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利率市场化背景、方式及特点

日本利率市场化背景、方式及特点
日本利率市场化背景、方式及特点

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利率市场化经济和国际性的因素、推进方式和特点的考察分析,为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方式选择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提供借鉴。一、日本实施利率市场化的经济和国际性因素尽管在7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金融的发展就萌动了利率市场化的念头,但是,日本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启动于1979年。此前,在1978年,日本政府开始允许银行间拆借利率弹性化及票据买卖利率的市场化,并用招标方式发行中期国债(利率由投票决定),这两个方面的突破成为了日本利率市场化的先导。由此以后,货币市场的发展主要便转向了交易品种的丰富,从而为形成真正的短期市场利率打下了基础。1979年,日本首次发行了自由利率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其利率不受日本政府于1947年12月制订的《临时利率调整法》的限制,发行利率由发行金融机构和购买者自由决定,这成为日本利率市场化迈出的实质性一步。1981年日本银行把政府短期债券由过去的银行认购改为放在金融市场销售,使得政府债券流通市场化。日本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行动是1985年以后在美国强烈督促下才进行的。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各国积极放松金融管制,如美、英、德等国都实现了小额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采取了完全自由化的模式,世界性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全面掀起,此时日本金融市场严格的利率管制使其国内利率低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导致日本大量购入美元债券。同时,封闭的金融市场又抑制了外国对日本的投资,日本资本收支呈现贸易巨额逆差,形成日元的低汇率,日元低估和美元高估导致了美国对日贸易的巨额逆差。对此,美国除要求日本开放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市场外,还强烈要求日本实行利率自由化,开放金融市场。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访问日本,成立了“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并于1984年5月达成了《日美日元委员会报告书》。此后,日本大藏省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通令,其中对利率市场化作了阶段性的安排,主要内容是:废除定期存款利率上限;提高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发行单位(3亿日元调至10亿日元)、缩短发行时间(由3个月降至1个月);允许市场利率联动型存款业务;放松并废除巨额存款利率管制;对小额存款利率自由化进行讨论。此后,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开始全面实施。日本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由反对转为支持,是利率市场化顺利推进的重要内部因素。在利率管制时期,存款利率被限制的较低,但由于贷款利率在管制的同时,有企业“补偿化存款”等方式弥补,银行实际上得到的利率要高于官订利率标准,银行盈利率很高,而利率市场化就要取消“补偿性存款”这类优惠的政策。对此,日本银行机构起初并不赞成利率市场化。但由于80年代后,企业、个人、机关团体都可以参加短期金融市场的交易,使得银行存款大量分流。从1974年至1983年,日本的间接融资由94%下降至72%.此时,银行业认识到不实行利率市场化,自身手脚反而受到束缚,必须要通过市场化才能挽回存款业务的下降。[!--empirenews.page--] 二、日本利率市场化推进方式的选择(一)存款利率自由化1985年3月,引进市场利率连动型定期存款(MMC)以日本银行每周公布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平均发行利率减少 0.75%作为上限,在此限度内,由各金融机构根据存款期自定利率,最低限额5000万日元,期限为1个月至6个月。 1993年,市场利率连动型定期存款期限放宽至1个月至24个月,并取消了最低金融限制。1985年10月,日本银行开始发行CD,最低金额限制是10亿日元,期限是3个月到2年不等;1987年4月,最低金额限制又降至1亿日元;同年10月,又增加了期限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2年的大额存款品种;1989年10月,存款金额又降至1000万日元。1989年6月引进市场利率连动型定期存款(小额 MMC),最低限额300万日元,同年10月存款期限扩至3年。1991年初,存款最低额降至50万日元(1992年6月取消限额)。1991年11月开始实施300万日元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1993年,包括自由利率定期存款在内,小额定期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1992年6月,日本又启动了流动性存款(指普通活期存款、支票存款、通知存款)利率市场化,即引入新型储蓄存款,使流动性存款的支付职能与储蓄职能分离,让具有储蓄职能部分的利率市场化,具有支付职能的部分无息化。这一过程直至1994年10月才得以完成。此时,

