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共9页

合集下载

中医脉诊入门及常见病辨治pdf

中医脉诊入门及常见病辨治pdf

中医脉诊⼊⻔及常⻅病辨治⼀、中医脉诊⼊⻔中医脉诊,也称为切脉,是中医学中⼀种独特的诊断⽅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脉搏的跳动情况,来诊断⼈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性质。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和⽅法。

1.脉诊的重要性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切脉,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脏腑功能等情况,从⽽为治疗提供依据。

脉诊还可以帮助医⽣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预后转归,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2.脉诊的基本⽅法切脉时,医⽣会将⻝指、中指、⽆名指并排放在患者的⼿腕动脉搏动处,这⾥的⽳位称为“⼨⼝”。

医⽣会⽤指腹轻轻按压,感受脉搏的跳动,观察其强弱、快慢、节律等情况。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弦、滑、沉、细等不同的脉象。

3.常⻅脉象与意义(1)浮脉:脉象浮在⽪肤表⾯,表示病在表,病情轻浅。

(2)沉脉:脉象沉在深处,表示病在⾥,病情较重。

(3)弦脉:脉象绷紧如弦,多⻅于肝胆疾病、疼痛等。

(4)滑脉:脉象滑利如珠,常⻅于痰湿、⻝积等。

(5)细脉:脉象细⼩如线,常⻅于⽓⾎虚弱、阴虚等。

⼆、常⻅病辨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案。

以下将介绍⼏种常⻅病的中医辨治⽅法。

1.感冒感冒是常⻅的外感疾病,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寒或⻛热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浮脉或数脉,伴随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治疗感冒应以解表散寒或疏⻛散热为主,常⽤⽅剂有麻⻩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2.咳嗽咳嗽是肺部疾病的常⻅症状,中医认为咳嗽多由肺⽓上逆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弦滑或细数,伴随咳痰、喘息等症状。

治疗咳嗽应以宣肺⽌咳或降逆⽌咳为主,常⽤⽅剂有桑菊饮、杏苏散、⽌嗽散等。

3.胃痛胃痛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症状,中医认为胃痛多由脾胃不和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弦紧或沉缓,伴随胃胀、嗳⽓、泛酸等症状。

治疗胃痛应以和胃⽌痛或健脾和胃为主,常⽤⽅剂有⾹砂六君⼦汤、健脾丸、保和丸等。

4.失眠失眠是神经系统的常⻅疾病,中医认为失眠多由⼼神不宁引起。

脉诊自学方法

脉诊自学方法

脉诊自学方法自学把脉(脉诊),先从有力无力辨虚实开始,先从快慢辨寒热入手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上气不足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

脉诊可以很简单,认准几点即够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好嘞,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诊脉这门“绝活”。

中医的脉诊,简直就是一门艺术,有点像呼吸、心跳,每一个细节都透着神秘。

你可能会问,脉诊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触摸你手腕的脉搏,来判断你的身体状况。

听起来很神奇对吧?其实,掌握了方法,咱们也能变成小中医,嘿嘿。

1. 中医诊脉的基本方法1.1 脉诊的准备工作首先,脉诊可不是随便摸一下就行的。

你得先找个安静的地方,最好把光线调得柔和些,营造点氛围。

呼,深呼吸,放松心情,心里想着“我这次一定能发现真相!”还记得那个“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吗?要是你一紧张,脉搏都可能跟着“跳了个调”。

接着,确保你的手是暖的,别让病人感觉像是碰到冰块了。

用温暖的手指轻轻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哦对,小心别用力过猛,像是在捏个橙子那样,轻松一点就好。

