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硕士研究生教学组织形式定稿(裴娣娜主编教学论).11

合集下载

裴娣娜教学论心得体会

裴娣娜教学论心得体会

裴娣娜教学论心得体会裴娣娜教学论心得体会裴娣娜是我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一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论。

这门课程涵盖了教育理论、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对于我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就裴娣娜教学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进行一些心得体会的总结。

首先,裴娣娜教学论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

在我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了学生的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

因此,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案,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比如,对于喜欢听音频材料的学生,我会增加一些听力训练的环节;对于喜欢运用图表和图像的学生,我会设计一些视觉化的教学内容。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应用,我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裴娣娜教学论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引导和激发。

因此,我致力于构建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此外,裴娣娜教学论还提出了合作学习的理念。

合作学习是一种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共同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知识,不仅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表达和组织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的学习网络,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

裴娣娜编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裴娣娜编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内涵1.方法的内涵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遵循某种道路”。

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按照一定程序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以及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必须遵循的调节原则的说明。

2.科学方法的内涵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的系统。

它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

科学方法的任务是使科学研究过程规范化、最优化,帮助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严密、合理、有目的、有条理地思维和活动。

它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分析、解决问题,理解信息,了解社会,推进创新,实现目标。

科学方法一般分为专门科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全科学方法三个层次。

3.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特性(1)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它同样是一个认识过程,其结果是解释或预测、发现或发展一定的教育原理、原则和理论。

它既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准则(行为方式)。

教育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点,但它也存在着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特性。

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它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的周期较长,针对性好实践性较强,由于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等方面。

(2)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首先,教育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第二,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

第三,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

也就是说,要以充分的科学事实和一定的数据作为依据形成结论,防止胡乱抽取个别的典型例子下结论,作判断。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五篇范文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五篇范文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五篇范文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本章的目的是通过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具体内涵、几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提高教学效率的几项课堂管理策略,明确组织教学时的注意事项,并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有效地组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要求学习者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历史演变;理解和掌握几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课堂管理的有关策略。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内涵及发展趋势,明确课堂管理的有关策略。

首先,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功能的介绍。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确定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钻研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对教学论本身的探讨。

其次,介绍了教学组织形式历史演进。

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它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个别化教学组织为主的阶段、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改造班级授课制的阶段。

第三,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首先是班级授课制。

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它具体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班级授课制提高教学效率,但存在许多缺点因此有许多针对她的改造形式,如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接着讲解了个别教学、现场教学和复式教学。

个别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辅导一般是在学生已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复习、预习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深入学习,发现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向老师请教,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而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让教育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读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有感

让教育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读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有感

让教育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读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有感教师的职业生涯离不开教育研究,自己最常见的教育研究方式就是“论文”、“课题”、“案例”,然而每次从事这些写作的时候,自己总会首先在知网上筛选出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章,先泛读一边找找与自己的研究是不是相关的素材,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查文献,找灵感”。

有时候经过自己的“七拼八凑”加上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对相关问题的一些浅薄的认识,就这样“凑”出了一篇文章。

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感觉缺少一定的“厚度和高度”,显得不够充实,研究的方法大多就是文献参考法,太多的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别人的研究结论,自己的思考力度远远不够,就算运用到其他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也是感性分析,缺少理性的实验方法。

暑假里决定完成一篇关于《微课在小学教师中运用的情况的调查报告》,于是急需这方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于是我翻开裴娣娜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开始认真地阅读起来。

一、读到了什么。

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属于经验性方法,实在搜集科学事实,获取经验材料基础上进行研究。

按照调查对象分,分为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专家调查。

按照调查的内容分,可以分为学科性的典型调查、反馈性的普遍调查和预测性的抽样性调查。

按照抽样方式方法分四类,一类是调查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第二类是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第三类是调查的测验方法,第四类是总结经验法。

