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临床分级管理
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咱来说说这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哈。
您知道吗,血液在医疗中那可是宝贝中的宝贝!就像战场上的弹药,关键时刻能救命啊!而这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就是要把这些“宝贝弹药”管理好、分配好,让它们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制度就好比一个精细的“资源分配大师”。
想象一下,医院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患者,有的病情紧急,急需大量输血;有的情况相对稳定,用血需求没那么迫切。
这时候,分级管理制度就登场了,它要判断谁更需要这些珍贵的血液资源,就像在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中,先把食物分给最饿的那个。
比如说,遇到那种大出血、生命垂危的患者,这就属于最高级别的用血需求,得毫不犹豫地优先保障。
这就好像是一艘在狂风巨浪中即将沉没的船,输血就是那救命的浮木,必须马上给到!再看看那些病情相对稳定,但也需要用血来辅助治疗的患者,用血的级别可能就稍微低一些。
这就好比是一个慢慢前行的旅人,虽然也需要水和食物补充体力,但没有那么急切。
这分级管理制度可不是随便定的,那是经过无数医疗工作者的经验和研究才确定下来的。
它得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手术的复杂性、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等好多因素。
这就像是做一道极其复杂的数学题,得把各种变量都考虑进去,才能得出最合理的答案。
您想想,如果没有这个分级管理制度,那医院里用血不得乱套啦?可能会出现该用的地方没血用,不该用的地方却浪费了,那得多耽误事儿,多危险呐!所以说,这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就像是医疗战场上的“指挥棒”,让血液资源能够精准、高效地投入到“战斗”中,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个需要用血的患者的命运。
咱们得重视它、遵守它,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生命在关键时刻得到拯救,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总之,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是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必须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
血液制剂分级管理制度
血液制剂分级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提高血液制剂临床应用水平,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规范血液制剂临床应用行为,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等相关规范,制定《血液制剂分级管理制度》。
二、参考文件
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号)
2.《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08号发布 2016年2月6日修订
3.《中国国家处方集》(第2版)
4.《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卫生部医政司)
三、名词定义
血液制品:系指人类血液中提取的各种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本制度仅指血浆源医药产品,即血液制剂。
四、内容
1.应用血液制剂的临床医师须具备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经过相应的专业培训,了解血液制剂的特点,掌握规范的应用方法。
2.临床应用血液制剂治疗时需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病历中应严格记录救治过程。
3.长期应用(疗程大于3天)时需由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
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但仅限1日内用量。
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
聊城市人民医院
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临床输血申请管理,杜绝不合理输血申请的出现,严格把握输血适应证,控制临床医师滥用血液,医院将限制各级医师的最大申请权限,加强上级医师审核批准和医院行政干预,最大限度的保护血液资源,对各级医师及大量输血申请进行规定如下,输血科和各级审核人员要严格把关,杜绝不合理的输血申请。
一、主治医师最大申请权限:
红细胞:4U,血浆1000ml,血小板1个治疗量,冷沉淀10U 二、副主任医师最大申请权限:
红细胞6-10U,血浆1000-2000ml,血小板2个治疗量,冷沉淀20U
三、输血科会诊科主任签字报医务处:
红细胞10U以上20U以内,血浆2000-3000ml,血小板3个治疗量,冷沉淀20-30U
四、输血科会诊科主任签字报医务处和分管领导:
红细胞20U以上,血浆3000ml以上,血小板3个治疗量以上,冷沉淀30U以上
五、非计划应用血液制品,为抢救急诊患者,值班住院医师可临时使用成分血及全血一次。
六、特殊血液制品及稀有血液必须提前申请。
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为规范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地用血,确保医疗活动安全、有序的进行,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现对我院临床输血进行如下管理规定:一、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二、执行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大量用血报批制度(急诊用血除外)。
急诊用血事后应当按照要求补办手续。
三、输血前受血者必须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艾滋病病毒抗体(HIV)、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ALT(肝功能)(急诊病人不能急查项目必须先采留血样)四、经治医师给患者实行输血治疗前,应当向患者或其家属告之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五、输血前应当认真检查血袋标签记录,经核对血型、品种、规格及采血时间(有效期)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治疗。
六、患者亲友互助献血,应动员到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七、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八、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逐级上报。
九、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核对检查。
执行输血不良反应预案和流程。
十、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2)
根据临床用血的紧急程度,对临床用血申请实行分级管理制度,保证紧急或者紧急用血的安全、有效。
合用于各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对临床用血的管理。
3.1 临床用血申请根据紧急程度分为“特急”、“紧急”、“急用”、“预定”、“手术备血”、“预防性”六种。
3.2 临床医生在填写《输血申请单》时,需注明用血的紧急程度。
抢救病人需加盖“绿色通道”紧急章。
