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曹普教授)
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时期,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开了一扇大门,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以及主要内容。
一、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当时中国正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已经出现瓶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进行全面的思想解放,突破旧的束缚,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毛泽东去世后,中国的领导层再次面临权力真空的局面,人们渴望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正是在这种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改革开放得以展开。
二、主要内容1.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此之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管理和调控。
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并积极吸引外资。
此举为中国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并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2. 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推动境外企业的合作和投资。
与此同时,中国还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
这一举措加速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扩大了中国的发展空间。
3. 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前,中国农村实行集体经济制度,农民的土地以集体所有制为主。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推进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制度,允许农民返还土地使用权,并以此为基础让农民享有更大的决策权和自主权,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一举措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农村的发展也为城乡差距的缩小做出了贡献。
4. 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也十分重视科技创新。
为了推动科技的发展,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
同时,中国还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强与国际科技社区的交流与合作。
这一举措加速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第一章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7.()年4月,邓小平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A.1976 B.1977 C.1978
8.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A.5月10日B.5月11日C.5月12日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58.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A.建设、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政治民主
59.()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A.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A.4.7%
B.5.7%
C.6.7%
37.时代主题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必须把握的()问题。
A.重要战略
B.关键战略
C.基本战略
38.世界大三角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在()。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39.从20世纪()开始,中国面对的国际大气候呈现以缓和为主流的态势。
19.邓小平在1983年同()共产党主席谈话时说:‚我们真正的转折点是1978年底抛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实际上制定了新的纲领、方针和政策,制定了新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A.日本B.澳大利亚C.匈牙利
20.()率先提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课题。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
6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行动纲领。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全掌握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全掌握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于高考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1、国内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经历了不少挫折。
“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2、国际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农村改革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大包干”,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开来。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等。
在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对外开放1980 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 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改革开放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
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崭新提升。
然而,这一时期的实行不是毫无前置条件和基础的。
它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和理论基础来支撑。
一,历史背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虽然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和平协商,赢得了对民心的信任,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
全国生产力低下,贫穷的人口和短缺的原材料使得新中国难以克服经济困境。
农业互助合作化和土地改革也面临一些关键的困难。
在1956年的“百花齐放”中,民间大量抨击党的声音突然爆发,随之而来的是党的反弹,大规模的肃反运动爆发。
这一事件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并使之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受挫。
根据这些背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试图通过“批林批孔”的思想与文化大革命,以消除危机。
他本意是通过对党、政府、文化、教育、文艺、体育等领域进行彻底的“大革命”,引导中国走向更加完美的社会主义建设。
但是结果却是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社会运行几乎瘫痪,肃反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进一步加剧了群众的混乱和不稳定,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也被严重损害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个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转折点。
这次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时代定义中的“改革开放”信念和进行调整的方向。
这个转折点不仅对中国而且是对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 理论基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阶段,通过论证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准确把握了各个时期的重大问题。
毛泽东的思想在当时为巩固国家,提高人民的经济福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然而,后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和缺陷,阻碍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和成长。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时期,为了更好地
理解这一时期的背景,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背景。
1.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经济的落后、农业的困境
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缺乏经验等问题。
2.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