而我的问卷调查报告属于问卷法,主要是通过被调查者自我报告方式搜集资料。

问卷调查区别与调查表法,它调查范围较窄,偏重于意见、态度或看法,并往往以个人或一群人为对象。

它地优点在于: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由于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但是问卷法的局限在于:如果问卷中的问题不明确或题量过大,或倍调查者不合作都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应用范围较广,搜集的材料往往是表面的,还不能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真实情况;若部分调查对象不作答,难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会影响问卷的效度。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三~四编【圣才出品】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三~四编【圣才出品】
4 / 8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的科学,就必须运用历史研究法来认识它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
2.简述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答:一般而言,历史研究法主要适用于研究人类过去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思想理论。 具体地讲,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以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完整地认识教育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包括中外教育史从古代、近 代到现代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的研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发展关系,道德教育,课程 教材的发展,教学原则方法的演变,考试选拔制度的改革,科技发展与教育改革,马克思主 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等。 (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赫尔巴特、杜威,从孔丘、孟轲到朱熹、陶行知,中外教育史 上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教育家,他们在各自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 思想成果,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集中反映出一定时代教育理 论与实践的革新、发展轨迹和规律,这些无疑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值得后来者借 鉴和学习。 (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 究 这方面侧重于教育思想的研究,其中也包括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的研究。这类研 究,重点在于揭示各历史阶段不同思潮和流派的特点,对教育实践所起的作用和对后世教育 制度以及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思潮和流派论争、融合的发展进程。 (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

【解析】历史是按年代顺序,经历了一个时间空间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历史文献常 常是滞后记载,历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统。由于搜集和考证分析这些史料的困难,影响 到历史研究的可靠性问题;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是经过“加工”的抽象形态,留存着加工 者们的主观认识;而历史研究过程对史料的分析取舍,又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 造成失误。此外,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容*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一、科学研究(一)科学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

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教师教育研究所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简介

教师教育研究所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简介

教师教育研究所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简介-------------------- 现代教育学原理--------------------课程编号:131200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现代教育学原理英文译名:Contemporary Principles ofModern Pedagogy学时:60学时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1 开课形式:讲授与研讨考核形式:闭卷考试适用学科: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教师教育研究所,卢艳红。

内容简介:针对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科特点和历年来入学学生的特点,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对教育的认识,以高等教育学新生为对象开设下列内容为主的教育学原理导论:1、教育基本理论;2、现代教学基本理论;3、现代德育基本理论以及中外教育教学改革动向。

主要教材:柳海民:《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目(文献):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厉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 高等教育学原理--------------------课程编号:131200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高等教育学原理英文译名:Higher Education学时:60学时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1 开课形式:研讨与讲授相结合考核形式:论文与综合评价相结合适用学科: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教师教育研究所,张贵新。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包括对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理解与认识;国内外高等教育目标的比较及实现目标的途径;高等教育的原则、依据及体系;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存在论、本质论和实践论及研究方法;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例如:“社会与个人本位”、“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等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改革与发展趋势、、国际名牌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案例)。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书笔记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书笔记

讲方法,善研究——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书笔记最近两周我仔细读了两遍裴娣娜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我对这本书深有感触,尤其是这本书中介绍的核心内容——教育研究的各种方法和教育研究方案的构思和设计。

我结合了我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所学的知识以及本次研究方案的制作,将实际情况和书本中的内容进行了一下对比和思考,有了比较深的启发和感悟。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全书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在这本书中,作者广泛地借鉴吸收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成果和研究方法。

纵观本书的四编,我认为作者大体是按照研究假设、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这一过程为线索来写的。

在第一编大致综合讲述了一般的理论问题之后,裴娣娜教授从教育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即研究的过程、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估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首先,我结合我在这门课中学到的关于教育、变量、问题等概念的定义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顺序等方面的知识,谈谈读了这本书后我的收获和我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对于即将从事教育事业的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我能够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制作研究方案来解决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在本书第二编教育研究设计和构思中,裴娣娜教授系统地阐述了如何进行教育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就各个章节章来看,我觉得裴教授阐述的研究逻辑思路十分系统并且详细,对我们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从中,我懂得了我们研究问题的选定是很严谨的,这个课题需要有现实性、要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来提出课题。