日本基本上完成了除活期存款利率以外的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金融债的票面利率和贷款信托的预期红利率的市场化。1986年6月金融债中折扣债的发行条件与小额MMC利率连动,1990年11月以后由各金融机构自行决定。 1993年4月,将贷款信托(5年期)的预期红利率从长期优惠利率水平改为长期利率水平,后来又逐步与短期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并轨。(二)贷款利率决定方式的改革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日本的贷款利率市场化也在同步进行。1989年以前,日本的短期货款一直实行与法定利率连动的短期贷款优惠利率,即法定利率加一定的利差,1970年为0.25%,1981年3月为0.5%,1986年5月为 0.625%,1986年11月为0.75%,1988年3月为0.875%.随着存款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以自由化利率从金融市场筹集的资金不断增加,市场利率水平也伴随着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下降,没有出现事前担心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利差缩小的现象,但是利率变动的风险越来越大。从1989年1月起,日本银行采取以银行平均融资利率决定短期优惠贷款利率的新办法。即将银行资金依来源分为四类:流动性存款、定期性存款、可转让存款及同业拆借资金。将各自的代表性利率确定为标准利率,根据各类资金的构成比用加权平均法算出墓础利率,在此基础上再加 1%的银行费用,即为新短期优惠贷款利率。从而切断了短期贷款利率与法定利率的直接连动关系,市场利率或银行融资结构变化引起的融资利率变化对贷款利率水平产生影响,并通过贷款利率水平的变动表现出来。1989年,时任日本全国银行协会会长的三菱银行率先实行了这种短期优惠贷款利率。1991年4月,长期贷款利率也不再使用过去的长期优惠利率,而是在短期优惠利率之上,相应贷款期限或余期加上一定利差,形成新的长期优惠利率——短期优惠利率连动长期变动贷款利率。由于可转让存款、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两种资金利率已经是市场利率,而这两类主导性银行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又是贷款利率水平的决定基础,所以这种贷款利率确定方式下产生的利率,实际上已经是利率市场化的结果。[!--empirenews.page--] 三、日本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特点(一)日本利率市场化在国际社会的推动下得以展开国家干预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长期以来,货币管理当局对于利率一直实行着严格的管制,也正是这种长时期的管制,使得政府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长期占有全社会融资的主渠道,从而推动了经济的高增长。同时,低利率存款和补偿性存款的存在又保证了银行的利润。因而,尽管有国债市场利率市场化的需求,但日本货币当局并没有大量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主观愿望。由于日本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了低速稳定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因此,其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实施已经直接影响世界经济金融的总体走势和他国的经济利益,其扩张的经济政策与封闭的金融市场直接导致了与其他国家的金融磨擦。没有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直接干预,日本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推进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而果断。(二)日本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个金融创新的过程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日本不是简单放开利率的管制来实行市场化,也没有将已有的流动性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而是在实施中不断通过引进带有市场化性质的新的存款和贷款品种来推进。如在存款方面推出大额CD、市场利率连动型定期存款(MMC、小额MMC);在债券方面,将金融债的票面利率和贷款信托的预期红利率与新存款品种联系;贷款方面采取以银行平均融资利率决定短期优惠贷款利率的新办法,并通过不断降低新品种限额、放宽期限、增加品种等方式,扩大新的存贷款品种的市场份额,通过其规模的扩大来提高银行机构存款、贷款的市场化程度。(三)日本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施的顺序和步骤是:先国债利率后存贷利率,先长期资金市场利率后短期资金市场利率,先大额存款利率后小额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大体又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后是流动性资金存款利率市场化。具体实施是通过扩大自由利率存款的比重来推进市场化。全部利率市场化自1979年开始至1994年共用了16年,即使从1985年存款利率市场化算起,也用了10年时间,与美国5年、联邦德国6年、澳大利亚6年、英国—步完成相比,日本与法国一样,是发达国家中实施利率市场化时间比较长的国家。

