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形式流传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和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了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当务之急,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需要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现状分析1.意识不足目前,我国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还不够强烈,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并不重视。
2.传承困难受现代化的冲击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年龄较大,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队伍日益减少。
3.商业化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商业化的挑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开始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这样一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本内涵和价值就会受到损害。
4.保护体系不完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还不够完善,缺乏完备的保护机制和监督体系。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仍面临种种困难。
二、对策分析1.加强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和文化机构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升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3.建立保护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的保护监督体系。
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环境。
4.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论临沂非遗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
论临沂非遗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城市之一,临沂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沂剧、临沂刺绣、东北大鼓等。
由于种种原因,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的开发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围绕临沂非遗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1.资源保护不到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沂的非遗资源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流失和消亡。
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日益被忽视。
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一代对于非遗文化的认同和接纳程度不高,导致非遗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开发利用不充分虽然临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在旅游业开发利用方面并不充分。
一些非遗项目仍停留在传统手工制作的层面,缺乏对于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调整和改进,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观众。
很多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导致其知名度不高,游客参与度不高。
3.管理机制不完善临沂非遗旅游开发中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
由于涉及相关部门较多,导致各部门之间协调不足,管理缺乏统一规范,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实施。
4.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与非遗相关的人才和资金支持也是临沂非遗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问题。
缺乏专业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人才,导致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难以进行。
由于非遗项目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很多项目却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
二、对策建议1.加强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针对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可通过建立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相关的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加强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训和引导,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参与和接纳。
2.优化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结合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对临沂的非遗项目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非遗项目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同时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增强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头、文字、表演、实践、符号、谱系、空间等形式传承和表达的人类思想、信仰、习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总和。
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传统手工艺、民俗、民间文学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东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急需加强传承与保护。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的关键。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传承人的持守和传承,这需要一定的精神和时间成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山东省政府及相应部门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资助力度,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来。
学校及其他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也应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教育,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热爱,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和保护制度,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对一些受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修复和保护,严厉打击非法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
社会各界也要共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加强社会监督,对一些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制止。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事关山东省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也事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努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光耀于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山东省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大省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山东省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开展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开展非遗工艺品制作和市场推广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首先,山东省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山东省政府先后颁布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文件,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保护对象、保护措施等内容,同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监管。
这些法规文件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和法制教育水平,对于保护和传承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山东省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开展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工作,把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山东省多次组织专家和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理和调查,不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数量,积极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
