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旋毛虫
合集下载
丝虫 旋毛虫
马来微丝蚴
(177~230)×(5~6 ) ~ ) ~
柔和, 柔和,弯曲较大
硬直, 硬直,大弯有小弯 较长( 较长(2:1)
头间隙 较短( 较短(1:1或1:2) (长:宽) 体核
尾核
椭圆形,大小不等, 椭圆形,大小不等, 圆形,大小均匀, 圆形,大小均匀, 排列紧密,相互重叠, 排列紧密,相互重叠, 排列疏松,清晰可数 排列疏松, 不易分清 前后排列, 2个,前后排列, 无 尾核处略膨大
幼虫移行、寄生期(肌型期) 幼虫移行、寄生期(肌型期)
部位:主要在横纹肌; 部位:主要在横纹肌; 原因: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 原因: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侵入器 官及横纹肌; 官及横纹肌; 病变:血管炎、肌炎等; 病变:血管炎、肌炎等; 表现:发热( 颜面部水肿、 表现:发热(38~40℃)、颜面部水肿、过敏 ℃ 性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肌肉痛( 性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肌肉痛(腓肠 肱二、三头肌),重度因肺炎、心肌炎、 ),重度因肺炎 肌、肱二、三头肌),重度因肺炎、心肌炎、 脑炎死亡。 脑炎死亡。
雄虫
雌虫 线状,寄生人体的最小线虫 最小线虫。 线状,寄生人体的最小线虫。 雄虫: ,(1.4 1.6) 1.40.04-0.05) 雄虫:小,(1.4-1.6)x(0.04-0.05)mm, 雌虫: ,(3.0 4.0) 0.06mm。 3.0雌虫:大,(3.0-4.0)x 0.06mm。 咽管较长;两性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 单管型, 咽管较长;两性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雌虫 直接产新生幼虫 124um×6um) 直接产新生幼虫(124um×6um)。
侵入期(肠型期) 侵入期(肠型期)
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 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 原因: 原因:脱囊幼虫频繁入侵肠粘膜及成虫以肠绒 毛为食; 毛为食; 病变:肠粘膜充血、水肿、出血、浅表溃疡; 病变:肠粘膜充血、水肿、出血、浅表溃疡; 表现:急性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 表现:急性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伴全身反应(乏力、低热等) 腹泻)伴全身反应(乏力、低热等)
丝虫、旋毛虫
(二)流行因素
1. 传染源:外周血液中有微丝蚴的无症状带虫者或病人 (马来丝虫还有保虫宿主)。 2. 传播媒介:班氏主要是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次要的 是中华按蚊。马来主要是中华按蚊、嗜人 按蚊,次要的是东乡伊蚊。 3. 易感者:21-30岁是高峰,男女老少均可。 流行季节:5-10月。气温高,雨量充沛、湿度较大,蚊 子多,因而是丝虫病传播、感染的主要季节。
三、致病
相关因素:
食入囊包的多少 幼虫的活力 幼虫的侵犯部位 宿主的功能状态
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轻者可无明显症 状,重者可在发病后50天内死亡。根据致病 过程,可将其分为三个连续的时期:
1、侵入期(肠型期):肠壁炎症、溃疡、水肿、出血等。 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急性胃肠道症状。 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轻者:发热、全身性血管炎、 水肿、 全身肌肉酸痛 (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明显)。 重者:肺出血、肺水肿、胸腔积液、脑水肿、心包积液等 常因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而死亡。 3、囊包形成期 : 肌细胞内形成幼虫囊包,急性炎症逐渐消
( 被另一宿主食入)
幼虫囊包
( 肌肉等组织内 ) ( 至横纹肌内发育) ( 随血流至全身)
新生幼虫
( 侵入小肠 ) ( 小L\小V )
旋毛虫生活史示意图
生活史要点:
特性:幼虫和成虫寄生于同一宿主内,要延续生 活史必须转换宿主 宿主:无严格选择性,120多种 感染阶段:幼虫囊包 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肉类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幼 虫寄生于肌细胞内,对新宿主具感染性。 卵胎生:雌虫于交配后第5天产幼虫于肠壁粘膜下 幼虫脱囊与发育 幼虫移行与发育
四、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从血液、尿液、抽出液(鞘膜积液)中查微丝 蚴;活体组织(穿刺或切开浅表淋巴结)中查成虫 1. 血液检查:采血时间晚上9:00~次晨2:00
人体寄生虫学-9丝虫、旋毛虫
(二)在人体内的发育繁殖
• 移行途径:小淋巴管 大淋巴管或淋巴结 • 蜕皮:2次 • 食性:淋巴液 • 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出微丝蚴 • 微丝蚴去向:随淋巴液进入血循环
两种丝虫生活史的区别
班氏丝虫
马来丝虫
• 寄生 部位
深部淋巴系统为主,如 阴囊、精索、腹股沟、 腹腔、盆腔、肾盂等
浅部淋巴系统为主,如 上下肢,主要是下肢
3. 寄生于体腔:• 常现棘唇线虫(Dipetalonema perstans)
• 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
• 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近年在回国人员 中发现有感染罗阿丝虫和盘尾丝虫的少数病例。