1.2 如何摸脉然后,你就可以开始摸脉了。

记住,这可不是一击就灵,而是一种感受。

你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在脉搏上,体验一下那种跳动的感觉。

不同的脉象就像不同的音符,有的可能像小溪流水,有的则像滔滔江水,呼啸而来。

其实,脉分好多种,比如浮脉、沉脉、滑脉、涩脉等。

一听这名字是不是有点神秘?浮脉就像水面上的波动,沉脉则像深海的宁静,滑脉则给人一种像在溜冰的感觉,顺滑舒适。

你就当是听音乐,只需用心去感受,咱们绝对能找到节奏!2. 注意事项2.1 注意卫生说到这里,咱就得提提注意事项了。

首先,卫生一定不能马虎。

记得在做脉诊之前,洗手是必须的,给自己的手洗得干干净净,免得把“脉”给捉得不清不楚。

这就像吃饭前要洗手没道理嘛,爱护自己和他人,才能更好地为对方服务。

2.2 不同体位的影响还有哦,脉象在不同的体位下会有变化的。

让病人坐着的时候,脉象可能显得有些紧绷;站着的时候,又可能会显得更飘浮。

你可以试试,“您能不能坐着试试?如果您觉得不舒服,随时告诉我哈。

”这样一来,双方都放松,脉象自然就能更真实地展现出来了。

3. 诊脉后的体会与总结3.1 温馨交流最后,别忘了和病人进行温馨的交流。

中医脉诊疗法自学教程

中医脉诊疗法自学教程

中医脉诊疗法自学教程
中医脉诊疗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辨别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虽然自学中医脉诊疗法是可能的,但是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

以下是一些自学中医脉诊疗法的建议:
1. 学习基础理论,首先,建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脏腑理论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对于理解脉诊疗法至关重要。

2. 寻找权威资料,在自学过程中,需要寻找权威的中医脉诊疗法教材或者资料,以确保学习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脉学著作,如《素问》、《灵枢》等,或者现代权威的脉诊学教材。

3. 实践与反复,脉诊疗法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技能,因此建议在学习的同时,多与有经验的中医师学习实践脉诊技术,通过不断的反复触摸患者的脉搏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4. 慎重诊断与治疗,自学脉诊疗法后,切记慎重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在没有临床经验的情况下,不要轻易给自己或他人下诊断或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总的来说,自学中医脉诊疗法需要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寻找权威资料,多实践反复,同时要慎重诊断和治疗。

最好的学习方式还是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以获得更系统、更准确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希望这些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中医的脉象诊断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掌握和运用脉诊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

下面是自学中医脉象诊断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

建议先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脉络等。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学习资料或教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从中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

然后,学习和理解脉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脉搏诊断是一门独特的科学,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对脉象的构成、特点和脉针摸法等进行深入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脉学相关的书籍或论文,如《脉学与传统中医临床医学》、《脉学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等,进行系统学习。

另外,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是学习中医脉象诊断的重要部分。

可以通过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交流、参加中医培训课程、实习或观察等方式来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实践。

比如,中医脉象诊断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实时的脉象记录和分析,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观察和判断的技巧。

最后,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时间和耐心,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毫无疑问,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进步。

总之,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耐心。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为你自学中医脉象诊断提供帮助。

如何把脉看病图解 简单易学

如何把脉看病图解 简单易学

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教你学诊脉(1)提要: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正气虚则脉虚。

概述: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久病脉洪,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

脉诊的方法:有 3种:①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

②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

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 (太溪穴)以候肾的。

③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现代普遍采用寸口诊法。

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教你学诊脉(2)提要:中医看病,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在辨证论治中又以四诊八纲为要目,四诊八纲中又以四诊为前提,由四诊才能确识八纲。

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虽然脉诊排在最后,但它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

历代先辈对诊脉看法,清代毛祥麟说:“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重,盖脉既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难也。

”(《对山医话》)吴鞠通也说:“四诊之法,惟脉最难,亦惟脉最为可凭也。

”(《增订医医病书》)强调脉诊的重要性。

所以《内经》的162篇里,讨论脉象的就有30余篇,《难经》的八十一难,前二十难说的也是脉诊。

老百姓找中医看病,俗呼为“看脉”,意思是“看脉”二字可以代表整个诊病过程与医生的学识技术高低,这说明一个好中医必然精于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 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脉诊  ppt课件
中所表现
ppt课件
4
与脉象形成有关的因素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脾胃为后天之本 肝藏血 肾藏精,精化血,为元气之根
ppt课件
5
心血 心阴
互相 制约
肺主 气朝 百脉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应指 脉 象
心气 心阳
ppt课件 31
(4)数脉相类脉
疾脉
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脉率比 数脉更快, 脉搏每分钟140~160次。 意义: 阳极阴竭( 外感热病之热极) 虚阳外越,元阳欲脱证。 3岁以下小儿脉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 为平脉,不作病论。
ppt课件 32
(5)虚脉
【脉象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三部九候均 无力。是脉管的紧张度减弱,脉管内充盈度 不足的状态。
(十一)弦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 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机理分析】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 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气敛束不伸,脉管失去柔和之 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 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或肝病及肾, 阴虚阳亢。 弦脉在时应春,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 生理性退化表现
脉诊定义: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 部位的动脉,依应指形象了解病情, 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历史渊源:公元五世纪扁鹊、《内经》 “三部九候”、《难经》“独取寸 口”、张仲景“平脉辨证”、西晋王 叔和《脉经》为现存最早脉诊专著。 学习方法:熟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 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
ppt课件 1
【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 之实热证。 【机理分析】

