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因动点产生的全等三角形的专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富有动感的全等三角形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富有动感的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就来欣赏一下富有动感的全等三角形.1.在图形的旋转中用全等三角形例1如图1,Rt△ABC中,∠C=90°,将△ABC沿AB向下翻折后,再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α度(α<∠BAC),得到Rt△ADE,其中斜边AE交BC于点F,直角边DE 分别交AB、BC于点G、H.(1)请根据题意用实线补全图形;(2)求证:△AFB≌△AGE.分析:正确把握旋转的意义,确定旋转后的对应边是解题的关键.解:(1)画图,如图2所示;(2)由题意得:△ABC≌△AED.所以AB=AE,∠ABC=∠E.在△AFB和△AGE中,⎪⎩⎪⎨⎧∠=∠=∠=∠GAEFABAEABEABC,所以△AFB≌△AGE(ASA).点评:灵活选择全等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基础所在.2.动点在定直线上运动,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例2如图3所示,已知A,B为直线l上两点,点C为直线l上方一动点,连接AC,BC分别以AC,BC为边向三角形ABC外作正方形CADF和正方形CBEG,过点D作D1D⊥l于点1D,点E作E1E⊥l于点1E.(1)如图4,当点E恰好在直线l上时(此时1E与E重合),试说明D1D=AB;(2)在图3中,当D,E两点都在直线l的上方时,试探求三条线段D1D,E1E,AB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5,当点E在直线l的下方时,请直接写出三条线段D1D,E1E,AB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分析:巧妙构造直角三角形,后借助三角形的全等知识来完成命题的证明.证明:(1)在正方形ACFD中,因为AC=AD,∠CAD=90°,所以∠DA1D+∠CAB=90°,因为D1D⊥l,所以∠D1DA=90°,所以∠1D DA+∠DA1D =90°,所以∠CAB=∠1D DA.因为四边形BCGE为正方形, ∠ABC=∠CBE=90°,所以∠ABC=∠D1D A.在△AD1D 和△CAB中,⎪⎩⎪⎨⎧=∠=∠∠=∠ DA AC ADD CAB A DD ABC 11,所以△AD1D ≌△CAB,所以D1D =AB.(2)三条线段D1D ,E1E ,AB之间的数量关系是:D1D +E1E =AB. 证明:如图3所示,过点C作CH⊥l ,垂足为H,由(1)知:△AD1D ≌△CAH,△BE1E ≌△CBH,所以D1D =AH,E1E =BH,所以D1D +E1E =BH+AH=AB.(3)D1D ,E1E ,AB之间的数量关系为:D1D -E1E =AB.点评: 不同的位置得到不同的结论,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专题02 全等三角形(解析版)
专题02全等三角形思维导图核心考点聚焦1、全等图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4、添加条件使三角形全等5、全等三角形的应用6、全等三角形与动点问题7、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8、倍长中线模型9、证明线段和差问题10、常见的辅助线一、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基本定义(1)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2)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3)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4)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5)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寻找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三种方法:(1)图形特征法:最长边对最长边,最短边对最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2)位置关系法:①公共角(对顶角)为对应角、公共边为对应边.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的对角为对应角.(3)字母顺序法:根据书写规范按照对应顶点确定对应边或对应角.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③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分别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思路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边边边”定理(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定理(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定理(ASA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角边”定理(AAS):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定理(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思路:SAS HL SSS AAS SAS ASA AAS ASA AAS找夹角已知两边找直角找另一边边为角的对边找任一角找夹角的另一边已知一边一角边为角的邻边找夹边的另一角找边的对角找夹边已知两角找一角的对边ì®ìïï®íïïï®îïï®®ìïï®ìïïííï®íïïïïï®îîïï®ìïí®ïîïî三、角平分线的性质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注意: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2.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通常连接角的顶点和该点就能得到角平分线.一、全等的几种模型(1) 平移型(2)对称型(3)旋转型二、常见的几种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1.倍长中线法倍长中线主要用于证明全等三角形,其主要是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过程中,遇到一般三角形边上的中线或中点,考虑中线倍长.如图:已知:在三角形ABC 中,O 为BC 边中点,辅助线:延长AO 到点D 使AO =DO ,结论:△AOB ≌△DOC.证明:如图,延长AO 到点D 使AO =DO ,由中点可知,OB =OC ,在△AOB和△DOC 中,OA OD AOB DOC OB OC =ìïÐ=Ðíï=î,∴△AOB ≌△DOC .总结:由倍长中线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一般均是用SAS 的方法,这是由于作出延长线后出现的对顶角决定的.2.截长或补短(含有线段-关系或求证两线间关系时常用).截长补短法,是初中几何题中一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也是把几何题化难为易的一种策略.截长:在长线段中截取一段等于另两条中的一条,然后证明剩下部分等于另一条;补短:将一条短线段延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条短线段,然后证明新线段等于长线段.基本图形,如下:在ABC △中,,AB AC AM >平分BACÐ(1)在AB 上截取AD AC =;(2)把AC 延长到点E ,使AB AE =.考点剖析考点一、全等图形例1.如图1,把大小为44´的正方形网格分割成了两个全等形.请在图2中,沿着虚线画出四种不同的分割方法,把44´的正方形网格分割成两个全等形.【解析】∵要求分成全等的两块,∴每块图形要包含有8个小正方形.考点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例2.如图,A,E,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C DAE△≌△.=+;(1)求证:DE CE BC∥?并证明你的猜想.(2)猜想:当ADEV满足什么条件时DE BC【解析】(1)解:∵ABC DAE△≌△,∴BC AE=,=,AC DE∴DE AC CE AE CE BC ==+=+;(2)解:猜想,90AED Ð=°时,DE BC ∥,∵ABC DAE △≌△,∴AED BCA Ð=Ð,∵DE BC ∥,∴BCE DEC Ð=Ð,∴DEC AED Ð=Ð,又180DEC AED Ð+Ð=°,∴90AED Ð=°,∴当ADE V 是直角三角形,且90AED Ð=°时,DE BC ∥.考点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例3.如图,点C ,E ,F ,B在同一直线上,点A ,D 在BC 异侧,AB CD ∥,AE DF =,A D Ð=Ð.(1)请判断AB 和CD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AB CF =,40B Ð=°,求D Ð的度数.【解析】(1)证明:∵AB CD ∥,∴B C Ð=Ð.在ABE △和DCF △中,∵A D B C AE DF Ð=ÐìïÐ=Ðíï=î,∴ABE △≌DCF △,∴AB CD =.(2)解:∵ABE △≌DCF △,∴AB CD =,BE CF =,B C Ð=Ð,∵40B Ð=°,例4.如图,已知,AB ED CD BF =∥.(1)现要从如下条件中再添加一个①AC EF =;②AB DE =;③A E Ð=Ð;④DF CB =得到ABC EDF △≌△.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填序号)(2)选择(1)中的一种情况进行证明.【解析】(1)解:②或③(任选一个填即可)(2)选择②证明:CD BF =Q ,CD CF BF CF \+=+,DF CB \=,∥AB ED Q ,B D \Ð=Ð,\在ABC △和EDF △中,AB DE B D DF CB =ìïÐ=Ðíï=î,()SAS ABC EDF \△≌△;选择③证明:CD BF =Q ,CD CF BF CF \+=+,DF CB \=,∥AB ED Q ,B D \Ð=Ð,\在ABC △和EDF △中,A E B D DF CB Ð=ÐìïÐ=Ðíï=î,()AAS ABC EDF \△≌△.考点五、全等三角形的应用(1)当D 点在伞柄AP 上滑动时,处于同一平面的两条伞骨BD 和CD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例6.如图,已知ABC △中,B C Ð=Ð,8AB =厘米,6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以每秒a 厘米的速度由C 点向A 点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03)t £<.(1)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若点P 、Q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3)若点P 、Q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解析】(1)解:由题意得:则62PC t =-;(2)解:CQP △≌(1)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落在OC的任意一点别为E、(F如图①),则PE(2)把三角尺绕着点P旋转(如图②想PE与PF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Ð【解析】(1)解:∵OC平分AOB\=,PE PF考点八、倍长中线模型例8.(1)在ABC △中,46AB AC==,,AD 是BC 边上的中线,则中线AD 长范围为___________;(2)如图,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点E F ,分别在AB AC ,上,且DE DF ^,求证:BE CF EF +>.【解析】(1)如图,延长AD 至G ,使DG AD =,连接BG ,,则2AG AD =,Q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 CD \=,在ADC △和GDB △中,CD BD ADC GDB AD GD =ìïÐ=Ðíï=î,()SAS ≌ADC GDB \△△,6BG AC \==,BG AB AG BG AB -<<+Q ,6464AG \-<<+,即210AG <<,2210AD \<<,15AD \<<,故答案为:15AD <<;(2)证明:如图,延长ED 至H 使ED DH =,连接CH ,FH ,,在BDE △和CDH △中,CD BD BDE CDH ED HD =ìïÐ=Ðíï=î,()SAS ≌BDE CDH \△△,BE CH \=,DE DF ^Q ,=ED HD ,EF HF \=,CF CH FH +>Q ,CF BE EF \+>.考点九、证明线段和差问题例9.如图所示,在ABC △,100A Ð=°,40ABC BD Ð=°,平分ABC Ð交AC 于点D ,延长BD 至点E ,使ED AD =,连接CE .求证:BC AB CE =+.【解析】证明:如图所示,在BC 上取一点F 使得BF AB =,连接DF ,∵100A Ð=°,40ABC Ð=°,∴40ABC ACB Ð=Ð=°,∵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20ABD FBD Ð=Ð=°,在ABD △和FBD △中,AB FB ABD FBD BD BD =ìïÐ=Ðíï=î,∴()SAS ≌ABD FBD △△,∴ADB FDB AD DF ==∠∠,,又∵AD ED ADB EDC ==,∠∠,∴1801002060ADB FDB CDE Ð=Ð=Ð=°-°-°=°,FD ED =,∴18060FDC ADB FDB EDC =°--=°=∠∠∠∠,在CDE △和CDF △中,ED FD CDE CDF CD CD =ìïÐ=Ðíï=î,∴()SAS CDE CDF △≌△,∴CE CF =,∴BC BF CF AB CE =+=+.考点十、常见的辅助线例10.如图,△ABC 中,AB =AC ,在AB 上取一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F ,使CF =BE ,连接EF ,交BC 于点D .求证:DE =DF .【解析】证明:作FH P AB 交BC 延长线于H ,∵FH P AB ,∴∠FHC =∠B ,∠BED =∠HFD .又∵AB =AC ,∴∠B =∠ACB .又∠ACB =∠FCH ,∴∠FHC =∠FCH .∴CF =HF .又∵BE =CF ,∴HF =BE .在△DBE 和△DHF 中,,B FHC BE HFBED HFD Ð=Ðìï=íïÐ=Ðî∴△DBE ≌△DHF (ASA ).∴DE =DF .过关检测一、选择题1.如图,工人师傅设计了一种测零件内径AB 的卡钳,卡钳交叉点O 为AA ¢、BB ¢的中点,只要量出A B¢¢的长度,就可以知道该零件内径AB 的长度.依据的数学基本事实是( )A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B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D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答案】B【解析】Q 点O 为AA ¢、BB ¢的中点,OA OA \¢=,OB OB ¢=,由对顶角相等得AOB A OB ¢¢Ð=Ð,在AOB △和A OB ¢¢△中,OA OA AOB A OB OB OB ¢¢=ìïÐ=Т¢íï=î,(SAS)≌AOB A OB ¢\¢△△,AB A B ¢\=¢,即只要量出A B ¢¢的长度,就可以知道该零件内径AB 的长度,故选B .2.如图,AOB ADC △≌△,90O D Ð=Ð=°,70OAD Ð=°,当AO BC ∥时,则ABO Ð度数为( )A .35°B .40°C .45°D .55°【答案】A 【解析】∵AOB ADC △≌△,∴AB AC =,BAO CAD Ð=Ð,∴A ABC CB =Ð∠,设ABC ACB x Ð=Ð=,∵BC OA ∥,∴ABC BAO CAD x Ð=Ð=Ð=,180ACB CAO Ð+Ð=°,∴180ACB CAD OAD Ð+Ð+Ð=°,∵70OAD Ð=°,∴70180x x ++°=°,解得:55x =°,∴55BAO Ð=°,∵90AOB Ð=°,∴905535ABO Ð=°-°=°.故选A .3. 如图,点A ,C ,B ,D 在同一条直线上,已知:CE DF =,ACE BDF Ð=Ð,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CE BDF 的是A .E FÐ=ÐB .AC BD =C .AE BF =D .∥AE BF【答案】C 【解析】A 、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 ,能推出△≌△ACE BDF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 、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能推出△≌△ACE BDF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 、不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A 不能推出△≌△ACE BDF ,故本选项符合题意;D 、因为∥AE BF ,所以A FBD Ð=Ð,所以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AS ,能推出△≌△ACE BDF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如图,在△ABC 中,AC BC =,90ACB Ð=°,AD 平分BAC Ð,BE AD ^交AC 的延长线于F ,E 为垂足,则结论:①AD BF =;②CF CD =;③AC CD AB +=;④BE CF =;⑤2BF BE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1B .2C .3D .4【答案】D 【解析】,90BC AC ACB =Ð=°Q ,45CAB ABC \Ð=Ð=°,AD Q 平分BAC Ð,22.5BAE EAF \Ð=Ð=°,Q 在Rt ACD △与Rt BFC △中,90,90EAF F FBC F Ð+Ð=°Ð+Ð=°,EAF FBC \Ð=Ð,BC AC EAF FBC BCF ACD =Ð=ÐÐ=ÐQ ,,,∴Rt Rt ≌ADC BFC △△,AD BF \=,故①正确.②Q ①中Rt Rt ≌ADC BFC △△,CF CD \=,故②正确.③Q ①中Rt Rt ≌ADC BFC△△,CF CD AC CD AC CF AF \=+=+=,22.5CBF EAF Ð=Ð=°Q ,\在Rt AEF △中,9067.5F EAF Ð=°-Ð=°,45CAB Ð=°Q ,18018067.54567.5ABF F CAB \Ð=°-Ð-Ð=°-°-°=°,ABE AFE \≌△△,A .1个B .2个【答案】D 【解析】①ABC ÐQ 和ACB Ð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BO CBO \Ð=Ð,BCO FCO Ð=Ð∵EF BC ∥,Q 点O 是ABC △的内心,OD 1122AEF S AE OD AF \=×+×△1()2AE AF OD =+×【答案】135【解析】如图,连接AD 、BD由图可知,在DFB △和BEC △90DF BE DFB BEC FB EC =ìïÐ=Ð=°íï=î,【答案】AD AB =或3=Ð【解析】AC Q 平分DAB Ð12\Ð=Ð,又AC AC =Q ,【答案】7【解析】∵EF AB ^,∴90FEB Ð=°,∵BF AC ^,∴90ADB Ð=°,∴90F FBE Ð+Ð=°,A Ð+【答案】15° 6【解析】(1)Q 90AEC Ð=90BED DFC \Ð=Ð=°,在Rt BDE △和Rt CDF △中,【解析】设经过xQ厘米,点==AB AC24\=厘米,12BDQABC ACBÐ=Ð\要使BPD △与CQP V 全等,必须BD CP =或BP CP =,即12164x =-或4164x x =-,解得:1x =或2x =,1x =时,4BP CQ ==,414¸=;2x =时,12BD CQ ==,1226¸=;即点Q 的运动速度是4厘米/秒或6厘米/秒,故答案为:4或6.三、解答题11.如图,在ABC △中,AB AC =,D 为BC 上一点,DE AB ^,DF AC ^,垂足分别为E 、F ,且DE DF =.请选择一对你认为全等的三角形并加以证明.(1)你选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2) 根据你的选择,请写出证明过程.【解析】(1)解:根据图形和已知条件,选择证明的全等三角形为AED AFD V V ≌,故答案为:AED ,AFD (答案不唯一);(2)证明:DE AB ∵⊥,DF AC ^,AED \△和AFD △是直角三角形,在Rt AED △和Rt AFD △中,AD AD DE DF =ìí=î,()Rt Rt HL ≌AED AFD \△△.12.如图,点D E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AE AD =,不添加新的线段和字母,从下列条件①B C Ð=Ð,②BE CD =,③AB AC =,④ADC AEB Ð=Ð中选择一个使得≌ABE ACD △△.(1)你选择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2)根据你的选择,请写出证明过程.【解析】(1)解:∵AE AD =,A A Ð=Ð,可以利用SAS,AAS,ASA 三种方法证明≌ABE ACD △△;故可以选择的条件可以是:①或③或④(2)选择①:在ABE △和ACD △中,A ABC AE AD Ð=ÐìïÐ=Ðíï=î,∴()AAS ≌ABE ACD △△;选择③在ABE △和ACD △中,AB AC A A AE AD =ìïÐ=Ðíï=î,∴()SAS ≌ABE ACD △△;选择④在ABE △和ACD △中,ADC AEB AE ADA A Ð=Ðìï=íïÐ=Ðî,∴()ASA ABE ACD △≌△.13.如图,点A ,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E ,F 分别在直线AB 的两侧,且AE BF =,A B Ð=Ð,ACE BDF Ð=Ð.(1)求证:ADE BCF △△≌.(2)若8AB =,2AC =,求CD 的长.【解析】(1)证明:在ACE △和BDF V 中,A B ACE BDF AE BF Ð=ÐìïÐ=Ðíï=î,()AAS ACE BDF \≌△△.AC BD \=.AD BC \=.在ADE V 和BCF △中AE BF A B AD BC =ìïÐ=Ðíï=î,()SAS ≌ADE BCF \△△.(2)由(1)知ACE BDF V V ≌,2BD AC \==,8AB =Q ,4CD AB AC BD \=--=,故CD 的长为4.14.