• 中医史书对丝虫病的描述记载: 丝虫热:“ 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一 月一发或半月、数月一发”。 乳糜尿: “ 小便白如米汁 ” 阴囊象皮肿:“ 疝重坠,囊大如斗 ”
• 保虫 宿主
无
猫、长尾猴、穿山甲等
• 传播 媒介
• 发育 时间
• 夜现 周期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为主,中华按蚊次之
长,5~6月
22:00~2:00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为主,东乡伊蚊次之
短,2.5~3月
20:00~4:00
生活史要点
发育阶段:成虫、微丝蚴、腊肠蚴、丝状蚴 中间宿主:班氏丝虫—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2)新鲜血滴法:取外周血一大滴于载玻片的生理盐水 中,加盖片立即镜检。
寄生人体的丝虫有八种,按寄生部位可分为:
1. 寄生于淋巴:•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 帝汶布鲁线虫(Brugia timori)
2. 寄生于皮下:• 罗阿罗阿线虫(Loa Loa)
《丝虫、旋毛虫》课件
环境卫生
改善环境卫生,清除一切污水 长滞留区,渗滤池,垃圾堆放 处等等。在危险地区限制血液 交换等措施都可以有效降低疾 病的发生率。
药物预防
预防用药是预防丝虫和旋毛虫 感染的另一个选择。这种药物 可以通过杀死病毒来防止感染, 并且它们通常是安全有效的。
丝虫和旋毛虫的区别
1
传播方式
2
丝虫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旋毛虫却
《丝虫、旋毛虫》PPT课 件
丝虫和旋毛虫是常见的寄生虫,它们经常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在本课件 中,我们将讨论这些寄生虫的特征、症状、传播方式以及预防和控制方法。
丝虫的特点
形态
传播方式
丝虫通常是很细的、长形的蠕虫, 身体可以弯曲成弧形。它们的体 表有细小的厚壳,呈链状排列。
丝虫通常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播。 丝虫通过被蚊子叮咬的人的皮肤 进入体内,繁殖和生长。
症状
感染旋毛虫通常会引起鼻窦炎、肺炎和肝脏/肾脏问题,导致头痛、胸痛、咳嗽和呼吸困难。 不易引起初期自主症状,但是后期纹痕很难舍去。
丝虫和旋毛虫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措施是预防丝虫和旋 毛虫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保持身体清洁,不穿露出皮肤 的衣服,使用蚊帐等都可以有 效减少感染的概率。
旋毛虫感染是由于人类接触污水、痰、糞便等渠 道而受到的感染,引起呼吸困难、头痛、皮肤红 斑等症状。
症状
丝虫感染的症状包括肿胀、麻木 和疼痛,因此也被称为淋巴丝虫 病。某些丝虫感染可能导致失明 和肾损害。
旋毛虫的特点
形态
旋毛虫也是一种寄生虫,身体像长条形,旋转时像电线杆。它们的体表覆盖着短而柔软的毛, 外壳表面有不规则的纹路。
传播方式
旋毛虫感染通常是通过接触能够传播虫卵的土壤、糞便或面包糠等渠道而受到传染。传播过 程中会出现口腔、鼻子或眼睛等部分的病症表现等。
寄生虫——丝虫、旋毛虫
⑵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鞘膜积液、淋巴液、腹
水、乳糜尿和尿液等中均可查到微丝蚴。
⑶成虫检查法:
1)直接查虫法:用注射器从可疑的结节中抽取成虫; 或切除可疑结节,在解剖镜下或肉眼下剥离组织检 查成虫。 2)病理切片检查:丝虫性结节——结节中心有成虫, 其周围为典型的丝虫性病变。
2.免疫诊断可用作辅助诊断
象 皮 肿
马来丝虫病人
Elephantiasis due to Brugia malayi, complicated by severe dermatitis and secondary bacterial infection.
2、睾丸鞘膜积液: 由于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性病变,使淋巴 液流入鞘膜腔内而引起。 积液中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阳性检出率仅50%。
2.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 环幼沉淀试验: 皂土絮状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血凝试验IHA: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 应选用2-3种方法同时进行,以提高诊断的准 确度
流 行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 发病率较高;呈地方性、 群体性、 食源性。
深部淋巴管、结,如腹腔、阴囊、腹股沟等处。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一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 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昼伏夜出,夜多昼少 的现象称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高峰时间:班氏微 丝蚴10PM-2AM,马来微丝蚴8PM-4AM 。
关于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有人 认为与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神经的兴 奋、抑制有关。
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小 肠和横纹肌细胞内,多种动物可作为本虫的 保虫宿主。
3.旋毛虫、丝虫、肝吸虫
The females are ovoviviparous, producing thousands of juveniles known as microfilariae.
