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实践经验源远流长,已经在人类健康保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涵盖了人体内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疾病治疗方法。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受到外界寒冷和风寒的侵袭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和咳嗽等。

中医治疗感冒的主要原则是调整气血平衡,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麻黄、石膏和桂枝等,这些中药能够祛风寒、解表散邪,帮助身体恢复正常。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征是血压持续升高。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针刺、中药调理和饮食控制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山楂和龙胆草等,这些中药能够活血化瘀、降血压,减轻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3. 心神不宁心神不宁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失眠和抑郁等。

中医认为心神不宁是由于心脏气血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心神不宁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和草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川芎和茯苓等,这些中药能够调和气血、平抑情绪,帮助心神恢复平衡。

4. 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和肿胀。

中医认为风湿病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和中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乌和乳香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风湿病患者的症状。

总之,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一些常见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内科强调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通过针灸、推拿和中药调理等方法,有效缓解了许多慢性疾病的症状和痛苦。

然而,中医治疗仍然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该及时就诊,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许多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内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内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内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了"以人为本、以整体为重"的理念,注重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和治疗。

在内科常见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疗法独具优势,可以发挥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内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在中医药中被归为“风寒”、“风热”等类型。

中医治疗感冒主要采用中药汤剂,如麻黄汤、银翘散等;同时也可以采用针灸疗法,在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二、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胃炎以调整胃的“脾胃”功能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此外,中医还会指导患者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等。

三、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与肝火上升、气虚血瘀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从调节肝火、补益气血入手。

常用的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养心安神汤等。

另外,中医也会推荐适当的运动和调整饮食,以控制血压。

四、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浓度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肾虚、脾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以调理脾肾为主,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此外,中医还会尽量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并建议患者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五、心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心脏病是一类心脏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心脏病主要与心火旺盛、气滞血瘀等有关。

中医治疗心脏病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常见的中药方剂有大青龙汤、通心络胶囊等。

此外,中医还会建议患者适当调整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心脏康复。

六、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法肝炎是一类以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疾病,中医认为肝炎主要与肝郁、湿热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肝炎主要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为主,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调胆汤、柴胡疏肝汤等。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许多在特定病种诊疗方面的优势。

以下是一些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及其优势。

1.感冒:中医常用的治疗感冒的方案为“清热解毒,解表散寒”。

中药中常用的药物有薄荷、连翘、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材。

相比西医常用的抗生素等药物,中医用药不会对肠道菌群造成太大的伤害,而且可以提高机体的自身免疫能力,减少感冒的发作次数。

2.高血压: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案为“平肝降压,调理气血”。

中医强调通过调理肝脏功能和气血的运行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降压的黄柏、丹参等。

与西医药物相比,中药疗效较温和,没有明显的副作用,特别适合长期服用。

3.糖尿病: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案为“清热补肾,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是肾功能受损和脾胃功能紊乱所致。

中医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等。

与西医药物相比,中药能够改善体内的微循环,增强组织的代谢能力,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4.颈椎病: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案为“活血化瘀,通经络”。

中医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等。

中医强调通过活血化瘀,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炎症反应,达到缓解颈椎病症状的目的。

相比西医的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中医能够减少病人的痛苦和康复时间。

5.高血脂:中医治疗高血脂的方案为“祛湿化痰,通经络”。

中医认为高血脂主要是湿气内停和经络阻滞所致。

常用的中药有薏苡仁、麦冬等。

相比西医常用的降血脂药物,中医药物具有调理全身气血的功能,能够调整机体的代谢功能,从根本上调理高血脂患者的体质。

总的来说,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调理:中医强调以调理整体为主,通过调整机体的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自身调节功能,使病人不易复发。

2.个体差异:中医强调因人而异,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中医注重通过望、闻、问、切等病史和身体的细节观察来进行诊断,能够找到病人的病情所在,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

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

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本文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引言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的医疗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中医药诊疗中,对于常见病的诊治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论。

本文将介绍常见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在中医药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感冒的中医药诊治感冒是人们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打喷嚏等病症。

在中医药领域,感冒主要归属于外感风寒或外感风热。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多见于寒冷的季节,表现为恶寒、寒战、鼻塞、流清鼻涕等病症。

治疗可选用温散风寒的中药,如麻黄、桂枝等,配适宜当的穴位刺激。

•风热感冒:风热感冒多见于炎热季节,表现为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病症,痰色较黄。

治疗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银翘、连翘等,同时也可以采取适当的穴位刺激。

二、消化不良的中医药诊治消化不良是指食物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常见的有胃胀、腹胀、恶心等。

在中医药中,消化不良主要从脾胃功能失调的角度进行诊治。

•脾虚型消化不良:脾虚型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大便稀溏等病症。

治疗可选用健脾益气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同时也可选用适当的穴位刺激。

•胃寒型消化不良:胃寒型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胃脘冷痛、恶心、呕吐等病症。

治疗可选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干姜、熟附子等,配适宜当的穴位刺激。

三、头痛的中医药诊治头痛是人们常见的病症之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在中医药中,头痛主要根据其病因进行诊断与治疗。

