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刚度调平设计
桩筏基础 变刚度 沉降 调平设计论文
桩筏基础论文: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的研究【中文摘要】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是近几十年来岩土界一直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科学工作者一对桩筏基础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并做过一些模型试验和现场测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的设计方法.虽然人们对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当中。
所以对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际价值。
桩筏华础变刚度调平设计是以减小差异沉降和承台内力为目标,通过调整桩长、桩距、桩径等改变基桩支承刚度的分布,达到使建筑物的沉降趋于均匀、承台内力沉降的设计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调整桩筏基础的桩长来实现桩筏基础的沉降量较小,同时桩筏基础的筏板内力也可以相对较小的最优化设计。
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利用Matlab语言对Mindlin应力公式计算群桩基础沉降量的过程进行编程,并通过算例比较程序得到的和手算的沉降量,结果相近,验证了本程序适用;(2)利用程序计算平均桩反力下等桩长模型试验下的群桩沉降,然后通过平均桩反力和求得的桩基沉降量确定初始桩刚度;(3)假定筏板下的桩为弹簧,桩的刚度即为弹簧刚度,利用软件ABAQ...【英文摘要】The piled raft foundation leveling design of variable stiffness is alway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geotechnical field in recent decades. Many scientists has donea lot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made some model tests and field tests about the piled raft foundation research work.Based on this, many design methods are acquired. Although people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about these design methods,they haven’t taken these design methods widely to apply to the actual design work. Therefore, the further re...【关键词】桩筏基础变刚度沉降调平设计【英文关键词】piled raft foundation variable stiffness settlement levelling design【目录】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的研究摘要4-5ABSTRACT5-6第1章绪论10-15 1.1 引言10-11 1.2 变刚度桩筏基础研究现状11-13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思路13-15第2章群桩基础沉降计算15-22 2.1 引言15 2.2 单桩沉降计算方法15-17 2.3 群桩沉降计算力法17-21 2.4 小结21-22第3章群桩基础沉降计算程序22-36 3.1 引言22 3.2 MATLAB介绍22-23 3.3 群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23-27 3.4 程序编制27-29 3.4.1 基本假定27 3.4.2 编程思路27-29 3.5 运用程序计算实际例题29-35 3.5.1 等桩长计算29-32 3.5.2 变桩长计算32-35 3.6 小结35-36第4章桩筏基础的有限元分析36-44 4.1 引言36 4.2 桩筏基础有限元计算模型36-37 4.3 桩筏基础有限元模型37-42 4.3.1 单元类型37-40 4.3.2 有限元网格划分40 4.3.3 施加荷载40-41 4.3.4 边界条件的设置41-42 4.4 ABAQUS程序简介42-43 4.5 小结43-44第5章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44-62 5.1 引言44 5.2 高层建筑变刚度桩筏基础模型试验介绍44-46 5.2.1 原型结构44 5.2.2 模型比尺与试验方案44-45 5.2.3 地基条件45-46 5.2.4 实验结论46 5.3 高层建筑变刚度桩筏基础模型试验的数值分析46-61 5.3.1 等桩长均匀布桩47-55 5.3.2 变桩长布桩55-61 5.3.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61 5.4 小结61-62第6章结论与展望62-64 6.1 结论62 6.2 展望62-64参考文献64-68致谢68-6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69。
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在机床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刚度和基础的厚度 , 在集 中力作 用处加 大, 在无集 中力作 用处减 小, 使 基础沿长度设计成 变刚度 , 就 可减 少重 型机床基础工程量 , 方法 简单 易行。
【 关键词】 变刚度; 调平设计; 变刚度调平设计
度, 既可以满足机床基础的变形要求 , 也可减少基础工程量。
图1 实例一地基 梁的计 算简图( 单位 : m)
方案二 : 变地基刚度方案 。 设第 一段 、 四段 、 五段的地基基床系数为 1 ×1 0 k N / m , 第二段 、 第三段经人工处理后 的地 基基床 系数为 K= 4 x 1 0
梁 的断面 1 5 . 0 T I I 宽X 3 . 3 9 n l 厚 ×3 0 . 0 m长 。混 凝土 C 3 5 :弹性 模 量 E:3 . 1 5×1 0 k N / m , 梁 的惯 性 矩 =4 8 . 7 i n , 梁 的计算简 图见 图 3 。 解一 : 天然地基 方案 。 天然地基基床系数 K : 4 . 5×1 0 k N / m ,
【 中图分 类号】 T U 3 1 8 . 1
【 文献标志码】 A
l 2 OU KN
7 \ \
1 设计 方法 简述
“ 变刚度调平设计 ”的概念和方法是 在桩基设计 应用 中 发展起来的 , 是 国家行业标 准 … 中肯定 的方法 , 对 于解 决高
/
l 2U UkN
7 \ \ \
4×1 0
0 . 0 0 5 4 7 7 9 7
6 1 3 . 53
1×1 0
O . o o 5 7 8 3 6 9
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分析
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分析摘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明确指出,要减少差异沉降和承台内力的变刚度调平设计是重要修订内容之一,通过调整桩基布置,使得基底反力分布模式与上部结构的荷载分布一致,可减小筏板内力,实现差异沉降、筏板内力的最小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探讨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层建筑桩基变刚度调平中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
关键字: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我国高层建筑当中很大部分的上部结构为框剪、框筒结构,其刚度相对较弱、荷载不均,整个高层建筑的基础多采用桩筏、桩箱的类型进行基础施工,建成后很容易出现碟形沉降。
