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第七章
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生产集中发展到跨部门集中,为巨型企业 的增长、垄断组织的扩大莫定了基础;出 现许多大型混合联合公司,表明垄断统治 的进一步加强。
政 治 经 济 学 第 七 章 垄 断 资 本 主 义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是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 (P.169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垄断组织的 主要形式,规模,生产和经营多样化) 二是金融资本的统治进一步增强;
统一价格的卡特尔;③规定生产规模的卡特尔。
特点:企业作为卡特尔成
员,在生产、商业和法
律上仍然保持独立性,
也就是各自保持其法人
资格,独立进行生产经 营,但必须遵守协议所 规定的内容。
政 治 经 济 学 第 七 章 垄 断 资 本 主 义 价格“卡特尔”
组织机构:卡特尔
成立时,一般签订书面
卡特尔常常是国际性的
断组织发展时期。19世纪最后30 年发生的技术革命,以及由此而引 起的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巨大发 展,为实现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奠 定了物质基础。
政 治 经 济 学 第 七 章 垄 断 资 本 主 义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统治最后形成时期。 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已发展成为全部经 济生活的基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主义。
三资本输出占据重要地位 ;(对国外进 行投资或贷款,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 形式: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 本输出)
四是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五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领土和新殖 民主义。(新的控制和掠夺方法,通 过贸易、投资、借款、技术合作、人 员交流等形式)
漫画:美国西岸铁路四 漫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巨头垄断市场
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垄断 是一种勾结、串谋行为。
政治经济学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 本章重点: •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经济实质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特点及其基本 形式 • 本章难点: •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到垄断资本 主义的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两重 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发展
• 资本主义自萌芽时期起,到现在已经经历了 大约500年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 • 1、资本原始积累时期(16世纪到18世纪); •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 纪末); •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 现在);
一、垄断的形成及其基本形式
1、垄断的定义:
是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 销售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极少数大资本家,为了 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得 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或联合。
垄断的形成: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 会形成垄断
垄断时期竞争的特点与自由竞争时期竞 争的特点的区别:
• 1、垄断时期参加竞争的主要是少数实力 雄厚的垄断组织,他们主宰着竞争的内容 和方向,并决定着竞争的结局。非垄断组 织在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 2、垄断时期竞争手段更为多样化,有经 济、政治、甚至暴力手段。 • 3、竞争变得更为剧烈,因此会产生更多 的矛盾。
战后新发展:1.实力增强2. 法人持股3. 网状控制
五、资本输出及战后新特点
概念:
指垄断资本向国外直接投资或提供贷款、输出生产资本或货 币资本的活动
必 要 性
1.国内垄断资本大量过剩,需要到国外寻求有利投资场所 2.为商品输出开路 3.加强对国外资源的控制和掠夺 4.争夺霸权地位
政治经济学第7章学习教案
政治经济学第7章学习教案第一节:概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与政治关系的学科。
本章将介绍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框架,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应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
第二节:主要内容1.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理论框架- 政治经济学对经济活动和政治关系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揭示其相互影响的本质。
- 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学科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2. 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应用-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包括政治经济学对国民经济总量和增长的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
- 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包括政治经济学对市场经济中个体行为和效果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3.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流派和学说- 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代表作品及其理论要点。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地位。
-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边际效用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教学目标1.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3. 理解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第四节: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学的定义、理论框架和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第五节: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介绍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
2.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深入理解政治经济学理论流派的不同观点。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学方法和应用的理解。
第六节: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考察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不同政治经济学流派的理解程度。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七章)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七章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7.1 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一、商业资本1、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商业资本(1)它是一种完全独立的资本(2)它产生和作用于简单商品经济和流通(3)它通过贱买贵卖来获取利润2、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的独立部分(1)定义: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
(2)图示:G —W ···P···W’—G’买卖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市场3、商业资本的产生原因(1)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商品资本作为资本循环中的一种职能形式,存在着由不同资本家来承担这一职能的可能(2)资本运动要求不同职能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因而商品资本有可能独立(3)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商品资本的独立成为必要二、商业资本的作用:1G—W···P···W’————G’2、专业化和规模化缩短了商品流通时间、节省了流通费用3、相对节省社会的流通资本量,间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4、有利于扩张市场,促进经营规模的扩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本积累[补充]商业资本的不利影响商业资本的存在,还有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消极方面。