2.在人体内发育 2.在人体内发育(human stage ) 在人体内发育(human
丝状蚴
蚊叮咬健康人
成虫
微丝蚴
(淋巴系统→血液) 淋巴系统→血液)
经口感染
成虫
adult
肝胆管) (肝胆管) 人、猫、犬等
卵
随粪入水
毛蚴
胞蚴
雷蚴
redia
ovum
miracidium sporocyst
encysted cercaria metacercaria
尾蚴
囊蚴
纹沼螺、 纹沼螺、赤豆螺
鲩鱼 麦穗鱼
Pathogenesis
Worm in bile ducts Mechanical irritation Toxic substances
Metacercariae are ingested by human host
Metacercariae excyst in the duodenum ascend the biliary tract and mature there
Embryonated eggs are passed in feces
be ingested by the mosquito along with its blood meal.
microfilaria
(in surrounding lymph of human )
sausage stage larvae
filariform juvenile (infective stage)
旋毛虫、丝虫
四.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 1. 病原学诊断:肌肉活组织检查 病原学诊断: 2. 免疫学诊断 五. 流行 1. 分布:以欧美的发病率为高,16个省区有 分布:以欧美的发病率为高, 个省区有
报道,以云南、 报道,以云南、西藏为高发区
2. 流行因素 (1)保虫宿主广泛,动物相互残食形成食 )保虫宿主广泛, 物链 (2)不良的饮食习惯:关键! )不良的饮食习惯:关键!
监测的终止指标: 监测的终止指标 1. 受检人群的微丝蚴率在 受检人群的微丝蚴率在0.1%以下 以下; 以下 2. 阳性者的微丝蚴率在 条以下 阳性者的微丝蚴率在5条以下 条以下/60ul血; 血 3. 未发现新感染者 未发现新感染者; 4. 蚊媒监测未发现人体丝虫幼虫。 蚊媒监测未发现人体丝虫幼虫。
六. 防治 1. 控制传染源 普查普治: 普查普治: 乙胺嗪(海群生) 乙胺嗪(海群生) 0.3%海群生药盐、 海群生药盐、 海群生药盐 呋喃嘧酮 伊维菌素
手术治疗
2. 防蚊灭蚊 3. 加强后期监测:人群监测,原微丝蚴 加强后期监测:人群监测, 血症人群监测,流动人口监测, 血症人群监测,流动人口监测, 蚊媒监测, 蚊媒监测,血清学监测
犬恶丝虫
盘尾丝虫引起 的河盲症
一. 形态 1. 成虫
雌虫
雄虫
★2. 微丝蚴 (1)基本形态 ) ★(2)班氏微丝 ) 蚴和马来微丝蚴 的鉴别要点
体核
头隙 鞘膜
尾部
班氏微丝蚴
体态
马来微丝蚴
头隙
体核
尾核
3.感染期幼虫(丝状蚴) 感染期幼虫(丝状蚴) 感染期幼虫
一 二. 生活史 ★(一). 基本发育过程
六. 防治 1.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关键!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关键! 2. 加强肉类检疫 3. 治疗:阿苯哒唑(首选) 治疗:阿苯哒唑(首选) 甲苯咪唑 噻苯咪唑
丝虫、旋毛虫
马来微丝蚴
177~230×5~6 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较长,长:宽=2:1
头间隙
体 核
尾 核
规则整齐,清晰可数
无
不规则,密集重叠,不易数
有
阴道毛滴虫 滋养体
溶组织内阿米巴 滋养体\包囊 结肠内阿米巴 包囊 杜氏利什曼原虫 无鞭毛体\前鞭毛体
蓝氏贾第鞭毛虫 滋养体\包囊
弓形虫滋养体 间日疟原虫
环状体 未成熟裂殖体 雄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雌配子体
பைடு நூலகம்雄配子体
滋养体
成熟裂殖体
雌配子体
实验十二
丝虫、旋毛虫 示教标本:
微丝蚴(班氏、马 来);旋毛虫囊包(玻 片标本)。 班氏微丝蚴
自学标本:
旋毛虫囊包,微丝 蚴(班氏、马来)
作业 :
画两种微丝蚴,注 明结构
模式图 马来微丝蚴
旋毛虫囊包
两种微丝蚴的区别
班氏微丝蚴
大小(μm) 体 态 244~296×5.3~7.9 柔和,弯曲较大 较短,长:宽=1:1或1:2
《旋毛虫、丝虫》课件
分类
旋毛虫属于线形动物门,丝虫属 于节肢动物门。
分布与传播
分布
旋毛虫和丝虫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 ,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传播途径
旋毛虫主要通过食用被感染的动物肉 制品传播,丝虫则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
生物学特性
生命周期
旋毛虫和丝虫的生命周期都较长,通 常需要数周或数月才能完成一个完整 的生命周期。
经验总结
防控旋毛虫、丝虫需要政府、 社区和居民共同努力,加强协
调配合。
某地区旋毛虫、丝虫研究案例
案例概述
某地区开展旋毛虫、丝虫生物学特性 及防治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研究内容
研究旋毛虫、丝虫的生态习性、传播 途径、致病机制等,开发新型检测技 术和防治方法。
研究成果
成功研制出快速检测试剂盒,为早期 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禁止食用或接触感染旋毛虫、丝虫的动物产品,防止交叉感染。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严格控制食品的卫生质量,防止感染旋毛虫、丝虫的动物产品进 入食物链。
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等,以降低感染风 险。
环境卫生改善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灭蚊蝇等传播媒介,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旋毛虫、丝虫》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旋毛虫、丝虫概述 • 旋毛虫、丝虫对人类的影响 • 旋毛虫、丝虫的预防和控制 • 旋毛虫、丝虫研究进展 • 案例分析
CHAPTER
01
旋毛虫、丝虫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旋毛虫和丝虫是两种常见的寄生 虫,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分类群 ,但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 公众对旋毛虫、丝虫的认 识和预防意识。
