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结合”的有效策
略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读写结合”是我国写作教学中的一条规律,长期以来,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大家遵从的如何呢目前的现状是,我们强调“读写结合”,其实,并未在强调两者的“结合”,而仅仅是强调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乃至于唯一意义,而且往往是不至前提地加以强调,也就是说,“读写结合”在很多情况下只停留于观念,而在写作过程的实际指导中,未真正地找准两者的结合点,结果导致读写分离。
我们通过梳理发现,找不准结合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未能找到“空间的结合点”,主要在于不能做到“面”与“点”的结合。
所谓“面”就是指只泛泛地要求学生“读”,并要求学生做词语卡片、读书摘录、名言警句荟萃、火花集等,作所谓的材料上的、思想上的和语言技巧上的“积蓄”;所谓“点”是指每次作文训练的要求,每次训练的重点。
这些“泛读”,这些“积蓄”,这些“面”上的阅读无疑会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但对具体的某一次写作活动的“点”究竟有何现实的帮助,我们往往缺少思考,导致日常的积累与具体的写作活动相脱节,长此以往,学生也失去了“读”的兴趣。
二
是找不到“时间的结合点”。
我们要求的“读”常常是历时的,即注重平时的积累,但一到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写”时,“读”的大多派不上用场。
三是没有找到“学与教的结合点”。
这里的“学”指的是学生自己的“读”,学生“读”来的材料如何使用,“读”来的写作技巧如何运用,如何为“写”服务,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具体的指导,或者说指导的操作性不强。
因此我们认为,真正的读写结合要加强读写的针对性、共时性和指导性。
一、加强读写的针对性
我们不仅要学生做些“积蓄”“涵养”式的阅读积累,还要“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也就是说,写作需要训练什么,作文需要写什么,就要求学生读什么,读要围绕写来展开,写又紧扣读来进行。
如果是进行某一话题或主题式的作文训练,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这一话题或主题来开展阅读阅读,以获取素材,提高认识,丰富思想情感,为写作活动提供思想内容方面的准备;如果是进行某一文体或某些写作技法的训练,就要求学生选取某类文体或运用某些技法的文章进行阅读,以获取这类文体的规则、写作技法方面的知识,为写作技能的形成创造迁移的条件;如果是进行社科类小论文的写作,我们可以组织专题阅读,让学生占有材料,形成观点
等。
一般来说,我们的每次作文训练都有一至两项目标,就新人教版的必修课程教材编排来看,它的“表达交流”部分大多是按照“话题”加“写作技巧”式来编排的,而且和前面的“阅读鉴赏”没有根本性的联系,那么我们怎么来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呢我们可以围绕“话题”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例如,指导学生完成《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写作任务,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然后选一篇能打动自己的文章,并自选角度加评析指出打动自己的原因。
这样让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生活图式,加深情感体验,激起情感的共鸣,为写作活动做好内容和情感方面的准备,真正做到“为情造文”。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做写作技巧方面的阅读,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的写作任务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荔枝蜜》《警察与赞美诗》《驿路梨花》《麦琪的礼物》等经典文章,让学生明白悬念、抑扬、意外和巧合等写作技巧。
正如元代程端礼所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扇v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
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
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通过阅读来达到“识模”,从现代的心理学来说,也就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文体规则的图式,为写作活动做好准备。
通过这
样的活动,阅读的目的性强,“功利性”强,能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又紧扣阅读写自己对阅读结果的评价、感受和推荐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又促进写作活动的进行,把读与写真正地结合起来。
二、强化读写的共时性
所谓“共时性”就是指要求学生边读边写,读了就用,读了就写,读写的过程应是“短平快”。
以往我们强调学生的日常积累,我们也要求学生通过“大脑记忆储存法,书面文字记载法,资料分类积累法”等方法来积累材料,无论哪种方法,如果对这些材料长时间不用,学生会遗忘,写作时真正用得上的材料可能很少,因为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学生开展一段时间的针对性阅读后,就组织指导写作,将阅读的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具体说来,在明确阅读任务后,学生展开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写,这时的“写”是可以是欣赏式的、评论式的,也可以是感悟式的或者是自己向同学们做的推荐语;做好了个人的阅读活动后,可进行小组或班级的交流活动,以扩大阅读面,深化感悟点;以小组推荐优秀的文章,以便作文指导课上集体交流展示和老师的评点指导,以达到服务于本次写作的目的。
这样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活动始终处在动
态的交替中,写深化了读的成果,读又推动了写的进程。
我们也倡导和阅读课程紧密相连的读写结合,这样读写理应具有一定的共时性,但在此种情况下大家往往还是偏重于读,写仅是读的点缀与附庸,写的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展开,读和写也未能产生和谐共振。
因此,如果利用阅读教材的文章来指导写作教学,那么在学习完了课文也应及时利用习得的写作技巧来进行写作训练。
例如在学完了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后,可立即进行《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的写作训练。
或者在进行写作训练前根据写作的需要再读教材中的文章,这样及时地进行知识技能的迁移,深化读的成果,训练写的能力。
三、加强读写的指导性
就是指学生的阅读要得到老师的有效指导,将读的成果有效地和写作活动联系起来,运用写作中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我们通常强调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而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过程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学生实际的阅读活动大多是自发式的,这样读的效果很差,更难以起到对写的帮助作用。
因此,只有把读写的过程都置于教师的指导之下,读写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任务,给学生提示一定的阅读范围或直接推荐作品,指导其开展阅读的具体途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为学生的阅读交流搭建平台(如利用互联网
技术让学生充分交流),可以确定其交流的中心、主题,我们还要利用学生的阅读成果来指导写作。
举例来说,指导学生进行《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通过学生的阅读推荐,教师结合训练目标精心挑选两、三篇优秀的选文,在写作指导课上结合学生的例文,共同探讨本次作文的写作技巧。
课前印发学生推荐的优秀例文和学生的推荐语,以便课堂交流。
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写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应如何发掘感动点学生结合例文发表意见,以获得清晰的认识。
然后再探讨“如何具体再现感动点”“如何巧妙构思,扩展感动点”,学生就例文继续展开讨论。
最后布置本次作文题目,学生动手写作。
对于搜集素材类的阅读,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探讨其立意取向,材料使用的范围、角度等。
这样紧扣学生提供的例文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感悟写作的技巧,学生熟悉材料,容易明白其中的知识,易于形成写作技能,同时用学生自己发现的材料来探讨写作规律,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他同学在阅读过程中也增强了体验,在分享别人成果的同时增加了阅读的动力。
读写结合是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大家关注的研究热点,以上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最后还需强调的是,要落实以上几方面的做法,我们还需转
变观念,注意拓展写作指导的时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