如图,ABC △的外角DAC Ð的平分线交BC 边的垂直平分线于P 点,PD AB ^于D ,PE AC ^于E ,连接BP ,CP .(1)求证:BD CE =;(2)若6cm AB =,10cm AC =,直接写出AD 的长为______.【解析】(1)证明:Q 点P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BP CP \=,AP Q 是DAC Ð的平分线,DP EP \=,在Rt BDP △和Rt CEP △中,BP CP DP EP =ìí=î,(1)【探究发现】图1中AC 与BM 的数量关系是 (2)【初步应用】如图2,在ABC △中,若12AB =(3)【探究提升】如图3,AD 是ABC △的中线,过点AF AC =,延长DA 交EF 于点P ,判断线段EF 与由(1)可知,(SAS)≌MDB ADC △△,8BM AC \==,在ABM △中,AB BM AM AB BM -<<+,128128AM \-<<+,即4220AD <<,210AD \<<,即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为210AD <<;(3)2EF AD =,EF AD ^,理由如下:如图3,延长AD 到M ,使得DM AD =,连接BM ,由(1)可知,(SAS)BDM CDA △≌△,BM AC \=,AC AF =Q ,BM AF \=,由(2)可知,AC BM ∥,180BAC ABM \Ð+Ð=°,AE AB ^Q 、AF AC ^,90BAE FAC \Ð=Ð=°,180BAC EAF \Ð+Ð=°,ABM EAF \Ð=Ð,在ABM △和EAF △中,AB EA ABM EAF BM AF =ìïÐ=Ðíï=î,(SAS)ABM EAF \△≌△,AM EF \=,BAM E Ð=Ð,AD DM =Q ,2AM AD \=,2EF AD \=,EAM BAM BAE E APE Ð=Ð+Ð=Ð+ÐQ ,90APE BAE \Ð=Ð=°,EF AD \^.。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第2讲 因动点产生的全等三角形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第2讲 因动点产生的全等三角形一、专题精讲本专题探求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可以构成全等三角形的点的存在性问题,全等三角形是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基础,这一部分题目以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见多,也有二次函数的,另外在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上动点移动时形成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基础性很强,由于是动态题,往往答案很多,旨在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这部分题目主要是考察初二和初三第一学期学生的能力,中考时比例约占5%.类型一:证全等三角形一定要遵循全等三角形五条判定原则:SAS ;ASA;AAS ;SSS ;HL .全等三角形往往存在多解的问题,要根据题意,适当的分类.如图1,在坐标系中,以OB 为边与△AOB 全等的三角形有△、△和△.那么分别以OB 、OA 、AB 为边与△AOB 全等的三角形呢?这时要一条边、一条边的去解决,不要遗漏.例1已知在直角坐标平面内,一次函数133+-=x y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 (1)求A 、B 两点的坐标;(2)如果有一个三角形与Rt △AOB 全等,且与Rt △AOB 有一条公共边,请在图(1)的直角坐标平面内画出满足条件的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有多少个?请分别求出这些三角形的未知顶点的坐标.(不必写出解题过程)分析1.令y=0,求出一次函数与x 轴交点A 的坐标;令x=0,求出一次函数与y 轴交点B 的坐标.2.与Rt △AOB 全等,且与Rt △AOB 有一条公共边,因为每一条公共边对应的点有三个,其中C3是每一个图形中都出现的点,所以这样的三角形共有七个.解(1)令y=0,即0133=+-x , 解得3=x ,所以);0,3(A令x=0,得y=1,所以B(0,1).(2)共7个,如图(2),);1,3()1,3()0,3(321C C C 、、-- 如图(3),C 3 (3,1)、);1,0()1,3(.54--c C 、 如图(4),⋅-)21,23()23,23()1,3(763C C C 、、总结:例1最难求的点是6C 和7C .求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一般情况下是向x 轴或y 轴作垂线.6C 的求法是:作H C 6⊥y 轴于H ,因为∠ABO=∠ABC=∠6C BH=60°,∠B 6C H=30°,6BC =1, 所以23,216==H C BH ,所以⋅)23,23(6C 因为6C 与7C 连线垂直于x 轴,且6C 7C =AB=2,所以⋅-)21,23(7C 类型二:如图2,已知∠C=∠D=90°,若△ACB 与△FDE 全等,则AC= FD ,BC=ED ,或者AC=ED ,BC=FD.即当两全等三角形的一对角相等时,夹它的两边可以交换着相等,从而产生多解问题,压轴题之所以放在最后压轴,是因为它有难度.它的难度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综合性,即有几个不同侧面的小题组成;另一方面是它的多解性,要从不同的侧面去考虑问题.例2直线l 1在y 轴上的截距为1,与x 轴的交点A 的坐标为(-2,0),与y 轴的交点为B .(1)求这条直线的表达式,并说出它的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2)直线l 2经过第二、三、四象限,且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C 、D ,如果△COD 和△AOB 全等,求直线l 2的表达式.分析1.由截距为1设出l 1的解析式,由l 1与x 轴的交点为A (-2,0),求出l 1的解析式.2.由解析式的k 和b ,判断出直线l 1经过的象限, .3.直线l 2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所以△COD 和△AOB 全等存在两种情况,要分类讨论,第一种情况,如图(1),由OC=OA ,OD=QB ,得到点C(点C 与点A 重合)、D 的坐标,写出l 2的表达式;第二种情况,如图(2),由OC=0B ,OD=OA ,得到点C 、点D 的坐标,写出l 2的又一个表达式.4.在这一类题目中,一定要分清边(线段)的长度是正值,但是写成点的坐标一定要注意正负.如图2-8中,OD 的长度为2,但点D 的坐标应为(0,-2).5.第二种情况也可以这样求:利用两直线垂直,121k k -=求得斜率,再把求得的点C 或点D 坐标代入求之. 解:(1)因为l 1在y 轴上的截距为1,所以设l 1的解析式为y= kx+1,经过点A (-2,0),所以,-2k+l=0,解得,21.=k所以l 1的表达式为.121+=x y 它经过第一、二、三象限.(2)由题意得A(-2,0),B(0,1),因为直线l 2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所以△COD 和△AOB 全等存在两种情况:①如图(1),当△COD ≌△AOB 时,OD=OB =1,CO=AO=2,此时点C 与点A 重合,所以点D(0,-1),点C(-2,0).设l 2的解析式为y=kx-1,经过点C(-2,0),即-2k-l=0,解得21-=k , 所以直线l 2的表达式为.121--=x y ②如图(2),当△DOC ≌△AOB 时,OC=BO=1,OD=OA=2,所以点C(-1,0),点D(0,-2),设l 2的表达式为y=kx-2,经过点C(-1,0),即-k-2=0,解得k=-2,所以直线l 2的表达式为y=-2x-2.综上所述,当△COD 和△AOB 全等时,直线l 2的表达式为121--=x y 或y=-2x-2.二、学法提炼1、证全等三角形一定要遵循全等三角形五条判定原则:SAS ;ASA;AAS ;SSS ;HL .2、全等三角形往往存在多解的问题,要根据题意,适当的分类.如图1,在坐标系中,以OB 为边与△AOB 全等的三角形有△、△和△.那么分别以OB 、OA 、AB 为边与△AOB 全等的三角形呢?这时要一条边、一条边的去解决,不要遗漏.3、如图2,已知∠C=∠D=90°,若△ACB 与△FDE 全等,则AC= FD ,BC=ED ,或者AC=ED ,BC=FD.即当两全等三角形的一对角相等时,夹它的两边可以交换着相等,从而产生多解问题,压轴题之所以放在最后压轴,是因为它有难度.它的难度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综合性,即有几个不同侧面的小题组成;另一方面是它的多解性,要从不同的侧面去考虑问题.一、专题精讲类型三:在函数图象中,要找点使之与其他点构成的三角形和已知三角形全等.可以先计算出边的长度,写出点的坐标,再判断这个点是否在指定的函数上;也可以根据函数解析式先把这个点求出来,再判断求出来的点是否符合题意,例3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内,点P 在直线y=x 21上(点P 在第一象限),过点P 作PA ⊥x 轴,垂足为点A ,且.52=OP(1)求点P 的坐标;(2)如果点M 和点P 都在反比例函数)0(=/=k xk y 图象上,过点M 作MN ⊥x 轴,垂足为点N ,如果△MNA 和△OAP 全等,求点M 的坐标。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简单题)
一、等腰三角形类: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1.如图,Rt△ABC在直线l上,且∠ABC= 90°,BC=6cm,AC= 10cm.(1)求AB的长;(2)若有一动点P从点B出发,以2cm/s的速度在直线l上运动,则当t为何值时,△ACP为等腰三角形?二、直角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2、如图,射线MB上MB=9,A是射线MB外一点,AB=5且A到射线MB的距离为3,动点P 从M沿射线MB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的运动时间为t.求:(1)△PAB为等腰三角形的t值;(2)△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3) 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三、全等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全等三角形问题3.如图,已知△ABC中,∠B=∠C,AB=AC=10 cm,BC=8 cm,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以3 cm/s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运动.(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则经过1 s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则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四、三角形面积:因动点产生的三角形面积问题4.△ABC中,AB=6cm,BC=8cm,∠B=90°, P从A沿AB向B以1cm/s的速度移动,Q从B沿BC向C以2cm/s的速度移动。
(1)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cm2?;(2)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到B点后,又继续沿BC向C移动,点Q到达C后,又继续沿CA向A移动,在这一整个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P、Q,使△PBQ的面积等于9cm2?若存在,试确定P、Q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五、相遇问题:因动点产生的相遇问题5.如图,在△ABC中,AB= BC= AC= 12cm,现有两点M、N分别从点A、点B同时出发,沿△ABC的三边运动,已知点M的速度为1cm/s,点N的速度为2cm/s.当点N第一次到达B点时,M、N同时停止运动.(1)点M.N运动几秒后,M、N两点重合?(2)点M.N运动几秒后,可得到等边△AMN?(3)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能否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AMN?如果能,请求出此时M、N运动的时间.六、最值问题:因动点产生的最值问题6.如图K 13一6,点P,Q分别是△ABC的边AC,AB上的定点,请你在BC上找一点R,使得△PQR的周长最短.。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类型1 以 U 型框为背景的动点问题
1. [2024雅安月考]如图,做一个“U”字形框架
PABQ ,其中 AB =42 cm, AP , BQ 足够长, PA ⊥
AB , QB ⊥ AB ,点 M 从点 B 出发,向点 A 运动,
10厘米, BC =8厘米, CD =12厘米,∠ B =∠ C ,点 E
为 AB 的中点.如果点 P 在线段 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
B 点向 C 点运动,同时,点 Q 在线段 CD 上由 C 点向 D 点
运动.(1)ຫໍສະໝຸດ 点 Q 的运动速度与点 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
后,△ BPE 与△ 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 BE =5厘米,∴ BE = PC ,
=,
在△ BPE 和△ CQP 中,ቐ∠=∠,
=,
∴△ BPE ≌△ CQP (SAS).
1
2
3
4
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2)当点 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 BPE 与△ CQP
全等?
【解】∵△ BPE 与△ CQP 全等,
∵∠ A =∠ B =90°,
∴使△ ACM 与△ BMN 全等,可分两种情况:
情况一:当 BM = AC , BN = AM 时,
∵ BN = AM , AB =42 cm,
∴4 t +3 t =42,解得 t =6,
∴ AC = BM =3×6=18(cm);
1
2
3
4
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1. 引言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是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并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
2.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在开始解决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全等三角形指的是具有相等边长和相等角度的两个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有如下性质:2.1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均相等。
2.2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相应边长比相等。
3. 解题技巧在解决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技巧:3.1 选取适当的动点在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中,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动点来进行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选取一个顶点或者一个角度作为动点,并通过改变该动点的位置来观察全等三角形的变化。
3.2 确定动点的运动轨迹一旦我们选定了一个动点,我们需要确定它的运动轨迹。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全等三角形中,动点的运动轨迹通常是一条直线、一条弧线或一个圆。
3.3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在确定了动点的运动轨迹后,我们需要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等式或比例关系,从而推导出所需的结论。
4. 例子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我们以一个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假设我们需要证明一个三角形ABC与另一个三角形A'B'C'全等。
我们可以选择顶点A作为动点,并通过改变点A的位置来观察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4.1 确定动点A的运动轨迹观察发现,当我们固定点B和点C不动时,点A可以在与线段BC平行的直线上自由移动。
点A的运动轨迹是一条平行于BC的直线。
4.2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由于我们已经确定了点A的运动轨迹,我们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4.2.1 边AC与A'C'相等4.2.2 角BAC与角B'A'C'相等等等。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压轴题汇总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压轴题汇总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汇总教学重点难点是如何利用熟悉的知识点解决陌生的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如下:1.利用图形想到三角形全等;2.分析题目,了解有几个动点,动点的路程和速度;3.结合图形和题目,得出已知或能间接求出的数据;4.分情况讨论,把每种可能情况列出来,不要漏;5.动点一般都是压轴题,步骤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6.动点类问题一般都有好几问,前一问大都是后一问的提示,如果后面的题难了,可以反过去看看前面问题的结论。
典型例题】例1.在△ABC中,∠XXX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如果AB=AC,∠BAC=90°,点D在射线BC上运动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线段CF、BD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何,数量关系为何?请利用图2或图3予以证明(选择一个即可)。
例 2.在等腰Rt△ABC中,∠ACB=90°,AC=CB,AC=8,F是AB边上的中点,点D、E分别在AC、BC边上运动,且始终保持AD=CE,连接DE、DF、EF。
1)求证:△ADF≌△CEF。
2)试证明△DF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四边形CDFE的面积是否保持不变?试说明理由。
4)求△CDE面积的最大值。
变式如图,在等腰Rt△ABC中,∠C=90°,AC=8,F是AB边上的中点,点D、E分别在AC、BC边上运动,且保持AD=CE。
连接DE、DF、EF。
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下列结论:①△DF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②DE长度的最小值为4;③四边形CDFE的面积保持不变;④△CDE面积的最大值为8.其中正确的结论是()A.①②③B.①③C.①③④D.②③④例3.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EFG有一公共点A,点G.E分别在线段AD、AB上(如图(1)所示),连接DF、BF。
1)求证:DF=BF。
