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与讲座·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4.09.023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邹文斌、李兆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王贵齐)

通信作者:李兆申,Email :zhsli@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邹文斌 王贵齐 李兆申

食管癌是全球第6位癌致死疾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

8位。亚洲以鳞癌多见,而欧美以腺癌更常见。食管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鳞癌病死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总数中占22.34%,仅次于胃癌。食管癌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10%。食管癌变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因此早期治疗食管癌意义重大。相比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和生活质量高的优势。近年来,内镜治疗技术在我国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公认的操作流程、共识意见及指南,在诸多方面存在潜在风险,甚至造成过度医疗及严重并发症。因此,我们就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发展和现状做一综述,以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提高临床疗效。

一、定义

1.早期食管癌: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定义指癌浸润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同时无淋巴结转移。既往存在有三种不同意见:(1)类似早期胃癌,即病灶局限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2)指上皮或黏膜内癌,有或无淋巴结转移;(3)指Dukes'A 期癌,病灶局限于固有肌层,不伴淋巴结转移。在日本,基于第一种定义的黏膜下癌患者预后不佳,因此现在对早期癌的定义仅指可治愈性癌症,1999年以后改为黏膜癌不伴转移。

2.表浅性食管癌:表浅性食管癌是指癌浸润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

3.食管癌前病变:流行病学调查认为Barrett's 食管是腺癌的癌前病变。而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则是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其组织学定义为:细胞核不典型增生(细胞核扩大,多形性和染色过深),细胞正常极性消失,异

常组织成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指南,建议不再使用“异型增生”这一术语,现在使用“上皮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替代。上皮内瘤变根据细胞核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和上皮累及的深度,分为两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 )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 )。部分中国病理学家主张将食管鳞状上皮内不典型增生分为三型:上皮内不典型增生不超

过上皮全层的下1/3,为轻度不典型增生;不超过上皮全层的下2/3,

为中度不典型增生;累及上皮全层,为重度不典型增生。LGIN 包括轻度及中度不典型增生,HGIN 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食管鳞状细胞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是由轻度不典型增生逐步发展为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及中晚期癌的过程,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5年的癌变率分别为5%、26%及65%。同一组队列观察13.5年的结果表明,重度与原位癌的癌变率为75%左右,轻、中度不典型增

生的13.5年癌变率分别为25%和50%左右[1]

二、内镜下常用切除技术

1.EMR :EMR 是一种用来切除消化道浅层(黏膜层和黏

膜下)无蒂或平坦型肿瘤的内镜技术,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

功能,主要用于切除<2cm 的病灶或者对更大病灶进行分片切除。常见的辅助技术包括:注射、透明帽和套扎。操作前,对病灶边界进行表面标记。注射辅助EMR ,又称为“盐水辅助”息肉切除术,常用于治疗结肠大块平坦型息肉。EMR 进一步分为“注射-切除”法(经单通道内镜使用电凝圈

套)和“注射-抬举-切除”法(双通道:抓钳抬高病灶,另一通道进入圈套)。此外,尚有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multi-band mucosectomy ,EMBM ),其应用改良的静脉曲张圈套器完成,可连续切除多次,无需预先黏膜下注射;以及分片黏膜切除术等。各技术原则基本相同,多是先进行注射将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分离,然后切除局部隆起的黏膜病灶。目前最常用的是透明帽法和EMBM 法。

透明帽EMR 操作步骤:按常规内镜检查进行准备,先全面观察食管情况,然后进行碘染色,明确病变距离和位置。在已确定病变部位周围1~2mm 外进行电凝标记,分别距病变远/近端1~2cm 处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盐水,确定病变处黏膜下组织与固有肌层充分分离。安装透明帽后再次进镜,圈套器放置于透明帽内,通过负压吸引将病变组织吸入透明帽内,收紧圈套器通电切除黏膜,将切除的黏膜组织吸入透明帽内随内镜退出。检查病变是否切除完整。再进镜观察食管黏膜切除后创面有无出血、穿孔等,染色后观察是否有残留。若残留较多,按上述步骤再次黏膜切除或黏膜下剥离。若仅有少量残留,可应用APC 治疗。切除后,除术前有反酸病史,术后均无需服用制酸剂。术后应用抗生素3d ,禁食3d ,1周后即可恢复正常饮食及工作。黏膜切除术后创面的愈合:黏膜切除直径小于3cm 者,2周后溃疡表面全部由鳞状上皮覆盖,4周完全愈合,形成疤痕;直径大于

3cm者,溃疡需要6~8周才能完全愈合形成疤痕。

2.ESD:ESD用于整块切除大块、平坦型消化道病灶(通常大于2cm)。主要分为三步:首先电凝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抬举病灶;然后使用特殊电凝刀沿着病灶环形切至黏膜下;最后,电凝刀从消化道壁内深层剥离病灶。另外,国内有学者开始对传统ESD方式进行改进,采用隧道技术剥离大面积食管黏膜病灶(标记-注射-远端开口-近端切开-建立隧道-两边切开),缩短了内镜手术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取得初步成效。