老中医告诉你,自学脉诊习练脉诊五部曲,值得收藏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

老中医告诉你,自学脉诊习练脉诊五部曲,值得收藏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

老中医告诉你,自学脉诊习练脉诊五部曲,值得收藏脉诊是中
医诊断的重
老中医告诉你,自学脉诊习练脉诊五部曲,值得收藏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一环,切不可装样子,那么,怎样学习锤炼脉诊技术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第一步弄明白脉的几大要素,以便于理解揣摩,明白了脉的构成要素(脉位、脉力、脉率、脉律、脉体、脉形、脉幅、脉势)才便于分析识别;
第二步掌握平脉,也就是说正常脉象,正所谓“知常达变”,有比较才会有鉴别;
第三步熟读成诵《濒湖脉学》,28脉了然于胸,正所谓: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
第四步勤于实践,所谓:多诊识脉,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是不行的;
第五步脉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辩证,所以,要四诊合参,勤于反思,印证脉诊与其余三诊所得。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课件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课件

涩脉
总结词
如轻刀刮竹,往来艰涩
详细描述
涩脉是脉象中的一种,脉搏跳动如轻刀刮竹, 往来艰涩。这种脉象通常表示气滞血瘀或气 血亏虚,常见于气滞、血瘀等症状。
05 脉诊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
01
02
03
辅助诊断
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辅 助诊断多种疾病,如心血 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判断病情
数脉
总结词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
详细描述
数脉是脉象中的一种,脉搏跳动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这种脉象通常表示热邪内盛,常 见于高热、阴虚火旺等症状。
滑脉
总结词
如盘走珠,往来流利
VS
详细描述
滑脉是脉象中的一种,脉搏跳动如盘走珠, 往来流利。这种脉象通常表示痰湿内盛或 食积内停,常见于食积、痰湿等症状。
足心脉
足心脉位于足底心前正中线,即涌泉穴处。
足心脉主要反映肾脏功能状况,对于诊断肾脏疾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切诊足心脉时,需要掌握正确的切脉姿势和技巧, 以及与寸口脉的对比分析。
03 脉诊的方法
单手切脉
切脉时,医生应将食指、中指和无名 指并拢,用指腹轻轻放在患者桡动脉 处,进行力度适中的按压,以感知脉 搏的跳动情况。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脉诊简介 • 脉诊的部位 • 脉诊的方法 • 常见脉象及其意义 • 脉诊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01 脉诊简介
脉诊的定义
脉诊:通过触摸和感知人体脉搏 的跳动情况,来诊断疾病的一种
方法。
脉诊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 理论体系的医学诊断技术,在中
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脉诊通过观察和感知脉象的特征, 如脉搏的跳动频率、力度、形态 等,来判断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 态。

脉诊脉象初学技巧入门指南

脉诊脉象初学技巧入门指南

脉诊脉象初学技巧入门指南脉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它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而脉象则是指脉搏的形态和特征,是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初学者在学习脉诊脉象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和入门知识。

初学者需要明确脉诊的基本要点。

脉诊主要包括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等方面。

频率是指脉搏的次数,正常人的脉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

节律是指脉搏的规律性,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是有规律的。

力度是指脉搏的强弱程度,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是有力而有韵律感的。

形态是指脉搏的形状和特征,通过观察脉象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初学者需要了解脉搏的取法和触诊的技巧。

脉搏的取法一般有寸口脉、关门脉、尺泽脉等,初学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脉搏取法。

触诊的技巧包括用三指压脉、用适当的力度触摸脉搏、用适度的速度触摸脉搏等。

初学者在进行脉诊时,要注意手法轻柔、稳定,避免过于用力或过于急促。

初学者还需要熟悉常见的脉象特征和其所代表的意义。

常见的脉象有浮脉、沉脉、细脉、滑脉、弦脉等。

浮脉一般表示阳气亢盛,沉脉一般表示阳气不足。

细脉一般表示阴虚,滑脉一般表示湿热。

弦脉一般表示痰湿或气滞等。

初学者可以通过多观察和实践,逐渐熟悉各种脉象特征和其所代表的意义,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初学者还可以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和体征,来综合分析判断疾病。