此外,山东省还通过保护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旅游开发进行宣传和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振兴本地文化产业的效果。
第三,山东省政府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弘扬地方文化的精髓。
山东省广泛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培训工作,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对于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如剪纸、泥人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政府通过开展传承人招募、培训、保险、后继人培养等工作,切实保障了传承人的权益和兴趣,增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引入现代技术,为传承注入新的血液。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和民俗等。
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如皮影戏、评书、齐鲁锣鼓、传统民俗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山东人民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如何传承和保护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传统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山东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皮影戏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技艺享誉中外;齐鲁锣鼓是山东民间的一种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曾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山东文化;评书是山东省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深受民众喜爱,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
山东省的传统民俗、传统技艺等也具有独特的特点,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虽然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但在传承与保护方面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传统技艺的衰落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评书这一传统曲艺形式因为受众群体的减少,演员队伍的老龄化等问题,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和条件的不均衡,一些传统技艺在农村得到了一定的传承,但在城市却面临着缺乏传承人的困境。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政策支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开发利用不当和商业化过度的问题。
虽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商业化演出削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纯正性和传统性。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山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也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保护山东省的文化传统,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曲艺、民间音乐、传统技艺等。
曲艺是山东省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山东人民丰富的智慧和审美情趣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间艺术特色。
山东的曲艺有山东说唱、鲁剧、梆子等多种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山东说唱,被誉为“华夏之魂”。
在曲艺传承方面,山东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对曲艺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
通过设立曲艺专业学校,引导年轻人学习传统曲艺,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培养和补贴。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曲艺进行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曲艺,增加曲艺的传承和保护力度。
举办曲艺演出和比赛,提升曲艺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加大对曲艺传承人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鼓励他们继续传承和发展曲艺。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要。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山东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登记工作,建立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保护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开展技艺大师传承人培训、技艺传承人评选等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延续和发展。
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庆活动,加强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才能保护好山东的文化传统,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事业中,为传承和发展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份,它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非物质创造活动的产物,是每一个地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群体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对于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格外重视。
本文将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展开探讨。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山东省地域辽阔,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民俗、传统节庆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方面,山东潍坊的潍剧、济宁的说唱等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舞蹈方面,济南的大马灯、烟台的关山舞、临沂的皮影舞等都是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曲方面,山东潍坊的潍剧、东营的梆子戏等都是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美术方面,莱芜的龙泉窑、济宁的佛画等都是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方面,泰安的泰山石雕、枣庄的红木雕刻等都是工艺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民俗方面,滨州的孙吴算码、滕州的倒豆、莱芜的千合饭等都是独具风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节庆方面,青州的关帝诞、济南的过火节、淄博的温汤节等都是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省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认真传承,使之发扬光大。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保护工作异常繁重。
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山东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山东省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山东省通过设立专门资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修复、保护和推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山东省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逐步形成一批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1. 引言1.1 介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风情、传统表演、传统音乐、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传统技艺包括剪纸、刺绣、泥塑、剪纸、传统建筑等,这些技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山东省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民俗风情则包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习俗信仰等,反映了山东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传统表演如京剧、评剧、相声等,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传统音乐如莱芜鼓、琴棋剑、冯梦龙笛等,成为山东省人民的精神寄托。
传统医药则包括针灸、推拿、草药疗法等,源远流长,对山东省人民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东省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传承。
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1.2 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够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更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民众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保护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
