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起到衰亡这一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前期,也就是出生到17、18岁这个年龄段;
为什么限定在这个年龄段?
-----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
心理发展的基本过程的研究发展规律
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研究年龄特征
2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从妊娠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毕生发展观理论观点:
(1)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发展是多维度和多方面的;
(3)发展是高度可塑的;(4)发展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体的生活经历的影响☆生活经历:与年龄相关的事件、社会历史事件、非规范性事件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习题:
1、广义的心理发展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2、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什么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二者的研究对象有何联系?
A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合子)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及个体发展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出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个体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B儿童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起到衰亡这一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3、什么是毕生发展观,它的主要理论主张有哪些?
A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从妊娠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B毕生发展观理论观点:
(1)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发展是多维度和多方面的;
(3)发展是高度可塑的;(4)发展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体的生活经历的影响4、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一)生理发展
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
(二)认知发展
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
(三)社会性发展
情绪、意志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
5、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what首要任务)
(2)揭示儿心发展的原因和机制(why\how)
(3)解释和测量个体差异
(4)揭示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基本方法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
这是指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且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2.心理发展时间上的不平衡性
指的是心理各机能的成熟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
总体来说,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平稳发展,到老年期开始下降。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5.心理发展在时间上稳定性与否的问题
6.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问题
7.发展具有年龄特征
心理年龄特征指在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国外和本教案的划分:
(1)产前期
(2)婴儿期(出生—3岁)
(3)童年早期(3-6岁左右)
(4)童年中期(6岁—11、12岁)
(5)青少年期(11、12岁—17、18岁)
(6)成年早期(17、18岁-35岁左右)
8.心理发展关键期的问题
发展关键期是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机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如在此时期内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和能力的缺失。
注意:关键期不是突然开始或突然中止的,它是逐渐发展到高峰、然后慢慢消退。
9.心理发展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问题
10.遗传和环境之争
第二章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霍尔:美国儿心研究运动创始人“美国儿心之父”;“复演说”---个体的成长重复了种族进化的每一个阶段;测量技术---问卷法,最早用此法大规模的施测;第一本青少年心理专著:《青少年心理学》;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中涉及的代表性理论
普莱尔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思考问题:
1、科学儿童心理学创立的时间是1882 ,创始人是普莱尔。
2、霍尔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什么突出贡献?
霍尔:美国儿心研究运动创始人“美国儿心之父”;
“复演说”---个体的成长重复了种族进化的每一个阶段;测量技术---问卷法,最早用此法大规模的施测;第一本青少年心理专著:《青少年心理学》;该书的问世意味着现代儿童心理研究的年龄范围的确定;该书一直作为教科书,直到1928年霍林斯的《青少年心理学》出现。
3、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把心理划分为哪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4、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叫做最近发展区。
(社会历史文化学派:维果茨基)
5、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6、详述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并说明二者有何异同?
联系:二者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埃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区别:
1、人格发展的力量----
弗:发展是性心理的发展;特别强调本能,自我只是本我和超我的奴仆;
埃:发展是社会心理的发展;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想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本我;
2、人格发展中涉及的关系范围---
弗:研究儿童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三角关系中;
埃:把儿童放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个体的发展
3、人格发展的时间---
弗: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
埃:八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对人性的理解---
弗:人性是恶的;
埃:人性非善非恶,但出生后有着向着这两种方向发展的可能,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持乐观态度。
8、什么是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对理解教育和发展的关系问题有何新的突破?
