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

合集下载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感知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没有机会参与决策,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失去了自主性和自我价值感。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包括:
1.缺乏自主性: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
,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失去了自主性。

2.缺乏自我价值感:劳动者感知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缺
乏自我价值感。

3.缺乏感知劳动过
程的机会:劳动者不能直接感知劳动过程,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

1.劳动分工细化:异化劳动往往会导致劳动分工细化,劳
动者只负责执行特定的任务,而无法感知整个生产过程。

2.社会分工细化:异化劳动还会导致社会分工细化,即每
个人只能负责特定的工作,无法感知整个社会运作的情况。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自主性、自我价值感、感知劳动过程的机会,劳动分工细化、社会分工细化的一种劳动形式。

它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
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生产过程分离的结果。

异化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较为被动和疏远的劳动形式,可能会导致劳动者缺乏工作满足感、自我实现感等。

因此,解决异化劳动问题,是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满足感、自我实现感的重要途径。

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市民社会】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中,市民社会是指由相互需要的契约关系而将人们联系起来的市场交往体系及其保障机制。

黑格尔认为,这是一个区别于家庭和国家的社会领域。

它虽然独立但是却不自足、不完善,需要通过国家的强制统合才能达到人与人真正的联合。

因此,黑格尔认为,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上,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国家为市民社会提供最终的伦理根据。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他对黑格尔这一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继承。

不过,马克思并没有像黑格尔那样将历史的发展归于精神的自我运动,而是从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寻求对市民社会的说明。

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它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页。

)。

其次,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

它们才是原动力。

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由现实的理念产生的……,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1~252页。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

有时候,你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工作好像变成了“别人的事”?你干的活,出的力,但好像跟你没啥关系了。

这就是异化劳动的一
种表现。

你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只知道按照指令干活,但心里其
实挺茫然的。

异化劳动的原因。

为啥会有这种感觉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劳动跟咱们的关系变
得疏远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被当成了赚钱的工具,而不是
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

老板们只关心利润,不关心咱们的感受。


而久之,咱们就觉得自己跟劳动渐行渐远了。

克服异化劳动的途径。

想摆脱这种感觉吗?咱们得重新认识劳动的意义。

劳动不只是
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实现自己,找到生活的乐趣。

咱们得争取让劳
动回到咱们自己手里,让它变成咱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别人
操控的工具。

还有,得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让自己在劳动中找到成就感。

这样,咱们才能真正克服异化劳动,让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异化劳动申述

异化劳动申述

异化劳动申述1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1.1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在《手稿》中,马克思正确指出了异化劳动是私有制运动的结果。

正是由私有制造成的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裂,才使劳动者和他的产品、劳动本身、类本质以及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上发生异化。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由分工产生的,分工本身又造成了劳动的异化,所以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缺乏劳动条件的人,为了生活,就得把自己的劳动能力交给拥有劳动条件的人去支配,同时把自己劳动的成果也一并交给人家去占有。

因此,劳动本身也就越来越脱离劳动者,成为反对劳动者的异己力量。

这样,私有制的产生就进一步加剧了由分工造成的异化劳动,反过来也成了异化劳动形成的动力。

异化只是短暂的历史现象.它必然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灭亡。

事实上,无论是分工还是私有制,都不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本原因。

只有低下的劳动生产率,才最终决定了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只能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1.2异化劳动的内容<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2)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异化劳动简要ppt

异化劳动简要ppt

异化劳动
异化的发展: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时,明确 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 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指出,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 一”。但是,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 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 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 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
异化劳动
(2)劳动本身的异化: 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 劳动产品上。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 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 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 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 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 就回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பைடு நூலகம்动”。
异化劳动
(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生产活动本来是人类的生活.是产生人的生 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 于生命活动的性质。但是异化劳动使生产活动变 成对人说来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即人的生 产劳动变成动物的活动。 (4)人和人的异化: 由于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 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 人同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产物, 它既蕴含着产生唯物史观的新的思想因素,又带 有明显的人本主义痕迹。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形 成之后又慢慢失去其基础和其出发点的意义,马 克思为了指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这种非人化的影 响,在晚期仍然使用异化劳动概念。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
异化劳动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社会成员为了获得自身所需要
的生活资料而从事的超出其自然职责和自身兴趣的工作,其最终结果
是使该社会成员的工具和技术达到了一种“异化”的程度。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异化劳动的条件下,社会成员为了
获得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从事的工作,需要先进的工具和技术,这
些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异化劳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从
事的工作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的
需要。