当产业资本家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以后,商品并未最终进入消费领域,而是仍然停留在流通领域,有的商人还把商品囤积居奇或转手倒卖,因而形成虚假的市场需求,促使产业资本家更加盲目地扩大生产,从而导致生产和消费的脱节,加深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
当这个矛盾发展到异常尖锐的地步时,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7.2 商业利润一、商业利润的来源1、概念:商业资本在商品流通领域中获取的利润2、获取商业利润的途径:买卖差价3、商业利润的来源:(1)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是产业资本剩余价值链中的一环,其利润只可能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商品资本独立为商业资本,使产业资本能获取更多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家也愿意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二、商业利润的决定由上图可知:商业利润=产业利润=平均利润社会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资本总额(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三、商业利润的形成商品的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k + p + h[概念解释]商业资本家之所以能获得商业利润,其具体途径是由于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即通过价格差额,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政治经济学 第七章 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G—G`)
第七章 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第三节 借贷资本与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点 二、利息和利息率
61
三、商业信用及其特点 四、银行信用
五、股份公司与股票 六、证券交易与证券交易所
第三节 借贷资本与利息
二、利息和利息率
1、利息 2、利息率
62
3、影响利息率的因素 4、利息率趋向下降的原因
第三节 借贷资本与利息
成本价格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9
用K表示,公式:K=C+V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成本的经济意义
1、成本是资本家出售其商品的最低界限 10 2、成本的高低是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
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 11
生息 资本
来源不同
59
区别
贷款对象和借款目的不同
借贷资本 利息来源及体现关系不同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点
积累中折旧费
闲置待用流动资本 60
借贷资本
形成 来源 特点
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
1、商品的资本(资本商品)
性资2、和本所必循有要环权性和资周本转(提财供产了资可本能) 3、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七章
1
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第七章 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产业资本家和 2 商业资本家是如何参与剩余价值瓜分的;理解 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利润怎样转化为平 均利润,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掌握商业 资本的职能及流通费用的补偿。
政治经济学第7章
PPT文档演模板
政治经济学第7章
•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利润转化为 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所以 商品的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市场价格表现为社会生产价格的货币表 现。
政治经济学第7章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0
政治经济学第7章
*第七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掌握:三个转化、两个过程
剩余价值 利润
利润
平均利润
价值
生产价格
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商业利润、银 行利润。
PPT文档演模板
政治经济学第7章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政治经济学第7章
• 3.商业资本的作用(商业部门的作用)
•A
•A
•A
•A
•B
•B
•
•B
中
•C
•B
间
•C
商
•D
•D
•C
•E
•C
•E
PPT文档演模板
政治经济学第7章
*(二)商业利润的来源与实质
1.商业利润的来源 ★形式上:商业利润来自商品的销售价与出厂价的
差额。 ★本质上:商业利润真正源泉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
2.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根本原因: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时期 预付资本 C V C:V 剩余价值率 M 平均利润率
t1
400
200 200 1:1 100%
t2
900
600 300 2:1 100%
《政治经济学》第七章:资本社会化和垄断形成
第一节 资本社会化和垄断的形成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三节 例证分析
第一节 资本社会化和垄断的形成
一、生产与资本集中和垄断的形成 二、垄断的组织形式 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五、垄断统治下的竞争
一、生产与资本集中和垄断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1、自由竞争的含义 所谓自由竞争, 所谓自由竞争,就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为了争夺有利的生 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 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 2、自由竞争的特征 第一,竞争的主体是以分散的、生产经营规模不大的、 第一,竞争的主体是以分散的、生产经营规模不大的、单个 资本构成的个人业主制为主; 资本构成的个人业主制为主; 第二,各个竞争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自由竞争为基础, 第二,各个竞争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即生产 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在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 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在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除了土 地私有权外,没有人为的或自然的垄断障碍; 地私有权外,没有人为的或自然的垄断障碍; 第三,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改进技术、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 第三,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改进技术、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 增大利润; 增大利润; 第四,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 第四,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 来调节,资产阶级国家政府奉行“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来调节,资产阶级国家政府奉行“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的原则,一般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的原则,一般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1、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形式 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1)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2)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3)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当然, 当然,也还存在着非垄断企业之间 的自由竞争。 的自由竞争。