只有通过积极的保护措施和传承工作,才能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山东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山东大鼓、皮影戏、泉城书院、泰山武术等,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承载着历史与民俗。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各地政府和相关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包括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训、非遗项目展览和保护区的建设等。
与此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传承人数量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二是传统技艺难以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市场需求不足;三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环境存在较大的破坏因素,导致资源流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传统知识、表演艺术、社交实践、仪式、节日、音乐、舞蹈、戏剧、口述传统和匠艺等。
这些遗产是人类创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代表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然而,由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关注物质财富和科技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存在一定的缺失。
许多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缺乏了解,甚至忽视了其存在。
其次,现代化的冲击导致传统文化的衰退。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传统文化正在被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衰退甚至消亡的危险。
例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活动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市场和传承的土壤。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和法规不完善。
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关的机构和法规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机构和法规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保护机构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匮乏,无法充分发挥其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一些法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保护工作难以落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为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提高保护意识并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讲座和演出等形式,增加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鼓励和支持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戏剧等。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为传统文化传承者提供培训和经济支持,同时也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新。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摘要】山东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传承人流失、保护措施不到位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对策,包括加强非遗传承人培训、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等。
在建议与展望部分,文章呼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保护和传承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回顾,展望未来,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视和祝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并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保护对策,存在问题,建议,展望,总结,结尾致辞1. 引言1.1 选题背景山东省地处华东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等,承载着山东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情感。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衰退甚至消失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山东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关乎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研究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立档保护研究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立档保护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立档保护来有效地保存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简要介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包括其种类、特点以及当前的保护状况。
山东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体现了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重点探讨立档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立档保护是一种通过收集、整理、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的方法,它是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得以长期保存和传承的关键手段。
文章将分析目前山东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存在的挑战和不足。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旨在加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的立档保护工作。
这些建议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资料数字化保存等,以期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的立档保护研究,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介绍山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特点,如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舞蹈、戏剧、节日庆典等。
历史与文化背景:探讨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如何反映山东地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和地方特色。
代表性项目:列举一些山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潍坊风筝、胶东大鼓、山东快书等,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和价值。
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的传承和保护状况,包括面临的挑战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民族、地域和时代特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现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现状分析1.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文物修复、传统技艺传承、文化活动举办等方面。
目前政府的投入依然不足,导致很多文化遗产面临着缺乏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2. 传承人口老化。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是老年人,年龄偏大,传承后继乏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和文化面临失传的风险。
3. 现代化冲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淘汰和冷落的情况,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对策分析1.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资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推动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2. 建立培训机制。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通过启动相关的培训项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来,有效解决传承人口老化的问题。
3.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在学校和社会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
4. 引导市场需求。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例如扶持相关产业发展、举办文化活动等。
5. 制定专门法律。
尽快出台专门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确立相关的保护机制和措施。
三、结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对策分析,需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采取一系列有力的对策,解决目前的存在问题和挑战。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摘要】山东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民俗文化、传统戏剧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担负重要责任,应加强立法保护,增加财政投入,营造良好的保护环境。
