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氟喹诺酮类药的药理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氟喹诺酮类药的药理特点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指含氟的第三代喹诺酮药物,由于在原有的结构中加入了氟,致使其在药
代学和临床应用诸方面得以扩大。近年来,随着β-内酰腰类和氨基糖甙类药物的耐药菌株的
增加,氟喹诺酮类药物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的重用。因此,为便于临床上正确地使用该类药物,现就它们的药理特点做一简单的综述。
1 抗菌活性广泛
1.1 本类药物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抗菌作用,但抗菌活性较对肠杆菌科细菌差。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妥苏沙星、司帕沙星、培氟沙星等均具有杀菌作用。以环丙沙星为最强。诺氟沙
星对革兰阳性球菌几乎无效。
1.2 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其中以环丙沙星为最强,依次为司帕沙星、妥
苏沙星、左氟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
1.3 对奈瑟菌属的作用以司帕沙星的活性为强,并且强于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
1.4 对流感嗜血杆菌的抗菌活性依次为:司帕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
1.5 对绿脓杆菌的抗茵活性以环丙沙星最强。诺氟沙星几乎无活性。
1.6 对厌氧菌的作用以氧氟沙星为强,环丙沙星次之。
1.7 环丙沙星、司帕沙星、妥苏沙星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
1.8 司帕沙星对衣原体和支原体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2 独特的抗菌作用机制
本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内的DNA旋转酶,导致细菌不能控制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DNA不能复制,进而影响染色体的形成,细菌最终不能分裂和死亡。故而为快速杀菌剂。
细菌对本类药物的耐药性主要是DNA旋转酶A亚单位突变或细菌对药物的渗透性改变所致,不同于其它药物的耐药性是由于质粒介导所致。因本类药物作用机制独特,并且与其它药物
无交叉耐药现象,故可以和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等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强
其抗菌作用。
3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3.1 拓扑异构酶Ⅱ
基因突变引起靶酶DNA螺旋酶的改变,是主要的耐药机制。拓扑异构酶Ⅱ又常称为DNA螺
旋酶,为一个四聚体,由2个A亚基和2个B亚基组成,分别由gyrA和gyrB编码,DNA螺
旋酶催化DNA逆向超螺旋,当喹诺酮类药物抑制此酶活性时,将阻止DNA复制、修复、转录,染色体分离及其他功能,从而达到杀菌目的。旋转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在大肠埃希
菌中研究较多,大肠埃希菌gyrA基因序列上,67-106残基区域常发生突变,因而命名为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每一种gyrA突变都可造成对喹诺酮类所有药物交叉耐药,当同一基因上发生2个以上位点的突变时,引起的耐药频率远高于单位点突变。喹诺酮耐药基因突变在
染色体上,至今尚未见质粒介导耐药的报道。DNA螺旋酶突变的精确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QRDR可能位于喹诺酮类药物作用区内或在其附近,gryA的改变产生耐药有两种解释,一种
是由于酶结构的改变引起空间上的障碍,阻止喹诺酮类药物进入喹诺酮类药物作用区;另一
种是由于物理化学变化干扰喹诺酮类药物一酶DNA相互作用。
3.2 拓扑异构酶Ⅳ
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产生对药物的低水平耐药。当拓扑异构酶Ⅱ、Ⅳ均发生变化,则耐药
程更大。
3.3 主动排出系统
细菌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在能量的支持下,可将药物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地排出细胞。在
多种细菌中都已发现各种各样的主动排出系统,对革兰阴性杆菌研究得最为详尽。由于膜蛋
白可将许多不同结构的抗生素主动排出菌体,从而容易造成细菌的多重耐药,膜蛋白的活性
要依赖跨膜的质子梯度。在临床分离的耐药株中,已发现旋转酶突变与排出性耐药机制共同
存在,多重耐药机制在同一菌株中的同时存在,容易产生对药物的高耐药性。
4 抗生素后效应
本类药物应用于机体后,体内无药时仍有1~6小时的抗菌活性,这可以帮助临床减少给药
次数,减轻医疗负担。而不影响疗效。
5 药物代谢特点
5.1本类药物无论口服或非口服均可达到满意的血药浓度,并且胃肠道反应少。
5.2体内分布广:与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低有关,几乎可以到达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如胃
肠道、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浆膜腔和骨组织。
5.3多数药物通过肝脏代谢转化或由肾脏排泄,根据品种不同差别较大,部分以原形由肾脏
或胆汁排泄,兼有上述二种途径排泄的药物其半衰期短,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而司帕沙星、双氟沙星主要由肾脏以原形排出故半衰期长。
6 毒副反应少
本类药物的毒副反应轻,总发生率在5%左右,主要为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
及便秘等胃肠道反应。部分病人可出现头昏、头痛、失眠、情绪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少数
病人有一过性转氨酶增高,尿素氮增高等,极个别病人可有皮肤瘙痒、皮疹或过敏反应。
由于本类药可进入乳汁并且主要作用于DNA旋转酶故而不宜用于哺乳期妇女、孕妇及骨骼
发育不成熟儿童;因其具有神经精神作用,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癫痫病人。
总之,氟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作用广泛,组织利用率高,耐药率低,副反应少,是临床值得
推广使用的药物。可广泛应用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骼
系统感染及外科伤口感染。
参考文献
[1]李福杏,李光沐.九十年代国际新型抗菌药─氟喹诺酮类[J]四川畜禽, 1997,(11) .
[2]郭根和,潘葳,苏德森,陈涵贞.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鱼类中四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J]色谱, 2005,(04) .
[3]李眉.氟喹诺酮类药物分析方法进展[J]药物分析杂志, 199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