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措施介绍

合集下载

教师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作为一个高度紧张和压力巨大的职业群体,他们经常面临着工作压力、学生问题、家庭琐事等各种心理挑战。

因此,教师需要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讨论一些有助于教师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教师工作繁忙,尤其是孩子的评估、课程设计和教学准备等任务使得他们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工作。

然而,过度工作可能导致教师身心俱疲。

因此,建立合理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应该明确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分界,并且遵循这个规定。

他们可以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和合理分配时间,来确保在工作之外有时间去休息、娱乐和与家人共度时光。

此外,教师还可以培养一些个人爱好和兴趣,比如阅读、运动或者参加社交活动,以提升心情和放松身心。

二、与同事和家人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教师应该主动与同事和家人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与同事交流工作经验和学习资源,彼此倾听和互相支持,有助于减轻工作压力并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教师还应与家人保持沟通和互动,分享工作中的喜悦和困惑,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可以寻求同事和家人的帮助和建议。

他们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教师化解负面情绪,恢复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学会有效应对工作压力教师的工作压力常常源自于与学生产生的摩擦、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课堂管理等方面。

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应对工作压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寻求咨询和培训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

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放松训练来缓解身心压力。

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身心健康,增强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

最后,教师还可以学会适度调整期望值,不过分追求完美,以减少压力。

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师在工作中常常会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例如学生的学习进展、家长的期望等。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策略1. 引言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职业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备适当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育质量,本文提出了以下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策略。

2.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策略2.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2.1.1 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1.2 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应对职业压力、学生问题、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2.2 建立健全心理支持系统2.2.1 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

2.2.2 搭建教师互助平台,鼓励教师之间相互支持、倾诉和交流。

2.2.3 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2.3 优化工作环境和待遇2.3.1 合理安排工作量和课业负担,降低教师的职业压力。

2.3.2 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

2.3.3 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关注教师的生活琐事,减轻其生活压力。

2.4 注重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关怀2.4.1 了解教师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关怀和支持。

2.4.2 关注特殊时期教师的心理健康,如新教师、孕期教师、离职教师等。

2.5 鼓励教师参与休闲活动与锻炼2.5.1 鼓励教师参加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缓解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2.5.2 提倡教师进行适量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心理素质。

3. 总结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建立健全心理支持系统、优化工作环境和待遇、注重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关怀以及鼓励教师参与休闲活动与锻炼等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共同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策略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倾注更多的情感,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照。

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状态,无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质量的提升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心理健康主要的维护途径表达在学校、社会、教师三个方面。

一、学校对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关心和激励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

1、学校要擅长理解并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

为教师营造一个优美、恬静、安全的生活环境2、学校要准确对待,做好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关心教师的生活。

时刻理解和关心教师所遇到的心理挫折。

二、增强教师自身的自我维护是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重中之重。

1、自我积极暗示,尊重自己的职业选择,愉快接受自己的教师身份,敬业乐教。

2、乐于交往、擅长勾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3、学会自我调适,有效调节不良情绪。

4、拓展兴趣爱好,保持乐观心态。

三、从社会角度,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

1、营造“尊师重教”的气氛。

2、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为教师的迅速成长创设良好的工作平台。

3、要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上实行专业化的预防和矫治。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名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幼儿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名幼儿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她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必然会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我们只有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豁达的心境,才能协助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去收获童年的快乐。

教师心理健康调适相关措施

教师心理健康调适相关措施

教师心理健康调适相关措施引言:作为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常常给我们带来困扰。

为了保持身心健康,我们需要学会有效地进行心理调适。

本文将介绍一些教师心理健康调适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

一、保持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石。

教师应该培养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相信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自己一定能够克服。

同时,要学会从困难中寻找机会和成长,将挫折转化为动力,保持持续进步的动力和热情。

二、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教师的工作常常繁忙而紧张,容易导致工作与生活的不平衡。

为了保持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分配好工作和休息的时间,避免过度工作和疲劳。

同时,要学会放松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三、寻求帮助与支持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应该主动寻求帮助与支持。

可以与同事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困惑,互相支持和鼓励。

同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倾诉自己的困扰和烦恼,获得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不要把问题压在心里,及时释放自己的情绪,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要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多摄入蔬菜水果和蛋白质,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依赖咖啡因和糖分。

同时,要坚持适量的运动,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五、学会情绪管理教师常常面临各种情绪的冲击和困扰,学会情绪管理对于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要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写日记、绘画、听音乐等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

同时,要学会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深呼吸、放松训练、正向思考等,以保持情绪的平衡和稳定。

六、持续学习与成长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教师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一、教师要善于交际,乐于与人交往。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们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二、教师应直面现实,坦然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他们能能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

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怪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认识现实环境。

三、教师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重负。

他们还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也能把工作中所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只要让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优势,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的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就会对自己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开朗、乐观。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计划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计划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计划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教师作为培养下一代的辛勤园丁,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复杂的学生心理和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教师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技巧,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本文将探讨一份适合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计划,帮助教师们在忙碌的工作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一、认识自我,建立积极心态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情绪特点和心理需求。

通过自我反思和心理咨询,识别出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在此基础上,建立积极的心态,以乐观、自信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当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理规划时间,减轻工作压力合理的时间规划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

教师们可以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将教学任务、学生管理和其他工作事项分门别类,设置优先级。

同时,合理安排个人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娱乐,避免长时间工作导致的身心疲惫。

此外,学会拒绝不必要的额外工作,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三、增强心理韧性,应对挫折和压力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教师们需要增强心理韧性,学会自我调适。

