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环境造成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民俗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地理环境造成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民俗差异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农耕与游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方式,按照这两种生产方式生存的人们形成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生产方式的产生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公元前2000世纪中叶以前,人类的几个亲代文明(爱琴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黄河流域文明)均分布在北回归线到北纬35度左右的狭长地带上。这个狭长地带由于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因此成为孕育农耕文明的温床。在这条狭长地带的南面,多为荒芜的沙漠和宽阔的海洋;而其北面广布着水草丰美的欧亚大草原,因而产生了许多追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

在我国,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上古时期一直以黄河流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晋南北朝,北方边患丛生,战乱频繁,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地区的人们为了逃避战火,纷纷南下寻找新的安身之地,他们的迁徒,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化观念,再加上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长江流域很快就显示出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自然而然,北部和西北部便成为游牧民族的主要活动范围。虽然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的界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基本上可以以我国地貌上的两大分疆——河谷与草原来界定农耕民族文化和游牧民族文化的区域。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主要是草原分布地带,这些地带形成了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我国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以及历史上的西域地区从一定程度上讲都属于游牧民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因此我国目前主要的游牧民族有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适应各自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就拿民俗来说,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民俗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生产生活劳动的民俗,前边已经提到过农耕与游牧两种生产方式产生的地理原因,前者封闭、保守、自给自足,后者对环境依赖性大,迁徙是其典型的文化特征。

二是日常生活民俗,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服饰的基本特点一般是为了适应地理气候而形成。游牧民族所处的高原草原地带冬寒夏炎,多风少雨,昼夜温差大,因此衣服以长袍为主,长袖,宽大,厚度和材质随季节变化,女装色彩艳丽样式多变,展示了女性的潇洒美丽,男装雄健豪放,留有扎腰的习俗,以便在骑马放牧时固定身形,保护内脏;与袍子搭配的高筒靴以皮革制成,除了取材方便,更是御寒的上选;另外帽子和配饰也是服饰中的重要部分,体现了尊卑、礼节,服饰的样式、花纹等都表达着他们的崇拜和信仰。汉族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良好,气候舒适,普通的衣物就可以应对各种气候变化,因此服饰没有特殊的功能性,在农耕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衣饰主要是依据文化环境和舒适美观来变化的,汉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在服饰方面有所体现,如唐装和旗袍,经过改良和发展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部分。在饮食方面,游牧民族就地取材,取便于携带和保存、高脂高热的肉制品和奶制品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蒙古族有炒米,藏族有糌粑,配以茶和酒,无论外出放牧时还是在家都是必不可少的桌上餐。另外动物血和内脏加以烹调,也能成为美食。汉族生活安定,但因为南北跨度大,气候变化明显,农作物有所不同,各地区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口味和饮食风格,大体上分为八大菜系,但是远远不止这些。因此,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世界的喜爱。在居住方面,游牧民族有石质和木质结构的固定

居所,也有便于流动生活的帐房或蒙古包。帐房还是蒙古包都具有拆装容易、搬迁简便的特点,外形虽小但内部空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蒙古族和藏族都有祭祀的传统,蒙古包外常堆有敖包,藏族则在室内设置供案。汉族的居住条件受地理影响也很大,但都是砖石、木质或其他材质的固定居所,这里就不多说了。游牧民族生活在高原地带,山高地险,地势曲折,要修建公路、铁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他们要靠牲畜完成主要交通运输,牲畜体力强健,能翻山越岭,在运送生活物资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迁徙时搬运帐房、生活用品需要用到车(蒙古族的勒勒车可载五六百斤甚至千余斤的货物),也需要靠牲畜拉。所以牲畜在牧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族生活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公路铁路运输线发达,还有便利的水路和航空交通,所以牲畜在汉族中主要用于耕种。

三是岁时节庆民俗。游牧民族有自己的节日,由于生活的地方地广人稀,生活物资和情感交流匮乏,因此通常节日时也是人们集会、物资交流、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好时候。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白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祭敖包是蒙古族民间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蒙古族人民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那达慕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沐佛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藏族的新年是在藏历的元月一日,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庆。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有很多,农历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全国上下张灯结彩,举家团圆贺新春。除此之外,传统节日中还有表达团圆、思念的节日,为庆祝丰收或者其他事件而产生的节日,以及由古代文化中流传下来的节日。游牧民族的重大节日中,祭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祭神祭祖祈福,而汉族大部分地方已经逐渐淡化了祭祀,只在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里祭祀神灵祈求保佑,祭奠逝去的先人表达思念。

另外还有民间活动方面的民俗。游牧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在无人的荒野上,他们通过音乐和舞蹈与苍天和神灵对话,排遣寂寥,表达心中的情感,通过文学作品和演艺表现生产生活内容。这些民间活动也倾诉思念,也表达爱意,也表现喜悦,也叙述故事,也赞颂英雄。这些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加入新的内容。其中诞生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产物,蒙古族的呼麦、长调、马头琴、四胡、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等,藏族的山歌、诵经调、藏戏、扎木聂、牛角胡、大号、竖笛、巴郎鼓等,依然作为民族的特色被继承和发展。汉族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产生过自己的传统文化,一部分仍在流传,但受各方面文化的冲击,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之下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形态,特征不明显,但是内容是无可比拟地丰富。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由生产生活方式结合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和发展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民俗和文化,这些民俗和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应该保护和发展这些不同的民俗和文化,尊重差异,发掘其独特性,无论是作为研究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还是发展地区经济都是必要和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