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旋毛虫
旋毛虫病演示课件
人们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含有旋毛虫幼虫的肉类而感染,此 外,接触感染动物的粪便、污染的水源和土壤等途径也可 能传播旋毛虫病。
社会危害严重
旋毛虫病可引起人体严重病变,甚至导致死亡,对社会造 成危害。同时,疫情的爆发和流行可能引起公众恐慌和社 会不稳定。
06
研究进展与展望
诊断技术进展
免疫学诊断技术
深入研究旋毛虫生物学特性
完善诊断技术
进一步了解旋毛虫的基因组、蛋白质组等 生物学特性,为研发新型抗旋毛虫药物提 供理,降 低误诊率和漏诊率,同时研发新的诊断技 术,以满足临床需求。
加强疫苗研究
应对耐药性问题
开展旋毛虫疫苗的研究工作,预防旋毛虫 病的发生和传播,降低疾病负担。
病原学检查
从患者肌肉或组织中分离 出旋毛虫幼虫或成虫,是 确诊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骨骼X线平片可显示骨膜反 应和软组织肿胀
CT检查
可显示肌肉肿胀、密度不 均等改变
MRI检查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显 示肌肉水肿、炎症等改变 ,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严重程度
03
治疗措施及方案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 ,减少体力消耗。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但以青壮年为主 ,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2周,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随着幼虫在肌肉组织内发育,患者逐渐出现肌肉疼痛、僵硬、肿胀等肌炎症 状。重症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全身症状。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可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以消化道症状和 肌炎为主;缓解期症状逐渐减轻;慢性期则以长期肌肉疼痛和僵硬为主要表现 。
2019年寄生虫课件旋毛虫.ppt
旋毛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 流行概况 • 流行因素
– 动物肉是人的传染源 – 感染与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 发病以冬季和节假日多见
• 防治原则
– 科学养猪、加强肉检、卫生宣教、治疗病人
(切片)
(压片)
肌肉内旋毛虫幼虫囊包(幼虫-营养细胞复合体)
旋毛虫幼虫-营养细胞复合体
旋 毛 虫 的 生 活 史 过 程
• • • • 流行感染史 病原学检查:肌肉活检 剩肉压片检查协诊 免疫学诊断:
– ELISA, IFAT, IgM早于IgG出现
旋毛虫病的诊断
• 早期诊断标准
– 发病前1周有食动物肉的历史 – 临床上以发热、肌痛、颜面水肿为主 征 –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 肌肉活检查出幼虫或ELISA/IFAT抗 体阳性
旋毛形线虫
(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旋毛虫形态
• 成虫形态
– 线形 – 体小,体长1.5-4mm – 虫体前端咽管约占虫体的1/3-1/2 – 雌虫的阴门位于体前1/3处
旋毛虫形态
• 幼虫形态
– 在宿主肌肉组织内形成幼虫囊包 (幼虫-营养细胞复合体) – 囊包长梭形,其长轴与肌肉纤维相 平行 – 大小约0.4x0.3mm – 囊内卷曲有1-2条幼虫
旋 毛 虫 脱 囊 期 幼 虫 钻 入 肠 粘 膜
旋毛虫钻入肠粘膜组织(组织切片)
旋 毛 虫 幼 虫 在 肌 肉 内 形 成 囊 包 的 过 程
急性期旋毛虫病的临床特征 • • • • • • 发热(38-40℃) 颜面部水肿 全身肌痛 心肌炎、脑炎等多脏器损害症状 过敏性皮疹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旋毛虫生活史
(猪、鼠、熊等) (人、猪、鼠等)
医学寄生虫学 旋毛虫优秀ppt
六、流行
旋毛虫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六、流行
2、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猪,其次是各种野生动物。
3、流行原因
食入不熟的受感染猪肉或野生动物肉类是 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
七、防治(Treatment)
1、预防感染
加强宣传教育,不吃生的或没有熟透的 猪肉及野生动物肉类。
2、治疗患者
丙硫咪唑是首选药物。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2;vol 18(1) P.131
医学寄生虫学 旋毛虫
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可寄生于 人和猪等多种哺乳动物,引起的旋毛虫 病(trichinellosis)是一种危害严重 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幼虫寄生在肌肉 组织,是主要的致病阶段。人可因食入 不熟的猪肉或其他动物肉类而感染。
一、生物学分类及主要虫种 (Classification and Species)
但最长可达30年。
三、生活史
3、生活史特点
成虫和幼虫可生活在同一宿主(既是终宿 主又是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必须有宿主 更换;