3.3“特急”用血仅合用于大量失血,如不即将输血有死亡可能的患者。
血液发放可不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但临床医生要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并签字确认。
输血科收到申请单后,即将发给同型红细胞,并在发血单上注明“未配血”。
对于未知血型的,可直接发给O 型红细胞。
但输注前需抽取病人原始血标本,以便检测病人血型。
血液发出后,输血科应尽快完成配血试验,如发现配血不合,应即将通知临床医生住手输血,并进行相容性输血。
3.4wei)险的患者。
可选用速度较快的交叉配血方法(凝结胺法),要求在30 分钟内发出第 1 袋血。
3.53.6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在预定的时间前,完成血液相容性检测。
3.7员应保证血液库存量大于备血量,待临床医生通知确认需要用血时,即完成血液配发。
心脏中心除外(处理方式同“预定”)。
3.8床医生通知确认需要用血时,即完成血液配发。
3.9 为拯救生命,赢得手术及其它治疗的时间,需根据紧急程度,简化紧急大剂量输血时的配血程序,但必须严格做好核对签发和床边核对工作,严防浮现人为差错发生。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为搞好我镇学校的安全工作,作到点点有人管,事事有人抓,责任明确,目标落实,特制定学校安全工作组织保障制度。
1.学校校长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工作分管领导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各业务副校长负责本部门安全工作的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各中层领导负责本口对应业务、功能室等一系列安全事项,村小负责人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当周值班领导负责统筹安排、管理当周校园安全工作,当周值周教师、安全巡查人员为本周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教师是该班学生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科任教师为本堂课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血液分级管理制度
血液分级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科研的进步,血液分级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医疗机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血液分级管理是指对患者的血液进行分级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患者在使用血液制品时能够得到最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血液分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临床用血质量、保障患者用血安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制度的必要性、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的血液分级管理制度提供指导。
二、制度的必要性1. 提高临床用血质量血液制品在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不加以合理的管理,可能会导致输血反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血液分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通过严格的血液质量控制,提高临床用血的质量,降低输血反应和感染的风险。
2. 保障患者用血安全血液分级管理制度可对患者输血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管理,确保患者在使用血液制品时能够得到最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3.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通过血液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用血量,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减少造成的浪费,为医疗卫生系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制度的基本原则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血液分级管理制度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确保制度的合法合规性。
2. 科学合理分级根据患者的临床需要和血液制品的供应情况,科学合理地对患者的血液进行分级,确保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
3. 严格执行管理规定制度应规定血液分级和使用的管理流程和标准,确保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严密、可控。
4. 安全保障措施制度应建立健全的安全保障措施,包括供血者的筛查、采血、存储、输血等环节,以确保患者用血的安全。
5. 完善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制度还应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对血液的分级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的纠正。
四、制度的实施步骤1. 确立制度的编制组织与责任由医院组织成立血液分级管理制度编制组织,明确组织结构、分工职责和责任制。
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第一篇: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一、临床用血科室必须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合理应用血液资源,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保证临床用血科学、合理、安全、有效。
二、临床用血按照以下要求分级申请、审核:1、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由输血科主任核准签名,报医务科批准后方可备血。
三、大量用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要填写《宝鸡市中心医院临床输血申请单(大量)》一式两份,于输血前一个工作日审签后一份送往送输血科备血、存档,一份入病历保存。
四、急诊大量用血后一个工作日内补办审签。
输血科第二篇: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修订后)邢台县中心医院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修订日期:2017年11月10日生效日期:2017年11月11日为了规范、指导本医院临床输血科室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1、临床医师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订输血方案,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2、决定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向患者或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的必要性、使用的风险和利弊及科选择的其他办法,明确同意输血的次数,征得患者或近亲属的同意,医患双方在《邢台县中心医院输血/血液制品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医院血液制品使用及分级管理制度