政治经济学 第七章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 价值额+一年中流动资 本周转的价值额 预付资本总额
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受到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的影响。一 般而言,固定资本占比越大,周转速度就会越慢。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四、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与途径
劳动期间与流通期间
劳动期间:制造产品所需要的连续工作日。 流通期间:主要是商品资本转变为货币资本的时间,不包括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以及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这是根据划分方式不同对资本类别进行的区分 根据生产资本价值的流通和周转方式的不同进行的区分,称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根据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进行的划分,被称为不变和可变资
本。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资本总和,即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周转公式:
n=U/u n代表年周转次数,U代表一年的时间,u代表周转一次的时间。 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的结构:影响周转速度的另一种因素。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所谓生产的资本结构就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所占的比例及大小。
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他们其价值 可以 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被逐步转移至产品中去。根据它们在流通与 周转中的这一特点,被命名为“固定资本”。
第七章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态 概念:生产领域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等。 资本运动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购买用于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A(劳动力)
G-W Pm(生产资料)
政治经济学第七章
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一、成本价格1.概念: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用K表示,公式:K=C+V商品价值转化为W=K+m2.意义: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竞争胜败的关键,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盈亏的界限。
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C与V的区别商品价值:W=V+c+m成本价格:K=C+V m剩余价值二、背景资料:马克思主义成本与西方成本的比较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十分强调,成本价格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成本价格同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按照全部的劳动耗费计量的,它包括物化劳动耗费c 和活劳动的耗费v+m。
它同商品的价值是完全一致的,即等于c+v+m。
成本价格同生产商品的实际的生产费用的差额是剩余价值或利润。
因此,成本价格是不包括利润的,利润是商品的销售价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
剔除资本的私有性质,生产成本概念对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也是同样适用的,也是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总和,表现为产品价值中的c+v。
2.西方经济学也十分注重对成本价格的研究。
但其成本价格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成本价格的。
在西方经济学中,成本价格通常被看作是企业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
正常利润作为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包括在成本价格之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西方经济学更关心的是相对于作为现实成本的会计成本来说的机会成本,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应该主要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
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 利润: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符号P,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m 转化为p,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3.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四、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1.利润率: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2.剩余价值率的公式:3. 利润率的公式:4.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关系联系: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量对比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本质,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可见,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是不同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瓜分剩 余价值的过程。
三、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土地归私人所有者占有,农业由资本家经营。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形成: •资本原始积累,即通过暴力手段掠夺土地,强制农业小生产者与土地 分离。在英国较为典型。 •封建地主经济通过改良方式,采用雇佣劳动,按照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改造地主庄园,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在自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基础上逐步发展成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重要影响 •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 •生产成本的高低, 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概念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但资本家只关心资本的投入 和产出, 剩余价值在资本家眼中被看作是由生产过程中所耗费 的全部资本的产物。 •当剩余价值不被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 而是被看做全部预付 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 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用p表示)。
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家要获得与产业资本家一样的平均利 润。
商业流通费用 商业流通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如商品
的保管费、运输费、包装费等, 这些费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 内的继续而产生的相关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即在商品变 为货币、货币变为商品的单纯的商品买卖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 如商店的簿记费、广告费、办公费、商业店员的工资等。
政治经济学第七章 社会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 问题
一、社会资本及其运动 二、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
三、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 品的实现。
一、社会资本及其运动
1、 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 个别资本——独立地进行循环周转运动的资本。 社会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 的总和。
“社会资本〞以外还有别的资本吗? 个别资本是怎样运动的?