为卵胎生(ovoviviparity)寄生虫; 无自由生活阶段和离体阶段; 为唯一寄生于细胞内的线虫。
四、致病 (Symptomatology and pathology )
钻入肠粘膜,
囊包 消化液 幼虫 24h内返回肠腔
蜕皮4次后,经
48h发育
♂交配
♀、♂交配
后死亡
成虫
♀ 受精卵 新生蚴 入肠壁 囊包
3-5 天发育
随血流致
横纹肌
三、生活史
1、感染
阶段:幼虫囊包。 方式:经口食入含旋毛虫的肉类。
2、寄居
阶段及部位: 成虫: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幼虫:横纹肌(咬肌、胸肌、腓肠肌、膈肌等)。 寿命:雌虫1~2个月,肌肉囊包内幼虫约为数年,
旋毛虫病的科普知识课件
旋毛虫病的治疗
随访
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监测病情恢复情况。
复查时可进行血液检测,评估抗体水平。
谢谢观看
旋毛虫病的预防
公共卫生教育
加强对旋毛虫病的公共教育,提高人们的认 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社区的自我保护 意识。
旋毛虫病的治疗
旋毛虫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轻度感染可通过抗寄生虫药物如阿苯达唑进行治 疗。
重症病例可能需要住院治疗,进行综合管理。
旋毛虫病的治疗
症状管理
对症处理,包括退烧药和止痛药。
这意味着人类之间不会直接感染,但应注意 食品安全。
旋毛虫病的症状
旋毛虫病的症状
早期症状
初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在感染后1-2周内出现。
旋毛虫病的症状
后期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肌肉疼痛、发热、浮肿 等症状。
严重感染可导致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旋毛虫病的症状
诊断
旋毛虫病的传播途径
感染来源
人类主要通过食用受感染的肉类而感染旋毛 虫。
生肉尤其是猪肉、野猪肉和未充分加热的肉 类是主要的感染源。
旋毛虫病的传播途径 潜伏期
感染后的潜伏期通常为1到3周。
在潜伏期内,寄生虫在体内繁殖,症状尚未 明显。
旋毛虫病的传播途径
人际传播
旋毛虫病不通过人际传播,而是依赖于动物 作为宿主。
旋毛虫病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旋毛虫病? 2. 旋毛虫病的传播途径 3. 旋毛虫病的症状 4. 旋毛虫病的预防 5. 旋毛虫病的治疗
什么是旋毛虫病?
什么是旋毛虫病?
定义
《旋毛虫》ppt课件
免疫学检查(2)
国内ELISA试剂盒有检测IgM和IgG两种, 由于IgM和IgE在寄生虫感染的急性期常明 显升高,对早期诊断更有特殊意义,而IgG 在血清中含量高,持续时间长,较易检测, 且酶结合物来源方便,价格便宜,故在进 行旋毛虫病的血清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时,一般实验室仍是检测IgG。
免疫学检查(3)
旋毛虫和旋毛虫病
⒈旋毛虫形态 ⒉旋毛虫生活史特点 ⒊旋毛虫病的病原学诊断 ⒋旋毛虫病治疗 ⒌旋毛虫病的预防
成虫形态
成虫形态
形状:微小,细线状,乳白色,表皮光滑,头端较尾 端稍细
大小:雄虫为 (1.0-1.8)mmx(0.030.05)mm, 雌虫为(2.5-3.5)mmXO.5mm
咽管:体长的1/3-1/2 杆状体: 咽管后段的背面有50个左右单层串珠状杆
囊包
•
成熟幼虫卷曲于横纹肌内的梭形囊包中。
囊包大小为
(0.25~0.5)mmX(0.21~0.42)mm;
其长轴与横纹肌纤维平行排列。一个
囊包内通常含有1~2条幼虫,也可多达
6~7条。囊包壁厚,分内外两层,内厚
外薄是成肌细胞退变及结缔组织增生的
产物
旋毛虫囊包内的幼虫抵抗力
⒈耐低温 旋毛虫囊包内的幼虫耐低温,在一15℃ 下可存活20天,在一12℃时可存活57天,腐肉中 可存活2~3个月。在我国长春市曾发生一起9人因 摄入室外冰冻(一l5℃~一22℃)保存11~33天的狗 肉而患旋毛虫病。乡土旋毛虫对低温的抵抗力特 别強,在一18℃可存活4年,在一20℃可存活20 个月。
细胞组成的杆状体, 杆细胞分泌物经小管排入咽管 腔,具有消化功能和抗原性。
卵胎生:子宫后段充满虫卵,近阴门处已有发育成熟 的幼虫,成熟幼虫自阴门排出。
钩虫旋毛虫蛲虫
疫苗研发
积极开展钩虫、旋毛虫和蛲虫 疫苗的研发工作,通过预防接 种降低感染率和发病率。
流行病学调查
加强钩虫、旋毛虫和蛲虫的流 行病学调查工作,了解感染现 状和传播途径,为防治工作提
供科学依据。
06
预防与控制措施探讨
个人防护措施建议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澡、勤换衣,特别注意清洁肛门周围皮肤 。
避免接触感染源
政府层面防控策略探讨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并完善相关卫生法 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 关部门的职责共卫生领域的监管力
度,确保卫生安全。
推进科研攻关
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 开展钩虫、旋毛虫、蛲 虫病防治研究,提高防
治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
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 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 应对寄生虫病的挑战。
保持肛门清洁干燥,勤 换内裤并煮沸消毒。对 感染者进行驱虫治疗及 局部止痒处理。
05
诊断与治疗技术进展
诊断技术进展
01
免疫学诊断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