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满足了他们的好奇
心和追求。

3. 促进了文化交流:异化劳动的条件下,社会成员为了获得自身
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从事的工作,需要跨越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区域,
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人类的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4. 培养了人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异化劳动的过程中,社会成员
不仅需要承担自己的职责,还需要承担其他人的职责,培养了人们的
责任感和自豪感。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异化劳动带来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也存
在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异化劳动可能导致社会成员的贫困和生活质
量下降,也可能导致劳动力的浪费和创新能力的丧失。

因此,在发展社会的同时,需要重视异化劳动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减
少异化劳动的发生。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逐渐引发人们对于“异化消费”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在工作中经历着异化现象,同时在消费中也可能出现异化现象。

那么,什么是“异化消费”?它又是如何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相联系的呢?本文将从逻辑的角度,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异化消费”的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劳动是指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投入到商品的生产中,但生产的结果归属于资本家,工人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和产品的所有权。

这种剥夺了工人对劳动的控制权和产品的所有权的现象,便是异化劳动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变得像是被他人操纵和控制的工具,失去了劳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这便是劳动的异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异化消费”这一现象。

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人们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需求和动机置于商品和市场逻辑之中。

消费者不再是对商品的真正需要进行理性判断,而是很容易受到广告、媒体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而盲目跟风消费。

这样的消费方式导致消费者对自己的真实需求产生异化,变成了商品和市场经济中的客观需求的俘虏。

消费者在追求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己真实的需求,导致消费的异化现象。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异化消费”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之间的联系。

从逻辑上讲,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都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使得人们的劳动和消费都受到了商品逻辑的束缚。

在生产方面,工人的劳动力被剥夺了自己的控制权,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在消费方面,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也受到了商品和市场逻辑的异化,变成了客观需求的奴隶。

这种商品经济逻辑下的异化现象,既影响了工人的劳动,也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使得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社会历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为我们理解社会现实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是指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遭遇的四种不同形式的异化现象。

下文将对这四种内涵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重内涵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物化异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往往被剥夺了个人的所有权,成为了资本家的财产。

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成为了商品,而商品的交换往往是在资本家的支配下进行的,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失去了控制和支配权。

这种物化异化不仅使劳动者无法享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还使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成为了资本家对其的剥削资本,使劳动者与他们的劳动成果发生了断裂,失去了劳动的满足感和价值认同感。

第四重内涵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社会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个体,而是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孤立的个体。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竞争和剥削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敌对,并且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为了利润最大化,使得劳动者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

劳动者不再是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社会成员,而是被迫成为了一个孤立的存在,使得劳动者的心灵与社会之间发生了断裂。

使得劳动者感到孤独和无助,对社会产生了不信任和不满的情感。

通过上述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

与此马克思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异化的根源和实现的路径,指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够实现对劳动者的真正解放,建立人类的新型社会。

对这四重内涵的深入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的问题。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劳动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及其内涵,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重内涵,即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劳动者与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自身的异化以及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异化。

这四重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特殊性和问题,为我们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关系被破坏,劳动成为了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力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被剥夺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劳动不再是一种自主的活动,而变成了一种被迫的、无情的劳动。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智慧都被异化为资本家的财富和权利,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失去了控制和支配权,这导致了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疏离和沮丧,使其成为了一种被压迫和被摧残的存在。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自身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被异化和破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面临着长时间的劳动、低工资的待遇、恶劣的工作环境等种种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劳动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疏离和沮丧。

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成果,也无法享受到自己应有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这使得劳动者在自身的存在和生活中感到了不满和焦虑,从而使得劳动者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变得紧张和矛盾。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其他劳动者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也变得疏离和冷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劳动者都是独立的个体,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变得功利和利益性,社会关系也变得冷漠和疏离。

劳动者无法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共同利益和命运,无法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团结和合作,这使得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关系变得脆弱和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特殊性和问题,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摘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过程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进行分析,包括异化劳动的本质、表现形式、影响、历史渊源以及对社会的启示。