而高层建筑的桩基变刚度调平优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基础优化形式,高层建筑桩基变刚度调平通过调整桩基竖向支承刚度,促使桩基沉降趋向均匀,显著降低基础、承台内力,上部结构次应力。
变刚度调平需要优化桩土支承刚度分布,实施强化与弱化结合,减沉与增沉结合,长桩与短桩并用,刚性桩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并用。
1高层建筑桩基变刚度调平中的问题与分析通过大量高层建筑的实际观测发现仅加大基础抗弯刚度是不能有效减小差异沉降的效4年最大差异沉降为0.0041m,超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0.002m要求,出现差异化变形、结构开裂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还是传统设计方式中的理念问题,一般原因是: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过分注重了天然地基的利用;在设计桩筏过程中,未能及时注意到桩型、结构等问题,荷载大小分布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未能充分利用复合桩基对系统的刚度分布进行调整,以便减小差异沉降,或对桩反力分布、利用筏板刚度调整荷载减小差异沉降的期望过高。
2减沉设计(1)桩长及桩身断面选择:选择桩长应尽可能穿过压缩性高的土层,桩端持力层压缩性应相对较低,在承台产生一定沉降时桩仍可充分发挥并能继续保持其全部极限承载力;选择桩身断面应使桩身结构强度确定的单桩容许承载力与地基土对桩的极限承载力二者匹配,以充分发挥桩身材料的承载能力。
变刚度调平优化设计1
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优化设计李永乐1王江锋1王茜2(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45;2.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要: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考虑上部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时,桩筏基础在均匀布桩条件下呈中间大边缘小的“碟型”分布。
差异沉降是由于上部结构次生应力和筏板内力产生的。
通过对地基土刚度以及桩长、桩径、桩距等五种桩基刚度的调整,并分析不同刚度对基础差异沉降影响可知:改变桩长的布桩形式并结合地基土刚度调整的中心布桩形式是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最佳设计方案。
1.引言:目前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设计中,多数采用均匀等长、等径的满堂均匀布桩的方法,用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满堂布桩的方法,地基的碟形沉降仍不可避免。
这是由于地基是一个完整的三维体,作用在某一点处的荷载在其余各点处也会产生位移,各点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中间部分沉降最大,而角点沉降相对较小。
筏板中心与筏板边、角点的沉降差是导致基础内力和上部结构次生应力的根源。
虽然增加上部结构和筏板的刚度可以减小差异沉降,但是这种减小是有限的,当上部结构和筏板的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减小差异沉降效果不再明显,若继续增加,必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因此,通过合理地调整地基土刚度和桩基的支承刚度,充分利用每根桩的承载力并且发挥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可达到显著减少甚至消除基础差异沉降并且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2上部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模型的建立2.1实体模型介绍本次研究实例为15层建筑,上部结构采用纯框架结构,框架层高3.6m,纵横方向柱距均为8m,分为3跨;各层框架柱截面尺寸为800mm×800mm,梁截面尺寸为600mm×400mm,梁柱砼等级为C30,弹性模量为3×104MPa,泊松比μ=0.17,密度ρ=2500kg/m3;楼板厚度为0.20m,材料参数同梁柱;基础采用桩筏基础,筏板厚度为1m,悬挑长度为2m,筏板砼等级为C30;场地地质条件为:地表至4.0m深范围内为稍密或中密粉土,4.0~8.5m深范围内为可塑或软塑粉质粘土,8.5~12.0m深范围内为中密粉土,12m以下为硬塑粉质,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6.0m左右。
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研究成果综述
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研究成果综述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桩基变刚度调平的设计原理、设计原则,并简要介绍了目前使用较多的几种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
关键词:基坑桩基础变刚度调平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在城市中,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上部结构为刚度相对较弱、荷载不均的框剪、框筒结构,基础多采用桩筏,桩箱基础,且采用均匀布桩或厚筏(或箱型承台)。
由于地基是一个完整地三位体,作用在某点处的荷载在其余各点处也会产生位移,各点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基础中间部分的沉降最大,而角点沉降相对较小,即碟形分布。
同时桩顶的反力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其呈现出内部桩的反力小于边桩反力,边桩反力小于角桩反力的特点,即桩顶反力呈马鞍形分布(图1)。
图1 框筒、框剪结构均匀布桩反力及沉降图而由于碟形沉降而差生的沉降差,会导致基础自身以及上部结构出现附加弯矩、附加剪力乃至开裂;桩顶反力的马鞍形分布会导致基础整体弯矩增加。
这些负面效应都对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增加了施工中的钢筋用量。
二.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在常规的桩基计算方法中,通常只考虑静力平衡条件,没有考虑接触面的变形协调,也没有考虑上部结构、基础、桩土的共同作用及群桩效应,是造成碟形沉降的主要因素。
而沉降差是导致基础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板厚增加、配筋增多的根源。
这主要是由于传统设计理念存在认识误差造成的,主要表现在:(1)设计中过分追求高层建筑基础利用天然地基;(2)桩筏设计中,忽视桩的选型和结构形式,荷载大小与分布相匹配;(3)桩筏设计中,忽视合理利用复合桩基调整刚度分布减小差异沉降的作用;(4)桩筏设计中对利用筏板刚度调整荷载.桩反力分布及减小差异沉降的期望值过高。
如何避免传统设计方法的缺陷,如何有效地控制沉降差的产生成为工程师们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由于对桩筏基础沉降,尤其是沉降差计算结果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面的运算困难,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大多是被动地增加筏板厚度,这对相对较小的筏板有效;或增加筏底布桩的数量、几何尺度(桩长与桩径)、增大桩筏基础的整体刚度,通过降低沉降的绝对值而满足对沉降差的设计标准。
馨雅名庭东地块项目桩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
圈函
.
