

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关于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从逻辑角度来说,构建中国城市新型社区管理体制,首先应该解决构建什么和怎样构建等基本思路问题。本节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根据已经显露的端倪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笔者认为,我国城市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应该是以基层法定社区为载体,多元管理主体相统一,多元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基层社区管理体制。其基本特征主要有: 1.基层法定社区管理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模式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我国城市传统管理体制的主体模式是单位管理,此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模式不可能再是单位管理,应该是基层法定社区管理。这是由经济社会变革所决定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使基层法定社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的最基本载体。笔者依据相关统计资料粗略估算,目前,就全国大多数城市而言,主要依靠基层法定社区组织来管理服务的成年市民已占其成年市民总数的60%以上,而主要依靠工作单位来管理服务的成年市民已降至总数的1/3乃至更少。即便对于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来说,由于传统单位体制的衰落,也促使他们从“单位人”向“社区人”、“社会人”转变。与此同时,越来越明显的居民利益社区化趋势客观上要求基层法定社区进一步发挥社会管理之基础载体的功能。 在肯定和认同社区管理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新型管理的主体模式的前提下,还应该看到,作为城市基层社会新型管理之最基本载体的应该是基层法定社区而非自然社区,应该是基层法定社区体系而非其中的某一环节。关于基层法定社区的含义,本书第一章已经论及。简单地说,它是在自然性社区基础上,出于社会管理需要而设置的具有明确边界和法定组织管理机构,且有一定法律地位的基层社区,是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辖区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所构成的社区体系之作为我国城市新型社会管理的最基本载体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由社会管理的操作性所决定的,因为社会管理是一种实际行动,是一种具体的操作过程,客观上要求其基本载体必须具有明确的地域范围和法定的组织管理机构;它是由社会管理的结构性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

国内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

国内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 时间:2012-03-29 来源:新华网字体:小中大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区管理模式无外乎三种类型: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和混合模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与社区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正是由于这种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工作各具特色。 新加坡:社区管理突出“严厉” 在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很少有人对小区内部的环境表示不满,这主要得益于小区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 由于新加坡地小人多,人口密度比很大,因此无论是政府兴建的租屋还是开发商兴建的公寓,大多数都是临街而建。已建成10年的共管式公寓“东陵丽晶园”也不离外。这个公寓小区西面和南面是两条繁忙嘈杂的公路,东面和北面则是比较安静的社区公园。为了减小公路噪音对居民的影响,小区的西南两侧除了栽植花草,还特别种了许多高大的树木。 根据新加坡建设发展局有关共管式公寓房屋建筑与相关设施比例的规定,开发商必须将不少于40%的土地用作花园、风景区以及其他娱乐健身设施,从而保证小区居民拥有一个结构合理、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东陵丽晶园”居住的每户都有一本《居住守则》,涉及日常生活、娱乐健身设施的使用、停车管理以及公共设施维修等多个方面,详细规定了住户在小区内可以进行的活动以及被严格禁止的行为。一旦有人违反了规定,保安人员会及时予以制止,物业管理处也会向各家各户发出书面通知进行提醒。如果违规者无视警告,没有在限定的时间内纠正错误或者给他人造成了损失,那么他除了要赔偿,还有可能“吃官司”。 新加坡社区管理在政府中设有国家住宅发展局负责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其主要职能包括:(1)对住宅小区、邻里中心和社区中心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2)对社区管理员和居民顾问委员会、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及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组织领导人进行培训;(3)为居民委员会提供场所和设施,沟通政府与社区的联系渠道;(4)发起某些社区活动,倡导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5)对社区建设予以财政上的支持。 新加坡的社区主要社会组织有以下三类:(1)咨询委员会。每一个

