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关系刍议
结合自身谈谈自己所在地域的文化是如何影响你性格的800字
结合自身谈谈自己所在地域的文化是如何影响你性格的800字
我所在的地域是南方的一个小城市,这里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的文化影响了我性格的方方面面。
首先,这里的饮食文化影响了我的性格。
南方人以吃为天,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美食,糕点、粉面、菜肴等等都让我爱不释手。
这也让我拥有了细致入微的品味和对大小事物的关注。
同时,在南方,用餐时我们会有一些小习惯例如先敬长辈,对食物的尊重等,这也让我具有了谦逊和礼貌的品格。
其次,这里的人文历史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性格。
南方是一个充满古风的地方,这里的人们钟爱传统文化,例如山水画、石榴花等。
这也让我从小就开始接触到文化艺术,同时也让我具有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强烈珍视和继承意识。
同时,南方人们思维灵活、善于交际、富有领导力,这也让我具有了开放、包容、有领导力的品质。
最后,这里的氛围也影响了我的性格。
南方的气息是比较南国气息的,这里的人们悠闲而优雅,这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放松和享受生活。
同时,南方人们讲究生活品质,例如住房、交通、环境等等,这也让我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品质。
总的来说,我所在的地域的文化影响了我性格的方方面面,让我具有了细致、谦虚、礼貌、文化传承、开放、优雅、领导力等品质。
我非常感谢这个地方所带给我的一切。
地域文化与作家个性
《大刘庄》(写农村青年的混沌生存状态)、《冷
土》(《收获》1982年第5期,写一个农村女青年
努力要逃离农村、可在城里又感到自卑的紊乱心
态)这些作品,就是她在安徽农村生活过的结果。
史铁生是北京人,下乡去了陕北。后来,他发表了
反映陕北农民艰苦人生与平常心态的名篇《我的
“开玩笑”的意思、“为么子”这样一些日常生活语
言),使小说充满了湖南风味。那么,外地人看不
懂怎么办?周立波的办法是:在方言的下面加注
释,这样就解决了。周立波的这种方言意识也是
很耐人寻味的。当代湖南作家普遍喜欢在作品中
揉进方言,都是来自周立波。到了韩少功的《马
桥词典》,更以“词典体”去琢磨方言,发掘方言深
(《文汇月刊》1989年第6期,讲述了一个回民复
仇的刚烈故事)一直到那部《心灵史》对于一代又
一代“哲合忍耶”教派不屈不挠地为传播信仰、捍
卫信仰而苦苦奋斗、流血牺牲的“教史”,都写得
那么悲壮、那么崇高、那么决绝、那么惨烈,令人肃
然起敬!而他的小说《北方的河》对于黄河、湟
水、额尔齐斯河、永定河、黑龙江不同气势、不同意
另一方面,作家的个性还体现在能不能以出
色的创新意识和相应的文学成果去写出地域文化
的新气象来。
比如山西作家群、陕西作家群、河南作家群和
湖北作家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写实主
义为根本的。但是,在1980年代西方“现代派”
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这些传统
的写实主义文学的作家群也悄悄开始发生了变
幽默与讽刺的力作打好了基础———从《活动变人
共性与个性兼容,现代商业与地域文化并重论文
共性与个性兼容,现代商业与地域文化并重【摘要】在讲究城市个性、建立城市文化的今天,城市中心商业街区的文化营造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现代化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者对商业中心的环境及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打造具有地域个性及文化的现代化城市商业街区时,不仅仅是遵循“随波逐流”的大众化,更是对一个城市的性格及文化的折射。
文章针对现代商业空间与地方传统空间形态的结合及在建筑造型及立面中融汇地域文化意向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综合性商业空间地方传统空间地域文化意向地域特征元素地域文化精神勒柯布西耶曾指出,建筑应成为时代的镜子。
建筑反映了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水平,是时代历史的记录。
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应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色。
当今的建筑设计存在着对历史文化的轻视,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千篇一律、冷漠、单调、缺乏亲和力。
怎样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怎样把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建筑设计作为一门科学,应对传统元素进行选择、提炼、抽象、转化,使之符合时代要求;动态地对地域建筑文化进行分析,创造地发展地域特色,并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进行再创造。
现存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致使现有文化被强势商业文化所统治的结果。
未来的地域建筑创作如果要发展,就需要有文化作为根基。
商业空间尤其是大型的综合性商业空间,是一座城市商业活动和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媒介空间,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场所,它能有效的反映出整个城市的文化特质与民俗风貌,体现城市的社会文化象征,它的规划和建设已成为完善城市职能,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挖掘在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中地域特征的表达与体现,来寻找现代大型商业空间在城市环境中的真正意义。
1 探索现代商业空间与地方传统空间形态的结合我国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多数项目在建设和开发时,不注重整体环境设计,更多的注重经济效益与商业价值,对其环境适应性的要求研究不够,未能充分发掘地域性设计的深层涵义。
文化共性与个性范文
文化共性与个性范文文化共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独特的个性。
但是,只有通过共享相似的文化共性,个体之间才能理解和沟通,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
文化共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并在相互合作中实现个体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的平衡。
例如,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尊重长辈、重视家庭、勤劳、谦卑等价值观念就是文化共性的体现。
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帮助个体形成共同的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文化共性并不意味着个体没有个性。
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个性的形成受到个体自身的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因此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特的。
个体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选择。
个性给予了个体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在社会中充分发挥了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正因为个体的个性的存在,社会才能更加多样化,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文化共性与个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个体的个性受到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文化共性会塑造和影响个体的个性发展。