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对劳动过程中人的异化和劳动产品的异化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本文指出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刻内涵和当代意义,呼吁我们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和劳动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关键词】马克思, 异化劳动理论, 内涵, 本质, 表现形式, 影响, 历史渊源,社会启示, 当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劳动关系和人类自身的本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生产过程以及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失衡和扭曲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和生产结果的所有权,这种异化的劳动关系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劳动产品之间的疏离,进而导致了劳动者的精神和身体的虚脱。

异化劳动理论探讨了如何实现对异化劳动关系的解放和超越。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改革,才能够最终消除异化劳动关系,实现劳动者与劳动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劳动者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剥削的对象。

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并探讨未来社会的科学规划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异化劳动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的本质在于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失去自我和自主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和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需的报酬。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依据异化本来含义是指人(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变成奴役和支配人的、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异化的上述基本含义,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系统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

文章中指出这种异化劳动的表现是:第一,劳动者同它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并不属于劳动者自己,反而成为一种异己的东西和力量,在劳动者之外,并与之相对立。

这样,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产品的力量越大,工人自己就越贫穷;他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这就使得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变成了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第二,劳动者同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或劳动的自我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当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他的劳动就不再属于他自己。

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觉的、自由的劳动,而是被迫的、被强制的。

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说来是外在的东西。

这样,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第三,劳动者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和自觉的活动,这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之所在。

自由的和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为人所特有,人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世界,正是在改造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才真正地证明人的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即实现人的类本质。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的上述优点却丧失了,由于劳动的异化,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

这样,人的劳动便被降低为同动物的活动一样,仅成为维持其个人生存的手段。

《劳动异化理论》课件

《劳动异化理论》课件
中,失去了对自 己劳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劳动成 为一种强制性的、非自愿的活动。
异化劳动的根源
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劳动过程和劳 动成果相分离,导致劳动的异化。
劳动异化的表现形式
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的异化
劳动者与自我的异化
劳动者感到自己的劳动是一种被迫的 、非自愿的活动,失去了对自己劳动 的支配权和控制权。
招聘与选拔
劳动异化理论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从 而制定更符合员工需求的招聘和选拔策略。
培训与发展
企业可以利用劳动异化理论来优化员工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帮助员 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满意度和效率。
绩效管理
劳动异化理论有助于企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 关注员工的成长和进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产业结构调整
01
劳动异化理论有助于指导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劳动力市场改革
02
劳动异化理论为社会劳动力市场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有助
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社区发展
03
劳动异化理论可以为社区发展提供指导,帮助社区更好地满足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经济增长放缓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效 率降低,可能导致整体经 济增速放缓。
社会矛盾激化
劳动者对工作的不满可能 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加 剧社会矛盾。
人才流失与短缺
劳动异化可能导致优秀的 人才离开劳动力市场,或 不愿参与工作,造成人才 流失和短缺。
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影响
管理难度加大
03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引言马克思是近代西方哲学和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19世纪时,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指出,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活动已经被异化,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疏离。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略论,并探讨其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是货币交换的形式之一。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源,而工人则失去了所有的生产工具。

为了生存,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工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生命时间拱手让给了资本家,从而过着压抑和痛苦的生活。

为了找到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工人所做的产品并不属于他们自己。

实际上,产品属于资本家和他们的收入。

在工人完成产品的生产后,产品被视为资产,而工人则将产品的价值作为工资领取。

然而,工人所生产的东西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资本家的。

这种积极的财富转移是工人的劳动行为在异化过程中的表现。

工人将自己与自己所生产的东西播种出来,并将自己的生命力投入到创造资本家的财富中去。

此外,马克思还通过比较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与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社会劳动情况,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的劳动责任和劳动形式。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迫使人过度劳累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通过人与自然环境进行的自然交流,而是成为了资本家的工具,被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生产已经变得无序且单一化了。

而工人所做的事情被视为日复一日单一且乏味的,这样的劳动会导致工人的生产疲劳和身体损伤。

工人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而不是将精力用于创新和改进。

这种疏离导致了工人的精神疲劳和心理疾病。

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还强调了社会关系中的异化。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或生活方式。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一) 第一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这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归劳动者自身所有,而归资本家所有,并被资本家用来继续作为支配劳动者的手段。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其结果是导致工人的赤贫,并且工人生产劳动越多,他就被剥削得越多,就越是贫穷。