结合我的实际,即我需要从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来进行研究。

同时,在研究方案中,“课题名称要准确、简洁、精练。

课题名称要能确切地反映问题的限定范围、变量和主体。

”例如本次我的课题而我也联想到了我的研究方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教学接受度的调查研究方案——以德阳市罗江中学高2015级5班为例》。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和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笔记
方法
第章
知识点
研究
知识
教育
方法
教材
研究 真题
方法
导论
笔记
科学
习题
评价
复习
构思
内容摘要
裴娣娜所著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是我国众多高校 采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指定为“教育学研究方法”专业考研参考书目。作为该教材的辅 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的课堂笔记基础上,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同时对重要知 识点进行点拨,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配套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点知识。为了强化 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教育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 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3.归纳典型 试题,强化应试能力。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特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常考 题,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延伸,梳理知识点逻辑关系,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第12章教育科 学的理论研究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9.2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十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十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十二章第十二章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第一节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一般原理1.什么是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

区别于实证研究,理论地研究教育,在其直接意义上是以严密的理论体系的方式再现和阐释一定的教育现象及过程,是以一种带有总结概括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原则和理论框架作为形式系统,使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得以更深刻的揭示和合理的说明,这是一种理性研究的方法。

作为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形成具有一定逻辑结构、并经过一定实践检验的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所追求的目标同样是获得对教育现象及过程的客观认识。

2.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特点。

1)抽象概括性与间接性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带有很强的思辨性色彩,是在纯理性的超越感性经验水平上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来间接地把握教育问题。

抽象概括性具体表现在:首先,理论研究是以已获取的各种客观的现实材料、已有的思想理论材料作为研究起点的;其次,理论研究是对感性认识或已有观念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再将形成的理性认识进行必要的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因此是以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对教育问题进行概括研究;再次,作为研究结果的表述,也总是力求达到符号化和形式化,使之成为严密的理论体系。

我们知道,科学越发展就越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相对性和间接性,正是理论研究所具有的概括性。

局限性:思辨性研究,虽然可达到普遍性认识,抽象思维,虽然能把握现象背后的规律,但受研究者认识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用主观的分析代替客观现实的真实性的情况。

2)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这里的多样性指理论研究形态的多样性。

教育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需要从多方面、多视角、全方位地考察教育问题。

而人们在进行研究时,也总是根据不同的哲学观建构起一定的理论模型,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解释和说明教育现象,从而形成了众多的研究学派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表现出理论研究形态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教育学研究计划格式

教育学研究计划格式

研究方案〔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研究方案是在进行研究设计根底上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规划,对研究的各项主要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

研究工作方案的完成,标志研究的构思阶段根本结束。

一、研究方案的根本内容研究工作方案应答复的问题是:研究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安排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如何搜集所需的资料,研究成果的形式以及如问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鉴定,研究人员的组织与分工,所需的研究经费等,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题目课题名称应简明具体,反映研究的实质并有新颖性,2.对研究课题目的及意义的简要说明课题的目的意义,一般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沦证的。

(1)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包括本课题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涉及的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说明奉课题的学术思想、立沦根据、主攻关键以及独到之处。

(2,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3.课题研究的根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要说明该课题所研究的具体问题,在较大型的研究中。

还须列出所含的子课题。

研究内容的表述。

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有的是按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方法研究三个维度安排研究问题的序列。

如一项关于“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开展研究〞的课题,研究内容包括:(1)历史研究。

通过国内外教育理论。

学科结构演变历史的考察,探讨教育理沦和教育领域各分支学科形成,开展的规律及其内部的逻辑关系。

(2)现实研究。

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立足于当代教育开展的特点.从教育科学整体概念出发,考察教育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层次、结构和开展趋势,对教育科学自身的体系结构、新的学科生长点以及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普及度和效益等问题进行探讨。

(3)方法研究。

从理沦与操作两个层次探讨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并作为教育科学体系建设与开展的重要组成局部。

