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副本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
人体寄生虫学-9丝虫、旋毛虫
(二)在人体内的发育繁殖
• 移行途径:小淋巴管 大淋巴管或淋巴结 • 蜕皮:2次 • 食性:淋巴液 • 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出微丝蚴 • 微丝蚴去向:随淋巴液进入血循环
两种丝虫生活史的区别
班氏丝虫
马来丝虫
• 寄生 部位
深部淋巴系统为主,如 阴囊、精索、腹股沟、 腹腔、盆腔、肾盂等
浅部淋巴系统为主,如 上下肢,主要是下肢
3. 寄生于体腔:• 常现棘唇线虫(Dipetalonema perstans)
• 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
• 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近年在回国人员 中发现有感染罗阿丝虫和盘尾丝虫的少数病例。
• 中医史书对丝虫病的描述记载: 丝虫热:“ 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一 月一发或半月、数月一发”。 乳糜尿: “ 小便白如米汁 ” 阴囊象皮肿:“ 疝重坠,囊大如斗 ”
• 保虫 宿主
无
猫、长尾猴、穿山甲等
• 传播 媒介
• 发育 时间
• 夜现 周期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为主,中华按蚊次之
长,5~6月
22:00~2:00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为主,东乡伊蚊次之
短,2.5~3月
20:00~4:00
生活史要点
发育阶段:成虫、微丝蚴、腊肠蚴、丝状蚴 中间宿主:班氏丝虫—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2)新鲜血滴法:取外周血一大滴于载玻片的生理盐水 中,加盖片立即镜检。
寄生人体的丝虫有八种,按寄生部位可分为:
1. 寄生于淋巴:•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 帝汶布鲁线虫(Brugia timori)
2. 寄生于皮下:• 罗阿罗阿线虫(Loa Loa)
寄生虫——丝虫、旋毛虫
⑵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鞘膜积液、淋巴液、腹
水、乳糜尿和尿液等中均可查到微丝蚴。
⑶成虫检查法:
1)直接查虫法:用注射器从可疑的结节中抽取成虫; 或切除可疑结节,在解剖镜下或肉眼下剥离组织检 查成虫。 2)病理切片检查:丝虫性结节——结节中心有成虫, 其周围为典型的丝虫性病变。
2.免疫诊断可用作辅助诊断
象 皮 肿
马来丝虫病人
Elephantiasis due to Brugia malayi, complicated by severe dermatitis and secondary bacterial infection.
2、睾丸鞘膜积液: 由于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性病变,使淋巴 液流入鞘膜腔内而引起。 积液中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阳性检出率仅50%。
2.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 环幼沉淀试验: 皂土絮状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血凝试验IHA: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 应选用2-3种方法同时进行,以提高诊断的准 确度
流 行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 发病率较高;呈地方性、 群体性、 食源性。
深部淋巴管、结,如腹腔、阴囊、腹股沟等处。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一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 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昼伏夜出,夜多昼少 的现象称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高峰时间:班氏微 丝蚴10PM-2AM,马来微丝蚴8PM-4AM 。
关于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有人 认为与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神经的兴 奋、抑制有关。