旋毛虫属于线形动物门,丝虫属 于节肢动物门。
分布与传播
分布
旋毛虫和丝虫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 ,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传播途径
旋毛虫主要通过食用被感染的动物肉 制品传播,丝虫则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
生物学特性
生命周期
旋毛虫和丝虫的生命周期都较长,通 常需要数周或数月才能完成一个完整 的生命周期。
经验总结
防控旋毛虫、丝虫需要政府、 社区和居民共同努力,加强协
调配合。
某地区旋毛虫、丝虫研究案例
案例概述
某地区开展旋毛虫、丝虫生物学特性 及防治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研究内容
研究旋毛虫、丝虫的生态习性、传播 途径、致病机制等,开发新型检测技 术和防治方法。
研究成果
成功研制出快速检测试剂盒,为早期 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禁止食用或接触感染旋毛虫、丝虫的动物产品,防止交叉感染。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严格控制食品的卫生质量,防止感染旋毛虫、丝虫的动物产品进 入食物链。
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等,以降低感染风 险。
环境卫生改善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灭蚊蝇等传播媒介,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旋毛虫、丝虫》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旋毛虫、丝虫概述 • 旋毛虫、丝虫对人类的影响 • 旋毛虫、丝虫的预防和控制 • 旋毛虫、丝虫研究进展 • 案例分析
CHAPTER
01
旋毛虫、丝虫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旋毛虫和丝虫是两种常见的寄生 虫,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分类群 ,但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 公众对旋毛虫、丝虫的认 识和预防意识。
旋毛虫丝虫
二、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
1.终宿主、中间宿主是同一动物 2.成虫寄生于小肠 3.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细胞 4.幼虫囊包为感染阶段 5.成虫以小肠绒毛为营养 6.完成生活史必须转换宿主
成虫
(小肠内)
新生蚴 (入横纹肌1月) 幼虫囊包 (小肠) (感染阶段)
( 宿 主 吞 食 含 活 囊 (小肠) (经消化液作用释出) 包 ) 幼虫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人体感 染后17天,即可检出患者血清抗体,特异 性强、敏感性高。阳性率达90%以上,对 急性期病人的诊断效果较佳。在国内,已 被广泛应用于人体旋毛虫病血清流行病学 的调查,国外也将此法列为商品猪宰杀前 常规检测方法之一。 此外,胶乳凝集试验LAT、间接荧光体 试验IFA等,均可用于本病的诊断或流行 病学调查。如有条件,最好是2~3种方法 同时使用,以提高其可靠性。
3.囊包形成期(恢复期;感染后1~2月)
囊包的形成是由于幼虫的刺激,导致宿主 肌组织由损伤到修复的结果。随着虫体的长大、 卷曲,幼虫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 状,形成梭形的肌腔包围虫体,由于结缔组织 的增生而于20天以后形成囊壁。 急性炎症消退,全身症状逐渐消失,肌痛 仍可维持数月。 6个月后包囊壁增厚,囊内发生钙化,但幼 虫并不死亡,感染力降低,包囊幼虫可存活数 年至30年
致病过程分三期
1.侵入期 (又称肠型期 病程1周)幼虫在小 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阶段。 因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并引起 炎症。 临床表现:猪和其他动物症状较轻。人 则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急性胃肠炎症状;同时伴有厌食、乏力、 畏寒、低热等全身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 疾病。
据2001年6月到 2004年底开展的全 国人体重要寄生虫 病现状调查的结果 显示,在10个省所 采集血清样品中, 旋毛虫病血清阳性 率平均高达3.38%, 其中最高为云南 (8.26%),即每12 个云南人就有1个感 染旋毛虫。
丝虫 旋毛虫
◈感染期:丝状蚴 感染期: ◈感染方式:经皮肤 感染方式: ◈寄生部位: 寄生部位:
班氏丝虫除寄生于浅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 班氏丝虫除寄生于浅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 除寄生于浅部淋巴系统外 淋巴系统中 主要见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 部淋巴系统中,主要见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 腹腔、肾盂等处。 腹腔、肾盂等处。 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以下肢 多寄生于上 浅部淋巴系统 为多见。 为多见。 此外两种丝虫均可有异位寄生,如眼前房、乳房、 此外两种丝虫均可有异位寄生,如眼前房、乳房、肺、 心包等处,以班氏丝虫较多见。 脾、心包等处,以班氏丝虫较多见。
可寄生人体丝虫共有八种,中国只有两种: 可寄生人体丝虫共有八种,中国只有两种: 班氏吴策线虫 马来布鲁线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班氏丝虫) 班氏丝虫) 班氏丝虫 Brugia malayi (马来丝虫) 马来丝虫) 马来丝虫
均寄生于人淋巴系统,引起丝虫病。 均寄生于人淋巴系统,引起丝虫病。
马来微丝蚴