可以通过运动、音乐、阅读等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同时,积极寻求同事、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

四、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色彩除了教学工作外,教师们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色彩。

这些兴趣爱好可以是绘画、摄影、旅行、园艺等,也可以是参加社交活动、志愿者服务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还能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追求个人兴趣爱好,教师们能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五、促进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支持、理解和鼓励。

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团队建设和分享会等形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在团队中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困惑,寻求同事的建议和帮助。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1.建立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教师的工作时间可能很长,经常需要加班或周末批改作业等。

然而,为了维护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留出时间进行自我放松和休息。

同时,也要合理分配时间,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以增强社会支持。

2.寻找支持系统:建立一个稳固的支持系统,可以帮助教师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教师可以与同事、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获得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此外,教师还可以加入教师专业组织或参加教师培训课程,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获取专业支持。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需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体育锻炼等。

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增强身体的健康,并有助于调节情绪和减轻压力。

4.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教师可以学习一些应对压力的技能,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冥想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教师缓解焦虑和压力,并提高情绪稳定性。

同时,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制定合理的目标,可以减轻工作压力。

5.关注自我成长和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上拥有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也可以增加工作满意度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可以寻找乐趣和兴趣爱好,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6.培养积极的态度:教师可以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问题和挑战。

积极的态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提高情绪稳定性和心理弹性。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措施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措施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成为了当下一个重要的话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需要保持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

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容易超负荷工作,从而导致心理疲劳。

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合理分配工作与休息的比例,确保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放松和娱乐,与家人朋友相处,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教师要学会有效地应对工作压力。

教师工作中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的期望、学校的评估等。

教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可以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参加一些兴趣爱好活动、与同事交流等方式来减压,缓解工作压力。

第三,教师要关注自身情绪和情感的管理。

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对于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和积极。

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同事、家人和朋友交流来排解情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

第四,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

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教师可以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压力,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第五,教师要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

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交性,需要与学生、家长、同事等各种人群进行交流和合作。

教师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沟通协作,形成积极的工作氛围。

可以通过主动与同事交流、参加聚会活动、关心他人、互相支持等方式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有效应对工作压力、关注情绪和情感的管理、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措施介绍成都市鼓楼小学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

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

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

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

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

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

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躯体化。

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

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

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

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

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

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

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

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6.强迫症状。

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

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7.焦虑。

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

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9.精神病。

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一)端正认知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

他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等等,以至整个社会。

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

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

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

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

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

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前面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有正相关。

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也可以坚持收集有关他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

这些资料不仅能用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他是否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

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利弊了解越深,越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些方法,就对自己了解越深,自我认识就更客观,自我概念就越坚定,评价工作就做得越全面,他对自己也就更自信。

2.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包括很多,如角色调整的能力,从职业中获得满足和乐趣的能力,免于患上神经过敏性焦虑的能力。

而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

正因为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

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

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比如,一个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的老教师对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员对课程提出的不同意见会处之泰然。

与教育界之外的人谈论关于课程的时候,他心态平衡,语气坚定,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他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对问题的直接接触更多,因而对整个教育形式也就有更客观的把握。

他从实际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不会受到影响。

因为学生对他友好而不失尊敬,因为他帮助差生并真的使其成绩上升,因为他客观地知道教学中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能接受这些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来勇敢面对失败。

3.换个角度想问题客观地讲,教师是无法满足别人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所有要求的。

而且,许多期望,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期望都是非常极端的。

比如,一位数学老师或许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某节课所教的数学理论,他也知道有许多他所无法控制的因素使这种希望不能实现。

然而,在整年的数学教学中,他都怀有这个希望,而且,他的行为也表现出似乎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但是,他也许会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期望做一些调整。

他不再幻想张三和李四能学得一样好,毕竟他们的数学抽象能力相差很多。

而且,班上还有几个学生似乎根本就没想学数学。

当然,他仍然很关心这些学生并给他们一定的压力,让他们知道,他希望他们努力学习,需要的话他会尽力给予帮助。

那么,期末考试的结果是,班上有60%的学生很好的掌握了数学理论,20%多的学生可视为勉强过关,还有几个根本就没弄懂。

他失败了吗?这有赖于他对“失败”的主观看法。

有两种可能,他或许对自己非常苛刻,觉得远远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或许会对自己感到满意:我已经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得很好了。

采取先前想法就会有挫折感,体验到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而采取后一种想法却能心安理得地继续工作。

这里想说的是,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生活中所谓的“失败”。

很多时候,这种失败实际上只是教师个人主观上体验到的挫折,不一定是客观的。

教师有时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说是适时当一下阿Q。

比如许多教师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班上某个学生的品行不良而受到了学校的处分。

其实,教师不必因此而过分内疚自责,正如教育心理学者张春兴所言,有些学生问题的“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并非仅仅是教育失当那么简单的事,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教师只要尽到了责任,就可以问心无愧。

(二)调适情感1.情绪控制情绪控制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影响。

这里主要讲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

教师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气发泄在座在自己教室里的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常常就是让他们受委屈的“罪魁祸首”之一。

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常常就可能伤害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如果教师是因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烦躁,并且因此而斥责学生,学生们是能够意识到的。

他们不仅不愿再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还可能会报复教师。

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从情绪本身方面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

例如,自己提醒自己在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学生。

等待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冷静处理问题时再批评学生,防止过激言行。

在这方面,如果调整得法,可以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升华。

2.合理宣泄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

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

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

“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

“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

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3.从其它地方寻求满足感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成就感。

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比如集邮、写作等等,是一个好方法。

个体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