实现钩虫、旋毛虫和蛲虫感染的快速准确诊断。
02
分子生物学诊断
基于PCR、实时荧光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原体特异性基因片
不赤脚行走于可能污染的土地上,不饮用生水 。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社区防控措施建议
开展健康教育
向社区居民普及钩虫、旋毛虫、蛲虫病的防治知识, 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
改善环境卫生
定期清扫公共区域,消灭可能传播病原体的生物媒介 。
建立疫情监测机制
及时发现并报告病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蛲虫分布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04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药物进行治疗,可有效杀死旋毛虫。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摘除包囊或排出幼虫。
旋毛虫病的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特别是猪肉、牛肉和羊肉等。
加强肉类检验和加工
媒介传播
某些昆虫或鼠类可能携带旋毛虫幼 虫,成为传播媒介。
旋毛虫病的流行特点
地区分布
旋毛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 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地区,与当地 饮食习惯和卫生条件有关。
人群分布
人群对旋毛虫病的易感性存在差 异,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和 职业等因素有关。
季节性
旋毛虫病的流行季节与当地的气 候条件和饮食习惯有关,通常在 温暖潮湿的季节更容易传播。
严格执行肉类检验标准,对不合格的肉类进行无害化处理。
个人防护
避免与可能感染旋毛虫的动物接触,尤其是处理肉类时要注意手 部卫生。
提高公众对旋毛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01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旋毛虫病的危 害和预防方法,提高公众的防范 意识。
培训和指导
02
03
监测和监督
对肉类加工、餐饮等行业的从业 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他们 了解旋毛虫病的预防措施。
旋毛虫的分布和宿主范围
分布地区
旋毛虫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 美洲的部分地区。
宿主范围
旋毛虫的宿主范围广泛,可感染 猪、鼠、狗、猫等多种动物,也 可感染人类。
02
旋毛虫的致病性
旋毛虫病的症状和体征
早期症状
感染旋毛虫后,早期可能 出现发热、头痛、乏力、 恶心、呕吐等症状,类似 于流感。
中期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 肌肉疼痛、肿胀,特别是 面部、颈部和大腿肌肉。
《旋毛虫》ppt课件
实用文档
◆好发部位:多以活动频繁、血液供应丰
富的肌肉,如隔肌、胸肌、舌肌、肋间肌、 腓肠肌等。
实用文档
六.治疗:首选药物是阿笨达唑和甲苯 咪唑。
预防:目前许多国家已经立法,主要做好肉 类检疫。
改善养猪条件,提倡圈养。捕杀鼠类、野犬 等保虫宿主。
加强健康教育,改变食肉方式,不食生的或 未煮熟的肉类特别是猪肉及其制品。
建立国家监测系统,及时报告疫情。
实用文档
小结:
⒈生活史特点,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个宿主体内,成虫 寄生在小肠,幼虫寄生在横纹肌。被寄生的宿主既是终宿主, 又是中间宿主,但要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实用文档
◆由于取样局限,阳性率仅50%左右,早 期或轻度感染不易查见,故阴性结果不能排 在检查时,如发现肌纤维横纹消失和间质水 肿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如有患者吃剩的肉类,可作镜检或动物 接种。
②人工胃液消化法:可提高检出率。
将待检的肌肉经人工胃液消化后,取沉渣镜检囊 包。
实用文档
⒋免诊断疫:
旋毛虫具有较强的免疫源性,因此免疫 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常用有环蚴沉淀 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
免疫力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轻的可无症状,重的未及 时治疗可在3-7周死亡。死亡率:国外为6%-30%,国内约为3%, 暴发流行期间可高达10%。病程可分三期:
①幼虫侵入期: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 入肠粘膜发育为成虫的过程。
成虫以肠绒毛为食
引起十二指肠、
幼虫对肠壁组织的侵犯 空肠的广泛炎症
旋毛虫病预防和措施
旋毛虫病可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肌肉 损伤、发热和腹痛。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长期的健康影响, 甚至致命。
为什么要预防旋毛虫病? 经济负担
旋毛虫病的治疗费用高昂,且可能导致工作 缺勤。
对于家庭和社会经济造成一定压力。
为什么要预防旋毛虫病? 公共卫生
控制旋毛虫病的传播对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能降低疾病负担。