同时,个体的个性也会对所处的文化环境产生影响。
在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中,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创新与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共性逐渐被改变和重构。
同时,个体的个性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持文化共性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展个体的个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只有找到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平衡点,才能形成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社会,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文化共性和个性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能分割的两个概念。
文化共性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它通过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塑造了个体的社会认同感和个人行为习惯。
个性则是每个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它给予了个体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地域文化与作家个性
地域文化与作家个性
樊星
【期刊名称】《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2)005
【摘要】地域文化哺育了文学.但在同样的地域文化影响下,有个性的作家仍然能写出具有独创色彩的作品来.一方面,作家可以在"行万里路"的生命体验中吸纳四方灵气,写出风格不拘一格、色调变化万千的作品.另一方面,有才华的作家,又可以凭着自己具有创新意味的作品改变地域文化文学的传统面貌,写出新的天地.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樊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
【相关文献】
1.地域文化背景与作家的文学个性差异——吴越文化视域中的鲁迅与茅盾 [J], 鲁雪莉;王嘉良
2.地域文化与作家审美个性及风格——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文学创作比较论之一[J], 韩鲁华;韩云
3.地域文化与作家人生建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创作人生地域文化解读 [J], 韩鲁华;张亚斌
4.秦文化的个性特征与关陇作家群的兴起--明代中期关陇作家群形成原因探析之三
[J], 师海军
5.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以30年代作家为例 [J], 黄亚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域对人性格的影响
地域对人性格的影响我们都听过“不到东北不知道胆有多小,不到广东不知道钱有多少”,意思是说东北人勇敢豪爽,广东人精明强干,懂经营会赚钱。
在人们的印象中,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
提起江浙人,闪现在脑海中的就是温婉闲适,非常细致的生活,一说起山东人,大家就会认为他们既传统又豪爽还不失精明,而山西人则憨厚朴实。
人的性格的确有地域性,地域是怎样影响人性格的呢地理特征促使一个地区的居民形成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地理特征对人的性格有很大影响。
我们都知道“海洋文化”、“黄土文化”这两个名词。
山西就是“黄土文化”的代表之一。
山西远离海洋,临近黄河,海洋的开放文化对山西人影响微乎其微,而受“黄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很大,因此山西人具有憨厚朴实、相对守旧的性格特点。
广东则是海洋文化的代表地区。
海洋文化是开放的文化。
在临近海洋的地区生活,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海上航行交流的机会很多,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多。
这样就形成了广东人容易包容和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
山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一边伸向太平洋,另一边伸向黄河,受“海洋文化”和“黄土文化”的双重影响;同时它处于南方和北方的过渡地带,所以山东人具有南方人和北方人双重的性格特点。
一方面精明能干,另一方面豪爽冲动。
历史积淀、历史文化对人的性格有巨大影响一个地区的人性格同一性,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才形成的。
一个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文化对人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满族等游牧民族多生活在中国东北,游牧生活要求他们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近乎野蛮的性格。
游牧民族能歌善舞,鲁莽冲动,又很讲义气,这些性格特点流传下来,影响着现代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的性格。
游牧民族很少有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因此他们的民族文化也就很难对南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
江浙地区土地肥沃,水源丰沛,人们生活富足安定,就会安心于自家生活。
历代皇帝都很青睐江浙居民,因为他们对财政的贡献很大却从不造反。
这些历史渊源也造就了江浙人安逸的生活态度和性格特征。
从乡土文化到全球文化——文化差异与共性
从乡土文化到全球文化——文化差异与共性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在地理、历史、社会等各方面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
一方面,文化是每个国家、民族的独特精神世界,展现了他们的特有思想模式、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差异与共性的问题成为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彰显了民族精神的真正内涵。
它们是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涵盖了民族的神话、传说、戏曲、音乐、民俗和习惯等方方面面。
尽管这些文化形式在当今中国社会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时表现出了一定的脆弱性,但它们仍然富含着人民的深刻思想和智慧。
当然,中国的乡土文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和其他文化一样,都面临着与全球文化的交流。
事实上,全球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
这种文化渗透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电视、网络和其他媒体形式中出现的西方文化元素,以及大量的国外文化产品涌入中国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文化加速交流的同时,也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