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叫做最近发展区。
第四章课题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观察法、临床访谈法、结构式的访谈(问卷法和测验法等)、个案法、作品分析法等、除此外,还有纵横向发展研究设计及跨文化研究方法。
纵向研究
界定: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个体或同一组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期得到他们心理发展变化的连续性资料。
优点:通过追踪考察同一组对象可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不仅能查明他们共同的发展模式,而且能进一步考察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稳定性。
“滚雪球效应”
缺点:周期长费用大,被试数量往往受到限制、样本的恒定比较困难;并难免有练习(学习)效应和同层人效应。
横向研究
界定:又称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然后将研究结果在时间的维度上综合整理,以描述有关的心理活动随年龄发展的变化。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能迅速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省时省力;样本易取易控制;不用考虑练习效应。
不足:研究结果只能说明一般的随年龄而变化的心理发展趋势,不能说明个别差异及因果联系(如无法解释早期经验对其后其心理发展的影响);难免有同层人效应的影响,测验结果不能真正代表年龄变化的趋势。
同层人效应:在同一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一群人,他们受该年代特定的社会历史事件的影响,因而在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上有更大的相似性,不同于另一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人群。
思考问题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何在?研究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A、a:现实需要
b:验证研究结论的普遍性的需要:主试、被试
B跨文化研究最突出的意义:有助于检验、修正并完善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
C注意:跨文化研究的实质进行文化间的比较。
所以特别要注意从不同文化收集的资料和处理方法要具有文化等值性。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提出了教学与发展,尤其是教学和智力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的学说“脚手架”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最佳期
一、产前期
20周大时,能对声音刺激做出反应,眼睛也能感受光线,实施胎教。
二、婴儿期(出生—3岁)
(一)主要特点:
1、生理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
2、此阶段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意义重大
3、获得独立行走和语言的能力
4、认知发展水平属于感知运动阶段和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5、意志表现出最初的独立自主的要求--—人生第一反抗期
6、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个体的身体发育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发展速度也不是等速的,快慢交替进行。
(二)儿童的生长有四个显著的时期:
(1)出生-2岁,发育迅速,第一个发育高峰期
(2)2岁-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
(3)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速,第二个高峰期
(4)15、16岁-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身高和体重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1,反射形式
A眨眼反射;B吮吸反射;C觅食反射;D游泳反射;E惊跳反射;F抓握反射;G强制颈部反射;H行走反射;I巴宾斯反射
2,反射的意义
A生存价值;B有助于以后动作技能的发展;C有助于发展早期社会关系;D提供大脑发育情况。
(三)1岁左右(9-16个月)时,儿童才主动发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语言准备期结束,发展期开始。
出生后头两三年就初步掌握了母语,这是早期认知发展中最引人目的成就。
关于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有如下解释:
1.后天环境论
强化说和模仿说
2.先天成熟理论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勒纳伯格:自然成熟说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皮亚杰:认知相互作用论
鲁利亚:社会相互作用论
深度知觉
指人通过视觉估计对象的距离或它的深度而产生的知觉,又称距离知觉。
婴儿发展情况研究:“视崖实验”
思考问题
3、比较各种不同的语言理论,说明语言发展的需要因素
语言的发展:一定是在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在与人们的交流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儿童语言具有创造性,但模仿和学习在语言获得中起不可低估的作用。
4、婴儿的“智商”为什么用“发育商”表示?
发育指数价值在于对婴儿当前的发育状态做出评价,以了解偏离正常发展的程度。
(四)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
概念、产生发展、产生条件、作用
除了哭笑等基本情绪外,人还有第二层面的更高级的情绪如羞耻、尴尬、羞愧、嫉妒和骄傲等,这些情绪与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评价有关,故统称为自我意识情绪。
自我意识情绪在第二年末出现,18-24个月的婴儿会表现出难为情或尴尬---垂下眼睛低头捂脸。
此时还会表达骄傲,但嫉妒和愧疚直到3岁才出现。
自我意识情绪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成人的教育。
自我意识情绪帮助儿童从小获得他所生活的文化社会的价值标准。
情绪自我调节
指利用一定的策略来调整自身的情绪状态,使其强度得到缓解,从而达到个体追求的行为目标。
(四)哭的发展
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儿童哭的原因:生理原因,社会原因
随年龄增减,该行为会减少,原因:1、适应环境及人;2、照看人的经验、3、可用动作语言等其他方式表达自己
3岁前幼儿情绪产生主要原因:生理需要是否满足
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原因: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
(五)意志的培养
(一)积极发展儿童的有目的的活动能力
(二)鼓励独立性
(三)发展自控能力
1、发展语言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2、学习行为规则
(六)气质对发展的影响
发展如何取决于气质与环境的拟合性
(七)依恋:与所熟悉的人建立的亲密情感联结,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接,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形成于6-8月之间,分离焦虑和怯生是其形成标志。
(八)0-1岁:—满足乳儿对营养的需求
0-1岁:——父母要与婴儿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系
0-1岁:——重视感官刺激
0-1岁:——重视抓握和行走训练
0-1岁:——行为节律的相互适应
1-3岁:——发展动作技能
1-3岁:——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1-3岁——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1-3岁:——培养独立性和自主精神
思考题
1、婴儿出生时情绪就已初步分化该表述是否正确?