例如,患者的舌苔、舌质、面色、口唇颜色等,都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初学者在进行脉诊时,可以将这些信息综合考虑,相互印证,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初学者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学习,通过多次触诊和观察,来提高自己的脉诊水平。

脉诊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初学者可以多找一些熟悉的师傅或老师,向他们请教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脉诊技巧和水平。

脉诊脉象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和入门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初学者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脉诊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

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最后,摸到脉搏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所以每次摸脉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同时还要感受脉搏跳动是否规律、脉搏的强弱情况,两边的手腕都要进行摸脉,可以作为一个对比。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把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医生将手指按在病人的动脉上,感受动脉搏动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要想学习把脉,需要掌握好最基本的指法,调整好呼吸,注意切脉时间。

>>>一、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二、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具体指法见医生指法常用具体指法(1)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教你从头到尾学习中医诊脉

教你从头到尾学习中医诊脉

教你从头到尾学习中医诊脉千百年来中医诊病就像一场考试,求诊的人在医生面前把手一伸,医生摸摸左手脉,摸摸右手脉,看看舌苔,反复询问病人症状、感觉,然后大夫就会将患者的病证清清楚楚地讲出来,如果患者信服,这场考试就算通过了。

医生是如何通过摸脉来判断病证的呢?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四点是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

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第五点是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第六点是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第七点是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第八点是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中医把脉口诀: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最详尽的中医把脉入门方法,包你一学就会!

最详尽的中医把脉入门方法,包你一学就会!

最详尽的中医把脉入门方法,包你一学就会!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病名,而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用药。

健康人的脉要了生病的脉象,首先得了解健康人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伤寒论坛+王光宇http://shanghan/bbs/viewthread.php?tid=46713无山居士管理员+发表于 2008-6-15 13:32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陈嘉彬对于学习脉诊者来说,最为困难的应该就是确定指下脉象的名字。

在过去看来一直存在着十人十个结果的问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清晰的、灵活的来学习传统脉诊,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的诊断疾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如何学好脉诊并灵活掌握它、使用它呢?首先就是要清晰的认识脉是什么。

简言之,脉涉及气血神机三个方面。

而在这三个方面当中,我们首先探知的情况应该是脉气血的盛衰多少,而气血盛衰所反应出来的生机状态便是神。

所以抓住气血的盛衰,是我们判断体质和疾病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方面。

一、掌握脉象的纲要二十八部脉象看似庞杂,很难仔细分辨,但是如果能掌握了脉象的纲要,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的确定下来,我们便会很容易从结果推断出人体气血的盛衰变化。

下面我们将就脉的纲要来分别论述。

1、浮沉之纲——脉位这一纲领所指的是脉管管壁和皮肤骨骼之间的部位关系。

在脉诊之时,我们从轻触皮肤开始,逐渐用力,直到按至骨骼层面。

这一个纲领是一个竖向侧值,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探知脉管的部位,同时要探知脉管上部的力度宽度和下部的力度宽度的不同,也就是表里气血的盛衰多少。

在这一纲目里,所包括的脉象有浮、中、沉、伏四个层面。

其中中层,以前医家著作皆没有记录,我们现在应该作为我们脉诊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若脉沉或者伏而有力为牢脉,无力细小则为弱脉。