医院血液制品使用及分级管理制度(一)血液制品使用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证。
血液制品限用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他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患者。
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注血液制品,如治疗或预防血液成分的减少或丢失,应尽量选用血液制品替代物。
2.血液制品的选择。
根据患者需求,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的种类。
选择血液制品时,保障来源合法性。
3.避免输注血液制品不良反应。
在输注血液制品时,密切观察患者输注情况,避免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并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二)血液制品管理1.全血及成分血临床应用管理(1)来源管理:临床治疗所使用的全血及成分血由指定的血站供给(医院开展的患者自体储血、自体输血除外)。
临床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时,遵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2)程序管理:包括全血及成分血库存管理,患者用血需求评估,输血治疗告知程序,输血前实验室检查,输血申请(包括血液成分选择、填写申请、血样采集、输血科接收并审核等)输血相容性检测,全血及成分血的发放,临床输注管理(包括核对、输注、监测等),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评估及处理,输血治疗效果评估等临床用血各阶段的操作程序。
(3)人员管理:输血相关医技人员应掌握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以及其他血液替代品或相关药物等。
临床输血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详细核对患者与血液制品的相关信息,确保输血安全。
2.血浆源医药产品管理(1)来源管理根据《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实施血液制品批签发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使用经国家审批的血浆源医药产品。
药库设置血浆源医药产品药品待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且应严格划分。
须详验检验报告书,进口产品还须查验进口药品注册证及审批签发的报告。
入库药品按照说明书要求贮存。
(2)分级应用管理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血浆源医药产品特别是人血白蛋白等使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临床使用人血白蛋白,须经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或科主任同意。
血液分级管理制度
血液分级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血液管理和保障患者用血安全有效,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血液相关工作人员,包括采供血、输血科、检验检测科及其他涉及血液管理相关工作人员。
三、血液分级管理的目的1. 规范血液采供、储存、输运、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血液质量安全;2. 明确血液管理的流程和责任,厘清血液管理中的主次关系,实现科学管理;3. 提高血液使用的效益,合理节约血液资源,降低成本。
四、血液分级管理的内容和标准1. 采供血环节(1)血站的选址和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设备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标准;(2)血液采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证书和培训,严格遵守采血操作规程,保障血液采集的安全和卫生;(3)供血者应当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条件下进行献血。
对于违反条件的供血者,应予以拒绝。
2. 储存环节(1)血液储存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符合规定;(2)血液储存人员应严格遵守储存规程,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3. 输运环节(1)血液输运车辆应具备相应的车辆和设备,司机和护士应具备相应的驾驶证和护照;(2)血液输运的温度、湿度、震动等条件应符合规定,确保血液安全。
4. 使用环节(1)临床医师应严格遵守血液使用的适应症,确保合理使用;(2)护士应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输血的安全。
五、血液分级管理的责任1. 血站负责人应对血液采供工作负责,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组织人员进行培训,监督落实;2. 输血科医师应对血液使用的适应症进行严格审核,避免不合理使用;3. 护士应对输血环节进行严格管理,确保输血的安全。
六、血液分级管理的监督和评估1. 卫生主管部门应对血站、输血科等单位的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2. 血站、输血科等单位应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定期的自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输血的行为。
由于血液资源有限,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合理利用血液资源,保证输血质量和安全,医疗机构制定了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
该制度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和血液需求的紧急程度,将输血行为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
首先是急救用血。
急救用血是指在患者出现严重出血或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下进行输血,以尽快补充血液量,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在急救用血的情况下,输血应该优先考虑,并且应该尽快进行输血。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紧急用血通道,确保输血的迅速和安全。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该建立紧急用血的血液库存管理制度,确保急救用血的血液即时供应。
其次是病情稳定用血。
病情稳定用血是指在患者病情稳定的状态下,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或治疗效果而进行输血。
在病情稳定用血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应该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患者的诊断、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
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医生需要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并选择合适的输血时机和输血量。
医疗机构还应该建立用血审核制度,确保输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最后是病情轻微用血。
病情轻微用血是指患者病情轻微,不需要及时输血的情况下,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或治疗效果而进行输血。