浅析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构建

浅析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引言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在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可以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图书馆作为中职院校的信息储存中心,其本身具备信息量大、文献载体多元化的特点,因此,针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其实就可以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进而提升管理质量。由此可见,探讨中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构建的重要意义。 二、现代中职院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一)信息量大、种类多 图书馆具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且图书的种类比较多,借阅者的数量也比较多,这样的情况下,针对于图书的管理就具备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图书馆针对于图书的管理都存在很多的问题的原因。最常见的就是图书堆放杂乱无章、借阅者无法快速找到图书、图书失窃现象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引发学生产生很多的不满。 (二)文献载体多元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献信息发展迅速,文献载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质版的图书以为,还有很多电子版的图书,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纸质版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下对于图书管理的基本需求,因此,就要求我们对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行创建和创新。 (三)传统的纸质文献 载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文献信息存储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存储技术的进步,光盘管理系统和硬盘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库空间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大幅度增长,文献载体多元化使现代文献信息的存储海量化,压缩了存储空间,提高了文献信息的可利用率。 三、我国中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建 (一)信息化管理模式 新形势下,针对于中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实现信息化的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窗口和缩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抓手。社区管理模式,一般是指社区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突出特点和经验。加强社区管理创新,形成富有特点的社区管理模式,对于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要,壮大基层力量,夯实基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当前,影响和制约社区管理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社区居委会与街道职责不明,政社不分,导致在行政事务上错位,自治功能上的缺位。为破解这些难题,北京市在社区原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增设服务站,专事居委会在组织群众自治过程中剥离出来的行政事务,成为政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依托和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场所。同时,居委会复原自治职能,发挥了解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协助社区服务站提供社区公共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和以居委会为自治服务体系、以服务站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三驾马车”式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三者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基层社区协调运转。 围绕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完善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的不职业,职业的不专业,难以承担复杂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应加快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录用、考评、培训和使用等各项制度,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围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资金经费保障机制创新。将社区服务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符合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范围的项目,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吸引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基础设施,在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围绕培育壮大社区参与主体,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如老年人协会、志愿者协会、舞蹈协会等这些非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在丰富社区生活、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于管理不善,地位不合法,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应借鉴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经验,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改革设立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审批,引导鼓励其健康发展。围绕社区管理健康运行,积极理顺居委会与各参与主体的关系。推行社区服务站与居委会分设,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服务半径,推行一个服务站对应多个居委会,开办“一门式”服务窗口,方便服务居民。推进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对应,在设立居委会时,不必拘泥于小区户数的多少,尽量单独设立居委会。推进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的整合,在“居站分设”情况下,二者范围重合起来,将会实现两种居民自治力量的联合,成为基层民主新的增长点。

企业事业部制管理模式的构建

企业事业部制管理模式的构建 在我国大多数的企业中,多数事业部是靠公司母体自己“孕育”出来的新业务形成的,这就需要企业花相当长的时间培育新业务,使之逐渐成熟以准备将来能“自立门户”。很多企业在新业务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就将新业务组建成不同的“事业部”,实际上,事业部仍然由总部实施集权式管理。但是随着事业部的不断成长,“翅膀硬了想分家”,总部却苦恼该不该分家。这样的矛盾成为事业部管理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我们认为造成这类管理问题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中国企业在对事业部制管理的认识上存在着偏差;第二,企业对于构建事业部制管理体制缺乏系统性设计。本文作者通过归纳咨询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事业部制管理模式的构建方法。 理解事业部制管理:首先回答三个问题 理解事业部制管理的概念可以通过回答这样三个问题来理解: 第一,事业部制管理是否是对事业部的管理? 第二,采用事业部组织结构中,事业部的定位是什么?总部和事业部的关系怎样? 第三,事业部制管理的最核心原则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事业部制管理就是对采用事业部组织机构的管理。因此事业部管理是否合理,首先取决于事业部的组织结构是否正确。那么事业部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什么特点?这涉及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组织结构实际上是责权分配的载体。那么在事业部组织结构中,一方面,事业部应该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能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独立核算,是“独立的职能集合体(设计、生产、销售)[1]”因此事业部是作为利润中心来体现自身在整个公司中的价值。而事业部又非绝对完全独立的单位,事业部的经营活动是需要在总部控制、监督下进行。另一方面,总部的定位是监控、协调与服务的主体。事业部组织结构实际上“将政策和政策的执行区别开来,并细化了二者在整个组织结构中的位置[2]”。总结内容见表1. 第三个问题,斯隆在通用汽车公司改革指导性文件――《组织研究》中,对事业部制管理实践进行了研究。其中,斯隆提出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是“协调控制下的分权运营模式”的概念。具体来讲,斯隆提出事业部制管理有两条原则:

