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粒是一种蛋白质传染颗粒
朊病毒概述
朊病毒概述摘要:Prion是感染性蛋白质,能引发疯牛病等海绵状脑病,该病毒蛋白是一种膜糖蛋白,至少有两种基本形式,即PrPc与PrPsc,对紫外线及消毒剂有很强的抵抗力。
朊蛋白基因是单拷贝基因,高度保守,但在物种间可能存在易感性相关基因。
本文主要介绍朊病毒的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增殖方式、感染机制及其检测方法,使我们对朊病毒有个比较充分的了解关键词:阮病毒分子结构感染机制检测方法前言20世纪末,病毒界出现了一个神秘而崭新的名词——朊病毒(Prion),它与细菌、真菌、病毒及类病毒完全不同,有其独特的结构以及发病机制。
它引起的疾病具有散发性、传染性、家族性、疫原性等特点,这些病如人的库鲁氏病、克一雅氏病及疯牛病都是无药可救的。
过去,人们对其病原提出了种种假说,但直到1982年Prusine提出Prion(蛋白浸染子)假说,对朊病毒的研究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此后,人们对朊病毒的研究也就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1( 朊病毒概念的产生1982年,美国生理学家Prusiner及其同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突破经典病毒学理论而提出朊病毒(prion)的概念,认为绵羊瘙痒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尚未证实有核酸结构的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ae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并将其称为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简称为PrP。
正常PrP(PrPc)转变为致病PrP(PrPSe),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又叫做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spongformeneephalopathies,TSE~)。
Prion概念的提出不仅提供了一个疾病既能传染又能遗传的假设,而且解释了至今未明的神经系统疾病的部分原因。
TSEs是一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疯牛病(mad COW dis—e够e,MCD),即牛海绵状脑病(bo~ne spongiform encephMopa—thy,BSE),羊瘙痒症(serapie),克一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CJD),GSS综合征(Gersrmann—Straussler—Scheikerg disease,GSS)和致死性睡眠综合征(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等。
普通生物学复习资料
1、有丝分裂: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复制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丝的牵拉下分向两极,从而产生两个染色体数和遗传性相同的子细胞核的一种细胞分裂类型。
通常划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阶段。
2、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指的是那些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多为单细胞生物。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即:无核膜3、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具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
4、细胞免疫:由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5、细胞凋亡: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的程序性死亡。
是细胞自身程序性结束其生命而主动死亡的过程,是有特征形态和生化改变,是由基因控制的个别细胞发生的自主有序的死亡。
6、化石:是先前生活的生物被保存在地层中的遗留物或它的印迹。
7、操控基因:不编码任何蛋白质,是DNA上的一小段序列,是调节基因所编码的阻遏蛋白的结合部位。
8、持家基因:生物体各类细胞中都表达,对维持细胞存活和生长所必需的蛋白质编码的基因。
9、CdK: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是一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和周期蛋白协同作用,是细胞周期调控中的重要因子。
10、克隆:一个共同前体通过无性繁殖而形成的一群基因结构相同的细胞或个体。
对于基因克隆,则指一个基因反复扩增后产生的多个拷贝。
11、长日植物: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数才能成花的植物。
12、短日植物: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时数才能成花的植物。
13、噬菌体:一类专门攻击细菌的病毒。
14、联会:在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
15、光合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进行的部位,即组成类囊体的膜。
16、启动子:是一段短的核苷酸序列,它是标志转录起始的位点。
17、同源器官:起源相同,接过和部位相似,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
18、同功器官:功能上相同,有时形态也相同,但其来源和基本结构不同的器官。
19、:细胞全能性: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1、细胞全能性的理解:①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植物细胞在离体的情况下,在一定营养的物质,激素和其他适宜的外界条件下,能表现其全能性。
weimian_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荚膜:某些细菌分泌的,并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粘稠性物质,如果荚膜的厚度≥0,2μm 时,则称为荚膜,如厚度<0,2μm 时,则称为微荚膜。
2.鞭毛:为某些细菌菌体由细胞质伸出的细长,弯曲,柔软的蛋白性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长5-20nm, 真径12-30nm, 可见于弧菌,螺菌,部分杆菌和少数球菌。
3.菌毛:为某些细菌表面较鞭毛更纤细,更短而直,数目更多的蛋白性丝状物,为电镜下结构。
4.荚胞:某些G+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核质脱水浓缩而形成的折光性强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
5.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的特殊结构,为细胞膜内陷并折叠形成的囊状或管状结构,多见于G+。
6.SPA:既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存在于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具有抗吞噬,促分裂,激活补体,损伤血小板作用。
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菌具有此抗原。
它能与人及哺乳动物的IgG的Fc段飞特异性结合。
应用于协同凝集试验中。
7.烫伤样皮肤综合症:由表皮剥脱性毒素引起的毒素性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病人皮肤呈弥漫红斑,起皱,段而形成水疱,导致表皮脱落。
8.假膜性肠炎:由于滥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使少数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使肠粘膜发生炎症,形成由炎性渗出物,肠粘膜坏死块和细菌组成的一层膜状物(假膜),假膜性肠炎组要表现为顽固性腹泻。
9.肥达氏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请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滴度和早期与恢复期与恢复期抗体情况以辅助临床诊断和副伤寒。
10.志贺毒素: 为志志贺菌A群1,2型产生的外毒素,它具有肠毒性,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等三种生物学活性。
11.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毒性物质。