在病情轻微用血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应该进一步加强用血管理,确保输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并充分告知患者输血的风险和收益,与患者共同做出合理的决策。
总之,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该制度将临床用血行为分为急救用血、病情稳定用血和病情轻微用血三个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这有助于医疗机构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提高输血的质量和安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分级管理制度
血液制剂临床使用分级管理制度
为加强血液制剂的管理,根据药品管理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及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称血液制剂是指人血浆源医药产品,包括人血白蛋白、肌注人免疫球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VIII等。
二、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血液制剂特别是人血白蛋白等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注意血液制剂中的防腐剂、稳定剂等辅料的不良反应或潜在风险。
三、临床使用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VIII治疗时需由具有主治医师及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
长期应用(疗程大于3天)时需由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但仅限于1日内用量。
四、医院处方点评小组每年对全院血液制剂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点评,对不合理使用血液制剂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临床用血分级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管理。
第三条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遵循合理、安全、有效的原则,遵循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方案。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加强对临床用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本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章临床用血分级标准第六条临床用血分为以下四个等级:一、一级用血:指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用血:(一)严重贫血患者;(二)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四)严重烧伤患者;(五)大手术患者;(六)其他需要紧急输血的患者。
二、二级用血:指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用血:(一)中度贫血患者;(二)中度失血性休克患者;(三)慢性贫血患者;(四)其他需要输血的患者。
三、三级用血:指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用血:(一)轻度贫血患者;(二)轻度失血性休克患者;(三)手术中预计出血量较少的患者;(四)其他需要输血的患者。
四、四级用血:指不符合上述三级用血标准,但需要输血的患者。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血型、血常规等检查结果,参照本规定第六条,确定患者的临床用血等级。
第八条医疗机构在确定患者临床用血等级时,应当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确保输血安全。
第三章临床用血申请与审批第九条患者需要用血时,由经治医师提出用血申请。
第十条经治医师提出用血申请,应当填写《临床用血申请表》,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病情、血型、用血等级、用血量、用血目的等。
第十一条《临床用血申请表》经主治医师审核同意后,由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部门进行审批。
第十二条临床用血审批应当遵循以下程序:(一)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部门对《临床用血申请表》进行审核,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进行会诊;(二)经审核同意的,由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部门办理用血手续;(三)经审核不同意用血的,应当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说明理由。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三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总体要求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临床血液使用行为,确保用血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制度的目标是达到合理用血、节约用血、保证供需平衡,并提高血液产品的使用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率。
具体要求如下:1.医院应设置血液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完善和执行血液管理制度,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
2.各科室要建立临床用血小组,负责制定本科室的用血指南和规范,履行好临床用血的管理职责。
3.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血液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用血操作,不得违反制度规定。
4.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用血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用血水平。
二、血液使用的标准和途径1.血液使用的标准:临床上需要输血治疗的适应症应明确,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
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小于70-80g/L、血红蛋白下降快于10g/L/d,或出现休克、严重贫血和急性失血等情况,都是输血的适应证。
但是,对特殊患者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血液使用的判断。
2.血液使用的途径:血液使用途径包括定点献血和购买血液产品,医院要与当地血液中心建立血液供应管理机制,确保血液的及时供应。
三、用血操作流程1.临床医生在确定需要输血治疗后,提出申请,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及输血的原因和目的。
2.医院血库根据申请单和血液库存状况,审核申请单,并选择合适的血液产品。
3.临床医生核对血液品种和数量,并签字确认。
4.临床医生填写血液用法,包括输血速度、输血量和输血时间等,并通知护士负责输血过程管理。
5.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必须核对患者的身份、血型和血液品种。
6.护士监测输血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并记录在输血观察表中。
7.输血结束后,护士做好输血过程记录,并填写输血后观察表。