圃
一
l
= Q( 假 定桩反力,程序按上部总荷载 除以总桩数 )
基础底板 减薄,变成柔性薄板 。
/ S( 按规 范计算 的桩沉 降) 。照然 P K P M采 用的短期
刚度 跟 桩 实 际 工 作 状 态 下 的长 期 刚度 是 有 差 异 的 。 而 盈 建 科 软 件 采 用 采 用 的 刚 度 计 算 公 式 本 身 没 有 问 题 , 但 采 用 平 均 桩 反 力 作 为假 定 桩 反 力 显 然 也 不 符 合 实 际情 况 。实 际桩 的 反力 跟 桩 的刚 度 、上 部 荷 载 、 基 础 及 上 部 结 构 的 刚 度 部 有 关 系 , 要 得 到 准 确 的 桩 反 力 是 一 件 比较 困 难 的 事 情 。本 工程 中 采 用 分 块 计
意图如 图 1 所示 。
_ _ __ _ _ __ _ _
车 库 的 模 型 进 行 拼 接 。 塔 楼 区域 先 参 照单 独 计 算 时
接 部位结构构件 的刚度将塔楼 的荷载分散到 周边 地
基 中 的 做 法 来 抵 抗 差异 沉 降 , 这 样 做 势 必 增 加结 构 成 本 ,造 成 浪 费 。2 0 0 8版 《 建 筑桩 基 技 术规 范 》提
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在 减 小 差 异 沉 降 , 降低 基 础 底 板 内 力 和 上 部 结 构 次 内 力 , 以 节 约 资 源 ,提 高 建筑 物 使 用 寿 命 ,确 保 正 常 使 用功 能 ” 。 为 了达 到 控 制 差 异 沉 降和 节 约 成 本 的 目的 , 我 们 决 定 采 用 变 刚度 调 平 设 计 理 论 , 突破 传 统 设 计 理 念 ,通 过 调 整 地 基 和 基 桩 的 竖 向 支 承 刚 度 分 布 , 使 桩 土 反 力 和 上 部 结 构 传 来 的 荷 载 不仪 整 体 平 衡 , 而 且 实 现 局 部 平 衡 , 从 而 最 大 限度 地 减 小 差 异沉 降 , 降 低 基 础 底 板 内 力 和 上 部 结 构 次 应 力 , 使 2 . 基 础 持 力 层 及 桩 型 选 取
桩筏基础共同作用分析及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开题报告
桩筏基础共同作用分析及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扩大,土木工程领域中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越来越多。
在基础设施中,桩筏基础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础类型。
桩筏基础是指通过深入地下的桩来支撑筏板形成的基础体系,它通常应用于复杂地层条件下的大型建筑物或桥梁等结构。
桩筏基础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在较差地质条件下提供较好的基础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桩筏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桩和筏板之间的共同作用。
具体来说,桩和筏板之间的互动力学行为会直接影响基础的刚度和稳定性。
同时,若土层的刚度存在变化,也会导致桩筏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受到影响。
因此,对桩筏基础共同作用的分析和基于变刚度的调平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桩筏基础的共同作用机理,并结合多种工程实例,分析在不同地层条件和变刚度情况下桩筏基础的变形和承载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以提高桩筏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对桩筏基础的共同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进行验证。
同时,我们还将研究桩筏基础的变刚度情况下的变形和承载能力,并尝试设计基于变刚度的调平方案。
四、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桩筏基础的共同作用机理的深入认识和分析;2. 不同地层条件下桩筏基础的变形和承载能力的分析和比较;3. 基于多种因素的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案,并进行仿真验证;4. 针对桩筏基础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五、研究意义通过对桩筏基础的共同作用机理和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深入研究,可以提高现有桩筏基础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对于改善桩筏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此外,本研究的结果也将为桥梁、大型建筑物等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变刚度调平设计
变刚度调平设计桩基变刚度调平优化设计⼀、概述⾼层建筑有相当⽐例的上部结构为刚度相对较弱、荷载不均的框剪、框筒结构,其基础采⽤桩筏、桩箱基础,建成后其沉降呈蝶形分布,桩顶反⼒呈马鞍形分布。
这些⼯程的基础设计多数沿⽤传统理念,采⽤均匀布桩与厚筏(或箱形承台)。
这种传统理念可以概括为四点:1、基桩的总承载⼒不⼩于总荷载,桩群形⼼与荷载重⼼重合或接近;即满⾜⼒和⼒矩的平衡。
2、桩的布置⼤体均匀,有的还主张在⾓部和边部适当加密;因为实测桩顶反⼒⾓部最⼤,边部次之,中部最⼩;3、沉降量和整体倾斜满⾜规范要求;4、筏板厚度在满⾜抗冲切的前提下随建筑物层数和⾼度成正⽐增⼤,厚度达3-4m者鲜见,或为增加刚度⽽采⽤箱形承台;常规设计计算⽅法只考虑静⼒平衡条件,⽽没有考虑上部结构、筏板、桩⼟的共同作⽤。
⽽实际情况中,群桩效应将导致桩的⽀承刚度由外向内递减;对于框剪、框筒结构,荷载集度是内⼤外⼩,⽽其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变形的制约能⼒相对较弱。
若采⽤传统设计⽅法,则碟形差异沉降较明显,易引起开裂,影响正常使⽤的要求。
⽽采⽤变刚度调平设计理论调整桩基布置,使得基底反⼒分布模式与上部结构的荷载分布⼀致,可减⼩筏板内⼒,实现差异沉降、承台(基础)内⼒和资源消耗的最⼩化。
⼆、传统设计理念的盲区传统设计理念的盲区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1、设计中过分追求⾼层建筑基础利⽤天然地基将箱基或厚筏应⽤于荷载与结构刚度极度不均的超⾼层框筒结构天然地基,由此导致基础的整体弯矩和挠曲变形过⼤,差异变形超标,甚⾄出现基础开裂。
2、桩筏基础中,忽视桩的选型应与结构形式、荷载⼤⼩相匹配的原则将⼩承载⼒挤⼟桩⽤于⼤荷载⾼层建筑的情况,由此导致超规范密布⼤⾯积挤⼟桩,既不能有效减⼩差异沉降和承台内⼒,⼜极易引发成桩质量事故。
3、桩筏基础中,忽视合理利⽤复合桩基调整刚度分布、减⼩差异沉降的作⽤由于荷载分布不均,布桩必然稀密不⼀,承台分担荷载作⽤在疏桩区不予利⽤,必然导致该部分⽀承刚度偏⾼,既不利于调平,⼜不利于节材。
柱脚做法及变刚度调平
柱脚做法及变刚度调平一、柱脚一般有哪几种类型,柱脚设计时应符合哪些要求?钢支承结构与基础的连接应牢固可靠。
其柱脚可采用能保证传递柱身承载力的埋入式、插入式或外包式柱脚。
6、7 度时,也可采用外露式刚接柱脚。
