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旋毛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从血液、尿液、抽出液(鞘膜积液)中查微丝 蚴;活体组织(穿刺或切开浅表淋巴结)中查成虫 1. 血液检查:采血时间晚上9:00~次晨2:00
(1)厚血膜法:3大滴( 60l),涂成2×3cm的长方形厚 血膜,平放,干燥过夜,蒸馏水溶血,待完全干燥 后用甲醇固定,再用吉氏或瑞氏或苏木精染色镜检 (2)新鲜血滴法:取末梢血一大滴于载玻片的生理盐水 中,加盖片立即镜检。
• 帝汶布鲁线虫(Brugia timori)
2. 皮下寄生性:• 罗阿罗阿线虫(Loa Loa)
• 旋盘尾线虫(Onchocerca volvulus) • 链尾棘唇线虫(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
3. 体腔寄生性:• 常现棘唇线虫(Dipetalonema perstans)
• 淋巴结或肿块:检查成虫
• 作病理切片观察其典型的病理改变(中心有成虫, 周围由大量的炎症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
粒细胞浸润而形成的肉芽肿)。
(二)免疫学
对未能查出病原体的早晚期患者,需依据临床表 现及免疫学检查等方面作判断。免疫学诊断将成为我 国今后监测丝虫病的重要手段。
1. 皮内试验:可用于流调。
• 结构:囊包内通常含1~2条
幼虫,也可多达6~7
条。囊包内通常含 1~2条幼虫,也可 多达6~7条。
旋毛虫幼虫囊包
二、生活史
发育的特殊性
• 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 内,无外界的发育
• 要继续下一个生活史周期,必
须得转换宿主
( 钻入肠粘膜发育后再返回肠腔)
脱囊幼虫
( 肠腔内 )
成 虫
( 产出)
1846年, 在猪的肌肉里首次发现幼虫囊包 1860年,在一20岁的女尸肠道里首次发现成虫
我国 :1881年, 在厦门的猪肉里发现幼虫囊包
1964年, 在一西藏人的肌肉里发现幼虫囊包 • 全国有15个省、市、自治区有人体感染的报道。据全国
第二次流调最高云南(8.26%),其次是内蒙(6.25%);
西部比东部地区高69.44%。 • 27个省、市、自治区有猪体感染的报道 • 有资料报道:湖北人体的感染率为13.77 %( 主要在郧阳 和襄樊地区,个别村寨感染率高达50.2% )
• 潜伏期:从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
症状这一段时间。最短为4w,一般 6~16个月。
2. 微丝蚴血症
外周血液中可查到微丝蚴,但无临床症状
及体征者。有些可持续数年甚至终身不出现临
床症状。
3. 急性过敏性炎症(属I型或III型变态反应)
• 可引起淋巴管的内膜肿胀、内皮细胞增生 • 管壁及周围组织发生炎症细胞浸润 • 淋巴管壁增厚,瓣膜功能受损,管内形成淋巴栓 • 浸润的细胞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一、形态
(一)成虫
1. 外观:
细小,细丝状,乳白色,后端稍粗。
♀: 3~4×0.06mm,♂: 1.4~1.6×0.04mm
2. 结构:
• 咽管:占虫体长的1/3~1/2 杆细胞,杆状体
• 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
• 生殖:卵胎生
旋毛虫成虫
(二)幼虫囊包──感染期
• 形状:梭形 • 大小:0.25~0.5×0.21~0.42mm
(三)两种丝虫生活史的区别
班氏丝虫 马来丝虫
浅部淋巴系统为主,如 • 寄生 深部淋巴系统为主,如 阴囊、精索、腹股沟、 上下肢,主要是下肢 部位 腹腔、盆腔、肾盂等
• 保虫 宿主
无
有(猫、(叶、长尾) 猴、穿山甲等)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为主,东乡伊蚊次之 短,2.5~3月
• 传播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媒介 为主,中华按蚊次之 • 发育 长,5~6月 需时 • 夜现 22:00~2:00 周期
• 卵胎生
(二)微丝蚴
• 外观: 细长,宽约 5.0~7.0m,
可在毛细血
管内自由蛇
行样运动
• 结构: 头间隙
体核 尾核
两种微丝蚴鉴别:
班氏微丝蚴
•大 小 (cm) 244~296×5.3~7.0
马来微丝蚴
177~230×5.0~6.0
•体
态 柔和,弯曲自然
僵硬,大弯上有小弯
• 头间隙 较短,1:1或1:2 较长,2:1 ( 长 /宽 ) • 体 核 “小、圆、匀、清” “大、叠、密、 糊” •尾 核 无 2个,前后排列, 尾核处略膨大。
(二)在终宿主体内的发育繁殖
• 移行途径:小淋巴管 大淋巴管 淋巴结
• 蜕皮:2次 • 食性:淋巴液 • 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微丝蚴 • 微丝蚴去向:大多随淋巴液进入血循环 • 发育需时: 班氏丝虫:人体内发育约需几个月(最早于 感染后2个半至3个月可查到成虫、微丝蚴) 马来丝虫:人工感染长爪沙鼠57天发育为成 虫,63天在腹腔液中查到微丝蚴。