婴儿出生后就具备基本的情绪反应且已初步分化。
2、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
a、容易型——强而平衡:多血质
b、困难型——强而不平衡:胆汁质
c、迟缓型——弱而平衡:黏液质
d、不确定型
3、安斯沃斯等人研究婴儿依恋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
A.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B.视觉偏爱法C.陌生情境技术D.两难故事法
5、婴儿的意志活动有何特点,经常有家长2、3岁的孩子“很不听话”,如何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对待这一现象?
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控能力,但行为富于冲动性(与其思维发展有关)
6、气质特征如何影响儿童与人交往,为什么教育儿童要了解儿童的气质特征?
7、什么是依恋,依恋是如何发展的,依恋质量对个体有何影响,如何
发展高质量的依恋关系(从依恋影响因素考虑)?
a依恋:与所熟悉的人建立的亲密情感联结,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接,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b0-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 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6月-3岁:特殊情感联结
c影响因素
1、依恋的机会
2、抚养的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抚养者的给予与婴儿需要的拟合性
3、婴儿的特点
4、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文化价值追求不同---教养方式---影响依恋行为
5、父亲的作用
8、试述婴儿自我的发生发展,如何从小培养健康的自我?
1、自我觉知
2、自我体验的出现
3、对自我的分类
4、自控能力的出现
促进自我的健康发展:亲子关系—依恋质量
三、童年早期(幼儿)的发展(3-6岁左右)
(一)年龄范围:3~6、7岁(学前期)
主要特点: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
(二)利手现象:纠正与否:否(1)绝大多数左利手各方面都和右利手一样正常,并且如果左利手的孩子的大脑偏侧化不是那么强烈,他们可能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语言或数学(2)强行纠正----口吃。
(三)挑食问题?如何解释?
(1)幼儿胃口不好是正常现象。
发育进入平缓期---对事物需求量相应减少,挑食只吃自己习惯的对其有保护意义(2)胃口不好可能是家长的原因而形成的坏习惯。
不吃—硬要吃—对事物反感或不吃---提供零食(3)餐桌上数落孩子---条件反射
(四)儿童游戏的发展——特点
A、一岁以内:成人-婴儿游戏
B、2岁:实物游戏
C、幼儿期的游戏:象征游戏(假装游戏)--儿童游戏的高峰
D、童年期的游戏:规则性游戏
思考题
1、对儿童脑电变化的研究表明,大脑各区域成熟的顺序是()
A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B 颞叶-枕叶-顶叶-额叶
C 顶叶-颞叶-枕叶-额叶
D 额叶-颞叶-顶叶-枕叶
2、皮亚杰认为的儿童“游戏的最高峰”是()
A 规则性游戏
B 假装性游戏
C 功能性游戏
D 建构性游戏
3、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事件的手段的理论是()
A 机能快乐说B认知动力说 C 社会性活动说 D 精神分析论
注意的发展
幼儿注意特点: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形成中。
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幼儿思维发展的总体趋势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有符号功能;有一定的计划
性和预见性。
语音的发展
婴儿期语言的发展、发音器官的成熟、大脑皮层分化抑制及皮质对发音器官调节机能的发展,使得幼儿语音的发展进入迅速发展期,特别是3-4岁期间发展最为迅速。
促进幼儿言语发展的建议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应做什么?
