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合集下载

遗传学 第九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 第九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SINE: 短散在重复序列。如Alu元件。
四、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
(一)DNA转座机制 1、复制型转座 P266 2、非复制型转座 P267
9、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座机制
反转录病毒:
◇ 真核生物中一类RNA病毒,基因组为ssRNA, 含有三个基因:gag、pol和env, gag和env 的产物与RNA的包装和病毒粒子(virion) 的产生有关,pol产物的主要成分是反转录 酶,与核酸合成有关.
2、copia, FB 等
(三)玉米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1、McClintock,Ac-Ds系统
Ac:为可自主移动的调节因子,全长4.5Kb, 含有5个外显子,编码转座酶,两端具有11bp的反 向重复序列(IR)。 Ds:来源于Ac,由Ac转座酶基因缺失形成。 Ds不能自主转座。只有在Ac存在时,Ds才能转座。 Ds全长0.4-4Kb,两端同样具有11bp的反向重复序 列(IR)。
第九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一、转座因子的发现与分类
(一)发现
1、玉米的花斑遗传: McClintock,Ac-Ds系统。 转座因子又叫跳跃基因 2、J. Shapiro, IS1被发现。 3、发现转座子(Tn)
(二)分类
1、DNA DNA的转座 (1)复制型转座
(2)非复制型转座
(三)保守型转座
2、反转座子
RNA介导的转座,通过反转录酶将转座子RNA 拷贝为cDNA后,再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包括 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病毒,LINE, SINE。 (1)反转录转座子 (2)反转录病毒 (3) LINE (4) SINE
二、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一)插入序列(IS)
(二)转座子(Tn) 1、复合转座子 如Tn5, Tn10,Tn903。 2、简单转座子 如Tn3等。

转座子在遗传变异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转座子在遗传变异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转座子在遗传变异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转座子在遗传变异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转座子是一类能够在基因组内部移动的DNA序列,它们在生物进化和遗传变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10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南开大学遗传学课件

10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南开大学遗传学课件

细菌转座子的发现和转座因子被公认
1951年McClintock提出生物基因组中存在转座因子学说,但未被当时持基因在 染色体上具有固定位置的主流观点同行接受 20世纪60年代继P. A. Jacob 和L. Monod之后J. Shapiro ①发现由转导噬菌体λdgal_引起的基因突变可恢复,但不能被核酸置换所回复, 因此不是一般的点突变和缺失造成的 ②运用密度梯度离心比较λdgal_和λdgal+, λdgal_比λdgal+密度大,并将两种 DNA变性和复性处理后进行电镜观察,发现双链分子中出现多余DNA环 由此证明λdgal_突变是因一段称为转座因子的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造成的
ATGGGATCTTT TACCCTAGAAA
IR
AAAGATCCCAT TTTCTAGGGTA
IR
转座子两侧DR形成机制(Tn3)
转座子及其特点
①自主转座 ②除转座相关的基因外还含有抗性及其他基因 ③分子较大,2~25 kb,一般两端有相同的IR
某些Tn的IR便是已知的IS,带有IS的Tn称为复合转 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如Tn5、Tn10和 Tn903 不含IS称为简单转座子,如Tn3 有些没有IS的体积庞大转座子称为TnA家族
例如TnA转座子家族,其结构中两端有38 bp的 反向重复序列(IS),中间有三个基因:编码β-内 酰胺酶的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抗性基因(ampr)、 转座酶基因(tnpA)和编码一种阻遏蛋白调节基因 (tnpR),tnpR的产物抑制tnpA和其自身基因的 表达
res为内部解离位点(resolvation site)
有转座和复制相关的A、B基因,gin编 码转化酶(invertase),催化IR DNA链 的反向弯曲