三、致病
相关因素:
食入囊包的多少 幼虫的活力 幼虫的侵犯部位 宿主的功能状态
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轻者可无明显症 状,重者可在发病后50天内死亡。根据致病 过程,可将其分为三个连续的时期:
1、侵入期(肠型期):肠壁炎症、溃疡、水肿、出血等。 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急性胃肠道症状。 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轻者:发热、全身性血管炎、 水肿、 全身肌肉酸痛 (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明显)。 重者:肺出血、肺水肿、胸腔积液、脑水肿、心包积液等 常因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而死亡。 3、囊包形成期 : 肌细胞内形成幼虫囊包,急性炎症逐渐消
( 被另一宿主食入)
幼虫囊包
( 肌肉等组织内 ) ( 至横纹肌内发育) ( 随血流至全身)
新生幼虫
( 侵入小肠 ) ( 小L\小V )
旋毛虫生活史示意图
生活史要点:
特性:幼虫和成虫寄生于同一宿主内,要延续生 活史必须转换宿主 宿主:无严格选择性,120多种 感染阶段:幼虫囊包 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肉类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幼 虫寄生于肌细胞内,对新宿主具感染性。 卵胎生:雌虫于交配后第5天产幼虫于肠壁粘膜下 幼虫脱囊与发育 幼虫移行与发育
(3)浓集法:最适于低密度微丝蚴患者
• 离心沉淀浓集法:取静脉血1~2ml,甚至3ml,用肝素或 柠檬酸钠抗凝,加9倍蒸馏水溶血,离 心沉淀,取沉渣镜检。 • 薄膜过滤浓集法:注射器抽血0.6 ml,抗凝,溶血,用 内装有一层微孔(5m)或核孔(3m)薄 膜的过滤器过滤,取出滤膜臵于0.1% 美蓝染液的平皿中染色3分钟,水洗, 待干后经二甲苯透明,臵载玻片上覆 加盖玻片镜检。
(1)淋巴管炎: (2)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压痛
(3)丹毒样皮炎: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毛细淋巴 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 有压痛及灼热感,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 部。 (4)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仅见于班氏丝虫 成虫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时。 (5)丝虫热: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患者常伴 有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 等。有些患者仅有寒热,无局部症状,可能 是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的表现。
• 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
丝虫引起的象皮肿
河 盲 症
• 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近年在回国人员
中发现有感染罗阿丝虫和常现丝虫的少数病例。 • 流行已久,祖国医书早有记载。 丝虫热: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一月 一发或半月、数月一发。 乳糜尿:小便白如米汁 阴囊象皮肿: 疝重坠,囊大如斗 • 流行区群众对丝虫病的症状和体征颇为熟悉,形 象地称之为流火、大脚风、冬瓜腿、大蛋子、白
退、全身症状减轻、但肌肉疼痛持续。
四、诊 断
1、询问病史 :通常有生食或半生食肉类史
2、流行病学资料 :群体发病 3、病原学检查 :
• 肌肉组织活检(腓肠肌):检出率50%左右
• 吃剩余的猪肉检查:间接性判断 4、免疫学检查 : ID,BFLA,IHA,ELISA
五、流行
世界 :1828年, 在一英国人尸体的肌肉里首次发现幼虫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二、生活史
(一)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带鞘微丝蚴 • 发育:
腊肠期幼虫
蜕皮 感染期幼虫(丝状蚴) 2 次
• 微丝蚴只发育,不增殖;在一定密度 范围内才可感染蚊 并在其内发育。 (15~100条/20l) • 蜕皮2次 • 发育时间:与温度和湿度有关。最适:温度20~30℃,相 对湿度75~90%;温度高于35℃或低于10℃,不利于发育 一般,班氏:10~14天,马来:6~6.5天。