为不耐热外毒素,能作用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腺苷酸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使肠液过量分泌,引起严重的腹泻和呕吐,大两失水和电解质,导致患者严重脱水,点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因肾衰,休克死亡。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基础知识-17-2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基础知识-17-2(总分:39.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总题数:28,分数:28.00)1.下列关于朊粒的描述错误的是∙A.蛋白型感染颗粒的缩写∙B.是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C.不含核酸∙D.主要成分是蛋白酶抗性蛋白∙E.仅含一种核酸(分数:1.00)A.B.C.D.E. √解析:朊粒是一类特殊的传染性蛋白粒子,朊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酶抗性蛋白,不含核酸,可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2.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A.干扰现象∙B.双重感染∙C.互补∙D.加强∙E.表型混合(分数:1.00)A. √B.C.D.E.解析: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3.不宜烘烤干燥的容器有∙A.烧杯∙B.容量瓶∙C.烧瓶∙D.试管∙E.试剂瓶(分数:1.00)A.B. √C.D.E.解析:不宜烘烤干燥的容器有容量瓶。
4.以下关于补体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溶解细胞、促进吞噬的作用,但无炎性介质效应∙B.是一组具有酶促反应活性的脂类物质∙C.参与免疫病理反应∙D.对热稳定∙E.在血清中C1含量为最高(分数:1.00)A.B.C. √D.E.解析:5.弓形虫的生活史类型属于∙A.虫媒传播型∙B.人际传播型∙C.循环传播型∙D.直接接触传播∙E.间接接触传播(分数:1.00)A.B.C. √D.E.解析:6.鞭虫成虫寄生的部位是∙A.结肠∙B.回肠∙C.盲肠∙D.阑尾∙E.直肠(分数:1.00)A.B.C. √D.E.解析:7.补体系统是∙A.存在于正常血清中,是一组对热稳定的组分∙B.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随抗原刺激增强而升高∙C.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可被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复合物所活化∙D.由20多种血清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具有酶的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E.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其含量很不稳定(分数:1.00)A.B.C.D. √E.解析:补体系统由20多种血清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具有酶的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
朊病毒
朊病毒简介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又称毒阮)。
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朊是蛋白质的旧称,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质病毒,是唯一不用DNA,RNA作遗传物质的病毒。
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传染性的病变因子,美国生物学家斯垣利·普鲁辛纳(Prusiner)认为它是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
病毒概述严格意义上讲,病毒为非生物。
它们无细胞结构且个体积微小,其构成很特别,仅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
核酸(DNA或RNA)在病毒的遗传上起着重要作用,而蛋白质外壳只对核酸起保护作用,本身并没有遗传性。
这是人们对病毒的基本认识。
然而,随着人们对一些疾病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还有一类物质与一般病毒不一样,它只有蛋白质而无核酸,但却既有感染性,又有遗传性,并且具有和一切已知传统病原体不同的异常特性。
它就是朊病毒。
病毒研究用朊病毒命名朊粒(prion)不大恰当,朊粒的生物性状与病毒差异很大,它的发现,提示在传统的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之外,又增加了一种全新类型的病原因子,其生物学位置还未确定。
朊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是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病毒。
1997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获得者美国生物学家斯垣利·普鲁辛纳(S. B. Prusiner)就是由于研究朊病毒作出卓越贡献而获此殊荣的。
朊病毒不仅与人类健康、家畜饲养关系密切,而且可为研究与痴呆有关的其他疾病提供重要信息。
就生物理论而言,朊病毒的复制并非以核酸为模板,而是以蛋白质为模板,这必将对探索生命的起源与生命现象的本质产生重大的影响。
病毒特性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
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
朊病毒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可以导致人类和家畜患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最终不治而亡。
中心法则 Microsoft Word 文档 (3)
中心法则:RNA的自我修复和逆转录RNA的自我复制和逆转录过程,在病毒单独存在时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寄生到寄主细胞中后才发生。
逆转录酶在基因工程中是一种很重要的酶,它能以已知的mRNA为模板合成目的基因。
在基因工程中是获得目的基因的重要手段。
生物遗传中心法则最早是由Crick于1958年提出的,用以表示生命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或传递规律。
由于当时对转录、翻译、遗传密码、肽链折叠等都还了解不多,在那个时候中心法则带有一定的假设性质。
随着生物遗传规律的进一步探索,中心法则也逐步得到完善和证实,其法则见图1。
作用中心法则是现代生物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其在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及普遍规律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是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石,并为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统一指明了方向,在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遗传物质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
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只有一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这种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称为反转录病毒(retrovirus),在这种病毒的感染周期中,单链的RNA分子在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的作用下,可以反转录成单链的DNA,然后再以单链的DNA为模板生成双链DNA。
双链DNA可以成为宿主细胞基因组的一部分,并同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一起传递给子细胞。
在反转录酶催化下,RNA分子产生与其序列互补的DNA分子,这种DNA分子称为互补DNA(complementary DNA),简写为cDNA,这个过程即为反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
意义由此可见,遗传信息并不一定是从DNA单向地流向RNA,RNA携带的遗传信息同样也可以流向DNA。
但是DNA和RNA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只是单向地流向蛋白质,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蛋白质的信息逆向地流向核酸。