专题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运动问题(30题)(原卷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章全等三角形》专题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运动问题(30题)1.(2023春•横山区期末)如图,AB=8cm,∠A=∠B,AC=BD=6cm,点P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D上以xcm/s的速度由点B向点D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 (s).当△ACP与△BPQ全等时,x的值为.2.(2022春•普宁市期末)如图,∠A=∠B=90°,AB=60,E,F分别为线段AB和射线BD上的一点,若点E从点B出发向点A运动,同时点F从点B出发向点D运动,二者速度之比为3:7,运动到某时刻同时停止,在射线AC上取一点G,使△AEG与△BEF全等,则AG的长为.1、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运动问题,通过点的运动,用代数式表示线段的大小,从而寻找线段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进而快速解题.2、解题策略:①明晰点的运动方向和速度;②根据已知和求证的目标,寻找线段或角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③有时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典型题训练3.(2022秋•攸县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DAB=∠ABC,AB=5cm,AD=BC=3cm,点E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F在线段BC上由点B向点C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当△ADE与以B,E,F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则点F的运动速度为cm/s.4.(2023春•吴江区期末)如图,已知长方形ABCD中,AB=8cm,AD=12cm,点E在AB边上,BE=3cm,点F在线段BC上以3cm/s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到达点C后马上折返,向点B运动,点G在线段CD上以vcm/s的速度由C点向D点运动.点F,G同时出发,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若以E,B,F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F,C,G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则t=秒.5.如图,△ABC中,AB=AC=24cm,BC=16cm,AD=BD.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2cm/s的速度由B 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以vcm/s的速度由C点向A点运动,那么当△BPD与△CQP 全等时,v=()A.3B.4C.2或4D.2或36.(2022秋•高邑县期中)如图,在Rt△ABC中,AC=6,BC=8,AB=10.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A﹣C﹣B向终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B﹣C﹣A向终点A运动,点P,Q都运动到各自的终点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直线l经过点C,且l∥AB,过点P,Q分别作直线l的垂线段,垂足为E,F.当△CPE与△CQF全等时,t的值不可能是()A.2B.2.8C.3D.67.(2022秋•浠水县校级期中)如图,在△ABC中,AB=AC,∠BAC=90°,BC=6cm,直线CM⊥BC,动点D从点C开始沿射线CB方向以每秒2cm的速度运动,动点E也同时从点C开始在直线CM上以每秒1cm的速度运动,连接AD、AE,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ABD≌△ACE时,t的值为()A.2B.4C.6D.2或68.(2023春•和平区校级期中)如图,已知Rt△ABC中,∠ACB=90°,满足AC=7,BC=12,点P从A 点出发沿A→C→B路径向终点B运动:点Q从B出发沿B→C→A路径向终点A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同时开始运动,两个点都要到达相应的终点时才能停止运动,分别过P,Q作PE⊥l于E,QF⊥l于F.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以P,E,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Q,F,C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t的值为(不考虑两三角形重合的情况).9.如图,在△ABC中,BC=8cm,AG∥BC,AG=8cm,点F从点B出发,沿线段BC以4cm/s的速度连续做往返运动,点E从点A出发沿线段AG以2cm/s的速度运动至点G,E、F两点同时出发,当点E到达点G时,E、F两点同时停止运动,EF与直线AC交于点D,设点E的运动时间为t(秒)(1)分别写出当0<t<2和2<t<4时段BF的长度(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BF=AE时,求t的值;(3)当△ADE≌△CDF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值.10.在Rt△ABC中,∠C=90°,AC=10cm,BC=5cm,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点A且垂直于AC的射线AM上运动,且PQ=AB,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QP A全等.11.(2022秋•昭阳区期中)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10cm,BC=8cm,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cm/s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运动.(1)若点Q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若点Q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使△BPD与△CQP全等?12.如图,△ABC中,∠ACB=90°,AC=12,BC=16.点P从A点出发沿A﹣C﹣B路径向终点运动,终点为B点;点Q从B点出发沿B﹣C﹣A路径向终点运动,终点为A点.点P和Q分别以2和6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两点都要到相应的终点时才能停止运动,在某时刻,分别过P和Q作PE⊥l于E,QF⊥l于F.问:点P运动多少时间时,△PEC与QFC全等?请说明理由.13.(2022秋•苍溪县期末)如图,AE与BD相交于点C,AC=EC,BC=DC,AB=8cm,点P从点出发,沿A→B→A方向以2cm/s的速度运动,点Q从点D出发,沿D→E方向以lcm/s的速度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点A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1)求证:AB∥DE.(2)写出线段AP的长(用含t的式子表示).(3)连接PQ,当线段PQ经过点C时,求t的值.14.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6cm,BC=10cm,点P从点B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BC向点C 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1)PC=cm.(用t的代数式表示)(2)当点P从点B开始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以vcm/s的速度沿CA向点A运动,是否存在这样v的值,使得△ABP与△PQC全等?若存在,请求出v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5.如图,已知△ABC中,AB=AC=6cm,∠B=∠C,BC=4cm,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B向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A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2)若点Q以(1)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1cm/s的运动速度从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则经过秒后,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上相遇.(在横线上直接写出答案,不必书写解题过程)16.(2022秋•南召县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20cm,BC=15cm,E为AB的中点,若点P在线段BC上以5cm/s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点C向点D运动.(1)若点Q运动的速度是5cm/s,经过1秒后,△BPE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BPE与△CQP全等时,求出点Q的运动速度.17.(2022春•二七区校级期中)如图,点E在线段CD上,EA,EB分别平分∠DAB和∠CBA,点F在线段AB上运动,AD=4cm,BC=3cm,且AD∥BC.(1)当点F运动到离点A多少厘米时,△ADE和△AFE全等?为什么?(2)在(1)的情况下,此时BF=BC吗?为什么?求出AB的长.18.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D=6cm,AB=4cm,点E为AD的中点.若点P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C上由点B向点C运动.(注:长方形中,∠A=∠B=∠C=∠D=90°,AB=CD,AD=BC)(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①经过1秒后,△AEP与△BPQ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并判断此时线段PE和线段PQ的位置关系;②设运动时间为t秒时,△PEQ的面积为Scm2,请用t的代数式表示S.(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cm/s时,能够使△AEP与△BPQ全等.19.(2023春•碑林区校级期末)如图,△ABC的两条高AD与BE交于点O,AD=BD,AC=6.(1)求BO的长;(2)F是射线BC上一点,且CF=AO,动点P从点O出发,沿线段O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沿射线AC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当点P到达点B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AOP与△FCQ全等时,求t的值.20.如图1,长方形ABCD中,AB=CD=7cm,AD=BC=5cm,∠A=∠B=∠C=∠D=90°,点E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与此同时点F在线段BC上由点B向点C运动,设运动的时间均为ts.(1)若点F的运动速度与点E的运动速度相等,当t=2时:①判断△BEF与△ADE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②求∠EDF的度数.(2)如图2,将图1中的“长方形ABCD”改为“梯形ABCD”,且∠A=∠B=70°,AB=7cm,AD=BC=5cm,其他条件不变.设点F的运动速度为xcm/s.是否存在x的值,使得△BEF与△ADE全等?若存在,直接写出相应的x及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1.在Rt△ABC中,∠C=90°,AC=8cm,BC=6cm,点D在AC上,且AD=6cm,过点A作射线AE⊥AC(AE与BC在AC同侧),若动点P从点A出发,沿射线AE匀速运动,运动速度为1cm/s,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连接PD、BD.(1)如图①,当PD⊥BD时,求证:△PDA≌△DBC;(2)如图②,当PD⊥AB于点F时,求此时t的值.2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10,AB=CD,BD=14,点E从点D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DA向点A匀速移动,点F从点C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沿C→B→C做匀速移动,点G 从点B出发沿BD向点D匀速移动,三个点同时出发,当有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其余两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假设移动时间为t秒,G点的移动距离为y.(1)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以下线段:ED=,当0<t≤2时,BF=,当2<t≤4时,BF=;(2)请猜想AD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3)在移动过程中,请你探究当t取何值时,△DEG与△BFG全等?并求出此时G点的移动距离y.23.(2023春•渭滨区期末)如图①,在Rt△ABC中,∠C=90°,BC=9cm,AC=12cm,AB=15cm,现有一动点P,从点A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AC→CB→BA运动,回到点A停止,速度为3cm/s,设运动时间为ts.(1)如图(1),当t=时,△APC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一半;(2)如图(2),在△DEF中,∠E=90°,DE=4cm,DF=5cm,∠D=∠A.在△ABC的边上,若另外有一个动点Q,与点P同时从点A出发,沿着边AB→BC→CA运动,回到点A停止.在两点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恰好△APQ≌△DEF,求点Q的运动速度.24.(2022春•华容县期中)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cm,点E在AB边上,BE=6cm.(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4cm/s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C点向D 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E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E与△CQP全等?(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正方形ABCD四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正方形ABCD边上的何处相遇?相遇点在何处?25.(2022秋•红花岗区期中)如图1,直线AM⊥AN,AB平分∠MAN,过点B作BC⊥BA交AN于点C;动点E、D同时从A点出发,其中动点E以2cm/s的速度沿射线AN方向运动,动点D以1cm/s的速度运动;已知AC=6cm,设动点D,E的运动时间为t.(1)当点D在射线AM上运动时满足S△ADB:S△BEC=2:1,试求点D,E的运动时间t的值;(2)当动点D在直线AM上运动,E在射线AN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间t,使得△ADB与△BEC 全等?若存在,请求出时间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出理由.26.如图,AB=4cm,AC⊥AB,BD⊥AB,AC=BD=3cm.点P在射线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出发沿射线AB方向运动,同时,点Q在射线DB上由点D出发沿射线DB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 (s).(1)若点Q的运动速度是点P的运动速度的2倍,当t=1时,△ACP与△BPQ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并判断此时线段PC和线段PQ的位置关系;(2)设点Q的运动速度为xcm/s(x≠2),是否存在实数x,使△ACP与△BPQ全等?若存在,请画出示意图,将全等的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出来,并直接写出相应的x,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7.(2022秋•沭阳县校级月考)如图①,线段BC=6,过点B、C分别作垂线,在其同侧取AB=4,另一条垂线上任取一点D.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向终点C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以每秒a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CD运动,当点P停止时,点Q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的时间为t(s).(1)当t=1,CP=,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CQ的长为;(2)当a=2,t=1时,①求证:△ABP≌△PCQ;②求证:AP⊥PQ;(3)如图②,将“过点B、C分别作垂线”改为“在线段BC的同侧作∠ABC=∠DCB”,其它条件不变.若△ABP与△PCQ全等,直接写出对应的a的值.28.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直线l过点C.(1)当AC=BC时,①如图1,分别过点A和B作AD⊥直线l于点D,BE⊥直线l于点E.求证:△ACD≌△CBE;②如图2,过点A作AD⊥直线l于点D,点B与点F关于直线l对称,连接BF交直线l于E,连接CF.求证:DE=AD+EF.(2)当AC=8cm,BC=6cm时,如图3,点B与点F关于直线l对称,连接BF、CF.点M从A点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A→C路径运动,终点为C,点N以每秒3cm的速度沿F→C→B→C→F路径运动,终点为F,分别过点M、N作MD⊥直线l于点D,NE⊥直线l于点E,点M、N同时开始运动,各自达到相应的终点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MDC与△CEN全等时,求t的值.29.(2022秋•浠水县期中)已知,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且DE=9cm,∠BDA=∠AEC=∠BAC(1)如图①,若AB⊥AC,则BD与AE的数量关系为,CE与AD的数量关系为;(2)如图②,判断并说明线段BD,CE与DE的数量关系;(3)如图③,若只保持∠BDA=∠AEC,BD=EF=7cm,点A在线段DE上以2cm/s的速度由点D向点E运动,同时,点C在线段EF上以xcm/s的速度由点E向点F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s).是否存在x,使得△ABD与△EAC全等?若存在,求出相应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0.(2022秋•原平市校级期中)如图,在△ABC中,BC=5,高AD、BE相交于点O,BD=23CD,且AE=BE.(1)求线段AO的长;(2)动点P从点O出发,沿线段O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A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A点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POQ的面积为S,请用含t的式子表示S;(3)在(2)的条件下,点F是直线AC上的一点且CF=BO.是否存在t值,使以点B、O、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F、C、Q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符合条件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word完整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全等动点问题
初一数学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专题(B类)一、考点、热点回顾动点型问题是近年来中考的一个热点问题。
动态几何问题就是以几何知识和具体的几何图形为背景,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通过点、线、形的运动,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对运动变化过程伴随的数量关系和图形的位置关系等进行探究。
动点型问题集几何与代数知识于一体,数形结合,有较强的综合性,题目灵活多变,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能够在运动变化中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等边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是首先从三角形一边上的单动点运动,引起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变化,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变化;其次探讨三角形两边上的双动点运动,引起三角形的角与边的变化,再从在三角边上运动到三角形的边的延长线上运动,由三角形的形状探究到三角形的面积的探究等。
本设计是以等边三角形为主线,点的运动引起边、角的变化,三角形的形状的判断及三角形面积的大小,抓住图形中“变”和“不变”,以“不变的”来解决“变”,以达到“以静制动”,变“动态问题”为“静态问题”来解。
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图形的想象能力,动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了问题的层次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给定结论到结论开放,以等边三角形为载体,动点在三角形的边、延长线上运动等问题串的形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收获,有所成功,还体现出了分类讨论、等积变换、三角函数等思想方法。
二、典型例题1、单动点问题引例: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3cm 的等边三角形. 动点P 以1cm/s 的速度从点A 出发,沿线段AB 向点B 运动.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s ),那么t=____时,△PBC 是直角 三角形?2、双动点问题引例: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3cm 的等边三角形. 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沿BC 向点C 运动,如果动点P 、Q 都以1cm/s 的速度同时出发. 设运动时间为t (s ),那么t 为何值时,△PBQ 是直角三角形?巩固练习,拓展思维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3cm 的等边三角形. 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射线BC 方向运动. 连接PQ 交AC 于D. 如果动点P 、Q 都以1cm/s 的速度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 (s ),那么 当t 为何值时,△DCQ 是等腰三角形?BCPA CQBPA QDBCPAA变式练习:1、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3cm 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射线BC 方向运动. 连接PQ 交AC 于D. 如果动点P 、Q 都以1cm/s 的速度同时出发. 设运动时间为t (s ),连接PC. 请探究:在点P 、Q 的运动过程中△PCD 和△QCD 的面积是否相等?变式练习:2、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1)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线段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C 向点C 运动,连接CP 、AQ 交于M ,如果动点P 、Q 都以相同的速度同时出发,则∠AMP=___度。