(一)要重视儿童发音技能的培养
(二)提供丰富的、健康的言语发展环境
(三)给儿童讲故事并和儿童一块讨论故事
(四)在游戏和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发展言语技能力
练习题
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
A.可逆性 B.守恒性C.形象性D.互反性
2、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幼儿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是前运思阶段
3、皮亚杰认为幼儿思维存在哪些局限性?(4项)
(1)自我中心主义
(2)不能完成守恒的任务
(3)转导推理
4)不能完成分类的任务
4、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期
5、纠正儿童的语音什么时候最合适?幼儿期
6、幼儿注意的特点
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形成中。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2岁左右:自我意识情绪出现。
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且依赖于对行为准则的理解,以及应用这些准则来评价自己行为的能力,但这些能力的掌握有个一过程,此阶段还主要依靠成人的反应自我判断自我意识情绪。
情绪理解的发展
但此时的情绪理解能力有限,还仅仅是根据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对复杂的情绪体验和表面上互相矛盾的情绪线索难以理解,往往只注意一种突出的情绪表现(思维的单中心性)。
移情的发展
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
幼儿的移情能力不同于婴儿:其移情的表达多是用语言去安慰别人,并经常伴随着亲社会行为。
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改善
情绪的调节也经历了一个由外部调节转化为内部调节的过程
入托困难:分离焦虑
一、幼儿的意志特点
一)带有明显的冲动性
表现:1、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思考、受即时出现的情绪和愿望所支配;
2、不善于用意志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表达外露,转换迅速
二)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有意的自控能力的出现和发展,是儿童意志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幼儿意志的培养
幼儿意志培养的中心任务是:鼓励独立性,发展对行为的自控能力
第三节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概念: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的认识,包括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及人我关系等。
是一组对自我的描述性的概念组合。
自我概念总的特点:自我概念多来自与自我身体特征或与自己有关的物理特征的描述(物质自我),还不能做到对自己的心理特点的概括性语言描述(心理自我)。
入学后,自我概念的心理表征才会迅速发展。
自尊的发展(自我发展最重要的方面)
二、对他人和社会人际关系的认知发展
“纵横”两种关系:亲子关系权威服从关系垂直关系
同侪关系合作平行关系平行关系
1、对亲子关系的认知
婴儿、学步儿时期:依恋关系—信任父母
幼儿时期:依恋---权威视父母是自己崇拜的对象,规则评价等依赖父母物质交往关系
亲子关系的质量取决于父母本身的素质和抚育方式
2、同侪关系的发展
(1)同侪关系及其作用
同侪关系:指幼儿园和邻里的同辈小伙伴关系、家庭中兄弟姐妹的关系等。
作用:
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2)友谊的发展
友谊:亲密而持久的人际关系。
幼儿的友谊处于第一阶段---游戏伙伴
三、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gender role identity)又称为性别特征形成,是指一个人形成了关于男性或女性(sex)的相对特征的心理表象,知道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从而做出相应的行为。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
(一)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
2岁开始知道自己是男还是女,能分出男女两个类别一旦归类,类别特征认同就开始了,从言行举止、衣着服饰、职业及情绪表达规则等都出现了划分。
性别的获得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对同性别父母的认同
2、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和模仿
3、认知发展理论
四)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别意识
1、应留意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所可能造成的影响;父母对自己性别的接受程度影响孩子
的性别认同
2、注意养育方式对儿童性别意识的影响;
3、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
4、尊重儿童先天的气质类型,不要给其套上性别的枷锁
5、重视爸爸在儿童性别意识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道德基础的形成
儿童道德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幼儿时期是道德发展的打基础时期,成人的很多优良品质都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
抚育实践与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家庭方面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从总体来看,教养方式经历着这样的变化:由父母控制到父母与孩子共同控制到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自主决策。
隔代抚养的问题
1、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
2、易造成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满足,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
3、易导致孩子的心理变异,形成多种心理疾病;
4、易导致孩子没有自立的精神,缺乏自信心。
总结
年龄范围:3~6岁
主要特点:
➢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
思考题
1、为什么有些出入幼儿园的孩子不适应,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克服入托焦虑?
入托困难:分离焦虑
调节:
a、减少陌生感、增加安全感
b、用一些措施鼓励孩子的进步行为
c、让幼儿参加他感兴趣的活动让其喜欢幼儿园
d、允许有一定困难的儿童暂时不参加集体活动,有阿姨或小伙伴专门陪伴
e、转移注意力
2、幼儿意志有何表现?如何促进意志的发展?
(一)带有明显的冲动性
表现:1、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思考、受即时出现的情绪和愿望所支配;
2、不善于用意志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表达外露,转换迅速
(二)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表现:1、进行活动前,开始提出目的、意向和计划,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2、能有意抑制一种有诱惑力的愿望,不去做成人不允许或当时情景不合适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