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小 肠和横纹肌细胞内,多种动物可作为本虫的 保虫宿主。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名词解释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名词解释1.夜现周期性:丝虫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产生微丝蚴,微丝蚴在人外周血中周期性出现,白天滞留于肺微血管内,夜晚出现在外周血中,微丝蚴在外周血中的昼少夜多现象称为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两种丝虫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班氏为晚10点到2点,马来为8点到4点。
2.钩蚴性皮炎:钩虫的幼虫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时引起患者皮肤针刺、烧灼与奇痒感,然后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流出。
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而愈。
3、棘球蚴砂:从囊壁的胚层上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及子囊,悬浮于囊液中,统称为棘球蚴砂。
4、幼虫移行症某些动物体内寄生的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内,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在体内可长期移行,破坏组织,产生疾病,根据寄生虫幼虫侵犯的部位与症状,将其分为两型,即皮肤幼虫移行症与内脏幼虫移行症。
如斯氏狸殖吸虫可引起皮肤与内脏幼虫移行症。
5、机会致病寄生虫:某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出现异常增殖而致病,呈现临床表现,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如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等。
6、世代交替:在寄生虫的生活史中,既有有性生殖,又有无性生殖,两者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世代交替。
7、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简单,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
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接触土壤而感染宿主。
绝大多数线虫,特别就是肠道寄生线虫都属于此类,如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等。
8、生物原性蠕虫:生活史复杂,在发育过程中幼虫必须经过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感染阶段经口、皮肤或昆虫叮咬感染人体。
所有的吸虫与棘头虫,大部分绦虫与少数线虫属于此类。
9、生物源性线虫:此类线虫在发育过程中,幼虫需要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阶段,再感染人,亦称间接发育型。
如寄生于人体组织内的丝虫与旋毛形线虫。
第四讲:丝虫
第四讲:丝虫、旋毛虫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
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微丝蚴,幼虫在某些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
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从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成成虫。
寄生在人体的丝虫有8种,即: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布鲁线虫(Brujia malayi)帝汶布鲁线虫(Brugia timori)旋盘尾线虫(Onchoerca volvulus)罗阿罗阿线虫(Loa loa)链尾唇棘线虫(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常现唇棘线虫(Dipetalonema perstans)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在我国仅有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近年来国内有少数罗阿丝虫病例报告,均系在国外感染的回国人员。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and Brujia malayi)丝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两种丝虫引起的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橡皮肿。