有的是按理论问题研究和实际问题研究作为表述研究内容的主线。

如关于“少年儿童主体性开展〞的实验研究,属于应用理论研究范畴。

该课题宗旨是从当代少年儿童特点出发,探讨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开展的根本途径。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④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收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⑤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的是“将会怎样”的问题)
3.按研究方法分
①历史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遗忘时间段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时间和预测未来事件
②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
③相关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与预测,比较研究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④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出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⑤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从而发现它的内在规律
生理学与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关系甚为密切
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为教育研究提供可了新的研究课题
5.社会文化传统与教育研究
区域不同,文化研究传统不同,教育研究方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国教育研究中的大统一观念重利轻义,缺乏理性思维方式
西方教育思维上注重现实,表现在功利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第一章教育研究
方法的概述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
教育研究的含义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的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它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118)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学前教育专门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一)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有为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情怀。

(三)掌握系统的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熟悉学前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从事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能力;(四)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见下表: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幼儿园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幼儿园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教学实践应完成的任务:每位学生应提交不少于10篇的教育观察笔记,撰写不少于1万字的教育研究报告。

五、教学方式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

应在幼儿园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幼儿园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幼儿园实践专题研究》课程由一线教师为学生开设,每周一次。

该课程共9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两次活动组成,一次为理论教学,一次为实践考察。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幼儿教育实践,来源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docx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docx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1·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 (回答的问题:发生了什么)2·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 (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 象)3·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 (回答的问题: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将发生同样现象吗)4·理论研究水平(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回答的问 题:发生了什么) 1. 按适用范围和概括程度 分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具体点科学方法论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系统科学方 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2. 按研究目的功能和作用 分 ① 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

(回答的是“为什么” 的问题) ② 应用研究 :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解决实际中的作 用。

(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③ 发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

(回答的是“如 何改进” ) ④ 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收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 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⑤预测研究: 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回答 的是“将会怎样”的问题) 3. 按研究方法 分① 历史研究: 目的在于通过对遗忘时间段原因、 结果或趋向的研究, 有助于解释目前时间和预测未来事件② 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 关现实研究的问题③ 相关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与预测,比较 研究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从而得出符合 客观实际的结论④ 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出无关因素的干扰, 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⑤ 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 分析和概括,从而发现它的内在规律四种研究水 平第二节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直觉观察期(古希腊-16C)朴素唯物论,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朴素性和自发性。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二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二编

第四章研究课题的选定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问题。

第一节正确选定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关于选题问题涉及到两种观点的争论,这就是“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还是“科学研究始于观察”?有的学者基于对认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提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目的是强调认识的实践基础,这是从认识论总体上来提的。

作为科学研究过程却是从问题开始,只有引起问题才会引起研究,观察必须从一定的研究问题出发,观察如果不引起问题,只不过镜子似的记述观察到的事实而已,而这不是研究。

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决定应该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因此,“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与“科学研究始于观察”二者具有不同含义。

只有明确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才能把科研看作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二、选题决定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水平首先应该选择那些带有全局意义的规律性问题,抓住教育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来研究,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研究的效益。

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在选题上走了哪些弯路?1)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关系上,较偏重理论的思辨性研究,对大量的教育实际问题不够关心,提供给实际工作者的知识和方法不一定切合教育发展实际,缺少透彻的问题说明和系统的理论建树。

而应用研究则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缺乏理论指导且处于较低水平。

2)在一般与重点关系上,由于“唯上”倾向,往往抓不住当前重点的前沿课题,导致一个时期一个热门话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

3)在选题的学习与独创关系上,或者热衷于引进国外的理论与观点,或者热衷于效法别人的经验,忙于学习、移植和模仿,把研究搞成运动,表面上似乎轰轰烈烈,实际上却严重抑制了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正确选题是教育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研究课题的确定是科研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对形势的判断力以及胆识的综合反映。

第二节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一、问题必须有价值选定的问题不仅对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好的内部价值(即理论上要有新突破,实践上要对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相关其它领域,如心理学、哲学等有高的外部价值.问题的意义是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它制约着选题的根本方向。

