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文化研究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侠文化研究思考题
1、论述司马迁对侠文化的贡献。
答:1,为侠正名、定义。
“侠”最早见于《韩非子。
五蠹》中,说“侠以武犯禁”被韩非列为五蠹之一。
直到司马迁在其著名的《史记》中放入了《游侠列传》,并描写这一特殊的群体,“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给予了正面的评价,为侠正名。
并在《太史公自序》中给“侠”下了明确的定义:“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
”赋“仁义”二字于“侠”身上,这是何等的赞叹!
2 ,为侠分类。
在《史记。
游侠列传》中,司马迁对当时以儒术取高位的“学士”颇不以为然,而大声疾呼:“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这段话为游侠鸣不平,同时也就对“侠”的内涵作了言简意赅的概括。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提出了“今游侠”、“布衣之侠”、“匹夫之侠”、“闾巷之侠”、“卿相之侠”等概念。
这五个层面的“侠”,共同构成了《史记》中宏伟浩大的侠士阵营。
3,矛盾心态。
在上自春秋下至西汉前期的这段历史中,侠开始出现并奋发勃兴先出现“游侠时代”。
著名人物有鉏麑,其事迹见于《左传.宣公二年》和《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而侠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反传统的,当真正“大一统”的专制体制构建完成之后,游侠之路也就走到了尽头。
秦汉以来,先秦“游侠”逐渐堕落为两汉的“豪侠”,司马迁就叹道“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之”。
而两汉以后,侠已经不成为一稳固的社会群体,无确定的社会学标志,而是一种“气”,一种人格特征,一种心理学的标志。
在《后汉书·卷六十一》中东汉廉范,就显示人们常将能特立独行,不惧生死以助他人的儒士称之为有“侠气”、“侠风”、“侠节”等。
2、历史文献(正史)中的侠意象与诗歌中的侠意象的重大差别(举例说明)。
答:在历史文献中:对侠客意象的表现大多是直白和枯燥的,缺乏必要的文学性和美感经验。
大多是基于事实的文字,缺少有目的的文学加工。
即使个别史传由于作者出色的个人文学修养而具有文学色彩,那么其中也缺少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意象。
在诗歌中:随着游侠诗的出现和繁盛,侠意象被充分开拓,变得丰富,具有浓烈的艺术色彩,从而丰富和扩大了侠客文学和武侠小说的表现范围。
侠诗歌中,在历史文献中原有的侠意象,如“行义”、“犯禁”、“带剑”等元素之外,增添了“醇酒”、“刀马”、“浪游”的元素。
还创造了多个侠客的补充意象:美酒意象,如鲍照《结客少年场行》说侠客是“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仇”;刀马意象,如曹植《白马篇》写幽并游侠儿首先就是“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浪游意象等等。
3、唐代武侠传奇有哪些重要作家和作品?
答:唐传奇中有著名的四大文言豪侠小说:杜光庭的《虬髯客传》、袁郊的《红线》、裴铏的《聂隐娘》、裴铏的《昆仑奴》。
宋代有著名的《太平广记》,吴淑的《江淮异人传》,刘斧的《青琐高议》,洪迈的《夷坚志》等优秀作品。
4、白话短片侠义小说有哪几种类型?
答:白话短篇小说分为话本和拟话本。
唐宋两代,流行“说话”讲故事,其底本为话本。
宋元时,文人对话本编辑加工,进而模拟话本写作,形成拟话本。
拟话本是古典小说向近代意义的小说转变的过渡形态,至今它仍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
著名的白话文短片侠义小说《三言两拍》,就是冯梦龙广泛收集话本,拟话本加以整理创作,编成“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共一百二十篇,如《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等几乎家喻户晓。
“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末短篇白话小说集还有十多种,比较有影响的还有《西湖二集》、《石点头》等。
5、试论述侠文化的源流。
一、正史:《史记》《汉书》《游侠列传》《刺客列传》司马迁:1、为侠正名、定义 2 ,为侠分类 3,矛盾心态
二、诗歌:历史文献意象,武侠诗意象
行义犯禁带剑“虽千万人吾往矣”
醇酒刀马浪游狂狷与疏荡侠客到浪子
三、小说:《燕丹子》“古今小说杂传之祖”
文言短篇小说:唐传奇四大文言豪侠小说
杜光庭:《虬髯客传》
袁郊:《红线》
裴铏:《聂隐娘》
裴铏:《昆仑奴》
白话短篇小说:话本与拟话本。
元明清白话长篇小说。
民国时期:南向北赵。
港台新武侠时期。
6、二十世纪头三十年为何出现武侠小说热潮,有哪些重要作家和哪些重要作品?