社会总产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是社会总 商品。
因此,它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二、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部门的
分类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在价值形态上又称为社会总产值,可分 为三个组成局部:〔1〕生产资料旧价值的 转移C,〔2〕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新价值V, 〔3〕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新价值M。
在使用价值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 可分为两局部〔1〕生产资料,〔2〕消费 资料〔生活资料〕。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根本实现条件: Ⅰ〔V+M〕=Ⅱ C
2、由根本实现条件引申出的另两个实现条件: Ⅰ〔C+V+M〕=ⅠC+ⅡC Ⅰ〔C+V+M〕=Ⅰ〔V+M〕+Ⅱ〔V+M〕
第三节、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 条件
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Ⅰ〔V+M〕 〉Ⅱ C Ⅱ〔C+M-M/X〕 〉Ⅰ〔V+M/X〕
第四节、供求平衡与市场实现
一、供求平衡与不平衡 1 、供求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在货币和信用的条件下强化了供求
不一的可能性。 3、供求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
的。
第四节、供求平衡与市场实现
第四节、供求平衡与市场实现
第四节、供求平衡与市场实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7.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7.1.1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不得。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必须废除反映剥削关系的分配制度,确立按劳分配制度。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再次,劳动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7.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7.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特点第一,按劳分配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行,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实行。
第二,按劳分配不能按照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量来计量,只能按照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计量。
第三,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来实现。
7.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7.2.1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依据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方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按劳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通过市场来实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运行的自身规律又要求按照市场规则来对个人进行收入分配。
¨7.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除了存在按劳分配这个主体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入第,个体劳动收,即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
他们从事个体工商业、个体服务业以及农副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
现代政治经济学 第七章
第二节 市场体系和市场组织
一、市场体系的结构
二、市场组织
一 市场体系的结构
市场体系:是各种商品经济关系的具体体现和反
映,是各种市场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共生中 发展而成的有机统一体。 市场体系特征:
统一性、完整性、竞争性、开放性。
市场体系结构: 主体结构、客体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
案例分析 价格机制是市场若干机制中核心机制,它是价 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价格的变动 必然引起供求的变动,而供求的变动反过来又引 起价格升降。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拒绝增 产、中东等世界主要原油产区局势动荡、美国夏 季汽油消费高峰期来临,造成油价上升,而油价 上升又引起需求减少,油价下降这样一个过程足 以说明这样一条经济规律。 商品的需求是由商品的供给来满足,供给是生 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对 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或能够出售的能力。市 场的供给量除了取决于供给者生产能力,也取决 于卖者的数量,如果卖者数量增加,供给量也增 加。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和其供给量是同方面 变动。就国际石油而言,如果油价较高,石油生 产商的利润空间就大,因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就 高,提供的石油数量也高,反之亦然。
二、市场组织
1. 市场流通组织; 2. 市场管理组织; 3. 市场调节组织。
第三节 市场规则与交易费用
一、市场规则
二、交易费用
一
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就是国家凭借政权力量而按照市场运 行机制的客观要求,所制定的市场活动主体都必 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市场规则特点:
科学性、系统性、强制性、公平性、开放性
第七章 社会总资本运行中的市场
第一节 第二节 市场和市场机制 市场体系和市场组织
政治经济学第七章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讲述
2. 货币资本的国际化——借贷资本输出 ① 是指:资本家集团或资产阶级国家的政府,把货
币资本借给其他国家的政府、企业或银行
② 借贷资本大规模输出的表现 ● 战后,私人国际借贷资本迅速膨胀 ● 同时,国家资本也在大规模输出 ③ 国家资本输出的意义 ● 为私人资本输出开辟道路、直接带动商品输出 ● 为私人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创造安全可靠的环境 ● 更好地向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进行渗透
成果
4. 国家对整个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节 ① 财政政策 ● 财政收入政策——税收 ● 财政支出政策——社会福利开支;国防费
用;国债利息 ● 调节收入分配、经济结构 、社会总供求矛
盾
② 货币政策 ● 政府建立中央银行 减少或增加货币供
应量 利率升降 投资、储蓄的减少 或增加 社会总需求和社会再生产水平
向集中
﹡第二次产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的发展需 要巨额资本,从而加快了生产和资本 集中的程度
﹡经济危机造成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和被
大企业吞并,促进生产资本的集中和 垄断的形成
二、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社会化 1.生产的社会化及其基础
① 生产社会化的内容 ● 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 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 劳动 产品的社会化
一些最重要的指标 ● 计划的实施不是依靠行政命令或干预 ② “经济计划化”不能根除资本主义生产的 盲
目性和无政府状态 6. 制定、实施反垄断法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 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缓和经
济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秩 序、维护私人垄断资本的统治,并保证其 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间的国际经济矛盾
二、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1. 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 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更加尖锐 3. 助长了国民经济军事化 4. 使发达国家相互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答案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⒈解释下列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特指中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阶段。
