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

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痢疾,古代有称之为“肠游” 、“滞下”等,含有肠腑“闭滞不利”的意思。本病为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为最多,无论男女老幼,对本病“多相染易”,在儿童和老年患者中,常因急骤发病,高热惊厥,厥脱昏迷而导致死亡,故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治。有地区观察到痢疾的流行与苍蝇消长期相一致,因此灭蝇对控制本病的传播有积极的意义。中医药对各类型痢疾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久痢,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内服中药或灌肠疗法,更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诊断)1.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或疫痢患者接触史。流行季节在夏秋之交,具有传染性,疫毒从口而入。

2.临床表现起病急骤,畏寒发热,初期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之表现,继而腹部阵痛,痛而欲便,便而不爽。腹泻开始有稀溏粪便,而后即见排出物呈白色胶冻状如鱼脑,或沾有

“赤膜薄血”,随后为赤红色胶冻样物,每日大便次数10?20次不等,甚则数十次,里急后重感显著,病程一般在 2 周左右。

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急骤起病,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实验室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确立,很有帮助。主要是大便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等项必要时作X 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泄泻鉴别。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症状都有大便次数增多,然而具体在临床症状和病机方面,实有不同之处。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出赤白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明显,便而不爽,甚则滞涩难下。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泻而不爽,甚则滑脱不禁,而无赤白脓血便,亦无里急后重感。痢疾为湿热、疫毒、饮食壅滞于肠中,与气血相搏结,病位在肠。泄泻为湿邪内停,脾虚湿盛,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混杂合污而下,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病位在脾胃。当然,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病机由浅入深;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病机由深出浅,所谓“先滞后利者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 。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 .辨实痢、虚痢痢疾者,最当察虚实,辨寒热。一般来说,初痢及年轻体壮患痢者多实;久痢及年高体弱患痢者多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

2.识寒痢、热痢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赤白甚于紫黑,浓厚粘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饮,或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色晦暗,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治疗原则

痢疾的治疗,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总的来说,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湿热证较为多见,肠中有邪,与气血相搏结,而产生脓血便,因此,清除肠中之湿热疫毒、饮食积滞,颇为重要,清肠、清热、解毒、化湿、燥湿就成为实证初痢的常用之法。即使是久痢,若见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亦需要兼以清化。其次是调气和血。痢疾者,气血凝滞于肠间,脂膜血络损伤,大肠通降不利,气机阻滞,出现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刘河间指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

便脓自愈” ,这已成为治疗痢疾的常用法则之一。调气,是调理大肠之气滞,鼓舞脾胃之气机;和血,是行血和血凉血,以消血液之凝滞,修复血络之损伤。再者是温中理脾。

虚证久痢,中焦气虚,脾胃亏损,阳气不振,滑脱不禁,故而应用温养之法,兼以收涩固摄,温补中焦,健运脾胃,固摄肠腑。“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 ,说明顾护胃气,应贯穿于治痢过程之始终。由于治疗实证初痢、湿热痢、疫毒痢的方药之中,苦寒之品较多,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有损伤胃气之弊,因此,应该注意药物的调配。

此外,古今学者提出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均可供临床用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参考借鉴。对迁延不愈之久痢,因病情复杂,正气已虚,而余邪积滞又未尽,若单纯温补,则滞积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此时治宜兼顾两全,于温补之中,佐以清肠导下祛积,扶正驱邪,权衡运用。

分证论治

?湿热痢

症状: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本方以黄连、黄芩、大黄清热化湿解毒,兼以推荡积滞;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木香、槟榔理气导滞;少佐肉桂,辛能散结,热可防以上各药苦寒太过。另外,可加金银花、穿心莲加强清热解毒之效。若兼饮食积滞,嗳腐吞酸,腹部胀满者,加莱菔子、神曲、山楂等消食化滞。证属湿重于热者,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腻,可去当归、黄芩,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健脾燥湿。证属热重于湿者,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饮,加白头翁、黄柏、秦皮等直清里热。痢下鲜红者,加地榆、苦参、丹皮、侧柏叶等凉血止痢。

痢疾初起,兼见表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者,可用解表法,用荆防败毒散,解表举陷,逆流挽舟。

?疫毒痢

症状:起病急骤,高热,呕吐,继而大便频频,以致失禁,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更甚者津液耗伤,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呕吐频繁,:晾厥频频,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 本方以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配黄连、黄芩、黄柏、秦皮清热解毒化湿,用当归、芍药活血,木香、槟榔行气。加金银花、丹皮、地榆、穿心莲,加强解毒的功效。若发生厥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而冷汗出,唇指紫暗,尿少,脉微细欲绝,加用生脉(参麦)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以益气固脱。若发生神昏烦躁,惊厥,面色灰白,瞳仁大小不等,呼吸不均者,加清开灵注射液等静脉滴注,并加神犀丹、紫雪丹灌服。若厥脱、神昏、惊厥同时出现者,则最为险候,必须采用综合性抢救措施,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挽其危。