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晰分辨这六种脉象了。

2、迟数之纲——脉率脉的迟数所指的就是至数的多少。

其包含的脉象由慢到快分别有:屋漏-迟-缓-数-疾-釜沸。

其中缓脉为不快不慢一息四至的正常至数,如果不兼见脉形的改变,一般不是病脉。

而各家所论述的主病的缓脉当和脉管紧张度松紧二纲的松脉相似,命名的混乱恰恰是造成学习脉诊困难的因素之一。

因此我一般记录缓脉皆单一表示其至数,而对于因气血不足,外感内伤所造成的脉管松弛的脉象,我们当以松脉表示。

3、虚实之纲——脉力脉的虚实是指指下脉搏脉管内血液的充盈程度。

脉管内血液充盈为实脉,若充盈度不足则为虚脉。

其中由强到弱包括弹石-洪-实-缓-虚-弱-微。

4、松紧之纲——脉管脉的松紧说明脉管的紧张度。

其中由强到弱包括了弹石-硬-紧-弦-缓(松)-濡弱。

5、大小之纲——脉宽所谓的大小指的是脉管在指下所反映的宽度。

其中包括洪脉、大脉、小脉、细脉等6、长短之纲——脉长相应的这个是指的脉管在指下的长度。

脉管超过寸关尺者为长脉,不满寸关尺者为短脉。

7、清浊之纲——脉流所谓清浊指的是脉管内血液流动的形态,若血液中无杂质,则脉来清,相反则浊。

其中包括清脉、滑脉、浊脉、涩脉。

掌握了以上脉象纲要之后,在诊脉的过程中,按照纲要由简单到复杂的仔细体会其脉的表现,辨别寸关尺的不同,边摸边记录,这样就会得出一个准确的辨证辨病结果。

对于复杂的兼脉,多是由基本纲要脉所组成,如牢脉既是沉+大+实+弦的综合脉象,也就是说,这个脉象在脉位上处于沉部,在脉宽上属于大脉宽,在脉力上属于有力而内部充盈度较高,再加上其管壁紧张度较高,就可以定为牢脉。

这个脉象看似负责,其实完全可以一步一步的将其确定下来,因为它综合了沉大实弦脉的综合特点,所以它所主的疾病自然是里证+实证+气病+血病的综合病证。

再如濡脉既是浮+细+虚,而脉虚+细不浮而在沉部则为弱脉。

再有平脉的缓脉既是迟数之纲的缓+虚实之纲的缓+松紧之纲的缓,也就是说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虚不实,不松不紧,不大不小,不长不短的“中道”之脉。

革脉则是浮+弦+芤脉的综合脉象。

明白了脉的纲要,一下手第一步体会其是否浮沉,再体会其至数多少,然后看虚实,看松紧等,如此一一记录下来,结合部位,根据其脉的综合结果,便可得出复杂的兼脉主病,对于我们的客观辨证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有效果的,这点我希望读者能仔细的加以应用。

二、掌握寸口脉定位根据前人的记载,结合本人经验,我特别推崇《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的“九十三字定位”。

既“尺内两傍,则季胁也。

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唐山老中医刘易非先生也是对此九十三字倍加推崇,在其著作《我之脉学观》中不断反复强调其重要性。

可惜的是老先生在其著作中并未详细的论述如何使用《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话,使得我们再一次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为此我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并从印证到应用,深刻的体会到这九十三字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某日我遇一病人,其不言语而伸手让我把脉,我摸其脉右寸在浮取的时候,右寸以上靠近腕横纹的部分比其他部分要浮数而大一点,我想起了这九十三字中的“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我便对其讲:“你是嗓子痛吧?”对方连连称奇。

我接着讲:“你是因为最近几天外感温热,咽痛,头痛,咳嗽,吐黄痰。

”其连连称是。

我接着摸其其他脉位,其右关脉浮,但按至指下正中全无感觉时,其脉最强点弱沉且点稍弦右点点弦,右尺可。

左寸上浮数而洪,关较弱沉点弦,尺较极弱沉而虚弱。

综合其脉象告知其外感温热咽痛头痛,咳嗽吐痰,口舌生疮,食多或食生冷硬物腹胀满,时胁肋气串,腰痠易痛且多左侧为重。

其时正值春初,据此左尺不足之象,结合其外感温热,故推断其为“冬不藏精”所致,为其开药数剂并嘱咐不可房事,调理数日而愈,后以填精调气之剂为蜜丸调养精亏以强壮之用。

此九十三字虽然比较详尽,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比如对于脑部疾病的认知就很缺乏,但根据恩师王光宇先生的经验,脑部亦出项在两寸,这是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的。

再如《四言举要》:“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等古今脉学著述的论述,已经有人研究全息在脉上的应用了,笔者也在实践中不断的体会其价值所在,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小小寸口大有文章可作。

三、掌握脉象的主病脉象不同,所主疾病自然有异。

出现的部位不同,所兼的脉象不同所主的疾病也不同。

很多脉书对于一个脉象的主病例举了很多,但据我研究多为有一个脉象而兼其他脉象所主的疾病,这就不等于一个单一脉象所主的疾病。

我们如果了解了单一脉象所主的疾病或者所反应的气血阴阳状态,再了解了其兼脉所主疾病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凭脉辨证了。

当然脉象的主病并不是绝对的,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走向它相反的方向。

如浮脉本主表证,为外感后气血趋向体表以抗邪的体现,但若整个脉管都浮起到皮表之下,也就是所谓的浮而无根,那便不再是主表的浮脉而是主里的浮脉了。

再如涩脉,其本来所主的疾病是气血的淤阻,而若其脉涩兼微细虚弱,则为气血的亏损。

所以任何脉象在单一出现的时候很少,大多会有兼脉存在,而初学者往往认为手下的脉象没有那么复杂,或者体会不出复杂的兼脉脉象,所以不能准确的凭脉辨证辨病,因此掌握脉的纲要,按照纲要一步一步的分别体会,综合分析所得出的脉象,并熟悉各脉象的主病,以及在有兼脉存在的情况下主病的变化是中医工作者和学者的一项基本功,也是重要的技能。