ESD操作步骤:对于内镜发现的食管表浅平坦型病变,活检证实为鳞癌或上皮内瘤变,术前进行碘染色及EUS检查,以明确病变范围和深度,同时行胸腹部CT检查排除淋巴结转移。对病变黏膜下注射后抬举良好者进行治疗:(1)标记:碘染色确定病变范围后,应用电刀于病灶边缘外0.5cm处进行电凝标记(间隔2~3mm);(2)黏膜下注射: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进行多点黏膜下注射,每点约2~ 3ml,可以重复注射直至病灶明显抬起;(3)切开病变外侧缘黏膜:应用针形切开刀或Hook刀沿病灶边缘标记点切开病变周围正常黏膜;(4)剥离病变:应用头端屈曲的针形切开刀、IT刀或Hook刀于病灶下方对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剥离过程中可追加黏膜下注射,以保持病变与肌层分离;(5)创面处理:切除病灶后,对于创面可见的小血管,应用APC或热活检钳凝固治疗,必要时应用金属止血夹缝合部分创面。

治疗后,所有切除病灶送病理检查,确定病变性质,观察病灶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有无病变累及。术后第1天禁食,常规补液、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和止血药物,观察头颈胸部有无皮下气肿。必要时行胸部X射线检查,了解有无纵隔气肿和气胸;胃肠减压观察有无创面出血。术后第2天如无出血和气肿,进食流质,第3天进软食、温食。术后3、6、12个月复查内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病变有无残留和复发。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

EMR和ESD是局部切除消化道表浅组织的内镜技术,可用于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T1M0N0)癌变的治疗,也可用来获得更多组织标本,为表浅性肿瘤提供准确的组织学诊断依据。区分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侵犯对于内镜成功根治肿瘤非常重要。T1a期的恶性肿瘤指病灶局限在黏膜层,分为:M1(上皮层),M2(固有层侵犯)或者M3(黏膜肌层侵犯)。黏膜下或T1b期肿瘤可分为:Sm1(黏膜下浅层侵犯),Sm2(黏膜下中间层侵犯)和Sm3(黏膜下深层侵犯)。T1a 期肿瘤局部侵犯淋巴结的可能性极小,而T1b期则明显升高。Sm2和Sm3期肿瘤的远处转移率分别高达21%和56%,而Sm1的淋巴结转移较低(约10%~15%),Sm1是内镜下治疗的相对适应证。另外,伴淋巴血管侵犯或低分化特征也是远处转移的高危因素。建议切除前进行EUS及胸腹部CT检查,明确是否有局部深层浸润或淋巴结转移。

在黏膜下注射后,如果病灶尚不能抬举,提示深层浸润,内镜下难以切除,应该终止EMR和ESD。国外的食管EMR 适应证:T1a期病变,结节性Barrett's食管,以及伴高度异型

增生的平坦型Barrett's食管;相比EMR,ESD更适合于T1b

期恶性肿瘤(局限在黏膜下)和Barrett's食管伴大面积异型

增生(>2cm)。

而国内对食管内镜切除应用指征尚有争议。早在2002

年,王国清等[2]报道一项154例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

的EMR治疗经验,认为食管EMR适应证是:病灶长径小于3cm,周径在1/2以内,浸润深度在黏膜肌层以上即黏膜内癌、原位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一般情况可。随着内镜治

疗技术的成熟,食管内镜切除范围逐步扩大,在患者一般状况

可以的情况下,EMR的适应证不再受病变的长度和范围局

限,仅与病变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相关。食管EMR的禁忌

证:①病变表面有溃疡及瘢痕或有明显隆起;②黏膜下注射

后病变组织抬举征阴性;③病变范围大于周径的3/4为相对

禁忌证。对于累及周径大于3/4者,可行ESD治疗,整块切除

率甚至可达到100%。食管ESD的适应证:①内镜发现食管

表浅平坦病变且活检证实为鳞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

②于病变黏膜下注射盐水后局部抬起良好。对于伴发严重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及服用抗凝剂的患者,凝血功能未纠正前不能行内镜切除治疗。

四、临床疗效

病灶在内镜下被整块切除,获得单块标本称之为整块切

除。标本固定后每隔2mm垂直切片,标本侧切缘有瘤细胞

浸润则为侧切缘阳性,标本基底切缘有瘤细胞浸润则为垂直

切缘阳性。治愈性切除,指侧切缘及垂直切缘均为阴性,黏

膜下浸润距黏膜肌层不超过5mm,且没有淋巴管及血管侵

犯;不能满足以上条件者为非治愈性切除。早期食管癌内镜

下微创治疗后追加治疗指标:(1)癌肿浸润黏膜下层深度≥200μm;(2)黏膜切除术后病理分化程度:低分化癌、未分化癌;(3)伴有脉管或淋巴管浸润;(4)基底切缘有癌细胞残留。如有上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追加治疗(外科手术/放疗/化疗)。

国外文献报道,EMR可根除91%~98%的T1a期癌

症[3-5]。ESD在美国应用不常见,欧洲也仅在近几年逐步使

用。日本在ESD治疗食管鳞癌方面,可达到100%的整块切

除率和80%以上的根治率。一项比较ESD和EMR治疗早

期鳞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ESD具有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和更

低的局部复发率[6]。最近研究表明,与手术切除相比,内镜

治疗早期食管癌具有相似的无癌生存率和更低的并发症发

生率[7]。Das等[8]比较742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内镜治疗

和手术切除的长期生存质量,发现两者的平均无癌生存时间

无明显差异(56个月比59个月)。最近一项单中心研究也

得出相似结论[9],内镜切除术联合消融术治疗食管重度异

型增生和黏膜内癌的3年生存率相当(94%),而并发症发

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0比39%)。最近一项决策分析表

明,内镜治疗Barrett's相关早期腺癌成效比最佳,即以更少

的费用可获得与外科相似的生活质量[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