定期检查市场和餐厅,确保食品安全标准。
谁负责预防Leabharlann 毛虫病? 教育机构学校和社区应开展旋毛虫病预防知识教育。
通过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症状出现
若出现肌肉疼痛、发热或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就 医。
尽早诊断和治疗对恢复至关重要。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饮食回顾
旋毛虫病预防和措施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旋毛虫病? 2. 为什么要预防旋毛虫病? 3. 如何预防旋毛虫病? 4. 谁负责预防旋毛虫病? 5.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什么是旋毛虫病?
什么是旋毛虫病?
定义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通 过食用受感染的肉类传播。
该病常见于猪肉和野生动物肉,感染后可导致肌 肉疼痛、发热等症状。
如近期食用生肉或未熟肉类,需告知医生。
医生可以根据饮食历史来进行判断。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定期检查
高风险人群应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
谢谢观看
什么是旋毛虫病? 传播途径
旋毛虫病主要通过食物链传播,尤其是食用生或 未熟的肉类。
在一些地区,野生动物的肉类也是重要传播源。
什么是旋毛虫病?
影响人群
《寄生虫课件旋毛虫》课件
02
旋毛虫对人体的危害
旋毛虫病的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肌肉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腹泻等。
咳嗽、呼吸困难、胸痛 等。
头痛、头晕、发热等。
肌肉疼痛、肌肉痉挛等 。
旋毛虫病的传播途径
食用生或半生的含有旋毛虫幼虫 的猪肉或猪肉制品。
接触含有旋毛虫幼虫的猪肉或猪 肉制品,再通过口腔或皮肤破损
旋毛虫的生活习性
总结词:寄生生活
详细描述:旋毛虫是一种寄生虫,主要寄生于哺乳动物的肌肉组织中。成虫在肠道内产卵,孵化出的 幼虫随粪便排出体外,被其他动物或人食入后,幼虫在肠道脱囊而出,进入血液,随血流到达全身, 最终到达肌肉组织定居。
旋毛虫的分布范围
总结词:全球分布
详细描述:旋毛虫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主要流行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部分地区都有 旋毛虫病的报道。
预防性治疗
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预防 性治疗。
旋毛虫病的治愈率与复发率
治愈率
预防
经过正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治愈。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旋毛 虫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复发率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复发,需再次治疗 。
04
寄生虫防治的重要性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寄生虫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严 重影响,可能导致腹泻、营养 不良、贫血等症状,甚至危及 生命。
处进入人体。
直接接触含有旋毛虫幼虫的猪粪 便,再通过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
。
旋毛虫病的预防措施
避免食用生或半生的 猪肉及猪肉制品,尤 其是未经高温处理的 猪肉。
加强肉类检验,对感 染旋毛虫的猪肉及猪 肉制品进行高温处理 或销毁。
最新旋毛形线虫与旋毛虫病教学讲义ppt
❖ 免疫学检查
❖ 皮内试验、环幼沉淀试验、皂土絮状 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 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及免疫过氧化物 酶染色法等可用于此病的诊断和流行 病学调查。
❖ 血液常规:血常规检查可见血中嗜酸 性粒细胞增高。
五、流行
❖ 地理分布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 北美洲发病率较高,亚洲的日本、印 度及我国也有此病的流行。
发病率
1998年北京协和医院一组52例报道肺栓 塞病死率为19.2%,其中未治疗者为 77.8%,治疗者为7.0%。
程显声等报告70例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 压随访2年、3年、5年及10年的生存率分 别为95.8%、91.6%、71.3%和46.2%。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1819年Laemnec首次报道PE, 认为本病主要源于深静脉血栓。静 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血流停滞 、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壁损伤。目 前认为PE病人多数存在血液高凝 状态,在诱发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 成血栓。
病理生理
肺栓塞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血流动力学