文化差异是广泛存在的,不同的文化会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和思维方式等。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没有及时弥合文化差异,就可能会导致误解、冲突和困扰。
文化共性则是所有文化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类思维特点。
它们是人类社会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所面临的类似问题和共同命运的表现,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
为了增进文化交流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应提高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
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应基于尊重和平等的原则,互相学习,包容差异。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网络、博客和在线论坛上自由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交流。
这些新的媒介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广泛和快速的渠道。
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和共性是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应既保护并弘扬自己的文化,又要关注世界各国的文化,尽力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从而建设一个繁荣和谐的全球社会。
关于中国区域文化的讨论
中国文化的区域性格特征课后思考第六组郭秋林3120100118 1、讨论中国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环境变化多样。
而中国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与诸多古文明相比,中国文化不仅在历史上更具延续性,而且由于各地的环境更加不一样,并随着历代的长期变化而融合了更多异源文化,是中国文化更具有将多元性一脉相承的趋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的相异性主要源于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特点。
我国的总体所在,本与巴比伦、埃及等古文明所处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域不同,处于北温带,甚至北部延伸至亚寒带区域。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较为显著,而南北巨大的纬度差又导致了从我国最北部东三省区域到岭南、长江三角洲地带乃至南部的珠江流域都有各自的地理“小环境”,温度、降水、植被等各方面都有显著不同。
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以南北的地域差异为主。
正如各地土里生长出不同的树木一样,文化也因各地所接触到的事物、历来风俗的特点,而被打上烙印。
●随历史发展,我国文化的区域性也有过不同历程的转变:首先,在古代农耕文化时期,我国南北文化发展便早已出现了发展方向和进度的各异,北方则“先行一步”。
由于历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发展建设都以北方为重,除南宋等少数朝代将都城设于江南,于是北方的文化发展状况远好于南方,而福建、两广等地常被视为“荒蛮之地”。
而随着中国人口的两次南迁,北方唐末爆发安史之乱、北宋末期遭金人入侵,北方文化的发展优势逐渐消去,唐朝就曾有南北均衡发展的时期。
到明清时期,四大才子、乾隆六下江南,可见南方的文化优势已开始显现,以河南为中心的都城文化逐渐沉沦。
随着近先代,工业文明乃至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东西部的文化差异也开始显现。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从东部沿海入侵我国,而同时,相应的地区在战争冲击与殖民统治下,也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深远影响。
而与之相比我国西部的文化则更多的保留了其原有的形态,较之东部对外交流更加频繁便捷,西部则略显落后。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东部的现代文化向西扩散,这将形成带动发展乃至共同发展的局势。
个性·共性·前瞻性——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刍议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2.1-2订阅:2022年1-12期《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园地版、人物版文|施茂枝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有时甚至占比颇高。
统编本教材对此类课文的重视达到新高度,增加篇目,创新编排形式,甚至独立组元,促成其成为当下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热点。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一直都是以阅读为中心的综合型教材,选文为构成主体。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亦为选文,关于此类课文教学,应在课程顶层设计意图和选文普遍功能、意义的框架下思考,把握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关注特殊性,也不能轻忽普遍性,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在内外力量的推动下,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其实从未停下脚步,小学语文课堂在新世纪课改之初与20年后的今天相比,其变化清晰可见。
所以,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也应与时俱进,踩上改革、改变的节奏。
一、审思明辨寻“个性”入选统编本教材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多数为叙事类作品,包括非虚构的人物传记、故事或散文和虚构的小说,前者如《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等,后者如《军神》《金色的鱼钩》《小英雄雨来(节选)》等;还有少量抒情类作品,如《七律·长征》《延安,我把你追寻》《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以及唯一的说理文《为人民服务》。
那么,这些课文,有何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要求阅读的作品有“叙事性作品”“优秀诗文”,第三学段要求阅读的作品有“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优秀诗文”,除了《为人民服务》外,小学统编本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体裁全在课标设定的范围之内。
单从文章体裁或样式看,与其他非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无别。
因此,考察统编本教材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个性,必须别寻视角。
此类课文增加有其突出的背景,从中不难发现此类课文的独特性。
人类学知识:文化和地区性特征
人类学知识:文化和地区性特征人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包括研究人类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如语言、思维习惯、信仰和价值观。
人类学家研究不同地方和人群的文化和地区性特征,从而理解人类的多样性和共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文化和地区性特征对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首先,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涵盖了各种日常行为和传统习俗。