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加强对非遗的意识培养和推广。
只有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保护和传承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为后人所享受和发扬。
【关键词】关键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保护对策、政府角色、责任、社会参与、意识培养、保护价值、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可以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探讨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社会参与和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也将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度。
通过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可以为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有效的保护对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通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可以为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多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 正文2.1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民间工艺、传统医药、民间美术、民俗表演等众多项目。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一、发展现状山东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省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根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该省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169个,包括了民间工艺、音乐舞蹈、传统戏曲、民间艺术、传统体育、民俗习惯等多个方面。
这些项目中,有些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曲阜文化、莱阳龙船、泰安大相国寺尼殊院须弥山画像、济南章丘灯笼等等。
然而,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因为生产成本高、市场需求少等原因,逐渐失传;一些传统文化活动由于年轻人较少投入,很难得到延续;同时,一些名录保护项目也受到了一些损失,比如文化底蕴逐渐减少、资金不足等等。
二、保护对策针对上述问题,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地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开始采取了多种措施,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推广,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和各地政府在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组织传统文化研习班、举办非遗文化节、推出非遗旅游线路等等。
此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旅行者。
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山东省的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
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修缮力度,同时在修缮和保护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和恢复传统文化的原始面貌和历史特色,提高其观赏价值和文化含义。
一些保护措施还包括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数字化、研究和调查等工作,以确保其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传承。
3. 经济扶持和政策引导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府和文化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计划。
其中,包括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技术、市场、资金等多个方面的扶持和引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实际支持和帮助。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山东省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省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传统口头表达和实践技艺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技能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山东省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地方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入手,提出保护对策,并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省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从文字记载来看,山东省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包括了许多值得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曲艺、舞蹈、传统戏曲等。
在身世久远的山东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山东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困境。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越来越落伍,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
由于传承人口的老龄化和传统技艺的失传,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传统的曲艺、传统手工艺等已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二、保护对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对策。
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及时掌握传统技艺的传承情况和现状,为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促进年轻人参与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关注度。
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开发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非物质文化产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山东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山东省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经济的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本文将探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以期唤起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间戏曲、民间工艺、民间节日等等。
鲁剧、泗水鼓书、临沂木版年画等代表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民间流传广泛,而且在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山东省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东省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推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受到了破坏,很多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新媒体的兴起和文化市场的变革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影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地位受到了冲击。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年龄偏大,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淡薄,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断层和失传。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
需要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和整理工作,挖掘和收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详实的档案和资料库。
还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培训和保护,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和表演等活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唤起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爱。
在传承和保护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至关重要。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山东省地域辽阔,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交融使得山东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因此,传承和保护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涵盖了文学、音乐、戏曲、舞蹈、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下面列举几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威海唱片戏唱片戏是山东地区戏曲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中,威海唱片戏是唱片戏的一种,形成于清朝末期,源于各种度、会、迎、送等传统民俗活动,继承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革命、爱情、传统民俗生活为题材,变化多端、生动活泼。