呼吸功能
血流动力 学改变的 程度决定 于肺动脉 堵塞程度
重者可致死,轻者无明 显改变,
范围 速度 原心肺功能状态
肺动脉高压 急性右心功能不全 猝死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胃肠症状。可伴有厌食、乏力、畏寒、 低热等症。
❖ 幼虫移行、寄生期: 新生幼随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
官及侵入横纹肌内的发育阶段。由于 虫体的机械性损害和分泌物的毒性作 用,引起所经之处的炎症反应。
临床症状:发热、全身性水肿。
肺出血、肺水肿、支气管肺炎和胸腔积液; 心内膜充血、心肌水肿、间质性炎症、心肌炎、 心肌坏死;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非化脓性脑膜 炎和颅内压增高,患者可出现昏迷、抽搐等症。
旋毛虫病讲课PPT课件
中期症状
肌肉疼痛:由于旋毛虫病引起的肌肉炎症和损伤,导致肌肉疼痛和无力。 肿胀:由于旋毛虫病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肿胀和硬结。 发热:由于旋毛虫病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升高,出现发热症状。 胃肠道不适:由于旋毛虫病引起的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晚期症状
肌肉萎缩:由于旋毛虫病影响肌肉,导致肌肉萎缩和无力 呼吸困难:由于肺部受累,导致呼吸困难和呼吸急促 心脏疾病:可能导致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脏疾病 消化系统症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 猪肉和野猪肉
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患者男性,因 发热、咳嗽就诊,经检 查确诊为旋毛虫病,经 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病例二:患者女性,因 呕吐、腹泻就诊,经检 查确诊为旋毛虫病,经 过治疗病情好转。
病例三:患者儿童, 因呼吸困难就诊,经 检查确诊为旋毛虫病, 经过治疗病情稳定。
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对于寄生在心脏的旋毛 虫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支持治疗: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 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如输液、补充 营养等
预防措施:加强肉类检验,避免食 用未煮熟的肉类;加强个人卫生, 避免与感染动物接触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可能的感 染源
定期进行体检,及 早发现和治疗
注意个人卫生,勤 洗手、洗澡
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和传 播途径
旋毛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措 施旋毛虫病对人类和动物健 的影响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旋毛虫病的 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 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 有效的方案。
加强旋毛虫病与其他 寄生虫病的比较研究, 提高对寄生虫病的认 识和防治水平。
探索旋毛虫病与其他 疾病的关系,为相关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 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培训班)旋毛虫课件
流行病学预防和控制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对旋毛虫病的认识和 预防意识。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改善食品加工和储存条件, 避免食物被旋毛虫幼虫污染。 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加强粪便管理和污水治理, 减少感染源的传播。 建立健全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疫 情,防止疫情扩散。 健康教育 食品卫生 环境卫生 监测与报告
包囊是旋毛虫幼虫的感染阶段,呈圆 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2-0.4毫米, 囊内含有幼虫囊包。
旋毛虫的生活史
宿主摄入含有感染期幼虫的肉类 后,幼虫在肠道内脱囊而出,进 入血液并随血流到达全身各组织 器官。
感染段
幼虫在组织器官内发育为成虫, 并产卵繁殖。
发育阶段
感染期幼虫在肠道内形成包囊, 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结果提示感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结果提示感染。
分子生物学诊断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基因测序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利用引物和聚合酶扩增旋毛虫 的DNA片段,通过凝胶电泳检 测扩增产物,阳性结果提示感