这充分体现了日本政府从历史条件和国情出发,充分考虑间接融资规模大、影响大,以及利率市场化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在具体推进中持审慎态度和保守做法,保持了经济金融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四)日本利率市场化充分考虑了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必要保护在日本的银行类机构中,有专门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而建立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主要有相互银行、全国信用金库联合会、信用金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全国信用协同组合联合会、信用组合、劳动金库联合会和劳动金库等。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分布广、数量多,占全部存款式民间金融机构(普通商业银行。长期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农林渔业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的41%,1998年统计有28135家。日本政府考虑到中小金融机构基础薄弱、自由竞争能力小、难以与大金融机构抗衡的现实,以及中小金融机构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利率市场化推进中,利率放松的实施都能控制在中小金融机构的承受能力范围内,不对其正常的经营产生大的冲击,使其平稳过渡,而不像有的发达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大批中小金融机构的倒闭。[!--empirenews.page--] (五)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是个不完全的市场化一般来说,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以及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市场资金利率。日本利率市场化以后,存款利率并不是自由利率,由各金融机构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决定,而是继续受到货币管理当局一定的限制。如存款利率决定中,3年期小额MMC利率的确定是以长期国债和名义利率为基准,其余的以CD的加权平均利率为基准,并还有档次规定。明确各金融机构不能独立决定利率,必须按统一的“市场利率”支付利息。以银行平均融资利率决定的短期优惠贷款利率,实际上是一种协商利率或卡特尔利率,并不是市场形成的利率。至今为止,日本的利率实际上仍未能完全放开,与美、德、英等发达国家相比,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化,而是弱化干预限制下的市场化。参考文献:[1]李社环。利率自由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利。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4]陶涛。论日本的金融行政。

日本投资环境分析概述(doc 57页)

日本投资环境分析概述(doc 57页)

日本投資環境簡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目錄 第壹章自然人文環境-------------------------------------------------------------------- 1 第貳章經濟環境 ------------------------------------------------------------------------- 3 第參章外商在當地經營現況及投資機會 ------------------------------------------- 15 第肆章投資法規及程序---------------------------------------------------------------- 22 第伍章租稅及金融制度---------------------------------------------------------------- 30 第陸章基礎建設及成本---------------------------------------------------------------- 33 第柒章勞工 ------------------------------------------------------------------------------ 37 第捌章居留及移民 --------------------------------------------------------------------- 40 第玖章結論 ------------------------------------------------------------------------------ 42 附錄一、重要機構聯絡資料------------------------------------------------------------- 43 附錄二、其他重要資料------------------------------------------------------------------- 46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我国目前仍属于严格利率管制的国家:政府包揽一切利率的制定,金融机构利率自主权几乎没有。利率尚未市场化,常常有研究者对此耿耿于怀,并将它作为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足的主要原因。这大约也是受了麦金农·肖的影响,把放开利率作为金融深化改革的核心。即使在产权比较明晰的私有制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改革的效果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我国20年改革中,企业和银行一直未实现完全商业化经营,利率充其量只能在动员储蓄、化消费为积累方面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而对于避免贷款的低效益使用却无能为力,至少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是如此。在企业非企业化经营、贷款利息进入成本、企业财务软约束的情况下,放开利率不可能达到遏制企业过旺的外源融资需求以阻止信贷资金低效益使用的目的。在银行微观经营机制不健全、基层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进行自我约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还有可能造成利率恶性竞争,金融秩序混乱。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与麦金农假定及国内很多想当然看法不同的是,在198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实行人为低利率,实际利率一直高于5%。即使在1982年以后,实际利率水平也一直较高,只有个别通货膨胀剧烈年份才是负利率(见表1)。如果考虑到储蓄补贴率,几乎就不存在负利率时期。由于实际利率水平较高,以及资本市场不发达,过去50年来我国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储蓄的减少,相反储蓄率一直位于全球前列。所以,近20年来没有把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并未造成主流意见所描述的弊端——储蓄不足投资规模缩减。(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认为利率市场化起不到麦金农·肖所描述的作用,并不等于否认利率管制弊端的存在。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特别是在非国有企业和股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之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 在严格受控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贷款利率一般是有上限的,这使银行不可能获取高风险贴水,这样,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将会无利可图。”(Asli Demirg— Kunt 和 Enrica Detragiach e,1998)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实践中,多数企业支付的贷款利息远高于官方利息,只是这些剩余被个体或小集团寻租,没有计人银行帐表。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和帐外帐经营就是利率管制扭曲的反映,我国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正成因于此。 利率管制还会强化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因而制约公平竞争。如,长期以来,债券利率一直高于存款利率,直接导致居民节余资金向债券倾斜。 1999年3 年期国债就比银行同档次存款高0.58%,一些企业债券更是高出银行存款利率3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债券利率较银行存款利率高1%—2%与前几年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前几年高1%,若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10%(1%十10% ),现在高1 %,则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2 5%(1%十4%)。可见,二者悬殊之大。近年屡屡出现的居民排队抢购企业债券、国债券的原因即在于此。再如在浦东国际机场贷款招标方面,中国银行由于受到利率管制只能提供UBOR十1.32%的外汇贷款利率;而汇丰银行的贷款利率为LI-BOR十0.2%,显然汇丰具有竞争优势。 现在,人民币利率远低于美元利率,一年期相差3个百分点,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已从高位上滑落,这使得今后几年资本外逃的压力继续加大。解决资本外逃问题,短期内依靠加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 第一,先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1995年11月,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从1996年1月,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从而生成了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1996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键入公司名称]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改革进程 不明 2016/7/30 Saturday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