裴娣娜 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

裴娣娜 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

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6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20年是我国教育大改革的光辉年代。

教学论,作为研究和揭示教学活动本质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随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总体分析,近20年来我国教学论的发展,在3个方面发生着深刻变革:一是理论基础由传统知识论向主体教育论转换;二是研究方向理论格局从对教学过程各种规定性内容的考察向教学论元理论、元方法层次转换;三是研究方法论从机械唯物论向唯物辩证法转换。

这些变革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时代特征[1]。

具体分析,教学论学科建设取得的突破与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教学论一般原理的升华———教学论学科群的初步形成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与教育教学实践相适应,扶植开拓了一批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教学论学科结构正在经历一个深刻的变革。

学科的分化趋势表现在:第一,在教学论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分别从教学目标、课程论、教学模式、学习论、教学策略学、教学评价学、教学技术学等几个主要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各自形成教学论的基础研究领域,这正是教学论学科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主要标志。

第二,在应用研究方面,正在不断形成新的、不同的分支学科,如小学教学论、中学教学论、大学教学论、学科教学论等,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多方面需要。

随着研究领域全方位、多层面的扩展,教学论在分化的同时,进行了多向综合。

这种综合主要是在与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渗透中进行的。

一是与哲学、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综合,产生了诸如教学认识论、教学实验论、教学活动论、教学信息论、教学控制论等。

二是与教学实践结合,产生了诸如教学评价学、教学技术学、教学方法学、教学价值论、教学艺术论、教学环境论等。

三是在与相关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中,产生了诸如教学社会学、教学伦理学、教学生态学、教学美学、教学创造学、教学病理学等。

正是经过学科的分化与综合,教学论将形成一个具有学科群落、理论集块和多维结构的新格局,从而加强理论的解释力和对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配套题库-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圣才出品】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配套题库-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圣才出品】

第一编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第1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一、选择题1.近年来,一些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非线性特征及其中潜在的、无序的和偶然的因素。

这种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研究的()。

[统考2010研] A.经验—分析范式B.社会批判范式C.诠释—理解范式D.复杂思想范式【答案】D【解析】复杂思想范式是和世界的多样性、随机性、组织性、突变性、无序性等概念相对应的一种研究范式。

复杂性思想关注随机性,不确定性,偶然性,潜在性,正是这些系统内外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客观世界变得复杂,使思维主体本身要具备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复杂性思想)去面对世界自身的复杂。

关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非线性特征及其中潜在的、无序的和偶然的因素正是体现了教育研究的复杂思想范式。

2.区别科学方法与非科学方法最主要的特性是()。

A.预见性B.精确性C.客观性D.系统性【答案】C【解析】方法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其中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客观性问题。

3.教育科学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特点不包括()。

A.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B.研究方法比较独特C研究的周期较;针对性、实践性强D.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B【解析】教育科学研究还有它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独特特点。

主要表现在: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②研究的周期较长;③针对性、实践性强;④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包括()。

A.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B.基础研究、案例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C.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反馈研究D.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答案】A【解析】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十章十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十章十一章

第十章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法大体了解:类类比,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在教育研究的全过程。

第一节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认识1.定义比较研究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2.比较研究的实质比较研究的本质在于: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

教育比较研究与其它教育研究方法不同之处在于:(1)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2)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3)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

局限:由于研究结论是从比较分析的推论中得出,其客观性程度还有待实践证明并加以检验修正。

3.教育比较研究的历史发展比较研究,早在纪元前就得到了应用。

但比较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在19世纪以后。

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②1)“旅游者的传说”。

希腊、罗马以及后来的马可·波罗,以直接观察者的立场,将所见到的国外统治者对年轻一代教育的情况所做的“口头描述”。

2)记实研究阶段。

(借鉴)19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访问,搜集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授法资料并作简单类比,以为借鉴。