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内容 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 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分析流行病学特征。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 法,了解旋毛虫病的流行情况。 调查目的 了解旋毛虫病的分布范围、感染人数、传播 途径和影响因素等,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 学依据。
行整改和处罚。
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生食未经煮熟的肉类等。
最新寄生虫丝虫、旋毛虫ppt课件
男,4岁。因稽留热3天,头痛、呕吐、 抽搐1天就诊。病儿呈昏迷状,脑膜刺激 征阳性。初诊为化脓性脑膜炎,入院后14 小时死于呼吸衰竭。死后检查脑脊液,发 现旋毛虫幼虫。向家长追问病史,病前1 周曾食大量烤肉串。病儿之兄亦同食肉串, 18天后发热、肌肉痛,血嗜酸性粒细胞增 加,血清旋毛虫抗体阳性,诊为旋毛虫病, 经治疗而愈。
寄生淋巴系 统
生活史
丝状蚴移行至蚊下唇 丝状蚴(感 染期)
蜕皮2次 3. 腊肠蚴
丝状蚴侵入淋巴管内,并 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 发育为成虫
成虫寄生在淋巴系统, 交配后雌虫产微丝蚴, 随淋巴入血循环
蚊叮吸带有微丝蚴的患者, 微丝蚴进入蚊胃,穿胃壁 经血腔侵入胸肌
生活史要点
✓ 寄生部位:成虫 — 人体淋巴系统 微丝蚴 — 人体血液系统 , 具有夜现周期性
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或猎获的野生动物 及其制品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占 发病人数的90%以上。
我国旋毛虫病例报告(1964-2003)
省(区、市) 暴发次数 病例数 死亡数 死亡率% 合计县(市)数
云南
461
20344 217 1.0667
42
广西
3
106
6
5.66
3
西藏
8
241
12 4.979
2.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 环幼沉淀试验:
皂土絮状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血凝试验IHA: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
应选用2-3种方法同时进行,以提高诊断的准 确度
流行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 发病率较高;呈地方性、 群体性、 食源性。
寄生虫旋毛虫ppt课件
2. 免疫学诊断
环幼沉淀实验:取活幼虫50~100条,放入凹载玻 片内,加待检病人血清,37℃孵育24小时,镜检在 虫体口周或肛周表皮出现泡沫状或颗粒状沉淀物为 阳性反应,可用于轻度感染或早期诊断;
皂土絮状实验:用吸附幼虫抗原的皂土颗粒,与待 检患者血清作用,若有特异性抗体存在,即呈现凝 集反应。一般在感染后2周可出现阳性反应,阳性率 可高达97%,且假阳性反应极少。
幼虫囊包 ==同一宿主(猪、鼠
羊、牛、人等)
幼虫囊包
幼虫囊包
传染源
生活史特点
1.成虫与幼虫同寄生在一个宿主体内 成虫寄生于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细胞内
活动较多、血液供应较丰富的肌肉(膈肌、舌肌、咬肌、 咽喉肌、胸肌、肋间肌、腓肠肌等)
2.生活史中无外界自由生活阶段,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 宿主
(0.25-0.5)mm(0.210.42)mm
一个囊包通常含1~2条幼 虫,个别囊包有6-7条
生活史
新宿主
48h
消化酶
幼虫囊包 幼虫
(宿主吞食) (小肠)
成虫
(交配)
5-7d
新宿主
淋巴 新生蚴
血循环
囊 包
横纹肌细胞
钙化
成 虫 ==同一宿主(猪、鼠
羊、牛、人等)
幼虫囊包
转 换 宿 主
转 换 宿 主 成虫
感染。
防治原则
1.加强卫生教育,改变食肉方式,不食生的或未
熟透的猪肉。
旋毛虫幼虫囊包的抵抗力较强
猪肉中的幼虫囊包 -15℃ ℃以上 可被杀死
2.加强肉类检验、禁止未经检验的肉类上市 3.改善养猪方法,实行圈养,保持猪舍清洁及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旋毛形线虫”讲稿Good afternoon,everyone!As usual, I must do a self-introduce. My name is Chen Xi. I have worked in the 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 from 2007. It’s really very happy to take 2 hours with you.First of all, let us see a short video.What’s this?这是什么?猪肉。
有同学见过这道菜吗?热情的白族人民经常用这道风味独特的菜肴来招待亲戚朋友,一夹生猪肉沾上沾水,据说是非常美味,但是就是这道出名的“生皮”导致了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着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旋毛虫病。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隶属于旋毛形线虫属。
主要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引起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人兽共患食源性寄生虫病。