目录: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评价 1.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 2.对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3.以2015年10月的利率改革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4.未来我国针对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整的总体考虑?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利率 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过程。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 金融部门的发展,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放开利 率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内部环境。 不利条件: 1)宏观环境经济基本稳定,但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稳定存在隐患。发 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意见,只有在一国宏观经济稳 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以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而我 国财政赤字严重,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 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而且前现实中政府以企业 名义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借贷也是有可观的数字。 2)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 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即使 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 有利条件: 1)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 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如: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利率。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 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 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 场化。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 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 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 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原来因为利率管制而对利率影响不显著的因 素对利率的影响开始加强,投资者及金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得不开始考 虑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获取更好的经济 效应。

金融学各章节概念

金融学各章节概念 第一章 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中,相互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等的价值(即生产这两种产品时,必须耗费同样多的人类劳动),这就是等价交换原则。 货币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这种特殊商品(黄金、白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它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信用货币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等形态。 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价格标准: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在历史上,价格标准和货币单位曾经是一致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单位名称和货币本身重量单位名称分离了。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如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世界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即贵金属的含量)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本位币是一种足值的铸币,并有其独特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其特点如下①自由铸造。②无限法偿。 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形式有三种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无限法偿:即在货币收付中无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用本位币支付时,受款人不得拒绝接受,也即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无限法偿。 有限法偿:有限法偿是指,货币在每一次支付行为中使用的数量受到限制,超过限额的部分,受款人可以拒绝接受。 格雷欣法则: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银行券: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它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论文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资本市场中资金价格体系的革命,是我国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市场的必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整个金融部门乃至全社会经济达到均衡。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率自主权的同时,也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新的冲击和更大的挑战。本文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出发,从息差、利率风险、利率定价和产品研发四个方面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的影响,并得到了利率市场化将会增加风险控制难度和管理效率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促进中国银行的持续、协调发展。 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自从二战爆发以后,大部分的国家都经历了从利率的管制到市场化的进程。从发达的国家来看,利率的的市场化只要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原有的体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在加上一波又一波的景荣创新的浪潮在规避着传统的利率的管制,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对旧的利率管制的方式进行否定。从发展中的国家来看,他们为了追求经济的超常发展,实行了一系列的低利率的管制政策,然后通过强制储蓄的方式来将工业化的资金集中起来,长此以往下来,不仅降低了储蓄的积极性,还刺激了投资的需求,所以就会产生资金紧缺和资金低效使用并存的现象,这种金融的压抑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效率的发挥。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 (一)利率市场化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和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以达到资金优化配置的目的。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结合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积极探索建立利率的调整机制 我国的利率调整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有4次,可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进行了20多次的调整。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对于利率调整政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增强,而且利率的调整依据也从物价上涨的幅度转向了综合考虑物价上涨的幅度、储蓄存款的增长率和经济的增长率等等因素。 2.逐步实现部分资金定价的市场化 我国在1993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与《中共中央银行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两个决定最先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基本设想进行了确定。1996年国债发行的市场化促进了市场化的国债发行的利率的形成;全国的银行 2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宋鲁郑 作者简介 宋鲁郑,祖籍山东。1969年出生于河南郑州。2000年赴法,获里尔高商硕士学历。现任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主要方向为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 核心观点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二在于高效率,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三在于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内可以有效遏制腐败的泛滥。 中国模式从被质疑到被全球广泛承认,得益于两点。一是它本身的巨大成功。在短短的30多年间,中国GDP全球第三,并有口望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成为有世界的巨大存在。在这个过程中,4亿贫困人口脱贫,整个社会都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甚至有不少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未来的10—20年之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30多年真正的伟大变革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纵向和横向流动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并几乎和世界同时进入信息社会。二是以美国为发源地、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动摇了全球对资本主义体系的信心。BBC在27国2.9亿人所做的调查表明,仅有11%的人认为资本主义在正常运行,有23%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致命弱点,世界需要新的经济制度,另有51%的受访者

