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师的职业定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师的职业定位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大背景之下,规划师也面临的职业定位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论述规划师如何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树立正确观念,塑造完善职业道德,以适应变革阶段的职业要求。

关键词:新形势人本理念职业道德

伴随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规划师也逐渐被赋予更多的责任与权力。国内学者吴可人、华晨将规划师与地方政府、开发商与民众并列的四大规划利益主体之一。将规划师列为城市建设的受益者。

然而与其他三方不同,在实际的工作中,规划师的工作却长期处于尴尬地位。有时被抨击为长官意志的服从者,有时又被树立为绝对技术决定论的代表。如何在各方评价中坚定立场,竖立正确的职业定位,成为一个规划师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1.我国法律赋予规划师的责任与义务

1.1协调布局,统筹兼顾

《城乡规划法》较原来的《城市规划法》,将城市规划的任务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城乡规划法》第一条指出,作为城乡规划总设计师的规划师具有协调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则给出了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提出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等。

1.2满足相应资质

《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四条对参与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等级提出了要求,也对城市规划编制所需要的技术装备,管理制度,相关人员等级做出相应规定。对规划师业务能力提出要求。

1.3接受监督,尊重公众意见

《城乡规划法》第九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控告反城乡规划的行为。第二十六条要求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规划送报审批前,必须依法将草案予以公示,并召开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而第四十六条规定,修改已有规划,必须经过必要性论证。评估,对应当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以上条文求规划师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参与科学论证,同时在进行规划时也要接受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查与监督。

2.当前规划师的多重身份

2.1作为设计者

但凡设计者均有意图实现个人理念与价值,规划师也不例外,从接到任务书,与甲方沟通再到双方达成一致。经过调研,深入研究分析思考,终于攻克了规划过程中的难题时,规划师都会由衷感到喜悦和快乐。

这本身取决于规划师个人的专业知识积累与运用。实现个人理念和价值的过程,也是对于专业技能运用的过程。但规划的生产应当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构造优美而符合自己规划理念的方案。而避免将规划方案成为规划师个人美学的表现。

2.2作为中国规划师

城市本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体系,在人类摆脱蒙昧进入文明的过程中,人类文化与人类科学体系在城市中间诞生并聚集。然而随着技术体系不断提升,所占用的资源不断增加,文化系统却在不断衰落。城市遗产与城市发展成为对立关系。这样对于传统、特色文化的破坏性发展必须得以终止。

城市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其本身的文脉传承,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如何保证充分的文化交流,同时保证城市本体特色不损失,成为规划师的职责之一。这也对规划师对于文化、历史方面的积累提出更高的要求。满目媚外或者忽略文化底蕴的规划者对于现存的城市文化具有危害性。

2.3作为知识分子

规划师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然而在更多情况之下,知识分子将受制于管理者。

面对当前社会问题,规划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政策实现的手段,有实现社会公平,减缓贫富差距的责任。因此作为有专业知识规划者,将尽可能利用技能履行这些职责。然而作为管理者的下级,不可避免具有对于上级意志的服从性。虽然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特质是隐性存在,但在潜意识中起着重要影响。

在多重身份的斗争中,要进行正确的选择,就需要职业道德的约束。

3.规划师职业道德塑造

职业道德既是涉及到具体职业的一般道德,并没有脱离道德的范畴。它与行业相关法律应当相辅相成。职业道德引导行业发展,相关法律规定行为底线。

职业道德的缺失,也可以印证一般道德的缺失。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必然会促使本行业的进步,同时也满足基本道德的标准。

虽然道德源自于人主观价值的判断,但决定道德标准是否建立的根本条件,还是取决于道德本身是否具备理性层面。具有可行性,满足不同条件要求,是合理道德的特征。

3.1培养真正的人本情怀

人本情怀的核心,是认为人是最重要的并且人人生而平等。因此,在行为上尊重人、关心人、希望对人、对社会有所帮助有所贡献,并且会因为人之平等而具有让所有人都享有美好的愿望,这种愿望使人愿意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人本情怀的理性基础也因此而明确—这必然是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模式。

如果规划师能够真正理解并建立起深厚的人本情怀,那么他们将自然地意识到:规划是影响人的生存状态的行为,这里没有小事情。同时,无论是大都市的规划还是小乡村的规划,其对象都是平等的人,都应当高度重视,而不会因为是一个小乡镇的规划就敷衍了事。

对于规划地区人们的条件、困难、需求、未来如何发展等,规划师都会给予真诚的关注,并且这种关注覆盖规划可能影响的所有人,尤其是其中的弱势人群。规划师会对他们中因受利益影响而产生的冲突进行平衡,且在平衡中优先考虑弱势人群的基本保障问题。

3.2深刻理解规划事业的重要性

今天从概念到理论再到方法的全面学习借鉴是中国与西方城市规划的基本关系。但是,中国的城市规划与西方的城市规划存在着本质性差异:中国的规划事业承担的历史使命远远大于西方城市规划承担的历史使命,近年来的国情变化日益凸显了这一点。

对于西方社会,规划主要解决的是空间合理配置的问题,并且主要是城市空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对于中国,规划已经成为政府引导和调控发展的核心机制,社会的未来会怎样,规划已经开始承担起最大的责任。因此,对今天中国的规划来说,“空间”已经成了一个泛义概念—一切事物存在的方式一切行为存在的方式,所以对几乎任何具体要素的规划都是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