下面例举浮脉来说明一些问题:浮脉其主外感或者内伤后气血的一种向外运动的趋势。

无论外感内伤,其反应的都是气血的向外运用。

若以寸关尺为上下,根据浮脉出现在上还是在下,也反应了气血的上下运动盛衰。

浮脉主表,但完全不等同于主表证。

无论浮缓浮紧还是浮数都应建立在有力和无力,有根和无根的前提下,才能确定是否为表证。

而王老师在传统脉诊浮脉主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浮下”的概念,说明了外感后外邪退却或者传变的趋势是可以通过脉诊详细了解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

浮脉以有力无力来决定虚实,而且多以兼脉来决定疾病。

浮为在表兼脉决,或为在里气欲绝。

寸关尺中各不同,上下盛衰此为诀。

1.主表浮+紧主伤寒,浮+松主中风等等,因各种脉书多有论述故不多言。

这里应该说明的是:一、虚人未必都出现浮脉,因其气血亏虚,不足以外出以抗御外邪。

二、若脉寸浮关尺不浮,一为外感早期,二为厥证气血上脱。

其鉴别点在于外感的脉象不会出现弦劲盛大若弹石的情况,而薄厥等病气血上脱或上冲造成的危急病证则多存在类似情况。

2.主里浮脉主里,多因兼脉的存在而确定。

如浮而兼芤是失血造成气无血摄而独亢的表现,浮而兼散则是虚劳之病到了重度的程度所出现的脉象。

临证还需要仔细鉴别,不可马虎大意,免得误将内伤病作为外感来治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具体分部主病,推荐大家参看《四诊抉微》,以在此不再赘述。

四、诊脉方法举例1、以“独”诊病法《内经·三部九候论》:“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2、按压诊病法将手指逐渐缓慢向下按压,这时体会脉管对手指的反作用力,根据其轻重可以判断患者血压的多少。

3、冲压诊病法用手指快速冲击脉管,体会脉管充盈的时间,可以了解患者气血的盛衰情况。

4、诊兼证或夹杂证法当脉象以某种脉象为主,而出现较主脉象轻的兼脉的时候既以主脉定主病,以兼脉定兼证或夹杂证。

比如左寸脉虚细弱无力兼见涩象,即为气血亏虚兼瘀血,治疗当以益气养血佐活血理气。

而若是沉弦涩兼虚细,则为心阳不足气滞血瘀兼气虚血亏,治疗当以温阳理气活血少佐益气养血药。

脉象稍有差异,则证型迥异,临证脉诊的重要性,在此也可以体现出来。

1、诊副脉法临床上往往可以见到患者在主脉之外会出现不同的副脉,此种方法在《图像诊脉法》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读者可以自行参考,在此不再赘述。

五、复杂脉象的断定和分析临床上单一脉象的病人,很少碰到。

大部分患者在就诊的时候,脉象已经是复杂的兼脉脉象,这个问题我已经在上节提出。

那么,对于复杂的脉象,具体该如何分析,并且运用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处方论治呢?又如何结合患者脉象开出合适的药方呢?这个问题,很多朋友和老师都曾经问过我,我于临床也仅仅有一些初步的体会,今在此做一些简单的论述,望能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同交流。

脉诊虽然为三部,但是其细分下去可以分很多部位。

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比如左寸,我们从竖向上可以将其划分为寸上、寸中、寸下;从横向上可以划分为寸左、寸中、寸右;从浮沉可以划分为浮部、中部、沉部。

我曾经看过一本叫《中医天下》的网络小说,其在描述联系脉诊技术的时候说用小米放到指头下面,小米上面盖上一层薄膜,用指头的感觉和心脑来识别下面究竟有多少小米,这不是做不到的,只需要我们动手去练,去实践。

所以在方寸寸口部位,我们是可以体会出很多情况的。

如果再能结合中医理论,根据阴阳五行的关系盛衰生克等情况,便可以更详细准确的判断出病情,并可以判断出预后,这一点各家脉书很少论述,故在此我提出来供大家商榷。

1、六部生克定病情六部脉,左寸为心,为火;关为肝胆,为木;尺为肾精,为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