在传承上,威海唱片戏的继承人员数量逐年减少,缺乏传习现象,严重影响其传承和发展。
2.泰安市梁山狮子舞梁山狮子舞是泰安市梁山县的传统民间舞蹈。
它起源于汉代,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神狮形象。
在演出中,表演者要扮演狮子,领头者手持金璧,口中吐出二丈红绸,周身摆动,模仿狮子翻滚跳跃的动作。
梁山狮子舞具有独特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色,经过深入研究,将其融入到年俗、喜庆、祈福等方面中。
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梁山县政府每年举办梁山狮子舞大会,以弘扬其文化价值。
3.东阿木偶戏东阿木偶戏源于山东东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通过手法、口技、杂技、音乐、武打等多种手段,利用木偶来表现戏曲剧目,艺术形式独特,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目前,东阿木偶戏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前景广阔。
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丝万缕,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其传承和保护。
1.加强传承人培养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为了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加强传承人的培养。
在传承人方面,政府可以提供经济支持,以激励年轻人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
同时,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和传承。
浅析山东手工扎制花灯传承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浅析山东手工扎制花灯传承的现状及改进策略手工扎制花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这一传统手工艺正在逐渐消失。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促进山东手工扎制花灯传承的发展。
一、现状分析1. 缺少继承人山东手工扎制花灯大多是由老年人传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传承人数的减少,这一传统技艺面临严峻的挑战。
很多年轻人已经放弃了这一手艺,更有甚者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不愿意学习和传承。
2. 民间工艺市场萎缩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工艺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减少。
传统手工艺品面对着工业化生产的冲击,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加上手工扎制花灯本身的制作难度大、制作周期长,使其难以覆盖大众市场。
3. 创新能力不足手工扎制花灯传承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够创新,开拓新的制作技术和产品。
因此,手工扎制花灯的种类和风格长期以来都没有太大变化,缺乏新意,限制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改进策略1. 师徒制度传承为了保护手工扎制花灯这一传统技艺,应该建立师徒制度。
在老师的指导下,年轻人可以学习手工扎制花灯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掌握其核心技术,从而推动其再创新发展。
2. 学院式培训传承政府可以在山东地区建立类似于手工艺学院的培训机构,为年轻人提供系统的手工扎制花灯的专业课程。
通过学院式的培训,能够提高年轻人对手工扎制花灯这一传统技艺的认识和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3. 加强品牌建设针对手工扎制花灯的市场问题,可以通过品牌建设的方式拓宽其市场和传播途径。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联合推动品牌建设,组织展览和推广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通过打造专业的电商平台,为手工扎制花灯提供更广泛的市场空间。
4. 创新发展为了保持手工扎制花灯的竞争力,需要不断在技术和产品领域进行创新。
通过引入新型材料和技术,丰富手工扎制花灯的产品线,推出更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作品,从而实现其与市场的适应和融合。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近年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希望能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山东省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民间传统体育等多个领域。
鲁剧、鲁琴、泰山地板鼓、莱芜锣鼓、胶东民歌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量庞大山东省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通过世代相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传承下来,并不断创新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及举措的实施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及举措,包括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省级名录等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保障。
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1.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面临困难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多年龄较大,传承后继有限,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知识了解和传承意识不强,在现代化的生活中,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瑕疵,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更加规范和完善。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选拔工作,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
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精神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山东的历史文化更加丰富而饱满。
截至2018年,山东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0个,位居全国第二名。
相比于河南、安徽及江苏等相邻省份,山东的非物质文化处于优势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占优。
如下表1所示,是山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1山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表类别代表遗产数量传统音乐聊斋俚曲、鲁西南鼓吹乐、鲁南五大调等14舞蹈海阳大秧歌、莺歌柳书、山东落子等11传统戏剧山东梆子、茂腔、道情戏、柳子戏等28曲艺山东大鼓、山东快书、莺歌柳书等8体育、杂技与竞技聊城杂技、蹴鞠、宁津杂技4传统美术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21传统手工技艺鲁锦织造技艺、风筝制作技艺等6民间文学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等15传统医药东阿阿胶制作技艺12民俗祭礼大典、泰山石敢当习俗、胡集书会11合计130资料来源: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及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总结之后。
一、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之路中的阻碍(一)开发流于表面,文化挖掘疲于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群众,与传统民俗文化的契合,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多样化的形式,在现代文明中彰显。
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中,通过文化艺术馆、文化旅游等形式,盘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开发形式同质化严重,文化开发流于表面,对于文化内涵本质的挖掘不彻底,存在形式化等问题。
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开发到挖掘,均处于表面层次,在深度、广度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当前,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民俗旅游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但都处于起步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旅游相结合,考验一个地方的文化素养,也强调文化为载体的旅游资源构建,应通过文化的多维度展示,以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才是文化与旅游联姻的目的。
很显然,山东在非物质文化旅游领域,应进一步从深层次挖掘,将文化的独特内涵展现出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创新程度不够在文化旅游日益“溢出”的情况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传旅游开发,也面临旅游商品同质化、缺乏创新等问题,影响文化领域发展质量。
山东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传旅游产品。
从独特的地域生活方式,到独特的地域文化风俗,编织出了山东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山东潍坊的核雕、曲阜的楷木雕刻等,都是以民俗民情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
但是,这些民俗文化艺术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显然缺乏契合度,非物质文化产品的设计、销售,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于消费者的需求不了解、不调研,产品的开发设计脱离民俗文化本身,反而弱化了其文化价值。