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系统需要规范和改革。最悲观的是法国人,有43%表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失去信心,认为需要彻底抛弃。这个时候,中国的成功自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中国模式的优异表现必然引发全球对其成功原因的研究。有的从国民性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勤劳、节俭,储蓄率高,从而为投资积累和提供了巨大资本。有的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是人口红利效应,因此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得以成功实施,并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赢家。有的从投资的角度看,认为中国打开国门,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抓住西方产业转移的机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成长的重在力量。有的从比效经济的角度讲,认为中国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是中国成功的关键。有的研究者更细致到具体的经济、社会措施,如认为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是中国奇迹的根源,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等,不一而足。 应该说,这些研究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成功的原因,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政治制度在中的发展中,起到了如果不是决定性的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在欧洲,当英国、法国的左派和右派政党上台之后,国家发展政策立即改变,要么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要么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在美国,偏左的民主党执政,一般就采取对富人增税、对财团开刀、对穷人补助的政策,像克林顿时代和奥巴马政府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就是典型的一例。偏右的共和党执政,则采取对富人减税、扶持财团的立场。每一次的摇摆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毕竟政党执政只有4年或8年,都是在炒短线,谁还管得了4年或8年以后的事情?再有印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农民的补贴上升了,但对农业的投资却下降了,农民可能在短期内受益,但长期而言却失去了生产能力,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摘要:始于1996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经十来年探索之路,目前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及影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原因;影响;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则通过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使之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简言之,利率市场化是指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的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利率完全或全部由市场决定,只不过是加大市场决定的比重而已。是中央银行仍通过确定基准利率,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利率进行调控,并逐步形成各种利率的合理利差,构建起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二、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原因 利率作为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相继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现在我们就此来分析一下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 1、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

日本政党制度

日本政党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日本政党制度的发展是曲折的,渐进的。日本政党经历了五个时期的演变,其中自民党持续稳定的统治了38年之久。但最终因各方面因素下台,民主党获胜成为执政党。日本政党制度特殊性的形成的影响因素中,政治文化和大众媒体尤为重要。政治文化上,日本的集团主义精神不仅对其国民性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作为民族性格还影响到思想领域和国家政治上。日本的大众传媒及其变化也影响着日本政党的组织结构与形态、改变了政党政治的民众基础的规模、结构以及社会公众政治参与的程度。并进一步改变了政党与公众的关系及政党政策的取向。 关键字:日本政党制度自民党民主党政治文化大众传媒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最主要的政党制度就是两党制和多党制,政权在不同的政党或政党联盟之间轮替。日本是“一党优位制”政党制度的终结与两党制初具雏形的政党制度。日本的政党制度是西方民主与东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西方的民主形式移植到了日本,日本实现政治民主化。但是,制度上的民主主义并不意味着在实践中可以贯彻民主的原则。西方文化没有深入渗透到日本政治思维中,旧的封建经济基础并没有彻底消除。同时,日本的现代化也是影响政党政治的重要因素。现代化在日本就是脱亚入欧,就是西化,它必然使自己的力量逐渐壮大到足以解构和重构日本社会并扬弃其传统的程度,从而促进民主政治形式与内容的最终统一。但是,它的影响机制是间接的和长期的,这就决定了现代日本政党政治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曲折的和渐进的。 一、日本政党制度的演变的五个时期 (一)日本政党的萌芽时期 立宪政友会的成立在战前政党和政党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日本近代政党政治的正式确立。[1]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作者作者::赵波 【关键词关键词】】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管理 敏感性缺口 久期模型 衍生工具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金融风暴风靡全球的当下,从商业银行的 角度来研究金融风险的防范不仅是商业银行的永恒话题同时也是金融理论界和管理层高度关注的问题。商业银行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政府风险等,而其中利率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已逐步推进,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水平会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最近几年受资本流动性的影响,我国中央银行频频调整基准利率,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日益加大,再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利率管制的特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手段和工具。因此,面对利率多变的市场,如何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难题。 本文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进行全面地研究,从理论到实际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及管理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在对比借鉴国际上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ABSTRACT The Commercial bank is at the core position in the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studying the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cri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ercial bank is not only an eternal topic of the commercial bank but also the greatest concern of the financial expert and the bank manager. The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including interest risk, credit risk, liquidity risk, operational risk, legal risk and the government risk etc. But the interest risk is the main risk among all of these risks. As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deepening innova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has reformed gradually. But under the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condition, interest rate shows greater variability and uncertainty,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affected by the impact of capital liquidity. Owing to the central bank frequently adjust the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coupled with China's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control and the awarenes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lack of corresponding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vehicles and tools, banks have to face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rate risk. Therefore, in the face of changing market interest rate, how to effectively manage the risk faced by commercial banks will become a significant issue.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of the commercial bank. First we discuss how to identify these risks, and then we