文化可以在社交活动中显现出来,例如在不同的聚会和庆祝活动中服装、美食、音乐和舞蹈的不同。
同时,在工作和商业活动中也可以看到文化的体现,例如商业礼仪、品牌包装和产品设计的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渊源和融入的文化方便,这些方便在日常生活中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其次,地区性特征是指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中的人们所拥有的特定行为和态度。
地区性特征可以涉及人们对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例如关于政府、税收和社会福利的态度。
它还包括人们对性别、家庭和婚姻的态度,以及对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看法。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环境都会影响人们的地区性特征。
文化和地区性特征修正并建立人们的社交和行为方式。
文化和地区性的特征还与人们的个性和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一个以家庭和集体利益为中心的文化中,个人可能会更多地关心家庭和社群的利益,而在更注重个人独立的文化中,个人可能会更多关注自己的成就和幸福感。
地区性特征也可以在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中看到,例如不同文化和地区中关于礼仪和交际方式的差异。
文化和地区性特征对于人类学家帮助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共性。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和文化的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人类学家可以揭示文化和地区性因素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产生的影响。
这种研究透过指定文化和地区性多样性的意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来促进跨文化沟通和理解。
例如多年来,人类学家一直在研究不同文化中如何定义道德和正当行为的观点和实践方式,从而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行为准则。
这种调研除了帮助我们建立跨文化沟通以外,也有助于避免可能发生的文化摩擦及误解。
地域对人性格的影响
地域对人性格的影响地域对人性格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入的话题。
人的性格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地域因素是环境因素中的重要一部分。
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这些因素都会对他们的性格产生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生活在海洋沿岸的人们可能更加开放和乐观,因为他们接触到大海的壮丽景色和宽广的视野,这些都有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与此相反,生活在高山地区或严寒地带的人们可能会更加坚韧和适应力强,因为他们需要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寒的环境。
其次,地域对人性格的影响还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元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性格特点。
例如,生活在西方文化传统下的人们可能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追求自我实现和竞争;而生活在东方文化传统下的人们可能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关系,更加注重和谐、尊重和团结。
此外,地域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对人性格产生影响。
经济状况好的地区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人们更容易获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这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自信和积极性。
相反,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会导致人们面临更多的压力和困境,这可能会使人们变得更加压抑和消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地域因素对人性格的影响是存在的,但人性格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体差异,不仅仅由地域因素决定。
不同的家庭和个人经历也会对人性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样的地域环境下,不同的人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这取决于每个人独特的遗传和生活经历。
综上所述,地域对人性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是由地理环境、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地域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了解地域对人性格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也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大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和人性化
大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和人性化大众文化和地域文化是现代文化中两个重要方面,它们既有相互独立的特点,又有相互依存和交融的关系。
在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在不断扩散的同时,地域文化仍然是影响人们行为和思想的重要因素。
同时,人性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即需求更符合人性化要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如何处理大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和人性化的需求,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大众文化,又称大众化文化,指的是能被广泛接受和欣赏的文化产品。
在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了主流文化,它涵盖了娱乐、音乐、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领域。
大众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例如大量的生产、广泛的流传和影响力等。
在全球范围内,大众文化也被人们普遍接受和欣赏。
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和传承方式,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本的武士文化等。
地域文化反映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和地域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一方面,大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会导致地域文化的衰落和忽视;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容易被大众文化的强势侵蚀和冲淡。
