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意义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地址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教育思想家,其儿童教育思想深刻影
响了当代教育。
朱熹继承了古代儿童教育的家庭传统思想,以及注重
仁政治手段实施的儿童教育的传统实践。
他认为,孩子应该得到恰当
的教育,以开发自身潜能,发挥优势,完善自身素质,以备未来的坚
守和抗争。
由于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他重视宗教的落实。
他特别注
重家庭的教育,认为学童主要靠父母进行教育,家庭环境是童年教育
的最主要场所。
朱熹认为,要良好地教育孩子,首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他认为,孩子们要接受关于仁义、礼仪、和平以及其他正义感的教育,这是为了培养他们谨慎自律、热忱细致的做派。
此外,朱熹还强调孩
子必须积极思考,学会自我管理,在自己的行为上承担责任,并建立
起干净的价值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给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强调在培养
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品质的发展。
教育如果只是纯粹提供知识给
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美德教育,特别是如仁义礼仪等传统美德,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另外,要正确培养孩
子的思维能力,以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孩子实现个人发
展和社会贡献等。
总之,要把孩子的教育当作一项系统的工程,增强
孩子从内到外的健康成长。
朱熹《小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小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朱熹《小学》的道德教育思想(一)道德教育的目的朱熹指出:“三代之隆,其法尽备⋯⋯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扫洒、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所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可见,朱熹认为8 到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德育的任务是“教之以事”,即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具体的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他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去做。
”(二)道德教育的过程朱熹把道德教育理解为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相互作用的过程,把学校道德教育视为是“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相连接的动态发展过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对立统一的过程。
朱熹把学校道德教育前的过程分为胎教和母乳之教两个阶段,认为儿童教育应从胎教开始。
他在《小学》“立教”篇中,要求孕妇按《列女传》的教导去行动,“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朱熹主张胎教的同时,又十分强调儿童出生后至8岁这一年龄阶段的教育,他称之为“乳母之教”。
朱熹指出要谨慎地选择乳母,“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谨而寡言者使为子师”,还说“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
男革,女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说明了学前儿童不同年龄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
朱熹还很重视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
他在《小学题辞》中指出,社会“经残教驰”“乡无善俗,世乏良材。
利欲纷,异言宣”会导致“纵人蚩蚩,物欲交蔽”而“颓其纲”,遮蔽先天本善之性,而产生现实中的恶,所以,他要求国家、社会要净化儿童道德教育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要效仿“孟母三迁”,选择有利于儿童接受正面教育的好环境。
朱熹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启示
朱熹的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朱熹对儿童方面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超越了家庭教育的一般定律,这不仅有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在为青少年在思想和人格培养上提供了良好的参考素材,同时为国家的安定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做出了不可卓越的贡献。
本文通过总结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重视儿童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为幼儿挑选良好的生活环境、强调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倡积极教育为主等,结合当代教育思想归纳了四条启示:(1)提倡儿童具备良好的素养;(2)为儿童挑选良好的生活环境;(3)从小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4)发挥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教育蒙养教育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31-021 朱熹简介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婺源人,程朱学派的创始人,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理学家,思想家。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有四十年从事于教育活动。
朱熹在做官期间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这两书院成为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之二。
他一生从未间断过他热爱的教育事业,重视文教,倡导州学、县学。
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的大师。
2 朱熹的教育思想2.1 重视儿童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朱熹根据古代的教育与教学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即小学教育阶段和大学教育阶段两个阶段。
小学教育阶段就是所说的蒙养教育阶段适宜于8~15岁的儿童;那么15岁以后就是所说的大学教育阶段,两个教育阶段互相依存,小学教育阶段是大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展、继续和深化。
朱熹说:“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
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
”意思是说过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从认识事物开始,这里的学习是从小学教育开始,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延伸,继续和深化,可见他对儿童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的基础作用的要求特别重视,他同时从儿童的心理特性和教育与教学的要求出发,指出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小学》是朱熹德育思想的凝结,其核心理念是“成人”。
朱熹将学会“做人的样子”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他在“成人”思想中倡导的明理、守礼、尊老、敬人等理念对现代德育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于尧舜时期,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如西周的六艺、儒家的“德治”和“礼治”,虽然中国古代德育将明人伦、严尊卑作为主要教育目的具有封建色彩,但也有诸多合理因素,可为现代所借鉴。