重点:微丝蚴形态、生活史特点(包括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致病机理及实验诊断。
难点:丝虫的致病机理。
一.形态:1.成虫:两种丝虫的形态相似。
乳白色,细长如丝线。
雌虫大于雄虫,体表光滑。
子宫内含有不同发育程度的虫卵。
在阴门附近发育为微丝蚴。
2.微丝蚴: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有鞘膜。
体内有很多圆形或椭圆形的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在虫体前端1/5处的无核区为神经环,尾遂渐变细,近尾端腹侧有肛孔。
尾端有无尾核因种而异。
以上结构在两种微丝蚴有所不同,其鉴别要点如下:(见图12-18)3.感染期幼虫:又称丝状蚴,寄生在蚊体内。
虫体细长,活跃。
二、生活史:两种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即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及成虫在终宿主体内发育。
人体寄生虫 线虫 概论
线虫概论线虫,因虫体圆柱而得名,重要的有蛔虫,鞭虫,蛲虫,丝虫,钩虫,旋毛虫和粪类圆线虫等。
一、[形态]1.成虫:多呈圆柱形,体不分节。
雌雄异体。
(1)体壁﹕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故称为原体腔或假体腔。
(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与腺体。
线虫的消化管完整,由口孔(口囊),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3)生殖系统﹕雄虫为单管型。
尾端多有1个或1对角质的交合刺。
雌虫多为2套生殖系统,称为双管型。
(4)神经系统:咽部神经环是神经系统中枢。
(5)排泄系统2.卵(1)线虫卵无卵盖,一般为椭圆形,卵壳多为淡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有的线虫卵在排出体外时含有一个为分裂的卵细胞,如蛔虫卵;有的卵细胞正在分裂中,形成桑葚胚,如钩虫;有的已经发育成蝌蚪期胚胎,如蛲虫卵;还有的在产前已形成幼虫,为卵胎生,如丝虫和旋毛虫。
(2)卵壳组成﹕3层﹕卵黄膜,壳质层(硬,抵抗),蛔甘层∕脂层(调节渗透作用)。
卵壳外常有子宫壁分泌物形成的较厚的蛋白质膜。
二、[生活史]虫卵、幼虫、成虫1. 以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为两类:(1)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称为直接发育型,感染期虫卵或幼虫可直接进去人体发育。
肠道线虫多属此类。
(2)生物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称为间接发育型。
组织内寄生虫多属于此类。
三、[生理]1.虫卵孵化与幼虫蜕皮(molting)寄生人体的线虫,其幼虫发育是在人体内不断的移行过程中完成的。
除了蛲虫和鞭虫的发育无组织内的移行,直接在肠腔中完成外,其他的如蛔虫、钩虫、粪类圆线虫等肠道线虫和旋毛虫等线虫的幼虫发育,均有在组织内的移行、发育过程。
线虫的这一组织内移行特征与其引起的病理损害和临床表现有关。
线虫幼虫发育的另一特征是蜕皮。
其蜕皮液可作为变应原,诱导宿主超敏反应。
如蛔虫性哮喘等。
2、成虫期线虫一般有较为完善的三羧酸循环来进行有氧代谢。
四、[治病]线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线虫的种类、寄生虫数量(或称虫负荷)、发育阶段、寄生部位、虫体机械和化学刺激,以及宿主的营养及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2010 蛲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及丝虫
流行
传染源:
传播媒介(主要)
班氏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易感人群:
影响因素:
防治
普查普治
药物:海群生Hetrazan、呋喃嘧酮等
防蚊灭蚊
加强人群监测
广州 管圆线虫
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流火”、
“红线”
丹毒样皮炎
皮肤浅表微淋巴管发炎
弥漫性红肿
血性乳糜尿 乳糜尿 正常尿
成囊期幼虫(囊包幼虫)
感染途径: 食入含幼虫囊包的未煮熟猪肉及肉制品 寿命: 雌1-2 months 保虫宿主: 猪、鼠、猫、犬、马等
致病
主要是幼虫致病:
侵入期: 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
幼虫移行期: 发热、眼睑及面部水肿、肌痛、 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皮疹
囊包形成期: 肌痛
诊断
成虫
微丝蚴(Microfilaria)
体态: 马来蚴:弯曲僵硬 头间隙 班氏蚴: 长:宽≤1:1
马来蚴: 长:宽≈2:1 班氏蚴: 均匀,可数
马来蚴: 密集,不易数 班氏蚴:弯曲自然
体核
尾核 班氏蚴: 无尾核,尾尖
马来蚴: 具2个尾核
生活史
生活史小结