浅谈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构建

浅谈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构建 一、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问题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 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尚未紧跟时代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良 好的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与运营有着积极作用,尤其是 产生的生产与销售环节,在品牌形象建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深 化企业管理模式,促进企业今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高企业运转速度。我国企业主要划分为两大类,首先是国有企业,企业归国家所有,其次是民营企业,细分为合伙人企业与家族企业。但这两种形 态的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人员臃肿是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尚未对其进行权责划分,不利于企业今后的长久发展。 (二)安全生产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明确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管理的方向,才能够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在具体的 实施过程中,因缺乏具有方向性的指导,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难以 顺利进行。纵观当前实际情况,为响应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企业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措施,但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 方向,尚未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目标。因此,在企业在进行安 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既存在效率不高这一问题,权责不明 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构建思路 (一)建立模式体系结构与建设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建立完善 的模式体系结构。对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分析,管理模式体系结构 包括安全生产对象、安全生产管理方法等,对整体的安全管理结构 进行安排,实现科学的安全管理。建立模式体系结构的过程中,应 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进行合理分析,明确管理对象之后采取科

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安全生产自身也 会随之发生变化,根据企业生产环境进行论证分析,解除安全生产 当中存在的隐患。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与企业安全生产实际需求 变化相结合,调整体系结构,将结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明确管理模式要求在进行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应对企业 安全生产标准管理模式进行明确要求,提高其科学合理性。用发展 的眼光来看,模式的构建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效率。 企业生产管理只有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才能够实现各项生 产工作的全面覆盖。因此,在实际的模式构建中,与企业实际生产 需求相互结合,无论是国家还是相关部门,对安全管理模式进行适 当调整,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企业在发 展的历程中,业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提高安全标准建设要求,深 入了解现场实际情况,满足管理模式的构建需求,提高构建模式的 科学合理性。 (三)把握模式核心要素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当中,包含许多因素与对象,在整体管理过程中,因相关内容与安全因素 过多,难以对各项因素进行合理控制。在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时,加强把握核心要素,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制定合 理的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并且严格按照标准实施,对计划方法进行 归纳总结,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根据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评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风险,与评估结果相互结合,调整与改 进安全生产计划,确定风险的等级,将安全管理的作用落实到实处。 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一)安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为满足不同结构体系的需求,采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控制企业安全生产过程。在实际的管理工

大型化工项目管理模式构建及问题研究

大型化工项目管理模式构建及问题研究 根据当前我国大型化工项目的管理现状,本文分析了大型化工项目的几种常用管理模式,并以某大型化工项目为例,介绍了该化工项目管理模式构建的一系列问题,供相关部门参考。 标签:化工项目;管理模式;构建 1 大型化工建设项目管理的概述 在实践过程中,大型化工建设项目的管理理念与其它行业的管理理念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大型化工建设项目具有大规模建设、大量资金投入、高危险性、高质量要求和高技术要求等,对大型石化化工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保证大型化工企业的管理质量、安全质量、成本质量和投资质量等,对于促进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大型化工项目常用的项目管理模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及其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企业走向世界,各工程承包企业通过挖掘潜力、延伸服务范围、积极向外扩张市场等方式,不断地提高经营和管理大项目的能力。对于大型化工项目来说,工程规模大型化、发包模式多样化、工程承包国际化、国际工程管理规范化等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大型化工项目常用的项目管理模式有: ①PMC模式,即业主聘请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一般是由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工程公司来承担项目前期的策划和评估,然后和业主一起组织对项目进行EPC 模式或EPCM模式的发包,并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 ②EPC模式,是指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通常公司在总价合同条件下,对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費用和进度负责。这种模式的实施又有两种方式:一是固定价EPC模式,适用于技术成熟、有可以形成市场竞争的潜在承包商、有成熟建设经验、工程风险较小的单元装置项目。例如国内已有多套的一些设备项目,管理重点放在进度控制,技术方案的确定,质量、HSE的管理上面。为了减少业主和承包商双方的风险,在基础工程设计完成,主要技术和主要设备均已确定的情况下进行承包。二是E+PC、EP+C、E+P+C 等模式,适用于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投资无可比性、不确定因素多的单元装置项目,实行自行管理。 对于EPC项目,在确定EPC总承包商及其工作范围后,由总承包商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在业主的短名单和长名单中通过招投标择优选择分包商,EPC