然而,人性化需求是二者之间的重要联系点。
人性化要求文化产品和服务应该更符合人们的需求、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更好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人性化需求是人们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更高要求,它不仅与大众文化、地域文化有关,还涵盖着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等方面。
因此,如何处理大众文化、地域文化与人性化需求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人性化需求是与大众文化、地域文化紧密相关的。
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面,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文化背景的需求,在文化内容上要兼顾大众化和地域化,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多元文化需求。
其次,要加强对地域文化保护的力度。
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需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地方文化的传承以及推广地域文化。
东西地域相同,不同,推文
东西地域相同,不同,推文
摘要:
1.东西方的地域差异
2.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3.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性
正文:
东西方的地域差异显著,这是由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东方文化以我国为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家庭观念、礼仪道德,强调中庸之道。
而西方文化以欧美国家为代表,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倡导民主、自由、个人主义。
在地理环境上,东方多平原、水网密布,这使得古代东方国家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文明。
西方则以山地、海洋为主,有利于游牧民族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独特的探险精神和海洋文明传统。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东西方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等领域,还包括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促使人们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误解、冲突。
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通过教育、传媒等途径,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理解,从而促进全球文化的和谐发展。
总之,东西方地域文化的差异是我们共同面临的现实,而推动文化交流与
融合则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
小学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小学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共性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共性备受关注。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不例外。
接下来本文将从小学阶段探讨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共性,以及如何加强小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1.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不同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北方靠近蒙古高原和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小学生可能会在春节期间庆祝“腰鼓节”、“切糕节”等地方特色节日,而南方地区则可能会有“年糕节”、“舞龙舞狮”等节日。
2.不同地域的民族习俗不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地域的小学生也在逐渐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如云南、贵州等地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小学生可以了解到傣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3.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的差异地球是多样性的,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如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大多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这里的小学生往往过的是荒漠化的生活,而东南沿海地区则多山多水,小学生可能会接触到不同的水产养殖或海洋文化。
二、地域文化的共性1.崇尚传统文化的风格虽然不同地域的文化相差较大,但全国各地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如写毛笔字、传统中国画、学咏春拳等。
在小学阶段,学生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元旦、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2.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许多历史文化重要事件都与不同地域的小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楚国、晋国等,都是历史上的大国,相关的典故和故事常常出现在小学的课本中。
3.提高地域文化自觉性小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了解自己国家的地域文化也是培养国家自豪感和归属感的必要途径。
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应该不抱偏见地去了解理解,同时更要互相尊重、共同交流。
三、加强小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1.开展多样化的地域文化教育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开展多样化的地域文化教育,如组织学生进行地域文化考察、开展各类地域文化展示等,营造出更为浓厚的学习氛围。
培育城市文化个性的思考
培育城市文化个性的思考□夏泽良城市文化个性关系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和走向,是反映这座城市特色的标志和品牌。
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一方面体现在外观上特有的文化形象,一方面体现在内涵上鲜明的文化气质。
这种个性化的形象和气质,只能是土生土长的,只能是从城市所在区域的人文生态环境中生发出来的,只能是从城市所在区域的文化根基中生长出来的,这已经为国内外众多文化城市的个性特色形成的历史和经验所证明了的。