生活史类型: 间接型 中间宿主(传播媒介): 蚊 终宿主: 人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途径: 经皮(间接) 寄生部位: 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浅部及深部淋巴系统 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
肛门-手-口直接感染 间接接触感染和吸入感染 逆行感染
防治
驱虫治疗,防止再感染
阿苯达唑albendazole、
甲苯咪唑mebendazole
《寄生虫学检验》课件——旋毛虫、鞭虫、广州管圆线虫、检查技术
线虫纲
01
旋毛虫
02
鞭虫
03
广州管圆线虫
04
检查技术
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
01 旋 毛 虫
定义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
是一种动物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成 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 和肌肉中,是一种肠内兼组织内寄生 线虫。
形态
1、成虫形态 ①成虫微小;②雄虫尾端具有一 对叶状交配附器,无交合刺; ③旋毛虫消化道的咽管长度约为 虫体长的1/3-1/2。 其结构特殊。
02 鞭 虫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形态
1.成虫 外形似马鞭,前端细长,后端明显粗 大;口腔极小,具有2个半月形唇瓣。 在两唇瓣间有一尖刀状口矛。 雌虫长35~50mm 雄虫长30~45mm 二性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
形态
2. 虫卵 外形:纺锤形 大小:50~54x22~23 颜色:黄褐色 卵壳:较厚,两端具盖塞 内含物:一个尚分裂的卵细胞
盖塞
卵细胞 胞 卵壳
形态
与蛔虫相似,主要不同在于幼 虫无需经肝、肺移行
幼虫
肠粘膜 10±
成虫 (盲肠)
经口 人体内 1~3M
外界土壤
感染期虫卵
3~5w 虫卵
生活史特点
1. 宿主:人 2. 土源性线虫:外界土壤(虫卵)、人体(幼、成) 3. 感染期:感染期虫卵 4. 感染途径:经口
生活史特点
5. 寄生部位:盲肠(重感时,可上行或下移) 6. 产 卵 量:1~7千个/天/条 7. 幼虫体内移行: 无 8. 成虫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寿命3-5年
福寿螺
致病性
✓ 幼虫移行及死亡虫体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 ✓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
人体寄生虫学-副本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
• 体核是虫种鉴定的依据 • 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 在虫体前端1/5处的无核区
为神经环 • 尾核有或无
一、形态
班氏丝虫微丝蚴 (244~296)×(5.3~7.0 )µm
体态柔和,弯曲较大
14
马来丝虫微丝蚴 (177~230)×(5~6)µm 体态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一、形态
班氏丝虫微丝蚴 头间隙:较短 体核:圆形,较小,大小均匀,排 列疏松,相互分离,清晰可数
防治 1. 防蚊灭蚊 2. 普查普治:将海群生放入食盐中
三、广州管圆线虫 1、成虫
2.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终宿主:鼠类(肺动Fra bibliotek分支内)中间宿主:螺类
(褐云玛瑙螺、
转续宿主
福寿等)、蛞蝓
终宿主
转续宿主:黑眶
非
蟾蜍、虎皮蛙、 金线蛙和蜗牛、 鱼、虾、蟹等
正
常
中间宿主
宿 主
35
入侵途径:
螺
感染性幼虫
• 感染阶段及感染方式: 食入含活幼虫囊包的肉类(猪肉、野生动物等)
• 整个生活史都是寄生生活 • 成虫、幼虫可同时寄生在一个宿主 • 自然界中肉食性动物间的传播
致病
• 侵入期 1周±,消化道症状
• 幼虫移行期 2-3周,全身血管炎,水肿,肺炎,出血, 广泛性肌炎,运动、吞咽困难等或累及心脏
• 成囊期 轻者症状逐渐消失 重者可致命,死亡率较高
马来丝虫微丝蚴
15
头间隙:较长 体核:卵圆形,排列紧密,大小不 等,常相互重叠,不易分清
一、形态
班氏微丝蚴:无尾核。
16
马来微丝蚴:有尾核2个,前后 排列,尾核处角皮略膨大。
马来微丝蚴
班氏微丝蚴
13周蛲虫、广州管圆线虫、丝虫、旋毛虫
血性乳糜尿
正常尿
乳糜尿
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
肠和肌细胞。
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 2.5-3.5mm
♂ 1.0-1.8mm
幼虫囊包
生活史
生活史小结
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 主的小肠和肌细胞内,但完成生活 史需转换宿主。
阿苯达唑(albendazole) 甲苯咪唑(mebendazole)