8.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效果,进行疗效评估,并记录在病历中。
四、临床用血的质量控制1.血液采集和储存:医院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血液采集的安全性和质量,储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用血管理的分级管理制度
用血管理的分级管理制度一、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系统对于血液的需求逐渐增加。
在临床治疗中,大量患者需要输血治疗,对于用血的质量和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血液管理水平的提高,患者对于输血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分级管理制度,对血液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将对于提高用血效果和保障患者用血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分级管理制度的意义1. 保障用血安全分级管理制度能够对血液采集、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血液的品质、安全和有效性。
2. 提高用血效能通过分级管理制度,可以实现对血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调度,提高用血效果,最大限度地节约血液资源,提高血液供应的水平,达到用血的最佳效果。
3. 促进医疗服务的优质化分级管理制度可以推动临床医疗工作者对用血的规范化、专业化,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我国分级管理制度的构建我国在血液管理领域也不断完善分级管理制度,推动血液管理的规范化与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分级管理制度主要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个层次。
1. 国家级血液管理国家级血液管理机构具备对全国范围内血液管理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导和监管的职责。
其主要职责包括:颁布国家血液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指导国家范围内的血液采集、储存、运输、使用等工作,确保全国血液管理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
2. 省级血液管理省级血液管理机构是负责省级行政区域内血液管理工作的主管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指导省级行政区域内的血液管理工作,协调相关血液资源的调度分配和使用;制定省级血液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加强对血液管理工作的监管和评估。
3. 市级血液管理市级血液管理机构是负责市级行政区域内血液管理工作的主管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指导市级行政区域内的血液管理工作,协调相关血液资源的调度分配和使用;加强对市级行政区域内血液管理工作的监管和评估,推动血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提高用血效果。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管理办法首先,血液制品是指从血液中分离提取的药物,主要包括血液成分、血浆制品和血液衍生物制品等。
血液制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救治危重患者。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管理的主管机构一般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该部门负责对血液制品的生产、质量控制、输送和临床使用进行监管。
同时,医院内设立血液制品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血液制品的使用策略、规范操作流程、检查制度和事故处理等事项。
此外,医院还应配备专业的血液制品管理人员,负责实施各项管理措施和监督血液制品的使用过程。
在血液制品的临床使用中,首要原则是确保患者的安全。
医院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血液制品进行治疗,同时要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频率,以免出现副作用或药物滥用的情况。
另外,医院还应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严格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和相关规定进行采购和存储管理,确保血液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保障血液制品使用的安全,医院还需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严格执行血液制品的审批和核实制度,确保患者的身份和血型信息正确无误。
其次,建立完善的血液制品追溯制度,能够在发生不良事件时,快速准确地追踪和处理相关问题。
同时,医院还应定期召开血液制品安全教育培训会议,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减少人为失误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除了以上的措施,医院还需建立健全的血液制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机制,将血液制品不良反应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药品监管部门,并进行合理分析和处理。
此外,医院还应积极参与血液制品的不良事件监测和评价,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以改进和完善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血液制品临床使用管理办法是为了规范血液制品在临床中的使用,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
通过制定规范的使用原则和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可以提高血液制品的管理水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利益和权益。
医院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保障患者用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分级管理原则1. 依据输血申请量、患者病情、输血指征等因素,将临床用血分为四级。
2. 不同级别的临床用血,由不同级别的医师负责审核、审批。
三、分级管理内容1. 一级临床用血(申请量少于800毫升)(1)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签字后,送交输血科备血。
(2)输血科对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内容包括:受血者个人信息、血型、临床诊断、输血指征、目的、输注成分、数量等。
(3)输血科按照审核通过的输血申请单,为患者备血。
2. 二级临床用血(申请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1)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签字后,送交输血科备血。
(2)输血科对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同一级临床用血。
(3)输血科按照审核通过的输血申请单,为患者备血。
3. 三级临床用血(申请量在1600毫升至3200毫升)(1)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签字后,送交输血科备血。