•肝火上扰型头痛:肝火上扰型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目胀痛、失眠、情绪烦躁等病症。

治疗可选用清肝泻火的中药,如龙胆草、柴胡等,同时也可以采取适当的穴位刺激。

•气滞血瘀型头痛:气滞血瘀型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固定、舌质紫暗等病症。

治疗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当归等,配适宜当的穴位刺激。

结论中医药在常见病的诊治中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对于感冒、消化不良和头痛等常见病,中医药提供了丰富的中药和穴位治疗选择。

然而,在进行中医药治疗前,还需要患者进行全面的中医体质辨识,以确定最正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药综合常见病辩证论治表

中药综合常见病辩证论治表
健脾丸
开胃健脾丸
涩肠泻散
脾肾阳虚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温肾健脾
固涩止泻
四神丸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
四神丸
固本益肠丸
八、便秘★★★★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热结肠胃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口苦;舌红苔黄腻或燥裂,脉滑数或弦数;
温胃舒胶囊
黄芪健胃膏
小建中颗粒
七、泄泻★★★★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食伤肠胃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喛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消食导滞
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莱菔子、陈皮、连翘
保和丸
加味保和丸
湿热内蕴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黄,烦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逍遥丸
阴血亏虚
不寐,健忘,心悸怔松,虚烦不安,甚则盗汗,梦遗等;舌偏淡,苔薄少,脉细或细数;
滋阴养血
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丸
养血安神丸
心脾两虚
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健脾养心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炒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清热利湿
排石通淋
石韦散石韦、滑石、车前子、冬葵子、瞿麦
排石颗粒
石淋通片
复方金钱草颗粒
劳淋
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病程缠绵,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

46种常见病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46种常见病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46种常见病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汇集1:慢性乳腺增:大黄,芒硝,乳香,没药各3克,消炎痛6片。

湿帖痛点。

2:治早泄:取吴茱萸,五倍子各等份研末,用陈醋调糊,睡前贴脐部,7一l4天即有明显疗效。

3:发烧退热方:急治标、缓治本、先退热、后治病:三棱针点刺大椎穴、药方:柴胡、黄芪、薄荷、葛根、生石膏,等份蜂蜜调和备用。

每次取适量的药物加到湿贴上,湿贴。

20分钟退热,持续24小时不复发。

4: 口腔溃疡:黄连3g 大黄3g 芒硝 3g吴芋3g 胆南星3g,醋调湿贴双涌泉。

甲硝唑针剂嗽口.5:脚后跟疼的病人,一贴见效:红花,川芎各4克,冰片少许,消炎痛12片,六味地黄丸二十柆,湿帖。

6:尿床:五味子,五陪子,菟丝子,益智仁,炙麻黄各3克,贴神阙穴。

7:化脓感染伤口:开始用干贴先把伤口内的脓拔干净,下来用苯妥英钠加干贴,再用去腐生肌散+干贴。

8: 卵巢囊肿:大黄,芒硝,川芎,乳香,没药各3克,三七,消炎痛各8片。

贴神阙或关元穴。

9:慢性咽炎:用药六神丸,黄连,冰片,地米,清开灵贴两贴明显见效。

天突穴。

10: 骨折后遗症:芒硝.牛膝.续断,生川乌各3克+创愈散.湿帖患处。

11:骨质增生:抗骨增生片5片,根痛平5片,尼美舒利或消炎痛酌情添加。

12: 卵巢囊肿就用基础方:消炎痛6片,当归,川芎,大黄,芒硝,乳没各3g,贴神阙或关元穴,缓释液调和或加香油13:小儿感冒腹泻:中药粉茯苓,白术,肉桂,黄芩各1克+B12,复合B,鞣酸蛋白粉,缓释液不够加香油14胃胀不想吃饭:消胀片,西沙比利B12 ,B1,COB,颠茄片6片,香附3克,丁香2克调和湿贴或用正气口服液湿贴。

15:疖子,痈用药:青黛2克,大黄,川穹,芒硝各3克,冰片两贴见效.16: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腿麻:布洛芬,舒筋活血片,消炎痛,川芎,丹参,小茴香个3克加消肿止痛液湿帖。

17剖宫产后:肉桂、吴茱萸、当归、干姜、艾叶、元胡、沉香、香附、小苘香.各2克贴肚脐。

妙用黄柏治疗种常见疾病

妙用黄柏治疗种常见疾病

妙用黄柏治疗种常见疾病黄柏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单萜类化合物和鞣质等。

黄柏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收敛和止血的功效,对一些常见的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 消化系统疾病黄柏可以用来治疗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疾病。

黄柏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炎和胃溃疡症状。

同时,黄柏还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肠道的吸收能力,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