开展卫生教育,把住“口关” 加强肉类检疫和食品卫生管理
广州管圆线虫
A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鼠类是适宜终宿主,人是非正常宿主 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为幼虫侵犯中
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胚胎期
幼虫
生活史
生活史小结
终宿主: 寄生部位: 感染途径:
人
盲肠
感染阶段: 感染期卵
经口/经空气 雌虫到肛门附近产卵
雌虫寿命:
1-2月
致病
典型症状: 肛周瘙痒
异位寄生: 阴道炎、尿道炎、输卵管炎
病原学诊断
晨查卵,夜捉虫
肛周查虫卵
透明胶纸法 棉签拭子法
粪便或肛周检获成虫
囊包形成期: 肌痛
诊断
病原学检查
肌肉活组织检查(muscular biopsy) (取材:腓肠肌、肱二头肌、三角肌) 人工消化法
免疫学诊断
IHA; LAT; IFA; ELISA
流行
分布:呈世界性;欧美发病率较高 流行因素:
主要传染源:猪 人体感染和爆发流行与食生肉有关
寄生虫学-旋毛形线虫
形 态 (Morphology)
1.成虫: 寄生于人体的最小线虫。 线状,雌虫比雄虫大。两性成虫的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 咽管占体长的1/3~1/2,其后段背面有一杆状体。 雌虫产出幼虫。寄生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的幼虫卷曲于梭形囊包中。
旋毛虫成虫
旋 毛 虫 幼 虫 囊 包
幼虫囊包:寄生于宿主的横纹肌内,呈梭形,一个囊包内通常含1-2条卷曲的幼虫,个别也有6-7条。囊包壁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厚,外层薄。
从患者淋巴结节中抽取的成虫
免疫诊断
检测抗体、抗原:间接免疫荧光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流 行(Epidemiology) 1.分布:
01
班氏丝虫:世界性分布,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
02
马来丝虫:仅见于亚洲。
2.流行环节
班氏丝虫的 媒介
马来丝虫的 媒介
(1)传染源
血中带有微丝蚴的病人及带虫者
04
3.影响流行的因素
*
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温度、湿度和雨量 丝虫的感染季节:5~10月 地理环境:环境对蚊的孳生、栖息等 有密切关系
防 治(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 首选药物:乙胺嗪(海群生) 呋喃嘧酮、 伊维菌素 普查普治:以1岁以上的全体居民为对象,发现患者及带虫者及时治疗。
诊 断 (Diagnosis)
流行特点:地方性、群体性和食源性 分布: 旋毛虫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但以欧美地区发病率为高。 我国云南、西藏、四川、河南、湖北及东北等地也屡有该病发生。 流 行 (Epidemiology)
旋毛虫是一种动物源性寄生虫病,猪、犬、羊、牛、鼠等多种哺乳动物成为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
1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医学寄生虫学寄生虫图谱全-寄生虫图谱
医学寄生虫学寄生虫图谱全-寄生虫图谱
目录
第一节似蚓蛔线虫 (1)
第二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与美州板口线虫 (4)
第三节蠕形住肠线虫 (7)
第四节毛首鞭形虫 (9)
第五节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 (11)
第六节旋毛形线虫 (13)
第七节华支睾吸虫 (14)
第八节卫氏并殖吸虫 (16)
第九节布氏姜片吸虫 (17)
第十节日本血吸虫 (19)
第十一节链状带绦虫与肥胖带绦虫 (21)
第十二节细粒棘球绦虫 (24)
第十三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26)
第十四节结肠内阿米巴 (29)
第十五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32)
第十六节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 (35)
第十七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41)
第十八节阴道毛滴虫 (43)
第十九节刚地弓形虫 (45)
第二十节中间宿主 (48)。
人卫版人体寄生虫学之广州管圆线虫教学护理课件
控制策略
监测与调查
药物治疗
开展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和监测,了解疫情分布和传播情况。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药 物治疗,如阿苯达唑,以杀死成虫并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环境治理