(2)输血科对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同二级临床用血。
(3)输血科按照审核通过的输血申请单,为患者备血。
4. 四级临床用血(申请量超过3200毫升)(1)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签字后,送交输血科备血。
(2)输血科对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同三级临床用血。
(3)输血科按照审核通过的输血申请单,为患者备血。
四、特殊情况处理1. 急诊抢救患者,需紧急输血时,医师可先实施输血治疗,并及时补办相关手续。
2. 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需大量用血时,医院应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临床用血需求。
五、监督管理1. 医院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管理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2.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对临床用血工作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一、引言血液是人体重要的液态组织,具有输送氧气、营养和代谢产物、维持体温、免疫和凝血功能等重要作用。
在临床工作中,血液制品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但是目前用血不合理使用、浪费严重的问题依然存在。
针对这一问题,为了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和有效利用血液资源,设置一套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制度目的1.规范临床用血需求,减少血液浪费,保障用血合理安全;2.优化血液资源配置,提高血液利用率;3.加强用血决策和管理,减少患者并发症和医源性危害。
三、申请分级管理原则1.因医学需要,保证合理用血,不得出现非医学需要或适宜用其它治疗手段而使用血液制品的情况;2.严格进行术前临床评估,确定是否需用血,尽可能减少血液用量;3.血液需求临床评估应由医生负责,确保用血决策科学合理;4.在医疗机构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用血申请评审委员会或专家组。
四、申请分级管理操作流程1.一级用血申请(1)适用范围:急诊病例、危重病人、手术患者、产妇、婴儿等。
(2)办理流程: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填写一级用血申请单,由科主任审批后提交血站。
(3)审批标准:患者病情符合用血指征,医生申请合理。
2.二级用血申请(1)适用范围:拟进行大手术或特殊手术(非病理学诊断术)病例。
(2)办理流程:医生填写二级用血申请单,由科主任和医务部门主管审批后提交血站。
(3)审批标准:拟进行手术需用血,但无紧急情况。
3.三级用血申请(1)适用范围:普通手术、病人病情稳定,但有手术需求。
(2)办理流程:医生填写三级用血申请单,由科室主任审批后提交血站。
(3)审批标准:手术需用血,但无急迫手术情况。
4.四级用血申请(1)适用范围:术前准备或治疗病例,需用血情况。
(2)办理流程:医生填写四级用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审批后提交血站。
(3)审批标准:拟进行特殊检查、治疗需用血。
五、申请审核及管理1.血站负责人在接到用血申请后,应当按照医院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核、配血,严格按照医院相关政策管理血液资源;2.申请者应如实填写用血申请单,提供患者相关临床诊断证明和手术方案等必要资料。
XX医院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1 目的为进一步规范临床合理、科学的应用血液制品,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山东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规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订本制度。
2 适用范围临床用血、备血申请、审批全过程。
3 工作职责3.1 医务科负责临床用血分级管理的授权工作。
3.2 临床科室:主治医师和副主任以上医师负责输血前对患者输血进行评估和讨论,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副主任以上医师和科主任负责审核签字。
3.3 输血科值班人员负责监督实施。
4 申请计划用血,依据用量不同,规定权限。
4.1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4.2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4.3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经输血科同意,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5 节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时间的急诊抢救用血,输血量在800毫升以内者,由当班主治以上人员审签;用血量超过800毫升的由科室值班领导审签;用血量在1600毫升以上,可先申请后补办手续。
6 非计划性应用血液制品,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务科或总值班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并在病程记录中记录抢救过程。
事后依照以上要求补办相关手续。
7 临床用血申请要求7.1 对临床用血,科室应根据患者治疗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用血计划,按规定时限和要求经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7.2 临床常规用血申请时间超过24小时,临床备血超过72小时,仍需继续用血,需重新提交输血申请及交叉配血血样。
7.3 临床用血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遵循科学、合理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审核报批制度
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审核报批制度临床用血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血液资源有限,需要进行合理的分级管理、审核和报批制度,以确保用血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从分级管理、审核、报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是分级管理。
临床用血按照紧急程度和血液需求量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级:一级、二级和三级。
一级用血适用于危及患者生命的急救场合,如大量出血、休克等;二级用血适用于需求量较大的手术和治疗中;三级用血适用于一些较为常见的手术和治疗。
通过合理分级管理,可以确保紧缺血液资源优先满足高等级患者的需求,提高用血效率。
其次是审核制度。
对于每一次用血申请,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包括血液需求的合理性、用血指征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替代治疗等。
审核的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用血,避免浪费血液资源。
审核可以由医生和血液科专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进行,根据临床指南、血液资源情况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同时,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用血申请的电子化,提高审核的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是报批制度。
