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柏拉图的哲学心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相论战
• 第一个问题针对的是不可感事物,第二个
问题则针对可感事物的不可感的一般概念。
关于概念“共相”,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不
同于柏拉图,这种分歧和对立引起了中世
纪最伟大的论战之一:共相论战(唯名论
与实在论之争)。
对完美认识的探索
• 知识只能是永恒的、不变的真理;对于日
常的、暂时的事物,我们可能会产生正确
创造了一切的时间岁月,将万物安排在一
个可见的空间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太阳也是他所见过的一切事物的原因”。
太阳代表了更高阶段的理念,即一切存在
和一切智慧的源泉:善的理念。
洞穴比喻
• 成功地走了这么远的人是不会自愿回去的。这个
成为了哲学家的人应该要按照他对理念论的认识 来治理统治国家,那他就不得不下降(katabassis) 至洞中。因为他在回洞中的途中什么也看不见, 原来那些无期囚徒们便幸灾乐祸;因为这个走出 洞穴的上升的过程看起来是一无所获甚至是有损 失的。
洞穴比喻:认知的四个阶段
• 如果他走出洞穴,那么他就会在对日光的
逐渐适应中认识到接下来的影像,首先是
数理事物。认知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推理性
思考和数学(dianoia)。直到第四个阶段才
能看见事物本身;通过直观的思考
(noēsiss)即理念观照来获取物的原型。
洞穴比喻
• 经过继续适应,这个人会看到太阳,“它
灵魂学说
• 灵魂生前对理念有所观照,因此具有先天 知识,只是由于肉体的污染与干扰,致使 灵魂忘记了这种与生俱有的知识。经过合 适的训练,可以使灵魂回忆起见过的理念 。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就是提示灵魂、促使 它回忆的过程。
学习就是回忆
• 在此意义上,“学习就是回忆”。灵魂在 回忆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地观照到理念,最 后进入惊喜交集、不能自制的狂迷境界。 此时灵魂已摆脱肉体束缚,和理念重新融 合。
里面的洞壁,有人举着雕像从他们身后走
过,而他们只能看见雕像投射在洞壁上的
影子。
洞穴比喻
• 洞內世界代表的是可见世界,即经验世界,
洞外的世界则代表一个不可改变的、仅仅
可想象的世界。 真实的世界是完美的不变
的理念世界,只存在于洞穴之外,只有借
助理性?我们才能感受到理念世界。《国家篇》
洞穴比喻
• 洞內世界代表的是可见世界,即经验世界,
• 接着,柏拉图要我们设想,那个囚徒
离开洞穴继续前进。一旦进入“上面
世界”(upper world),面对真正的
现实,这个囚徒将感到眼花缭乱。
洞穴比喻
• 当适应了一段时间后,他才能看清楚“上
面世界”的事物,并且认识到,与他曾经
在洞穴中见过的阴影相比,它们更加真实。
• 最后,柏拉图要我们想像,如果这个挣脱 的囚徒重新回到洞穴,为其同伴指引光明, 会发生什么?
• 第三个阶段:推理性思考和数学(dianoia)
• 第四个阶段:看见事物本身;通过直观的
思考(பைடு நூலகம்oēsiss)即理念观照来获取物的原型。
洞穴比喻:认知的四个阶段
• 如果有人脱离了链子的束缚,并被迫(!)上升,整
个灵魂就会经受一次转向。他从面对的影像、普 遍流传但未经检验的观点中转过身来,便获得 了——这就是认知的第二个阶段——信念 (pistis),即有关洞内世界的事物——可见世界, 在政治领域内即为国家法律——的真确知识。
• 柏拉图关于灵魂和肉体的区分是两个世界 区分的推论。人的肉体属于感性世界,灵 魂属于理念世界。灵魂与肉体关系不同于 理念与个体关系之处在于灵魂和肉体可以 相互作用。
灵魂学说
•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把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 欲望三部分,相应于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德性。 • 在《斐德罗篇》中,灵魂被比作两驾马车:理性 是驭马者,激情是驯服的马,欲望是桀骜的马。 • 他在《蒂迈欧篇》中说,理论存于头部,激情在 胸部,欲望在腹部。所有这些说法都强调理性在 灵魂中的支配地位以及情感与欲望支配肉体的作 用。
洞穴类比
• 源 6.对阴影的观察 7.太阳的直观 靶 意见 善的知识与真理
要想真正地觅到知识和真理,那就必须解除束缚,