柱脚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采用埋入式、插入式柱脚时,钢柱的埋入深度不得小于单肢截面高度(或外径)的3 倍;2. 采用外包式柱脚时,实腹H 形截面柱的钢筋混凝土外包高度不宜小于2.5 倍的钢柱截面高度,箱型截面柱或圆管截面柱的钢筋混凝土外包高度不宜小于3.0 倍的钢柱截面高度或圆管截面直径;3. 当采用外露式柱脚时,柱脚锚栓不得用来承受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柱底水平剪力,柱底剪力应由钢底板与基础间的摩擦力或设置抗剪键承担。
柱脚直埋锚栓应设置弯勾(或以锚板代替弯勾),其埋置深度不应小于式(16.3.5)的要求,且当采用Q235 钢材时,其埋置深度不得小于20D;当采用Q345 钢材时,不得小于25D。
二、变刚调平设计原则总体思路,以往做过的工程中有哪些采用过变刚调平设计?建筑桩基技术规范P221根据上部结构布局、荷载和地质特征,考虑相互作用效应,采取增强与弱化结合,减沉增沉结合,整体平整,实现差异沉降最小化,基础内力最小化和资源消耗最小化。
1. 根据建筑物体型、结构、荷载和地质条件,选择桩基、复合桩基、刚性桩复合地基,合理布局,调整桩土支承刚度,使之与荷载相匹配。
2. 为减小各区位应力场的相互重叠堆核心区有效刚度的削弱,桩土支承体布局宜做到竖向错位或水平向拉开距离。
3. 考虑桩土的相互作用效应,支承刚度的调整宜采用强化指数进行控制。
核心区强化指数宜为1.05~1.30,外框区弱化指数宜为0.95~0.85。
4. 对于主裙连体建筑,应按增强主体,弱化裙房的原则进行设计。
5. 桩基的桩选型和桩端持力层的确定,应有利于应用后注浆技术,应确保单桩承载力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基桩宜集中布置于柱墙下,以降低承台内力,最大限度发挥承台底地基土分担荷载的作用,减小柱下桩基与核心筒桩基的相互作用。
刚性桩复合地基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开题报告
刚性桩复合地基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物的高度和规模不断增大,给地基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刚性桩复合地基是一种新型的地基加固方法,它将刚性桩和土体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较高刚度和强度的复合体系。
相比于传统的地基加固方法,刚性桩复合地基具有施工简便、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物、桥梁等工程中。
然而,由于土层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在刚性桩复合地基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刚性桩与地基土体之间的空隙,导致地基整体刚度不均匀甚至出现局部软弱层,从而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因此,针对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机理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探讨刚性桩与地基土体之间的空隙对地基整体刚度的影响机理,以及空隙大小、位置和分布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2. 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研究:基于空间变刚度机理,提出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包括空隙检测、空隙填充、调平层施工等步骤,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合理的调平方案,提高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实验验证和应用: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验证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模拟、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问题进行研究。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文的预期成果包括:1. 探讨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机理,揭示空隙对地基整体刚度的影响规律。
2. 提出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为地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3. 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推广应用该方法,提高地基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变刚度调平法设计原理探究
变刚度调平法设计原理探究0 引言現如今超高层建筑经常附带底层裙房结构或大面积的地下室结构,主楼与裙房间高差差别较大,由于建筑功能多要求采用整体筏型基础。
对于地基基础,往往造成基础内力和地基沉降的差异及变化大,如果只是增加桩长或者板厚,基础造价过高,不仅经济上浪费,也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差异沉降问题。
因此如何经济、安全又合理的选用主楼与裙房的基础形式,如何利用主楼与裙房荷载的差异来优化基础设计,即桩基变刚度调平法在工程运用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变刚度调平法设计原理对于传统的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均匀布桩及筏板厚度,由于天然地基和均匀布桩的初始支承刚度是均匀分布的,设置于其上的刚度有限的基础(承台)受均布荷载作用时,由于桩、土相互作用导致地基或桩群的竖向支承刚度分布发生内弱外强变化,沉降变形出现内大外小的蝶形分布,而基底反力出现内小外大的马鞍形分布。
如图1所示。
当上部结构为荷载与刚度内大外小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时,蝶形沉降会更趋明显,为避免上述负面效应,通过调整地基或基桩的竖向支承刚度分布,促使差异沉降到最小,基础或承台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显著降低。
这就是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的原理。
2工程运用实例--某商业办公楼基础设计2.1工程概况某34层商业办公楼,主楼总高度143.45m,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裙房为三层,高度15.4m,地下室共三层,地下建筑面积约22500m2 ,为典型的大底盘带裙房框架-核心筒超高层建筑。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防,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特征周期0.65s,场地类别为IV类软土地基。
2.2 基础设计本工程基础底板结构顶标高均为-16.150m,主楼采用桩筏基础,板厚2300mm,裙房及地下室采用防水板加承台桩基结构,防水板厚800mm。
基础底板模板图如图2所示。
考虑到为了减少主楼与裙房及地下室的沉降差异,在28轴~29轴主楼与裙房之间设有一道沉降后浇带,待主楼沉降基本完成后在封闭。