答:二十年代是武侠文学由文言走向白话的嬗变的时期,从文白夹杂到渐以白话文为叙事语言,从以短篇为主转向长篇,在内容上仍以古代传奇为主体,以侠士为主角,可说是与宣扬新思想、新文化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分庭抗礼。
二十年代武侠文学有了职业创作的倾向,向恺然、赵焕亭、顾明道、姚民哀、杨尘因等都为武侠文学界一时之选,其出版物又以绣像武侠小说为其特征,这是袭自明清小说的旧衣钵。
三十年代则是旧派武侠文学蔚成气候的年代,出现了一代以专职写作武侠小说的作家,可谓群雄并起,将中国武侠文学推到一个高峰,这与中国新文学在三十年代中的大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
这一代的武侠作家构成了旧武侠文学的主力,尤以北派五大家:宫白羽、郑证恩、还珠楼主、王度庐、朱贞木为其中的佼佼者。
白羽的《钱镖》系列,还珠楼主的《蜀山》系列、郑证恩的《鹰爪王》系列、王度庐的《鹤
剑珠龙瓶》五部曲、朱贞木的《神龙》三部曲及《边塞风云》等,各呈异彩,拥有大量的读者群。
7、论述侠义戏剧的发展过程。
8、金庸武侠小说和古龙武侠小说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
1、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格。
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一面、诗情画意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至儒、道、释教中的哲学原理, 下至古老中华的民俗民风, 无不深刻地、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2、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古代中国的兴衰历史为舞台, 从一个角度演绎、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沦桑岁月。
3、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也有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
4、金庸的武侠小说体现了作者娴熟的创作艺术和技巧。
在金庸的14部武侠小说作品中, 不仅结构安排、语言修辞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而且熟练巧妙地运用了烘托、照应、冲突、悬念等表现手法, 从而使小说情景交融、引人人胜。
古龙武侠小说的特点:
1、在小说内容上, 他的作品不同于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注重在历史环境中进行创作,演绎出一连串虚构的故事。
古龙的小说不是注重于对历史的反思、回顾, 而是善于用如诗的意境, 以现代人的情感、观念, 描写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探索。
2、在人物的塑造及武打场面上, 他的作品也不同于金庸等的描写与塑造。
人物上古龙淡化了历史背景, 但能在古代武林环境中塑造具有侦察、判断能力的人物, 同时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孤寂、深沉注入了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中。
3、在情节和环境描写上, 古龙不如金庸的优美与壮阔, 仅仅是淡淡的人景描写, 然其随意的环境及场景的描写, 为小说中的人物进入情境创设了条件, 同时, 以感情冲突制造出情节的高潮和人物的动作。
4、在语言技巧上, 古龙的武侠小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家风格。
他不似梁羽生、金庸那样传承传统, 而是大胆恣肆, 不守成规, 同时, 把现代文艺手法融进武侠小说当中, 语言句式短, 句法多变, 简洁洒脱, 力求新颖变化而又意蕴深邃。
9、论述武侠文化的核心概念:义、勇、游、信、侠气、友、帮、武。
一、义:“侠非义不立,义非侠不成”。
指陈蕴涵多值,边界富有弹性,疏通流转,历久弥新(一)“义”的内涵的演变:
古义“宜”:杀割,与“俎”字、“肴”字同根,见于甲骨文及《周礼》等上古文献。
后起义:所安、合适、应当。
“仪”:威仪,钟鼎文《尚书·康诰》中“用其义刑义杀”。
《说文》:“义,已之威仪也”。
先秦及以后:《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子·贵义》:“义者,利
也”;王安石:“理财所谓义也”。
《礼记》:“义者,宜也”;程颐:“顺理而行,是为义也”。
《大戴礼记·盛德》“司寇之官以成义”《易·系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孟子:“敬长,义也”;洪迈:“至行过人曰义”。
(二)、侠之“义”的建构
墨家认为人应该有忧患意识和救世精神,大力倡导义,提出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认为:“义者,正也。