第九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九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识别的靶序列5--9bp,转座后,在寄主DNA上产生同向重复。
IS因子插入细菌染色体上可以产生各种效应,这取决于其 插入的方向,IS因子虽然不含有其它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但是它们可以含有转录终止子(transcriptional terminator) 或
McClintock认为原来的C突变(无色素)是由一个“可 移动的遗传因子”,即解离因子(dissociator)Ds的插入所 引起,它插入到C基因中。另一个可移动的因子是激活因子 Ac(activator),它的存在激活Ds转座进入C基因或其他基 因中,也能使Ds从基因中转出,使突变基因回复,这就是 著名的Ac-Ds系统。
②类反转录病毒元件 在酵母、植物和动物中存在,虽在碱基长度和核苷酸序列上不 同,但具有一个相同的基本结构:编码区位于中间,两侧都有相 同方向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s, LTR),所以, 类反转录病毒转座子又称LTR反转录转座子。
其中间编码区只包含少数几个基因,通常只有两个,它们与 反转录病毒中的gag和pol基因是同源的,gag编码病毒衣壳的结 构蛋白,pol基因编码一个反转录酶/整合酶蛋白,这两蛋白在转 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某些转座子只采用一种转座机制,而另一些转座子可能具 备两种途径。如IS1和IS903就采用复制和非复制两种途径。 Mu噬菌体能从共同的中间体转变为两种途径中的一种。还有 些转座子存在着不同的转座机制交替使用,据此特征难以划 分它们的类型。
DNA区段无论以什么机制进行转座,其转座过程是有别
于同源重组过程。这些DNA序列的转座往往发生在非同源序 列之间,也不需要像细菌同源重组中Rec A等蛋白质的参与
反转录病毒: RNA →DNA →整合宿主靶DNA 病毒超 家族 非病毒超 家族

遗传学: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2)有4个编码区(0、1、2、3)和3个内含子(1、 2、3)
P因子基因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mRNA加工剪切存在差异,产生 不同的蛋白(转座阻遏蛋白和转座酶)
M雌× P雄杂交F1出现杂交劣育的机制:
M品系雌性细胞质内缺失转座阻遏蛋白,P品系雄性细胞核存
在P因子,F1代生殖细胞P因子自由转座,F1劣育
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不含宿主基 因,但都含有编码转座酶的基因。
一个细菌常有多个IS,都可以自主转座,因为自身带有转 座酶
已 知 IS 有 10 余
种 , 长 7685700 之 间 , 两 端有反向重复 序列
图11-7
2.2 转座子(transposon Tn) 较大,一般2000-25000bp 除含转座有关基因外,还带抗药基因和其它基因 复合转座子:两端带有IS 简单转座子:两端没有IS而有简单重复序列IR
被切离而缺失,DR只留下一个 如重组发生在IR之间,结果IR之间的DNA发生倒

图11-31
5.2 诱发基因突变与启动外显子混编
转座子插入某个基因往往导致基因失活:
转座子插入所在基因转录方向相同,转录终止在转座子的 多聚A信号位点,形成半截mRNA 有时也能正常表达—渗漏突变 转座子插入与所在基因的方向相反,前体RNA中的转座子 序列在转录后加工切除,编码正常
有的后代完全是有颜色
麦克林托克的伟大发现
1940-1950,McClintock研究玉米胚乳紫色、白色 以及白色背景上带紫色的遗传
1951, McClintock提出了生物基因组中存在转座 因子学说(就是Ac-Ds系统 )(下图)
这些转座因子可沿染色体移动,也可以不同染色 体跳跃
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中划时代的重大发现

转座因子遗传分析.pptx

转座因子遗传分析.pptx
DNA的插入(突变)和切离(回复突变)
第10页/共59页
第11页/共59页
第二节、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一) 插入序列(IS) (二) 类插入序列(IS-like elements) (三) 复合转座子。 (四) TnA家族
第12页/共59页
•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IS)
第8页/共59页
• Ac-Ds系统中二者的关系 Ac的作用是自主的,而Ds行为却依赖于Ac,
Ds和Ac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核苷酸序列的同源, 特别是两端的序列是相同的。
Ac 具有转座因子的全序列,即具有自主转 座的功能,Ds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中间序列,丧失 了自主转座的功能。
第9页/共59页
原核细胞中转座因子的发现
• 一类较大的可移动成分。除有关转座的基因外, 至少带有一个与转座作用无关并决定宿主菌遗传 性状的基因。
• 转座子中的转位酶常称为转座酶,其功能是介导 转座子插入到DNA的其它部位。
• 复合型Tn:由一个基因序列及两侧臂组成。两侧臂为IS 序列。
• TnA族T n:两端是正向或反向重复序列,中间有与Tn功 能相关的基因(编码转座酶)及抗生素抗性基因。总是作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的发现和检出:
1967年Shapiro才在E.coli中发现了转座因