这种遗传信息的流向,就是克里克概括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的遗传学意义。
预防疾控微生物检验技术副高病毒及病毒检验综合题(单选题1)
1.使用减毒活疫苗预防病毒性疾病时,哪一项不属于潜在性的危险因素:A.回复为有毒力病毒B.进入人体非寻常部位引起并发征C.活化其它潜伏病毒D.对宿主免疫系统刺激过强而引起免疫麻痹E.引起持续感染'【答案】'.D'【解析】'.目前疫苗接种对预防病毒性感染具有更重要意义。
减毒活疫苗是由减毒的活病毒制成的疫苗,常采用将野生型病毒长时间连续传代而获得,如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风疹疫苗等。
使用减毒活疫苗预防病毒性疾病时,潜在性的危险因素有毒力返祖、偶尔进入人体非寻常部位引起并发征、活化其它潜伏病毒和引起持续感染等。
2.病毒复制周期中隐蔽期是指:A.吸附B.穿入C.脱壳D.生物合成E.成熟装配'【答案】'.D3.病毒侵入细胞需首先吸附于细胞膜上特异受体,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病毒与受体相互作用决定了感染的细胞亲嗜性B.病毒与受体相互作用决定了病毒核酸是否具有感染性C.病毒与受体相互作用可被中和抗体阻止D.若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已被结合,可出现病毒感染干扰现象E.各种病毒的受体不同'【答案】'.E4.对病毒生物学性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测量大小的单位为纳米(nm)B.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C.以复制方式增殖D.必须寄生于活细胞内E.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答案】'.B'【解析】'.解析:病毒是一种体积微小,可以通过滤菌器,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必须寄生在活的和敏感的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5.通过呼吸道感染不构成病毒血症的是A.流感病毒B.腮腺炎病毒C.风疹病毒D.轮状病毒E.水痘病毒'【答案】'.A6.有关"灭活疫苗"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免疫途径为注射B.免疫次数为多次C.细胞介导免疫良好D.不受其他病毒干扰E.对温度不敏感'【答案】'.C7.目前尚未广泛用于预防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疫苗是:A.类毒素B.减毒活疫苗C.灭活疫苗D.核酸疫苗E.基因工程疫苗'【答案】'.D8.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蛋白质的病毒核酸类型是:A.dsDNAB.dsRNAC.ss(-)RNAD.ss(+)RNAE.ssDNA'【答案】'.D'【解析】'.单正链RNA病毒具有mRNA的功能,可直接附着于胞质的核糖体,转译出病毒的非结构蛋白与结构蛋白,故单正链RNA具有感染性。
微生物历年考题整理名词解释
by bgwang微生物历年考题整理名词解释07.5五年制Normal flora(正常菌群):指定居于正常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Virion(病毒体):结构完整的、成熟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Sterilization(灭菌):杀灭或除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胞. Interferon(干扰素):病毒等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量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Pyemia(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形成新的化脓性病灶.06.11Interferon(干扰素):病毒等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量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Negri body(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在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浆内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可作为诊断狂犬病的指标.Sterilization(灭菌):杀灭或除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胞. Transduction(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Antigenic shift(抗原性转变):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种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与前一次流行株抗原结构相异,人们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大流行.一般认为是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05.11Prion(朊粒):蛋白感染颗粒,能引起动物和人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朊粒个体微小,不含核酸,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各种理化因素抵抗力强,具有传染性.Toxoid(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4%甲醛液处理后,其毒性消失而仍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Antigenic shift(抗原性转变):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种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与前一次流行株抗原结构相异,人们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大流行.一般认为是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Cytopathic effect,CPE(细胞病变效应):大多数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后,会引起细胞病变,可表现为细胞圆缩、溶解、脱落、融合、形成包涵体,甚至死亡,称细胞病变效应.根据选择的细胞类型、细胞病变的种类可对标本中感染的病毒进行判定.50%组织细胞感染量是判断病毒感染性和毒力的指标.肽聚糖糖):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在革兰阳性菌由聚糖骨Peptidoglycan(肽聚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在革兰阴性菌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Louis Pasteur(巴斯德):19世纪法国科学家.开创了细菌生理学时代,使微生物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创造了加温(61.2℃30分钟)巴氏消毒法,首先研制出了炭疽菌苗、狂犬病疫苗,成功地预防了炭疽病和狂犬病,创建了现今所用疫苗的原理.Dimorphism(真菌二相性):有些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发生单细胞形态与多细胞形态的互变,此称为真菌的双向性或二相性.05.5五年制Fungi(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主要特征是:有典型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大多数种类为多细胞,少数种类为单细胞.Cytopathic effect,CPE(细胞病变效应):大多数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后,会引起细胞病变,可表现为细胞圆缩、溶解、脱落、融合、形成包涵体,甚至死亡,称细胞病变效应.根据选择的细胞类型、细胞病变的种类可对标本中感染的病毒进行判定.50%组织细胞感染量是判断病毒感染性和毒力的指标.Interferon(干扰素):病毒等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量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Plasmid(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它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性状(如耐药性、毒力等).