?寒湿痢

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头身

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

本方藿香芳香化湿,苍术、厚朴、法半夏运脾燥湿,陈皮、木香、枳实行气导滞,桂枝、炮姜温中散寒,芍药、当归和血。若湿邪偏重,白痢如胶冻、如鼻涕,腹胀满,里急后重甚者,改用胃苓汤加减,以温中化湿健脾。

?虚寒痢

症状: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方药: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附子理中汤,用附子、干姜温补脾胃之阳,人参或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重者用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以干姜、肉桂温补脾胃阳气,赤石脂、诃子、罂粟壳、肉豆蔻收涩固脱,人参或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归、芍调血,木香行气,两方合用,温补、收涩、固脱力强,颇合病情。

?休息痢

症状:初痢、暴痢之后,长期迁延不愈,时发时止,腹胀食少,倦怠怯冷,常遇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经常或间有赤白粘冻,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

本方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余邪,加木香、槟榔、枳实调气行滞,加当归和血。另外,还可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服15粒,每日3 次,胶囊分装或用龙眼肉包裹,饭后服用,连服7?10日,可单独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药使用。

休息痢中,若脾胃阳气不足,积滞未尽,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者,治宜温中导下,用温脾汤加减。若久痢伤阴,或素体阴虚者,阴液亏虚,余邪未净,阴虚作痢,痢下赤白,或下鲜血粘稠,虚坐努责,量少难出,午后低热,口干心烦,舌红绛或光红,治宜养阴清肠,用驻车丸加减。

临床上,还可见噤口痢,即下痢而不能进食,或下痢呕恶不能食者,主要是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常。属于实证者,多由湿热、疫毒蕴结而成,症见下痢,胸闷,呕恶不食,口气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方用开噤散加减。药取黄连、石菖蒲、茯苓、冬瓜仁苦辛通降,泄热化湿,陈皮、陈仓米、石莲子、荷叶蒂健脾养胃,开噤升清。或加玉枢丹,少量冲服,或用姜汁炒黄连同煎,频频呷服,反复使用,以开噤为度。虚者以脾胃素虚或久痢胃虚气逆而致,症见下痢频频,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舌淡,脉弱,治宜健脾和胃,方用六君子汤加石菖蒲、姜汁,以醒脾开胃。若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当急用独参汤或参附汤等以益气固阳。

(其他疗法]

治疗痢疾可用成药,如热痢者用香连丸、穿心莲片;寒痢者用藿香正气丸;虚证久痢者可用理中丸、归脾丸等。另外,外治法,尤其是灌肠疗法,亦常用于痢疾的治疗。可用苦参、马齿苋以1;2之比例,水煎成150ml 保留灌肠,用于大便次数多,下痢赤白脓血者;或用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穿心莲等份,黄柏适量,水煎成150ml,温度在30~C?40C时作

保留灌肠,能保留8 小时以上者效佳。

(转归预后)

痢疾的转归与预后取决于患者体质、正气的强弱与感邪的轻重。体质强,正气尚足者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正确、及时治疗,一般在两周左右痊愈;发热、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等症状一般在3?7天消失。感受疫疠毒邪盛者可出现热入心营、热动肝风或内闭外脱的危证,须积极抢救。体质较差,正气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者,可迁延日久,转为慢性痢疾。

(预防与调摄)

痢疾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夏秋季节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控制痢疾的传播和流行,是十分重要的,如搞好水、粪的管理,饮食管理,消灭苍蝇等。另外,药物预防也很有必要。在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每次1—3 瓣,每日2? 3 次,或将大蒜瓣放入菜

食之中食用。亦可用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用,或马齿苋、陈茶叶共研细末,大蒜瓣捣泥拌和,入糊为丸,如龙眼大小,每次 1 丸,每日 2 次,连服 1 周。

(结语)

痢疾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外感传染病,以夏秋为主要发病季节。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密切关系;病机为邪从口入,湿热疫毒蕴结于肠腑,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发为痢疾。初起多为实证、湿热证,日久不愈转为虚寒证、虚实夹杂之证。临床常以腹痛腹泻、排赤白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至于疫毒痢,因病

势凶险,应积极救治;对于日久迁延不愈的各类慢性痢疾,因病情缠绵,往往形成虚实夹杂之势,宜采取综合措施,内外同治。痢疾的治疗,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涩,热痢宜清,寒痢宜温,寒热虚实夹杂者宜通涩兼施、温清并用,同时可配合外治灌肠之法,提高疗效。痢疾为外感病证,一般预后良好,因其具传染性,故重在预防,控制传播。

