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材(修订版)的知识体系与主要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通过对“加利略对摆动的研究”的学习,初步了 解、体会探究的含义及探究的方法。当学生对探究的过 程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探究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将《课标》中所提到 的探究的七个要素都写了出来,并对学生提出了要求。 在此之后,为了避免重复和僵化,根据探究活动的不同 特点,教科书只重点地标出几个要素。这种安排有利于 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并且不影响科学知识学习的 连贯性。
(11)修改难做的习题 删去了一些不易操作的实践类问题,例如原教科书 中的习题: “查阅汽车、拖拉机的技术手册,或向司 机、维修人员询问,了解各种汽车、拖拉机的耗油量、 最大功率,结合当地燃油的价格及其它因素,对各种 运输工具的经济性作出评价。”
又如原教科书安排了“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 界”。该题开放度太大,但优点是能发展学生的想像 能力。修订时,把此题改成“如果上课时教室内的摩 擦力突然消失10s,我们身边的情境将会发生哪些 变化?描述两个可能出现的场景。”仍然保留了发展 学生想像能力的功能,但要求更贴近初中学生的水平、 且能大大减轻学生课外练习的负担。
考虑到实际与可能,对于大部分的探究活动,教 科书都给出了结论。但是,在文字处理上一般都 淡化结论和探究过程的直接联系,例如不出现 “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得出……规律”的字样,而 是在教科书中用类似“精确的研究表明”的语言 过渡后给出结论。这样处理的目的同样是缩小学 习中的探究与真实探究的差距。
2、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之旅”中,通过“伽利略对摆的研究”让学 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给出合理的猜想, 最后证实猜想得出结论,了解探究的基本要素。 在第三章第2节“实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 律”中,标出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 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 素。这样做一是前面对探究的思想已有了一定的铺垫,需 要在合适的地方对探究的要素加以明示,让学生更好地领 会科学探究的大致方法。另外“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 化规律”的实验也相对完整些,有可能将探究的七个要素 较好地体现出来。
4、增加部分内容(二处增加)
(1)新课标增加的“光的反射定律”“液体内部 压强”“焦耳定律”等内容,原教科书这些内容 都有,仍然保留,未做大的变动。 (2)根据修订后的课标,增加了第一章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的内容。
编排方面的主要变化
1、重新规划探究实验 2、对主要探究要素及科学方法加了旁批 3、章后增加“学到了什么”
2、删减部分内容(五个删减)
(1)原教科书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内容被删去,与其他内容整合后放入“科学世界”中。 (2)将原教科书中“颜料的混合”内容删去。
(3)原教科书第二章第六节“看不见的光”被删去,将 部分内容放在了“光的色散”一节中。
(4)删去原教科书第九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中 给出的公式c=fλ。 (5)原教科书有“功的原理”内容,新教科书中删去了 此部分内容。
四、新教材的主要变化
1、调整次序 2、删减部分内容 3、改写部分内容 4、增加部分内容 1、重新规划探究实验 2、对主要探究要素及科学 方法加了旁批 3、章后增加“学到了什么”
内容方面的变化
编排方面的变化
具体讲
1、调整次序(四个调整)
(1)将原8年级的电学内容放到9年级学习。 (2)将原教科书9年级“机械运动”的内容调整到现在 的第一章,先学习“速度”的内容,方便后续“声速” “光速”的学习。 (3) 将“重力”“弹力”的内容提前到“二力平衡”之 前,将摩擦力调整到二力平衡后。 (4)将“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以延后难点的学习。
3、章后增加“学到了什么”
新教科书在每一章后增加了“学到了什么”。相应地, 删去了原教科书章前“阅读指导”。
(三)修订教材的主要特点
1、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 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 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基于这样的认 识,修订教教材加强了科学探究的设计。
修订版物理教材的知识体系与主要特点
当阳市新课标新教材研究小组 李智勇
一、教材修订的依据
1、 本书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 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理念: 三维目标、科学探究、STS。 2、 在人教社2006年6月第3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 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3、 继承了上一版教材的优点,注意综合考虑物理学的学科体系(课标中 已经没有“改变学科本位”的说法)、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教学的实际 (征求各地的意见建议,到学校试教),教材的体系结构更加合理。 4、加大文字量,增加可读性。 5、注意解决教学中重难点问题。
具体讲
1、重新规划探究实验
(1)原教科书实验中常出现“探究”的字样(如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这种安 排易给人造成只有标有“探究”字样的内容才要探 究,其他内容不必探究的误解。新教科书将“探究” 统一放在“实验”内(如,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 温度的变化规律)。
(2)关于课标中所提探究的几个要素的安排
△古老而又现代的力学
△无处不在的能量
三、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与结构.