的冲击。
这场运动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知识分子的迫害和经济
的停滞,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3. 国际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的国际环境也对中国的决策产生了影响。
1970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经济改革和开放,中国也面临着来自
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刺激。
4. 毛泽东去世:
1976年,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去世,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毛泽东去世后,中国的领导层开始思考如何推动国家的发展,以解决国内外面临的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临的挑战、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毛泽东去世后的新时代思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中国决策层意识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新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978年12月,改革开放政策的宣布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
改革开放是中国从封闭而向外开放的一段历程,这段历程不仅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变,更是中国政治体制和人民观念的深刻转变。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一个封闭、落后、清一色社会主义的中国。
万里长城的脊梁山区和广阔的农村地带里,无法承载民众的生计,通胀失控,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压力。
1980年,中国农村饱受大饥荒,人们生活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竟然开出了“食堂文化”,这一场景令人心酸。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封闭,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无法突破瓶颈。
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人民对于思想观念和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旧式社会主义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
改革开放的影响改革开放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动态变革。
开放或改革,意味着着一种大胆突破,因而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未知数。
面对国际和国内的激烈竞争,中国开始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开始得到了全面提升。
贫困和落后的农村地区得到内外资金的支持,建设不仅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同时,改革开放也提高了该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改革开放的结论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从极度落后到现代化,中国也成为了世界的经济大国。
然而,人们也应该看到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带来的问题,例如改革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农民贫富分化等问题。
但总体来讲,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它的历史
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经济问题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
种体制下,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发展缓慢,效率低下。
此外,农村地区也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和贫困问题。
政治问题
在时代,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政治控制和阶级斗争,导致了政治
体制僵化和社会不稳定。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得中国的领导层意识到,政治改革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的决策也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
1978年,中国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中国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此外,中国希望吸取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以加快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总结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是中国面临的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促使中国领导层认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来改革经济体制、推动政治改革,并与国际社会进行合作。
改革开放的实施为中国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了中国走向现代化。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曹普教授)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讲人:曹普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教研部副主任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中央已经做出决定要隆重纪念。
十七大报告的第二部分专门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今天改革开放30周年历程的回顾准备分八个问题讲。
第一个讲一下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第二个问题讲真理标准讨论与伟大的历史转折;第三个问题讲一下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全面的改革开放;第四个问题讲改革开放中严重的波折和应对;第五个问题讲邓小平南方谈话与改革开放新阶段;第六个问题讲一下改革开放的加速推进和跨世纪的战略部署;第七个问题讲改革开放在考验中前进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讲一下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的新进展和30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就和主要的经验。
先讲第一个问题,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今年年初,锦涛同志在《求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做了深入的阐述。
锦涛同志是这么说的,说我们党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背景。
一个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和国家人民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这是讲国内的背景。
另一方面,锦涛同志指出,从外部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加大。
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这是从国际的背景来讲的。
那么锦涛同志这一段论述为我们分析改革开放的背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依据,我们按照这样一个分析从两个方面讲改革开放的背景。
《改革开放简史》第六、七章。
改革开放简史——深度与广度的探讨一、引言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简史》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全面回顾与解读,其中第六、七章着重介绍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国家政策,解释了其中的深刻内涵和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改革开放简史》第六、七章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旨在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 第六章:背景和决策在第六章中,书中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情况。
这一部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我们对我国近现代史有着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问题。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及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2. 第七章:国家政策和影响在第七章中,书中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影响。
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全貌,包括改革的内容、目标、路径和成果等。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世界的积极意义和启示。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一次事件之一,它使得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走上了一条不断向前的发展道路。