以至于说到“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二) 第二重规定: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即在生产中,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此,工人在自己劳动过程中感觉到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

(三) 第三重规定: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这是从第一、第二规定中抽象出来的。

正是因为劳动产品、劳动活动都异化了,所以人的类本质也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

而在异化劳动中,人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在异化劳动中成为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这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把工人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消失了,人成为一种经济动物。

工人的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没什么区别。

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动物是直接从自然界索取,而人是从经济社会中非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去获得。

(四) 第四重规定: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当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不直接归工人所有时,他必定归另外的人所有; 当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时时,实际上就是同另一个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包括四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其次,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

工人的劳动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

再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最后,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时,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

因此,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

西方学者对于异化问题的研究。

从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学、技术、文艺等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其哲学观点的制约。

例如,尼采从唯意志论出发,把人的异化归结为放弃生存的意志。

存在主义者从唯我主义出发,把异化及其克服归结为人的自我选择。

新弗洛伊德主义者E·弗罗姆,从感觉论的主观唯主义出发,把异化说成是人的一种体验方式。

这些异化学说,都不是历史地从人们的社会关系考察异化产生的根源,而是侧重于从生理、心理、道德、技术等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

所以,它们不仅弄不清异化的真正本质及其根源,重复了把异化与对象化、物化等同的错误,而且具有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异化真正根源的倾向。

哲学并非因为超越本身成为哲学,异化的论述各个流派从各自的理论进行了阐述。

例如,尼采从权力意志出发,基于对人本存在意义的探讨,将人的异化视为放弃生存意志,存在主义者从人的先天选择性反思人的本质,否定对于人存在本身进行混淆的荒谬,从异化当中返归人性的自由基础,二者并非从制度本身而是从认识论发生层面阐述人的异化。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黑格尔的“异化”黑格尔的异化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把绝对理念看作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是异化的主体;由于主体在自身内部矛盾的动力下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绝对理念首先异化为自然界,接着又在发展中扬弃对自然界的异化,回到绝对理念本身,这是一种精神的异化;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他不满意用人的意识去解释历史的观点,唯心地设想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劳动,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评价时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结果”[1]。

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只看到劳动的积极一面,看不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带给劳动老者的苦难的消极一面,他把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这个自我生产过程抽象化为精神的自我生产过程,是抽象劳动。

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他就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影响,马克思认为,在伊壁鸠鲁那里“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2]。

“现象世界”是“完成了的并且同自己的概念相异化了的原子”的产物。

“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在它的现实性里作为异化表现再来的”[3]。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接触到大量的现实社会问题,需要对实际的法和经济问题发表意见,但马克思自己已有的知识,特别是对黑格尔信奉的哲学思想不能够解释“国家和法实际上是阶级利益的体现,是物质生产,市民社会的产物”。

按照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是“理性”与“自由”体现的观点,国家与法应该是普遍利益的代表,但当时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令”制度却扼杀了人民的出版自由,在“林木盗窃法”中,林木占有者“占了法的上风”,国家和法却成了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工具,这在黑格尔观点来看也是一种异化,但这种异化不是国家与法的理性异化为私人利益而最终实现自身,不是精神自由异化为出版法令而最终实现自身;而是异化的现实否定了国家的理性本质与法的自由本性,是超出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框架。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

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

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

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

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

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

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

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

“异化劳动”是什么?

“异化劳动”是什么?

15.“异化劳动”是什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关键词是“异化劳动”概念。

这一概念也构成了“青年马克思”理论形象建构的主要依据。

回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结构中去,我们可以发现:“异化劳动”理论提出的位置是在手稿第一笔记本的最后,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在第一笔记本最后的一处长篇的理论插入。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由后来的编者所给出的标题。

在这一部分之前,是第一笔记本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分三栏写作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

大家一定会感到好奇:即便是在笔记本里,马克思为什么要分三栏来写呢?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究竟发现了什么,促使他去阐发一种“异化劳动”理论?第一笔记本第XXII页,马克思开始专门论述异化劳动根据MEGA2文献学专家的研究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巴黎笔记》关系紧密。

《巴黎笔记》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摘录和笔记。

根据《巴黎笔记》的相关内容,以及手稿第一笔记本的内容,可以知道:第一笔记本主要摘录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是斯密和萨伊的作品。