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的五个步骤

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的五个步骤社区发展属于社会工作的范畴,1915年美国社会学家法林顿最先提出了社区发展的概念。一百年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社区发展”与“社区工作”两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从广义上说,社区发展等同于社区工作,它们都是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都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或过程;从狭义上说,社区发展可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掌握科学的社区发展模式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从国际经验来看,社区发展主要有5种模式:需求为本模式(Needs-Based Approach),即传统模式,参与性农村评估模式(PRA),可持续生计模式(SLA)以及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1993年美国学者John P. Kretzmann 首先提出了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并创建了资产为本社区发展研究所,为世界各地的社区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指导,目前,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不过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社区工作者对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还比较陌生,例如某些工作者已经选择利用资产为本模式进行社区工作,但其关注的焦点问题却是“社区需求”而不是“社区资产”,甚至会有“以需求为导向的资产为本模式”的错误提法。实质上需求导向和资产导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在选择模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两种模式的区别,如表1所归纳。 表1传统模式与资产为本模式的区别 (2009). 传统(需求为本)模式与资产为本模式并没有孰好孰坏之分,需要澄清的是资产为本模式并非完全无视需求,相反它的目标包括通过建设社区自组织,培养公民意识来回应需求。我们选择资产为本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区的需求存在多元性、重叠性和复杂性,难以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发展新思路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发展新思路 ——胜利街社区小区建设思考自去年12月以来,在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干部干部和小区工作人员的精心努力下,小区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小区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的思路和要求,小区设立初期,小区的很多工作可谓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 胜利街社区肩负着小区建设工作“先锋队”和“示范点”的双重使命和责任,从去年小区建设筹备开始,社区党委、社区委员会高度重视,把小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不论从经费上,还是从人力物力上,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我社区6个小区的工作都已经走上正轨,正激励投入到基础建设工作中。回顾这大半年来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小区建设要完成“四个基本” 1、要强化基本服务意识。小区的设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社区居委会服务基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职能,因此,小区工作应该凸显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要求小区工作人员熟悉辖区内的医疗卫生、金融信贷、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服务机构,熟悉办事流程,能够以发放便民服务卡片等形式,为办事居民提供便利。 2、要熟悉责任区基本情况。小区管理的是基层居民,由于基层情况复杂,每个人所负责的范围广,担负的任务重,要提高办事效率,就必须熟悉责任区内的基本情况,做到“找房知其方”、“查户知其人”、

“问人知其所”;要熟悉辖区重点人口和重点安全隐患部位基本情况,做到“重点人口握手心”、“重要部位记心头”。 3、要加强基本业务素质的培训。通过这半年来小区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曾经搞过几次业务培训,也不免有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业务流程而闹些笑话。小区工作刚刚起步,虽然小区工作服务的是基层,处理的是最基础的工作,但是,各项政策的落实,各项工作的起点都在基层,关键点都聚焦基层,因此,要把握好关卡,落实好政策,就必须要求工作人员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特别是计划生育工作,和民政低保工作,不过不熟悉政策,不精通业务,想搞好工作,简直是无稽之谈。 4、要落实基本保障。要想小区建设“走高速”,就必须配齐设施,备足“粮草”。 这半年来,在小区办公硬件设施上面投资不小,目前,各小区基本上能保证正常办公,但还是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例如硒都小区的办公场所并不理想,一是楼层高,对不方便居民前来办事,二是房屋结构不适合作为办公室,空间过大,不好布置,无法营造办公室的氛围。首府小区办公室还没有着落。 另外,关于小区工作人员待遇的问题。基层工作本来就很苦很累,然而目前给小区工作人员承诺的待遇,不足以让工作人员安心工作,前期有部分工作人员就有辞职的想法。虽说小区工作人员这个岗位很多人都期盼,不愁岗位缺人,但是,小区工作不是说撒手就能丢,伸手就能捡起的,它同时具有“时间和经验”双重制约,就拿基本情况