近年来,南岸区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从深入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精彩的地域文化入手,在培育城市文化个性和特色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文化个性和城市特色怎么确立?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景观、形象、空间以及氛围、气质、灵魂,从而使城市文化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济南称“泉城”,景德镇称“瓷都”,杭州称“人间天堂”,维也纳称“音乐之都”等等,都是特有文化使之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城市特色。
南岸是重庆的主城区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有大禹治水经南岸涂山娶涂山氏为妻的传说,近有抗战遗迹遍及区内的优势资源。
基于此,第一步,我们从各类本土文化中深入发掘和正确认知文化特征,在做出准确可靠解读基础上,对文化个性给予明确定位;第二步,从保持这种原有文化特征,维护好生成它的城市格局、风貌以及空间特征、整体环境、人文精神等,在城市建设中努力以留住文化个性;第三步,从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特色出发,把文化个性忠实地反映在城市建设上,以固化城市特色。
近年来,我们先后大禹治水娶涂山氏为妻的传说发生地弹子石兴建了大禹文化广场、在抗战资源异常丰厚的南山建设了抗战博物馆、在与渝中半岛隔江相望的南滨路建设了重庆餐饮第一街——南滨路美食街、在南岸复建了巴渝老民居建筑群——重庆印象等等一大批城市文化个性项目上。
在培育文化个性和城市特色中,我们根据城市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个性形成肌理、构成因素和生长发育条件,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自然和人文基础发展城市,让城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有机融合、和谐共生,依托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去生成自己的形象和气质特色。
地方文化差异与统一性
地方文化差异与统一性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地域辽阔、风俗各异,每个省、每个城市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承和特色。
如何在文化差异和多元性的同时,实现统一性,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地方文化是指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之间,因环境、生活特点等多方面原因,形成的特殊文化系统。
中国地域辽阔,在不同的地方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承和特色。
比如,东北地区喜欢吃辣、爱喝酒;南方人爱吃米饭、夏天喝绿豆汤;西北人喜欢吃面食、喝酸奶;山东人爱吃大闸蟹、崂山茶等等。
每个地方独特的文化不仅表现在风俗习惯、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方面,还传承着历史、客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这些文化都是各地域特有的,因而形成了丰富而多彩的中国文化。
二、地方文化带来的挑战地方文化多元性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乡差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城市的文化发展与农村不同步,人们的观念、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让内部统一化的难度加大。
另外,地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教育格局的不同也是一个挑战。
不同地方的课程设置、教育模式等都不同,这也导致了同样学生背景的人,在教育课程及素质上存在差异,这也让文化融合变得难以实现。
三、如何实现地方文化的统一性地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带来了难以忽视的问题,但是如何在不失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实现统一性,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
首先,建立统一的法规和制度来减少文化差异。
虽然每个地方的法规和制度不同,但是一些必须遵循的规则,比如网络安全、教育制度等,应该是一致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文化差异。
其次,教育模式也需要统一。
虽然不同地方的教育模式各具特色,但是应该建立一套适用于全国的教育体系,保证全国各地的孩子,都能接受到同样水平的教育。
最后,鼓励文化交流和融合。
文化交流可以让不同地区的文化互相了解、融合。
通过举办文化节、旅游交流等活动,可以让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从而消除文化隔阂,实现文化统一。
中医学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论述
中医学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论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不仅在一般哲学中普遍存在,而且在中医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把握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对充分理解中医大有裨益。
1共性和个性一般关系的体现有人将共性与个性比喻成一组彩色铅笔,共性是用于书写、绘画的铅笔,个性是颜色不同。
还可把共性与个性比喻成一棵树,共性是整棵树,个性好比树叶、树枝,每片树叶、每根树枝都反映整体信息。
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两者的辩证关系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共性和个性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中医学的重要特征是辨证论治,体现了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它是个性与共性矛盾的展开。
辩证论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中医辨证论治所得的具体证候,是共性与个性特征的统一体。
这种治疗观念和思路,在治人与治病的关系上,更重视人;在整体与局部、机能与形质关系的处理上,更重视整体和机能;在对病变共性和个性的关注上,更重视共性。
由于个性特征的产生往往与个体对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的个性化反应及体质因素密切相关,故辨证诊断的重点是对个体的个性化特征、个性产生原因和机制进行辨析,最终使个体的多样性个性特征在证候的整体诊断中得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要想全面掌握个性特征,在收集表象信息时,必须认真仔细地进行临床观察,收集些能够反映个性特征的表现;同时,在治疗时除要针对共性特征外,还应特别注意对个性特征的调整。
中医临床常常在经方或验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治疗,其中作为处方基础的经方或验方的药物、药量等主要针对共性特征,而加减的药物、药量等主要针对个性特征。
对个体特征的掌握往往是辨证论治水平的最好体现。
在中医辨证中有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及六经八纲辨证,由于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符合温病病情变化规律,故用作温病的辨证纲领确实有利于温病的治疗。
人文地理与城市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共享
人文地理与城市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共享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载体,也是人文地理与城市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
不同地域、不同历史、不同文化的城市,都拥有独特的人文地理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