专题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动点运动问题(30题)(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专题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动点运动问题(30题)1.(2023春•虹口区校级期末)如图,AB =8,BC =10,CD 为射线,∠B =∠C ,点P 从点B 出发沿BC 向点C 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秒,点Q 从点C 出发沿射线CD 运动,速度为x 个单位/秒;若在某时刻,△ABP 能与△CPQ 全等,则x = .【分析】设点P 、Q 的速度为ts ,分两种情形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设点P 、Q 的速度为ts ,分两种情形讨论:①当AB =PC ,BP =CQ 时,△ABP ≌△PCQ ,即8=10﹣t ,解得:t =2,∴2x =2×1,∴x =1;②当BP =PC ,AB =CQ 时,△ABP ≌△QCP ,即t =12×10=5,∴5x =8,x =85,综上所述,x =1或85,故答案为:1或85.【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2022秋•攸县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DAB =∠ABC ,AB =5cm ,AD =BC =3cm ,点E 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F在线段BC上由点B向点C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当△ADE与以B,E,F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则点F的运动速度为 cm/s.【分析】设点F的运动速度为xcm/s,则AE=tcm,BE=(5﹣t)cm,BF=xtcm,由于∠DAB=∠ABC,则当AD=BE,AE=BF时,根据“SAS”判断△ADE≌△BEF,即5﹣t=3,t=xt;当AD=BF,AE=BE 时,根据“SAS”判断△ADE≌△BFE,即xt=3,t=5﹣t,然后分别解方程求出x即可.【解答】解:设点F的运动速度为xcm/s,则AE=tcm,BE=(5﹣t)cm,BF=xtcm,∵∠DAB=∠ABC,∴当AD=BE,AE=BF时,根据“SAS”判断△ADE≌△BEF,即5﹣t=3,t=xt,解得t=2,x=1;当AD=BF,AE=BE时,根据“SAS”判断△ADE≌△BFE,即xt=3,t=5﹣t,解得t=2.5,x=1.2,综上所述,点F的运动速度为1或1.2cm/s.故答案为:1或1.2.【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选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3.(2022春•普宁市期末)如图,∠A=∠B=90°,AB=60,E,F分别为线段AB和射线BD上的一点,若点E从点B出发向点A运动,同时点F从点B出发向点D运动,二者速度之比为3:7,运动到某时刻同时停止,在射线AC上取一点G,使△AEG与△BEF全等,则AG的长为 .【分析】设BE=3t,则BF=7t,使△AEG与△BEF全等,由∠A=∠B=90°可知,分两种情况:情况一:当BE=AG,BF=AE时,列方程解得t,可得AG;情况二:当BE=AE,BF=AG时,列方程解得t,可得AG.【解答】解:设BE=3t,则BF=7t,因为∠A=∠B=90°,使△AEG与△BEF全等,可分两种情况:情况一:当BE=AG,BF=AE时,∵BF=AE,AB=60,∴7t=60﹣3t,解得:t=6,∴AG=BE=3t=3×6=18;情况二:当BE=AE,BF=AG时,∵BE=AE,AB=60,∴3t=60﹣3t,解得:t=10,∴AG=BF=7t=7×10=70,综上所述,AG=18或AG=70.故答案为:18或7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如图,△ABC中,AB=AC=24cm,BC=16cm,AD=BD.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2cm/s的速度由B 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以vcm/s的速度由C点向A点运动,那么当△BPD与△CQP 全等时,v=( )A.3B.4C.2或4D.2或3【分析】表示出BD、BP、PC、CQ,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分①BD、PC是对应边,②BD 与CQ是对应边两种情况讨论即可.【解答】解:∵AB=AC=20cm,BC=16cm,点D为AB的中点,∴BD=12×24=12cm,设点P、Q的运动时间为t,则BP=2t,PC=(16﹣2t)c①当BD=PC时,16﹣2t=12,解得:t=2,则BP=CQ=2t=4,故点Q的运动速度为:4÷2=2(厘米/秒);②当BP=PC时,∵BC=16cm,∴BP=PC=8cm,∴t=8÷2=4(秒),故点Q的运动速度为12÷4=3(厘米/秒);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性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根据对应角分情况讨论是本题的难点.5.如图,已知长方形ABCD中,AD=8cm,AB=6cm,点E为AD的中点.若点P在线段AB上以2cm/s 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C上由点C向点B运动,若△AEP与△BPQ全等,则点Q的运动速度是( )A.2或83B.6或83C.2或6D.1或23【分析】设Q运动的速度为xcm/s,则根据△AEP与△BQP得出AP=BP、AE=BQ或AP=BQ,AE=BP,从而可列出方程组,解出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长方形ABCD,∴∠A=∠B=90°,∵点E为AD的中点,AD=8cm,∴AE=4cm,设点Q的运动速度为xcm/s,①经过y秒后,△AEP≌△BQP,则AP=BP,AE=BQ,2y=6−2y4=8−xy,解得,x=83 y=32,即点Q的运动速度83cm/s时能使两三角形全等.②经过y秒后,△AEP≌△BPQ,则AP=BQ,AE=BP,2y=8−xy4=6−2y,解得:x=6 y=1,即点Q的运动速度6cm/s时能使两三角形全等.综上所述,点Q的运动速度83或6cm/s时能使两三角形全等.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涉及了动点的问题使本题的难度加大了,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将动点的运用时间t和速度的乘积当作线段的长度来看待,这样就能利用几何知识解答代数问题了.6.(2022秋•高邑县期中)如图,在Rt△ABC中,AC=6,BC=8,AB=10.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A﹣C﹣B向终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B﹣C﹣A向终点A运动,点P,Q都运动到各自的终点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直线l经过点C,且l∥AB,过点P,Q分别作直线l的垂线段,垂足为E,F.当△CPE与△CQF全等时,t的值不可能是( )A.2B.2.8C.3D.6【分析】分三种情况讨论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得t的值.【解答】解:当P在AC上,Q在BC上时,如图,过点P,Q,C分别作PE⊥直线l于点E,QF⊥直线l于点F,CD⊥AB于点D,∵∠ACB=90,∴∠PCE+∠QCF=90°,∵PE⊥l于E,QF⊥l于F.∴∠EPC+∠PCE=90°,∠PEC=∠CFQ=90°,∴∠EPC=∠QCF,∵△PCE≌△CQF,∴PC=CQ,∴6﹣2t=8﹣3t,解得t=2;当P在AC上,Q在AC上时,即P、Q重合时,则CQ=PC,由题意得,6﹣2t=3t﹣8,解得t=2.8;当P在BC上,Q在AC上时,即A、Q重合时,则CQ=AC=6,由题意得,2t﹣6=6,解得t=6.综上,当△CPE与△CQF全等时,t的值为2或2.8或6.∴t的值不可能是3.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作图﹣基本作图、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勾股定理,根据题意得出关于t的方程是解题的关键.7.(2022秋•浠水县校级期中)如图,在△ABC中,AB=AC,∠BAC=90°,BC=6cm,直线CM⊥BC,动点D从点C开始沿射线CB方向以每秒2cm的速度运动,动点E也同时从点C开始在直线CM上以每秒1cm的速度运动,连接AD、AE,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ABD≌△ACE时,t的值为( )A.2B.4C.6D.2或6【分析】当点E在射线CM上时,D在CB上,BD=CE,当点E在CM的反向延长线上时DB=CE,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其解即可.【解答】解:∵△ABD≌△ACE,∴AD=AE,AB=AC,BD=CE.如图,当点E在射线CM上时,D在CB上,BD=CE,∵CE=t,BD=6﹣2t,∴6﹣2t=t,∴t=2.如图,当点E在CM的反向延长线上时DB=CE,∵CE=t,BD=2t﹣6,∴t=2t﹣6,∴t=6.综上所述,当t=2或6时,△ABD≌△ACE,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运用,解答时分类讨论是重点也是难点.8.(2023春•和平区校级期中)如图,已知Rt△ABC中,∠ACB=90°,满足AC=7,BC=12,点P从A 点出发沿A→C→B路径向终点B运动:点Q从B出发沿B→C→A路径向终点A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同时开始运动,两个点都要到达相应的终点时才能停止运动,分别过P,Q作PE⊥l于E,QF⊥l于F.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以P,E,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Q,F,C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t的值为 (不考虑两三角形重合的情况).【分析】三角形PEC和三角形QFC要全等,P的对应顶点是C,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点P在AC上,点P在BC上时;另一种是点Q到达终点,而P在BC上时,先把各线段的长度表示出来,再让对应边相等,即可构造方程解出t.【解答】解:①当点P在线段AC上,点P在线段BC上时;如图:当△PCE≌CQF时,∠QCF=∠EPC,∴PC=CQ.由题意知:AP=t,PC=7﹣t,BQ=3t,CQ=12﹣3t;∴7﹣t=12﹣3t,解得t=2.5.②当P在线段BC上,点Q到达终点时,如图:当△PCE≌CQF时,∠QCF=∠EPC,∴PC=CQ.由题意知:AP=t,PC=t﹣7,CQ=7,∴t﹣7=7,解得t=14.综上所述,t的值为2.5或14.【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在△ABC中,BC=8cm,AG∥BC,AG=8cm,点F从点B出发,沿线段BC以4cm/s的速度连续做往返运动,点E从点A出发沿线段AG以2cm/s的速度运动至点G,E、F两点同时出发,当点E到达点G时,E、F两点同时停止运动,EF与直线AC交于点D,设点E的运动时间为t(秒)(1)分别写出当0<t<2和2<t<4时段BF的长度(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BF=AE时,求t的值;(3)当△ADE≌△CDF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值.【分析】(1)根据点F从点B出发、点E从点A出发的速度、结合图形解答;(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3)分点E从点A运动至点G、从点G返回两种情况,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列式计算即可.【解答】解:(1)当0<t≤2时,BF=4t,当2<t≤4时,BF=16﹣4t;(2)由题意得,16﹣4t=2t,解得t=8 3;(3)当0<t≤2时,△ADE≌△CDF,则AE=CF,即8﹣4t=2t,解得t=4 3,当2<t≤4时,△ADE≌△CDF,则AE=CF,即4t﹣8=2t,解得t=4,则t=43或4时,△ADE≌△CDF.【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根据题意求出函数关系式、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0.在Rt△ABC中,∠C=90°,AC=10cm,BC=5cm,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点A且垂直于AC的射线AM上运动,且PQ=AB,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QPA全等.【分析】本题要分情况讨论:①Rt△APQ≌Rt△CBA,此时AP=BC=5cm,可据此求出P点的位置.②Rt△QAP≌Rt△BCA,此时AP=AC,P、C重合.【解答】解: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可知:①当P运动到AP=BC时,∵∠C=∠QAP=90°,在Rt△ABC与Rt△QPA中,AP=BCPQ=AB∴Rt△ABC≌Rt△QPA(HL),即AP=BC=5cm;②当P运动到与C点重合时,AP=AC,在Rt△ABC与Rt△QPA中,AP=ACPQ=AB,∴Rt△QAP≌Rt△BCA(HL),即AP=AC=10cm,∴当点P与点C重合时,△ABC才能和△APQ全等.综上所述,当P运动到AP=BC、点P与点C重合时,△ABC才能和△APQ全等.【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由于本题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解.11.(2023春•吉安县期末)如图,△ABC中,D为AB的中点,AD=5厘米,∠B=∠C,BC=8厘米.(1)若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从点B向终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从点C向终点A运动,若点Q的速度与点P的速度相等,经1秒钟后,请说明△BPD≌△CQP;(2)若点P以3厘米/秒的速度从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以5厘米/秒的速度从点C向点A运动,它们都依次沿△ABC三边运动,则经过多长时间,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追上点P?【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C,再加上BP=CQ=3,PC=BD=5,则可判断△BPD 与△CQP全等;(2)设经过x秒后,点Q第一次追上点P,由题意得5x﹣3x=2×10,解方程得到点P运动的路程为3×10=30,得到此时点P在BC边上,于是得到结果.【解答】解:(1)∵BP=3×1=3,CQ=3×1=3,∴BP=CQ,∵D为AB的中点,∴BD=AD=5,∵CP=BC﹣BP=5,∴BD=CP,在△BPD与△CQP中,BD=CP∠B=∠C,BP=CQ∴△BPD≌△CQP(SAS);(2)设经过x秒后,点Q第一次追上点P,由题意得5x﹣3x=2×10,解得:x=10,∴点P运动的路程为3×10=30,∵30=28+2,∴此时点P在BC边上,∴经过10秒,点Q第一次在BC边上追上点P.【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找准对应边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BAC=90°,AB=22,AC=28.点P从B点出发沿B→A→C路径向终点C运动;点Q从C 点出发沿C→A→B路径向终点B运动.点P和Q分别以每秒2和3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开始运动,只要有一点到达相应的终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分别过P和Q作PF⊥l于F,QG⊥l于G.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PFA与△QAG全等?【分析】分类讨论:当点P在BA上,点Q在AC上,如图1,则PB=2t,CQ=3t,AP=22﹣2t,AQ=28﹣3t,利用三角形全等得PA=AQ,即22﹣2t=28﹣3t;当点P、Q都在AB上,即P点和Q点重合时,△PFA与△QAG全等,此时2t+3t﹣28=22,当点P在AC上,点Q在AB上,如图2,则PA=2t﹣22,AQ=3t﹣28,由PA=AQ,即2t﹣22=3t﹣28;当点Q停在点B处,点P在AC上,由PA=QA得2t﹣22=22,然后分别解方程求出t,再根据题意确定t的值.【解答】解:设P、Q点运动的时间为t,(1)当点P在BA上,点Q在AC上,如图1,则PB=2t,CQ=3t,AP=22﹣2t,AQ=28﹣3t,∵△PFA与△QAG全等,∴PA=AQ,即22﹣2t=28﹣3t,解得t=6,即P运动6秒时,△PFA与△QAG全等;(2)当点P、Q都在AB上,即P点和Q点重合时,△PFA与△QAG全等,此时2t+3t﹣28=22,解得t=10,(3)当点P在AC上,点Q在AB上,如图2,则PA=2t﹣22,AQ=3t﹣28,∵△PFA与△QAG全等,∴PA=AQ,即2t﹣22=3t﹣28,解得t=6(舍去);当点Q停在点B处,点P在AC上,由PA=QA得2t﹣22=22,解得t=22,舍去.综上所述:当t等于6秒或10秒时,△PFA与△QAG全等.【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方法中,选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若已知两边对应相等,则找它们的夹角或第三边;若已知两角对应相等,则必须再找一组对边对应相等,且要是两角的夹边,若已知一边一角,则找另一组角,或找这个角的另一组对应邻边.对于动点问题常利用代数的方法解决.13.(2022秋•苍溪县期末)如图,AE与BD相交于点C,AC=EC,BC=DC,AB=8cm,点P从点出发,沿A→B→A方向以2cm/s的速度运动,点Q从点D出发,沿D→E方向以lcm/s的速度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点A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1)求证:AB∥DE.(2)写出线段AP的长(用含t的式子表示).(3)连接PQ,当线段PQ经过点C时,求t的值.【分析】(1)证明△ABC≌△EDC(SAS),可得∠A=∠E,然后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得出结论;(2)分两种情况讨论:当0≤t≤4时,AP=2tcm,当4<t≤8时,BP=(2t﹣8)cm,可得AP=8﹣(2t﹣8)=(16﹣2t)cm,进而可以解决问题;(3)先证△ACP≌△ECQ(ASA),得AP=EQ,再分两种情况列方程求解即可.【解答】(1)证明:在△ABC和△EDC中,AC=EC∠ACB=∠ECD,BC=DC∴△ABC≌△EDC(SAS),∴∠A=∠E,∴AB∥DE;(2)解:当0≤t≤4时,AP=2tcm,当4<t≤8时,BP=(2t﹣8)cm,∴AP=8﹣(2t﹣8)=(16﹣2t)cm,∴线段AP的长为2tcm或(16﹣2t)cm;(3)解:根据题意得DQ =tcm ,则EQ =(8﹣t )cm ,由(1)得:∠A =∠E ,ED =AB =8cm ,在△ACP 和△ECQ 中,∠A =∠E AC =EC ∠ACP =∠ECQ,∴△ACP ≌△ECQ (ASA ),∴AP =EQ ,当0≤t ≤4时,2t =8﹣t ,解得:t =83;当4<t ≤8时,16﹣2t =8﹣t ,解得:t =8;综上所述,当线段PQ 经过点C 时,t 的值为83或8.【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列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ACP ≌△ECQ .14.如图,在等腰△ABC 中,AB =AC =6cm ,BC =10cm ,点P 从点B 出发,以2cm /s 的速度沿BC 向点C 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s .(1)PC = cm .(用t 的代数式表示)(2)当点P 从点B 开始运动,同时,点Q 从点C 出发,以vcm /s 的速度沿CA 向点A 运动,是否存在这样v 的值,使得△ABP 与△PQC 全等?若存在,请求出v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P 点的运动速度可得BP 的长,再利用BC ﹣BP 即可得到CP 的长;(2)此题主要分两种情况①当BP =CQ ,AB =PC 时,△ABP ≌△PCQ ;当BA =CQ ,PB =PC 时,△ABP ≌△QCP ,然后分别计算出t 的值,进而得到v 的值.【解答】解:(1)依题意,得PC=(10﹣2t)(cm).故答案为:10﹣2t;(2)①当BP=CQ,AB=PC时,△ABP≌△PCQ,∵AB=6cm,∴PC=6(cm),∴BP=10﹣6=4(cm),2t=4,解得:t=2,CQ=BP=4(cm),v×2=4,解得:v=2;②当BA=CQ,PB=PC时,△ABP≌△QCP,∵PB=PC,∴BP=PC=12BC=5(cm),2t=5,解得:t=2.5,CQ=BP=6(cm),v×2.5=6,解得:v=2.4.综上所述:当v=2.4或2时△ABP与△PQC全等.【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找准对应边.15.如图,已知△ABC中,AB=AC=6cm,∠B=∠C,BC=4cm,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B向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A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2)若点Q以(1)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1cm/s的运动速度从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则经过 秒后,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上相遇.