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南宋的建立与北宋的灭亡靖康之耻事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的建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南京应天府,建庙称帝,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金国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北伐皆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

南宋在江南的统治稳固之后,实施了几项战略举措是较为成功的。一是加强川陕防御,阻挡金军入川之举;二是建立以长江中游地区为重点连结淮东的江淮防御体系,以阻止金军进攻;三是实施以荆襄为基地,联络河朔,乘隙而进,直捣中原的战略方针。同时,南宋还重视发展军事技术,改革军事制度,加强军队建设,从而使国防力量有所增强,从屡战屡败到胜多败少,战略形势逐渐向有利于南宋方面转化,曾一度出现北进的较好形势。但南宋以妥协求和,偏安自保为基本方针,贯彻以文制武的军事指挥原则,极大地抑制了领兵将帅才能的发挥,妨碍了军事的发展。尤其在绍兴十一年(公元1114年)采取的解除三大将兵权、杀害抗金名将岳飞、缩编军队等错误措施,无疑是自毁长城。结果,南宋在偏安中逐步走向衰弱。

蒙古兴起之后,蒙古、西夏、金三国在北方激战,此时是南宋向外发展的最佳时机。但是,南宋统治者在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对北方三国斯杀作壁上观,没有任何积极的行动。待西夏灭亡,金北方尽失,战略转移,南攻宋地,南宋才被迫应战。南宋虽能阻止金军南下,但兵力受损,蒙古势力也进入黄河以北,南宋再无力北攻。金垂亡之际,南宋尚不知唇亡齿寒,大祸将至,竟作出联

蒙灭金的决策,结果寸土未得,实力暴露,最终走向灭亡。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宋廷谢太后及恭帝投降。部分抗战派大臣南下福建、广东建立南宋行朝,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共撑危局,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兵败被俘,他在被俘途中写下《过零丁洋》一诗,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表现出崇高的气节。元朝统治者将他囚禁在大都。面对元朝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始终坚贞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就义于元大都。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水军攻打厓山,与行朝进行最后决战。二月,宋军大败,陆秀夫身背末帝赵昺跳海而亡,之后张世杰堕海殉国。南宋至此灭亡。

南宋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沿袭北宋,但行政机构较北宋精简集中,适应于新形势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首先对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三省六部进行了调整,合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为一,以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改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废尚书左、右丞。六部中的各部,只设长官或副长官,主持部务;所属司级机构,除户部以事务繁多未减少外,其他五部通过兼领、合并而大量省并。地方府、州、军、监级和县级机构,基本沿袭北宋制度。南宋中央统御体制前后有所变化。建炎初,以御营司掌兵权,由宰相和执政兼任御营使和御营副使,御营司实际成为统领全军的最高军事机构。建炎末,恢复北宋枢密院管军旧制,枢密院又成为最高军事机构。南宋还曾在临安设置诸路军事都督和三衙等重要军事机构。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先后设置招讨司、宣抚使司、镇抚使司、制置使司等军事统御机构,对维护地方治安和抗击金军起到一定的作用。

南宋的经济在某些方面比北宋发达。尽管南宋国土比北宋减少五分之二,但农业生产发达地区都在南宋境内。因此,南宋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并不亚于北宋。而军器制造、采矿冶炼、造船等手工业生产的技术、规模等方面都超过北宋。南宋立国后,襄阳、汉中、两浙和江东地区渐成为粮食生产基地,作物的栽培技术比以前也有进步。在农业工具方面出现了人工踏犁、竹龙等先进工具,水利灌溉系统也更为发达。手工业方面,养蚕织锦、丝织业、棉织业有较大发展。雕板印刷与活字印刷业非常发达,印制了大量书籍,造纸业也随之发达,可以造出各种用途的纸张,促进了南宋时期文化事业的发展。瓷器制造业也颇发达,著名的带有碎纹(称“百圾碎”)的青瓷——哥窑瓷就是南宋浙江龙泉县烧造的,运销海外的瓷器比过去也增加了。南宋造船业十分发达。城市工商业繁荣,各种市场遍布城中,出售的商品门类繁多。首创在商业中使用纸币——会子。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当时与东南亚、大食、朝鲜、乃至东非诸国都有贸易往来。更多的实用知识请馆晓鸿舒小安的知识库。谢谢!