稍小, 稍小,长177~230μm μ 僵硬, 僵硬,大弯上有小弯 似铁丝 较长, 宽为 宽为2:1 较长,长:宽为 较扁, 较扁,大小不等 排列杂乱, 排列杂乱,重迭 个尾核, 有2个尾核,尾核处角皮 个尾核 略膨大
:2
腊 肠 成虫
( )
:1
丝 状 蚴
2-3
微丝蚴
期 蚴
成虫
成虫寿命:一般4~10年 可活40 40年 成虫寿命:一般4~10年,可活40年。 4~10
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 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可寄生于 人和猪等多种哺乳动物, 人和猪等多种哺乳动物,引起的旋毛虫 病(trichinellosis)是一种危害严重 trichinellosis) 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丝虫、旋毛虫
六、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治疗药物有海群生(hetrazan, 又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DEC。)海 群生对两种丝虫均有杀灭作用,对马来丝虫 的疗效优于班氏丝虫,对微丝蚴的疗效优于 成虫。 2.防蚊灭蚊: 3.流行病学监测:在监测工作包括中应注意 (1)人群监测(2)原微丝蚴血症人群监测 (3)流动人口监测(4)蚊媒监测(5)血 清学监测。
五、流行
旋毛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猪和鼠的相互感染是人群旋毛虫病流行的重要 来源。猪为主要的动物传染源。生食或半生 食受染的猪肉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
六、治疗原则
1、治疗病人:用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目 前均以前者为首选药物。 2、加强肉类食品卫生检查 3、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生的或未煮 熟的肉类 4、灭鼠,搞好环境卫生
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由于阻塞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1)象皮肿:是晚期丝虫病最常见的体 征。 机制: 象皮肿是由于从淋巴管溃破流出 含高蛋白质的淋巴液积聚于皮下组织, 刺激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
临床表现:
初期为淋巴液肿。若在肢体,大多为压凹性水 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 组织纤维化后,出非压凹性水肿,皮肤增厚、 弹性消失、变粗、变硬形似象皮的象皮肿。 象皮肿的产生是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皮肤的 汗腺及毛囊功能消失,抵抗力降低,易并发细 菌感染,出现急性炎症及慢性溃疡。
三、致病
旋毛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幼虫 1、侵入期(肠型期) :指幼虫在小肠内自囊包 脱出并发育为成虫的阶段,由于幼虫及成虫对 肠壁组织的侵犯,而引起十二指肠炎、空肠炎。 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指幼虫侵入肌组织 引起血管炎和肌炎的过程。发生在感染后2-6周, 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 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由于幼虫移行时机 械性损害及分泌物的毒性作用,引起所经之处 组织的炎症反应。病人突出而多发的症状为全 身肌肉酸痛、压痛,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疼痛明显。
04丝虫、旋毛虫共32页PPT资料
马来丝虫 177-230× 5 -6 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长度约宽度的2倍 排列疏松,不易分清
有尾核
二、生活史(Life cycle)
蚊体内的发育
丝状蚴 感染阶段
人体内的发育
二、生活史(Life cycle)
感染阶段: 寄生部位: 宿主: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出现的时间:
周期型 亚周期型 无周期型 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
谢谢!
xiexie!
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寄生于 同一宿主体内,是危害严 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对人的危害很大。
一、形态(Morphology)(一)成虫源自(二)囊包幼虫(属幼虫期)
0.25~0.5mm × 0.21~0.42mm
1~2幼虫在囊包内
二、生活史(Life cycle)
循环系统
(小肠) 成虫 囊包 幼虫
转换宿主
丝虫热
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1) 象皮肿: (2) 睾丸鞘膜积液: (3) 乳糜尿:
4.隐性丝虫病(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1. 鞘膜积液
四、诊断(Diagnosis)
(一)病原学检查
1. 血检微丝蚴 (1)厚血膜法: 最常用,可鉴定虫种。 (2)新鲜血滴法: (3)浓集法: 检出率高。 (4)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一、形态(Morphology)
(一)成虫
雌虫
雄虫
(二)幼虫-微丝蚴
马来丝虫
班氏丝虫
丝状蚴(filariform larva )
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微丝蚴形态鉴别
大小 (µm) 体态
头隙
体核
尾核
班氏丝虫 244-296× 5.3-5.7
柔和,弯曲较大 长度与宽度相等 大小均匀,排列疏松
最新寄生虫丝虫、旋毛虫ppt课件
梭形的肌腔包围虫体,由于结缔组织的增生而形 成囊壁。 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肉疼痛仍可 持续数月。