物理九年级
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 第1节 电压 第十三章 热和能 第2节 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第3节 电阻 第2节 内能 第4节 变阻器 第3节 比热容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第1节 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 第1节 内能的利用 的关系 第2节 热机 第2节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第3节 热机效率 第3节 电阻的测量 第十五 电流和电路 第十八章 电功率 第1节 电荷 摩擦起电 第1节 电能 第2节 电流和电路 第2节 电功率 第3节 串联和并联 第3节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4节 电流的强弱 第4节 焦耳定律及其应用 第5节 串、并联电路的 第十九章 生活用电 电流规律 第1节 家庭电路 第2节 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第3节 安全用电
二、原教材的知识体系与结构
(一)编章结构
△科学之路 △有趣的声 △色彩斑斓的光现象 △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 △功勋卓著的电与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声现象 光现象 透镜及其应用 物态变化 电流和电路 电压 电阻 欧姆定律 电功率 电与磁 信息的传递 多彩的物质世界 运动和力 力和机械 压强和浮力 功和机械能 热和能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数不同于实际生活及科学研 究中的探究,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已知的, 后者的结论是未知的。从事这两种不同的探究时, 心理活动不完全一样,体验也就有很大的差别。为 了缩小这种差别,对有些规律的探究,书中不直接 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思考、 总结出相应的结论。例如,第五章“探究凸透镜成 像的规律”, 教科书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 书中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要由学生自己通过探 究得出。
3、改写部分内容(11处改写)
(1)改变了一些探究实验的做法 改写了原教科书“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的设计; 改写了原教科书“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 删去了原教科书“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
(2)原教科书第十一章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内容放在新 教材第五章“望远镜”一节内的“探索宇宙”和第七章“重力”一 的“科学世界飞出地球”两处。
在“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标出 完整的七个要素之后,为了避免形式化,后面的实验 则根据探究的重点只例出几个要素。如第四章第3节 “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只标出了设计 实验和分析与论证。 在学生学过8年级上册内容,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已有 了较充分的了解后,从Biblioteka Baidu年级下册开始不再对七个要 素进行标注。
第二十章 电与磁 第1节 磁现象 磁场 第2节 电生磁 第3节 电磁铁 电磁继电器 第4节 电动机 第5节 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传递 第1节 现代顺风耳──电话 第2节 电磁波的海洋 第3节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 信 第4节 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二十二章 能源与可持续 发展 第1节 能源家族 第2节 核能 第3节 太阳能 第4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第5节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3)将粒子部分的“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内容放在新教材 第十三章“分子热运动”一节,将原子的结构内容放在第二 十二章“核能”一节。 (4)新教科书将原教科书几节中有关“安全用电”的内 容重新整合,组成新的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5) 新教科书将原“磁现象”与“磁场”两节内容重 新精减、整合为一节“磁现象 磁场”。
兴趣是一个人持续做好一件事的重要保证。调查发现, 初中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兴趣都较高,但是随着时 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变低,甚至 厌恶物理。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教学中忽视初中学生 学习物理的特点,一味地灌输知识,求解难题、偏题, 学生活动越来越少。
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教科书编写时 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例如,在八年级刚开始学习物理时,遵 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先安排“热现象”“声现象”“光 现象”等相对简单的内容;尽可能地设计学生喜欢、有趣的 活动,如“ 用牙齿听声音” “ 小小音乐会” 等; 注意联系 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到亲切、有趣;尽可能地安排一 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有用的事例, 如“ 蝈蝈是如何 发声的” “ 唱片是如何记录声音的” “ 因特网是怎么回事” 等; 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幅与本章内容相关并引人入胜的 照片,照片旁或配有优美的短文,或提出有趣的问题,以使 学生有想进一步学下去的愿望。
2、对主要探究要素及科学方法加了旁批
(1)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中的一些主要 方法,在适当的地方加了旁批。例如,在第三章第二节 “实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的“猜想 与假设”旁加了旁批;在第四章第3节“实验 探究平 面镜成像的特点”中的“设计实验”及“进行实验与收 集证据” 旁加了旁批;第五章第3节“实验 探究凸 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的“分析与论证” 旁加了旁批; 在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旁加了关于“科学推 理”的旁批;在第十章第1节“实验 探究浮力的大小 跟哪些因素有关” 旁加了关于“控制变量”的旁批。
(6)新教科书将原教科书“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两节内容,重新精减整合为“电磁铁电磁继电 器”一节。 (7)调整牛顿第一定律的思路 原教科书“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容易将学生 的注意力分散到阻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上去。 此次修订将此实验改写成演示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 阻力不同,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不同的问题上去。 这样既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也符合《标准》的要求且避 免了两处实验的雷同。
(10)突出“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 通过运动的钢球能推动另一物体移动一段距离的实例,说 明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通过分析打桩机打桩的实例,说明重锤落下对桩做功,得 出高处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通过实例,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形变时能够对 物体做功,得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这样就便于学生从整个思路上理顺功和能间的关系。
(8)调整阿基米德原理的思路 修订教科书利用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压强不同的知识,分 析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从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引导学生得出与排开的液体所受的 重力有关。这样设计梯度更小些,利于学生理解。
(9)加强“功”引入的必要性教学 原教科书在说明力学中的“功”与生活中的“功 劳”“成效”既有联系,又不相同后,直接给出: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 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有生硬 之嫌。修订后教科书,通过分析叉车举起重物的实例, 说明托举力移动一段距离,使货物被举高,机械工作 的成效就显现出来了。随后给出“做功”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