而《改革开放简史》第六、七章则解释了这一事件的全貌和内涵,让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对这两章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我国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更加坚定了我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自豪。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对《改革开放简史》第六、七章进行了全面评估,并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探讨了这一重要时期的历史背景、政策决策和影响。
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细致和全面的理解。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为我们共同的未来铺平道路。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的定义改革开放,全称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重大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由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转变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困境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计划和调控,企业的生产、销售、投资等一切经济活动都由政府统一安排。
然而,这种体制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国际形势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冷战结束,东西方关系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中国政府意识到,要想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竞争力,就必须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
内部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内部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的紧张、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改革开放,就是要通过调整经济政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内部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改革开放的实施改革开放的实施,首先从农村开始。
1978年,中国政府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
此后,改革开放逐步扩展到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中国政府对外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使中国的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使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的成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典范,也对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建立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都是在改革开放中完成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改革、取消农业税,都是率先在农村突破的。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改革开放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建立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都是在改革开放中完成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改革、取消农业税,都是率先在农村突破的。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改革开放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及伟大意义三“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这一石破天惊之笔,道出了中国人面对改革开放历程的艰辛所具有的精神斗志。
自从1978年我国开启改革开放新的步伐,中国便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万里长征。
正像当年红军万里长征一样,改革开放的万里长征同样会遭遇各种风险、困难、挑战。
这意味着中国人必须带领广大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披荆斩棘,克服险阻。
中国改革开放简要回顾
中国改革开放简要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简要回顾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2、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这就把改革的目的说得很透彻、很深刻。
(二)改革开放的性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也就是说,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改革开放的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历史背景(一)
改革开放历史背景(一)引言概述: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本文将以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为主题,通过分析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探讨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正文:一、政治背景1.中国革命带来的政治问题:革命过后,中国面临政治混乱和矛盾问题。
2.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时代的政策导致了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
3.华国锋时期:华国锋上台导致政治权力的再次集中。
二、经济背景1.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暴露出的弊端和瓶颈。
2.经济发展的难题: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如资源短缺和技术落后等问题。
3.国际环境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开放和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社会背景1.人口问题: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压力。
2.教育问题:教育体制的僵化和人才培养的不足。
3.社会不平等问题:社会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加大。
四、国内外影响1.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受到质疑。
2.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对中国的影响。
3.国家安全的考虑:国际局势和安全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五、改革开放的必然性1.自上而下的改革呼声:中国国内的民众和政府内部的呼声。
2.社会的变革要求:社会对更好生活和发展机会的需求。
3.外部压力的日益加大: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的期望。
总结:改革开放是在中国面临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问题的背景下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通过本文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一)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一)引言概述改革开放被视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的实施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要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我们必须回顾中国在此前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在Mao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正文1. 国家建设的改革必要性- 经济滞胀和基础设施落后:尽管中国在社会主义初期实施了一系列的国家建设计划,但经济滞胀和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为了制约国家发展的主要问题。
- 社会秩序和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产生了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稳定社会秩序成为了迫切的任务。
- 政治和决策制度的优化:在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政治制度和决策机构的不足,导致了决策过程的迟缓和效率低下。
2.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加强经济合作和扩大市场的机会,鼓励中国加强对外开放。