英国和日本的投资环境分析

英国 货币稳定性和通货膨胀率:(18分) 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强国的英国,历年来保持着低利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财政政策,使其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和困难的市场面前,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同时,英国以其稳定的政治经济形势、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以及学术研究与商务应用良好的合作,在吸引境外投资方面一直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 2016年1月英国公布一系列疲弱经济数据,加上围绕全球经济成长的担忧,令市场推后了对英国央行开始升息的时点预期,从而拖累英镑兑美元数周来跌逾6%。另外,围绕英国公投可能支持脱欧的担忧也令英镑承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5月13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投票脱离(欧盟)将引发一个较长的高度不确定性时期,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并打击产出。”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英国货币经济相对稳定。 政治稳定性:(12分) 英国法律体系起源与世界最悠久的法系之一,英美普通法系,这一法系长期以来强调突出财产的法权意识。英国此案在处于长期稳定状态,且英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祥地,深谙国民财富增长所依赖的有效制度路径,长期以来,十分注意通过国家制度的创新来吸引国际资本,并逐步构造出了完备理想的国际投资制度环境。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保守党领导的联合政府从2010年起采取一系列财政紧缩和经济刺激政策,使得英国得以逐渐走出经济危机阴霾,经济稳步发展,就业状况明显改善,保守党执政能力赢得大批选民信任。2015年卡梅伦连任英国首相,且保守党一向来与企业关系亲密,获得选民委托继续执政后,政治和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将有利于英国的经济增长。 日本 货币稳定性:(18分) 日元是世界主要货币之一,长期以来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相对稳定。虽然“广场协定”之后日元逐渐升值,并导致经济的巨大风险。事实上,自2012年底“安倍经济学”开始推行至今,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已逐渐显现出力不从心的疲态。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如今显示出来的是零效果甚至是反效果。要想扭转这一局面,日本政府还应克服重重阻力,让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积极配合,进而实现摆脱通缩、实现增长的目标。 政治稳定性:(10分) 自06年小泉纯一郎卸任以来日本政局更迭频繁,没有一任首相任期超过一年,内阁成员频繁更换,实施的国内国际政策往往会随着执政党的变化而改变,这给日本政策的执行成果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2015年9月19日,日本自民党和公民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凭借其在国会中的议席优势,还是在国会参议员全体会议上,强行通过了《新安保法》。日本战后“专守防卫”的安保政策实质由此终结。由此可见日本在政治稳定性方面评分可为10分。

中国对日本直接投资浅析

中国对日本逆向直接投资浅析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中国对于发达国家的逆向直接投资也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本文从中国对于日本的逆向直接投资的动机、优势以及风险的分析。得出在逆向直接投资中,技术获取和战略发展是中国在日本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中国和日本的最大优势在于文化距离较短;同时也要注重日本的法律风险和右翼势力对于华人的反感,防止投资失败。 关键字:逆向直接投资日本技术获取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hina reverse direct investment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also showed a rapid increase tren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motivation, to reverse the FDI of Japan's advantages and risks. Obtained in the reverse direct investment,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Chinese main motivation in Japanese direct investment; the biggest advantage lies in the China and Japanese culture distance is shor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legal risk and the right-wing forces in Japan for Chinese antipathy and prevent the failure of investment. Key word: Reverse direct investment Japan Technology acquisition 引言 尽管2012年出现的钓鱼岛“购岛”事件,再次使中日关系处于紧张局面,两国政治外交关系达到了冰点,这有可能会使中日双方投资者望而却步,但2012至2013年中日之间的直接投资仍然出现了较快增长。统计显示,日本对华投资2012年达73.8亿美元,同比增长16.3%;而2012年中国对日本则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47.8%。我国在日本的投资企业数量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对日本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既要看到投资的风险,也要看到投资的机遇,如何正确地看待中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问题也就更加值得探析。而我国对于日本的投资属于典型的逆向直接投资,而在近些年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之中,逆向直接投资属于比较新兴的内容,而作为我国对外逆向投资的第二大国,同时作为邻国,其投资动机和投资方式等问题值得去研究。 图1:我国对日本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