(transposable element)。他在半乳糖操 纵子(gal K,T,E )中发现了一种极性突变。 它有以下的特点:
(1) 能回复突变;
(2) 用诱变剂对其处理并不能提高回复突变 率;
他 们 想 到 galE- 的 突 变 可 能 也 是 部 分
IS是一种最简单的转座因子,共同的结构特征: 两端的核苷酸顺序是完全相同或相近反向重复序 列,中间是转座酶基因。

生工09微生物遗传-5-转座因子

生工09微生物遗传-5-转座因子

IR
IR
IS:插入序列 TnA:复杂转座 子 Tn:复合转座子
IS
IS
6.2.4 细菌转座因子的插入机制
转座子插入到一个新的部位的通常步骤是: 在靶DNA上制造一个交错的切口,然后转座 子与突出的单链末端相连接,并填充切口。
交错末端的产生和填充解释了在插入部位 产生靶DNA正向重复的原因。链的切口之间 的交错决定了正向重复的长度。
转座引起的DNA缺失
转座引起的DNA倒位
确定微生物基因组功能
应用转座子及其相关技术, 全面确定了微 生物基因组功能特征, 特别是分支菌属基 因组功能. 例如, 结核分支杆菌模式菌株的必需基因 组及其相关功能均用此类方法得到确认
鉴别菌株及群体多样性
转座子通常限制性地分布于特定的真菌菌 株或群体中, 可以作为特定菌株的诊断工 具. 已用于丝状真菌群体多样性分析.



埃氏巨型球菌(Megasphaera elsdenii)是奶牛 瘤胃内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乳酸发酵菌,它能 发酵很多种不同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利用丙烯 酸途径将乳酸分解为丙酸,或者经乙酰辅酶A途径 在乙酸激酶(AK)和磷酸转乙酰酶(PTA)的作用 下生成乙酸[1]。 奶牛在妊娠后期和泌乳初期及疾病状态下,瘤胃 内发酵菌的数量和比例发生改变,使丙酸生成减 少,而乙酸生成增加[2]。 恢复和重建瘤胃微生物区系,不仅可增强围产期 奶牛的消化功能,增加采食量,还可提高生糖先 质丙酸的生成量,纠正或缓解围产期奶牛能量负 平衡。
6、微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主要内容
6.1 转座子概述
6.2 细菌转座子的类型和结构
6.3 细菌转座子的遗传效应和应用
6.1 转座子概述
6.1.1 概念

转座因子概述

转座因子概述

1.插入序列(IS):简单、只含转座基因,可编码特殊 的酶和调节蛋白,而并不赋予细菌任何表型特征。但 其插入可干扰基因的正常读码序列,导致基因失活或 引起突变,两端有反向重复序列。
反向重复序列 转座酶 反向重复序列
IR
Transposae IR
图1 IS的典型结构
(二)转座因子
2.转座子(Tn):比IS分子大,除转座基因外, 还有抗药性基因。三类:
2、DNA重排 (缺失、扩增和倒位)
引起插入部位邻近片段的不稳定而产生缺失。以相反方向 转座到邻近位置上,然后发生重组,引起染色体DNA倒位 转座子之间的同源重组,可使两个不同的DNA片段连接在一 起,从而引起DNA的扩增(重复)。 3、极性效应
当转座因子插入到一个操纵子的前端基因时,不仅能破坏 被插入的基因,而且能大大降低远离启动子一端的基因的表达。
(二)转座因子
• 转座:DNA序列通过非同源重组的方式,从染色体某一部位 转移到同一染色体上另一部位或其他染色体上某一部位,或 在质粒与染色体之间转移的现象。
• 原核生物转座因子பைடு நூலகம்要有三类:(根据分子结构和遗传性质, 转座因子可分为3类: )
1.插入序列(IS,insertion sequence) 2.转座子(Tn,transposon,又称转位子,易位子) 3.Mu噬菌体(即mutator phage,诱变噬菌体)
转座子 扩增(重复)
Transposon mutagenesis 转座子诱变
插入
基因2被破坏,基因3和4的表达受影响
极性效应
3. 诱变噬菌体(转座噬菌体):具有转座功能的一类可
引起突变的温和性噬菌体。 Mu噬菌体与其它温和性噬菌 体的差别: Mu的基因组无论进入裂解周期或处于溶源状 态均可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而且整合的部位是随机的, 即它同时具有温和噬菌体和转座因子的双重功效。