(在横线上直接写出答案,不必书写解题过程)【分析】(1)①根据时间和速度分别求得两个三角形中BP、CQ和BD、PC边的长,根据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②根据全等三角形应满足的条件探求边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公式,先求得点P运动的时间,再求得点Q的运动速度;(2)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分析发现:由于点Q的速度快,且在点P的前边,所以要想第一次相遇,则应该比点P多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边长.【解答】解:(1)①△BPD≌△CQP,理由如下:∵t=1秒,∴BP=CQ=1×1=1cm,∵AB=6cm,点D为AB的中点,∴BD=3cm.又∵PC=BC﹣BP,BC=4cm,∴PC=4﹣1=3cm,∴PC=BD.又∵AB=AC,∴∠B=∠C,∴△BPD≌△CQP;②假设△BPD≌△CQP,∵v P≠v Q,∴BP≠CQ,又∵△BPD≌△CQP,∠B=∠C,则BP=CP=2,BD=CQ=3,∴点P,点Q运动的时间t=BP1=2秒,∴v Q=CQt=32=1.5cm/s;(2)设经过x秒后点P与点Q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 1.5x=x+2×6,解得x=24,∴点P共运动了24s×1cm/s=24cm.∵24×1.5=36,∴点P、点Q在AC边上相遇,∴经过24秒点P与点Q第一次在边AC上相遇.【点评】此题主要是运用了路程=速度×时间的公式.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能够分析出追及相遇的问题中的路程关系.16.(2022秋•聊城月考)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B=10厘米,BC=8厘米,CD=12厘米,∠B=∠C,点E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C点向D点运动.(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E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E与△CQP全等.【分析】(1)经过1秒后,可得BP=CQ=3厘米,则PC=8﹣3=5厘米,可证明△BPE≌△CQP;(2)由△BPE与△CQP全等可知有△BEP≌△CQP或△BEP≌△CPQ,全等可得BP=CP或BP=CQ,或可求得BP的长,可求得P点运动的时间,由CQ=BE或CQ=BP可求得Q点运动的路程,可求得其速度.【解答】解:(1)△BPE与△CQP全等,理由如下:当运动1秒后,则BP=CQ=3厘米,∴PC=BC﹣BP=8﹣3=5厘米,∵E为AB中点,且AB=10厘米∴BE=5厘米,∴BE=PC,在△BPE和△CQP中BE=PC∠B=∠CBP=CQ∴△BPE≌△CQP(SAS);(2)∵△BPE与△CQP全等,∴△BEP≌△CQP或△BEP≌△CPQ,当△BEP≌△CQP时,则BP=CP,CQ=BE=5厘米,设P点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3t=8﹣3t,解得t=4 3,∴Q点的运动的速度=5÷43=154(厘米/秒),当△BEP≌△CPQ时,由(1)可知t=1(秒),∴BP=CQ=3厘米,∴Q点的运动的速度=3÷1=3(厘米/秒),即当Q点每秒运动154厘米或3厘米时△BEP≌△CQP.【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即SSS、SAS、ASA、AAS和HL17.如图,在Rt△ABC中,∠C=90°,AC=8,BC=6,P,Q是边AC,BC上的两个动点,PD⊥AB于点D,QE⊥AB于点E,设点P,Q运动的时间是t秒(t>0).(1)若点P,Q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沿AC,BC向点C匀速运动,运动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其中一点到达终点C后,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APD和△QBE是否保持全等?判断并说明理由;(2)若点P从点C出发沿CA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到达点A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返回到点C停止运动;点Q仍从点B出发沿BC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C匀速运动,到达点C后停止运动,当t为何值时,△APD和△QBE全等?【分析】(1)根据∠C=90°,PD⊥AB,QE⊥AB,于是得到∠A+∠APD=∠A+∠B=90°,证得∠APD =∠B,∠ADP=∠QEB=90°,即可得到结论;(2)分两种情况:①0≤t<83时,点P从C到A运动,则AP=AC=CP=8﹣3t,BQ=t,求得t=2,②t≥83时,点P从A到C运动,则AP=3t﹣8,BQ=t,求得t=4.【解答】解:(1)△ADP≌△QBE,理由:∵∠C=90°,PD⊥AB,QE⊥AB,∴∠A+∠APD=∠A+∠B=90°,∴∠APD=∠B,∠ADP=∠QEB=90°,∵AP=BQ=t,在△ADP与△QBE中,∠APD=∠B∠ADP=∠QEB AP=BQ,∴△ADP≌△QBE;(2)①0≤t<83时,点P从C到A运动,则AP=AC=CP=8﹣3t,BQ=t,当△ADP≌△QBE时,则AP=BQ,即8﹣3t=t,解得:t=2,②t≥83时,点P从A到C运动,则AP=3t﹣8,BQ=t,当△ADP≌△QBE时,则AP=BQ,即3t﹣8=t,解得:t=4,综上所述:当t=2s或4s时,△ADP≌△QBE.【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方程,垂直的定义,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8.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D=6cm,AB=4cm,点E为AD的中点.若点P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C上由点B向点C运动.(注:长方形中,∠A=∠B=∠C=∠D=90°,AB=CD,AD=BC)(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①经过1秒后,△AEP与△BPQ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并判断此时线段PE和线段PQ的位置关系;②设运动时间为t秒时,△PEQ的面积为Scm2,请用t的代数式表示S.(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 cm/s时,能够使△AEP与△BPQ全等.【分析】(1)①当t=1时,AP=BQ,∠A=∠B,AE=PB,从而可证明△EAP≌Rt△PBQ;②当t≤4时,AP=BQ=t,S=S梯形AEQB﹣S AEP﹣S PBQ;当4<t≤6时,点P与点B重合,S=2t;(2)如图3所示:因为△AEP≌△BQP,所以AP=PB=2,AE=BQ=3,从而可求得t=2,点Q运动的速度为=3÷2=1.5cm/秒.【解答】解:(1)①当t=1时,AP=1,BQ=1,∴AP=BQ.∵E是AD的中点,∴AE=12AD=3.∵PB=AB=AP=4﹣1=3,∴AE=PB.在Rt△EAP和Rt△PBQ中,AE=PB ∠A=∠B AP=BQ,∴Rt△EAP≌Rt△PBQ.∴∠APE=∠BQP,∵∠BQP+∠BPQ=90°,∴∠APE+∠BPQ=90°,∴∠EPQ=90°,∴PE⊥PQ;②如图1所示连接QE.图1Ⅰ、当t≤4时,AP=BQ=t,S梯形AEQB =12(AE+BQ)•AB=12×4×(3+t)=2t+6.S△AEP =12AE•PA=12×3t=32t,S△PBQ=12PB•BQ=12×(4﹣t)t=2t−12t2.∴S=2t+6−32t﹣(2t−12t2).整理得:S=12t2−32t+6,如图2所示:Ⅱ、当4<t≤6时,点P与点B重合,S=12QB•AB=12×4×t=2t.∴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2−32t+6(0<t≤4)<t≤6);(2)如图3所示:∵△AEP≌△BQP,PA≠BQ,∴AP=PB=2,AE=BQ=3.∴t=AP=12AB=12×4=2.∴点Q运动的速度为=3÷2=1.5cm/秒时,△AEP≌△BQP.故答案为:1.5.【点评】此题是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矩形的性质、函数的解析式、一元一次方程的综合应用,根据题意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是解题的关键.19.(2023春•碑林区校级期末)如图,△ABC的两条高AD与BE交于点O,AD=BD,AC=6.(1)求BO的长;(2)F是射线BC上一点,且CF=AO,动点P从点O出发,沿线段O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沿射线AC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当点P到达点B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AOP与△FCQ全等时,求t的值.【分析】(1)由AAS证明Rt△BDO≌Rt△ADC,根据对应边相等求得BO的长;(2)分情况讨论点F分别在BC延长线上或在BC之间时△AOP≌△FCQ,根据对应边相等求得t值.【解答】解:(1)∵∠BOD=∠AOE,∠CAD+∠ACD=∠CAD+∠AOE=90°,∴∠ACD=∠AOE,∴∠BOD=∠ACD.又∵∠BDO=∠ADC=90,AD=BD,∴Rt△BDO≌Rt△ADC(AAS),∴BO=AC=6.(2)①当点F在BC延长线上时:设t时刻,P、Q分别运动到如图位置,△AOP≌△FCQ.∵CF=AO,∠AOP=∠EOD=180°﹣∠DCE=∠FCQ,∴当△AOP≌△FCQ时,OP=CQ.∵OP=t,CQ=6﹣4t,∴t=6﹣4t,解得t=1.2.②当点F在BC之间时:设t时刻,P、Q分别运动到如图位置,△AOP≌△FCQ.∵CF=AO,∠AOP=∠EOD=180°﹣∠DCE=∠FCQ,∴当△AOP≌△FCQ时,OP=CQ.∵OP=t,CQ=4t﹣6,∴t=4t﹣6,解得t=2.综上,t=1.2或2.【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是初中几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定要深刻理解,做到活学活用.20.如图1,长方形ABCD中,AB=CD=7cm,AD=BC=5cm,∠A=∠B=∠C=∠D=90°,点E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与此同时点F在线段BC上由点B向点C运动,设运动的时间均为ts.(1)若点F的运动速度与点E的运动速度相等,当t=2时:①判断△BEF与△ADE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②求∠EDF的度数.(2)如图2,将图1中的“长方形ABCD”改为“梯形ABCD”,且∠A=∠B=70°,AB=7cm,AD=BC=5cm,其他条件不变.设点F的运动速度为xcm/s.是否存在x的值,使得△BEF与△ADE全等?若存在,直接写出相应的x及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①根据SAS证明:△BEF≌△ADE;②由①:△BEF≌△ADE得DE=EF,∠BEF=∠ADE,证明△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结论;(2)分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DAE≌△EBF时,②如图3,当△ADE≌△BFE时,分别根据AD=BE,AE=BF,列方程组可得结论.【解答】解:(1)①△BEF≌△ADE,理由如:当t=2时,AE=BF=2,∴BE=AB﹣AD=7﹣2=5,∵AD=5,∴BE=AD,∵∠A=∠B=90°,∴△BEF≌△ADE;②由①得DE=EF,∠BEF=∠ADE,∵∠A=90°,∴∠ADE+∠AED=90°,∴∠BEF+∠AED=90°,∴∠DEF=180°﹣(∠BEF+∠AED)=90°,∵DE=EF∴∠EDF=∠EFD,∵∠EDF+∠EFD=90°,∴∠EDF=45°;(说明:用其他方法的,请参照此评分标准给分)(2)存在,①如图2,当△DAE≌△EBF时,∴AD=BE,AE=BF,则5=7−t t=xt∴x=1,t=2;②如图3,当△ADE≌△BFE时,AE=BE,AD=BF,则t=7−t 5=xt,∴x=107,t=72.(说明:每正确写出一对x、t的值,给1分.)【点评】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及动点运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学会用方程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21.在Rt△ABC中,∠C=90°,AC=8cm,BC=6cm,点D在AC上,且AD=6cm,过点A作射线AE⊥AC(AE与BC在AC同侧),若动点P从点A出发,沿射线AE匀速运动,运动速度为1cm/s,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连接PD、BD.(1)如图①,当PD⊥BD时,求证:△PDA≌△DBC;(2)如图②,当PD⊥AB于点F时,求此时t的值.【分析】(1)由PD⊥BD、∠C=90°可推出∠PDA=∠CBD,即可根据ASA判定△PDA≌△DBC;(2)由PD⊥AB,AE⊥AC可推出∠APF=∠CAB,即可根据AAS判定△APD≌△CAB,再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解.【解答】(1)证明:如图①,∵PD⊥BD,∴∠PDB=90°,∴∠BDC+∠PDA=90°,又∵∠C=90°,∴∠BDC+∠CBD=90°,∴∠PDA=∠CBD,又∵AE⊥AC,∴∠PAD=90°,∴∠PAD=∠C=90°,又∵BC=6cm,AD=6cm,∴AD=BC,在△PAD和△DCB中,∠PAD=∠CAD=CB,∠PDA=∠CBD∴△PDA≌△DBC(ASA);(2)解:如图②,∵PD⊥AB,∴∠AFD=∠AFP=90°,∴∠PAF+∠APF=90°,又∵AE⊥AC,∴∠PAF+∠CAB=90°,∴∠APF=∠CAB,在△APD和△CAB中,∠APD=∠CAB∠PAD=∠C,AD=CB∴△APD≌△CAB(AAS),∴AP=AC,∵AC=8cm,∴AP=8cm,∴t=8.【点评】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ASA判定△PDA≌△DBC、根据AAS判定△APD≌△CAB是解题的关键.2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0,6),B(8,0),AB=10,如图作∠DBO=∠ABO,∠CAy=∠BAO,BD交y轴于点E,直线DO交AC于点C.(1)①求证:△ACO≌△EDO;②求出线段AC、BD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2)动点P从A出发,沿A﹣O﹣B路线运动,速度为1,到B点处停止运动;动点Q从B出发,沿B﹣O﹣A运动,速度为2,到A点处停止运动.二者同时开始运动,都要到达相应的终点才能停止.在某时刻,作PG⊥CD于点G,QF⊥CD于点F.问两动点运动多长时间时△OPG与△OQF全等?【分析】(1)①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证得结论;②利用①中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BD,AC=BD﹣10;(2)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i)当点P、Q分别在y轴、x轴上时(ii)当点P、Q都在y轴上时,(iii)当点P在x轴上,Q在y轴时若二者都没有提前停止,当点Q提前停止时,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1)①如图,∵∠DBO=∠ABO,OB⊥AE,∴∠BAO=∠BEO,∴AB=BE,∴AO=OE,∵∠CAy=∠BAO,∴∠CAy=∠BEO,∴∠DEO=∠CAO在△ACO与△EDO中,∠CAO=∠DEO OA=OE∠AOC=∠DOE,∴△ACO≌△EDO(ASA);②由①知,△ACO≌△EDO,∴∠C=∠D,AC=DE,∴AC∥BD,AC=BD﹣10;(2)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i)当点P、Q分别在y轴、x轴上时PO=QO得:6﹣t=8﹣2t,解得t=2(秒),(ii)当点P、Q都在y轴上时PO=QO得:6﹣t=2t﹣8,解得t=143(秒),(iii)当点P在x轴上,Q在y轴时若二者都没有提前停止,则PO=QO得:t﹣6=2t﹣8,解得t=2(秒)不合题意;当点Q提前停止时,有t﹣6=6,解得t=12(秒),综上所述:当两动点运动时间为2、143、12秒时,△OPE与△OQF全等【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坐标与图形的性质,正确的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23.(2023春•渭滨区期末)如图①,在Rt△ABC中,∠C=90°,BC=9cm,AC=12cm,AB=15cm,现有一动点P,从点A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AC→CB→BA运动,回到点A停止,速度为3cm/s,设运动时间为ts.(1)如图(1),当t= 时,△APC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一半;(2)如图(2),在△DEF中,∠E=90°,DE=4cm,DF=5cm,∠D=∠A.在△ABC的边上,若另外有一个动点Q,与点P同时从点A出发,沿着边AB→BC→CA运动,回到点A停止.在两点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恰好△APQ≌△DEF,求点Q的运动速度.【分析】(1)分两种情况进行解答,①当点P在BC上时,②当点P在BA上时,分别画出图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求出点P移动的距离,从而求出时间即可;(2)由△APQ≌△DEF,可得对应顶点为A与D,P与E,Q与F;于是分两种情况进行解答,①当点P 在AC上,AP=4,AQ=5,②当点P在AB上,AP=4,AQ=5,分别求出P移动的距离和时间,进而求出Q的移动速度.【解答】解:(1)①当点P在BC上时,如图①﹣1,若△APC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一半;则CP=12BC=92cm,此时,点P移动的距离为AC+CP=12+92=332,移动的时间为:332÷3=112秒,②当点P在BA上时,如图①﹣2若△APC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一半;则PD=12AB,即点P为BA中点,此时,点P移动的距离为AC+CB+BP=12+9+152=572cm,移动的时间为:572÷3=192秒,故答案为:112或192;(2)△APQ≌△DEF,即,对应顶点为A与D,P与E,Q与F;①当点P在AC上,如图②﹣1所示:此时,AP=4,AQ=5,∴点Q移动的速度为5÷(4÷3)=154cm/s,②当点P在AB上,如图②﹣2所示:此时,AP=4,AQ=5,即,点P移动的距离为9+12+15﹣4=32cm,点Q移动的距离为9+12+15﹣5=31cm,∴点Q移动的速度为31÷(32÷3)=9332cm/s,综上所述,两点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恰好△APQ≌△DEF,点Q的运动速度为154cm/s或9332cm/s.。
中考—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问题 含答案