[文献摘要]

《景岳全书?痢疾》:“凡五色之辨,如下痢脓垢之属,无非血气所化。”

《类经?肠游》:“以治法言之,则当必求其所感之邪,所受之脏,以明致病之本。其他所变,皆为标也。如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则愈;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则愈;因于气者,调其气;因于血者,和其血;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当以塞因塞用。”

《医学心悟?痢疾》:“古人治痢,多用坠下之晶,如槟榔、枳实、厚朴、大黄之属,所谓通因通用,法非不善矣,然而效者半,不效者半,其不效者,每至缠绵难愈。……予因制治痢散,以治痢症初起之时。方用葛根为君,鼓舞胃气上行也;陈皮、苦参为臣,清湿热也;麦芽、山楂为佐,消宿食也;赤芍药、广陈皮为使,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也。制药普送,效者极多。”

《类证治裁?痢疾》:“痢多发于秋,即《内经》之肠游也,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挟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肠,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或痢白,痢红,痢瘀紫,痢五色腹痛呕吐,口干,溺涩,里急后重,气陷肛坠,因其闭滞不利,故亦名滞下也。”

[研究进展]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研究

据有关资料分析,急性菌痢的辨证分型以湿热型居多,临床治疗应根据偏湿或偏热的不同而予以辨证用药。谌氏选用菌痢方(白头翁、葛根、槟榔、秦皮、黄柏、黄芩、白芍、黄

连、木香、甘草' )为主加减,治疗急性菌痢250 例,结果临床治愈245 例,有效4例,无效1例。平均住院时间5.9 天[湖南中医杂志1986;(6):15)。常氏用黄白片(黄芩、黄柏、白头翁、神曲按2:2;5 21之比例配药,加适量赋形剂制成糖衣片剂,每片含纯药o. 25g)治疗细菌性痢疾126例,急性者8?10片

/日,慢性者6?8片/日,小儿酌减,7日为I疗程。对照组123例用氯霉素片剂,按常规用量。结果:两组分别治愈96例、79例,好转23例、28例,无效7 例、16例,总有效率为94. 4%和86. 9%,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户<0. 05)[中级医刊1991;25(9) :

54)。刘氏以特效痢疾肠炎胶囊治疗963 例痢疾、肠炎,本胶囊含白头翁、白芍、乌药等,

每粒3g,均以6粒/日,4次口服+急性患者6日为1疗程,慢性患者14日为1疗程,忌辛辣生冷油腻之品,结果总有效率为

95%,其中急性痢疾有效率为96 . 4%,慢性痢疾为89. 3% C中医药学报1991;⑶:253。

采用验方、单方治疗急性菌痢,具有针对性强、疗效好的特点。赵氏用单味草药叶下红治疗各型菌痢909 例,治愈率为93.2%,与痢特灵加TMP 等对照组比较,治愈率和肠镜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尸>o.05)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 5(9):5303。吴氏用翻白草治疗350 例急性菌痢,获得较好疗效。翻白草为蔷薇科季陵菜属的植物,全草入药。本组用鲜翻白草60g或干晶30g(小儿酌减),

加水500ml,煎至200ml药液,早晚分服:重症或中毒性痢疾每日2剂,分4次服用,并辅

以西药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昏迷者鼻饲给药,必要时用煎剂保留灌肠。结果经1,V7日治疗,痊愈者315 例, 好转28 例,无效7 例,治愈率为90%。本晶对寒湿型痢疾效果欠佳[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 13(1): 213。吴氏采用大蒜溶液保留灌肠,每日2?3次,每次10

?15ml,治疗顽固性菌痢14例,获得显著疗效[中国农村医学1985 ;⑷:123。据报道应用单味中草药杨树花、苦痧药、诃子、贯筋草、苍耳草、篇蓄等,治疗急性菌痢的疗效也较满意。大量实验资料证明,以上各种中草药对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或灭菌作用。

?阿米巴肠病的临床研究

欧氏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阿米巴肠病100例,用白头翁、地榆、秦皮各3g,金银花、

黄柏各10g,苦参20g,每日1齐山水煎服,儿童药量酌减。同时服灭滴灵o. 4g/日。急

性患者症状消失后继续服药4?8日,慢性者症状控制后再巩固治疗lo?15日。结果:治愈

98例,症状消失时间,急性3?6日,慢性7?10日,自动放弃治疗和无效者各1 例。半年后随访70例,症状均未复发,大便复查 2 次阴性[中级医刊1988;(10):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 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