男,4岁。因稽留热3天,头痛、呕吐、 抽搐1天就诊。病儿呈昏迷状,脑膜刺激 征阳性。初诊为化脓性脑膜炎,入院后14 小时死于呼吸衰竭。死后检查脑脊液,发 现旋毛虫幼虫。向家长追问病史,病前1 周曾食大量烤肉串。病儿之兄亦同食肉串, 18天后发热、肌肉痛,血嗜酸性粒细胞增 加,血清旋毛虫抗体阳性,诊为旋毛虫病, 经治疗而愈。
寄生淋巴系 统
生活史
丝状蚴移行至蚊下唇 丝状蚴(感 染期)
蜕皮2次 3. 腊肠蚴
丝状蚴侵入淋巴管内,并 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 发育为成虫
成虫寄生在淋巴系统, 交配后雌虫产微丝蚴, 随淋巴入血循环
蚊叮吸带有微丝蚴的患者, 微丝蚴进入蚊胃,穿胃壁 经血腔侵入胸肌
生活史要点
✓ 寄生部位:成虫 — 人体淋巴系统 微丝蚴 — 人体血液系统 , 具有夜现周期性
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或猎获的野生动物 及其制品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占 发病人数的90%以上。
我国旋毛虫病例报告(1964-2003)
省(区、市) 暴发次数 病例数 死亡数 死亡率% 合计县(市)数
云南
461
20344 217 1.0667
42
广西
3
106
6
5.66
3
西藏
8
241
12 4.979
2.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 环幼沉淀试验:
皂土絮状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血凝试验IHA: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
应选用2-3种方法同时进行,以提高诊断的准 确度
流行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 发病率较高;呈地方性、 群体性、 食源性。
男,4岁。因稽留热3天,头痛、呕吐、 抽搐1天就诊。病儿呈昏迷状,脑膜刺激 征阳性。初诊为化脓性脑膜炎,入院后14 小时死于呼吸衰竭。死后检查脑脊液,发 现旋毛虫幼虫。向家长追问病史,病前1 周曾食大量烤肉串。病儿之兄亦同食肉串, 18天后发热、肌肉痛,血嗜酸性粒细胞增 加,血清旋毛虫抗体阳性,诊为旋毛虫病, 经治疗而愈。
寄生淋巴系 统
生活史
丝状蚴移行至蚊下唇 丝状蚴(感 染期)
蜕皮2次 3. 腊肠蚴
丝状蚴侵入淋巴管内,并 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 发育为成虫
成虫寄生在淋巴系统, 交配后雌虫产微丝蚴, 随淋巴入血循环
蚊叮吸带有微丝蚴的患者, 微丝蚴进入蚊胃,穿胃壁 经血腔侵入胸肌
生活史要点
✓ 寄生部位:成虫 — 人体淋巴系统 微丝蚴 — 人体血液系统 , 具有夜现周期性
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或猎获的野生动物 及其制品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占 发病人数的90%以上。
我国旋毛虫病例报告(1964-2003)
省(区、市) 暴发次数 病例数 死亡数 死亡率% 合计县(市)数
云南
461
20344 217 1.0667
42
广西
3
106
6
5.66
3
西藏
8
241
12 4.979
2.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 环幼沉淀试验:
皂土絮状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血凝试验IHA: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
应选用2-3种方法同时进行,以提高诊断的准 确度
流行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 发病率较高;呈地方性、 群体性、 食源性。
病原旋毛虫、丝虫
睾丸鞘膜积液:阻塞发生在精索、睾丸淋巴结。
乳糜尿:阻塞部位发生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 淋巴结。
隐性丝虫病
又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Tropical pulmonary eosinophila,TPE)
表现为夜间阵咳、哮喘,持续性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和IgE水平升高。症状持续数 周,可自然消失,但可再现。用海群生治 疗有效,如不治疗,可出现慢性间质性肺 粟粒样病变。血中查不到微丝蚴,但在肺 或淋巴结的活组织检查中可查到微丝蚴。
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
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
我国流行的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均 属于夜现周期型。一般于夜晚8时以后 在外周血液中出现。9~10时虫数增多, 但两种微丝蚴出现虫数最多的时间不 同,班氏微丝蚴为晚上10时至次晨2时, 马来微丝蚴则在晚上8时至次晨4时。
生活史特点
1、宿主关系:蚊—中间宿主;人—终宿主 生物源性线虫 2、感染阶段:丝状蚴 3、感染途径:经媒介昆虫传播 4、寄生部位:①班氏丝虫--浅表淋巴系统 深部淋巴系统 (阴囊、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 ②马来丝虫—上下肢浅表淋巴系统 下肢多见 5、营养:以淋巴液为食 6、微丝蚴有夜现周期性
发病过程:
• 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 隐性丝虫病和少见的特殊临床类型。 • 丝虫病为慢性疾病,潜伏期多为4~5 个月,也有1年甚至更长时间,病程可 长达数年至数十年。
丝虫病的临床类型及表现:
1. 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系丝虫幼虫和成虫 的分泌物、排泄物、死亡虫体裂解产物等物质刺 激机体产生Ⅰ型和Ⅲ型全身超敏反应和局部淋巴 系统炎症反应的结果。
尾核
无
有2个在蚊体内---只发育不增殖
• 在人体内---感染期幼虫进入人体后的移行途 径尚未完全清楚。 • 丝虫感染主要是通过吸血蚊虫的叮咬而传播, 动物实验表明两种丝虫除可经皮肤感染外,可能 有经胎盘或经口感染。 • 两种丝虫成虫寄生部位不同:马来丝虫多寄生 于上、下肢浅表淋巴系统,以下肢为多见。班氏 丝虫除寄生浅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部淋巴 系统中,见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腹腔、 肾盂等处。