站起身来,转移习惯于看阴影的视线,迎着亮光,
忍受痛苦,踏上漫长崎岖的道路,走出洞穴,迈
洞穴比喻
• 这个囚徒因明亮而仍然觉得眼花缭乱,很
难重新适应以前的阴影的生活。他对阴影
世界的描述屡犯错误,无法预测何物在先,
何物在后。这足以向其同伴证明,离开阴
影世界是不明智的。
洞穴比喻
• 被束缚的囚徒代表人类,他们误将感觉经
验中的阴影世界混为现实。逃脱的囚徒代
表靠理智而不是凭感觉印象指导行为的人。
理念
• 6.这些范本无法像其摹本一样用感知等平
常方法来辨认,而只能靠思考。
• 因此与这两个世界相对应的两大基本认识
形式是:对普通事物的感知和对理念的纯 思考。
理念
• 理念世界中还存在着等级层次,位于
最顶尖位置的是善。善是我们寻找认
识追逐理念的最终目的,它虽然不对
(个人和政治)行为负责,但是它显示 出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
考的“元素”。
• 存疑之处:理念的独立化、“物化”;两个世界
的分离;对经验世界的轻视:可见世界仅仅被认
为是本原的、完美的世界的(不完整)的摹本。
洞穴类比
•源
1.洞穴世界 2.洞穴外的世界 3.洞穴中的囚徒 4.洞壁上的阴影 5.太阳的本相
靶
可见世界、现象 可知的、实在的世界 我们人类自身 (有待于教育) 实在世界中真实事物在光 的照耀下的阴影 善的理念
柏拉图设定理念的主要理由
• 不同的认识能力有不同的认识对象;人有
感觉和理智两种能力。与感觉相应的对象
是变动不居、暂时、个别的,因而是相对
的现象,或者说,介于变与不变、是与不
是、在与不在之间;与理智相应的对象是
不变、永恒、普遍,因而是绝对的存在。
柏拉图设定理念的主要理由
• 与人的知识和意见相对应的对象分别是(理 智)可知世界与(感觉)可见世界。意见包括 主观想象和共同感觉两部分,分别与影像 和变化事物相对应;知识包括推理与纯理 智两部分,分别与数学理念和本原理念相 对应。
斯基摩人
洞穴比喻
• “洞穴比喻 ”是用来说明柏拉图关于人
类境况的观点的一个模型,我们都是
带着锁链的囚徒,被集体监禁,只能
看见洞壁上变形的影子,我们感受的 不是真实?而是我们意识中的东西。
洞穴比喻
•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发展了他关于认识
和实在的多层次性理论:一群囚徒,自童
年时代起就被链子锁在一个洞中,面对着
正的认识、上升(anabasis)至真理对他们
来说就像从漫长的黑暗走向光明一样痛苦。
洞穴比喻
• 因为这条路分为三个阶段,所以从哲
学前意识的混沌黑暗之中不断上升之
路一共由四个阶段组成,即认知的四
个阶段。
洞穴比喻:认知的四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即臆想(eikasia)。 • 第二个阶段:信念(pistis)
一般定义客观化,使之成为独立于人的心灵并与 人的知识相对应的实在对象,这种实在被称作理 念,希腊文为idea,在《斐多篇》里开始用eidos 这个词。idea和eidos出自动词idein(看),原意 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所指系“用心灵的眼 睛所看到的东西”。
“理念”的翻译
• 中世纪拉丁文与希腊文“理念”相应的词有 “idea”、“forma”(形式、型相)、 “exemplar”(原型)等。中文“理念” 的译法有 强调所见对象为独立于人的心灵的纯理智实在之 意,“型相”或“原型”的译法有强调所见对象 为统摄个别感性事物的普遍本质之意。不过,这 两个意义是相关的:一般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的普 遍性同时也是心灵所认识的对象的实在性,反之 亦然。基督教哲学1500年,第4页。
理念论
• 这主要用来回答两个问题:其一,什么样
的东西是数?什么样的东西是几何图形?进
一步来说,什么是善是恶是美?其二,那些
为数众多、许多方面都大不相同的东西能
够有多少?
理念论
• 比如有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桌子,然而他
们都是同一类的东西,都是人或者桌子。
这两个问题可以合二为一地理解为,不可
感的事物是怎样存在并能够被区分出来的。
柏拉图设定理念的主要理由
• 柏拉图把理念与现象、型相与个体分离开 来,又用“分有”和“摹仿”说解释它们 之间的联系,说明理念与个别事物之间是 本原与派生、原型与摹本、绝对与相对、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比如,“美的东西之 为美,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 ②《蜚多篇》.