他们借鉴外国先进教育观点,研究外国的教育制度,并为本国所用。

这是一种带有功利与实用目的的教育借鉴活动,还不能解释现象的种种内在原因。

3)分析研究阶段。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阿萨克·康德尔20世纪前60年期间,受社会学发展的影响,一批学者逐渐采用了分析教育现象因素的方法。

用理性推断法努力探究影响各国教育体制差异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对社会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深刻分析。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阿萨克·康德尔。

他采用分析法,根据搜集到的各国情报,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的、功能性分析。

分析特定教育现象形成和发展的各种相关因素。

裴娣娜编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裴娣娜编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内涵1.方法的内涵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遵循某种道路”。

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按照一定程序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以及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必须遵循的调节原则的说明。

2.科学方法的内涵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的系统。

它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

科学方法的任务是使科学研究过程规范化、最优化,帮助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严密、合理、有目的、有条理地思维和活动。

它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分析、解决问题,理解信息,了解社会,推进创新,实现目标。

科学方法一般分为专门科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全科学方法三个层次。

3.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特性(1)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它同样是一个认识过程,其结果是解释或预测、发现或发展一定的教育原理、原则和理论。

它既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准则(行为方式)。

教育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点,但它也存在着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特性。

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它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的周期较长,针对性好实践性较强,由于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等方面。

(2)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首先,教育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第二,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

第三,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

也就是说,要以充分的科学事实和一定的数据作为依据形成结论,防止胡乱抽取个别的典型例子下结论,作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
1.2.1 以个别施教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个 别教学制 1.2.2 近代以集体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2)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 1.2.3向个别教学回归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 (1)道尔顿制 (2)文纳特卡制 (3)设计教学法 (4)分组教学 (5)特朗普制
3.2 不同的教学时空组合
3.2.1 活动课时制 • 背景: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试图打破班级授课制统 一、固定课时的做法。 • 含义: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确定所需要的上课时间 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 特点: ① 把原来45~50分钟的一节课,缩短至15~25分钟作为一个教学 单位时间; ② 某些核心课程连续使用2~3个单位时间,而非核心课程只用1 个单位时间进行教学。 评价: 优点:灵活地安排每节课的长短,更好地适应教学多样化的 需要; 不足:有可能造成不同班级之间的相互干扰;给教学管理增 加一定的难度。

② ③

学生的人际互动的范围将得到极大的扩展;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教师可以开展有效的大规模的教学; 师生可以扩展与深化教和学的内容,扩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 围。
3.3 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3.3.1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历史角度:多种形式的合理并存、共同发展; 现实角度: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优化组合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综合运用具有互补性的教学组织 形式,成为当前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重要趋势。 吸收班级教学合理因素,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调整教学进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增进学生个性发展; 体现了个别化与人际互动相结合的趋势。 从总体上看,教学组织形式从个别教学到集体教学,再发展到 个别化与集体相结合成为其发展的主要趋势,并呈现多样化、综 合化和个别化的趋势。

3.1.2 小队教学
• 含义和组织结构
– 含义:它是由两名或多名不同的教师组成协同教学 小队,他们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 作,教学计划由教学小队成员共同拟订,教学任务 根据个人专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 结构 ① 常规的或分等的小队组织 ② 合作的或平等的小队组织

优点与局限


优点:可以让每个教师的个人潜能、兴趣、特长得 到更好的发挥;可以更合理地使用教师力量;有利 于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 局限:缺乏优秀的小队领导者;缺少合理设计的教 学场地;小队成员组合的费时费力等因素。
2.2 班级授课制的含义及基本特点
• 含义: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 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 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 式。 特点: 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 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教学组织形式
主讲人:叶鹏
主要内容
•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1.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1.1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 形式,即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 系上的组合。
3.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3.1 不同的人员组合方