钩虫丝虫旋毛虫课件
虫卵
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75~100)μm×(40~50)μm,壳薄,一侧有 略斜的凹陷,另一侧较平。
丝虫的生活史
感染阶段
感染期幼虫(也叫感染期蚴)
感染方式
经皮肤侵入或经口摄入感染期幼虫
中间宿主
蚊虫和其他吸血昆虫
丝虫的生活史
终末宿主
人及其他哺乳动物
生活史周期
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成熟后,进入蚊虫等吸血昆虫体内,通过蚊虫等吸血昆 虫叮咬人而传播给人类。在人体内,幼虫发育为成虫并产卵,卵随淋巴液进入血 液循环,被带到蚊虫等吸血昆虫体内,再经叮咬人而传播。
03
04
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 对钩虫丝虫旋毛虫的认识和预
防意识。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注意个人卫生,勤洗 手、不赤脚行走等,避免接触 钩虫丝虫旋毛虫的感染源。
环境改善
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卫生条 件,减少钩虫丝虫旋毛虫的滋
生和传播。
疫苗接种
针对特定人群,如高危职业人 群,推广钩虫丝虫旋毛虫疫苗
状蚴呈细丝状。
钩虫的生活史
钩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以血液或肠黏膜为食。
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于粪便中,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孵化成杆状蚴,再 经两次蜕皮后成为丝状蚴。
丝状蚴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口腔,经食道到达小肠,最后在肠壁内发育为 成虫。
钩虫的分布与流行
钩虫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 带地区,特别是在雨水充沛、 气候湿润的地方。
寄生部位
少数幼虫可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再移 行至膈肌、喉头、气管、支气管等处, 最后进入肌肉组织寄生。
旋毛虫的分布与流行
01
02
03
分布地区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 主要流行于欧洲、美洲、 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
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75~100)μm×(40~50)μm,壳薄,一侧有 略斜的凹陷,另一侧较平。
丝虫的生活史
感染阶段
感染期幼虫(也叫感染期蚴)
感染方式
经皮肤侵入或经口摄入感染期幼虫
中间宿主
蚊虫和其他吸血昆虫
丝虫的生活史
终末宿主
人及其他哺乳动物
生活史周期
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成熟后,进入蚊虫等吸血昆虫体内,通过蚊虫等吸血昆 虫叮咬人而传播给人类。在人体内,幼虫发育为成虫并产卵,卵随淋巴液进入血 液循环,被带到蚊虫等吸血昆虫体内,再经叮咬人而传播。
03
04
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 对钩虫丝虫旋毛虫的认识和预
防意识。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注意个人卫生,勤洗 手、不赤脚行走等,避免接触 钩虫丝虫旋毛虫的感染源。
环境改善
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卫生条 件,减少钩虫丝虫旋毛虫的滋
生和传播。
疫苗接种
针对特定人群,如高危职业人 群,推广钩虫丝虫旋毛虫疫苗
状蚴呈细丝状。
钩虫的生活史
钩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以血液或肠黏膜为食。
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于粪便中,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孵化成杆状蚴,再 经两次蜕皮后成为丝状蚴。
丝状蚴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口腔,经食道到达小肠,最后在肠壁内发育为 成虫。
钩虫的分布与流行
钩虫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 带地区,特别是在雨水充沛、 气候湿润的地方。
寄生部位
少数幼虫可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再移 行至膈肌、喉头、气管、支气管等处, 最后进入肌肉组织寄生。
旋毛虫的分布与流行
01
02
03
分布地区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 主要流行于欧洲、美洲、 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僵硬,大弯上有小弯
• 头间隙 较短,1:1或1:2 (长/宽)
较长,2:1
• 体 核 “小、圆、匀、清” “大、叠、密、
糊”
•尾 核
无
2个,前后排列,
尾核处略膨大。
二、生活史
(一)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 发育:带鞘微丝蚴
腊肠期幼虫
蜕皮 2次
感染期幼虫(丝状蚴)
• 微丝蚴只发育,不增殖;在一定密度 范围内才可感染蚊 并在其内发育。
3. 急性过敏性炎症(属I型或III型变态反应)
• 可引起淋巴管的内膜肿胀、内皮细胞增生 • 管壁及周围组织发生炎症细胞浸润 • 淋巴管壁增厚,瓣膜功能受损,管内形成淋巴栓 • 浸润的细胞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1)淋巴管炎:
(2)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压痛
(3)丹毒样皮炎: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毛细淋巴 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 有压痛及灼热感,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 部。
