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
中国文化对芥川龙之介创作的影响——以《中国游记》为例
记》 、 《 长 江游记 》 、 《 北京 日记 抄》 和未 发 表 的《 杂 信一
束》 组成 , 1 9 2 5年 1 1 月 由改造 社 出版发 行 。
一
、
芥 川龙 之介 的文本 中国
1 . 芥 川龙之 介 与 中 国古典 小说
芥 川龙 之介 1 8 9 2年 3月 1 H出 生于 东京 , 生 父
正 是通 过这 些 中 国文 本逐 渐 形成 的 。这 种影 响潜 移
默 化地 体现 在作 家 的作 品 中 ,中 国游记 中的描 写 就 频 繁地 出现 中国古 典小 说 中的人 物 和情节 。
闻社 的海外 特 派员 身份访 问中 国 。这 也是 芥 J i i 龙 之 介 唯 一一 次海 外旅 行 。芥J i I 游历 了中 国的 十几个 城
重 要影 响 。
国正是 在这 些典 籍 中形成 的 。
2 . 芥 川龙 之介 与 中国古诗
芥 川 龙 之介 曾多 次 提 到对 《 西 游记 》 的喜 爱 , 在
收稿 E t 期: 2 0 1 3 — 0 5 — 0 5
相较长期被斥为“ 小道” 、 “ 街 头 巷谈 , 难 登 大 雅
Vol _ 2 6 No . 5 0c t . 201 3
中 国文化 对 芥 川 龙 之 介 创 作 的 影 响
— —
以《 中 国游记 》 为 例
夏 迪
( 广 西 师范学 院 文 学 院 ,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1 )
摘 要 : 日本 长期 受到 中 国文 化 的 影 响 , 在 近 代 这 种 影 响 因 中 日关 系的 变化 发 生 了微妙 的 变 化 。 芥 川 龙之 介 是 日本 大 正 时期 重 要作 家, 也 是 深 受 中 国 文化 影 响 的 代 表 性 日本 近 代 作 家 。 中国 文化 对 于芥 川 的影 响贯 穿其 一 生 , 作 家 的 中 国之 行 对 其创 作 生 涯 产 生 了极 大的 影 响 。 本 文 试 以 《 中 国游 记 》 为例 , 分 析 中 国文 化 对芥 ‘ 川的影响。 关键词 : 《 中 国游 记 》 ; 文本 中国; 误 读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的中国观
( 黄 冈师范 学院 ,湖北Leabharlann 黄 冈 4 3 8 0 0 0 )
[ 摘 要] 芥 川 龙 之介 1 9 2 1年 受 大 阪新 闻社 的委 托 来 中 国创 作 的《 中国游记 》 , 在 发 表 之 初 就 引 来 很 多 关 注 。 而近 年 来 , 又有 不 少研 究者 对 其 中 国观 颇 感 兴 趣 , 发 表 了诸 多或 褒 或 贬 之 论 , 其 中不 乏 片 面之 辞 。运 用 辩 证
度” 进 行 了《 上海游 记》 和《 江 南游记 》 的创 作 , 紧 接 着 又 以 “ 同样 每 天 一 回的 进 度 ” 完 成 了《 长 江游 记 》 的 撰 写 。这 些游 记 加 上 后 来 的《 北 京 日记 抄 》 和《 杂信 一束 》 就 构 成 了我 们今
天所见到的《 中 国游 记 》 。《 中 国 游记 》 的 发 表 激 起 了 不 小 的 涟 漪 。在 日本 , 它 颠 覆 着 日本 人 凭借 汉诗 文构 建 起 来 的“ 诗 意中国形象” ; 在中国, 它 也 因 其 对 中 国 的诸 多 批 判 之 辞 而 备 受 关 注 。特 别 是 在 中 国 , 面 对 异 国 旅 人 的拷 问 与 指责 , 中 国的 文 人 志 士 , 抑 或 出离 愤 怒 、 据理 力 辩 , 抑 或 诚 恳 接纳 、 反
的 方 法看 待 《 中 国 游记 》 的 中 国观 , 才不至于观其一隅而失之偏颇。
[ 关键 词] 《 中 国 游记 》 ; 中 国观 ; 芥 川龙 之 介 [ 中 图 分 类 号] I 2 0 7 . 4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2 3 2 3 ( 2 0 1 3 ) 0 1 — 0 0 1 2 — 0 2
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日本文坛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出发,探讨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一、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主要体现在其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中。
他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美”,并将文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美”为主题的文学,另一种是以“人”为主题的文学。
他认为,以“美”为主题的文学是最高的文学,因为“美”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而以“人”为主题的文学则是为了描写人类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等情感,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也体现了他的文学观。
他的小说中经常描写人类的欲望、罪恶和痛苦等深刻的心理状态,探讨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的小说中还经常出现超自然的元素,如妖怪、鬼魂等,这些元素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二、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曾多次表达过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钦佩,尤其是对唐诗宋词的喜爱。
他在《中日文化比较论》一文中写道:“中国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母体,不管怎么说,我们的文化根源都是在中国。
”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崇敬。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元素,如《罗生门》中的“大圣人”、“老和尚”等,都是来源于《西游记》中的人物。