用血申请经过审核后,还需要进行报批才能获得血液资源。
报批制度可以分为内部报批和外部报批两个层面。
内部报批一般由医院内部的用血管理机构进行,负责协调血库资源,根据审核结果给予批准或否决。
外部报批由血库管理机构负责,一般是省级或市级统一管理的,对需要大量用血或特殊血液产品的医院进行统一调配。
通过报批制度的建立,可以确保血液资源的公平分配,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区域的用血需求。
综上所述,临床用血申请的分级管理、审核、报批制度是血液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的分级管理,可以使紧缺血液资源更好地满足高等级患者的需求;通过严格的审核制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用血,避免浪费血液资源;通过完善的报批制度,可以确保血液资源的公平分配。
同时,建立电子化的信息系统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用血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制品临床分级管理
第一章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血液制品是指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
目前,血液是一种稀缺资源,血液制品资源有限,虽进行严格检测,但仍具有传播疾病的风险,不当输注血液制品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针对目前血液制品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以下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应用指征
血液制品限用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它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患者。
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注血液制品,如治疗或预防血液成分的减少或丢失,应尽量选用血液制品替代物。
二、血液制品的选择
夺适;年龄较大的儿童,应当尽量选择多种亚型相配,根据患者的需求,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的种类。
选择血液制品时,要保障来源合法性。
安全的血液制品来自无偿献血者和国家法定的采、供血机构。
商业来源的血液制品传播疾病的风险最高。
三、避免输注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
在输注血液制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输注情况,避免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并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第二章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管理
一、管理要求
(一)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管理要求。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做好以下管理工作:
1.来源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治疗所使用的全血及血液成分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医疗机构开展的患者自体储血、自体输血除外)。
输注前经过输血相容性检测,确定与受血者相容。
医疗机构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时,必须遵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
2.程序管理。
制定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库存管理(包括用血计划、入库、复核、保存等),患者用血需求评估,输血治疗告知程序,输血前实验室检查,输血申请(包括血液成分选择,填写申请,血样采集,输血科接收并审核等),输血相容性检测,全血及血液成分的发放,临床输注管理(包括核对、输注、监测等),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评估及处理,输血治疗效果评估等临床用血各阶段的操作程序。
3.人员管理。
输血相关医技人员应掌握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以及其它血液替代品或相关药物等。
临床输血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详细核对患者与血液制品的相关信息,确保输血安全。
4.临床用血分级管理。
(1)根据本医疗机构特点,制定不同级别临床医师的申请用血量权限。
(2)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含)的临床医师负责签发输血申请单。
(3)一次临床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需经输血科(血库)医师会诊,由用血科室主任和输血科(血库)会诊医师签名后报医务处(科)批准。
(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高于上条所列权限使用全血及血液成分,并严格记录救治过程。
(二)血浆源医药产品的管理要求。
1.来源的管理。
根据《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实施血液制品批签发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使用经国家审批的血浆源医药产品。
药库设置血浆源医药产品药品待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且应严格划分。
需详验检验报告书,进口者还需查验进口药品注册证及审批签发的报告。
入库药品按照说明书要求贮存。
2.应用的管理。
(1)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血浆源医药产品特别是人血白蛋白等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对使用血浆源医药产品进行有效地的血液警戒和药物警戒。
遵循不良反应“可疑即报”的原则。
并注意血浆源医药产品中的防腐剂、稳定剂等辅料的不良反应或潜在风险,如血浆蛋白制品中含有硫柳汞,稳定剂对血浆源医药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等。
二、落实与督查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加强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的管理,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制订“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
建立、健全本机构促进、指导、监督血液制品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并将血液制品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要求,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和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要履行职责,开展合理应用血液制品的培训与教育,督导本机构血液制品临床合理应用工作。
依据《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血液制品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输血科(血库)医疗技术人员与护理人员血液制品知识调查。
对不合理使用血液制品的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