……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儒家提倡重义轻利,把义作为君子必备的品质,提出了“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等观点。
在义、利这二者之间,义则显得更为重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更是大力提倡义,主张“士穷不失义”,认为义至高无上,君子不仅要重义轻利,更要在义与生命发生冲突且二者不可得兼时,毅然决然地“舍生而取义”。
侠文化就是在与儒、墨之“义”的交互影响中形成了自己的侠义观或侠义精神。
在侠文化精神中,侠义是侠文化阐扬的一种核心精神,义是侠之为侠的精神支柱。
几千年来,在侠由历史形象到文学形象再到思想观念的价值转换过程中,“义”如同人性的试金石,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贯穿于侠文化的精神历史,积淀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深层,尤其充溢于武侠小说文本深层结构之中。
(三)、侠之“义”(正义)的诸性质
1、“社会结构的正义”:“人之关系的正义”“群体性的正义”“个体性的正义”平不平报恩仇
2、“绝对命令性”:无条件性“非正义循环”“正义的脆弱性”“法律的不法与超法律的法”“形式正义”、“程序正义”、“实质正义”
3、“陌生人的伦理”:“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
4、对“武”的控制:“士之任气而不知义,皆可谓之盗”“恣欲自快”帮弱者和相互帮
5、忠、孝、仁与义
二、勇
(一)、“勇”的缺失:“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勇,凶德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义”对“勇”的控制
(二)、“仁”、“义”与“勇”
大仁者必有大勇,大勇才能实现大仁;无勇,义就失去了践行的根基;无侠不勇,无勇非侠
非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以不逊为勇”;《留侯论》“匹夫见辱·······”《吕氏春秋·当务》;恐惧不必恐惧的对象应恐惧的不恐惧
(三)、“勇”的内涵
“勇气就是不顾非存在的威胁而对存在进行肯定。
”把恐惧纳入生命本身来对抗“不可能”的绝望;恐惧是执勤的自我担当恐惧肯定生命成长;萎缩存在来抗拒非存在
1、担当死亡:肯定正义原则的“无上性”,肯定牺牲和奉献对于人类的必需性,承担起由死的恐惧所预感的对存在的否定
2、担当“空虚”:“义”的召唤,用勇战胜了空虚。
肯定精神的自我成长,肯定人类能够生存在意义之中
3、担当苦难:不相信人生苦难的必然性和受凌辱的合理性,使应该公正的公正,使应该正义的正义,以此来抗拒罪恶和苦难
(四)“侠气”之“勇”的本体性
1、生命本体的诉求:“为了完全的自我肯定,生命一再要求那种能放弃某些甚至全部安全的勇气”
2、生命力的显现:赴死的勇气与求生的勇气;“成其所是”,而且去“成其应是”;“生命的本质部分压倒了非本质部分”
3、“养勇”:生发之气不足,易于贪吝,必然无勇。
“养气”:“古之侠烈之士,所以大过人者,则存乎胆与气矣”
三、游
(一)、产生“游”的原因
1、空间不平衡:生活质量、文化能量、物质密度,权力等级、效益产出
2、社会变革:生活质量和人类能量的重新组合与配置
3、既定生活模式的突围: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固化了的等级化的空间的挑战,《秦律杂抄·游士律》。
(二)、中国文化中的“游”
“游”的本义:“旌旗之流”,举着氏族的旗帜出行,旗帜代表了氏族神或氏族图腾,带有神圣性或神秘性。
有游宦、游学、游食、游方、游思游于艺、游于方之外。
三种游人:
游民:迁移、逃荒、战争、强制。
性质:认根,认同文化。
游士:求学、求官、求职。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矣”游侠:士与大众、思出其位。
(三)、“侠”之“游”
1、地理空间之游:游行,“别我不知何处去,黄昏风雨暗如磐”、“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王权止于县”
2、社会空间之游:游离,身分、地位、阶层、群体之间,法律、伦理、规训、禁忌的边缘,“显”与“隐”之间。
3、精神空间之游:游神,自由之精神、超越之精神、想象中去精神突围、促使精神的成长、获得自由感
三种游交互纠结,相互补充。
放弃安全,放弃已经熟悉的生活模式;放弃占有,游的结局是归家,而侠无家可归。
侠是“先验的无家可归之人”,只好永远以“天地为逆旅”。
侠的价值在游中才能充分呈现,无侠不游,无游不侠。
(四)侠“游”之内涵:自由精神
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自我感觉的自由与客观存在的自由。
四、信
人神沟通的品质要求;人神关系的一种规范;一种宗教禁忌
(一)主流思想对于“信”的认识
1,肯定”信。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
”《吕氏春秋·贵信》;孔子:“四教”;孟子:“五伦”;贾谊:“六美”;董仲舒:“五常”
2,限制”信。
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朱熹:“信不足以尽诚,犹爱不足以尽仁。