改善环境卫生,减少螺类、蜗牛等中 间宿主的生存环境,从而降低感染风 险。
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 行诊断,如血液和脑脊液的免疫学检 查、核酸检测等。
鉴别诊断
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如脑 膜炎、脑炎等,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 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并发症与预后
并发症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脑积水、脑水肿、颅内高压等,严 重时可导致死亡。
预后
预防措施。
一般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记 录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
征。
休息与活动
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遵医嘱活 动或卧床休息。
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
化的食物。
卫生与消毒
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对患者 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地理分布与流行情况
地理分布
广州管圆线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如广 东、福建等地有较高的感染率。
流行情况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密切相 关。由于近年来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和旅游业的发达,该病的流行范围和感染 人数呈上升趋势。
02
广州管圆线虫对人体的影响
分析病例二
人体寄生虫学-钩虫-丝虫-蛲虫-旋毛虫
2、雌雄虫的区别点
大小 外形 末端 生殖器官
雌虫 较大 梭形 细长直 双管型
雄虫 微小 “6”字形 稍卷曲 单管型
(二)虫卵
1、无色透明,中等大小 2、呈“D”字形 3、卵壳厚 4、内含蝌蚪期幼虫
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白天不出 现于外周血液,集中于肺毛细血管, 而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夜 多昼少的现象。
班氏微丝蚴:晚10 时至次晨2 时 马来微丝蚴:晚8 时至次晨4 时
两种微丝蚴的区别
生活史
蚊再次叮咬吸血,经皮肤
感染性蚴
(蚊口器)
蚊人
成虫
(淋巴系统)
腊肠蚴
(蚊胸肌)
蚊叮咬吸血
虫卵
6
8 小 时
肛周
雌虫
成虫
(回盲部)
感染性卵
经口
幼虫
1、寄生部位:回盲部 2、产卵特性:夜间、肛周 3、感染时期: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肛 手 口 4、完成生活史约需2-6周,雌虫寿命2-4周 5、雌虫产卵后的去向: (1)死亡 (2)爬回肠道
(3)进入女性阴道、尿道、腹腔、盆腔等,即异位寄生
1、儿童集体机构聚集性,易重复感染 2、防止再感染 3、治疗: (1)内服:甲苯咪唑、阿苯哒唑 (2)外用:蛲虫膏、2%白降汞膏、
龙胆紫等
班氏丝虫主要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主要寄生于浅部淋巴系统
(一)成 虫
1、丝线状,乳白色 2、雌虫生殖器管为双管型
雄虫生殖器官为单管型
(二)微丝蚴
检出钩虫卵或孵出钩蚴便可确诊
(1) 最常用:饱和盐水漂浮法 (2)其次: 钩蚴培养法
人体寄生虫学要点解析――旋毛虫
人体寄生虫学要点解析――旋毛虫人体寄生虫学要点解析――旋毛虫旋毛虫(Trichinellaspiralis)【要点解析】1.生活史旋毛虫是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小肠和肌肉组织内的寄生虫。
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个宿主体内,但完成生活史(自幼虫发育为成虫)必须更换宿主。
当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包的肉类时,幼虫脱囊,钻入肠粘膜中,再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
雄虫死亡,雌虫产出幼虫,后者随淋巴和血液循环进入全身组织器官。
侵入横纹肌的幼虫形成囊包。
囊包或者钙化,或有机会进入其他肉食动物继续发育。
近年认为旋毛虫属分为8个种和3个分类地位未确定的基因型。
其中伪旋毛虫、巴布亚旋毛虫及津巴布韦旋毛虫的肌肉期幼虫无囊包。
2、要点(1)成虫和幼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动物既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各种动物则通过相互残杀并捕食含幼虫的尸体或食用了含幼虫的动物肉类而感染。