变刚度调平设计在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中运用实践
变刚度调平设计在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中的运用实践摘要:本文结合实例阐述变刚度调平设计在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中的运用,改变传统设计理念,充分优化方案,减少差异变形,降低承台(厚筏板)内力,节约成本投资,获得经济效益。
关建词: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钻孔灌注桩、沉降观测一、工程简介靖江新城区酒店公寓楼地下1层,地上25层,裙楼5层,地上建筑面积47900m2,地下建筑面积4500m2,建筑总高度为99.4 m,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等级为三级。
主楼在西南角a~e轴与2~9轴间,裙楼沿东北方向外伸,在两端2~3轴和7~9轴间分别设有集中剪力墙,近乎两个核心筒。
该工程属于大底盘,体型复杂,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主楼建筑物±0.00相当于黄海高程为4.20。
施工图设计时间2008年7月。
地下室平面布置见图1。
地质报告显示: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ⅳ类,不液化,也不考虑软土震陷影响,总体为上软下硬的不均匀建筑地基场地。
地下水土对钢筋砼无腐蚀,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建议基础设计为桩基(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
土层情况:①层素填土:压缩性高,工程性质差;②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属高压缩性,低强度土。
fak=70kpa;qsk=18kpa;③层粉砂夹粉土:属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fak=120kpa; qsk=30kpa;④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砂:属高压缩性,低强度土。
fak=105kpa; qsk=24kpa;⑤层粉砂:属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fak=150kpa; qsk=40kpa;⑥层粉质粘土:属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 fak=165kpa;qsk=48kpa;⑦层粉砂夹粉土:属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 fak=150kpa; qsk=41kpa;⑧层中细砂:属中低压缩性土,工程性质好,是良好的桩端持力层。
fak=230kpa; qsk=75kpa;qpk=1500kpa。
《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高层建筑基础的变刚度调平设计
14
二、试验验证
粉质粘土地基,20层框筒结构1/10现场模型试验
等桩长与变桩长模型试验(JGJ94-2008)
15
➢ 从图中可看出,等桩长布桩与变桩长布桩相比,在 总 荷 载 F=3250kN 下 , 其 最 大 沉 降 由 smax = 6mm , 减至smax=2.5mm,最大沉降差由Δsmax≤0.012L0(L0 为二测点距离)减至Δsmax ≤0.0005L0。
美国石油学会建议*,在桩距小于8d时,群桩效应必 须考虑,大于8d时群桩效应不明显。
上海试桩结果表明**,群桩效应范围约在6d; 对于伦敦土群桩效应范围约为12d。 为了更好反映实际情况,可以限定桩的有效影响范围
为12d以内,具体应根据地基土的特性而定。
*API 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ng Fixed Offshore Platforms, 11th Ed.Jan. 1980
一、地基模型——桩-土体系模型
➢ 合理地选择地基模型是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计算的 一个重要问题。
➢ 常用的地基模型有: 文克尔(winkler)模型 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 分层地基模型 非线性模型,等
➢ 桩-土体系弹性模型: 桩土体系的影响系数法 桩土体系的Mindlin-Geddes方法
23
(一) 单桩刚度的计算
6
➢对于高层建筑的桩基刚度,一般有以下调整方法: 1)根据荷载密度的差异变桩长 在荷载密度大的地方一般会发生较大的变形(沉
降),因此采用具用较大刚度的长桩,而在荷载集 度小的地方变形也较小,因此采用刚度较小的短桩 ,以达到基础刚度调平的目的,见图10-2 (a)。
基于变刚度调平的桩基础设计
基于变刚度调平的桩基础设计发布时间:2021-01-12T07:17:25.035Z 来源:《防护工程》2020年28期作者:沈伟[导读] 实施强化与弱化结合,减沉与增沉结合,长桩与短桩并用,刚性桩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并用。
浙江诚信人才资源交流服务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 310012摘要:针对现有桩基规范中变刚度调平设计理念并结合工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对变刚度调平如何用于具体工程作了进一步探讨,并对规范中具体条文要求,结合具体工程,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法,可供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变刚度调平;桩土刚度;刚度矩阵我国高层建筑当中很大部分的上部结构为框剪、框筒结构,其刚度相对较弱、荷载不均,整个高层建筑的基础多采用桩筏、桩箱的类型进行基础施工,建成后很容易出现碟形沉降。
而高层建筑的桩基变刚度调平优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基础优化形式,高层建筑桩基变刚度调平通过调整桩基竖向支承刚度,促使桩基沉降趋向均匀,显著降低基础、承台内力,上部结构次应力。
变刚度调平需要优化桩土支承刚度分布,实施强化与弱化结合,减沉与增沉结合,长桩与短桩并用,刚性桩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并用。
一、传统桩基础设计问题在传统桩基础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软件局限存在计算不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及桩土刚度,仅考虑上部竖向荷载进行桩基础设计。
而这种不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及桩土刚度带来的问题归纳起来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基础设计过程中,传统设计会忽视桩的选型应与上部结构高度、竖向荷载结果匹配的原则。
较为极端的情况会出现竖向荷载较大高层建筑采用小承载力挤土桩,由此导致挤土桩间距大面积密布,间距超出规范要求,既不能使桩基差异沉降和承台或基础底板内力得到减小,同时桩基施工带来的挤土效应的不利影响又易引发成桩质量和之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检测结果的不足。