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溶原性转换.04.11Antigenic shift(抗原性转变):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种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与前一次流行株抗原结构相异,人们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大流行.一般认为是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Sterilization(灭菌):杀灭或除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胞. Septicemia(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Sub-clinical infection(亚临床感染):病毒感染对组织细胞造成轻微损伤很快被机体修复,或组织损伤程度低于功能性损伤的界限,不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Dimorphism(真菌二相性):有些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发生单细胞形态与多细胞形态的互变,此成为真菌的双向性或二相性.03.11Colony(菌落):在平板固体培养基上,单个细菌生长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Fungi(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主要特征是:有典型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大多数种类为多细胞,少数种类为单细胞.chlamydia(衣原体):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原体、始体),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二分裂方式繁殖,革兰阴性,圆形或椭圆形.Transformation(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DNA,获取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Cytopathic effect,CPE(细胞病变效应):大多数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后,会引起细胞病变,可表现为细胞圆缩、溶解、脱落、融合、形成包涵体,甚至死亡,称细胞病变效应.根据选择的细胞类型、细胞病变的种类可对标本中感染的病毒进行判定.50%组织细胞感染量是判断病毒感染性和毒力的指标.02.11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厚度≥0.2μm,化学组成为多糖或多肽,与细菌致病性有关.Autoclaving(高压蒸汽灭菌法):将需灭菌的物品放在高压锅内,加热时高压锅内温度随着蒸气压的增加而升高,其压力为103.4kPa,温度为121.3℃,维持15~20分钟,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选择适宜时是灭菌效果最好的灭菌方法.Plasmid(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它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性状(如耐药性、毒力等).BCG(卡介苗):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接种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230次传代,历经13年所获得的抗原性仍保留的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目前用于结核病的预防.Antigenic drift(抗原漂移):通常认为流感病毒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部分人群对新毒株没有免疫力,引起小规模流行.一般认为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问答题07.5五年制1.写出三种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答: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1)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厚度≥0.2μm,化学组成多数菌为多糖,少数为多肽.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和保护菌体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是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之一.荚膜具有抗原性,可用作鉴别细菌和进行细菌分类.(2)鞭毛:有的细菌包括所有的弧菌和螺菌,约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根据鞭毛的数量和部位,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使细菌趋向营养物质,逃离有害物质.某些细菌如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等通过活泼的鞭毛运动穿透小肠粘膜表面覆盖的粘液层,与细菌的致病有关.根据鞭毛菌的动力和鞭毛的抗原性,可用以鉴定细菌和进行细菌分类.(3)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细而短、直硬的丝状物,必须用电镜观察.根据功能不同,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普通菌毛遍布菌细胞表面,是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构成感染的必要因素.性菌毛仅见于某些革兰阴性菌,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连接沟通,将质粒或核质的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称为接合.细菌通过接合使编码耐药性或毒力等基因在细菌之间转移和播散.(4)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菌体内部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芽胞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远远大于繁殖体.细菌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当发芽成为繁殖体后大量繁殖而致病.芽胞的大小形状和位置等随菌种而异,可用作鉴别细菌.当进行消毒灭菌时,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2. 写出三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答: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其中主要与致病性相关的有:凝固酶,可增强金葡菌的抗吞噬能力;葡萄球菌溶血素,损伤宿主细胞膜;杀白细胞素,只攻击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肠毒素,刺激呕吐中枢而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表皮剥脱毒素可裂解表皮组织的棘状颗粒层,使表皮与真皮脱离;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3.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特点,分型依据及常用培养方法.答:甲型流感病毒的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负链RNA,由8个节段构成.由于病毒进入细胞后核酸拆开分节段复制,病毒成熟时再重新装配于子代病毒体中,所以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极容易发生基因重组而导致新病毒株的出现,这一特点是流感病毒易变异而导致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每个基因节段分别编码不同蛋白质,例如1~6片段分别编码PB2、PB1、PA、HA、NP和NA单个蛋白,第7片段编码M1和M2两个蛋白,第8片段编码NS1和NS2两个蛋白.MP和NP蛋白是流感病毒的分型依据,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A和NA抗原性不同分为若干亚型.流感病毒通常接种于鸡胚羊膜腔(初次分离)和尿囊腔中增殖,或在组织培养细胞(人羊膜、猴肾等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CPE.4.预防乙型肝炎的方法.