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因动点产生的全等三角形的专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因动点产生的全等三角形

【压轴题型概述】本专题探求图形在变化过程中,探求符合全等三角形的点的存在性问题. 全等三角形是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基础,所以这一部分题目以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见多,也有二次函数的. 另外在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上动点移动时形成全等形. 全等三角形基础性很强,由于是动态题,往往答案很多,旨在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这部分题目主要是考察初二和初三第一学期学生的能力,中考时的比例约占5%左右.

【策略分级细述】

1. 证全等三角形一定要遵循全等三角形五条证明原则:S.A.S;A.S.A;A.A.S;S.S.S;H.L.

全等三角形往往存在多解的问题,要根据题意,适当的分类. 如图2-1,在坐标系中,以OB为边与△AOB全等的三角形有△OBC1、△OBC2和△OBC3. 那么分别以OB、OA、AB为边与△AOB全等呢? 这时要一条边、一条边的去解决,不要遗漏.

例1.已知在直角坐标平面内,一次函数y = ─

3

3x + 1 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

(1)求:A、B两点的坐标;

(2)如果有一个三角形与Rt△AOB全等,且与Rt△AOB有一条公共边,请在图2-2的直角坐标平面内画出满足条件的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有多少个,请分别求出这些三角形的未知顶点的坐标.(不必写出解题过程)

分析:

1. 令y = 0,求出一次函数与x轴交点A的坐标;令x = 0,求出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B的坐标;

2. 与Rt△AOB全等,且与Rt△AOB有一条公共边,因为每一条公共边对应的点有三个,其中C3是每一个图形中都出现的点,所以这样的三角形共有七个

解:(1)令y = 0,即─

3

3x + 1 = 0,解得x = 3,所以A(3,0);令x = 0,得y = 1,所以B

(0,1)

(2)如图2-3,C1(─3,0)、C2(─3,1)、C3(3,1);如图2-4,C3(3,1)、C4(3,─ 1)、

C5(0,─ 1)、;如图2-5,C3(3,1)、C6(

3

2,

3

2)、C7

3

2,─

1

2).

图2-3 图2-4 图

2-5

例1最难求的点是C 6和C 7. 求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一般情况下是向x 轴或y 轴作垂线. C 6的求法是:作C 6H ⊥y 轴于H ,因为∠ABO =∠ABC 6 =∠C 6BH = 60°,∠BC 6H = 30°,BC 6 = 1,所以BH = 12 ,C 6H = 32 ,所以C 6(32 ,32 ).因为C 6与C 7垂直于x 轴,且 C 6 C 7 = 2,所以C 7(32 ,─ 1

2 ).

2. 如图2-6,因为∠C =∠D = 90°,AC= FD ,BC = ED ,所以三角形就全等了,但是我们要再考虑一下,当∠C =∠D = 90°,AC= ED ,BC = FD ,三角形也全等. 即当一对角相等固定后,夹它的两条边可以交换着相等,产生多解问题.

压轴题之所以放在最后压轴,是因为它有难度. 它的难度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综合性,即有几个不同侧面的小题组成;另一方面是它的多解性,要从不同的侧面去考虑问题.

例2.直线 l 1在y 轴上的截距为1,与x 轴的交点A 坐标为(─ 2,0),与y 轴的交点为B . (1)求这条直线的表达式,并说出它的图像经过哪几个象限?

(2)直线l 2 经过第二、三、四象限,且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C 、D ,如果△COD 和△AOB 全等, 求直线l 2的表达式.

分析:

1. 由截距为1,设出l 1的解析式,把l 1与x 轴的交点A (─ 2,0)的坐标代入,求出l 1的解析式.

2. 由解析式的k 和b ,判断出直线l 1经过的象限.

3. 直线l 2 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所以△COD 和△AOB 全等存在两种情况,要分类讨论.

4. 第一种情况如图2-7,由OC = OA ,OD = OB ,得到点C (点C 与点A 重合)、D 的坐标,写出l 2 的表达式;第二种情况如图2-8,由OC = OB ,OD = OA ,得到点C 、点D 点坐标,写出l 2的又一个表达式.

5. 在这一类题目中,一定要分清边(线段)的长度是正值,但是写成点的坐标一定要注意正负. 如 图2-8中OD 的长度为2,但点D 的坐标应为(0,─ 2).

6. 第二种情况也可以这样求:利用两直线垂直,k 2 = ─

1

k 1

求得斜率,再把求得的点C 或点D 坐标 代入求之.

解:(1)因为 l 1在y 轴上的截距为1,所以设l 1的解析式为y = k x + 1,经过点A (─ 2,0),所以,─ 2 k + 1 = 0,解得k = 12 ,所以l 1的表达式为y = 1

2

x + 1. 它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2)与y 轴的交点B (0,1),与x 轴的交点A (─ 2,0),因为直线l 2 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所

以△COD 和△AOB 全等存在两种情况:

①如图2-7,当△COD ≌△AOB 时,OD = OB = 1,CO = AO = 2,此时点C 与点A 重合,所以点D (0,─ 1),点C (─ 2,0)设的l 2解析式为y = k x ─ 1,经过点C (─ 2,0),所以,─ 2 k ─ 1 = 0,解得k = ─ 12 ,所以直线l 2的表达式为y = ─ 1

2

x ─ 1.

②如图2-8,当△DOC ≌△AOB 时,OC = BO = 1,OD = OA = 2,所以点C (─ 1,0), 点D (0,─ 2),所以设l 2表达式为y = k x ─ 2,经过点C (─ 1,0),所以,─ k ─ 2 = 0,解得k = ─ 2,所以直线l 2

图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