本文将着重探析在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视域下,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一、朱熹《小学》的“成人”德育思想朱熹认为小子之学,即小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古者初年入小学,自十六七入大学。
”[1]古代根据年龄和阶级等因素,少年儿童在8~15岁之间完成“小学”学习,此后,进入大学。
所以,他根据儿童发展程度,将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他把古代贤良的嘉言懿行汇集起来,编著了《小学》,作为童蒙教材。
对入学进行了规定和说明:“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2]他认为“小学”重在打基础,将“事”作为教学核心。
“事”即为基础应对,如何坐立、洒扫,如何注重礼节和知晓伦常,当奠定好这些基础后,再让他们学习较为复杂的礼、乐、诗、书等。
《小学》一书共有三百八十五章,内篇由立教一、明伦二、敬身三、稽古四组成,讲述了如何做人、伦常关系、修养规矩、先贤圣德。
外篇主要收集了先贤嘉言懿行,包括古人言行、做法、书信等,令学生在教授、感知、行为之中明白常理、懂得伦常,知道做事之道。
《小学》是朱熹德育思想的凝结,其核心理念是“成人”。
朱熹将学会“做人的样子”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他在“成人”思想中倡导的明理、守礼、尊老、敬人等理念对现代德育有重要价值。
朱熹说,“大学”之道在于“成智”,“小学”之道在于成人[3]。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古语说: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论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并分析这种思想对当代儿童教育有何借鉴意义?1注重蒙养教育2 .要求慎择师友3 .强调学眼前事4 .提倡正面教育朱熹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对人的心理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又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他把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和”大学”。
这是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深化。
在两个教育阶段中,朱熹特别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应该早施教。
朱熹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就似大好了圣贤之才的坯模,长大在此基础上加工,就可以成为圣贤。
他还进一步指出,若儿童时期大好了基础,大学就卜费力,若少时这个基础没打好,再补救,就十分困难了。
他再三强调15岁以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中国教育从传统上来说和儒学是不能分的。
〃自孔子以来两千余年儒家道统的传承中,历代学者将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其中朱熹无疑是儒学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教育问题上,朱熹不仅是继承者,更是开拓者。
本文在梳理儒家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对朱熹少儿教育著作的文本内容进行考察挖掘朱熹少儿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教育传统的核心要义中国思想史上提出明确的教育理念、构建系统的教育观、完善具体教育方式,并以育人为社会理想的唯有儒家。
儒家思想不仅是理性思辨、自我反思、追求真理和意义的学问,也是学做人的学问。
首先,儒家以教育为天职。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二、论“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育思想,其中《小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重要启示。
在《小学》中,朱熹提出了“成人”教育的概念,他认为成人是一种高度的道德状态,包括人格的完善、智慧的开发和理想的实现。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成人,只有成为了真正的成人,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和家庭生活。
这种“成人”教育的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成为“成人”作为德育的最终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理想等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格,包括品德、责任感、道德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律、勤奋、诚信和友爱等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发展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便他们能够承担社会和个人的责任。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智慧,包括知识、思维能力、学科修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分析、反思和判断等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了解科学、文化、历史等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最后,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想和目标,教育他们要有宏大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
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鼓励他们勇敢追求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朱熹的“成人”教育思想提供了德育教育方向和目标的重要理念,对当代德育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理想,让他们成为具有高度道德状态的“成人”。
这不仅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朱熹的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uLeabharlann …・ I ‘ 教 育 心 理 研 究
Ch l n a E du ca t i o n l n n ov at l on He r al d
朱熹 的儿童教育对 当代教 育的启示
许 甜 梦 ( 河 北经 贸大学 研究 生院马 列部 河 北石家 庄
’
0 5 0 0 0 0 )
摘 要: 朱 熹 对 儿 童 方 面 的教 育理 论 和 实 践 超 越 了家庭 教 育 的 一般 定 律 , 这 不 仅 有 益 于 儿 童 的健 康 成 长 , 而且 在 为青 少年 在 思 想 和人 格 培 养上提供 了良好的参考素材 , 同时 为 国家的安 定和社会 文明的不断进 步做 出了不可卓越 的贡献 。 本文通过总结朱熹 的儿童教育思想 , 重视 儿 童 教 育 阶 段 的 小 学教 育 、 为 幼 儿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强调 从 小 事做 起 , 养 成 良好 的 行 为 习惯 , 提 倡 积 极 教 育 为主 等 , 结 合 当代 教 育 思 想 归 纳 了四 条 启 示 : ( 1 ) 提 倡 儿 童 具备 良 好 的 素 养 ; ( 2 ) 为 儿童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 3 ) 从 小 重 视 儿童 行 为 习 惯 的 养 成 ; ( 4 ) 发 挥 榜 样 的 作 用。 关键 词 : 儿 童教 育 蒙养 教 育 道 德 教 育
倡导州 学 、 县学 。 是继 孔子、 孟 子 以 来 最 杰 出 的儒 学 的 大 师 。