答:预防乙肝要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乙肝患者及携带者的血液、分泌物和用具等要严格消毒灭菌;严格筛选献血员,防治血液传播;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凡手术操作,使用接触过血液的医疗器械等也必须严格消毒,要防止病人与医务人员间的相互传播;对高危人群要进行特异性预防.种细菌和病毒及其所致的疾病5. 分别写出STD传播的一传播的一种细菌和病毒及其所致的疾病答:细菌: 淋病奈瑟菌——淋病杜克雷嗜血杆菌——软下疳.病毒: HIV——AIDSHSV——生殖器疱疹HPV——尖锐湿疣EBV——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06.111.郭霍原则答: 1.从患者体内可分离出病原体并进行纯培养.2.在其他患者和健康人体内未发现此种病原体.3.经动物实验能复制出此病.4.从实验所复制出该患病动物体内,又可重新分离出此病的病原体.2.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答: 1.发热反应:LPS激活巨噬细胞释放具有内源性致热原的细胞因子,再作用于宿主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2.白细胞反应:LPS注入血循环后,血液白细胞数骤减,1~2小时后,LPS诱生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流,使其数量显著增加,并有核左移现象.但伤寒沙门菌例外,血流中白细胞数始终减少.3.内毒素血症与毒素性休克:LPS诱生大量血管活性介质,使全身小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出现血流循环障碍,表现为血压降低,有效循环量减少,组织器官毛细血管灌流不足,缺氧,酸中毒等,严重者可出现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为特征的内毒素休克.4.Shwartzman现象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Shwartzman现象是观察内毒素致病作用时动物出现的反映情况,实验是在家兔皮内注射革兰阴性菌液,8~24小时后静脉再注射同种或另一种革兰阴性菌菌液,约10小时后发现在第一次注射的局部皮肤呈现出血和坏死的局部反应,是局部Shwartzman现象.若两次均静脉注射休克剂量菌液,则动物两侧肾上腺皮质坏死,全身广泛出血,最终死亡,称全身性Shwartzman现象.在人类严重革兰阴性菌感染中常出现的DIC,其病理变化与动物全身性Shwartzman现象相同.感的病毒体的成分,分亚型依据.3. 甲型流甲型流感的病毒体的成分答:病毒体的结构由内向外分为三个部分,即病毒体的核衣壳,包膜和刺突.核衣壳由8个核酸片段和核蛋白(NP)及RNA 聚合酶复合体组成,位于病毒体最内侧.核酸为单负链RNA,分8个节段,每个基因节段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质,1~6片段分别编码PB2、PB1、PA 、HA 、NP 和NA 单个蛋白质,第7片段编码M1和M2两个蛋白质,第8片段编码NS1和NS2两个蛋白质.NP 是主要的结构蛋白,它与3种RNA 多聚酶复合体(PB1、PB2、PA)一起形成核糖核蛋白(RNP).RNP 与病毒RNA 片段形成核衣壳,核衣壳蛋白呈螺旋对称排列.核蛋白无感染性,抗原结构稳定,与M 蛋白一起决定病毒的型特异性,很少发生变异,其抗体没有中和病毒的能力.病毒体的包膜由两层组成,其内层为基质蛋白(MP),MP 蛋白不仅增加了包膜的坚韧度,而且自身抗原结构较稳定,具有型特异性.包膜外层是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的脂蛋白(LP).病毒体的包膜上镶嵌有两种刺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 的主要功能是:凝集红细胞;吸附宿主细胞;HA 具有抗原性.NA 主要功能有:参与病毒释放;促进病毒扩散;NA 的相应抗体不能中和病毒感染性,但能抑制该酶水解.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A 和NA 抗原性的不同,分为原甲型、亚甲型、亚洲甲型、香港甲型和新甲型等若干亚型.4. 金葡金葡菌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淋病球菌的酶及其对细菌致病性的意义答: 金葡菌:凝固酶——增强抗吞噬能力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链激酶——溶解血块,组织血浆凝固链道酶——降解粘稠的DNA,使脓液稀薄均有利于细菌的扩散.淋球菌:IgA1蛋白酶——裂解并灭活粘膜表面存在的特异性IgA1抗体,使细菌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表面.5. 人畜共患病病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原体:病毒病毒,,细菌细菌,,螺旋体各具一例并写出对应病名.答: 病毒:狂犬病病毒;狂犬病.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森林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细菌:鼠疫耶尔森菌;鼠疫.布鲁菌;布鲁菌病.炭疽芽胞杆菌;炭疽.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病.伯氏螺旋体;莱姆病.回归热螺旋体;回归热.6.HIV05.5五年制1. 列表比较内外毒素,并各举3例.答: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活菌分泌,少数菌体崩解释放 菌体崩解释放蛋白质 脂多糖不稳定,60℃~80℃30分钟破坏 稳定,160℃2~4小时破坏强,有选择性 弱,大致相似,有发热、白细胞反应、微循环障碍、休克及DIC 等0.4%甲醛处理脱毒成类毒素 受甲醛作用不形成类毒素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中和抗体作用弱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白喉毒素 肠毒素 致热外毒素志贺菌沙门菌布鲁菌2. 列表从病原体结构列表从病原体结构、、繁殖方式繁殖方式、、核酸类型核酸类型、、培养方法培养方法、、对抗生素敏感性方面比较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方面比较细菌、、病毒病毒、、衣原体衣原体、、支原体支原体、、真菌.答:单细胞原核微生物,胞内无成形细胞核 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无细胞结构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圆形或椭圆形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壁,多形态 单细胞或多细胞真核微生物二分裂 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 独特发育周期(原体-始体-原体),二分裂 二分裂 孢子生殖或出芽生殖DNA 和RNA DNA 或RNA DNA 和RNA 双股DNA DNA培养基 活细胞或动物体内传代培养 鸡胚或鸭胚卵黄囊,或某些传代细胞株 添加牛心浸液、动物血清和酵母浸液的培养基培养基敏感 不敏感 敏感 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不敏感.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敏感不敏感3.解释bacteremia,septicemia,toxemia,pyemia 并各举一例.答: bacteremia: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一时性或间断性地经过血液到达体内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脑膜炎奈瑟菌等.Septicemia: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产生毒性代谢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性症状.葡萄球菌,链球菌等.Toxemia:毒血症.病原菌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只其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破伤风梭菌等.Pyemia: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形成新的化脓性病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 叙述流感病毒的结构和其生物学意义.答: 病毒体的结构由内向外分为三个部分,即病毒体的核衣壳,包膜和刺突.核衣壳由8个核酸片段和核蛋白(NP)及RNA 聚合酶复合体组成,位于病毒体最内侧.核酸为单负链RNA,甲型和乙型由8个节段、丙型由7个节段构成,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极容易发生基因重组而导致新病毒株的出现,这一特点是流感易变异而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每个基因节段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质,1~6片段分别编码PB2、PB1、PA 、HA 、NP 和NA 单个蛋白质,第7片段编码M1和M2两个蛋白质,第8片段编码NS1和NS2两个蛋白质.NP 是主要的结构蛋白,它与3种RNA 多聚酶复合体(PB1、PB2、PA)一起形成核糖核蛋白(RNP).RNP 与病毒RNA 片段形成核衣壳,核衣壳蛋白呈螺旋对称排列.