南宋的文化事业非常发达,出现了理学家朱熹、陆九渊,文学家辛弃疾、陆游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理学逐步取得了官学地位。

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是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北宋的统治者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二人被金兵俘虏,金兵攻破北宋都城,北宋皇室成了金兵的阶下囚,北宋灭亡。当然,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国家内部出现了问题。

北宋灭亡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五大点。

●首先,国家穷。

北宋主要是藏富民间,地方地主官僚富裕,而国库空虚。当然国库空虚跟当时兵多、官多有关系,当时宋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招大量流民入伍,同时科举大量取士,造成国库空虚,正因如此,才有后来的王安石变法。

●其次,北部屏障消失。

五代时,后晋石敬塘甘为儿皇帝,把幽云十六州割契丹,使得游牧骑兵畅通无阻,直取开封。

●第三,重文轻武政策。

赵匡胤是发动兵变起家,怕以后重蹈覆辙,所以重文轻武。宋代三衙管军制(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但和枢密院牵制,三衙有统兵权无调兵权,枢密院有调兵权无统兵权。并且采用更戍法,驻兵换防,将不动。这些措施都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第四,威胁太多。

和北宋并立的是三个少数民族,并且都建立了政权,实力都很强,再加上后来横空出世的蒙古,所以,众多威胁也是军事失利的原因。

北宋早期对抗的是辽国而不是金,金是宋中后期的事情。

简单点,最主要的原因是兵力对比差距,远远不足以抵抗契丹人。

道理很简单,辽军以骑兵为主,宋兵以步兵为主,古代战争骑兵对步兵是碾压性的存在,以一当十丝毫不为过,而兵力绝对数辽国又大于北宋,辽军可以轻易集结20万大军进犯中原,而北宋最多时期步兵总数只有12万,这已是顶峰时候。

那为什么宋军不发展骑兵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个关键性的、不可解决的问题,马场

宋军没有可供军马饲养的优质马场!军马数量不够!尤其是草原马,虽然从大理进口了很多马匹。宋徽宗末年,号称十万战马。那些都是大理国的山地马也就是现在人说的云南马。云南马不适应平原作战。所以丢了长城山地防线,北宋当然万般无奈了。

看疆域图就知道,优质马场都在宋朝国境线北面,而北面全部被辽国占据,其疆域空前辽阔,从最北的贝加尔湖一直到最南面山西河北一带,几乎囊括了最优质的马场资源,说辽国是马背民族一点不为过。

那北宋西北面呢?存在一个让北宋长时间梗骨在喉的西夏,也垄断了大部分优质牧场。这就造成了北宋困在中原腹地,地形基本以山区、丘陵为主,基本无地可饲马,骑兵就不会是宋兵的主力兵种。

所以,尽管北宋经济、科技都强于辽、夏,但军力却不如两大草原民族,经常被欺负也是常理之中。这是地理结构形成的军力弱势。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蔡京奸臣集团的胡作非为。

蔡京集团的胡作非为又分为三个点。

1.原来的白沟防线被蔡京集团拿去填湖种稻了。美其名曰增加了国库收入

2.原来白沟防线上种的榆树林,防止北方胡人骑兵冲锋用的。居然被童贯全砍了。

3.虚构的禁军人数。徽宗年间号称禁军80万所谓禁军,指的是北宋东京开封府的中央驻军。可是北宋开封府总共人口只有到200万。哪里来的80万禁军。那所谓80万禁军不就是所谓北宋开封府的成年男子人口吗?

4.蔡京集团完全放弃了任何的平原骑兵对抗战术的训练。把所有的军事力量投入到西北丘陵地区,与西夏军队进行步兵决战。自欺欺人地展现他那个所谓的武功胜利。他当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是因为契丹人已经没落了,而女真人开始崛起了,所以契丹人才没有,因为北宋完全放弃了平原骑兵对抗战术的训练而入侵北宋。蔡京集团居然可以与虎谋皮似的,认为女真人跟契丹人一样的,不可能入侵一个丧失了平原骑兵对抗战术的北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