2. 泌尿系统疾病黄柏可以用来治疗膀胱炎、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

黄柏中的化合物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同时,黄柏还可以促进尿液排出,增强肾脏的排毒功能,缓解尿频、尿急等症状。

3. 皮肤疾病黄柏可以用来治疗湿疹、痤疮等皮肤疾病。

黄柏含有鞣质,可以收敛皮肤,减少皮肤分泌的油脂和汗液。

同时,黄柏还可以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减少感染的发生。

此外,黄柏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免疫力,促进皮肤的愈合和修复。

4. 呼吸系统疾病黄柏可以用来治疗支气管炎、咽喉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黄柏中的化合物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喉咙疼痛和咳嗽等症状。

同时,黄柏还可以促进呼吸道黏膜的修复,缓解气道狭窄,增强呼吸道的免疫力。

黄柏具有多种治疗功效,但也需要注意其用法用量。

黄柏不宜与一些药物一起使用,如苯唑环酸类、利福平等抗生素,以免影响药效。

此外,使用黄柏需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黄柏具有多种治疗功效,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皮肤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但需要注意其用法和用量,避免不良反应。

在使用黄柏治疗疾病时,应遵循中医理论,结合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见病中医治疗ppt课件

常见病中医治疗ppt课件
3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气虚感冒 暑湿感冒
主要症状 鼻塞、时流清涕、痰清稀色白
发热、咽喉疼痛、痰黄黏稠 年老或体虚、恶风寒或发热、倦怠无力 发热恶风、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见于夏季
4
二、单方验方 1、姜葱糖水 生姜10-30克,将其捣烂,加适量红糖、葱白2段,水煎煮,趁热服,服后
7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风寒咳嗽 风热咳嗽 燥热咳嗽 痰湿阻肺
主要症状 咳嗽新起,痰稀色白 咳嗽新起,痰稠色黄 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 久咳痰多色白,或兼见食少脘满,大便时溏
8
二、单方验方 1、黄芩汤
黄芩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风热咳嗽。 2、桑叶煎
嫩桑叶30—6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燥热咳嗽。 3、百合款冬花饮
18
泄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腹泻,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疾病。临床以排便 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 邪内盛或肝郁乘脾,肾阳虚衰,导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所致。本病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19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2
感冒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临 床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 当气候变化时。人体内外功能不能适应,风邪或时行疫毒 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此病全年 都可以发生,尤其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
12
二、单方验方 1、钩藤汤
钩藤30g,水煎,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可清热平肝,熄风定眩。治疗肝 阳上亢型眩晕,本品不宜久煎。 2、黄芪饮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中医内科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了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与治疗。

在中医内科领域中,有一些常见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内科学。

1. 心脏病:心脏病是一种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中医治疗心脏病主要通过草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例如,丹参、山楂和郁金等草药被广泛用于改善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

针灸疗法则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心脏功能。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时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病等并发症。

中医内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和调整饮食习惯。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降低血压,中药如黄芪、天麻和山楂则可以帮助稳定血压。

此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低盐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3.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疾病,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调整饮食习惯。

中药如五味子、苦瓜和黄芪被广泛应用于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水平。

针灸可以刺激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低糖饮食和适量运动对于控制糖尿病也很重要。

4. 肺病:中医内科肺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治疗肺病常用的方法是中药治疗和推拿按摩。

中药如杏仁、百合和连翘等被广泛应用于改善肺部功能和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

推拿按摩则可以通过刺激肺经、活血化痰来改善呼吸系统状况。

5.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和胆结石等常见且困扰人们的问题。

中医内科治疗这些疾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穴位按摩。

中药如陈皮、山楂和白扁豆被广泛用于改善胃部炎症和消化问题。

穴位按摩则可以刺激胃脾经、调节胃肠功能。

以上只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许多其它疾病需要相应的治疗。

中医内科在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辨证施治,不同病症采用不同的草药组合或针灸技术。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其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对于儿科常见病,中医药治疗在疾病预防和康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其功效。

一、感冒感冒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治疗感冒一般采用中药汤剂,例如麻黄汤和银翘散等。

麻黄汤是一种发汗解表的中草药,能够有效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

银翘散则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体温偏高、咳嗽、喉咙红肿等症状。

二、腹泻腹泻在儿童中常见且多发。

中医药治疗腹泻主要采用中药合剂,如黄连解毒片和板蓝根等。

黄连解毒片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泻的作用,适用于清热解毒,止泻的情况。

板蓝根则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对于腹泻伴有发热、大便黏液血丝等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三、咳嗽儿童咳嗽分为湿咳和干咳,中医药治疗儿童咳嗽主要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药物。

湿咳主要以祛湿化痰为主,采用川贝母和百部等中药。

川贝母具有润肺止咳、化痰散结的功效,适用于咳嗽有痰、痰黄稠等症状。

百部能够利水化痰,适用于咳嗽痰多、口渴喝水多的情况。

干咳主要以清肺止咳为主,采用玉竹和葶苈子等草药。

玉竹具有润肺止咳、养阴生津的作用,适用于咳嗽干燥、咽干口渴等症状。

葶苈子能够清热润肺,对于干咳少痰、咽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四、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消化不良主要采用健脾和胃的中药。