核蛋白无感染性,抗原结构稳定,与M 蛋白一起决定病毒的型特异性,很少发生变异,其抗体没有中和病毒的能力.病毒体的包膜由两层组成,其内层为基质蛋白(MP),MP 蛋白不仅增加了包膜的坚韧度,而且自身抗原结构较稳定,具有型特异性.包膜外层是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的脂蛋白(LP).病毒体的包膜上镶嵌有两种刺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 的主要功能是:凝集红细胞;吸附宿主细胞;HA 具有抗原性.NA 主要功能有:参与病毒释放;促进病毒扩散;NA 的相应抗体不能中和病毒感染性,但能抑制该酶水解.5.列表比较5种肝炎病毒的结构种肝炎病毒的结构、、核酸类型核酸类型、、致病性致病性、、传播途径传播途径、、预防及治疗.答:球形无包膜,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 完整颗粒为球形双层衣壳,外层为脂质包膜和表面抗原,其内为20面体立体对称核心,核心表面为内衣壳有核心抗原.此外有病毒组装过程中剩余的衣壳蛋白形成的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球形有包膜 球形有包膜,为缺陷病毒 球形无包膜 +ssRNA dsDNA +ssRNA -ssRNA +ssRNA急性肝炎,预后良好 起病徐缓,部分患者转慢性 大多演变为慢性肝炎,20%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与HBV 联合感染时,病情常呈良性自限性.与HBV 重叠感染时,无症状携带者可急性发作,并转变成慢性 急性戊型肝炎,多数痊愈,不发展为慢性.病死率高,尤以孕妇严重粪-口 血,注射,性交,母婴 血,注射,性交,母婴 血,注射,性交,母婴 粪-口改善饮食饮水卫生,接种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严格筛选献血员;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对常用医疗手术器械进行严格的灭菌,大力推广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注严格筛选献血员和加强血制品管理.暂无疫苗;被动免疫用HCV预防乙肝 保证用水安全;暂无有效疫苗.丙种球蛋白用于紧急预防射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抗体或丙种球蛋白04.111. G+和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答:20~80nm 10~15nm较坚硬较疏松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三维立体结构,可多达50层,占细胞壁干重50%~80% 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组成二维平面结构,1~2层,占细胞壁干重5%~20%约45% 15%~20%1%~4% 11%~22%有无无有(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 2. 侵袭侵袭力力,A族链球菌侵袭族链球菌侵袭力力相关的致病物质.答: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天然屏障,进入机体定居、增殖和扩散的能力,其物质基础是:(1)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葡萄球菌A蛋白和链球菌M蛋白也有此作用.(2)粘附素,具有使细菌粘附宿主细胞表面作用,包括菌毛、非菌毛物质(如A群链球菌的膜磷壁酸)等.(3)侵袭酶类物质,包括一些细菌的胞外酶(如葡萄球菌的血浆凝固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等)和侵袭性蛋白质(如大肠埃希菌侵袭素和志贺菌的侵袭蛋白),能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助于其在体内扩散.A族链球菌侵袭力相关物质有:脂(膜)磷壁酸(LTA),M蛋白,致热外毒素,溶血素(O和S),侵袭性酶(如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3. 持续性病毒感染几个种类,举例各一.答:持续性病毒感染包括:(1)慢性病毒感染.发病缓,病程长,症状时好时坏,病毒持续存在.如HBV,HCV,CMV,EBV等.(2)潜伏病毒感染.初次感染后,潜伏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作.如HSV,VZV,CMV,HBV等.(3)慢发病毒感染.潜伏期长达数年,出现症状呈慢性进行性感染.如HIV,HTLV,朊粒,麻疹缺陷病毒等.4. SARS相关冠状病毒相关冠状病毒、、汉坦病毒汉坦病毒、、HIV、流感病毒,与感染性有关的结构以及相应基因. 答:SARS相关冠状病毒为有包膜单正链RNA病毒,包膜上有花瓣状呈放射性排列的刺突.基因组结构依次为5’-pol-S-E-M-N-3’.5’端帽状结构,3’端有polyA尾,pol基因编码非结构蛋白RNA 聚合酶和蛋白酶类,S、E、M、N分别编码S糖蛋白(刺突蛋白)、E蛋白(外膜蛋白)、M蛋白(基质蛋白)、N蛋白(核蛋白).其中S蛋白被认为在侵入宿主细胞时发挥作用,S蛋白前体在宿主细胞质中合成后被切成S1和S2两部分,靠分子间作用力结合,S1通过受体结合位点与宿主细胞膜受体结合后,S1与S2分离,S2上螺旋结构穿过细胞膜使病毒外壳膜与宿主细胞膜发生融合从而侵入感染.汉坦病毒外层是双层脂质包膜,表面有由病毒糖蛋白G1和G2组成的刺突,病毒包膜中存在有3种大小的病毒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均由病毒核蛋白N、RNA聚合酶L分别包绕病毒核酸的不同片段(M、L、S)组成,表现为疏松的带粗颗粒的丝状结构.进入敏感细胞脱壳后,L和S基因的mRNA直接合成L蛋白(RNA多聚酶)和S蛋白(核蛋白),M基因的mRNA需要在膜性核糖体上合成G1和G2蛋白后在高尔基体中进行糖基化处理成为包膜糖蛋白G1和G2.HIV为球形颗粒.电镜下病毒内部有一致密圆柱状核心,该核心由两条相同单链RNA构成的双体系统及包裹其外的衣壳蛋白p24组成,构成病毒核衣壳.病毒核衣壳外层包有两层膜结构,内层是跨膜蛋白p17,外层是脂质双层包膜,包膜表面有刺突并含有gp120和gp41包膜糖蛋白.HIV基因组5’和3’端各有一端长末端重复序列(LTR),中间为gag、pol、env三个结构基因及tat等6个调节基因.gag基因编码前体蛋白p55,p55经蛋白酶裂解成p24(衣壳蛋白)、p17(跨膜蛋白)和p15(核衣壳蛋白,进一步水解为p7和p9).pol基因编码逆转录酶、整合酶及蛋白水解酶.env基因编码跨膜糖蛋白gp41及包膜表面刺突蛋白gp120.HIV共6个调节基因,其中tat、rev和nef三个基因最为重要,表达产物对HIV表达的正负调节及对维持HIV在细胞中复制的平衡均具有重要意义.流感病毒(略).5.STD??03.111.画图:SARS和HIV结构.要点:SARS:多形,有包膜和突起,单链核酸(+ssRNA),无RNA聚合酶.HIV:圆球状,有包膜和刺突,二倍体单链核酸,有逆转录酶.2. 内、外、类、抗毒素及抗生素概念.答: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脂质A,当菌体死亡崩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exotoxin):由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类毒素(toxoid):细菌外毒素经0.4%甲醛液处理后,其毒性消失而仍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抗毒素(antitoxin):类毒素注入机体可刺激其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外毒素抗体,简称抗毒素.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3. A族乙链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答: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较强的侵袭力取决于其能产生多种胞外酶及毒素,如脂磷壁酸、M 蛋白、致热外毒素、溶血素、侵袭性酶(包括透明质酸酶、链道酶、链激酶).人类约90%的链球菌感染是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常见的传播方式为呼吸道传播.感染类型可归为三种主要类型: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脓疱病等)、中毒性疾病(如猩红热,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4. HBV血清学检查临床意义.答:HBsAg(+):表明机体感染了HBV,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携带者均可阳性.。