一、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1、 满分解答(1)因为抛物线与x 轴交于A (4,0)、B (1,0)两点,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4)(1(--=x x a y ,代入点C 的 坐标(0,-2),解得21-=a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2521)4)(1(212-+-=---=x x x x y .(2)设点P 的坐标为))4)(1(21,(---x x x .①如图2,当点P 在x 轴上方时,1<x <4,)4)(1(21---=x x PM,x AM -=4.如果2==CO AOPM AM ,那么24)4)(1(21=----x x x .解得5=x 不合题意.如果21==COAOPM AM ,那么214)4)(1(21=----x x x .解得2=x . 此时点P 的坐标为(2,1).②如图3,当点P 在点A 的右侧时,x >4,)4)(1(21--=x x PM,4-=x AM . 解方程24)4)(1(21=---x x x ,得5=x .此时点P 的坐标为)2,5(-.解方程214)4)(1(21=---x x x ,得2=x 不合题意.③如图4,当点P 在点B 的左侧时,x <1,)4)(1(21--=x x PM ,x AM -=4.解方程24)4)(1(21=---x x x ,得3-=x .此时点P 的坐标为)14,3(--.解方程214)4)(1(21=---x x x ,得0=x .此时点P 与点O 重合,不合题意.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 点P 的坐标为(2,1)或)14,3(--或)2,5(-.图2 图3 图4(3)如图5,过点D 作x 轴的垂线交AC 于E .直线AC 的解析式为221-=x y . 设点D 的横坐标为m )41(<<m ,那么点D 的坐标为)22521,(2-+-m m m ,点E 的坐标为)221,(-m m .所以)221()22521(2---+-=m m m DE m m 2212+-=.因此4)221(212⨯+-=∆m m S DAC m m 42+-=4)2(2+--=m .当2=m 时,△DCA 的面积最大,此时点D 的坐标为(2,1).图5 图6,2、 满分解答(1)将M (2, 2)代入1(2)()y x x m m =-+-,得124(2)m m =-⨯-.解得m =4. (2)当m =4时,2111(2)(4)2442y x x x x =-+-=-++.所以C (4, 0),E (0, 2).所以S △BCE =1162622BC OE ⋅=⨯⨯=.(3)如图2,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 =1,当H 落在线段EC 上时,BH +EH 最小. 设对称轴与x 轴的交点为P ,那么HP EOCP CO=. 因此234HP =.解得32HP =.所以点H 的坐标为3(1,)2. (4)①如图3,过点B 作EC 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F ,过点F 作FF ′⊥x 轴于F ′.由于∠BCE =∠FBC ,所以当CE BC CB BF=,即2BC CE BF =⋅时,△BCE ∽△FBC . 设点F 的坐标为1(,(2)())x x x m m -+-,由''FF EO BF CO =,得1(2)()22x x m m x m+-=+.解得x =m +2.所以F ′(m +2, 0).由'CO BF CE BF =4m BF +=.所以BF =. 由2BC CE BF =⋅,得2(2)m +=整理,得0=16.此方程无解.图2 图3 图4②如图4,作∠CBF =45°交抛物线于F ,过点F 作FF ′⊥x 轴于F ′,由于∠EBC =∠CBF ,所以BE BC BC BF=,即2BC BE BF =⋅时,△BCE ∽△BFC . 在Rt △BFF ′中,由FF ′=BF ′,得1(2)()2x x m x m+-=+.解得x =2m .所以F ′(2,0)m .所以BF ′=2m +2,2)BF m =+.由2BCBE BF =⋅,得2(2)2)m m +=+.解得2m =±综合①、②,符合题意的m为2+考点伸展第(4)题也可以这样求BF 的长:在求得点F ′、F 的坐标后,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BF 的长.二、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 满分解答(1)因为抛物线与x 轴交于A (-1,0)、B (3, 0)两点,设y =a (x +1)(x -3), 代入点C (0 ,3),得-3a =3.解得a =-1.所以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是y =-(x +1)(x -3)=-x 2+2x +3. (2)如图2,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 =1.当点P 落在线段BC 上时,P A +PC 最小,△P AC 的周长最小. 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 轴的交点为H . 由BH PHBO CO=,BO =CO ,得PH =BH =2. 所以点P 的坐标为(1, 2).(3)点M 的坐标为(1, 1)、、(1,)或(1,0).设点M 的坐标为(1,m ).在△MAC 中,AC 2=10,MC 2=1+(m -3)2,MA 2=4+m 2.①如图3,当MA =MC 时,MA 2=MC 2.解方程4+m 2=1+(m -3)2,得m =1. 此时点M 的坐标为(1, 1).②如图4,当AM =AC 时,AM 2=AC 2.解方程4+m 2=10,得m =此时点M 的坐标为或(1,.③如图5,当CM =CA 时,CM 2=CA 2.解方程1+(m -3)2=10,得m =0或6. 当M (1, 6)时,M 、A 、C 三点共线,所以此时符合条件的点M 的坐标为(1,0).图3 图4 图54.思路点拨1.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表示△APD 的三边长,为解等腰三角形做好准备. 2.探求△APD 是等腰三角形,分三种情况列方程求解.3.猜想点H 的运动轨迹是一个难题.不变的是直角,会不会找到不变的线段长呢?Rt △OHM 的斜边长OM 是定值,以OM 为直径的圆过点H 、C . 满分解答(1)因为PC //DB ,所以1CP PM MCBD DM MB===.因此PM =DM ,CP =BD =2-m .所以AD =4-m .于是得到点D 的坐标为(2,4-m ).(2)在△APD 中,22(4)AD m =-,224AP m =+,222(2)44(2)PD PM m ==+-.①当AP =AD 时,2(4)m -24m =+.解得32m =(如图3).②当P A =PD 时,24m +244(2)m =+-.解得43m =(如图4)或4m =(不合题意,舍去).③当DA =DP 时,2(4)m -244(2)m =+-.解得23m =(如图5)或2m =(不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当△APD 为等腰三角形时,m 的值为32,43或23.图3 图4 图5(3)点H . 三、①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5、满分解答(1)设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为2(1)y x n =-+,代入点C (0,-3),得4n =-.所以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为22(1)423y x x x =--=--.(2)由223(1)(3)y x x x x =--=+-,知A (-1,0),B (3,0).设直线BC 的函数表达式为y kx b =+,代入点B (3,0)和点C (0,-3),得30,3.k b b +=⎧⎨=-⎩ 解得1k =,3b =-.所以直线BC 的函数表达式为3y x =-.(3)①因为AB =4,所以334PQ AB ==.因为P 、Q 关于直线x =1对称,所以点P 的横坐标为12-.于是得到点P 的坐标为17,24⎛⎫-- ⎪⎝⎭,点F 的坐标为70,4⎛⎫- ⎪⎝⎭.所以75344FC OC OF =-=-=,522EC FC ==.进而得到51322OE OC EC =-=-=,点E 的坐标为10,2⎛⎫- ⎪⎝⎭.直线BC:3y x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x =1的交点D 的坐标为(1,-2).过点D 作DH ⊥y 轴,垂足为H .在Rt △EDH 中,DH =1,13222EH OH OE =-=-=,所以tan ∠CED 23DH EH ==.②1(12)P -,25(1)2P -.图2 图3 图4②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2 满分解答(1) 因为抛物线与x 轴交于A (-4,0)、C (2,0)两点,设y =a (x +4)(x -2).代入点B (0,-4),求得12a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11(4)(2)422y x x x x =+-=+-. (2)如图2,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x -4.过点M 作x 轴的垂线交AB 于D ,那么2211(4)(4)222MD m m m m m =---+-=--.所以2142MDA MDB S S S MD OA m m ∆∆=+=⋅=--2(2)4m =-++.因此当2m =-时,S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4.(3) 如果以点P 、Q 、B 、O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PQ //OB ,PQ =OB =4. 设点Q 的坐标为(,)x x -,点P 的坐标为21(,4)2x x x +-.①当点P 在点Q 上方时,21(4)()42x x x +---=.解得2x =-±此时点Q 的坐标为(2-+-(如图3),或(2--+(如图4). ②当点Q 在点P 上方时,21()(4)42x x x --+-=. 解得4x=-或0x =(与点O 重合,舍去).此时点Q 的坐标为(-4,4) (如图5).。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全等三角形)拔高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全等三角形)拔高练习试卷简介:本测试主要考察了移动中的全等三角形,在动态过程中考察全等三角形。
本测试分为两个板块,板块一考察点动时的全等三角形,板块二考察图形运动中的全等三角形。
本测试共八道题目,全部都是解答题,时间为100分钟。
学习建议:<p> 本测试要求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
总结出解决动态过程中涉及到去昂等三角形时的一般思路,从而进行求解。
</p>一、解答题(共8道,每道15分)1.如图,在等边△ABC的顶点A、C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相同的速度由A 向B和由C向A爬行,经过t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E处,请问(1)在爬行过程中,CD和BE始终相等吗?(2)如果将原题中的“由A向B和由C向A爬行”,改为“沿着AB和CA的延长线爬行”,EB 与CD交于点Q,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蜗牛爬行过程中∠CQE的大小保持不变.请利用图(2)情形,求证:∠ CQE =60°;(3)如果将原题中“由C向A爬行”改为“沿着BC的延长线爬行,连接DE交AC于F”,其他条件不变,如图(3),则爬行过程中,DF始终等于EF是否正确.答案:解:(1)CD与BE相等。
证明:由于两只蜗牛同时以相同的速度爬行,所以路程相同,即AD=CE。
∵△ABC是等边三角形,∴AC=BC,∠A=∠BCE;在△ADC与CEB中∴△ADC≌△CEB∴CD=BE由于t 为任意时刻,所以当t 为任意值时都有CD=BE,即CD和BE始终相等。
(2)证明:由于两只蜗牛以相同速度同时出发,所以路程相同,即AD=CE∵△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AD-AB=CE-AC,即AE=BD而由△ABC是等边三角形还可得AB=CB,∠CBD=∠BAE=120°在△EAB和△DBC中∴△EAB≌△DBC(SAS)∴∠1=∠4,而∠2=∠3∴∠1+∠2=∠3+∠4又∠CQE=∠1+∠2,∠5=∠3+∠4=60°∴∠CQE=∠5=60°。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大全]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大全]第一篇: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大全]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专练班级:姓名:1.已知:AB⊥BD, ED⊥BD, AC=CE, BC=DE。
(1)试猜想线段AC与CE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将CD沿CB方向平移至图2情形,其余条件不变, 结论AC1⊥C2E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若将CD沿CB方向平移至图3情形,其余条件不变, 结论AC1⊥C2E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AEBCD 图1AAEEFFBC2C1DC2BC1D图2 图3 1 / 42.如图所示,有一直角三角形△ABC,∠C=900,AC=10cm,BC=5cm,一条线段PQ=AB,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A点且垂直于AC的射线AM上运动,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 才能和△APQ全等?MQBDCA3.在△ABC中,AB=AC,P是△ABC内任意一点,将AP绕点A顺时针旋转至AQ,使∠QAP=∠BAC,连接BQ,CP;(1)如图1,试说明BQ=CP;(2)若将点P在△ABC外,如图2,其它条件不变,结论依然成立吗?试说明理由。
AQAPPQPBCBC/ 44.如图1,在△ABC中,点P为BC边中点,直线a绕顶点A旋转,若点B、P在直线a的异侧,BM⊥直线a于点M,CN⊥直线a 于点N,连接PM、PN.(1)延长MP交CN于点E(如图2),①求证:△BPM≌△CPE;②求证:PM=PN;(2)若直线a绕点A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点B、P在直线a的同侧,其它条件不变.此时PM=PN 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若直线a绕点A旋转到与BC边平行的位置时,其它条件不变,请直接判断PM=PN还成立吗?不必说明理由.图1图2/ 4图35.在等边△ABC的顶点A、C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每分钟1米的速度由A向B和由C向A爬行,其中一只蜗牛爬到终点时,另一只也停止运动,经过t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E处,请问:(1)如图1,在爬行过程中,CD和BE始终相等吗?(2)如果将原题中的“由A向B和由C向A爬行”,改为“沿着AB和CA的延长线爬行”,EB与CD交于点Q,其他条件不变,蜗牛爬行过程中∠CQE的大小保持不变,请利用图2说明:∠CQE=60°;(3)如果将原题中“由C向A爬行”改为“沿着BC的延长线爬行,连接DE交AC于F”,其他条件不变,如图3,则爬行过程中,DF始终等于EF是否正确?EAAADEDBCFBCEBCDQ图1图2图3/ 4第二篇:全等三角形复习提问通过前两个问题复习巩固上一节所讲的知识,通过问题3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全等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方法,然后设疑,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出课题。
1.2 因动点产生的全等三角形
1.2 因动点产生的全等三角形
1.(2009•荆州)如图,D是等边△ABC的边AB上的一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连接AE,找出图中的一组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边长为a的菱形ABCD中,∠DAB=60°,E是异于A、D两点的动点,F是CD上的动点,满足AE+CF=a,
证明:不论E、F怎样移动,三角形BEF总是等边三角形.
3.已知如图1,点P是正方形ABCD的BC边上一动点,AP交对角线BD于点E,过点B作BQ⊥AP于G
点,交对角线AC于F,交边CD于Q点.
(1)小聪在研究图形时发现图中除等腰直角三角形外,还有几对三角形全等.请你写出其中三对全等三角形,并选择其中一对全等三角形证明;
(2)小明在研究过程中连接PF,提出猜想:在点P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APB=∠CPF?若存在,点P应
满足何条件并说明理由;若不存在,为什么?
4.已知:如图,矩形纸片ABCD的边AD=3,CD=2,点P是边CD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C重合,把这张矩形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点P的位置上,折痕交边AD于点M,折痕交边BC于点N.
(1)写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设CP=x,AM=y,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试判断∠BMP是否可能等于90°.如果可能,请求出此时CP的长;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专题03 因动点产生的相似、全等问题(解析版)
备战2020中考数学之解密压轴解答题命题规律专题04 因动点产生的相似、全等问题【类型综述】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一般有三个解题途径①求相似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时,先要分析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进而得出已知三角形是否为特殊三角形。
根据未知三角形中已知边与已知三角形的可能对应边分类讨论。
②或利用已知三角形中对应角,在未知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对称、旋转等知识来推导边的大小。
③若两个三角形的各边均未给出,则应先设所求点的坐标进而用函数解析式来表示各边的长度,之后利用相似来列方程求解。
【方法揭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3个,其中判定定理1和判定定理2都有对应角相等的条件,因此探求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动态问题,一般情况下首先寻找一组对应角相等.判定定理2是最常用的解题依据,一般分三步:寻找一组等角,分两种情况列比例方程,解方程并检验.如果已知∠A=∠D,探求△ABC与△DEF相似,只要把夹∠A和∠D的两边表示出来,按照对应边成比例,分AB DEAC DF=和AB DFAC DE=两种情况列方程.应用判定定理1解题,先寻找一组等角,再分两种情况讨论另外两组对应角相等.应用判定定理3解题不多见,根据三边对应成比例列连比式解方程(组).还有一种情况,讨论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如果一组锐角相等,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三角比是确定的,那么就转化为讨论另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求线段的长,要用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而这个公式容易记错.理解记忆比较好.如图1,如果已知A、B两点的坐标,怎样求A、B两点间的距离呢?我们以AB为斜边构造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与坐标轴平行,这样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斜边AB的长了.水平距离BC的长就是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等于A、B两点的横坐标相减;竖直距离AC就是A、B两点间的竖直距离,等于A、B两点的纵坐标相减.图1【典例分析】【例1】如图1,已知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抛物线y=-x2+bx+c经过A、B 两点,点P在线段OA上,从点O出发,向点A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AB 上,从点A出发,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连结PQ,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问:当t为何值时,△APQ为直角三角形;(3)过点P作PE//y轴,交AB于点E,过点Q作QF//y轴,交抛物线于点F,连结EF,当EF//PQ时,求点F的坐标;(4)设抛物线顶点为M,连结BP、BM、MQ,问:是否存在t的值,使以B、Q、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O、B、P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2】如图,∠MAN=60°,AP平分∠MAN,点B是射线AP上一定点,点C在直线AN上运动,连接BC,将∠ABC(0°<∠ABC<120°)的两边射线BC和BA分别绕点B顺时针旋转120°,旋转后角的两边分别与射线AM交于点D和点E.(1)如图1,当点C 在射线AN 上时,①请判断线段BC 与BD 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②请探究线段AC ,AD 和BE 之间的数量关系,写出结论并证明;(2)如图2,当点C 在射线AN 的反向延长线上时,BC 交射线AM 于点F ,若AB=4,AC=3,请直接写出线段AD 和DF 的长.【例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双曲线(k ≠0)与直线y =x +2都经过点A (2, m ).(1)求k 与m 的值;(2)此双曲线又经过点B (n , 2),过点B 的直线BC 与直线y =x +2平行交y 轴于点C ,联结AB 、AC ,求△ABC 的面积;(3)在(2)的条件下,设直线y =x +2与y 轴交于点D ,在射线CB 上有一点E ,如果以点A 、C 、E 所组成的三角形与△ACD 相似,且相似比不为1,求点E 的坐标.图1【例4】如如图1,△AOB 的三个顶点A 、O 、B 分别落在抛物线F 1:21733y x x =+的图象上,点A 的横坐标为﹣4,点B 的纵坐标为﹣2.(点A 在点B 的左侧)(1)求点A 、B 的坐标;(2)将△AOB 绕点O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 'OB ',抛物线F 2:24y ax bx =++经过A '、B '两点,已知点M 为抛物线F 2的对称轴上一定点,且点A '恰好在以OM 为直径的圆上,连接OM 、A 'M ,求△OA 'M 的面积;(3)如图2,延长OB'交抛物线F2于点C,连接A'C,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以A、O、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A'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5】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2cm,BC=8cm.点E、F、G分别从点A、B、C同时出发,沿矩形的边按逆时针方向移动,点E、G的速度均为2cm/s,点F的速度为4cm/s,当点F追上点G(即点F与点G重合)时,三个点随之停止移动.设移动开始后第ts时,△EFG的面积为Scm2.(1)当t=1s时,S的值是多少?(2)写出S与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指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若点F在矩形的边BC上移动,当t为何值时,以点B、E、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C、F、G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请说明理由.【例6】如图1,已知抛物线的方程C1:1(2)()y x x mm=-+-(m>0)与x轴交于点B、C,与y轴交于点E,且点B在点C的左侧.(1)若抛物线C1过点M(2, 2),求实数m的值;(2)在(1)的条件下,求△BCE的面积;(3)在(1)的条件下,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H,使得BH+EH最小,求出点H的坐标;(4)在第四象限内,抛物线C1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以点B、C、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CE相似?若存在,求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 【变式训练】 1.如图,矩形ABCD 中,E 是AB 的中点,将△BCE 沿CE 翻折,点B 落在点F 处,tan ∠BCE=43.设AB=x ,△ABF 的面积为y ,则y 与x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 .B .C .D .2.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O 是对角线,AC BD 的交点,过点O 作射线分别交,OM ON 于点,E F ,且90EOF ∠︒=,交,OC EF 于点G .