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已占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必须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公有制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非公有制形式:即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中共“十六大”在总结“十五大”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发展,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供了根据。
公平与效率:公平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效率指在资源有效配置前提下经济效率的较高增长,也就是投入与产出比率的较快提高。
科学地界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按照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⒉我国为什么必须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和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要素贡献分配
1.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必要性 (1)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要求。 (2)是生产要素的作用决定的。 (3)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实现形式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很多,主要有资本要 素参与分配的利息、股息、利润,土地等要素参与 分配的租金,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技术转让费和技 术贡献报酬等。
(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 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 距的历史阶段。
(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三大曾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 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 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也就是说, 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情;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这也是国情。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 来认识和把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
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第一,对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是没收的办法 第二,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的是和平赎买的办法 第三,对农业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所有制经济采
取的是合作化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社会生产总过程第七章国民收入的分配第一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范畴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世界上曾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material product system);另一种是“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简称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两大体系产生的现实经济基础不同。
MPS产生于计划经济土壤,SNA产生于市场经济土壤。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MPS核算范围过窄,核算范围限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物质性服务比如交通运输和商业,即不包括非物质性服务, 比如医疗养老、金融保险、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服务等。
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体规模。
MPS侧重于生产环节的核算,侧重于国内经济活动的核算,对资金运动状况,对分配和使用状况、对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不力,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中宏观经济管理对核算的要求。
MPS体系的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
SNA体系的核心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
二、MPS中的国民收入国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净产品。
实物形式: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的生产资料。
即物质生产部门当年新创造的全部消费资料和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
价值形式:物质生产部门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V+m 即:社会总产值—C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以货币表现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之和,也称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值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
三、SNA 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实物形式:物质资料、劳务价值形式:物质生产部门的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折旧+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净收益+固定资产折旧价值构成:C2+V+m计算的部门:除狭义国民收入涉及到的物质生产部门外,还包括服务业、公用事业、金融业、科教文卫、国家机关、国防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国民生产总值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增加值(收入),相对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
四、SNA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或地区)领土上,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包括外国公民(居民)在本国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增加值(收入)。
GNP和GDP相同点(1)GDP、GNP只包括最终产品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
最终产品:是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2)计入GDP、GNP的最终产品中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非生产性劳务。
(3)GNP、GDP中包含折旧费。
折旧是对原有固定资本存量消耗的补偿。
折旧可以反映固定资本的更新速度,国民生产总值中包含折旧费,可以反映技术进步的程度。
(4)计入一定时期的GNP、GDP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必须是该期所生产的。
GNP和GDP的联系GNP=GDP+ 本国公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或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或收入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或收入即GDP=GNP —国外要素净收入GNP与GDP的区别GNP以公民为原则来计算,GDP以国土为原则计算。
五、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1、生产法(部门法)从生产角度考察,GDP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在计算各行业的GDP时,应采用增值法。
一个企业的增值是该企业销售产品所得收益和它为了使用别的企业的产品作为中间产品而支付的款项之间的差额。
计算公式: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增值的总和=农业和采矿业的增值+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增值+交通和公用事业、批发和零售商业、金融保险和不动产、劳务、政府的增值2、支出法(最终产品法)从使用角度考察,GDP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厂商、政府和国外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额。