比如六君子汤是一种健脾和胃的草药配方,适用于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除了以上介绍的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外,中医药还可以用于预防儿童常见病的发生。

例如,在冬季季节,中医药可用于增强儿童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草药如黄芪、人参等被广泛用于这方面。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儿科常见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不仅可以缓解症状,恢复健康,还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病情复发。

然而,中医药治疗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每个病例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中药治疗内科常见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中药治疗内科常见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中药治疗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运用中药来治疗各种内科常见疾病,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和舌象等进行辨证论治,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人体内部的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疾病。

内科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胃脘痛、便秘、失眠等,虽然症状各异,但都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恢复人体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感冒为例,中医将其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类型。

对于风寒感冒,常见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等。

治疗时通常会选用具有辛温解表作用的中药,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则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紫苏叶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这些中药相互配合,可以驱散风寒之邪,缓解感冒症状。

风热感冒则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咽喉肿痛、咳嗽等。

治疗时多选用辛凉解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

金银花和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薄荷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它们共同作用,能清除风热之邪,使身体恢复健康。

咳嗽也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之分。

外感咳嗽多因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肺系所致;内伤咳嗽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引起。

对于外感咳嗽中的风寒咳嗽,常用中药有杏仁、桔梗、紫菀等。

杏仁能止咳平喘;桔梗宣肺祛痰;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而对于肺热咳嗽,可能会用到黄芩、鱼腥草、桑白皮等中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通过合理搭配这些中药,可以有效地缓解咳嗽症状。

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常见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

对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白术、干姜、附子等。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侵袭机体引起的,通常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发热等症状。

针对感冒,中医常采用以下诊疗方案:1.方剂治疗:常用的治疗感冒的中药方剂有葛根汤、麻黄汤等,这些方剂具有发汗解表、祛风解表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寒邪,缓解症状。

2.针灸治疗: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轻症状,并促进疾病的康复。

二、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哮喘、支气管炎、感冒等疾病。

中医认为咳嗽多是由于风寒或痰热等因素引起的,常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症状。

中医诊疗方案包括:1.方剂治疗:常用的治疗咳嗽的中药方剂有川贝清肺汤、板蓝根颗粒等,这些方剂具有祛痰、平喘、止咳的作用,可以缓解咳嗽症状。

2.推拿治疗:推拿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按摩胸部,调节呼吸道肌肉的张力,改善气道通畅度,减轻咳嗽。

三、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类常见病,常见症状包括胃胀、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等。

中医认为消化不良主要是脾胃失调引起的,诊疗方案有:1.方剂治疗:常用的治疗消化不良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这些方剂具有健脾和胃、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

2.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根据个人饮食习惯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合的食物,如姜汤、八宝粥等,有助于促进消化。

四、失眠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常见于情绪紧张、压力过大等情况下。

中医认为失眠主要是心神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诊疗方案包括:1.方剂治疗:常用的治疗失眠的中药方剂有安神补心汤、天麻钩藤饮等,这些方剂具有安神、养血、调理心脏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2.睡前调理: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兴奋,适当进行放松活动,如按摩、泡脚等,有助于调整心身状态,促进入睡。

五、湿疹湿疹是一种皮肤病,多由湿热、风邪、虚火等因素引起,常见症状包括皮肤潮红、瘙痒等。

中医诊疗方案包括:1.方剂治疗:常用的治疗湿疹的中药方剂有龙胆泻肝汤、阿魏酸降脂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湿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湿疹症状。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内科常见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诊疗方案注重以人为本,综合治疗,达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感冒感冒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中医诊疗方案注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在感冒初期,中医推荐使用葱姜,生姜煮酒,“葱姜酒”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寒热症状。

同时,中医强调合理饮食,多喝温热的汤水,如生姜红糖水,石榴皮水等,有助于疏风散寒,缓解症状。

另外,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葛根、连翘、板蓝根等,这些药物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感冒症状。

二、胃炎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中医诊疗方案注重调整人体的脾胃功能,达到舒缓症状的目的。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粥等。

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半夏、白术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健脾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炎的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心理调节,推荐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烦躁和情绪波动,以促进胃的康复。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疾病,常常伴随多种并发症,中医诊疗方案强调整体调理,减少发作次数和损害。

中医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推荐降低盐分的摄入量,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同时注重血液流通畅通。

中医推荐使用中药治疗,如天花粉、蒲公英、丹参等,这些药物有活血化瘀、降血压的作用,可以帮助控制高血压的进展。

此外,中医还主张运动,推荐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四、糖尿病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诊疗方案强调脾胃调理,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推荐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治疗,如苦瓜、金钱草、黑豆等,这些药物有清热燥湿、降血糖的作用,可以帮助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在内科常见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常见病对症常用中药