“ 近 朱者赤近墨者黑 ” 一样, 所 以朱 熹 与 许 收 录 了许 多古 今 圣 人 的嘉 言 益 行 , 供 儿 童 多古代的儿童 教育学家所有 的观点相 同 , 阅读并模仿学 习 , 希 望 儿 童 能 从 中 学 到 做 强调 在 儿童 在 幼 儿 教 育 时 期 注 意 周边 环 境 人 的 准 则 成 为 一 个 圣 贤 。 同时 在 朱 熹 所 写 中, 规 定 了儿 童 在 日常 行 为 的影响 ,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慎择师友 。 的 童 蒙 须 知 》 对 于古代普通的一般 家庭 , 朱熹认为 , “ 乳 过 程 中进 行 的 积 极 指 导 , 比如 : 在 写 字 的 时 母 之教 , 所 系尤 切 ” , 乳 母 是 孩 子生 下 来 第 候 , 端正 姿 势 进 行 研 磨 习 字 , 勿将 墨 水 弄 于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汉族,福建福州人,南宋理学大家,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他独创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及实践方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浅析。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格物致知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唯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真知。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这种品质的内在根基就是“良知”。
他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引导人正确地认识善恶、遵循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良知,并且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3. 教育方法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他主张“以问为学”,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提倡“小班教学”,认为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指导。
这些教育方法都体现了朱熹注重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1. 标本兼治在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通过“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2. 教书育人朱熹提出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他的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朱熹诗的教化思想及其对经典教学的启示
朱熹诗的教化思想及其对经典教学的启示【摘要】朱熹是中国古代儒学大家,他的诗歌中融合了丰富的教化思想。
朱熹通过诗歌传递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启迪人心,引导人们修身养性。
在朱熹的诗歌中,经典教学的内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对经典的解读和传授方式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朱熹倡导注重经典的精神内涵和实际运用,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的诗歌在当代教育中也有着深远的启示,提醒人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朱熹的教化思想对经典教学的影响持久而深远,他的诗歌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朱熹诗的教化思想,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朱熹诗、教化思想、经典教学、启示、观点、方法、意义、现代、影响、当代教育1. 引言1.1 朱熹诗的教化思想及其对经典教学的启示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教化思想。
朱熹所倡导的教化思想主要包括道德修养、情感陶冶和知识启蒙等方面,这些思想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朱熹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他对经典教学的重视和对学生心灵的教化关怀。
朱熹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美好品德和高尚人格的赞美,同时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让经典教学的智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朱熹强调学习经典不仅要重视知识本身,更要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这种观念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朱熹诗歌的教化意义不仅在于传承经典教学的智慧,更在于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
朱熹诗歌对现代经典教学的启示在于,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情感陶冶,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品德和人格。
通过研究朱熹诗歌中的教化思想,可以为当代经典教育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引导人们在传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人才。
2. 正文2.1 朱熹诗歌中蕴含的教化思想朱熹的诗歌强调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观念。
他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孝道忠诚的态度,强调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尊重长辈,关爱亲人,维护家庭和睦。
谈朱熹蒙学教育对现代儿童品德教育的意义
谈朱熹蒙学教育与现代儿童品德教育摘要:朱熹既是我国的大哲学家,也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之一。
"在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教育活动中,朱子非常重视蒙学教育。
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的蒙学教育至宋代已趋完善,且元、明、清三代的蒙学教育也几乎都是围绕朱熹的思想展开的。
蒙学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
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
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批判地继承朱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儿童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朱熹”“蒙学”“品德教育”“借鉴”所谓蒙学,就是启蒙的学问。
在极力主张通过教育来敦使社会成员形成良好道德习惯和社会风尚的传统中国,蒙学教育不但有着非常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社会伦理思想的特点,而且教化方式和教化内容也都相当切中实际,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他不仅和其他思想家一样,始终积极坚持以“明人伦”、“知孝悌”为教化目标,将中国传统的美德规范贯穿于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而且还在蒙学教育中运用了一些独特的方法,为我们今天做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朱熹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朱熹编著的著作首先是《童蒙须知》。
它的篇幅甚短一共分为五节,《衣服冠履第一》、《言语步趋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写字第四》和《杂细事宜第五》所讲都是日常起居的小事,目的在于教会孩童行规蹈矩、尊重父母长辈师友、注意观瞻、爱惜器物、认真做事等等,不涉及什么大道理。
其次是《小学》全书侧重于行为实践而非空谈。
小学的目的虽然主要在于给孩童提供行为上的准则,但是,小学的精神却在于从小就培育孩童的道德心,从而让他们的性命得以渐渐滋长。
因此,小学所教的种种待人接物的事情,除了要训示规矩以外,最重要还是要培养孩童对人对己的一种敬意。
对于它在童蒙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朱熹本人的评说是:“后之学者,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底样子。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先天之道与后天之学朱熹认为,人的先天天性具有善恶二元性,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先天性的善性。
因此,后天之学成为了实现先天之道的必要途径。
2.教育以“诚”为本朱熹提出了“性之善恶在诚之中”的说法,认为“诚”是人类道德成长的根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和品德,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坚守诚信不移。