-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冷战期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不断加深,这使得中国意识到必须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提升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
- 科技革命的崛起:科技革命的崛起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认识到必须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3. 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农村经济的低效和资源浪费: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激励,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都存在着低效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 农民收入的不均衡和贫困问题: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也日益凸显,这导致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加剧。
- 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农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保持良好的农村社会秩序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城市改革的迫切性- 城市化的趋势和人口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加速,这给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改革开放的历史
改革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改革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以及改革开放的影响和成就。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那个时候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封闭的政治体制。
由于过分强调农业和重工业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滞后和不均衡的现象。
此外,国内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了经济的落后。
在政治上,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在经济决策上拥有过多的权力,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针对这一背景,中国领导层意识到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正因为这一认识,于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了改革开放的起点,全会通过了一系列决策,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
二、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在经济改革方面,中国着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逐步取消计划经济的束缚,鼓励和扶持私营经济的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并逐步开放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中国经济开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
在政治改革方面,改革开放提倡实行依法治国,倡导加强人权保障与民主政治建设。
为了解决过去集权带来的问题,中国开始探索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例如,推进行政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体系等。
这些改革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社会的法制建设,并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改革开放的影响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影响深远。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聚焦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迅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此后,中国全面放开市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推进投资自由化等一系列改革。
改革开放的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的历史舞台改革开放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舞台。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简要介绍。
一、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
当时,中国面临着经济落后、社会主义建设遇到困难等多重问题。
为了推动国家发展,改革开放成为当时的必然选择。
二、主要内容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
1. 经济改革经济改革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这一方面包括取消农村人民公社,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励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城市中,实行企业改革,放宽对私营经济的限制,鼓励个体经济发展;同时,引进外资,开设经济特区,促进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2. 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收外资,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贸易体系,推动全球化进程。
三、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经济改革使得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对外开放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改革开放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都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总结起来,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适应和应对新的挑战,实现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讲人:曹普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教研部副主任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中央已经做出决定要隆重纪念。
十七大报告的第二部分专门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今天改革开放30周年历程的回顾准备分八个问题讲。
第一个讲一下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第二个问题讲真理标准讨论与伟大的历史转折;第三个问题讲一下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全面的改革开放;第四个问题讲改革开放中严重的波折和应对;第五个问题讲邓小平南方谈话与改革开放新阶段;第六个问题讲一下改革开放的加速推进和跨世纪的战略部署;第七个问题讲改革开放在考验中前进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讲一下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的新进展和30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就和主要的经验。
先讲第一个问题,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今年年初,锦涛同志在《求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做了深入的阐述。
锦涛同志是这么说的,说我们党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背景。
一个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和国家人民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这是讲国内的背景。
另一方面,锦涛同志指出,从外部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加大。
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这是从国际的背景来讲的。
那么锦涛同志这一段论述为我们分析改革开放的背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依据,我们按照这样一个分析从两个方面讲改革开放的背景。
先看国内背景。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在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然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初,对于照搬照抄苏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形成的这样一种体制上形成的弊端,已经有所认识了。
当然苏联模式、苏联经验对于建国初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弊端也很明显。
实际在56年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弊端了。
所以特别是苏共二十大以后,在苏联模式的弊端有所暴露之后,我们党提出要以苏联为借鉴,独立地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并且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也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