常见病对症常用中药

常见病对症常用中药失眠常用药:红枣、灵芝,桑葚、百合、龟板杜仲、菊花、竹茹、远志、枸杞子太子参、酸枣仁、合欢皮、五味子莲子心、决明子、灯心草、何首乌、桂圆肉高血脂常用药:人参、茯苓、牛膝、丹参、红花桑叶、山药、桑葚、玉竹、杜仲葛根、绿豆、山楂、决明子、金银衣薏苡仁、荔枝核、山茱萸、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驱虫常用药:槟榔、芦荟、乌梅、川棟子、使君子糖尿病常用药:石斛、玉竹、菊花、葛根、栀子生地、茅根、槐花、荸荠、麦门冬咽痛常用药:甘草、沙参、薄荷、菊花、桔梗、麦门冬慢性肝炎常用药:钩藤、天麻、防风郁金、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板蓝根、羚羊角桑寄生、五加皮、山茱萸、沙苑子咳嗽常用药:山药、甘草、阿胶、沙参、玉竹、百合、海马,虫草、蛤蚧、知母、厚朴桔梗、川贝、竹茹、杏仁,太子参、西洋参、麦门冬、女贞子哮喘常用药:石斛、虫草、蛤蚧、麻黄、知母厚朴、苏子、川贝竹茹、杏仁、橘店、佛手、干姜、枇杷叶、桑白皮款冬花、补骨脂、麦门冬贫血常用药:党参、红枣、灵芝、当归、阿胶熟地白芍、桑葚、鹿茸、锁阳、人参血藤、枸杞子、桂圆肉、何首乌赤小豆、三七鸡、玫瑰花、桑寄生痛经常用药:红枣,当归,白芍,桑葚,柴胡、赤苟、艾叶、川芎、丹参、红花、郁金牛膝、香附、肉桂、胡椒、玫瑰花、月季花、益母草、鸡血藤牙痛常用药:薄荷、砂仁、沙参呕吐常用药:生姜、薯香、厚朴、半夏、橘皮、丁香痔疮常用药:白芷、薄荷、葛根、黄柏、连翘白及、地榆、郁金、鱼腥草、川棟子发热常用药:玉竹、生姜、薄荷、桑叶、菊花柴胡、知母、栀子、芦根、绿豆、青蒿、紫苏叶、夏枯草决明子、蒲公英鱼腥草、马齿苋、板蓝根、地骨皮水肿常用药:桑叶、绿豆、茯苓、木瓜、马齿苋、薏苡仁、赤小豆感冒常用药:党参,桑葚,沙参,生姜,防风葱白、薄荷、桑叶、菊花、柴胡芦根、绿豆,霍香,苏子,紫苏叶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鱼腥草腹胀常用药:紫苏、厚朴、香附、川棟子、益智仁、肉豆蔻、山楂、麦芽腹泻常用药:灵芝、沙参、葛根、黄芩、黄连苦参、霍香、砂仁、厚朴、山楂肉桂、莲子、乌梅、芡实、益智仁、肉豆蔻、马齿苋盗汗常用药:甘龟板、防风、桑叶、三七、川贝鸡内金、太子参、桂圆肉、淫羊霍胃痛常用药:知母、芦根、砂仁、川贝、橘皮佛手、肉桂、枇杷叶、玫瑰花、小茴香、山茱萸、肉豆蔻健忘常用药:龟板、防风、鸡血藤高血压常用药:黄芪、红枣、桑葚、杜仲、桑叶菊花、葛根、栀子、生地、槐花、牛膝、黑芝麻、西洋参、薏苡仁、玉米须、夏枯草、决明子口腔溃疡常用药:沙参、杜仲、菊花、金银花、马齿苋风湿痹痛常用药:苍竹、独活、防己、木瓜、接骨木、桑寄生、五加皮慢性鼻炎常用药:生姜、白芷、决明子肾炎常用药:木瓜、太子参、补骨脂心悸常用药:党参、灵芝、桑葚、玉竹、龟板莲子、太子参、枸杞子、桂圆肉肥胖常用药:荷叶、蜂蜜、何首乌、赤小豆。

常见病验方选编

常见病验方选编

常见病验方选编常见病验方选编引言: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悠久、疗效显著、用药安全等优点。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病的验方,以供临床参考。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等。

以下是两个常用的验方:1. 麻黄汤麻黄汤是治疗感冒最常用的方剂之一,由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组成。

此方剂能够祛风解表,宣肺散寒,适用于感冒初起时出现发热、头身骨节酸疼等症。

2. 桑菊饮桑菊饮是由桑叶和菊花组成的方剂,能够清肺解毒,凉血降火。

适用于感冒后期或者因风寒引起的咳嗽、喉痛等症状。

二、咳嗽咳嗽是由于呼吸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分为干咳和湿咳。

以下是两个常用的验方:1. 杏仁膏杏仁膏是由杏仁、百合、麦冬等组成,能够润肺止咳,适用于干性咳嗽。

2. 橘红丸橘红丸是由桔梗、半夏、生姜等组成,能够化痰止咳,适用于湿性咳嗽。

三、便秘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困难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包括饮食习惯不良、缺乏运动等。