3.殷勤教诲与示范言传朱熹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强调教育需要殷勤匡导,通过实例化和规范化的言传身教方式,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4.知行合一朱熹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学习应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5.强化家庭教育朱熹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父母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慢慢塑造儿童的品格,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言传身教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代道德高尚的人类。
1.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朱熹教育思想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性观念融入了教育理念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朱熹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精神坚韧,强调以诚待人、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3. 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朱熹教育思想强调统一知行、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 面向未来,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朱熹教育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对于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成才,具有值得借鉴的部分,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以自身独特的理论洞见和实践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的《小学》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经典之作,他在其中阐述了成人教育的重
要性和方法。
这对当代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朱熹强调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成年之后的人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需要不断
学习和成长,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成人教育对于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
义。
朱熹提出了一种积极的成人教育方法。
他主张“致知、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即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这对当代德育工作
提出了挑战,即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责任感来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
现代德育教育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到自
己的责任和使命,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念。
朱熹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当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
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迅速,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应
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小学》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所体现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立德,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与修身养性,倡导以德育人,以德治国,对于当代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小学”,即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德行道德。
在当代社会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道德风气的败坏、道德底线的淡化成为了当前德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朱熹倡导的“小学”,正是对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要求。
通过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促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从而为未来社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的教育思想注重内在修养与修身养性。
朱熹强调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善的天性,但需要借助教育来引导和规范。
当代社会,德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引导学生坚守道德底线,培养自律、诚信、责任感等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和精神内涵。
只有在内心深处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才能在面对种种诱惑和挑战时保持清醒和坚守原则,成为具有道德勇气和担当的人。
朱熹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德育人,以德治国。
朱熹提出“教之以德”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德育为先,培养人的德行、修养和个人内在素质。
在当代社会,教育应当成为道德力量的传播者和塑造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道德成为人们行为的准绳和行为规范,以德治校、以德治教,使学校成为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新风尚。
朱熹的教育思想注重育人成人。
在《小学》中,朱熹提出了“不为艺,但为人”的教育观,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的完善。
当前社会,德育工作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性格、情感、意志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成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小学》是中国古代经典教育著作之一,影响深远。
在这部著作中,朱熹对于成人教育的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思想对当代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朱熹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必须先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在社会中有所作为。
在当代社会,道德沦丧、虚伪现象层出不穷,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成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格,弘扬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当代德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他们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才能。
朱熹强调了知识与修养的结合。