按市场价格计算。
其计算公式:GDP=C+I+G+(X-M)3、收入法从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创造收入的角度计算GDP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为:GDP(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为什么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包括这部分转移价值,是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是从固定资产中游离出来作为折旧进入成本的,记入成本中的折旧也作为折旧基金被提出来用于新的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企业的资金循环运动,而不是像其他成本一样消耗完毕,从这个角度讲,它类似于作为增加值的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
生产税净额:是指各部门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部门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
一是销售税金,二是进成本的税,指国家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活动而征收的税金。
三是各种附加和规费。
生产补贴是政府为控制价格又要扶持生产而支付给某些部门的补贴,包括粮食企业的价格补贴和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等。
相当于负税。
六、实际GDP和名义GDP名义GDP是指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引起名义GDP变化的有两个因素:(1)商品和劳务实际产出量的变化;(2)市场价格的变化。
实际GDP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GDP指标的缺陷及其校正(1)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效率和社会成本。
(2)GDP不能反映环境污染和生态状况。
(3)GDP不能全面地反映整体经济活动。
(4)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世界银行于1997年提出用绿色GDP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真实国民财富。
绿色GDP:是指名义GDP中扣除各种自然资本消耗之后,再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
绿色GDP可用下式表示:绿色GDP=GDP-GDP1-GDP2-GDP3七、国民净产值NN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新创造的价值。
它表示经济社会在补偿了固定资本存量损耗以后所生产的净产品总值。
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净值。
NNP=GNP—折旧=工资+间接税净额+利息+利润+地租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八、SNA中的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才能、土地等)通过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实际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的总和。
计算国民收入时为何要减去间接税净额国民生产净值是根据购买者支付的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则应反映企业真正的收入。
企业把间接税的支出附加在成本之上,在产品销售中转移出去,消费者购买时的支付价格包含了间接税。
间接税虽由企业交纳,但并不由企业负担。
此外,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可以视为负税,从间接税中扣除。
国民收入的增长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国民消费水平的决定因素,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
按人均计算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第二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实际上包含三个主要层次,即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其中再分配过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步骤、方面或层次。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领域: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中、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的。
(针对广义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为例(一)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国有企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为三个部分:1、以税金(间接税)和利润的形式按承包的数额,按期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2、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归企业用于发展企业生产,举办集体福利和职工奖励;3、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作为职工的劳动收入。
(二)在实行股份制的国有企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为四个部分:1、以税金的形式,按规定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2、按公司章程规定提留各种公积金、公益金,用于生产经营发展、职工福利和储备;3、作为分红基金,由公司按股份投资比例进行分红;4、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作为职工的劳动收入。
(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1、以税金形式上交国家,作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2、以合作事业基金形式上交主管部门和集资单位,用于发展本部门和本集资单位的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事业;3、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和奖励职工等;4、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个人,用于满足其生活需要。
(四)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本上是实行家庭承包制。
农民承包集体土地发展农业生产所创造的产品,以承包户为单位进行初次分配。
1、承包户按期限按承包合同预先确定的国家税金和集体提留数额上缴给国家和集体。
2、剩余下的部分全部归自己所有。
(五)个体经济所创造的国民收入:1、以税金形式上交国家,剩下的归自己所有。
2、一部分用来满足家庭消费需要,另一部分作为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
(六)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私营企业,它们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1、以税金形式上交国家;2、以工资形式作为雇工的劳动报酬;3、剩下的是企业主的利润,归企业主所有。
(七)在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中,在上缴各种税金和支付雇工的工资后,余下的利润归中外企业主所得。
经初次分配,国民收入NI分为三种原始收入①政府收入:税收以及凭国有产权获得的收入如企业上交利润、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即财政收入;②企业收入:企业利润=销售收入—成本—税收—上交利润。
企业利润+政府补贴(再分配时获得)=企业可支配收入企业可支配收入又分为三块:扩大再生产基金,福利基金,(发给职工的)奖励基金。
③个人收入:个人提供劳动、其他生产要素而以工资、利息、利润、经营所得等其他劳动报酬形式形成的收入。
个人收入+由政府或企业获得的转移支付(再分配中)=个人可支配收入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一)进行再分配的必要性①是实现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
政府需要保卫国家,维持社会秩序,提供各种公共产品,这些活动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必须通过再分配来提供资金支持。
②是政府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需要。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再分配、调控总需求,使经济平稳运行。
③是发展基础产业、薄弱环节和落后地区的需求,通过再分配,对这些部门和地区直接投资,使社会生产力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
④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这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实现。
⑤是调节个人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维持社会公平的需要(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强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