兴起:19世纪末,西方国家义务教育开始实施和推 广,而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大批 学生留级 衰落:20世纪40——50年代,一些人士认为分组教 学歧视“低能儿”的做法不民主 流行: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后,西 方资产阶级特别是美国受到震惊,于是学校又恢复 了对“能力分组”教学的重视;在中国分组教学始 于20世纪初。
2.1.2 班级授课制的发展——“课”的提出
•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一次在班级授课 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其教学过程的思想为“课” 的划分与安排提供了理论基础; • 以凯洛夫为代表的苏联教育家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 级授课制进一步完善。 • 班级授课制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很缓慢。我国学校采用班级授课 制,始于清朝1862年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优点与局限
优点:

①克服了传统教学既忽视学生自主性又丧失了学习共 同性的弊端; ②有助于淡化班级授课制中师生的单向权威关系; ③有助于将积极的人际互动引入课堂,充分发挥人际 关系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④突破了传统教学忽视人际交往的整体划一性,构建 了新型的集体性教学组织形式。

局限:
①异质分组可能会令小组内交流时彼此间缺乏共同语 言; ②如何避免异质小组内的“小权威”的独断专行、包 办任务; ③对小组内异质成员如何公平、有效地进行评价;

① ② ③


② ③ ④

优越性: 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局限性: 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方 面的发展; 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3.1.3 开放课堂


含义:也称“开放教学”或“开放班级”,实质上一种组织结 构松散、不分教室的教学形式。 特点:
① ②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与结构,也没有固定的教学计 划和教材; 全校学生集中于一个大教室或大厅中,学生按自己 的兴趣在教室内的各个“兴趣区”采用不同的学习 速度、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同的内容; 教师的任务在于创造一种儿童喜爱的环境,并作学 习上的引导、建议、鼓励和帮助,而不直接介入学 生的学习活动。 优点:可以促进儿童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开发;促 进他们求知欲的提升,培养儿童对教师、对学校的 积极态度,帮助儿童逐步形成合作能力。 不足:无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获得必备的基础知识和 技能。
① ② ③ ④
2.3 班级教学的变式
(1)复式教学 概念: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 级,教师在同一教室、同一课时内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不同年级 学生进行的教学。它通常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 替的方式。 (2)现场教学 概念:教师组织学生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所进行教学。
• 类型: (1)能力分组 (2)作业分组 (3)校外分组 (4)校内分组 (5)“分层递进教学” (6)班内分组 优点与局限:
优点:更好地适应学生个人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 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局限:①无法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②在分 组的标准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 要求相矛盾;③可能导致学生之间差距的增加

教学组织形式变化的基本趋势
个别教学
集体教学
在目前学校教育情况下,班级授课制依然占据着基础性地位
2.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2.1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2.1.1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班”的确立
•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先为班级授课制提供理论基础,他在总结 以往学校教学中实行班级授课的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 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评价:


3.1.4 个别化教学
•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教育学派针对班级授课难以 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积极倡导个别化教学。 •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调整型教学阶段(19世纪末期) 提倡通过班级编排的调整来减少同一班级内学生之 间个别差异的范围与程度。 第二阶段:分化型教学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强调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其教学能够适应 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阶段:后个别化教学时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 通过学生的自我指导、自我负责和自律达成自我发 展,如非指导性教学。


评价:

优点:有利于增进学生个性发展 不足:容易丧失学习的社会性;常常会加深学生之 间的分化,让某些学生处于不利境地

新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 教学理论。 新颖之处:




是根据传统的学校教学情境,即班级教学组织形式 提出来的; 既强调班级群体教学的重要意义,又主张根据教学 需要进行经常化的个别化教学; 更加强调反馈与矫正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3.2 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3.3.3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

3.2.2 现场教学 3.2.3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网络教学 • 定义:是指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验课教 学、学生个别化教学(人——机对话式)及教学管理 等各教学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教学方 式。 • 实施要求:①教师除了具有传统的教师职能外,更重 要的职能是对教学信息的重组和加工;②教育资源向 公众开放。 • 评价:
个别化将继续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而不断得到发 展。
3.1.5 合作学习
• 内涵:它是一种着眼于课堂上的人际互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 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试图通过组织合作性人际交往促 成所有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组织形式 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通常将全班学生划分成由4~6名学 生组成的异质性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而班内 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又具有同质性,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创造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