但遗憾的是,从1957年以后,我们的探索出现了偏差,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1957年“左”的错误是从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的。
在1957年进行全党的整风,这是党的八大做出的一个决策,当时采取的是开门整风的办法。
很多党外人士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意见,尤其是尖锐性的意见。
由于对右派进攻的形势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结果在反击右派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扩大化。
反右派斗争结束的时候,全国带上“右派分子”帽子的人数高达55万人,那么经过专门的平反,没有摘帽子的右派分子只有3000多人,所以这是严重的扩大化,这是政治上的“左”。
到了1958年,政治上的“左”进一步发展为经济上的“左”。
这个经济上的“左”就是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两个运动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特别是三年大跃进,后来有一个估计,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
大跃进以后,我们又用五年的时间进行经济调整。
三年大跃进,五年经济调整,加起来浪费了八年的时间。
我们等一会还要探讨,八年的时间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间方面的浪费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大跃进失败以后,从1961年开始我国的经济进行调整时期,调整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经济调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政治上的失误,不但没有得到同步的调整,反而在这一段期间进一步发展。
1962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阶级斗争的理论错误进一步盛行。
毛泽东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对中国可能出修正主义的担心越来越严重。
随着阶级斗争的弦绷得越来越紧,再到后来四清运动当中,毛主席与刘少奇在对四清性质的认识上发生了新的分歧。
结果使得毛泽东越来越把阶级斗争的矛头,集中指向了刘少奇等人,最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从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历时十年。
先后经历了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林彪集团的覆灭和初步纠“左”的中断,党和人民同“四人帮”的斗争,邓小平领导全面整顿,以及粉碎“四人帮”一系列事件和过程。
文化大革命名义上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
实际上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灾难的一场浩劫,严重地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
文革十年结束的时候,中国是一幅什么图景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把这个图景重新回顾一下。
在政治上是冤假错案堆积成山。
据统计,文革十年当中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高达230万人,占文革前夕全国1200万干部的19.2%。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被审查的干部有29885人,占干部总数的16.7%。
其中中央副部级的和地方副省级以上的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达到75%。
那么虽然没有正式立案审查,但是被错误的关押、批斗和株连的干部更是不计其数。
仅迫害致死的干部就有6万人。
所以说文革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一次大践踏、大破坏。
这是政治上。
那么经济上的损失是非常严重。
据李先念主席后来估计,文革十年造成的国民收入的损害高达人民币5000亿元。
这个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1978年2月,华国锋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中也说到,仅从1974—1976年,文革造成的全国损失,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钢产量的损失达2800万吨;财政收入损失400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从1966—1976年文革十年当中,有五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超过4%,其中有三年是负增长,所以说十年文革对中国的经济造成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那么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
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造成了严重的科学断层、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比如说对科学技术的破坏,那么文革期间,中国科学院仅北京地区171位高级研究人员当中,有131位受到审查或者列被为打倒的对象。
全国中科院系统被迫害致死的科研人员达到229名,那么在上海科技界仅“两线一会”这样一个特务案,就株连了14个研究单位的1000多人。
受到逼供、拷打的科研人员多达607人,打死了两人。
1966—1976年十年,由于文革的影响,十年没有组织过正式的高考,这个交白卷也可以上大学。
在1982年就一个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文盲、半文盲的人数达到两亿三千多万,占到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
那么文革结束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又是一个什么图景呢?我们也可以看一下。
从1957—1976年20年的时间里,全国职工长达20年时间里面没有涨过工资,几乎是没有涨过工资。
不但没有涨工资,工资还有所下降。
比如说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是624元,到1976年的时候只有575元。
就是76年的工资比57年还要少40几元,将近50块钱。
那么有了一点工资也买不到东西,很多生活消费品都要凭票购买,粮票更是流行了40年。
同人民币一样重要,被称作第二货币。
“三转一响”则是人民当时最向往的东西。
这个“三转”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是收音机。
自行车大概在180元左右,这是当时的价格;手表是120元左右;缝纫机是100元左右;比如红灯牌的收音机当时是90块钱,将近100块钱。
所以说“三转一响”加起来四样东西500块钱左右,当时就这样的“三转一响”很多人一个是买不起,第二个即使买得起,也要托关系、走后门才可以买得了。
穿什么样的衣服呢?从城市到农村,灰、黑、蓝、绿是主色调。
全国几亿人,穿的衣服的颜色就是这四种颜色。
住的房子呢?这个里面有一个数字,改革开放的初期上海180万住户当中,按照国家的标准有89.98万户为住房困难户。
按照国家的标准,上海有将近一半的住户住房困难。
其中三代同室的户数有11万多,这是85年上海的统计数字。
父母与12周岁以上子女同室的有31万多户,12周岁以上兄妹同室的有8万5千多户。
两户人家同居一间屋子的有4万4千多户,人均居住两平方米以下的有26万多人,所以住房非常困难。
就全国而言,1978年建设部对全国182个大中城市进行统计,有一个数字、结果。
全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是多少呢?3.6平方米。
这个全国180多个大中城市统计的结果,人均居住面积是3.6。
在这182个城市当中,有缺房户有689万户,占这些城市总户数的35%。
住房大多是没有客厅,进门就是卧室,甚至是厨房、卫生间,几家合用,所以说住房非常困难。
刚才主要说的是城市,在广大的农村情况更加严重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全国八亿农民生活在五万四千多个村民公社里面。
农村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一切产品都由国家统购统销,农民种什么作物,种多大的面积,怎么种植,农民吃多少粮食,吃什么品种都由上级决定。
所以没了自主权也有没有了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的问题相当严重。
安徽是最有代表性的,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在文革期间受到“左”的影响比较严重的一个地方。
1977年6月,中央调万里到安徽省委做第一书记。
到任以后万里听取了安徽省委农委的汇报,了解了安徽农村的情况。
什么情况呢?文化大革命十年,安徽的粮食的总产量一直徘徊在200亿斤左右;农民人均年收入是60块钱左右。
由于价格的因素,十年当中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了30%。
当时有一个测算,就是农民每年每人最低的生活费用大约是100块钱人民币。
但是安徽全省28万个生产队当中,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的占了67%;低于40元的占了20%。
两者加起来全省有90%的生产队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
所以了解这个情况之后,万里说了一句话,让我这个省委书记怎么不发愁?怎么当?说了这样一个意思。
随后万里到芜湖、徽州、池州、肥东、定远等农村实地看了一番,了解的情况使他非常的震惊,也非常的失望。
后来万里讲了一段话,他说我又不熟悉农村的工作,所以一到任先看农业,看农民。
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把全省大部分的地区都跑到了。
他说,我是长期在城市工作的干部,虽然对农村的贫困,不能说毫无所闻,但是到农村以后一具体的接触才是非常的受刺激。
什么刺激呢?就是农民的生活原来是这么低,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
淮北皖东有些穷村,门窗都是泥土坯做的,连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做得,找不到一件木器的家具,真是家徒四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