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系疾病
感冒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解表;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
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本方益气解表,化痰止咳。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症。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
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
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本方滋阴解表,治疗阴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等症。
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
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咳嗽
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同时,须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病有治上、治中、治下之分:
治上:治肺:温宣、清肃(直接针对咳嗽之主脏施治)。
治中:治脾:痰湿偏盛,健脾化痰;脾虚肺弱,补脾养肺。
治下:治肾:咳嗽日久,咳而气短,补肾。
注意审证求因咳嗽是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一种病理表现,故治疗时不可一味“见咳止咳”,而须审证求因,针对病因病机而治,除以治肺(清肺、宣肺、降肺、温肺、敛肺、补肺、润肺)为主外,应注意调治脾胃、清肝疏肝、补审纳气等整体疗法的应用。
风热犯肺证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
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清肃肺气
大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痰湿蕴肺证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
白腻,脉象濡滑。
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陈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燥湿化痰;杏仁、佛耳草、紫苑、款冬花,温肺降气。
哮病
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即是对哮病发作时喉间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的临床特点之描述,同时也指出伏饮、痰浊与本病的发病直接相关。
冷哮证
症状: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主方: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苑、款冬、大枣、甘草。
喘证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出虚实两大证。《景岳全书》等皆从虚实论治喘证,并指明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肾两脏。
病机
1.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肾,与肝、脾相关。
肺为气之主,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外邪侵袭或它脏病气犯肺,致肺失宣肃,呼吸不利,发为喘促。若肺虚气失所主,亦可致少气不足以息之虚喘。肾为气之根,助肺主气,司气之摄纳,摄纳失常,则气上逆于肺,入多出少而为喘促。
2.病理性质虚实两类
实喘在肺,多因外邪、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在肺肾,多因肺肾气虚。从病程来看,早期多为实证,日久则可形成上盛下虚,正虚邪实等虚实夹杂之候或虚候。
治疗原则
1.发病时治标、治肺;平时治本、治肾;
2.实喘--重在治肺,祛邪利气。因寒、热、痰、气不同病因,宜分别采用温宣、清肃、化痰等法。虚喘--重在肺肾,以肾为主,宜补气摄纳。虚实夹杂--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
心系疾病
心血不足
症状:心悸不安,怔忡、健忘、失眠(心主血脉,心血不足,不能养心)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不能上荣于面,不能上承于脑)神倦气短,或自汗(血虚及气,气血亏虚,卫表不固)舌淡红,脉细弱(心血不足)
证机概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
常用药:当归、龙眼肉:补益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生血;茯神、远志、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
胸痹
定义: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病机:心脉痹阻。主要病理基础为胸阳不振。
1.病理因素:寒、痰、气、瘀。
2.病理性质:本虚标实。虚为心脾肝肾及气血阴阳亏虚,实为寒凝、气滞、痰阻、血瘀。(由于本病多见于中老年,机体日渐衰退之时,故一般认为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病机。)
3.病变脏腑:心(病位)、肝、脾、肾。
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发作期:祛邪治标;缓解期:扶正治本;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或虚实同治,标本兼顾。
1.祛邪治标:气滞,疏理气机;
寒凝,辛温通阳;
血瘀,活血化瘀;
痰浊,泄浊豁痰。
2.扶正治本:气虚,补气;
血虚,养血;
阴虚,滋阴;
阳虚,温阳。
心血瘀阻证
症状: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证机概要:血行淤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和营通脉;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调畅气机,行气活血;
当归、生地,补养阴血;降香、郁金,理气止痛。
寒凝心脉证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喘不得卧,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证机概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枳实薤白桂枝汤,重在通阳理气,用于胸痹阴寒证,见心中痞满,胸闷气短者。当归四逆汤,以温经散寒为主,用于血虚寒厥证,见胸痛如绞,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脉沉细者。
常用药: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薤白、瓜蒌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当归、芍药、甘草,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