(三)高旅游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能力较弱近年来,山东省强化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传资源的开发,但开发力度不足,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传资源处于闲置等状态。
从调查分析来看,山东省目前有23个表演艺术尚未开发,占到近七成。
因此,山东丰富的曲艺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开发及传承,成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重要领域。
一方面,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层次低,且集中于人文景观等的开发,对于戏剧、曲艺等的开发力度不足,大量民间曲艺文化正面临失传等问题;另一方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于集中,山东大鼓、琴书等资源的开发过于饱和,对于一些地方曲艺表演的关注度不高,且开发力度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对策按照“依靠内部优势,克服内部弱点,利用外部机会,应对外部挑战”的原则,本文提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对策如下:(一)保护为主,继承中发展高度的个性化、集中性的民族遗产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十分脆弱,容易萎缩甚至流失。
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中,必须不断地保护和发展。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物,我们应该坚持适度发展的原则,进行可行性研究,保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坚决杜绝无序发展。
(二)突出资源原真性,设计旅游精品旅游产品设计要以文化为载体,尊重文化的本真性。
将文化要素与旅游资源相结合,让原有的文化内涵以多样化的资源形态进行呈现,能够更好地体现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当前,山东已形成了从民俗展演(下转第169页)摘 要:当今社会,文化遗产在生活中的痕迹越来越多,很多旅游景点都不再只是单纯的风景,而是将本地的文化遗产和秀丽风景结合起来共同经营吸引游客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对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带来了损害,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
虽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不得不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绝对不容忽视的,旅游业的进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者之间,要分清楚轻重缓急,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本文对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山东省的表面现象,从而进一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然后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更好更顺利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5-0167-02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赵巍郁(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作者简介:赵巍郁,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渠道给师生发表意见和观点,“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新闻记者”。
(三)“融内容”机制校园媒体不仅是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舆论引导、文化传承、教化育人的重要抓手,即便是融媒变革,也要强调思想性与社交化的平衡,主流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仍是重中之重。
在内容的投放上,“大数据”思维值得引进,大数据可以有效帮助传播者掌握师生的关注点,确定合适对象精准投放。
其次,善用运用“长尾理论”挖掘非主流的“小”话题,从需求上改变传播者孤立无援的现状,将镜头对准师生,将版面留给学术,关注师生衣食住行等内容,往往这些“长尾”由于关注人逐渐增加,会变成受众关心的热点话题,良性循环下,师生越来越喜欢从校园媒体上获取学习、生活、工作上的各种信息。
针对会议多、领导讲话多、领导活动多的传统三多问题,传播者可以切换角度,从会议看政策转变,从领导活动看学校发展方向。
此外,新闻报道也可从新闻背后的新闻进行报道策划,展现领导的人格魅力,拉近师生与学校、领导在心理上的距离拉近,让新闻真正喜闻乐见。
(四)“融表达”机制校园媒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传播渠道和表达机制。
在互联网+背景下,校园媒体想要吸引眼球,以分众化传播为基点构建多元发布渠道、以多样化表达方式形成校园媒体特色。
丰富表达载体尤为重要,善于借鉴新兴媒体的表达方式,如V-log视频,无人机拍摄、抖音等都是当下最受年轻人喜爱的信息产生渠道,高校融媒体新闻中心可以取长补短,把不同校园媒体的特点细分,通过文、形、画、声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校园文化。
其次,校园媒体由于他的双重属性,可以在深度上下功夫,一般而言,校报适合在“深”上做文章,广播和电视产品突出“活”字,新闻网手段丰富、包容性强,可在“全”上下工夫,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应突出一个“快”字。
注重各校园媒体之间的互动,扬长避短,交叉互补,形成报道的舆论合力。
高校校园媒体走融合发展之路是必由之路,而且高校已经具备媒体融合的动力和基础,只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在人才、内容、技术、观念和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才能激发浅层活力,谋得出路。
参考文献:[1]柯宁,刘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2]熊仁明,谭祥军.网络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研究[J].读与写杂志,016(1)[3]李雪娇.地方高校校园媒体资源整合协调发展研究[J].钦州大学学报,2016(6).[4]杨雪,杨昌锐.高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研究——基于中美校园媒体的比较分析[J].东南传播,2017(5).[5]杨俊,兰莹.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提升传播力的策略研究——基于16所高校校园网的调研[J].新闻知识,2016(12).(上接第167页)到民俗博物馆等形式的文化旅游资源。
但形式总体单一,同质化文化的环节,要求山东添加一些动态的展示因素,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民俗表演有很大潜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加上实景舞台,运用高科技手段,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使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
此外,通过调研分析,立足市场需求,紧扣非物质文化本质,将具有独特文化气息的旅游产品作为宣传及文化载体,让传统艺术文化更好展现。
(三)确定合适的开发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中,主要有民俗博物馆、民族村落等。
但山东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中,应从实际出发,尊重文化本身的同时,强化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让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资源要素在整合、构建中,实现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展。
因此,山东省应走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道路,让灿烂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在开发应用中,得到精彩释放,展现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对于内容重复、形式雷同等问题,要通过创新发展,在科学整合、统筹布局的大视域之下,实现旅游资源与文化之间的有机结合。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开发,需要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之下。
为此,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法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开发应用,让文化本质更好地展现;二是要注重文化的挖掘及开发,在适度原则之下,强调旅游资源与文化元素的有效结合,更好地盘活传统文化资源;三是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通过政策规范引导、资金扶持等有效措施,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四是要强化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更好地参与到文化的保护及传承中来。
(五)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人才是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当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以更好地满足文化资源的开发需求;其次,要强化人才培养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报账等方式,更好地吸纳人才,服务非物质文化事业发展;再次,要强化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实践教育,更好地培养出专业化人才,满足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
三、结束语文化是历史发展的沉淀,是时代文明前行的动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实现文化遗产的科学发展、有效保护,成为当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统筹发展的两大方面。
在本文研究中得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及保护,应着力于内外环境条件的优化,通过人才培养、完善法规、文化旅游等的有效推进,有效确保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