(2)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在横纹肌细胞内。
(3)囊包抵抗力较强,能耐低温,一般熏烤、腌制和暴晒不能杀死幼虫。
(4)感染阶段:囊包(含幼虫);感染途径:经口感染;传播途径:经肉食品传播。
(5)保虫宿主:猪、鼠、猫、犬等多种哺乳动物。
(6)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亦是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7)临床病程分为侵入期(肠道期,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幼虫移行、寄生期(肠外期,以肌肉病变为主)和囊包形成期(恢复期)。
重症患者可因心肌炎、肺炎或脑炎等而死亡。
(8)病原诊断困难,病史、食剩肉类检查对于诊断有重要意义;肌肉活检(常取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在半数患者可获肯定的结果;免疫血清学检测有助诊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是重要的诊断参考依据之一。
(9)流行病学特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群体性、食源性。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人体寄生虫学-鞭虫-广州管圆-旋毛虫
2、病原学检查:病原检出率很低,仅为2.5%左右 3、免疫学检查及辅助检查:
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浑浊或乳白色,白细胞 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
六、流行与防治
流行:
管圆线虫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在台 湾、香港、广东、浙江、福建、海南、天津、黑龙江、 辽宁、湖南等地,呈散在分布。出现爆发流行的仅见 于温州市区,1997年在一次聚餐中105人因半生食福 寿螺而导致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中55人发病;同一 地点,1998年从一名2岁女孩脑积液中检出43条广州 管圆线虫第四期幼虫和1条发育期成虫。据调查,我国 大陆褐云玛瑙螺对管圆线虫幼虫的自然感染率为 29.7%和24.76%, 福寿螺为65.5%。
2、感染时期: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
三、致病与诊断
• 致病:肠粘膜损害,消化道症状 • 诊断:病原学检查 • 治疗:同蛔虫,但疗效较差。
一、寄生部位和所致疾病
成虫主要寄生于啮齿类动物的肺动脉内, 尤其是鼠类的肺部血管。
中间宿主:螺类或蛞蝓
人为其非正常宿主,幼虫可侵入人体引起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二、形态:
成虫细长,呈线状,雄虫小于雌虫, 尾端略向腹面弯曲,交合伞对称,呈肾形。 雌虫尾端呈斜锥形,子宫双管型,白色、 与充满血液的肠管缠绕成红、白相间的螺 旋纹,颇为醒目。
为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
二、形态
成虫:1、微小线状。雌虫长3-4mm 2、咽管长占体长1/2-1/3,咽管后段背侧有 杆状体 3、两性成虫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雌虫 直接产幼虫---新生蚴
幼虫:寄生于宿主横纹肌细胞内,形成幼虫囊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期 幼虫、成虫的分泌物、代谢物过敏反应 逆行性淋 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
• 慢性期 淋巴系统阻塞,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细胞增生
1. 象皮肿 2. 睾丸鞘膜积液 3. 乳糜尿、乳糜腹水 • 隐性丝虫病
阻塞性病变致病机制
淋巴系统阻塞 炎症反应
b . 新鲜血滴法
c. 浓集法
d. 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2 . 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
3 . 成虫检查法 a. 直接查虫法 b. 病理切片检查
• 免疫诊断
1 . 皮内实验
2 . 检测抗体
3. 检测抗原
流行 1. 地理分布
2. 流行环节及影响因素 a. 传染源:血液中带有微丝蚴的人(带虫者和病人) b. 传播媒介 班氏: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嗜人按蚊、中华按蚊 c. 易感人群
淋巴循环动力学发生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25