《医学微生物学》第三十诶章至第三十七章复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三十诶章至第三十七章复习题及答案第三十五章朊粒一、单选题1.朊粒的化学组成是:A. DNA和蛋白质B. RNA和蛋白质C.脂多糖和蛋白质D.传染性核酸E.传染性蛋白质2.认为仅含有蛋白质而不含有核酸的病原体是:A.缺陷病毒B.朊粒C.类病毒D.拟病毒E.卫星病毒3.关于朊粒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又名传染性蛋白粒子B.化学成蛋白酶K抗性的蛋白C.检出PrP 即可诊断为prion病D.可引起人和动物感染E.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4.关于朊蛋白(PrP)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由人和动物细胞中的PrP基因编码B.有PrPc和PrPsc两种异构体C. PrPsc对蛋白酶K不敏感D. PrPc对蛋白酶K敏感E. PrPc有致病性和传染性5.关于朊粒的特性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分子量为(27~30)×103B.未查到任何核酸C.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D.增殖缓慢,致病潜伏期长E.致病机制尚不清楚6.朊粒病的共同特征中不包括:A. 潜伏期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B.一旦发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以死亡告终C.表现为海绵状脑病或白质脑病D.产生炎症反应和免疫病理损伤E.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为主要临床表现7.下列朊粒病,哪种最先被发现?A.疯牛病B.克—雅病C.羊瘙痒病D.库鲁病E.克雅病变种8.下列prion病,哪种非人类疾病?A .BSE B.CJD C.vCJD D.kuru病 E.GSS9.下列疾病,哪种为最新人类prion病?A.疯牛病B.克-雅病C.羊瘙痒病D.库鲁病E.克雅病变种10.关于疯牛病致病因子的叙述,下列哪是错误的?A.分类学上称为prionB.其化学成分是PrPscC.所致疾病类型为TSED.不引起牛以外的其他动物疾病E.可引起人的vCJD11.朊病毒引起的主要疾病是?A.狂犬病B.克雅病C.艾滋病D.莱姆病E.恙虫病二、名词解释1.朊粒(prion) 2.朊蛋白(PrP)三、简答题1.简述Prion病的共同特点。
朊粒
潜伏期很长(数年至数十年) 一旦发病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死亡 脑组织变性坏死(无炎症反应 ) 不能诱导感染宿主产生免疫反应 具有传染性
朊粒病
1.羊瘙痒病 2.牛海绵状脑病:也称为疯牛病,病原体 主要源于羊瘙痒病羊内脏和骨肉粉制作 的饲料 3.库鲁病:宗教祭祀仪式食尸有关 4克—雅病:人类最常见的传染性海绵状 脑病
(1)散发性CJD: 较常见,病因不明。 (2)家族性CJD :与遗传有关(PrP基因突变)。 (3)医源性CJD:朊粒污染临床诊疗过程导致个体间传
染。
5.变异型克-雅病 (v-CJD) :源于疯牛病的Prion感染人 体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免疫组化:确诊最可靠方法 2.免疫印迹;确诊常用方法 3.基因分析 4.ELISA:大批样品筛查 5.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
朊 粒
概念(prion):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 构想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的, 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的 的蛋白质,即朊粒。
一.生物学性状
朊蛋白
细胞朊蛋白(PrPc):神经 元普遍显著表达的一种糖 蛋白 羊瘙痒病朊蛋白(PrPsc): 致病性和感染性蛋白
朊粒电镜图,呈 纤维状或网状
PrPC与PrPSc的主要区别
四,防治原则
目前缺乏药物治疗 无有效疫苗预防 隔离患者,注意医药器械的彻底杀毒, 避免医源性感染。
核聚集学说:
PrPSc多聚体 PrPC 催化 聚集 PrPSc 更大的聚集体, 裂解,促进,循 环
抵抗力: * 标准的高压蒸气灭菌(121.3℃,20 min)不能 破坏prion,需高压蒸气灭菌134℃、≥2 h,才 能使其失去传染性
* 对辐射、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有很强的抗 性
朊粒
传染性蛋白粒子(PrP PrP) 蛋白侵染颗粒( 称传染性蛋白粒子 PrP 、蛋白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 )
生物学特性
- 不具有病毒体结构,未检出基因组核酸; 不具有病毒体结构,未检出基因组核酸 基因组核酸;
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 抵抗力强; - 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 主要成分为蛋白酶抗性蛋白 分子量27 30× 蛋白酶抗性蛋白, 27- 主要成分为蛋白酶抗性蛋白,分子量27-30×103 ;
人类朊病毒现已发现以下四种,即库鲁病、克稚氏综 合症、格斯特曼综合症和致死性的家族失眠症,其病 症与病理变化的主要持证与患病动物十分相似。其中 库鲁病的研究最早。 库鲁病(Kuru病,“Kuru”在该部落意为“恐惧”或“寒颤”, 故称该病为库鲁病,患者总数约为3万,以女性和未成 年儿童居多。 美国医学家盖杜赛克曾在该地区进行20年研究,探明 该病的发生与当地人食用人肉的祭祀方式密切关联, 并提出了预防措施。1968年停止该仪式后该病得到控 制,从而拯救了一个部落的人群,盖杜赛克为此获得 了1976年诺贝尔医学奖。
Prion
性状
蛋白特性: 蛋白特性 : 蛋白 酶K 蛋白特性: 蛋白特性 : 加热 不敏感
敏 感 不 敏 (某些)感 稳定 变性
根据病毒 而不同 长
潜伏期
诱发免疫应答 诱导产生干扰 素 引起炎症反应
+ + +
-
CPE
-
Prions
疾 病
Human diseases: 1.震颤病或 震颤病或Kuru病 震颤病或 病 2.克-雅病 (CJD) 克 雅病 3.Gerstmann – Sträussler 综合征 4.致死性家族失眠症 致死性家族失眠症 Animal diseases: 1.羊瘙痒病 羊瘙痒病 2.牛海绵脑病(疯牛病) 牛海绵脑病( 牛海绵脑病 疯牛病) 3.大耳鹿慢性消耗病 大耳鹿慢性消耗病 4.传染性雪貂白质脑病 传染性雪貂白质脑病
朊病毒病——精选推荐
朊病毒病摘要:概述了朊病毒的分子学特征,指出朊病毒实质上是一种具有侵染性的蛋白质颗粒。
同时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几种朊病毒病:库鲁病、克—雅氏病(CJD)、疯牛病(BSE),简要指出了其发病机理。
最后概括了朊病毒病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
以期可以普及并提高人们对朊病毒病的认识,加强人们对朊病毒病的防范意识。
关键词:朊蛋白;朊病毒病;海绵状脑病;传播Prion diseaseAbstract:This paper provided an overview of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n prion protein , pointed out that the prion is in essence a protein of infectious particles. And it described several common prion disease in detail at the same time,such as Kuru, CJD, BSE, explained its pathogenesis briefly.At last it outlined the transmissional route of prion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With a view to popularize and raise awareness of prion diseases, help people prevent infecting with them.Key words : prion; prion disease; 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spread 朊病毒(prion,又称朊蛋白,普列昂或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种具有感染性和自我复制能力的蛋白因子[1]。
第九章朊粒病
感觉迟钝、反射减退、下肢近端肌肉无力也常是早期症状。GSS一般无肌阵挛表现。由于家族和个体
的差异,患者是否出现痴呆及痴呆的程度也不一样。
二
病 原
学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朊粒的本质是一种不含核酸、有感染性的蛋白质。 朊粒蛋白(prion protein,PrP)由25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3~35kD,含量
最多的为甘氨酸、天门冬氨酸/门冬酰胺和谷氨酸/谷胺酰胺。
PrP有2种异构体,分别为细胞朊粒蛋白(PrPc)和羊瘙痒症朊粒蛋白(PrPsc)。 朊粒缺乏核酸,能耐受灭活核酸的物理方法(如煮沸、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等)
第九章
朊粒病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及类型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防