结合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所受到的同时代人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马克思在开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之初,在哲学上主要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在经济学上主要受蒲鲁东、赫斯和恩格斯的影响。

蒲鲁东提出了“私有财产即盗窃”的观点,赫斯提出了“货币”是交往异化的观点,而恩格斯则从分工出发系统批判分析了“国民经济学”。

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认为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发展,必然带来竞争;而竞争的结果是在“市民社会”内部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阶级斗争构成了从资产阶级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左:《国富论》扉页,作者亚当·斯密被称为“经济学的鼻祖”右:法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马克思写作中使用的《国富论》即为萨伊译本第二,马克思在第一笔记本中开始分三栏写作的直接原因就是:受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马克思在阅读斯密和萨伊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政治经济学材料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异化劳动
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重要思想,理解异化劳动理论是理解《手稿》的前提。

同时,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及其本源。

因此,研究异化劳动理论,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启示的意义。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和谐社会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概念,这是整个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发展过程中的最关键和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他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以及资本主义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深入考察这个概念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引言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利用古典经济学的已有成就,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三种收入,即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阶级。

在最后部分,马克思运用了德国哲学的异化概念来分析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状况和工人阶级的基本处境,对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并运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分析了社会的基本阶级关系,试图以此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论证私有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异化(alienation),源自拉丁文alienatio,含有转让、边远、脱离等意思。

异化被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源于德国古典哲学,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

异化的概念早已存在,但是一直到费尔巴哈为止,人们对异化概念的使用都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的。

费尔巴哈直接否定了黑格尔对象化和异化中的唯心主义颠倒,认为物质不是绝对理念的道具,并认为对象化不是异化,对象化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指出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都是人的感性类本质的异化,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类本质,所以他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

因此马克思认为在当时的德国,对宗教的批判已由费尔巴哈完成了,进一步的批判必须从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的批判,即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就是在吸收了费尔巴哈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对现实生活中的异化的一种批判。

2、《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的思想。

异化劳动(alienated labor),亦译为劳动异化,用来表达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由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物不受人支配,反而转过来成为支配人控制人的异己力量。

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从生产结果看,工人同劳动产品发生异化。

劳动产品本来应该是劳动的物化或对象化,但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劳动的异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即“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
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1[1]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不仅不能占有劳动产品,反而在产品中丧失自己,即:“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是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劳动者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P53】由此产生了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工人阶级“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地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受到他的产品的即资本的统治。

”【P5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的创造与财富的享受相分离。

也就是说,异化劳动造成的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之间关系的异化,工人创造的价值越大,他们自身的价值就越小,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是同时相伴出现的。

因此,“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伴随着这种自我折磨的外化的劳动,而出现的劳动产品异化,必然带来工人阶级的贫困。

这就是《手稿》揭示的深刻含义之一。

2[2]
(2)从生产过程看,工人同劳动本身发生异化。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内在本性,人应当在劳动中肯定自我,在劳动中感到幸福自由和愉悦。

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异化使得劳动成为外在于人的东西,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工人)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P54】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亦吃、喝、生殖,至有居住、修饰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不过只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P55】
(3) 三是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3[3]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只是单纯谋生手段,异化劳动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P57】这样,“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P58】
(4) 从人际方面看,人与人的相异化。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就同他人相对立”【P59】而实际上,人同类的异化也只有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但是私有制使得人在物
质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出和自身对立的产品,而且生产出有权支配自己的人(资本家),“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

”【P61】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和资本家在利益上是直接冲突的,资本家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而是一种物——人格化的资本。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

但有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

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

”4[4]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形式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

国民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经济组织的事实描述犯了一个根本错误:他们只看到了劳动而没有进一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一种非人的异化劳动,“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P54】,即没有把劳动看作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

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为资本提供了一切,而劳动者(工人)作为人只得到维持其肉体(动物性)所必须的东西。

马克思通过阐明私有制与异化劳动关系,同时指出异化产生的根源——资本的私有制。

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当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

【P61】最后,马克思指出扬弃异化的手段,“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产,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P81】虽然在具体怎样扬弃上,马克思并未直接给出他的方案,但已经为异化的扬弃途径指明了方向。

总的来说,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剖析异化劳动,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最终根源——资本私有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他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