尿等。
一、形态
(一)、成虫
• 外观: 乳白色,细长如丝线,
体表光滑,雄虫尾端 向腹面蜷曲0.5~3圈, 有长短交合刺各一根。
• 雌雄异体:雌虫雄虫
班氏:雌: 58.5~105×0.2~0.3mm • 大小: 雄: 28.2~42×0.1~0.15mm 马来:雌: 40~69.1×0.12~0.22mm 雄: 13.5~28.1×0.07~0.17mm
20:00~4:00
三、致病
(一)致病阶段: 感染期蚴、成虫、
微丝蚴
(二)致病机理:
• 机械性作用: • 变态反应: 幼虫、成虫的分泌物、 代谢产物、雌虫子宫排 出物及虫体分解等。
(三)发病过程
1. 潜隐期和潜伏期
• 潜隐期:从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到首次出现
可检出的微丝蚴的这段时间。班氏:
5~6月;马来:2.5~3月。
(4)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口服海群生2~6mg/kg体重,
30~60分钟内取血检查。
2. 体液和尿液检查:如鞘膜积液、淋巴液、腹水、
• 直接涂片法
尿液、乳糜尿等。
• 离心浓集法
• 薄膜过滤浓集法 含乳糜的液体可加乙醚使脂肪充分溶解,去除上面
的脂肪层,稀释,离心,取沉渣镜检。
3. 活组织检查法:查成虫
丝 虫(filaria)
由吸血昆虫传播,寄生于人体及其它脊椎 动物组织内的一类线虫,引起的丝虫病,危害
严重,十类热带病占二类,也是我国解放初期
要求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人体的丝虫有八种,按寄生部位可分为:
1. 淋巴寄生性:•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六、防治
(一)普查普治:早发现,早治疗
1. 海群生(hetrazan,又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DEC): 班氏为4.2g七日疗法;马来是1.5-2.0g 3-4日疗法。
服药后可因大量微丝蚴死亡而引起变态反应,出现
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
2. 海群生药盐:为减少副作用,大面积防治可采用海群
4. 慢性阻塞性病变 原因: 反复发作引起
(1)象皮肿:是晚期丝虫病最常见的体征。
(2)睾丸鞘膜积液:精索、睾丸,班氏丝虫
(3)乳糜尿: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 班氏丝虫病
5. 隐匿型丝虫病:
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TPE),属 I型变态反应。指病人感染丝虫后无典型临床症状, 血中也找不到微丝蚴,但内脏器官和组织内则有 微丝蚴存在,肺和淋巴结均可查到。
• 我国: 16个省、市、自治区流行。除山东、海南及台
湾省仅有班氏外,其余省、市、自治区两种丝虫均有, 一般山区为马来,平原为班氏,接壤地带混合感染 • 湖北相反,鄂西山区为班氏,江汉平原为马来。 • 1994年,均已先后经卫生部组织考核验收确认达基本消
灭(以行政村为单位,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
2. 测抗体: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免疫酶染色试 验(IEST),ELISA。 3. 测抗原:单抗(McAb)进行ELISA双抗体法和dotELISA法分别检测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循环抗原。
五、流行
洲较严重。
(一)分布
• 班氏:世界性,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以亚洲、非 • 马来:仅限于亚洲,主要流行于东南亚。
生药盐。制成浓度为0.3%,按每日食用50mg。班 氏食用半年,马来食用3-4月。 3. 呋喃嘧酮:140mg/kg体重,分7天服用。
(二)防蚊灭蚊: (三)健康教育
(四)加强监测:
旋毛形线虫
( Trichinella spiralis )
简称 “ 旋毛虫 ”,对宿主的选择性不严格, 很多种动物都可作为本虫的宿主,引起旋毛虫病。 该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体 严重感染时常可致人死亡。
(二)流行因素
1. 传染源:外周血液中有微丝蚴的无症状带虫者或病人 (马来丝虫还有保虫宿主)。 2. 传播媒介:班氏主要是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次要的 是中华按蚊。马来主要是中华按蚊、嗜人 按蚊,次要的是东乡伊蚊。 3. 易感者:21-30岁是高峰,男女老少均可。 流行季节:5-10月。气温高,雨量充沛、湿度较大,蚊 子多,因而是丝虫病传播、感染的主要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