”
(二)侠之“信”
利益当下让渡路径依赖
1,对“信”的“信仰”:“言必信,行必果”;“千金一诺”;“任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无信就无义,“背信”就是“弃义”;突破“循环困境”;源于“勇”
2,侠之“信”的当代意义与价值:a、超越“互信”,“尔无不信,朕不食言”b、超越功利:生命本身的价值的诉求 c、超越制度担保:人格担保 d、制度的维护成本以及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五、侠气
(一)中国人特定的英雄情结
“综合的尽气精神”,中国式的英雄不一定是侠,但一定得有侠气。
自由精神: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血性与生命力:非理性,无法“目标管理”,“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扫荡:“清净无为”、“无可无不可”、“难得糊涂”
(二)侠气的构成
四种要素:义、勇、游、信
四种表现:侠性、侠胆、侠情、侠识
三种情感:正义感、义务感、耻辱感
六、武
在实存世界中,侠不一定武。
在文艺世界中,非武不侠。
(一)文化内涵
1、人格、胆气、情操、心胸的凝聚、文化传统的追忆、人生境界的领悟
2、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的感受,心灵情感和生命的外化形式,武功的使用受特定的侠气支配,而特定的侠气又是练武的结果。
3、学习武功就是学习成长,习武的过程就是克服人类先天的生理局限,去把握生命的自由的过程,战胜自身,超越自身。
(二)武功与巫术
相似:技术层面,通过某种程序,运用意志和意念能力,控制掌握更大的力量,一种控制术。
精神层面,具有某种超越性,为对抗外在的压迫或压抑,超越自身被限定的存在,获得更大自由度的追求。
相异:对象,巫术是企图控制外在世界中的自然或超自然的力量;武功则是“反求诸己”,要控制自身的身体,激发出潜在的生理和心理能量。
目的,巫术主要是应对物质生活的挑战,故成为科技的前身;武功则是用于应对社会生活,有着更强烈的伦理意义。
七、友
自然的关系:血缘(基因相近);建构的关系:情侣(基因复制);朋友(情意相投)
1,功利与超功利:“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
道义追求与功利效应:“友也者助也,明乎朋友之道者,交相助而后济”、“效劳和利益照顾是普通友谊的养料”、“他们厌恶和排斥在他们之间造成差别的字眼:恩惠、义务、感激、祈求、感谢等等”、“交(友)乃人伦之本务,王道之大义,非特士友之志也”
2,侠文化的“友”:“异性兄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精神契合的力量,超功利,超生死。
具有共生性(共生性关系的特点是使人失去了自主性,使自己成为他人的一部分。
或者被他人吞没,或者吞没他人。
“被虐待狂”和“虐待狂”。
)、同性恋和攻击性。
八、帮派
朋友一扩大,就成了“帮”、“任侠”;参与一个更大的实体:“家族聚居”。
如墨子集团、澹台灭明;战国养士: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两汉豪侠群体;门生弟子。
建构一个心理整体:象征:“杏黄旗”、“打狗棒”“镇帮之宝”
建立秩序:对自由和个性的压抑
正义原则与团体利益:正派与邪派
共同体的边界:内与外,“君子群而不党”。
是民治的一种方式(By the people)
当代武侠小说:经济意识,组织结构,运作机制,还是管理规则,以及团体理念都类似当代社会中的公司财团。
效率: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伦理共同体
九、恩仇
(一)施恩与报恩
施恩与行侠:1、不是出于对人类苦难真诚地颤栗,不是出于对人类生命的尊重,不是出于对正义的渴求,那么,行侠就可能变异为“施恩”。
施恩与行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一是从自我出发,一是从他者出发可能自我痛苦,但不能共同痛苦,不能深切地体验到他人的痛苦。
他们的行侠就成为表演,一种“侠之风流秀”。
“作为公共利益的实施者,但不是作为人本身而行动他们可能称之为“替天行道”,但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种施恩,在某种意义上,仍是将他者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
2、“穴鸟”行为:高阶级的鸟总是喜欢去援助低阶级的鸟,而且常常帮助争斗中的弱小者,并以此来肯定自己的高阶级地位。
如果行侠成为施恩,就是一种自我高价值的肯定,还可能暗含着对受助对象的一种轻蔑,因为并没有将受助者、被救者视为平等的个体生命。
报恩:“平生无恩酬,剑闲一百月”
十、性别
(一)文本男性化
“情节本身遏制了女性”、“类型硬壳”,制造性别的技术,必然生产出特定的性别意识,美女是稀缺资源,应按照武功高低来优化配置。
(二)叙事策略男性化:男性霸权、“深层无意识”
1、正面女性形象的缺失
2、女性友谊的缺失:情节套路离间女性之间的关系,让个体女性依附于个体男性”;权力意识塑造了叙事程式,而叙事程式又强化着权力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