金融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金融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金融概述 复习思考题 一、关键概念 金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金融范畴? 2.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金融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关键概念 金融:是用以概括货币银行或货币信用及以此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直接融资:是指不通过作为媒介体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双方当事人直接建立债权、债务关系、信用关系、货币关系等经济关系。 间接融资:间接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媒介体来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动。 二、问答题 1.答:金融涉及到货币、信用和银行三个范畴,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金融活动的整体。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信用是以偿还本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借贷行为。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经济实体,是主要经营存款、放款和结算等业务、充当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具体地说,货币和货币资金的收付、货币资金的借贷、票据的买卖、债券与股票的发行和转让以及外汇的买卖等,都属于金融活动。 2.答: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应概括为:当代金融体系运行规律、运行机制以及金融运行与经济运行关系。 3.答:金融体系是国民经济体系内围绕资金融通、由相关要素有机构成的子系统。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除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外,还包括金融制度。 第二章货币、信用及利息 复习思考题 一、关键概念 货币制度、信用、银行信用、利息、基准利率、无限法偿、劣币驱逐良币 二、问答题 1.货币制度构成要素是什么? 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有哪些特点? 3.人民币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4.如何理解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三、计算题 1.某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100万元,利率为6%,贷款期为3年,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将利率上浮30%执行,按单利计算3年该企业应付多少利息? 2.某债券面值100元,5年偿还期,年息4元。在债券发行后第4年初(即剩余偿还期为2年)时买入,价格为96元。试计算该债券的名义收益率、即期收益率和平均收益率。 四、思考分析题 1.某人持有面值为10 000元的债券,年债息额为500元,期限10年。在持有了2年之后,需要变现,但在证券市场上只卖了 9 800元。试用所学的信用工具特征的知识对此进行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包括哪些内容?你认为应如何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五、材料分析题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 2.本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六、案例分析题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 (一)案例资料 在我国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以我国的上市公司为例,根据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2003年中期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在负债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74.42%和25.44%;2004年中期,

利率市场化含义

利率市场化含义 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客观要求,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将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有时也被称作利率自由化。它是指利率不再由中央银行主观制定,而是变为由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自发确定的过程。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精髓并不是改变利率,而是改变利率的确定过程。利率市场中的市场化是指,整个经济的利率高低水平、利率风险结构和利率期限结构,将由原来的由中央银行主观确定,调整为由金融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根据资金的供需状况自发调节。一个市场化的利率,就能够准确地反映宏观经济中资金的配置状况。 利率市场化的举措风险 缺陷 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 但金融危机表明,国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捉襟见肘,有些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系统,更像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对计算机行业的研究中发现了收益递减规律经济系统会存在远离平衡的状态)。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减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

金融危机 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如东南亚、拉美地区、日本等。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扩大了银行的投资渠道和领域,为追逐高利润,银行的冒险性和投机性增强,纷纷将资金投向高风险资产,自由资本占总资产比率不断下降。尤其是泡沫经济时期,银行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破灭后,股市、房地产价格暴跌,银行坏账大幅上升。 阿根廷:阿根廷是拉美率先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但其利率市场化却是在国内经济不稳定背景下展开的。早在1971年2月,阿根廷就开始了部分利率市场化的尝试,但不到一年便夭折,原因是大量资金从商业银行流向率先市场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975年,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阿根廷第二次启动金融改革,再度推行利率市场化,除了储蓄存款利率上限仍定在40%外,取消了其他所有利率管制措施。 1977年6月全部放开利率管制,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利率的全面市场化。但利率市场化并未有效缓解阿根廷国内通胀率高企、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局面,反而增加了经济金融的波动性。 改革实施后,阿根廷国内利率迅速上升,利差进一步放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热情高涨,国内资金供不应求,资金需求者转向利率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最终导致债务危机,阿根廷政府只好在20世纪90年代初放弃了利率市场化政策。 最新的金融危机也说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存在较大问题,因此中国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