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领域中的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随着新兴媒介技术的不断推进,网络传播逐渐以一种绝对占领的优势改变着大部分人的媒介接触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传播新时代,媒介的绝对权威不再绝对,而受众的被动接收不再被动,新媒介的私人化、共享化、赋权化、去中心化的特点降低了媒介的使用门槛,媒体把部分权利让渡给受众,激发了受众在媒介内容形成过程的参与感,同时,网络传播所固有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也降低了受众参与的仪式感,致使传受双方的渐平等化。在新的媒体传播环境中,反“沉默的螺旋”逐渐跳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框架,开始适应这个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反“沉默的螺旋”;新媒体环境;“使用与满足”

目录

一、从“沉默的螺旋”到反“沉默的螺旋” (1)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 (2)

(二)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概念 (2)

二、新媒体传播时代下的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3)

(一)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出现的原因 (3)

(二)“沉默的螺旋”模式的局限 (5)

三、新媒介的关键特征促使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爆发 (5)

(一)新媒介的赋权、反权威和去中心化 (5)

(二)新媒介的虚拟性、开放性和匿名性 (6)

(三)新媒介主导下的受众观改变 (7)

四、“使用与满足”与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9)

(一)新媒体改变了公众的交流方式和自我满足方式 (9)

(二)“使用与满足”让公众积极投身于反“沉默的螺旋” (10)

五、新媒体传播时代中反“沉默的螺旋”案例研究,以“成都被打女司机”为例 (11)

六、反“沉默的螺旋”的现实意义 (13)

(一)反“沉默的螺旋”的积极影响 (14)

(二)反“沉默的螺旋”的消极影响 (14)

(三)如何利用公众舆论正面引导反“沉默的螺旋” (15)

引言

人类似乎进入了一个无比美好的言论时代,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以及各类信息分类app都在以相同的方式不断刷新人们对这个现代社会的每一点认知,旧的信息获知渠道逐渐被新的言论分享平台所取代,我们似乎可以在这些新兴社交信息平台上隐约看到四百年前卢梭所描述的那个公众意见广场,人们畅所欲言,并且不受束缚。

随着新兴媒介技术的不断推进,网络传播逐渐以一种绝对占领的优势改变着大部分人的媒介接触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传播新时代,媒介的绝对权威不再绝对,而受众的被动接收不再被动,新媒介的私人化、共享化、赋权化、去中心化的特点降低了媒介的使用门槛,媒体把部分权利让渡给受众,激发了受众在媒介内容形成过程的参与感,同时,网络传播所固有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也降低了受众参与的仪式感,致使传受双方的渐平等化。

在新的网络传播环境下,人们无需承受在公众场合公开表达意见所要面临的压力影响,从而可以任意而自主的作出不被他人影响的自我决断。这是互联网所赋予的身份匿名性和即时交互性带给网络用户全新的传播体验,而这个分享平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可和接受。

在全新的新媒体传播时代,需要一种全新的传播理念去研究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的传播观。

一、从“沉默的螺旋”到反“沉默的螺旋”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1972年提出,并于1980作了全面的概括。该理论基于以下五个假设:(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断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自己的观点;(5)人们使用大众媒介评估多数人的意见,此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1]

基于以上五个假定条件,社会舆论呈螺旋方式发展:个人在发表意见之前会对群体意见气候做出评估。一旦自己的意见与群体意见相一致时,个人会大胆、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反之,则会选择沉默。因此,意见优势方会越来越强大,弱势方则会越来越弱小。由此,形成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在这一理论中,舆论不是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人们基于处于意见气候的“压力”之下的表现,也即是说,当个人意见背离群体意见时,往往会因为害怕孤独,所以不得已才选择了沉默。[2]

但“沉默的螺旋”理论过度的强调了大众传播对意见环境的塑造,强调媒体的作用,而忽视了受众的主观愿望。学者姚珺从网络舆论形式的特征来看,在《互联网中的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中指出:“人们在发表意见时有一个自我确信度的问题,也就是发表意见者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如果“少数派”自信心很强的话,那么大众媒体所表达的所谓‘主流意见’或者‘优势意见’就会引发‘少数派’的逆向思维,形成与主流意见相反的观点,最终导致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另外有学者指出,倘若人群中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表达反对观点,最后的局面则会大大不同。

(二)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概念

新媒体传播时代,“匿名性”在消弱了用户孤立感产生的同时,“虚拟性”也降低了社会公约对用户本身的约束力。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共享平台,“少数派”在脱离“意见气候”对其形成的现实压力环境下,更容易利用网络渠道来表达自我、宣泄情绪。处于中心位置的网络用户们急于参与到主流思想的汇聚中去,即使他们并不那么主流,但同样渴望媒体自我中心化,渴望表达意见和自我表达,在利用媒介发声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满足,从而追寻一种集体的价值认同。在与“多数派”的意见对垒过程中,反而使“少数派”在表达自我中赢得越来越多的赞同和认可,在愈演愈烈的舆论斗争中变成“多数派”,最终实现舆论的反转。

在全新的媒介介质产生的条件下,一种顺应其发展的全新舆论模式和舆论主体顺势而生。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就是新的受众凭借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掌握,在全新的舆论环境之下,对于不同于己的“优势意见”或“多数派”意见仍能坚持表达异议,并大声疾呼的标榜宣扬弱势一方观点立场从而拒绝沉默或随波逐流,最终赢取多数人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实现舆论的反转,所诞生的一种舆论现象。其实质是新媒体受众在现代化传播环境中对于主流言论和主导权威的一次全新反转。

而“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提出的时代,媒体在大众传播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削弱了受众的主动性,不适用于今天传受观趋于平等下的新媒体环境。从新媒体时代所呈现的媒介特性和网络传播的特点来看,反“沉默的螺旋”模式比“沉默的螺旋”假设更加适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