(2)基础设计为过分追求经济性,对于一些上部荷载与结构刚度极度不均的高层框剪结构采用箱型基础及筏形基础。
采用以上基础形式,会使基础底板的整体挠度变形和弯矩效应变大,柱端差异沉降超标,严重情况会出现基础底板开裂。
变刚度调平在塔台桩基设计中的应用
'概述 影响桩基沉降的因素包括!+$, 土层参数* 土质固结程度 越高沉降越少* +), 上部结构荷载* 上部结构荷载越高#承台 底有效应力越大#沉降越大* +(, 桩基布置形式#群桩需考虑 桩2土协同作用* +3, 承台尺寸#承台或筏板面积大可以有效减 少建筑物各部分不均匀沉降* 传统的桩基设计桩基布置大体 均匀#均匀布桩的地基变形特征为中间变形大#外围变形小#呈 明显的碟形* 桩顶反力则表现为马鞍形分布#在此类型的受力 系统中的不均匀地基变形与结构所受到外部力同样也是一种 主动作用#土体在该主动作用下会产生有效应力* 在严重变形 筏板基础或桩基布置不合理的桩承台的土体下面的变形呈碟 形分布#土体的变形又进一步引起结构基础和结构主体的额外 底部反力#整个结构呈进一步变形破坏趋势* 我们在结构设计 思路中通常只考虑静力平衡#往往会忽略建筑主体.桩基.地基 土协同受力* 变刚度调平设计理念提出的目的就是用来改变 上述不利因素的* !基本原理 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旨在根据建筑主体.桩基.地基土协 同受力规律人为的调整桩基布置间距.长度.桩径等来减小房 屋建筑下土体的不均匀变形.同时有效使用承台内部应力和削 弱上部结构额外内力#以节约资源#突破传统#提高建筑物受力 合理性以延长其安全寿命* 在不做任何处理的情况下#荷载均匀分布的上部结构和桩 基均匀分布的下部结构其变形方式是内大外小的规律#这是因 为由于土与土.桩之间.土与桩的相互作用导致同样的地基土 在地板的不同位置其抵抗变形的能力也就是刚度产生了明显 差异#即外强内弱* 这种效应实质是一种场效应#也可称之为 群桩效应#是不利于建筑结构本身的* 对于框剪.框架核心筒 结构这种结构荷载分布外小内大的情况尤为明显#若还采用传 统设计方法布置桩基#则碟形变形会被放大#需修改* 为避免上述不利因素#现引入变刚度调平设计理念#合理 布置基础与桩基可以使差异沉降减到最小#使得基地反力分布 模式与上部结构荷载分布相适应* 实现变形.内力.资源消耗 更加优化* 具体做法有! $,局部加密加强布置基础或桩基* 每个结构对土体的作 用根据结构类型不尽相同#具体体现在结构的对土体作用的重 心位置不同#在结构对土体作用的重心部位#可对其下的基础 或者桩基做一个加密处理或者加大桩径或加长等方式处理* 特殊情况下还可使用复合地基* ),主楼与裙楼相连情况下变刚度调整* 对于主楼与裙楼 或此楼连体的建筑基础#同样可以根据变刚度调平理念原则来 强化主楼弱化裙楼的基础或桩基达到效果* 必要时可采用增 沉措施以达到两者间差异沉降小于安全值* "工程案例 随着我国机场建设步伐加快#各种大跨度.大偏心.高耸结 构相继涌现* 其中又以空管工程中的高耸构筑物塔台为典型 代表* 本文计算模型采用武汉新塔台!建筑高度 $$8 米#地下 $
变刚度调平设计在大跨度水闸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浙江水利科技 Zhejiang Hydrotechnics
No . 6 Total No . 226 Nov. 2019
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度调平设计在大跨度水闸 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高炜杰,俞佩斯 (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192)
摘 要:针对水工建筑物结构刚度差异较大、荷载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引入已广泛用于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
门,底槛高程为 -3.67 m。闸室顶高程为 11.00 m,上部启闭 房顶高程为 22.00 m,上部结构高大。由于闸室宽度与高度 均较大,对变形十分敏感,其闸室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成 为整个工程设计的重中之重。
2.2 结构及桩基布置
2.2.1 结构布置 经前期设计方案比选后,最终确定水闸采用整体式底
在建筑工程中,基于变刚度调平设计理论的桩基础设 计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显著的进展。各种实际工 程应用表明,桩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不仅减小桩基础的差 异沉降、基础筏板内力及上部结构的附加应力,同时减少 用桩量,具有很高的经济效应 [1]。该法通过调整上层建筑、 地基、桩基的刚度分布,以控制结构变形,同时降低工程 造价,但在水利工程中应用有限。目前,国内学者对水利
的变刚度调平设计理念,结合某大跨度水闸工程实例,采用 MIDAS - GTS NX 有限元软件对闸室结构及桩基础进
行数值协同分析,研究采用变刚度调平设计桩基础的闸室应力、变形、桩基轴力分布规律,并与传统布桩方案的
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设计相比,变刚度调平设计在工程投资、结构安全性及敏感性方面具有明
(1)变刚度桩基布置方案。根据 JGJ 94 — 2008《建 筑桩基技术规范》,同一承台下的桩不宜采用不同桩径, 因此变刚度桩基设计应采用变桩距和变桩长布桩实现。考 虑到变桩距布桩所有基桩的线刚度相同,避免因变桩径、 变桩长布桩基桩线刚度取值不合理导致计算产生较大误 差,同时在布置空间不受限制情况下,变桩距布桩相对于 变桩长布置更有利于施工,只有在变桩距困难的情况下才 考虑进行变桩长,故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桩基变刚度采用 变桩距布桩来实现。
威海海悦大厦地基变刚度调平设计
工程概况
威海海悦人厦付于戚海文化肌路和【J J人蹄交“处。木上程dj山东威海人厢房地产开发公刊投资兴 建,香港何显鞍建筑事务所进行世计.烟台一“勘测址计研究院进行常规勘察,山东省城乡建设勘察院进 行补充勘盎。 成海海悦大厦人厦巾主楼与辑}楼纰成.丰裙楼连体。l-楼建筑物地j 30层,裙楼地上4层,地下 2层,建筑高度99 90M,外框内筒结杜J,甲面旱≈,形,整个建筑物东西长142 面移{约12万平方米。拟采用筏摹,H1性桃复合地摹。建筑结构三维吲见圈1。 建筑物安全等级为。级。 建筑场地属II粪,抗震设防为7艘。
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对影响沉降变形场的主导因素一桩土支承刚度分布实施调整,“抑强补弱”,促
使沉降趋向均匀。 具体而言,包括高层建筑内部的变刚度调平和主裙房间的变刚度调平。对于前者,主导原则是强化 中央,弱化外围。对于荷载集中、相互影响大的核心区,实施增大桩长(当有两个以上相对坚硬持力层 时)、或调整桩径、桩距;对于外围区,实施少布桩、布较短桩,发挥承台承载作用。调平设计过程就 是调整布桩,进行共同作用迭代计算的过程。对于主裙房的变刚度调平,主导原则是强化主体,弱化裙 房。裙房采用天然地基是首选方案,必要时采取增沉措施。当主裙房差异沉降小于规范容许值,不必设 沉降缝,连后浇带也可取消。最终达到,筏板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与桩土反力不仅整体平衡,而且实现局 部平衡。由此,最大限度地减小筏板内力,使其厚度减薄变为柔性薄板。 (3)变刚度调平原则布桩 按强化核心筒桩基的支承刚度、相对弱化外围框架柱桩基支承刚度的总体思路,核心筒与外围框架 柱的桩基础分别取不同桩长和持力层,相应的筏板形式与厚度也有区别:
细砂,混较多粘性土,向西土的成分渐变为粉质粘土混多量砂。细砂为中密、饱和,粉质粘土可塑颂
塑,干强度中等。本层土具超固结,中~低压缩性。
CFG桩复合地基变刚度调平设计探析 刘清清
CFG桩复合地基变刚度调平设计探析刘清清发表时间:2018-01-05T16:54:25.89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1期作者:刘清清[导读] 本文结合实例阐述了变刚度调平设计在高层建筑CFG桩复合地基基础中的运用,既满足了建筑物的承载力要求。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摘要:本文结合实例阐述了变刚度调平设计在高层建筑CFG桩复合地基基础中的运用,既满足了建筑物的承载力要求,变桩长设计对建筑物的沉降也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CFG桩复合地基;变刚度调平设计;加固效果1、工程概况建筑物长80m,宽18m,地上28层,地下2层,筏板基础。
±0.000m对应的绝对标高为20.90m,室外地坪标高16.80m。
长度方向52m 处设有抗震缝,结构设计计算缝宽195.75mm,实际留置缝宽250mm。
抗震缝左侧主楼(A段)整体高度86.55m,基底标高-7.85m,标准组合荷载490kpa,准永久组合荷载442kpa。
抗震缝右侧主楼(B段)整体高度88.35m,基底标高-9.65m,标准组合荷载490kpa,准永久组合荷载474kpa。
整个建筑物南、北、西三侧为地下车库,地下车库室内地坪标高为-6.70m。
设计要求建筑物最终沉降量不大于60mm。
(图1):3.5验算加固区土层承载力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根据计算的有效桩长类型,分别计算加固区土层承载力和地基受力层范围内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本工程经计算均满足,在此不做详细的计算。
4、复合地基加固效果4.1低应变试验结果建筑物基础下共布桩654根CFG桩,低应变试验抽检数量为70根,桩身完整性类别为Ⅰ类和Ⅱ类,低应变试验反映桩身没有缺陷,全部合格。
4.2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本工程分别对6个区域进行了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检测,每个区域抽检3根,检测结果表明D1、D2、D3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达到470kpa,D3、D4、D5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达到440kpa。
高层剪力墙结构桩基沉降控制
高层剪力墙结构桩基沉降控制
1、变刚度调平设计原理
剪力墙结构整体刚度好,荷载由墙体传递于基础,分布较均匀。
一般情况下差异沉降较小,但当上部荷载较大,分布不均匀,单桩承载力取值较高时,差异沉降也会变大,设计时应把握桩基变刚度调平优化设计方法。
2、变刚度调平设计思路
以调整桩土支承刚度分布为主线,根据荷载、地质特征和上部结构布局,考虑相互作用效应,采取增强与弱化结合,减沉与增沉结合,刚柔并济,局部平衡,整体协调,实现差异沉降、承台(基础)内力和资源消耗的最小化
3、变刚度调平设计细则
剪力墙结构不仅整体刚度好,且荷载直接由墙体传递给基桩,荷载分布比较均匀。
对于荷载集度较高的电梯井和楼梯间应强化布桩。
基桩宜布置于墙下,对于墙体交叉、转角处应予以布桩,最大限度发挥承台低地基土分担荷载作用。
建筑两端布置的剪力墙地震力作用下弯矩较大,也是布桩的重点部位,布桩应提供较大的抵抗矩。
并注意边桩效应下桩承载力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桩基变刚度调平优化设计一、概述高层建筑有相当比例的上部结构为刚度相对较弱、荷载不均的框剪、框筒结构,其基础采用桩筏、桩箱基础,建成后其沉降呈蝶形分布,桩顶反力呈马鞍形分布。
这些工程的基础设计多数沿用传统理念,采用均匀布桩与厚筏(或箱形承台)。
这种传统理念可以概括为四点:1、基桩的总承载力不小于总荷载,桩群形心与荷载重心重合或接近;即满足力和力矩的平衡。
2、桩的布置大体均匀,有的还主张在角部和边部适当加密;因为实测桩顶反力角部最大,边部次之,中部最小;3、沉降量和整体倾斜满足规范要求;4、筏板厚度在满足抗冲切的前提下随建筑物层数和高度成正比增大,厚度达3-4m者鲜见,或为增加刚度而采用箱形承台;常规设计计算方法只考虑静力平衡条件,而没有考虑上部结构、筏板、桩土的共同作用。
而实际情况中,群桩效应将导致桩的支承刚度由外向内递减;对于框剪、框筒结构,荷载集度是内大外小,而其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变形的制约能力相对较弱。
若采用传统设计方法,则碟形差异沉降较明显,易引起开裂,影响正常使用的要求。
而采用变刚度调平设计理论调整桩基布置,使得基底反力分布模式与上部结构的荷载分布一致,可减小筏板内力,实现差异沉降、承台(基础)内力和资源消耗的最小化。
二、传统设计理念的盲区传统设计理念的盲区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1、设计中过分追求高层建筑基础利用天然地基将箱基或厚筏应用于荷载与结构刚度极度不均的超高层框筒结构天然地基,由此导致基础的整体弯矩和挠曲变形过大,差异变形超标,甚至出现基础开裂。
2、桩筏基础中,忽视桩的选型应与结构形式、荷载大小相匹配的原则将小承载力挤土桩用于大荷载高层建筑的情况,由此导致超规范密布大面积挤土桩,既不能有效减小差异沉降和承台内力,又极易引发成桩质量事故。
3、桩筏基础中,忽视合理利用复合桩基调整刚度分布、减小差异沉降的作用由于荷载分布不均,布桩必然稀密不一,承台分担荷载作用在疏桩区不予利用,必然导致该部分支承刚度偏高,既不利于调平,又不利于节材。
4、桩筏设计中,对利用筏板刚度“调整荷载、桩反力分布及减小差异沉降”的期望值过高筏板对调整荷载和桩反力、减小差异沉降可起到一定作用,但这是以高投入为代价,且效果不理想。
三、基本概念住宅建筑多采用剪力墙结构;办公楼等公共高层建筑主要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部分采用框架-剪力墙、筒中筒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
这两大类结构体系的力学特性有很大差别。
第二类结构的整体刚度差,刚度与荷载分布不均,上部结构与基础、基础相互作用特性更复杂。
就设计而言,第二类更复杂,工程实际中由于设计不当而引发的问题更多。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提出变刚度调平设计理念,其基本思路是: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对影响沉降变形场的主导因素——桩土支承刚度分布实施调整,“抑强补弱”,促使沉降趋向均匀。
具体包括:1、高层建筑内部的变刚度调平;2、主裙房间的变刚度调平。
对于前者,主导原则是强化中央,弱化外围。
对于荷载集中、相互影响大的核心区,实施增大桩长(当有两个以上相对坚硬持力层时)或调整桩径、桩距;对于外围区,实施少布桩、布较短桩,发挥承台承载作用。
对于主裙房间的变刚度调平,主导原则是强化主体,弱化裙房。
裙房采用天然地基时首选方案,必要时采取增沉措施。
当主裙房差异沉降小于规范容许值,不必设沉降缝,连后浇带也可取消。
最终达到筏板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与桩土反力不仅整体平衡,而且实现局部平衡。
由此,最大限度地减小筏板内力,使其厚度减薄变为柔性薄板。
调平设计过程就是调整布桩,进行共同作用迭代计算的过程。