这些多样性既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社会文化共享的基础。
一、人文地理的多样性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城市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方面的特征。
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巨大,这也决定了城市的多样性。
首先,历史和地理位置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通常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往往成为经济中心;而位于内陆的城市则可能受限于地理条件,发展相对较慢。
同时,历史的积淀也使得不同城市在建筑风格、文化传承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其次,气候和地貌也对城市的特征产生深远影响。
南方城市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发展,因此南方城市往往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而北方城市的气候寒冷干燥,适宜工业发展,因此北方城市往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地貌的差异也使得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方式各不相同,例如山地城市和平原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有着明显差异。
二、城市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城市社会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城市的软实力。
不同地区的城市社会文化有着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多样性使得城市更加丰富多彩。
首先,不同地区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例如,西方城市普遍信奉基督教,而东方城市则以佛教、道教为主流信仰。
这种宗教差异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宗教活动,也塑造了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其次,不同地区的城市有着不同的节庆文化和民俗习惯。
例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排灯节等,都是城市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分享。
最后,不同地区的城市有着不同的艺术和文化表达方式。
例如,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北京的故宫等,都是世界知名的艺术殿堂。
地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关系刍议
地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关系刍议——以岭南文化为例在近年掀起地域“文化热”中,地域文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这不仅是一个理论,而且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实践问题。
因为各地都在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或文化大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区),以及文化名城(镇)等,作为文化建设的目标。
这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在当今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其提供文化支持问题。
基于此,很有必要弄清地域文化概念,地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关系,以便有的放矢,根据两者联系和差异,提出和制定地区有关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对策和措施。
反之,则有可能在这些方面彼此雷同,达不到预期效果,有关文化发展建设的规划就有可能流于一句空话。
岭南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质共性和个性差异,可以说明地域文化这方面的理论问题,本文即想作为引玉之砖,引起讨论,并求教于方家。
一、地域文化概念著名史学大师、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曾说过,中国文化有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不能离开这种时空差异,笼统地谈论中国文化。
这个论断成为界定地域文化的理论基础。
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产生、分布和传播总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是不能不受地理条件制约的,而且在事实上,许多物质文化成果就是人类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加以人工驯化、加工创造的文明成果,深刻地打上地域条件的烙印。
如珠三角出产的香云纱,只有顺德河涌里的淤泥才能浸渍出来,其他地方不行,所以香云纱是顺德的特产,是地域物质文化的一个典范。
又人类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形态。
广东人喝凉茶,山西人食醋,西南山里人嗜食辣成风,舍此就会感到不舒服,于是形成不同饮食文化,这也是地理环境在起作用。
举凡这种事例,不胜枚举。
因此,可以说,地域文化是指产生在特定环境、特定范围,有鲜明、稳定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幷且自成一个系统的文化体系。
地域文化最大特征是以特定地域为依托而产生,离开这个地域,就等于釜底抽薪,无所依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种没有地域概念,到处通行的文化,恐怕不能称为地域文化。
地域文学的文化共性
地域文学的文化共性
孙爱霞
【期刊名称】《理论与现代化》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从地域的角度认识、概括文学与文化的特征,古已有之,《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
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元代傅若金则把地域的范围推广至南北方:“夫南北之气异,文亦如之。
南方作者婉密而不枯,其失也靡;北方简重而不浮,其失也俚。
”古人多是从南、北方的宏大角度进行比较、概括,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学术分科越来越细,学人审视当地文学与文化时越来越注重以行政区划为界对文学进行总结概括,如北京的京派文学、上海的海派文学、天津的“津味”文学、山西的“山药蛋派”等,都是以行政区划来界定。
【总页数】3页(P112-114)
【作者】孙爱霞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长寿企业的文化共性 [J], 梁忻
2.长寿企业的文化共性 [J], 梁忻
3.探析戏剧中打戏与武术的文化共性 [J], 陈希
4.诗礼风尚与智趣品质——黄蓓佳、曹文轩、金曾豪少年小说的文化共性 [J], 郑利萍
5.学校体育与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文化共性与价值引领 [J], 郑丽;刘星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关系刍议——以岭南文化为例
在近年掀起地域“文化热”中,地域文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这不仅是一个理论,而且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实践问题。