给出下列结论:COE DOF ①≌;OGE FGC ②∽C ;③四边形CEOF 的面积为正方形ABCD 面积的14;22•DF BE OG OC +④=.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③④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ABC=90°,AD=2㎝,BC=6㎝,AB=7㎝,点P 是从点B 出发在射线BA 上的一个动点,运动的速度是1㎝/s ,连结PC 、PD .若△PAD 与△PBC 是相似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 个数是( )A .5个B .4个C .3个D .2个4.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4,AD=6.延长BC 到点E ,使CE=2,连接DE,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 ﹣CD ﹣DA 向终点A 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当t 的值为( )秒时,△ABP 和△DCE 全等.A .1B .1或3C .1或7D .3或75.在 ABC 中, 6AB = , 5AC = ,点D 在边AB 上,且 2AD = ,点E 在边AC 上,当 AE = ________时,以A 、D 、E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ABC 相似.6.如图,在直角△ABC 中,∠C=90°,AC=6,BC=8,P 、Q 分别为边BC 、AB 上的两个动点,若要使△APQ 是等腰三角形且△BPQ 是直角三角形,则AQ =________.7.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10,AD=4,点P 是边AB 上一点,若△APD 与△BPC 相似,则满足条件的点P 有 个.8.如图,在等腰直角△ACB=90°,O 是斜边AB 的中点,点D 、E 分别在直角边AC 、BC 上,且∠DOE=90°,DE 交OC 于点P .则下列结论:(1)图形中全等的三角形只有两对;(2)△ABC 的面积等于四边形CDOE 的面积的2倍;(3)CD+CE=OA ;(4)AD 2+BE 2=2OP•OC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9.如图,点B 的坐标为(4,4),作BA ⊥x 轴,BC ⊥y 轴,垂足分别为A ,C ,点D 为线段OA 的中点,点P 从点A 出发,在线段AB 、BC 上沿A→B→C 运动,当OP=CD 时,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如图, Rt ABC ∆中, 90,8,3C AC BC ∠=︒==, ,,AE AC P Q ⊥分别是,AC AE 上动点,且PQ AB =,当AP =_______时,才能使ABC ∆和PQA ∆全等.11.如图,已知抛物线y=x 2+bx+c 经过△ABC 的三个顶点,其中点A (0,1),点B (﹣9,10),AC ∥x 轴,点P 是直线AC 下方抛物线上的动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过点P 且与y 轴平行的直线l 与直线AB 、AC 分别交于点E 、F ,当四边形AECP 的面积最大时,求点P 的坐标;(3)当点P 为抛物线的顶点时,在直线AC 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以C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若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43y x bx c =-++与x 轴交于A 、D 两点,与y 轴交于点B ,四边形OBCD 是矩形,点A 的坐标为(1,0),点B 的坐标为(0,4),已知点E (m ,0)是线段DO 上的动点,过点E 作PE ⊥x 轴交抛物线于点P ,交BC 于点G ,交BD 于点H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当点P 在直线BC 上方时,请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PG 的长度;(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得以P 、B 、G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DEH 相似?若存在,求出此时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如图,抛物线2y ax bx c =++与x 轴交于点(1,0)A -,点(3,0)B ,与y 轴交于点C ,且过点(2,3)D -.点P 、Q 是抛物线2y ax bx c =++上的动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当点P 在直线OD 下方时,求POD ∆面积的最大值.(3)直线OQ 与线段BC 相交于点E ,当OBE ∆与ABC ∆相似时,求点Q 的坐标.14.如图,以D为顶点的抛物线y=﹣x2+bx+c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点C,直线BC的表达式为y=﹣x+3.(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2)在直线BC上有一点P,使PO+PA的值最小,求点P的坐标;(3)在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以A、C、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CD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122y x=+与x 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C.抛物线y=ax2+bx+c的对称轴是32x=-且经过A、C两点,与x轴的另一交点为点B.(1)①直接写出点B的坐标;②求抛物线解析式.(2)若点P为直线AC上方的抛物线上的一点,连接PA,PC.求△PAC的面积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点P 的坐标.(3)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M,过点M作MN垂直x轴于点N,使得以点A、M、N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若存在,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Rt△AOB的两条直角边OA、OB分别在y轴和x轴上,并且OA、OB的长分别是方程x2—7x+12=0的两根(OA<0B),动点P从点A开始在线段AO上以每秒l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开始在线段BA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A、B两点的坐标.(2)求当t为何值时,△APQ与△AOB相似,并直接写出此时点Q的坐标.(3)当t=2时,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M,使以A、P、Q、M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M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7.如图1,点A(8,1)、B(n,8)都在反比例函数myx(x>0)的图象上,过点A作AC⊥x轴于C,过点B作BD⊥y轴于D.(1)求m的值和直线AB的函数关系式;(2)动点P从O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OD﹣DB向B点运动,同时动点Q从O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OC向C点运动,当动点P运动到D时,点Q也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①设△OPQ的面积为S,写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②如图2,当的P在线段OD上运动时,如果作△OPQ关于直线PQ的对称图形△O′PQ,是否存在某时刻t,使得点Q′恰好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若存在,求Q′的坐标和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8.如图,抛物线y=12x2+bx+c与直线y=12x+3交于A,B两点,交x轴于C、D两点,连接AC、BC,已知A(0,3),C(﹣3,0).(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对称轴l上找一点M,使|MB﹣MD|的值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3)点P为y轴右侧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PA,过点P作PQ⊥PA交y轴于点Q,问: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A,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9.如图①,△ABC与△C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AC、CD在同一条直线上,点M、N分别是斜边AB、DE的中点,点P为AD的中点,连接AE、BD.(1)猜想PM与PN的数量关系及位置关系,请直接写出结论;(2)现将图①中的△CDE绕着点C顺时针旋转α(0°<α<90°),得到图②,AE与MP、BD分别交于点G、H.请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若图②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变成直角三角形,使BC=kAC,CD=kCE,如图③,写出PM与PN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20.(提出问题)(1)如图1,在等边△ABC中,点M是BC上的任意一点(不含端点B、C),连结AM,以AM为边作等边△AMN,连结CN.求证:∠ABC=∠ACN.(类比探究)(2)如图2,在等边△ABC中,点M是B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不含端点C),其它条件不变,(1)中结论∠ABC=∠ACN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拓展延伸)(3)如图3,在等腰△ABC中,BA=BC,点M是BC上的任意一点(不含端点B、C),连结AM,以AM 为边作等腰△AMN,使顶角∠AMN=∠ABC.连结CN.试探究∠ABC与∠ACN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备战2020中考数学之解密压轴解答题命题规律专题04 因动点产生的相似、全等问题【类型综述】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一般有三个解题途径①求相似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时,先要分析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进而得出已知三角形是否为特殊三角形。
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典型例题:如图1,点P、Q分别是等边△ABC边AB、BC上的动点(端点除外),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运动速度相同,连接AQ、CP交于点M.(1)求证:△ABQ≌△CAP;(2)当点P、Q分别在AB、BC边上运动时,∠QMC变化吗?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它的度数.(3)如图2,若点P、Q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BC上运动,直线AQ、CP交点为M,则∠QMC变化吗?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练习题:1.如图,△ABC中,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AD、CE交于点H,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EH≌△CE B.2.如图,已知△ABC中,AB=AC=12厘米,BC=9厘米,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得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1秒钟时,△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CQP?(2)若点Q以(1)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3.如图,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ABC中,D是AB边上的一动点,由A向B运动(A、B不重合),F是BC延长线上的一动点,与D同时以相同的速度由C向BC 延长线方向运动(与C不重合),过点D作DE⊥AC,连接DF交AC于G.(1)当点D运动到AB的中点时,直接写出AE的长;(2)当DF⊥AB时,求AD的长;(3)在运动过程中线段GE的长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线段GE的长;如果发生改变请说明理由.课后作业:1.如图,在Rt△ABC中,∠BAC=900,AB=4,AC=10,PQ=BC,P、Q分别在AC和AB的反向延长线上移动,当PC等于多少时,△ABC≌△APQ。
全等三角形动点专题
全等三角形动点专题全等三角形动点专题,这可是让不少同学抓耳挠腮的难题,但别怕,咱们一起来把它拿下!先来说说啥是动点问题。
就好比在一个三角形的舞台上,有个点像个调皮的小精灵,不停地跑来跑去。
这一动,可就把原本简单的三角形变得复杂又神秘啦。
我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这部分内容。
当时有个同学小A,眼睛瞪得大大的,一脸的迷茫。
我就问他:“咋啦,小A,被这个动点难住啦?”他苦着脸说:“老师,这个点怎么动来动去的,我脑袋都晕啦!”我笑了笑说:“别着急,咱们一步步来。
”那咱们先搞清楚为啥要研究全等三角形的动点问题。
其实啊,这就像是一场智力大冒险!通过研究动点在三角形中的运动轨迹和它带来的变化,能锻炼咱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比如说,一个点从三角形的这边跑到那边,对应的边和角会发生啥变化,两个三角形还能不能全等。
来,咱们看看具体咋解题。
第一步,一定要认真读题,把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都揪出来。
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线索。
比如说,动点的速度是多少,运动的范围有没有限制。
第二步,画个草图。
把三角形画出来,动点的位置标上,随着它的运动,多画几个关键的位置。
这就像是给动点拍了一系列的照片,咱们能清楚地看到它的“行踪”。
第三步,找等量关系。
这可是解题的关键!通常可以从边相等、角相等这些角度入手。
比如说,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对应的边和角肯定是相等的。
举个例子吧。
有一个等腰三角形 ABC,AB = AC,点 P 从 A 点出发,沿着 AB 边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向 B 点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 t 秒,问当 t 为何值时,三角形 ACP 和三角形 BCP 全等。
咱们先画个草图,把点 P 的运动轨迹表示出来。
然后分析,因为三角形 ACP 和三角形 BCP 全等,所以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 AP = BP,这时候 t =(AB 的长度)÷ 2 。
另一种情况是 AC = BP,AP = BC ,这时候通过计算就能求出 t 的值。
中考数学高频考点 因动点产生的全等三角形
因动点产生的全等三角形概述:全等三角形是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基础,这一部分题目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见多,也有动点移动时形成全等形。
全等三角形基础性很强,由于是动态题,往往答案很多,旨在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一、点在图形上运动1.如图,已知ΔABC中,,,点为的中点。
如果点在线段上以的速度由点向点运动,同时,点在线段上由点向点运动。
(1)若点的运动速度与点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后,ΔBPD与Δ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若点的运动速度与点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ΔBPD与ΔCQP全等?2.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BAC=90°,AH是△ABC的高,AH=4 cm,BC=8 cm,直线CM⊥BC,动点D从点C开始沿射线CB方向以每秒3厘米的速度运动,动点E也同时从点C开始在直线CM上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向远离C点的方向运动,连接AD、AE,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请写出CD、CE的长度(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CD= cm,CE=cm;(2)当t为多少时,△ABD的面积为12 cm2?(3)请利用备用图探究,当t为多少时,△ABD≌△ACE?并简要说明理由.3.已知正方形ABCD中,AB=BC=CD=DA=4,∠A=∠B=∠C=∠D=90°.动点P以每秒1个单位速度从点B出发沿线段BC方向运动,动点Q同时以每秒4个单位速度从A点出发沿正方形的边AD﹣DC﹣CB方向顺时针作折线运动,当点P与点Q 相遇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1)当运动时间为秒时,点P与点Q相遇;(2)当AP∥CQ时,求线段DQ的长度;(3)连接PA,当以点Q及正方形的某两个顶点组成的三角形和△PAB全等时,求t的值.4.如图,直线L: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在y轴上有一点C(0,4),动点M从A点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x轴向左移动.(1)求A、B两点的坐标;(2)求△COM的面积S与M的移动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t为何值时△COM≌△AOB,并求此时M点的坐标.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0,4),点C的坐标(6,0),点P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从点C出发,沿x轴的负半轴方向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秒,运动时间为t秒,点B在x轴的负半轴上,且S△AOC =3S△AOB.(1)求点B的坐标;(2)若点D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以P、D、O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 全等?若存在,直接写出点D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点Q是y轴上的一个动点,从点A出发,向y轴的负半轴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秒.若P、Q分别从C、A两点同时出发,求:t为何值时,以P、Q、O 三点构成的三角形与△AOB全等.二、点在函数图像上运动1.直线与x轴的交点A的坐标为,与y轴的交点B的坐标为(1)求这条直线的表达式.(2)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C,点D,如果和全等,求直线的表达式.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内,点P在直线上(点P在第一象限),过点P作轴,垂足为点A,且.(1)求点P的坐标;(2)如果点M和点P都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过点M作轴,垂足为点N,如果和全等(点M、N、A分别和点O、A、P对应),求点M的坐标.3.已知点和点,点R在反比例函数上,作轴于T,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R、T、P构成的三角形与全等?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4.如图: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点是直线与A、B不重合的动点.(1)当点C运动到什么位置时的面积是6;(2)过点C的另一直线CD与y轴相交于D点,是否存在点C使与全等?若存在,请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8.(10分)(2011•常州)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1过点A(1,0)且与y轴平行,直线l2过点B(0,2)且与x轴平行,直线l1与直线l2相交于点P.点E为直线l2上一点,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过点E与直线l1相交于点F.(1)若点E与点P重合,求k的值;(2)连接OE、OF、EF.若k>2,且△OEF的面积为△PEF的面积的2倍,求E点的坐标;(3)是否存在点E及y轴上的点M,使得以点M、E、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EF 全等?若存在,求E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咱来说说全等三角形的动点问题哈。
你可以想象有两个三角形,它们一开始可能是分开的,但是呢,有一些点是可以动的,就像小虫子在三角形的边上或者内部爬来爬去。
这些动点的运动就会带来各种好玩的情况。
比如说,一个三角形的某个顶点沿着一条直线慢慢移动,然后我们就得看看在这个移动过程中,这两个三角形啥时候能全等。