The history of Trichinella spiralis我们来了解一下发现旋毛虫的历史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大致阅读一下这段英文(一分钟),好,是不是有点困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段话的中文意思:1835年,在伦敦医学院学习一年级医科学生Jim Paget,,跑进解剖室。
解剖室正在解剖死于肺结核的51岁意大利泥水匠,解剖中发现了能将锐利的手术刀磨钝的“沙样膈肌”。
当他们清理了解剖室,Jim 悄悄地偷回来从隔肌切下的一小块肌肉。
他对“沙样隔肌”的本质很好奇。
他首先用他最信任的手持透镜观察了这块肌肉。
他认为自己在每一个沙样结节中看到了盘曲的小虫子。
当用更高的放大倍率观察,盘曲蠕虫的存在被揭露了。
这就是Jim Paget的画像以及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虫子结节,Jim Paget不仅发现了旋毛虫的存在,大家学过外科和影像学后就会知道,乳腺癌的一种被命名为paget病,有一种骨癌叫做paget肉瘤,这些病都是以jim Paget的名字命名的,他被尊为现代病理学的奠基人。
Trichina worms were observed in pork in 1846 by Joseph Leidy. He saved hundreds of lives by recommending cooking pork at a high enough temperature to kill the organism.Joseph Leidy在1864年也观察到旋毛虫。
他建议高温烹调猪肉以杀死这种病原体,从而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
而旋毛虫的生活史是由德国科学家Rudolph Virchow在19世纪50年代发现的。
Rudolph Virchow建议对屠宰场的肉类强制检查。
This has greatly reduced trichinellosis as human health Problem.。
这种做法有效的降低了旋毛虫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旋毛虫的形态morphology:从图上可见成虫虫体微小,线状,虫体后端稍粗。
雄虫大小约为 1.4~1.6×0.04~0.05mm;雌虫约为3~4×0.06mm.消化道的咽管长度约为虫体长的1/3~1/2,其结构特殊:前段自口至咽神经环部位为毛细管状,其后略为膨大,后段又变为毛细管状,并与肠管相连。
后段咽管的背侧面有一列由呈圆盘状的特殊细胞──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
每个杆细胞内有核1个,位于中央;胞浆中含有糖原、线粒体、内质网及分泌型颗粒。
其分泌物通过微管进入咽管腔,具有消化功能和强抗原性,可诱导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
两性成虫的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
雄虫尾端具一对钟状交配附器,无交合刺,交配时泄殖腔可以翻出;雌虫卵巢位于体后部,输卵管短窄,子宫较长,其前段内含未分裂的卵细胞,后段则含幼虫,愈近阴道处的幼虫发育愈成熟。
自阴门产生的新生幼虫,大小只有124×6μm。
幼虫(larva),虫体细长,大小约100×6μm。
主要是在宿主的横纹肌纤维内寄居,长大后自行卷曲,形成梭形的幼虫囊包(larva cyst),大小约为0.25~0.5×0.21~0.42mm。
旋毛虫的生活史(lifecycle)在寄生人体的线虫中,旋毛虫的发育过程具有其特殊性。
成虫和幼虫同寄生于一个宿主内:成虫寄生于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幼虫则寄生在横纹肌细胞内。
在旋毛虫发育过程中,无外界的自由生活阶段,但完成生活史则必须要更换宿主。
除人以外,许多种哺乳动物,如猪、犬、鼠、猫及熊、野猪、狼、狐等野生动物,均可作为本虫的宿主。
当人或动物宿主食入了含活旋毛虫幼虫囊包的肉类后,在胃液和肠液的作用下,数小时内,幼虫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自囊包中逸出,并钻入肠粘膜内,经一段时间的发育再返回肠腔。
在感染后的48小时内,幼虫经4次蜕皮后,即可发育为成虫。
雌、雄虫交配后,雌虫重新侵入肠粘膜内,有些虫体还可在腹腔或肠系膜淋巴结处寄生。
受精后的雌虫子宫内的虫卵逐渐发育为幼虫,并向阴道外移动。
感染后的第5~7天,雌虫开始产出幼虫,排蚴膜可持续4~16周或更长。
此间,每一条雌虫可产幼虫约1500条。
成虫一般可存活1~2个月,有的可活3~4个月。
大多数产于肠粘膜内的新生幼虫,侵入局部淋巴管或静脉,随淋巴和血循环到达宿主各器官、组织,但只有到达横纹肌内的幼虫才能继续发育。
侵入部位多是活动较多、血液供应丰富的肌肉,如膈肌、舌肌、咬肌、咽喉肌、胸肌、肋间肌及腓肠肌等处。
幼虫穿破微血管,进入肌细胞内寄生。
约在感染后1个月,幼虫周围形成纤维性囊壁,并不断增厚,这种肌组织内含有的幼虫囊包,对新宿主具有感染力。
如无进入新宿主的机会,半年后即自囊包两端开始出现钙化现象,幼虫逐渐失去活力、死亡,直至整个囊包钙化。
但有时钙化囊包内的幼虫也可继续存活数年之久致病旋毛虫对人体致病的程度与诸多因素有关,如食入幼虫囊包的数量及其感染力;幼虫侵犯的部位及机本的功能状态,特别是与人体对旋毛虫有无免疫力等因素关系密切。
轻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不及时诊治,患者可在发病后3~7周内死亡。
旋毛虫的致病过程分为三期:1.侵入期指幼虫在小肠内自囊包脱出并发育为成虫的阶段,因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肠道,故亦可称此期为肠型期。
由于幼虫及成虫对肠壁组织的侵犯,而引起十二指肠炎、空肠炎,局部组织出现充血、水肿、出血,甚至形成浅表溃疡。