以下是两个常用的验方:1.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是由芒硝、大黄等组成,能够通大肠气道,适用于便秘程度较重者。

2. 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是由甘草、枳壳等组成,能够滋润肠道,适用于便秘程度较轻者。

四、失眠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睡眠质量不佳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包括精神紧张、环境噪音等。

以下是两个常用的验方:1. 安神定志丸安神定志丸是由黄连、茯苓等组成,能够镇静安神,适用于精神紧张引起的失眠。

2. 夜光丸夜光丸是由夜光果、枸杞子等组成,能够滋补肝肾,调节睡眠,适用于因体虚引起的失眠。

五、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期间或前后出现下腹部剧烈疼痛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和疾病因素。

以下是两个常用的验方:1.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汤是由当归、生姜和羊肉组成,能够温经散寒,适用于寒性痛经。

2. 逍遥散逍遥散是由白芍、茯苓、陈皮等组成,能够调和气血,适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

中药偏方验方治疗常见病-精选文档

中药偏方验方治疗常见病-精选文档

中药偏方验方治疗常见病1 中药外敷治疗肩周炎肩周炎是肩周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活动受限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病。

以中老年人特别以老年女性多发此病。

下面是一种用中药治疗的简易疗法:川乌100g、草乌100g、白芷100g、樟脑90g,共研成细末后装瓶备用。

使用时根据疼痛部位的大小取药粉50g,用食醋和蜂蜜调成糊状,外敷于肩部疼痛点,药厚约0.5cm左右,外用纱布固定,并以热水袋外敷30min,每日1次,连用15d。

2 韭菜治疗跌打肿痛在一些缺医少药、离医院远的地方跌打、肿痛可用韭菜250g、生姜100g、葱白50g共捣烂加酒炒热后敷患处有较好效果。

3 中药治疗小儿腹泻地锦草30g、苍术、砂仁各3g、青木香9g、甘草6g、红枣6g。

水煎浓缩成120ml、加红糖30g制成糖浆型合剂。

服法:3岁以下小儿每次5ml、4~7岁每次服10ml,每日3次。

4 中药治疗白癜疯白癜疯是皮肤病中的顽症,多发于面部、颈、手等部位、影响人的美观。

用蛇床子、石硫磺、苦参、密陀僧、白芷各25g、轻粉8g共研末以醋调擦患处,每日3次,1个月见效。

5 白芷治疗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疱疹部位有明显灼痛。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成人较多见。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蛇串疮”、“缠腰火丹”。

运用单味中药白芷治疗有独特的效果。

根据患者带状疱疹面积大小,取白芷适量,研成细末。

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以药盖患处为度。

一般1~2d止痛,5~7d痊愈。

若同服龙胆泻肝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疗效更佳。

6 中药治疗失眠二方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病,多数患者用抗焦虑药、镇静药来帮助睡眠,但这些药物长期服用一是患者产生抗药性,二是对人体会造成一定损害,而且对药物会产生依赖性。

以下介绍用中药治疗失眠二方。

①甘草5g、小麦30g、大枣5枚,共放入砂锅内加水两碗煎20~30min,睡前温服。

余下的药渣,再加水煎,待小麦开花时,拣出甘草,食麦、枣,喝汤。

中医科普:20种治疗常见病的中药材

中医科普:20种治疗常见病的中药材

中医科普:20种治疗常见病的中药材
1、补气----蜜黄芪、人参
2、补血----川芎、当归、白芍、生地
3、补心血----丹参
4、补精---鹿茸
5、补肾----覆盆子、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黄精、狗脊
6、凉血----紫草、侧柏叶、白薇、生地
7、止血----地榆、槐花、茜根
8、散血----田七
9、活血----玄胡
10、消血块----瓦楞子
11、调经血----栀子、丹皮
12、化瘀血----藕节、小蓟
13、降火----丹皮、玄参、童便
14、泻心火----黄连、犀角
15、泻肺火----黄芩、桑白
16、泻肝火----龙胆、青黛、羚羊角、芦荟
17、泻胃火----大青叶、大黄、石膏、天花粉
18、泻肾火----知母、黄柏
19、泻热解毒----银花、甘草、连翘、牛蒡子、贯仲、蒲公英、茨菇
20、养心----枣仁、柏仁、辰砂、茯神、远志
内容仅供参考,请在专业的中医医师指导下使用!用药因人而异。

中医内科学中药治疗常见内科疾病的精要知识

中医内科学中药治疗常见内科疾病的精要知识

中医内科学中药治疗常见内科疾病的精要知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内科学中药治疗内科疾病的疗效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中药注重整体调理,以平衡阴阳、调和脏腑为基本原则,旨在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中药治疗常见内科疾病的精要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治疗。