二、解题的关键思路1. 找对应关系- 这就像是给三角形的边和角找对象一样。
全等三角形嘛,得有对应的边相等,对应的角相等。
当有动点的时候,我们得时刻盯着哪些边和角是对应的。
比如说,有个动点在一条边上移动,我们得看这个动点所在的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哪条边可能是对应边呢。
有时候题目会直接告诉你一些对应关系,那还好,如果没说,我们就得根据已知条件去推理。
- 例如,已知两个三角形有一个角相等,然后有一条边相等,那我们就得看这个相等的边是不是对应边。
如果是,再看看其他的边和角能不能也对应相等。
2. 用方程思想- 动点在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数量关系。
我们可以设动点移动的距离为一个未知数,比如设为x。
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列出方程。
- 比如说,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长是5,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边长是 3 + x,如果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那这条边就相等啊,我们就可以列出方程 3 + x=5,然后解出x = 2。
这时候就知道动点移动到什么位置的时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啦。
3. 考虑运动范围- 动点可不是能无限制地跑,它有自己的活动范围。
这个范围可能是一条线段,也可能是一个区域。
我们得考虑在这个范围内,有多少种情况能让三角形全等。
- 就像一个动点在一条线段AB上移动,线段AB的长度是10,那这个动点P的位置AP的长度就只能在0到10之间。
如果根据全等条件列出方程得到AP的值不在这个范围里,那这个解就不合理,得舍去。
4. 分类讨论- 比如说,一个动点在三角形的一条边上移动,可能会出现这个动点靠近这条边的一个端点的时候,三角形和另一个三角形全等是一种情况;当动点靠近这条边的另一个端点的时候,又可能是另一种全等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因动点产生的全等三角形【压轴题型概述】本专题探求图形在变化过程中,探求符合全等三角形的点的存在性问题. 全等三角形是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基础,所以这一部分题目以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见多,也有二次函数的. 另外在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上动点移动时形成全等形. 全等三角形基础性很强,由于是动态题,往往答案很多,旨在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这部分题目主要是考察初二和初三第一学期学生的能力,中考时的比例约占5%左右.【策略分级细述】1. 证全等三角形一定要遵循全等三角形五条证明原则:S.A.S;A.S.A;A.A.S;S.S.S;H.L.全等三角形往往存在多解的问题,要根据题意,适当的分类. 如图2-1,在坐标系中,以OB为边与△AOB全等的三角形有△OBC1、△OBC2和△OBC3. 那么分别以OB、OA、AB为边与△AOB全等呢? 这时要一条边、一条边的去解决,不要遗漏.例1.已知在直角坐标平面内,一次函数y = ─33x + 1 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1)求:A、B两点的坐标;(2)如果有一个三角形与Rt△AOB全等,且与Rt△AOB有一条公共边,请在图2-2的直角坐标平面内画出满足条件的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有多少个,请分别求出这些三角形的未知顶点的坐标.(不必写出解题过程)分析:1. 令y = 0,求出一次函数与x轴交点A的坐标;令x = 0,求出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B的坐标;2. 与Rt△AOB全等,且与Rt△AOB有一条公共边,因为每一条公共边对应的点有三个,其中C3是每一个图形中都出现的点,所以这样的三角形共有七个解:(1)令y = 0,即─33x + 1 = 0,解得x = 3,所以A(3,0);令x = 0,得y = 1,所以B(0,1)(2)如图2-3,C1(─3,0)、C2(─3,1)、C3(3,1);如图2-4,C3(3,1)、C4(3,─ 1)、C5(0,─ 1)、;如图2-5,C3(3,1)、C6(32,32)、C7(32,─12).图2-3 图2-4 图2-5例1最难求的点是C 6和C 7. 求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一般情况下是向x 轴或y 轴作垂线. C 6的求法是:作C 6H ⊥y 轴于H ,因为∠ABO =∠ABC 6 =∠C 6BH = 60°,∠BC 6H = 30°,BC 6 = 1,所以BH = 12 ,C 6H = 32 ,所以C 6(32 ,32 ).因为C 6与C 7垂直于x 轴,且 C 6 C 7 = 2,所以C 7(32 ,─ 12 ).2. 如图2-6,因为∠C =∠D = 90°,AC= FD ,BC = ED ,所以三角形就全等了,但是我们要再考虑一下,当∠C =∠D = 90°,AC= ED ,BC = FD ,三角形也全等. 即当一对角相等固定后,夹它的两条边可以交换着相等,产生多解问题.压轴题之所以放在最后压轴,是因为它有难度. 它的难度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综合性,即有几个不同侧面的小题组成;另一方面是它的多解性,要从不同的侧面去考虑问题.例2.直线 l 1在y 轴上的截距为1,与x 轴的交点A 坐标为(─ 2,0),与y 轴的交点为B . (1)求这条直线的表达式,并说出它的图像经过哪几个象限?(2)直线l 2 经过第二、三、四象限,且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C 、D ,如果△COD 和△AOB 全等, 求直线l 2的表达式.分析:1. 由截距为1,设出l 1的解析式,把l 1与x 轴的交点A (─ 2,0)的坐标代入,求出l 1的解析式.2. 由解析式的k 和b ,判断出直线l 1经过的象限.3. 直线l 2 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所以△COD 和△AOB 全等存在两种情况,要分类讨论.4. 第一种情况如图2-7,由OC = OA ,OD = OB ,得到点C (点C 与点A 重合)、D 的坐标,写出l 2 的表达式;第二种情况如图2-8,由OC = OB ,OD = OA ,得到点C 、点D 点坐标,写出l 2的又一个表达式.5. 在这一类题目中,一定要分清边(线段)的长度是正值,但是写成点的坐标一定要注意正负. 如 图2-8中OD 的长度为2,但点D 的坐标应为(0,─ 2).6. 第二种情况也可以这样求:利用两直线垂直,k 2 = ─1k 1求得斜率,再把求得的点C 或点D 坐标 代入求之.解:(1)因为 l 1在y 轴上的截距为1,所以设l 1的解析式为y = k x + 1,经过点A (─ 2,0),所以,─ 2 k + 1 = 0,解得k = 12 ,所以l 1的表达式为y = 12x + 1. 它经过第一、二、三象限.(2)与y 轴的交点B (0,1),与x 轴的交点A (─ 2,0),因为直线l 2 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所以△COD 和△AOB 全等存在两种情况:①如图2-7,当△COD ≌△AOB 时,OD = OB = 1,CO = AO = 2,此时点C 与点A 重合,所以点D (0,─ 1),点C (─ 2,0)设的l 2解析式为y = k x ─ 1,经过点C (─ 2,0),所以,─ 2 k ─ 1 = 0,解得k = ─ 12 ,所以直线l 2的表达式为y = ─ 12x ─ 1.②如图2-8,当△DOC ≌△AOB 时,OC = BO = 1,OD = OA = 2,所以点C (─ 1,0), 点D (0,─ 2),所以设l 2表达式为y = k x ─ 2,经过点C (─ 1,0),所以,─ k ─ 2 = 0,解得k = ─ 2,所以直线l 2图2-6的表达式为y = ─ 2 x ─ 2.综上所述,当△COD 和△AOB 全等时,直线l 2的表达式为y = ─ 12 x ─ 1或y = ─ 2 x ─ 2.3. 怎样探求函数图像中符合全等三角形的点在函数图像中,找到要与之全等的三角形的边,计算出边的长度,写成点的坐标的形式. 再判断这个点是否在指定的函数上;也可以根据函数先把这个点求出来,再判断求出来的点是否符合要证明的全等三角形的边的长度.例3.如图2-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内,点P 在直线x y 21=上(点P 在第一象限),过点P 作x PA ⊥轴,垂足为点A , 且52=OP . (1)求点P 的坐标;(2)如果点M 和点P 都在反比例函数)0(≠=k xky 图像上,过点M 作 x MN ⊥轴,垂足为点N ,如果MNA ∆和OAP ∆全等(点A N M 、、分别和 点P A O 、、对应),求点M 的坐标.分析:1. 点P 在直线x y 21=上,设P (x ,12 x ),由勾股定理求出点P 的坐标;由点P 的坐标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 如果MNA ∆和OAP ∆全等,分两种情况讨论:点N 在点A 的左侧;或点N 在点A 的右侧. 3.根据边角边全等,得到点M 的坐标,验证点M 是否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也可以根据反比例函数先设出点M 的坐标,再论证三角形是否全等.解:(1)因为点P 在直线x y 21=上,所以设P (x ,12 x ),因为x PA ⊥轴,所以OA = x ,PA = 12 x ,OP = 25,在Rt △OAP 中,OA 2 + P A 2 = OP 2,x 2 + ( 12x ) 2 = ( 2 5 ) 2 ,解得 x = 4,所以P (4,2)(2)因为点P (4,2)在反比例函数)0(≠=k x ky 图像上,所以2 = k 4 ,k = 8,y = 8x .因为MNA ∆和OAP ∆全等,x MN ⊥轴,∠MNO =∠OAP = 90°,所以MNA ∆和OAP ∆全等有两种情况:①如图2-10,当点N 在点A 的左侧时:AN = AP = 2,∠MNA =∠OAP = 90°,MN = OA = 4,所以△MNA ≌△OAP ,所以M (2,4)把x = 2代入y = 8x ,解得y = 4,所以点M (2,4)在y = 8x上.②如图2-11,当点N 在点A 的右侧时:AN = OA = 4,∠MNA =∠OAP = 90°,MN = PA = 2,所以△图2-7图2-8MNA ≌△PAO ,所以M (8,2)把x = 8代入y = 8x ,解得y = 1,所以点M (8,2)不在y = 8x上.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M 只有一个:M (2,4).4. 全等三角形本身的知识点比较浅显,若在抛物线上应用,由于符合条件的点很多,则显示了其难度.例4.如图2-12所示,抛物线()23m x y --=(m >0) 的顶点为直线l :m x y -=33与y 轴交点为B . (1)写出抛物线的对称轴及顶点A 的坐标(用含m (2)证明点A 在直线l 上,并求∠OAB 的度数;(3)动点Q 在抛物线对称轴上,问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 ,使以点P 、Q 、A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AB 全等?若存在,求出m 的值,并写出所有符合上述条件的P 点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分析:1. 由抛物线的解析式直接得到对称轴及顶点坐标.2. 把顶点的横坐标代入直线的解析式,得到的y 值与顶点的纵坐标相同,即点A 在直线上.3. 求出直线m x y -=33与y 轴交点B 的坐标,利用三角比求出∠OAB 的度数.4. 存在. 由图2-13至图2-16分四种情况,可求出8个P 点坐标.解:(1)由抛物线()23m x y --=(m >0) 得顶点坐标A ( 3 m ,0);对称轴:直线 x = 3 m.(2)把x = 3 m 代入m x y -=33,解得 y = 0,所以点A 在m x y -=33上. 令x = 0,得y = ─ m ,所以B (0,─ m ),tan ∠OAB = OB OA = m 3 m= 33 ,所以∠OAB = 30°.(3)存在.①如图2-13,当∠AQP = 90°时,PQ = OA = 3 m ,AQ = OB = m ,此时点P 在y 轴上与点B 重合,所以P (0,─ m )在()23m x y --=上,所以 ─ m = ─ 3 m 2,解得m 1 = 0舍去,m 2 = 13 .所以P (0,─ 13),由对称性得P ′(233 ,─ 13)②如图2-14,当∠AQP = 90°时,PQ = OB = m ,AQ = OA = 3 m ,此时点P 的坐标为( 3 m ─ m ,)2- m图2-14 图2-15─ 3 m )在()23m x y --=上,所以 ─ 3 m = ─ m 2,解得m 1 = 0舍去,m 2 = 3. 所以P (3 ─ 3,─ 3),由对称性得P ′(3 + 3,─ 3)③如图2-15,当∠APQ = 90°时,AP = OA = 3 m ,PQ = OB = m ,此时点P 的坐标为(32 m ,─ 32m )在()23m x y --=上,所以 ─ 32 m = ─ ( 32 m ─3 m) 2,解得m 1 = 0舍去,m 2 = 2. 所以P (3,─3),由对称性得P ′(33,─ 3)④如图2-16,当∠APQ = 90°时,AP = OB = m ,PQ = OA = 3 m ,此时点P 的坐标为(32 m ,─ 12m )在()23m x y --=上,所以 ─ 12 m = ─ ( 32 m ─ 3 m) 2,解得m 1 = 0舍去,m 2 = 23 . 所以P (33,─ 13 ),由对称性得P ′(3,─ 13) 综上所述:当 m = 13 时,P 1(0,─ 13 ),P 2(233 ,─ 13);当 m = 3 时,P 3(3 ─ 3,─ 3),P 4(3 + 3,─ 3);当 m = 2时,P 5(3,─ 3),P 6(33,─ 3);当 m = 23 时,P 7(33 ,─ 13),P 8(3,─ 13)本题求出来的点有8个之多,解题时要有规律的去寻找,考虑到它的对称性则事半功倍.【阶梯题组训练】1. 已知点A (3,0)和点B (0,2),点R 在反比例函数y = 2x上,作RT ⊥x 轴于T ,在x 轴时是否存在点P ,使R 、T 、P 组成的三角形与△OAB 全等,若存在请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0,2),点P 是x 轴上一动点,以线段AP 为一边,在其一侧作等边三角形APQ. 当点P 运动到原点O 时,记Q 的位置为B. (1)求点B 的坐标;(2)求证:当点P 在x 轴上运动(P 不与O 重合)时,∠ABQ 为定值.3. 已知抛物线c bx x y ++-=2与x 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0,(1x A 、)0,(2x B (A 在B 的左边),且421=+x x .(1)求b 的值及c 的取值范围; (2)如果AB=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设此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为C ,顶点为D ,对称轴与x 轴的交点为E ,问是否存在这样的抛物线, 使△AOC ≌△BED ,如果存在,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第2题)4.如图,已知抛物线 y = 2 x 2 ─ 4 x + m 与x 轴交于不同的两点A 、B ,其顶点是C ,点D 是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 轴的交点.(1)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2)求顶点C 的坐标和线段AB 的长度(用含有m 的式子表示); (3)若直线y = 2 x+ 1分别交x 轴、y 轴于点E 、F ,问△BDC 与△EOF 是否有可能全等,如果由可能,请证明;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压轴真题直面】1.如图,已知△ABC 中,AB = AC = 10厘米,BC = 8厘米,点D 为AB 中点. 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1)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 CQP 全等.( 2009包头第25题)2.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l 1过点A (1,0)且与y 轴平行,直线l 2过点B (0,2)且与x 轴平行,直线l 1与l 2相交于点P . 点E 为直线l 2上一点,反比例函数 y = kx(k >0)的图像过点E与直线l 1相交于点F.(1)若点E 与点P 重合,求k 的值;(2)连接OE 、OF 、EF. 若k >2,且△OEF 的面积为△PEF 的面积的2倍,求E 点坐标;(3)是否存在点E 及y 轴上的点M ,使得以点M 、E 、F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EF 全等?若存在,求点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11常州第28题 )(备用图)l(备用图)(第4题)(第1题)【阶梯题组训练】答案:1. 因为∠RTP =∠BOA = 90°,所以△RTP 与△B OA 全等有两种情况:①如图1,RT = BO = 2,设 R (x ,2)在 y = 2x 上,x = 1,所以 R (1,2),因为TP = OA = 3,所以 P (4,0),由对称性P ′(─2,0);如图2,同理得:P ′′(─ 4,0),P ′′′(2,0);②如图3,RT = OA = 3,设R (x ,3)在 y = 2x 上,x = 23 ,所以 R ( 23 ,3),因为TP = OB = 2,所以 P (223 ,0),由对称性P ′(─ 113 ,0);如图4,同理得:P ′′(─ 223 ,0),P ′′′(113,0);2.如图,(1)过点B 作BC ⊥y 轴于点C ,因为A (0,2),所以OA = 2,因为△AOB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OA = AB = OB = 2,所以AC = OC = 1,所以BC = 3,所以B ( 3 ,1).(2)当点P在x 轴上运动时,△APQ 、△AOB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P = AQ ,AO = AB ,又∠PAQ =∠OAB = 60°,所以∠PAO =∠QAB ,所以△AOP ≌ABQ ,所以∠ABQ =∠AOP = 90°,所以∠ABQ 为定值.3.(1)抛物线c bx x y ++-=2与x 轴交于)0,(1x A 、)0,(2x B ,则x 1 + x 2= b ,x 1 · x 2= ─ c ,因为421=+x x ,解得:b = 4. 因为b 2 ─ 4(─ 1)c >0,所以c >─ 4.(2)对称轴x = ─b2a= 2,且AB = 2,所以A (1,0)、B (3,0),容易求得解析式为y = ─ x 2 + 4 x ─ 3.(3)y = ─ x 2 + 4 x ─ c 与y 轴的交点C 的坐标为(0,c ),顶点D 的坐标为(2,4 + c ).若△AOC ≌△BED 时,则AO = BE ,OC = ED. ①当A 、B 在y 轴两侧时,OC = DE ,有c = 4 + c ,不成立. 当A 、B 在y 轴同侧(右侧)时,由OC = ED ,得 ─ c = c + 4,解得c = ─ 2.由OA = EB ,得x 2 ─ x 1=2,解得c = ─ 3. 所以也不成立. 综上所述,不存在这样的抛物线,使△AOC ≌△BED.4(1)因为△ = ( ─ 4) 2 ─ 4×2m = 16 ─ 8m >0,所以m <2.(2)顶点坐标为C (1,m ─ 2).令y = 0,得2 x 2 ─ 4 x + m = 0,解得:x = 2± 4 ─ 2m 2 ,所以A ( 2+ 4 ─ 2m 2 ,0 ),B ( 2─ 4 ─ 2m2,0 ),所以AB = ∣2+ 4 ─ 2m 2 ─ 2─ 4 ─ 2m 2 ∣= 4 ─ 2m . AB 的长度也可以这样求:因为x 1 + x 2= 2,x 1 · x 2= m2,所以AB =∣x 2 ─ x 1∣= ( x 1 + x 2 )2 ─ 4 x 1x 2 = 4 ─ 2m .(3)可能. 因为直线y = 2 x+ 1与x 轴、y 轴交图1 图2图3图4(第1题)于点E、点F,则E(─22,0)、F(0,1).所以OE =22,OF = 1.又BD =4 ─ 2m2,CD = ─ ( m ─ 2 ),当OE = BD时,有22=4 ─ 2m2,解得:m = 1,此时OF = DC = 1,又因为∠EOF = ∠CDB = 90°,所以△BDC≌△EOF.【压轴真题直面】答案:1.(1)如图1,△ABC中,AB = AC = 10,∠B =∠C,因为t = 1,所以BP = 3 = CQ,BC = 8,所以PC = 5,点D为AB的中点,所以BD = 5,所以BD = PC,所以△DBP≌△PCQ. (2)如图2,设运动的时间为t,因为点P与点Q的速度不同,所以BP ≠ CQ,又因为△BPD与△CQP全等,所以只有BP = PC,BC = 8,所以BP = PC = 4,所以3t = 4,t = 43,而BD = CQ = 5,点Q的速度为V Q =543=154.2.(1)k = 1×2 = 2.(2)当k>2时,如图1,点E、F分别在P点的右侧和上方,过点E作x轴的垂线EC,垂足为C,过点F作y轴的垂线FD,垂足为D,EC和FD相交于点G,则四边形OCGD为矩形. E(k2,2),G(k2,k ),F(1,k),所以S△PEF =12PE · PF =12( k ─ 2 ) (12k ─ 1) =14k2 ─ k + 1. 因为四边形PFGE是矩形. 所以S△PEF = S△EGF,所以S△OEF = S矩形OCGD─ S△GEF ─ S△ODF ─ S△OCE,所以S△OEF = 1 4k 2 ─ 1. 因为S△OEF = 2 S△PEF,所以14k2 ─ 1 = 2 ( 14k2 ─ k + 1 ) ,解得k = 2或k = 6,当k = 2时,点E与点F重合,所以E(3,2). (3)存在点E及y轴上的点M,使△MEF与△PEF全等.①当k<2时,如图2,只可能有△MEF≌△PEF,作FH⊥y轴于H,△FHM∽△MBE,所以BMFH=EMFM.因为FH = 1,EM = PE = 1 ─k2,FM = PF = 2 ─ k,所以BM1=2 ─k22 ─ k,所以BM =12. 在Rt△MBE中,EM2 = EB 2+ MB 2,所以(1 ─k2)2 = ( k2)2 + ( 12)2,解得k = 34 . 所以E(38,2 ). ②当k>2时,如图3,只可能有△MFE≌△PEF,作FQ⊥y轴于Q,△FQM∽△MBE,所以BMFQ=EMFM.因为FQ = 1,EM = PE = k ─2,FM = PF = k2─ 1,所以BM1=2 ─ k2 ─k2,所以BM = 2. 在Rt△MBE中,EM 2 = EB 2 + MB 2,所以(k─ 2 ) 2 = ( k2)2 + 2 2,解得:k = 163, k = 0(舍去). 所以E(83,2 ). 所以符合条件的E点坐标为(38,2 )和(83,2(第1题)图2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