一、形态
(一)、成虫
• 外观:乳白色,细长如丝线,
体表光滑,雄虫尾端 向腹面蜷曲0.5~3圈, 有长短交合刺各一根。
• 雌雄异体:雌虫雄虫
• 大小:班氏:雌: 58.5~105×0.2~0.3mm
雄: 28.2~42×0.1~0.15mm
马来:雌: 40~69.1×0.12~0.22mm
• 卵胎生
• 传播 媒介
• 发育 需时
• 夜现 周期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为主,中华按蚊次之
长,5~6月
22:00~2:00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为主,东乡伊蚊次之
短,2.5~3月
20:00~4:00
三、致病
(一)致病阶段: 感染期蚴、成虫、
微丝蚴
(二)致病机理:
• 机械性作用: • 变态反应: 幼虫、成虫的分泌物、
丝虫引起的象皮肿
河盲症
• 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近年在回国人员 中发现有感染罗阿丝虫和常现丝虫的少数病例。
• 流行已久,祖国医书早有记载。 丝虫热: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一月 一发或半月、数月一发。 乳糜尿:小便白如米汁 阴囊象皮肿: 疝重坠,囊大如斗
• 流行区群众对丝虫病的症状和体征颇为熟悉,形 象地称之为流火、大脚风、冬瓜腿、大蛋子、白 尿等。
(15~100条/20l)
• 蜕皮2次
• 发育时间:与温度和湿度有关。最适:温度20~30℃,相 对湿度75~90%;温度高于35℃或低于10℃,不利于发育 一般,班氏:10~14天,马来:6~6.5天。
(二)在终宿主体内的发育繁殖
• 移行途径:小淋巴管 大淋巴管 淋巴结
• 蜕皮:2次 • 食性:淋巴液 • 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微丝蚴 • 微丝蚴去向:大多随淋巴液进入血循环 • 发育需时: 班氏丝虫:人体内发育约需几个月(最早于
• 离心沉淀浓集法:取静脉血1~2ml,甚至3ml,用肝素或 柠檬酸钠抗凝,加9倍蒸馏水溶血,离 心沉淀,取沉渣镜检。
1. 血液检查:采血时间晚上9:00~次晨2:00
(1)厚血膜法:3大滴( 60l),涂成2×3cm的长方形厚 血膜,平放,干燥过夜,蒸馏水溶血,待完全干燥 后用甲醇固定,再用吉氏或瑞氏或苏木精染色镜检
(2)新鲜血滴法:取末梢血一大滴于载玻片的生理盐水 中,加盖片立即镜检。
(3)浓集法:最适于低密度微丝蚴患者
(4)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仅见于班氏丝虫 成虫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时。
(5)丝虫热: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患者常伴 有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 等。有些患者仅有寒热,无局部症状,可能 是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的表现。
4. 慢性阻塞性病变 原因: 反复发作引起
(1)象皮肿:是晚期丝虫病最常见的体征。 (2)睾丸鞘膜积液:精索、睾丸,班氏丝虫 (3)乳糜尿: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
2. 皮下寄生性:• 罗阿罗阿线虫(Loa Loa)
• 旋盘尾线虫(Onchocerca volvulus) • 链尾棘唇线虫(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
3. 体腔寄生性:• 常现棘唇线虫(Dipetalonema perstans)
• 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
感染后2个半至3个月可查到成虫、微丝蚴)
马来丝虫:人工感染长爪沙鼠57天发育为成 虫,63天在腹腔液中查到微丝蚴。
(三)两种丝虫生活史的区别
班氏பைடு நூலகம்虫
马来丝虫
• 寄生 部位
深部淋巴系统为主,如 阴囊、精索、腹股沟、 腹腔、盆腔、肾盂等
浅部淋巴系统为主,如 上下肢,主要是下肢
• 保虫
无
宿主
有(猫、(叶、长尾) 猴、穿山甲等)
代谢产物、雌虫子宫排 出物及虫体分解等。
(三)发病过程
1. 潜隐期和潜伏期
• 潜隐期:从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到首次出现 可检出的微丝蚴的这段时间。班氏: 5~6月;马来:2.5~3月。
• 潜伏期:从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 症状这一段时间。最短为4w,一般 6~16个月。
2. 微丝蚴血症
外周血液中可查到微丝蚴,但无临床症状 及体征者。有些可持续数年甚至终身不出现临 床症状。
班氏丝虫病
5. 隐匿型丝虫病:
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TPE),属 I型变态反应。指病人感染丝虫后无典型临床症状, 血中也找不到微丝蚴,但内脏器官和组织内则有 微丝蚴存在,肺和淋巴结均可查到。
四、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从血液、尿液、抽出液(鞘膜积液)中查微丝 蚴;活体组织(穿刺或切开浅表淋巴结)中查成虫
雄: 13.5~28.1×0.07~0.17mm
(二)微丝蚴
• 外观: 细长,宽约 5.0~7.0m, 可在毛细血 管内自由蛇 行样运动
• 结构: 头间隙 体核 尾核
两种微丝蚴鉴别: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 大 小 244~296×5.3~7.0 177~230×5.0~6.0 (cm)
• 体 态 柔和,弯曲自然
丝 虫(filaria)
由吸血昆虫传播,寄生于人体及其它脊椎 动物组织内的一类线虫,引起的丝虫病,危害 严重,十类热带病占二类,也是我国解放初期 要求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人体的丝虫有八种,按寄生部位可分为:
1. 淋巴寄生性:•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 帝汶布鲁线虫(Brugia timo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