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症状。
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低热等全身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2.幼虫移行、寄生期指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因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肌肉,故亦可称此期为肌型期。
由于幼虫移行时机械性损害及分泌物的毒性作用,引起所经之处组织的炎症反应。
病人可出现急性临床症状,如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水肿、发热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部分病人可出现眼睑及面部浮肿、眼球结膜充血。
重症患者可出现局灶性肺出血、肺水肿、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累及中枢神经者,可引起非化脓性脑膜炎和颅内高压,患者可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
幼虫大量侵入横纹肌后,引起肌纤维变性、肿胀、排列紊乱、横纹消失。
虫体周围肌细胞坏死、崩解,肌间质有轻度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
此时,病人突出而最多发的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明显。
部分病人可出现咀嚼、吞咽或发声障碍。
急性期病变发展较快,严重感染的病人,可因广泛性心肌炎,导致心力衰竭,以及毒血症和呼吸系统伴发感染而死亡。
本病死亡率较高,国内为3%左右。
3.囊包形成期囊包的形成是由于幼虫的刺激,导致宿主肌组织由损伤到修复的结果。
随着虫体的长大、卷曲,幼虫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的肌腔包围虫体,由于结缔组织的增生而形成囊壁。
随着囊包的逐渐形成,组织的急性炎症消失,患者的全身症状日渐减轻,但肌痛仍可持续数月。
旋毛虫的寄生可以诱发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力,尤其对再感染有显著的抵抗力。
可表现为幼虫发育障碍、抑制成虫的生殖能力及加速虫体的排除等。
诊断(diagnosis)旋毛虫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由于病程的发育可有不同的表现,故单从临床症状及时作出准确的诊断较为困难。
应结合询问病人有无食入过生肉或未熟肉的病史,以及有群体发病的特点,并能从患者肌肉内活检出幼虫囊包为确诊依据。
血清学方法可协助诊断。
1.病原诊断采用活检法,自患者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取样,经压片或切片镜检有无幼虫及囊包。
轻度感染或病程早期(感染后10天内)均不易检获虫体。
如果患者尚有吃剩的肉,亦可用同法检查,以资佐证。
为提高检出率,也可采用人工胃液消化分离法。
将肌肉消化后,取沉渣或经过离心后检查有无幼虫。
2.免疫诊断旋毛虫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因此免疫诊断有较大意义。
目前国内研究较多,一些方法效果较好,已开始用于实践。
一般多用幼虫制备抗原。
⑴皮内试验:用幼虫浸出抗原(1:5000~10000)作皮内注射,15分钟后丘疹直径>1cm,红晕直径>2cm,并出现伪足,即为阳性。
此法简便易行,敏感性高,一般在感染后第2周阳性率可达90%。
但病后5年或更长,部分病人仍可为阳性反应。
与其它蠕虫病尚可出现交叉反应。
⑵环幼沉淀试验:取活幼虫50~100条,放入凹载玻片内,加待检病人血清,封片,置潮湿容器内,37℃孵育24小时,镜检在虫体口周或肛周表皮出现泡沫状或颗粒状沉淀物为阳性反应。
此法有助于轻度感染的早期诊断,一般在感染后第3周末即可呈阳性反应,但活虫来源较困难。
⑶皂土絮状试验:用吸附幼虫抗原的皂土(bentonite)颗粒,与待检患者血清作用,若有特异性抗体存在,即呈现凝集反应。
一般在感染后两周可出现阳性反应。
阳性率可高达97%,且假阳性反应极少。
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人体感染后17天,即可检出患者血清抗体,特异性强、敏感性高。
对急性期病人的诊断效果较佳。
在国内,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体旋毛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国外也将此法列为商品猪宰杀前常规检测方法之一。
此外,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及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等,均可用于本病的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如有条件,最好是2~3种方法同时使用,以提高其可靠性。
流行(epidemiology)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发病率较高。
此外,非洲、大洋洲及亚洲的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流行。
我国自1964年在西藏首次发现人体旋毛虫病以后,相继在云南、贵州、甘肃、四川、河南、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天津等地都有人体感染的报告,或造成局部流行和暴发流行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