转座因子

转座因子
异常重组:机制不清楚。


研究简史 命名方法
前 言
研究简史
生物基因组的不固定性(基因的大小、 数目、位置、方向等) 1951年Barbaro McClintock首次在玉米中发 现可转移的控制成分 1967年在大肠杆菌中发现可转移的插入序列 此后,在细菌、酵母、果蝇、动物甚至人体 等基因组内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转座因子 1983年Barbaro McClintock获诺贝尔奖
果蝇转座成分
P因子
P因子是真核生物中了解最清楚,应用最广泛,长3kb,31bp 的ITR,8bp的靶位点GGCCAGAC。2/3的P因子有缺陷,无功能。
真 核 转 座 子
返座子:转座机制与反转录病毒相似,遗传信息的流向从 DNA到RNA再到DNA。转移过程称返座(retroposition) (1)病毒大家族 逆转录病毒(全部) 反转录转座子( 如酵母的Ty、果蝇 的Copia、玉米的BSI等)
转座机理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
转座意义及其在遗传学 中的应用
引起基因的插入突变(包括极性突变); 产生靶序列DNA的同向重复; 介导复制子的融合; 成为调节基因活动的开关(内外源启动子); 引起基因的重排\缺失或倒位; 产生切离:精确切离与不精确切离 造成同源序列的整合, 如F因子整合到染色体形 成Hfr菌; 8. 果蝇的杂交不育(P因子); 9. 鼠伤寒沙门氏菌鞭毛的相变。 1. 2. 3. 4. 5. 6. 7.
Tra
res
TnpR
Amp
原 核 转 座 子
IS
Tra
Tra
ORF ORF
Tra
Tn
Tra Tra
TnA
ORF
Tra
原 核 转 座 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插入后引起靶DNA序列多数为5 ~ 11bp的正向重复。
❖ (5) 一般情况下转座频反率向为重1复0-4~10-3G/世TC代TG,G恢G 复频率为
10-7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6/世代。
CAGACCC
CCCAGAC
GGGTCTG
正向重复
CCCAGAC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GGGTCTG
IS结构模式图
❖ 1938年,Rhoades 在研究玉米糊
粉层色素遗传时,首次报道一个
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受到一个独
立基因的控制。但也未揭示其遗
传机制。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控制因子”假说
❖ 40年代初,McClintock在研究玉 米花斑糊粉层和植株色素产生的遗 传基础时,发现色素变化与一系列 染色体重组有关。并且染色体的断 裂或解离有一个特定位点(Ds)。但 Ds并不能自行断裂受一个激活因 子Ac所控制。
38
末端重复 序列的方向
反向
靶DNA产生 的重复长度
/bp
5
卡那霉素 5400
9
反向
9
氯霉素
2638
23
正向
9
Tn10 四环素
9300
23
反向
9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Tn3转座子
❖ (a) 不含IS,为简单转座子。 ❖ (b)含有3个基因:编码β-内酰胺酶的氨苄青霉素抗
性基因(ampR),转座酶基因(tnpA)和编一种阻 遏物的调节基因(tnpR)。 ❖ (c)两端为IR。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主要内容
❖ 转座因子的发现与分类 ❖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 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与遗传学效应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 转座因子的发现与分类
❖ 转座因子的发现 ❖ DNA转座 ❖ 反转录转座子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一、转座因子的发现
❖ 1914 年,Emerson 在研究玉米果 皮色素遗传中发现:花斑果皮产 生宽窄不同红白相间的花斑。花 斑条纹的突变产生在于突变基因 的不稳定性,但不知其因。
❖ 一类较大的转座因子: 2000~25000bp. ❖ 含有与转座有关的基因外,还带有抗药基因以及其
它基因,从而赋于宿主细菌一定的表型。 ❖ 分为简单转座子和复合转座子。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Tn的特征
转座 子
Tn3 Tn5 Tn9
抗性标记 氨苄青霉素
长度/bp 4975
反向重复序 列长度/bp
❖ Ac表现很特殊,可以离开原座位 运动到同一个或不同染色体的另一 座位,McClintock把Ac和Ds称为 控制因子或转座因子。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 1961年Jacob 和Momod发表 乳糖操纵子模型和控制基因理 论,McClintock的“控制因子” 假说开始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
❖ 60年代未期Shapiro在细菌中 也发现了可转座的遗传因子后, 转座因子被人们所接受。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RNA
cDNA