一、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原理中医内科学的核心理念是平衡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脏六腑的协调运行密切相关,当身体出现疾病时,是因为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或经络堵塞等原因造成的。

因此,中医内科学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和调和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二、常见内科疾病的中药治疗1. 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肝阳上亢、肝火上升、痰浊内蕴等原因引起的。

中药治疗高血压可以选择降肝火、清肝热、疏肝解郁的药物,如柏子仁、钩藤、石决明等。

此外,还可配合一些活血化瘀、降脂降压的药物,如桑叶、三七等。

2. 冠心病中医将冠心病视为“心痛症”的范畴,认为其主要病因是气滞血瘀、气滞痰浊等。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有舒气化瘀、理气解郁、祛痰化瘀等。

一些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三七、川芎等。

3. 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是因为胃肠功能失调、气阴两亏、瘀湿内蕴等原因引起的。

治疗糖尿病常用的中药有补气养阴、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白术、牡蛎等。

4. 脑卒中中医将脑卒中归纳为“中风”的范畴,认为其主要病因是气滞血瘀、肝郁痰浊等。

中药治疗脑卒中可以选择化痰散结、舒气活血、疏肝理气的药物,如巴戟天、延胡索、天麻等。

5. 慢性肝炎中医认为慢性肝炎是因为肝气郁结、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的。

中药治疗慢性肝炎常用的药物有清肝泻火、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等,如柴胡、茵陈、当归等。

三、中医内科治疗的优势1. 整体调理:中医内科治疗强调整体调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理,从根本上调整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2. 个体化治疗:中医内科治疗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内科病症一、感冒:(一)含义:感受触冒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

(二)病因病机1.病因:以风邪为主因(1)六淫风邪常兼夹它邪致病:寒、热、暑湿、湿、燥;(2)时行病毒;(3)生活起居失当;(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

2.病机(1)发病:卫气之强弱及感邪的轻重(2)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性:一般以实证居多,若素体正虚,又感外邪,为本虚表实证。

(4)病势:邪袭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很少发生传变。

(5)病机转化:初起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外邪束表犯肺,肺卫功能失调。

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三)分类及用药1.风寒感冒:包括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

(1)风寒表实证证候特点: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脉浮。

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常用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伤风停胶囊、表实感冒颗粒、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感冒疏风丸、都梁丸、小儿清感灵片等。

正柴胡饮颗粒【药物组成】柴胡、陈皮、防风、甘草、赤芍、生姜。

【功能主治】发散风寒,解热止痛。

用于外感风寒初起,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

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或3g (无糖型),一日3次。

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2)风寒表虚证证候特点: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缓。

证机概要:风寒袭表,营卫失和,肺气不利。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桂枝汤。

常用中成药:桂枝合剂、表虚感冒颗粒,等等。

桂枝合剂【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ml,一日3次。

2.风热感冒:包括风热犯表证及暑湿伤表证。

(1)风热犯表证证候特点:身热较着,微恶风,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剂:银翘散。

常用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风热感冒颗粒、桑菊感冒片、双黄连口服液、莲花清瘟胶囊、黄氏响声丸、芎菊上清丸、小儿解表颗粒、儿童清热口服液等。

双黄连口服液【药物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咽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支(20ml),一日3次。

(2)暑湿伤表证证候特点:身热,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常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水、沙溪凉茶、纯阳正气丸、香苏正胃丸、暑湿感冒颗粒、六合定中丸、龙虎人丹等。

藿香正气水【药物组成】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苍术、厚朴(姜制)、生半夏、茯苓、陈皮、大腹皮、甘草浸膏。

【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半支-1支,一日2次,用时摇匀。

胶囊:口服,一次2~4粒,一日2 次。

滴丸:口服,一次1~2袋,每日2次。

3.表里同病证候特点:寒热往来;或既有表证,又有里热,恶寒发热,口苦咽干,鼻塞声重,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而稠,心烦,或见溲赤便秘。

治法:表里双解;内外同治。

常用中成药:防风通圣丸;柴胡口服液;小柴胡颗粒等。

芩翘口服液【药物组成】黄芩、连翘、荆芥、野菊花、玄参、水牛角、大黄(酒炙)、皂角刺、蜂房。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止痛。

用于急性咽炎、急性充血性扁桃体炎属内有郁热、外感风邪证者,症见:咽痛或吞咽痛,咽干灼热,口渴多饮、咳嗽,痰黄,便干,尿黄,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有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ml,一日3次。

急性咽炎者,5天为一疗程,急性充血性扁桃体炎者,7天为一疗程。

4.体虚感冒:包括气虚感冒、阴虚感冒、阳虚感冒和血虚感冒。

(1)气虚感冒证候特点: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畏寒,汗自出,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剂:参苏饮。

(2)阴虚感冒证候特点: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或睡时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剂:加减葳蕤汤。