因为各地都在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或文化大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区),以及文化名城(镇)等,作为文化建设的目标。
这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在当今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其提供文化支持问题。
基于此,很有必要弄清地域文化概念,地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关系,以便有的放矢,根据两者联系和差异,提出和制定地区有关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对策和措施。
反之,则有可能在这些方面彼此雷同,达不到预期效果,有关文化发展建设的规划就有可能流于一句空话。
岭南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质共性和个性差异,可以说明地域文化这方面的理论问题,本文即想作为引玉之砖,引起讨论,并求教于方家。
一、地域文化概念
著名史学大师、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曾说过,中国文化有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不能离开这种时空差异,笼统地谈论中国文化。
这个论断成为界定地域文化的理论基础。
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产生、分布和传播总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是不能不受地理条件制约的,而且在事实上,许多物质文化成果就是人类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加以人工驯化、加工创造的文明成果,深刻地打上地域条件的烙印。
如珠三角出产的香云纱,只有顺德河涌里的淤泥才能浸渍出来,其他地方不行,所以香云纱是顺德的特产,是地域物质文化的一个典范。
又人类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形态。
广东人喝凉茶,山西人食醋,西南山里人嗜食辣成风,舍此就会感到不舒服,于是形成不同饮食文化,这也是地理环境在起作用。
举凡这种事例,不胜枚举。
因此,可以说,地域文化是指产生在特定环境、特定范围,有鲜明、稳定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幷且自成一个系统的文化体系。
地域文化最大特征是以特定地域为依托而产生,离开这个地域,就等于釜底抽薪,无所依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种没有地域概念,到处通行的文化,恐怕不能称为地域文化。
基于这种理解,中华文化实际是由各个地域文化共同组成的文化体系,即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文化(民族)多元一体的著名论断。
这里的“多元”,自是不同地域或民族文化。
10多年前,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地域文化丛书”,把全国分成24种地域文化,
一种一册,称为“三晋文化”、“齐鲁文化”、“关陇文化”、“湖湘文化”、“江西文化”、“八桂文化”、“黔贵文化”、“滇云文化”、“岭南文化”、“琼州文化”等,应视为中国地域文化一种表现形式。
当然,也有以江河为载体反映地域文化的,如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等。
不管哪种形式,它们都以某一特定地域(流域)为范围,表现这个范围内文化的内涵、特质和风格,与另一个范围文化有显着差异,这应是地域文化概念本质所在。
二、地域文化共性与个性
地域文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全国而言,上述24种地域文化彼此之间有很大差异,这是地域文化存在的前提,但是中华文化应有它的共同性。
例如历史悠久,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以农业文化为本,絶大部分人讲汉语,使用汉字,崇拜共同的黄帝、炎帝等。
而这些共同性又存在于各个地域文化之中,即哲学上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正因为有了上述地域文化,把它们的共同性特点游离出来,才整合出中华文化特质和风格,也就是通常讲的“中华文明”。
文化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由地理环境差异、地域开发历史过程、人口迁移、文化交流不同而产生,在一个特点相对一致或相似范围内形成,如上述24种地域文化,基本上为一个相对独立地理单元,如齐鲁文化发生于山东半岛,三晋文化在黄土高原,关陇文化在陕西、甘肃陇山以东,湖湘文化在湖南,黔贵文化在贵州,岭南文化在两广(也有把广西文化分出,另称八桂文化)、琼州文化在海南岛,这些地理单元、区位、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历代建置、人口、民族迁移、生产方式、经济水平、民族关系等都有自己的过程和历史积淀,经过长期文化历程,最终形成各自相对稳定文化特色,也就是今日所称“地域文化”。
它以文化个性为主流,并以此相互区别,但不能彼此孤立,这就是文化共性和个性的双重特征。
有了这个特征,也就成为研究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以其为指南,许多地域文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三、岭南文化共性与个性
在岭南地域背景下,广东、广西和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广大海域都属岭南地域范围,在其自然、人文、历史等特点基础上形成地域文化,是为岭南文化。
其在热带亚热带条件下产生,故从发生学观点看来,它是热带海洋文化。
华南师大曾昭璇教授曾说“岭南文化,众
流所宗;岭南亲海,热带民风”,就是这个道理。
岭南人除了土著古越人,还有大量中原人、海外人,他们多次南迁和从海外进入,使岭南文化包含许多海外文化基因;另外,在历代中央政府对岭南采取多种特殊政策,使岭南文化孕育、形成条件与其他地区有不同。
从西周“南越”族形成,到唐代,“岭南”作为“岭南道”政区出现,作为地域文化类型的“岭南文化”应该形成。
以后不断发展,形成它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重商性、创新性、务实性、领潮性等文化特质与风格,在全国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这是岭南文化的共性。
但是,由于岭南地理环境差异,北部为山,中部为珠三角平原,西部为西江河谷平原,东部为谷岭平行山地;沿海为海积平原和台地等。
中原移民入居路线和时间早晚不同,土著居民成份也不一样,中部为南越人,西部为骆越人和瓯越人,东部为闽越人,他们的文化特质有差异,环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一样,平原种稻,山地种杂粮,服饰、饮食,以及风俗等也有差异,特别是语言,以入粤时间不同,早来的唐代已形成广府系,讲白话,即广州话,分布在珠三角和西江地区,稍迟的在唐宋之交,讲闽南话,分布在潮汕、海陆丰和雷州半岛及海南的四周,成为福佬系。
最迟来的讲客家话,分布在粤东山区、粤北山区,主要在宋代以后形成,是为客家系。
这样,在岭南文化概念之下,又分为广府、福佬、客家三个民系,也是三种亚文化,他们的文化特质和风格有小异,如广府人重商,商业文化发达,客家人重教,耕山为业,农耕文化兴盛,福佬人亲海,有坚强内聚力,精耕细作,海洋文化突出。
这些都是他们文化的个性,成为区分民系重要标志,也是在岭南文化共同性下的差异。
两者既是一个整体,又划分三个部分,形成典型地域文化共性与个性案例。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中国地域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2):4-13
2.李权时.岭南文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63-70
3.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14-16
4.袁钟仁.岭南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6-23
(许桂灵: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