整合宿主

靶DNA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RNA
第二节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 插入序列 ❖ 转座子 ❖ 转座噬菌体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1、插入序列(inserted sequence,IS)
❖ 20世纪60年代末Starlinger在大肠杆菌中发现半乳糖 基因的突变体,称为gal-。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含转座 酶基因
3、转座噬菌体(mutator phage): Mu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含有IS的质粒经变性后形成颈环 (或哑铃状)结构
IR
IR
变 性 后 单 链 复 性
IS
IR
IR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当一个IS插入 靶DNA后,其 两端会出现一 小段正向重复 序列(约5-11 个核苷酸对。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2、转座子(transposon,Tn)
❖ 转座酶、解离酶
❖ 如:TnA转座子家族(Tn3和Tn1000 等)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2、非复制型转座
❖ 转座因子作为一个物理性实体,直接由一个 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
❖ 如:Tn10与Tn5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3、保守型转座
❖ 保守型转座是另一种非复制型的转座过程。 该过程中转座元件从供体部位被切除并通过 一系列的过程插入到靶部位,在该过程中每 个核苷键皆被保留。
❖ 实验证明这种突变体是由于DNA片段插入而产生的, 这一插入序列是最先发现的最小的一种转座因子, 称为IS1。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IS的特性
插入 序列
IS1
在大肠杆菌中 长度(bp) 末端反向重复 靶DNA中
的拷贝数
(bp) 产生重复片
段大小
5-8份在染色体 768
23
9
IS2 5份在染色体, 1 327
❖ 该转座过程与λ的整合 机制类似,并且转座酶与 λ整合酶家族有关。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三、反转录转座子
❖ 由RNA介导,通过反转录酶将转座子RNA拷 贝为cDNA后再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形成转 座,称为反/逆转座子或反转录转座子。
❖ 包括反转录转座子和反转录病毒。 ❖ 只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发现。
❖McClintock(1902-1992)于 1983年获第得九章诺转座贝因子尔的遗医传分学析 生理学奖。
二、DNA转座
❖ 复制型转座 ❖ 非复制型转座 ❖ 保守型转座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1、复制型转座
❖ 转座子被复制,转座的DNA序列实际上是原转座 子的一个拷贝。
❖ 转座子中移动的部分被拷贝,一个拷贝仍然保留 在原来的位置上,而另一个则插入到一个新的部 位,这样转座过程伴随着转座子拷贝数的增加。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Tn3(简单转座子)的结构模式图
转座酶基因
tnpA
调节基因
tnpR ampR
氨苄青霉素 抗性基因
IR
IR
使宿主菌获得一定特性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Tn10转座子
❖ Tn10的两侧IR为IS,为复合转座子。 ❖ 带有四环素抗性基因
不含转座 酶基因
IR Tn10的结构模式图
41
1份在质粒
IS3 5份在染色体, 1 400
38
1份在质粒
5 3或4
IS4 1-2份在染色体 1 400
18
11
第九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IS 特点
❖ (1) 长度在768-5700bp;
❖ (2) 本身没有表型效应,只携带转座酶基因;
❖ (3) 两端几个到几十个bp的核苷酸顺序完全相同或相近。 但方向相反,称为反向重复序列(I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