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标准定义是:通过调整基桩的竖向支承刚度分布,使桩基沉降趋于均匀,基础或承台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显著降低的设计方法。
四、变刚度调平的基本原理高层建筑地基(桩土)作为上部结构-基础-地基(桩土)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其沉降受三者共同的制约。
共同作用的总体平衡方程为:要使沉降趋于均匀,唯有依靠调整桩土支承刚度[K]s(p,s),使之与荷载分布和相互作用效应相匹配。
这也是优化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减少乃至消除差异沉降的有效、可行而又经济的途径。
五、影响差异沉降的因素1、荷载大小及分布(1)对相同地质、基础尺寸和埋深条件,沉降量随荷载增大而增加,差异沉降随之增大。
对高层建筑而言,其差异沉降问题较多层建筑更为突出。
(2)荷载分布的不均,导致沉降分布不均;而且往往成为差异沉降的主因。
(3)荷载分布特征,与高层建筑主体的结构形式及建筑体型有关,而且这两者是决定荷载分布的主要因素。
体型变化包含:建筑主体的体型,主体与裙房相连形成主裙连体体型;而主裙连体是荷载差异最大的建筑体型。
2、上部结构刚度上部结构刚度主要指结构的整体刚度,最制约差异沉降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就是所谓对基础刚度的贡献。
(1)落地剪力墙体系(简称剪力墙结构)由于其刚度大且分布均匀连续,对基础刚度的贡献最大;(2)框架-核心筒(简称框筒)体系,虽然核心筒的刚度很大,但外围框架的刚度相对较小,因而对制约基础内外差异变形的刚度贡献不大。
(3)筒中筒结构体系,其外筒为密集框架(间距不大于4m)构成,主要目的在于增强结构的抗侧力性能,对基础的刚度贡献略大于框筒结构。
3、地基、桩基条件对于天然地基上筏板基础,地基的均匀性是制约差异沉降的关键因素,地基土的压缩性是影响沉降量和差异沉降的主要因素。
天然地基承载力满足建筑物荷载要求,但沉降变形不见得满足,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变形控制分析十分重要。
桩基是高层建筑的主要基础形式,然而不是桩基就能圆满解决差异沉降问题。
【但桩是调整支承刚度分布的、灵活有效的竖向支承体,因此变刚度调平设计是桩基础优化设计的核心内容】4、相互作用效应承台-桩-土的相互作用效应导致:(1)均布荷载下桩、土反力分布呈内小外大的马鞍形分布;(2)基础应力场随面积增大而加深;(3)群桩沉降随桩距减小和桩数增加而增大;(4)基础或承台的沉降呈中部大外围小的蝶形分布;(5)相邻基础因相互影响而倾斜;(6)核心筒不仅因荷载集度高而且受外围框架区应力场的相互影响而导致沉降加大;等等。
六、变刚度调平设计原则总体思路:以调整“桩土支承刚度分布”为主线,根据荷载、地质特征和上部结构布局,考虑相互作用影响,采取增强与弱化结合,减沉与增沉结合,刚柔并济,局部平衡,整体协调,实现差异沉降、承台(基础)内力和资源消耗的最小化。
1、调整桩土支承刚度,使之与荷载匹配根据建筑物体型、结构、荷载及地质条件,选择桩基、复合桩基、刚性桩复合地基,合理布局,调整桩土支承刚度,使之与荷载匹配。
对于荷载分布极度不均的框筒结构,核心筒区宜采用常规桩基,外框架区宜采用复合桩基;对于中低压缩性地基,高度不超过60m的框筒结构,高度不超过100m的剪力墙结构,可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或核心筒区局部刚性桩复合地基;通过变化桩长、桩距调整刚度分布。
2、减小各区位应力场影响为减小各区位应力场的相互重叠对核心区有效刚度的削弱,桩土支承体布局宜做到竖向错位或水平向拉开。
采取长短桩结合、桩基与复合桩基结合、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结合以减小相互影响,优化刚度分布。
3、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影响,采取强化指数考虑桩土的相互作用效应,支承刚度的调整宜采用强化指数进行控制。
(1)核心区强化指数宜为 1.05~1.30;外框为二排柱者应大于一排柱,满堂布桩者应大于柱下和筒下布桩,内外桩长相同者应大于桩长不同、桩底竖向错位、水平间距较大的布局。
(2)外框区的弱化指数宜为0.95~0.85;外框区的弱化指数根据核心区强化指数越大,相应的弱化指数越小的关系确定。
在全筏总承载力特征值与总荷载标准值平衡的条件下,控制核心区强化指数,外框区的弱化指数随之实现。
核心区强化指数:为核心区【抗力比】与【荷载比】之比:4、主裙连体设计原则对主裙连体建筑,应按增强主体、弱化裙房的原则设计,裙房宜优先采用天然地基、疏短桩基;对于较坚硬地基,可采用改变基础形式加大基底压力、设置软垫等增沉措施。
5、基桩选型和桩端持力层的确定桩基的基桩选型和桩端持力层确定,应有利于应用后注浆增强技术,应确保单桩承载力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基桩宜集中布置于柱、墙下,以降低承台内力,最大限度发挥承台底地基土分担荷载作用,减小柱下桩基与核心筒桩基的相互作用。
6、共同作用分析宜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上部结构-基础(承台)-桩土的共同作用分析,优化细化设计;差异沉降控制宜严于规范值,以提高耐久性可靠度,延长建筑物正常使用寿命。
七、桩基变刚度设计细则1、框筒结构(1)核心筒和外框柱的基桩宜按集团式布置于核心筒和柱下,以减小承台内力和减小各部分的相互影响。
荷载高集度区得核心筒,桩数多,桩距小,不考虑承台分担荷载效应。
对于非软土地基,外框区应按复合桩基设计,既充分发挥承台分担荷载效应,减少用桩量,又可降低内外差异沉降。
当存在2个以上桩端持力层时,宜加大核心筒桩长,减小外框区桩长,形成内外桩基应力场竖向错位,以减小相互影响,降低差异沉降。
(2)以桩筏总承载力特征值与总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平衡为前提,强化核心区,弱化外框区。
核心区强化指数:对于核心区与外框区桩端平面竖向错位或外框区柱下桩数不超过5根时,宜取1.05~1.15,外框架为一排柱取低值,二排柱取高值;对于桩端平面处在同一标高且柱下桩数超过5根时,核心区强化指数宜取1.2~1.3,一排柱取低值。
外框区弱化指数根据核心区强化指数越高、弱化指数越低的关系确定;或按总承载力特征值与总荷载标准值平衡,由单独控制核心区强化指数,使外框区相应弱化。
(3)对于框剪、框支剪力墙、筒中筒结构形式,可参照框筒结构变刚度调平原则布桩。
对荷载集度高的电梯井、楼梯间予以强化,其强化指数按其荷载分布特征确定。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不仅整体刚度好,且荷载由墙体传递于基础,分布较均匀。
对于荷载集度较高的电梯井和楼梯间应强化布桩。
基桩宜布置在墙下,对于墙体交叉、转角处应予以布桩。
当单桩承载力较小,按满堂布桩时,应适当强化内部、弱化外围。
3、桩基承台设计由于按前述变刚度调平原则优化布桩,各分区自身实现抗力与荷载平衡,促使承台所受冲切力、剪切力和整体弯矩降至最小,因而承台厚度可相应减小。
【按传统设计理念,桩筏基础的筏式承台往往采用与天然地基相同要求确定其最小板厚、梁高等】对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承台,应按计算结果确定截面和配筋。
最小板厚和梁高:(1)对于柱下梁板式承台,梁的高跨比和平板式承台板的厚跨比,宜取1/8(相当于天然地基最小板厚1/6的3/4);(2)梁板式筏式承台的板厚与最大双向板格短边净跨之比,不宜小于1/16,且不小于400mm;(3)对于墙下平板式承台,厚跨比不宜小于1/20,且厚度不小于4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