他认为,知识应该与人格修养相结合,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在当代社会,知识的盲目追求、功利取向屡见不鲜,而缺乏修养的知识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现代德育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修养,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使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人的自身提高,同时也更好地造福社会。
朱熹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德育人。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品行和修养,使人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能够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目的与手段问题备受关注。
教育目的是完善人才、建设社会,而非单纯为了升学、就业,这就需要重视德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课业、生活和社会,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朱熹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包含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等全方位的培养,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当代德育应该注重全面培养学生,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朱熹强调了教育的灵活性。
他认为,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不能一刀切。
在当代社会,人的差异性日益凸显,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受到关注。
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当代德育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张馨跃长春师范大学 134000The Enlightenment of Zhu XI’s Educational Thought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在遥远的语文教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产生了许多对语文教学有着独到见解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如贾谊、朱熹等。
这些伟大的文学家站在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前人的经验,探讨出了独到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作用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进行独到的思考,这些思考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由于朱熹的教育思想包括诸多方面,所以本文仅进行一些浅显的探究,希望能对我们当下的中学语文教育起到借鉴的作用。
一、朱熹教育思想概述朱熹长期从事讲学活动,在集成孔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培养众多人才。
其教育思想一直为后世提供诸多思考,在这之中最令人注意的一是对教育目的论述,二是结合多年实际经验所独创的教学方法,三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一)教育目的朱熹从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并且指出“明人伦”的本质在于“理”。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仁,义,礼,智”,阐述古代圣贤教学是为了克服气质之偏。
同时指明想要去克服这种“气质之偏”,就一定要做到“尽人伦”。
因此他将这五轮列为“教之目”。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要教导别人,是为了让他们可以修身养性,在这之后将这种做法推广给更多的人,而不是为了写文章,追求高官厚禄。
”在教育水平日新月异的同时,教育目的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教师和家长更加重视分数和名校。
本该青春年少享受学习快乐的学生,却渐渐的对学习感到焦虑与疲惫,这不恰恰违背了教育的本意吗?(二)教育方法他认为在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问题。
其众多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都是围绕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展开的。
而课堂教学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他反对"老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法,鼓励学生勇敢质疑,提出了“质疑问难”的教育思想,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交流和自由讨论。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朱熹,北宋时期的大儒,被誉为“理学四传”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方面。
本文将从朱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
他认为,人的知识和能力应该通过实践来获得和发展,只有通过实际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案牍”、“墨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朱熹也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他提倡“致良知”,要求每个人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朱熹的教育实践1.注重启发式教育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他不满足于简单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出“以问古人所未问,以问今人所未问,以问未来人所未知”,强调学生要有追问的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
2.倡导德育教育朱熹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他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强调学生的品行修养和道德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朱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要有自律精神,要有道德操守,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3.推崇诗经教育朱熹主张使用诗经进行教育,他认为诗经是培养学生德育的最佳工具。
他重视诗经中的音乐、礼仪、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通过诗经的学习和吟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修养。
朱熹强调诗经的教育要和人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学习诗经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朱熹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念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现代社会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借鉴朱熹的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
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虽然“人伦”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但朱熹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追逐名利,导致“风俗日蔽、人才日衰”。
因此,尽快改变教育、学习风气,以正本革弊。