局部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管曲张或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 导致淋巴肿或淋巴积液
象皮肿 晚期丝虫病最常见的体征,多发生于下肢和阴囊
淋巴管阻塞→破裂→淋巴液积聚于皮下组织
淋巴液肿
26
淋巴液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皮肤和 皮下组织显著增厚、弹性消失、变粗、变硬
象皮肿
鞘膜积液 常见于班氏丝虫感染
中
蛞蝓
枢
人食入未熟的
虾 蜗牛 (含第Ⅲ期幼虫)
穿肠壁
神 经
螃蟹
随血流
系 统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 脑膜炎。 特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36
感染方式之一: 食生螺或未熟螺
因螺肉熟后,变得又老又硬, 不脆难咬,故饭店多炒半熟, 有的甚至还将螺片置冰块上 让食客生食,故极易感染
感染方式之二: 各种螺加工的食品
活组织检查:取腓肠肌压片 • 免疫诊断
1. 皮内实验 2. 查抗体等
流行与防治
• 保虫宿主多,幼虫囊包抵抗力较强,人们食肉习惯不良 •
• 流行与防治 • 保虫宿主多,幼虫囊包抵抗力较强,
人们食肉习惯不良
• 预防:加强肉检,改良食肉方法 • 治疗患者
丝 虫 filaria
虫种 班氏丝虫
马来丝虫 帝汶丝虫 盘尾丝虫 罗阿丝虫 链尾丝虫 常现丝虫 奥氏丝虫
防治 1. 防蚊灭蚊 2. 普查普治:将海群生放入食盐中
三、广州管圆线虫Leabharlann 1、成虫2.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终宿主:鼠类
(肺动脉分支内)
中间宿主:螺类
(褐云玛瑙螺、
转续宿主
福寿等)、蛞蝓
终宿主
转续宿主:黑眶
非
蟾蜍、虎皮蛙、 金线蛙和蜗牛、 鱼、虾、蟹等
正
常
中间宿主
宿 主
35
入侵途径:
螺
感染性幼虫
• 整个生活史都是寄生生活 • 成虫、幼虫可同时寄生在一个宿主 • 自然界中肉食性动物间的传播
致病
• 侵入期 1周±,消化道症状
• 幼虫移行期 2-3周,全身血管炎,水肿,肺炎,出血, 广泛性肌炎,运动、吞咽困难等或累及心脏
• 成囊期 轻者症状逐渐消失 重者可致命,死亡率较高
实验诊断 • 病原诊断
• 在人体内的发育
1 . 感染阶段及方式:丝状蚴经蚊叮咬
2 . 成虫寄生部位
班氏:主要寄生于深层淋巴系统
马来:
四肢浅层淋巴系统
• 微丝蚴夜现周期性及机理 1. 概念: 微丝蚴晚上出现 于外周血液中,
白天聚于肺血管中 2 . 时间:马来:20:00—4:00
班氏:22:00—2:00
白天
夜晚
致病
丝虫 filaria
寄生部位 淋巴系统
传播媒介
致病性
蚊 淋巴结淋巴管炎、鞘膜积液、
乳糜尿、象皮肿
淋巴系统
蚊 淋巴结淋巴管炎、象皮肿
淋巴系统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 胸腔、腹腔 腹腔
蚊 蚋 斑虻 库蠓 库蠓 库蠓
淋巴结淋巴管炎、象皮肿 皮肤结节、失明 皮肤肿块 常无致病性 无明显致病性 无明显致病性
一、形态
班氏丝虫微丝蚴 (244~296)×(5.3~7.0 )µm
体态柔和,弯曲较大
14
马来丝虫微丝蚴 (177~230)×(5~6)µm 体态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一、形态
班氏丝虫微丝蚴 头间隙:较短 体核:圆形,较小,大小均匀,排 列疏松,相互分离,清晰可数
马来丝虫微丝蚴
15
头间隙:较长 体核:卵圆形,排列紧密,大小 不等,常相互重叠,不易分清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生活史 在人体内的发育
活幼虫囊包
幼虫 成虫
脱囊在小肠内逸出,钻入肠粘膜 并发育,再回到肠腔发育
头端钻入肠粘膜,5~7天产幼虫
幼虫
进入血循环,到达横纹肌
幼虫囊包 1~2月成熟,6~7月钙化
• 虫体寄生部位 成虫:小肠 幼虫:横纹肌细胞
• 感染阶段及感染方式: 食入含活幼虫囊包的肉类(猪肉、野生动物等)
一、形态
班氏微丝蚴:无尾核。
16
马来微丝蚴:有尾核2个,前后 排列,尾核处角皮略膨大。
马来微丝蚴
班氏微丝蚴
二、生活史
成虫 雌雄
(卵胎生)
微丝蚴
淋巴 系统
人体
幼虫
蚊
18
丝状蚴
腊肠期幼虫
生活史 病人 蚊 正常人
• 在蚊体内的发育 微丝蚴 入蚊胃 腊肠蚴 胸肌内发育,蜕皮 丝状蚴 仅有形态变化,无数量增加
精索、睾丸淋巴结阻塞
淋巴液渗入鞘膜腔内
27
鞘膜积液、阴囊肿大
乳糜尿 由班氏丝虫所致
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受阻→腰 干淋巴压力增高
从小肠吸收的乳糜液经侧支流入肾淋巴管
28
经肾乳头黏膜破损处流入肾盂
乳糜随尿液排出→乳糜尿
实验诊断
• 病原诊断 取血时间22:00—2:00
1 . 血检微丝蚴
a . 厚血膜法
病人 蚊 正常人
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
细长如丝线,体表光滑
幼虫——微丝蚴
• 虫体细长,头钝圆,尾尖细, 外被有鞘膜
• 体核是虫种鉴定的依据 • 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 在虫体前端1/5处的无核区
为神经环 • 尾核有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