社区学校在构建工业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模式上的探究(3月11日)

社区学校在构建工业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模式上的探究 ——企业中社区教育培训服务模式的新探索 摘要: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社区学校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以实验项目为抓手,从挖掘社区教育需求资源入手,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行动实验和个案研究等方法,通过实地抽样,收集分析资料,建设工业区社区学校网站,利用社区教育信息化网络多方合作,整合资源,搭建工业区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在学校课程管理和项目开发上运用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推进社区教育,以满足园区内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居民对教育培训的多元化需求。 关键词: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社区教育工业区社区学校实验项目 一、“企业中社区教育培训服务模式的新探索”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1〕《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为全市人民终身学习提供了法律保障。“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终身教育工作的领导,将终身教育工作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扶持鼓励措施,促进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企业应当按照规定,足额提取职业培训经费,并可依法在税前扣除。企业用于一线职工的培训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高于职业培训经费总额的百分之六十,并每年将经费使用情况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2〕上海市莘庄工业区是1995年成立的市级工业开发区,位于上海市的中心区域,总开发面积17.88平方公里。有上千家企事业单位落户园区,一批国际著名跨国企业已纷纷进驻,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2家,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94家。莘庄工业区已形成信息产业、机电和汽车配件、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为主要产业的新兴工业区,并成为全国率先通过“质量、环境与健康安全”三认证的工业园区,未来将形成一个平板显示产业、航天科研产业、跨国公司投资中心、研发中心、分销中心集聚的都市型工业区。主要资源还有社区学校、网站、9个居委教学点和鑫泽阳光公寓教学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商会、招商科等政府背景。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就业结构转型发展的现状,为使园区内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居民得到更好的教育培训服务,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社区学校根据区域特点,以闵行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莘庄工业区被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 1

国外社区管理先进模式对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启示

国外先进模式对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社区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的办法,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管理模式。 关键词:社区社区管理模式启示 一.国外先进国家的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 欧美国家在社区管理上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一般是分离的,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在社区的组织管理模式一般是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的结合较紧密这种关系上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各具特色在众多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中,较为显著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1.1美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美国社区中心存在于社区中,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社区中心,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社区中心的组织结构原则的确定也有统一的标准社区中心的管理层由一名中心主任、两名副主任、一名出纳员、一名秘书和一名执行主任构成。社区中心的经费来源于捐献政府资助以及其它方面,中心的布局合理,有足够的地方开展活动,设备设施能满足不同需要,为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提供服务。 1.2 美国社区自治模式的特点。 社区自治模式体现为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典型的社区自治模式国家是美国,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因此,美国社区自治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实行民主管理。 美国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居民自由组合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团组织如社区管理协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 (2)社区建设有序合理。 在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时美国政府特别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对城市建设中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部分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从而保证了周围环境不被破坏 (3)公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在美国。 公民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机构或组织提供无偿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自觉意识美国社区志愿者年已达万人,占成年人口总数的,提供公益服务的机构或组织,绝大部分工作是由志愿者来承担因此,美国社区管理基本是政府规划指导资助,社区组织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 2.1日本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日本社区管理内容,日本社区管理是地域中心的管理模式,日本的地域类似我国街道的行政区域,而地域中心则等同于我国街道办事处地域中心是区政府根据人口密度和管理半径划分的一定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隶属于区政府地域中心部地域中心负责收集居民对地域管理的意见地域中心的经费是政府拨款,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 2.2日本混合模式的特点。

特色安全管理模式构建

浅谈以“三零”目标为导向 特色安全管理模式的系统构建与实施 作者: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业分公司杨智华 内容提要:在本质型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中,探索并构建符合煤炭安全发展趋势的管理模式,对于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业分公司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坚持以“零伤害、零三违、零事故”目标导向安全管理,通过构建实施突出安全统领地位的思维模式、规范的环境要素和操作管理模式、执行有效的员工行为控制模式、双向互动的民主安全管理模式、全程闭合高效预控的隐患排查工作模式,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安全管理模式构建 在本质型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中,探索并构建符合煤炭安全发展趋势的管理模式,对于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业分公司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坚持以“零伤害、零三违、零事故”目标导向安全管理,通过特色安全管理模式的系统构建与实施,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提供了保障。 一、以实现“零伤害、零三违、零事故”为目标,构建突出安全统领地位的思维模式。 人的意识导向人的行为。要抓好安全首先必须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安全思维模式。开滦钱家营矿业分公司为把“安全第一、生