朱熹的这些批评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功利主义”教育占相当大的市场,为争名逐利而接受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审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不让高考成为现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桥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育方法为了达到“明人伦”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博学之、审问之、愤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次序。
并提出“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以“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劝”作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接物之要。
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举其要点,主要有二:(一)循序渐进法朱熹认为,学校德育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八岁以下为童蒙阶段,道德教育要“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十五岁以上为大学阶段,主要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不仅是一位儒家学者,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体现了儒家的传统精神,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进行浅析,探讨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以及其现实意义。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朱熹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儒家学者,其教育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立德、修身、明礼、格物的过程,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的途径。
朱熹认为,教育应当以“敬天法祖,诚意竭力”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主张培养“格物致知”的学生,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提倡“性学相近”的教育理念。
2. 强调生活化教育朱熹注重生活化教育,他主张“教之以实务而不虚言”。
他认为,教育应当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朱熹主张教育要以生活为课程,以生活为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君子”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君子”,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德有才有功的人,具备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坚定的品行,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1. 整理经典,编纂教材朱熹在教育实践中,致力于整理儒家经典,编纂教材,为后人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他主持编撰《四书集注》和《朱子大全》,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精细的整理和注释,为后人学习儒家经典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他的教材编纂工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后人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开设私塾,传播儒学思想朱熹在教育实践中,开设私塾,传播儒学思想,培养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意义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伟大圣人。
白鹿洞书院的创立,“明五伦”的提出,这些都是朱熹为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
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甚远,他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单就教育思想而言,朱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都绝对是教育界的伟人。
“知行合一”,指的是既要‘致知’又要‘力行’,是朱熹特别强调在进行道德教育时的道德践履法。
朱熹曾写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其实就是在告诫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须注重实践,这在今天看来,其实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味的读死书,而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朱熹认为知与行是统一的,他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
二者不可偏废’。
对于‘知’现今的道德教育也已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但对于‘行’,则少有关切,现实中官员腐败,人情冷漠,伦理道德被鄙视践踏等一系列事实令人触目惊心。
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知识,道德更是一种实践理性。
对于“行”,朱熹侧重的是道德方面,这个与当今社会所定义的“行”有所不同,但道德的实践却都被两者所包括。
而在“礼仪之邦”的中国的现今社会,不道德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朱熹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虽五伦束缚了当时人民的思想,但那时的社会道德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
所以说道德之“行”非常重要,现今社会也必须重视道德的实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可以说是朱熹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想做到这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知识渊博,另一面就得靠我们自己去探寻。
朱熹认为,做学问主要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以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或寻求真理,而教师只不过是一个“引路人”。
在这里我们看出,朱熹很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这种想法是十分正确的。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朱熹创办白鹿洞书院,本身就是一种“行”。
对于像朱熹这样有学问的人来说,他们将自己的学问传授给其他人,这才是“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在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会为学生注入新知识、新思想。
在白鹿洞书院中,我们知道历史上这里曾经有过盛况空前的学术大会,陆九渊与朱熹的辩论(南康之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这里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应是思想交流之所。
也正是如此,在白鹿洞书院里,有着浓厚的学术气息,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流派的辩论了解到很多思想,学习到很全面的知识,这也利于学术的发展、人才的发展。
毋庸置疑,我们现今的很多教育思想、方法理论,其实都来源于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可以说他的那种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延伸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还有就是他作为一个“引路人”对于知识以及真理的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我们后人所应好好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