101a。5)。
善之理念
灵魂学说
柏拉图据此“形而上”地区分了两个“世
界”:(普通的)事物世界与理念世界。 • 3. 理念会给出一个范本和原型;
理念
• 4.是事物的“多”中的“一”和“一般”。
• 5.普通事物通过分有理念而获得其“存在
”。作为自身仅被看做是其摹本的事物的
一般范本,理念不仅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实 在,而且还具有真正本原的实在。
理性、胆识与欲望
类比:灵魂-国家
灵魂学说
• 总的说来,柏拉图认为人的本质是使用身 体的灵魂。灵魂不但赋予肉体生命力,而 且犹如船长掌舵那样指挥身体活动,利用 身体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身体对灵魂 也有反作用,不好的体育以及身体的坏习 惯也会败坏灵魂,使之成为身体的奴隶。
灵魂学说
• 柏拉图认为灵魂与身体的结合是理念堕落 的结果。灵魂原先生活在理念世界,只是 有些灵魂由于活力不强,或未能用理性控 制欲望,从理念世界跌入尘世,附着于身 体,这样才开始了人的生命。
洞穴隐喻:最著名的比喻
洞穴比喻
• 在洞穴的隐喻中,柏拉图虚构了终身被囚
禁于洞穴的囚徒。囚徒们被捆绑着,只能
看到其前面的场景,其后是一条路,人们
携着各种东西由此经过。路的后面是燃烧
的火焰,来往的行人及其携带的东西被投
射于囚徒前面的墙上。
洞穴比喻
• 对囚徒来说,投射的阴影构成了他们的现
实世界。这切合于刚刚讨论过的线段类比
洞穴比喻
• 一旦回到洞穴中的人试图去解放这些囚徒,那么
他们就会为了要避免自己遭受这种损害而将归来 者杀害。 • 这一提示使柏拉图哲学有其存在主义意义:正如 苏格拉底的例子显示的那样,哲学家进入洞穴对 于真实的行为准则来说可能会走向致命的终结。
评理念论
• 理念论的具有启发性的核心思想:一般日 常认识也依赖于不可感知,而“只”能思
洞外的世界则代表一个不可改变的、仅仅
可想象的世界。 真实的世界是完美的不变
的理念世界,只存在于洞穴之外,只有借
助理性?我们才能感受到理念世界。《国家篇》
洞穴比喻
• 与囚徒们相对应的是那些获得二手信息(“影
像”)的人,他们对于普通事物包括对正义
的理解都是间接得来的。这些人处于认知
的第一个阶段,即臆想(eikasia)。通向真
柏拉图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张掌然
柏拉图其人
• 柏拉图(Plato,427BC~347年BC)出生于雅典贵
族家庭,苏格拉底的学生,雅典学园的创始人。 柏拉图著作以对话体写成,现存的40余篇对话中 有28篇为真品。任何古代思想史都无法回避有如 巍巍昆仑的柏拉图。
理念
• 柏拉图把苏格拉底追求的心灵内在原则和德性的
的意见(它们可能非常有用),但不是知识。
对完美认识的探索
• 真正的知识不是习得的,而是收集来的;
我们的灵魂轮回不灭,但出生令人痛苦,
使得我们忘记了我们知道的所有东西,教
师的任务便是帮助我们重新获得知识(其方
式就是苏格拉底所谓的助产士方式)。
理念
• 1. 它是永恒不变的;
• 2. 它区别于其他一般的普通事物而存在。
逃脱的囚徒看到,洞穴中的阴影和事物
(感觉知识)来源于真实的物体(形式),
因此,他拥有真实的知识。
洞穴比喻
• 经历过这样的启蒙经验后,他往往试着引 领其他人走出无知,走向智慧。一个人如 若试图帮助别人摆脱无知的束缚,自己会 发生什么呢?事实上,任何试图引领囚徒
走出洞穴,走出阴影世界的人将被杀死。
苏格拉底的悲剧就是个例证。现实版:爱
柏拉图的辩证法
• 柏拉图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正确地区分 论题和概念,全面列举和辨析概念的意义, 在相对立的意义中寻求一致,通过分析的 全过程达到意义的综合。
理念论
• “理念”(idea)一词来源于希腊日常用语,本
意是“外貌”、“外形”。柏拉图理解的
理念是纯粹的,甚至不可见的,但是是作
为一切可见之物的基础的外形。
中的最低级的知识。柏拉图然后描述了其
中一个囚徒挣脱枷锁,逃离洞穴后可能发
生的情景。
洞穴比喻
• 当他转向火焰时,眼睛会被刺痛,他也许
会决定重返他的阴影世界。如若没有,他
最终会适应火焰,并且看到行人和物体,
这些在他以前看来只是阴影。这代表线段
类比中对经验事件知识的理解。火焰就像
太阳那样照亮那些东西。
洞穴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