产第二”的安全理念具体化,提出了以安全统领生产经营工作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公司特色的安全统领观,确定了“零伤害、零三违、零事故”的安全发展目标,并以此思维模式导向企业的安全管理。在宣传教育上,为使安全统领观和“三零”目标深入人心,这公司借助网络教学、3D事故案例模拟等信息化手段,大力宣传安全与生产、效益、和谐稳定的关系,引导员工时刻把安全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压倒一切的位置;在机制建设上,构建了点班之间、工序之间、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管理机制,依托系统追问等手段,安全考核权重和责任追究考核由单位扩大到分管副总和有关职能部门,对“三违”及不规范行为的责任追究,由本人拓展到区科、点班、班组,用机制导向并保证了安全统领观的有效落实;在选人用人上,把安全管理绩效作为一项重要依据,选拔任用基层单位领导,原则上需在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受过锻炼,具有较强的安全管理能力;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坚持把安全统领思维模式落实到谋事之初和干事之前,无论是谋划工作还是制定措施,无论是现场指挥生产还是处理突发性生产问题,都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确保所有施工地点和场所都在有效的控制下安全施工和操作,切实把安全统领观落实到生产组织的全过程。 二、以高标准作业模式化管理为手段,构建规范的环境要素和操作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生产作业和安全管理的规范性,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业分公司实施了“高标准作业、模式化管理”,全面提升矿井安全管理档次。其基本涵义就是通过分专业、分部位、分工种,对现有人、机、物、环、管、技等要素进行梳理,将专业间性质相同的单位、部

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_经验与启示_刘见君

DOI:10.16064/https://www.360docs.net/doc/8212629613.html,34-1003/g0.2003.05.015 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经验与启示 刘见君 #中共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安徽合肥%&’’’!$ 摘要:本文概括介绍了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其不同特点,分析了国内城市社区管理改革实验 的两种趋向,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创新社区管理体制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在党的领 导和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培育发展主体多元化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在过渡时期寻求单 位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社区管理;社区组织;模式;体制创新 文献标识码:()!*中图分类号:+ 一、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不同模式及特点 世界各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大都有自己的特色,现代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政府和社区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之间权能配置的方式。概括来说,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 型,即自治型管理模式、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 !"自治型管理模式 欧美、日本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到现代大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管理体系。这些国家比较重视城市社区的科学规划,社区一般 都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作为基层社会管理单元,社区内设有社区委员会、社区服务顾问团、社区自治 会等自治组织机构。许多城市都制订有自己的宪章或者相应的法规,对社区自治组织机构的权限作出 明确的规定,保障社区依法实行自治管理。 例如,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 社区自治组织不仅享有社区发展规划与目标、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决策权与管理权, 还享有对政府的社区行政管理以及专业机构的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权、监督权。社区委员会成员由居 民民主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任期,他们大都是志愿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社区服务。社区公共卫生和公 共环境等物业方面的管理,由社区委员会聘用的专业社区管理公司负责。而大量的、具体的社区服务内 容和项目的开展,则由非政府非赢利的社区服务组织承担和实施。社区服务组织在美国第三部门中占 有重要地位,享受美国政府的资助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给美国 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和保障,同时在提供充分就业、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 在日本,市作为地方自治体享有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主管理权,城市社区内最小的组织单位是町,设有町内会#町自治会$,居民以户为单位加入并定期向町内会交纳会费。町内会是法定的居民自治组 织,一般由会长、会计和若干名干事组成,町内还有居民自愿参加的老人会、妇女会、消防会、中学生会、 小学生会等各种居民团体。日本町内会的成员由民主选举或平等协商产生,一般都不领取报酬在基层 町内会之上,各地还在更大的范围内选举产生町内会联合会,以至在全市成立联合自治会,作为社区和 政府联络的桥梁以及加强各社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