(3)阳虚感冒证候特点:阵阵恶寒,甚至蜷缩寒战,或稍见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冷痛,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

证机概要:素体阳虚,风寒外袭。

治法:助阳解表。

代表方剂:再造散。

(4)血虚感冒证候特点:头痛,身热,恶风,无汗或汗少,面色不华,唇甲色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素体血虚,邪犯肌表。

治法:养血解表。

代表方剂:葱白七味饮。

二、痰饮(一)基本概念1.痰饮无形之痰饮——只见其症,不见其形。

(广义)主要通过病理反应来确定,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癫狂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由痰作祟化痰治百病怪病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浊(狭义)和饮液。

指肺及呼吸道的分泌液,由咳吐而出。

2.化痰止咳平喘药:是指以化痰止咳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镇咳作用,治疗各种咳嗽喘息的一类药物。

可分为温化寒痰、清热化痰、理肺止咳、润肺化痰、平喘等五类。

(二)痰饮的病因病机属于中医学“咳嗽”、“喘证”等疾病范围。

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

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津液不化,则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则可凝聚成痰;肾司开阖,肾阳不足,开阖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

由于痰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异。

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引致诸多病证的发生,症状表现各不相同。

(三)用药1.温化寒痰剂☆二陈丸☆小青龙合剂(颗粒、胶囊、口服液)☆祛痰止咳颗粒☆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口服液)☆杏苏止咳糖浆(颗粒、囊、片)☆通宣理肺咳液(口服液)☆杏苏止咳糖浆(胶囊、口服液)☆橘红痰咳液(煎膏、颗粒)☆止咳橘红颗粒二陈丸【药物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用于痰湿停滞,咳嗽痰多,胸皖胀闷,恶心呕吐。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苔白滑或腻,脉滑。

【方解】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橘红: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健脾和中;生姜:制半夏之毒,化痰降逆,和胃止呕;乌梅:收敛肺气。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2.清热化痰剂☆急支颗粒☆橘红丸(颗粒、胶囊)☆强力枇杷露☆二母宁嗽丸(片)☆清气化痰丸☆肺力咳合剂(胶囊)☆急支糖浆☆痰咳净散(片)☆矽肺宁片☆止咳化痰颗粒清气化痰丸【药物组成】酒黄芩、瓜篓仁霜、半夏、胆南星、陈皮、苦杏仁、枳实、茯苓【功能主治】清肺化痰。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黄稠,胸皖满闷。

【症状】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胆南星:清热化痰;瓜蒌仁:润肠;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通便;黄芩:清热泻火;枳实:行气化痰;半夏,陈皮,茯苓:化痰止咳(二陈汤);姜汁:和胃止呕。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9g ,一日2 次;小儿酌减。

3.润肺化痰剂☆养阴清肺丸☆利肺片☆蜜炼川贝枇杷膏☆养阴清肺膏(糖浆、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处方】地黄 200g 玄参 200g 麦冬120g 川贝母 80g 牡丹皮 80g 白芍 80g 薄荷 50g 甘草 40g【功能与主治】养阴清肺,清热利咽。

用于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 丸,一日2 次。

4.理肺止咳剂☆蛇胆川贝散☆枇杷叶膏☆蛇胆川贝液(散、胶囊、软胶囊)☆祛痰灵口服液☆蛇胆川贝枇杷膏☆消咳喘颗粒(胶囊、片)☆牛黄蛇胆川贝液(散、胶囊、滴丸)☆金荞麦片☆蛇胆陈皮散(胶囊、片)☆克咳胶囊☆蛇胆陈皮口服液☆消咳喘糖浆蛇胆川贝散【处方】蛇胆汁100g 川贝母 600g【功能与主治】清肺,止咳,除痰。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0.3~0.6g ,一日2~3次。

5.平喘剂☆止嗽定喘口服液☆蛤蚧定喘丸☆消咳喘糖浆☆固本咳喘片☆桂龙咳喘宁胶囊☆咳喘宁合剂(片、口服液)☆海珠喘息宁胶囊☆苓桂咳喘宁胶囊☆海珠喘息定片☆喘可治注射液☆苏子降气丸☆止喘灵口服液(注射液)☆定喘膏☆复方川贝精胶囊(片)消咳喘糖浆【处方】满山红【功能主治】叶:止咳,祛痰。

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根:止痢。

用于肠炎痢疾。

【用法用量】25~50g,水煎服;6~12g,用40%乙醇浸服。

三、泄泻(一)含义:亦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

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

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可概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两类。

(二)病因病机:泄泻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

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及脏腑虚弱等,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者互相影,互为因果。

(三)分类及用药1.急性泄泻: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

常用中成药:保和丸、健胃消食片、沉香化滞丸等;或暑湿热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

常用中成药:香连丸、芩连片、黄连素片等。

2.慢性泄泻:由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

常用中成药:四君子丸、香砂养胃丸、参苓白术散等;或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常用中成药:四神丸、附子理中丸、济生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