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

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痢疾,古代有称之为“肠游” 、“滞下”等,含有肠腑“闭滞不利”的意思。本病为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为最多,无论男女老幼,对本病“多相染易”,在儿童和老年患者中,常因急骤发病,高热惊厥,厥脱昏迷而导致死亡,故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治。有地区观察到痢疾的流行与苍蝇消长期相一致,因此灭蝇对控制本病的传播有积极的意义。中医药对各类型痢疾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久痢,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内服中药或灌肠疗法,更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诊断)1.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或疫痢患者接触史。流行季节在夏秋之交,具有传染性,疫毒从口而入。

2.临床表现起病急骤,畏寒发热,初期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之表现,继而腹部阵痛,痛而欲便,便而不爽。腹泻开始有稀溏粪便,而后即见排出物呈白色胶冻状如鱼脑,或沾有

“赤膜薄血”,随后为赤红色胶冻样物,每日大便次数10〜20次不等,甚则数十次,里急后重感显著,病程一般在 2 周左右。

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急骤起病,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实验室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确立,很有帮助。主要是大便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等项必要时作X 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泄泻鉴别。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症状都有大便次数增多,然而具体在临床症状和病机方面,实有不同之处。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出赤白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明显,便而不爽,甚则滞涩难下。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泻而不爽,甚则滑脱不禁,而无赤白脓血便,亦无里急后重感。痢疾为湿热、疫毒、饮食壅滞于肠中,与气血相搏结,病位在肠。泄泻为湿邪内停,脾虚湿盛,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混杂合污而下,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病位在脾胃。当然,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病机由浅入深;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病机由深出浅,所谓“先滞后利者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 。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 .辨实痢、虚痢痢疾者,最当察虚实,辨寒热。一般来说,初痢及年轻体壮患痢者多实;久痢及年高体弱患痢者多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

2.识寒痢、热痢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赤白甚于紫黑,浓厚粘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饮,或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色晦暗,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治疗原则

痢疾的治疗,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总的来说,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湿热证较为多见,肠中有邪,与气血相搏结,而产生脓血便,因此,清除肠中之湿热疫毒、饮食积滞,颇为重要,清肠、清热、解毒、化湿、燥湿就成为实证初痢的常用之法。即使是久痢,若见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亦需要兼以清化。其次是调气和血。痢疾者,气血凝滞于肠间,脂膜血络损伤,大肠通降不利,气机阻滞,出现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刘河间指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

便脓自愈” ,这已成为治疗痢疾的常用法则之一。调气,是调理大肠之气滞,鼓舞脾胃之气机;和血,是行血和血凉血,以消血液之凝滞,修复血络之损伤。再者是温中理脾。

虚证久痢,中焦气虚,脾胃亏损,阳气不振,滑脱不禁,故而应用温养之法,兼以收涩固摄,温补中焦,健运脾胃,固摄肠腑。“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 ,说明顾护胃气,应贯穿于治痢过程之始终。由于治疗实证初痢、湿热痢、疫毒痢的方药之中,苦寒之品较多,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有损伤胃气之弊,因此,应该注意药物的调配。

此外,古今学者提出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均可供临床用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参考借鉴。对迁延不愈之久痢,因病情复杂,正气已虚,而余邪积滞又未尽,若单纯温补,则滞积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此时治宜兼顾两全,于温补之中,佐以清肠导下祛积,扶正驱邪,权衡运用。

分证论治

•湿热痢

症状: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本方以黄连、黄芩、大黄清热化湿解毒,兼以推荡积滞;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木香、槟榔理气导滞;少佐肉桂,辛能散结,热可防以上各药苦寒太过。另外,可加金银花、穿心莲加强清热解毒之效。若兼饮食积滞,嗳腐吞酸,腹部胀满者,加莱菔子、神曲、山楂等消食化滞。证属湿重于热者,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腻,可去当归、黄芩,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健脾燥湿。证属热重于湿者,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饮,加白头翁、黄柏、秦皮等直清里热。痢下鲜红者,加地榆、苦参、丹皮、侧柏叶等凉血止痢。

痢疾初起,兼见表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者,可用解表法,用荆防败毒散,解表举陷,逆流挽舟。

•疫毒痢

症状:起病急骤,高热,呕吐,继而大便频频,以致失禁,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更甚者津液耗伤,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呕吐频繁,:晾厥频频,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 本方以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配黄连、黄芩、黄柏、秦皮清热解毒化湿,用当归、芍药活血,木香、槟榔行气。加金银花、丹皮、地榆、穿心莲,加强解毒的功效。若发生厥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而冷汗出,唇指紫暗,尿少,脉微细欲绝,加用生脉(参麦)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以益气固脱。若发生神昏烦躁,惊厥,面色灰白,瞳仁大小不等,呼吸不均者,加清开灵注射液等静脉滴注,并加神犀丹、紫雪丹灌服。若厥脱、神昏、惊厥同时出现者,则最为险候,必须采用综合性抢救措施,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挽其危。

•寒湿痢

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头身

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

本方藿香芳香化湿,苍术、厚朴、法半夏运脾燥湿,陈皮、木香、枳实行气导滞,桂枝、炮姜温中散寒,芍药、当归和血。若湿邪偏重,白痢如胶冻、如鼻涕,腹胀满,里急后重甚者,改用胃苓汤加减,以温中化湿健脾。

•虚寒痢

症状: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方药: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