十、总结
一
概述
传染病学(第9版)
一、概述
朊粒(prion):是一类特殊的传染性蛋白粒子,可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 朊粒病(prion diseases):由朊粒所致的疾病。 TSE:是一类累及人类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脑病,其潜伏期长,临床主要表 现为痴呆、共济失调、震颤,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死亡。 目前人类认识的TSE有5种朊粒病: ① 库鲁病(Kuru disease) ② 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 ③ 新型克雅病(new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vCJD) ④ 格斯特曼综合征(Gerstmann-Straü ssler-Scheinker syndrome,GSS) ⑤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 常见的动物TSE有牛海绵状脑病 (BSE)、羊瘙痒病。
朊病毒有哪些传播途径
朊病毒有哪些传播途径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质,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传染性的病变因子,美国生物学家斯垣利·普鲁辛纳Prusiner认为它是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
朊病毒也叫做蛋白质清净因子,这是一种感染性的蛋白质。
这种感染性的蛋白质能够导致哺乳动物和人体的中枢神经受到严重的影响,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危害比较大的疾病,病毒来源主要是食用的动物的骨饲料,以及异源性的感染。
一旦患病,几乎是百分之百死亡。
★1、食用动物肉骨粉饲料朊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用动物肉骨粉饲料、牛骨粉汤;医源性感染,如使用脑垂体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和硬脑膜移植、角膜移植、输血等。
朊病毒特点是耐受蛋白酶的消化和常规消毒作用,由于它不含核酸,用常规的PCR技术还无法检测出来。
朊病毒存在变异和跨种族感染,具有大量的潜在感染来源,主要为牛、羊等反刍动物,未知的潜在宿主可能很广,传播的潜在危险性不明,很难预测和推断。
朊病毒可感染多个器官,已知的主要为脑髓,但在潜伏期内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各种组织器官均有感染,且感染多途径,除消化道外,神经系统、血液均可感染,预防难度大,人畜一旦发病,6个月至1年全部死亡,100%的死亡率。
★2、人朊病毒病的传染有两种方式。
其一为遗传性的,即人家族性朊病毒传染;其二为医源性的,如角膜移植、脑电图电极的植入、不慎使用污染的外科器械以及注射取自人垂体的生长激素等。
至于人和动物间是否有传染,尚无定论,这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证实。
★3、在直接与受感染的组织接触时感染性很强。
例如,人们可能会因为注射直接来源于人类脑下垂体的生长激素而感染格斯特曼综合症Creutzfeldt-Jakob疾病或变异性克雅氏病nvCJD,或通过脑部外科手术的仪器传染(朊病毒可以幸存于通常为外科器械消毒的高压灭菌器)。
通常也认为,食用受感染的动物可以通过积累缓慢地引起疾病,特别是可以引起朊病毒在世代间积累的同类相食或类似的行为,例如太平洋一个小岛上发生的库鲁病。
朊粒-zw
亚病毒因子(subvirus)近年来发现的比一般病毒更小的传染因子。
★卫星病毒(satellites)★类病毒(viroids)★朊粒(prion)朊粒危险的牛死亡的牛群疯牛病是由羊瘙痒病引起的?也称传染性蛋白粒子,不具有病毒体结构。
朊粒(prion)体积微小(<300nm)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K抗性蛋白(PrP),至今未查到任何核酸。
蛋白酶氨基酸化学修饰剂敏感蛋白质变性剂核酸酶核酸修饰剂抵抗核酸变性剂抵抗力★耐冷,耐热——134℃处理lh★紫外线不能灭活。
★用formalin处理,并不完全失去传染性。
★抵御干旱朊粒的基本成分——PrPSC ★分子量为27000~30000,构成朊粒的基本单位。
PrP SC :模型图,β-折叠多★本身无感染性,由3个PrP分子构成的朊粒单体有极强的感染性。
★从感染动物脑组织分离和纯化的Prion是由蛋白酶K抗性蛋白组成的多聚体。
★正常人及动物脑组织基因编码的正常PrP (cellular prion protein )。
★广泛表达于脊椎动物,与神经系统功能的维持、淋巴细胞信号转导、核酸代谢等有关。
正常PrP ——PrPC PrP C :电镜绘制的结构图,较多的a-螺旋,较少的b-折叠PrP C与PrP SC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
2、对蛋白酶K敏感性不同PrP C敏感,PrP SC具抗性。
1、分子构型不同肽链的三维结构PrP C PrP SC4个α螺旋2个α螺旋没有β折叠4个β折叠致病机理以α螺旋为主的对蛋白酶K敏感的不具有感染能力的PrP C转变成以β折叠为主的对蛋白酶K抵抗的具有感染能力的不溶性PrP SC。
PrP sc的传染过程少量PrP SC与细胞PrP C结合↓以PrP SC为模板,PrP C发生明显构象改变↓PrP C全部转变成不溶性的PrP SC↓大量PrP SC从细胞释放↓在脑组织中聚合组成特殊的淀粉样斑块,↓海绵状脑病→死亡PrP SC的扩增和致病发现对分子生物学基本原则的挑战中心法则Anfinsen原理(蛋白质折叠)所致疾病克—雅病震颤病或库鲁病致死性家族失眠症人类慢性退化性功能紊乱疾病(2)病理学特点是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退化,空泡变性,形成淀粉样斑块、死亡、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朊粒是一种蛋白质传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它最初被认识到是羊的瘙痒病的病原体。
这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在200
多年前就已发现。
1935年法国研究人员通过接种发现这种病可在羊群中传染,意味着这种病原体是能在宿主动物体内自行复制的感染因子。
朊粒同时又是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如库鲁病(Kuru)和克—杰氏综合征(Creutzfeldt-Jacobdisease,CJD)的病原体,也可引起疯牛病即牛脑的海绵状病变(bovin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
以后的研究证明,这种朊粒不是病毒,而是不含核酸的蛋白质颗粒。
一个不含DNA或RNA的蛋白质分子能在受感染的宿主细胞内产生与自身相同的分子,且实现相同的生物学功能,即引起相同的疾病,这意味着这种蛋白质分子也是负载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
这是从根本上动摇了遗传学的基础。
实验证明,朊粒确实是不含DNA和RNA的蛋白质颗粒,但它不是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也不能自我复制,而仍是由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种正常蛋白质的异构体。
基因编码
哺乳动物细胞里的基因编码产生一种糖蛋白PrP。
人的PrP基因位于20号染色体短臂,PrP由2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氨基端有2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
在正常脑组织中的PrP称为PrPc,相对分子质量为33 000~35 000,对蛋白酶敏感。
在病变脑组织中的PrP称为PrPsc,相对分子质量为27 000~30 000,是PrPc中的一段,蛋白酶对其不起作用。
现在知道,PrPc和PrPsc是PrP的两种异构体,氨基酸组分和线性排列次序相同,但是三维构象不同。
PrPc的结构中。
螺旋占42%,β片层占30%;PrPsc则是。
螺旋占30%,β片层占43%。
PrPc的4条。
螺旋可以排列成一个致密的球状结构,这个结构的随机涨落(stochastic fluctua—tion)会长成部分折叠的单体PrP*,这是一种中间体,即PrP*可以生成PrPc,也可以生成PrPsc。
一般情况下,PrP*的含量极少,所以生成的PrPsc极少。
可是外源的PrPsc 可以促使PrP*变成PrPsc。
PrPsc的不溶性使生成PrPsc过程成为不可逆转。
PrPsc在神经细胞里大量沉积,引起神经细胞的病变,破坏了神经细胞功能。
因此,PrPsc感染正常细胞后,可以促使细胞内生成更多的PrPsc,PrPsc 逐渐积累,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才会引发疾病,这也就是这种神经退化性疾病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的原因。
所以说,PrPsc进入宿主细胞并不是自我复制,而是将细胞内基因编码产生的PrPc变成PrPsc。
由此可见,中心法则是正确的,至少在目前还是无需修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