他的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主题,如《蜘蛛的纱》中的“愁绪”、“无常”等,都是来源于唐诗宋词中的主题。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还体现在他的文学理论中。
他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美”,这与中国古典文学中“文以载道”的理念是相似的。
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娱乐,更在于传达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江南冶形象及其演变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2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Feb.2024 收稿日期:2023-09-24 作者简介:周芷冰(1988-),女,讲师,博士㊂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㊂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清末民初时期来华日本文化人作品中的 中国形象”研究(L20CWW004)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 江南”形象及其演变周芷冰(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6)摘 要:自幼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龙之介一直对浪漫的江南水乡有着特殊的好感㊂在中国旅行前,他就创作了‘南京的基督“‘奇遇“等充满浪漫气息和异国情调的江南题材作品㊂1921年,芥川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特派员游历了自幼憧憬的中国㊂不过,不断荒废和西化的 江南”令芥川十分失望,他心中幻想的那个浪漫与诗意交错的 江南”形象开始褪色,与此同时一个内忧外患不断,饱受战乱侵扰的近代 江南”出现在了芥川的笔端㊂而芥川 观察人类”的目光让他在江南百姓的身上发现了扎根于世世代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反抗精神与革命斗志㊂这些拥有旺盛革命精神的中国人让芥川看到了 江南”全新的一面,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的新生与希望㊂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江南形象;中国趣味;中国革命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4)02-0117-06The Image of Jiangnan ”and Its Evolution in the Works of Akutagawa RyunosukeZHOU Zhi -bing(Foreign Language College,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6,China) Abstract :Akutagawa Ryunosuke,who was fond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since his childhood,had been specially fascinatedwith the romantic Jiangnan.Before the journey to China,he wrote works full of romance and exoticism about Jiangnan theme,such as The Christ of Nanjing and Encounter .In 1921,he traveled to China as an overseas correspondent for the Osaka Daily News Agency.But the continuous desolation and westernization of Jiangnan made him very disappointed,and the romantic and poetic image of Jiang⁃nan in his fantasy began to fade.At the same time,a real Jiangnan,suffering from both domestic trouble and foreign invasion ,ap⁃peared in his writing.However,his sight of observing the human”made him find the resistance spirit and revolutionary will rooted in the people in Jiangnan.He saw the new face of Jiangnan from the Chinese people full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felt the rebirth and hope of China from it. Key words :Akutagawa Ryunosuke;the images of Jiangnan;Chinese taste;Chinese revolution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社会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㊂很多日本学者自幼便受到中国文化的濡染,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世界是他们脑海中最初的中国印象㊂大正时期(1912-1926)还出现了 中国趣味”一词,足见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对中国的兴趣㊂另外,由于中日间以及中国内河航线的增加,以及京汉㊁沪宁等铁路的铺设使中国旅行变得更加方便㊂1915年起,日本铁道院和日本交通社又陆续开始发行日中巡游券㊁日中周游券㊁日鲜满巡游券等旅行券,日本人到中国旅行㊁访问的人数迅速增加㊂在日本人旅行的热门地区中,以小桥流水㊁白墙黑瓦闻名中外的江南地区吸引着大批文人学者前去参观访问㊂江南的明媚风光㊁庭院楼阁不仅满足了憧憬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学者们的中国幻想,更是很多 中国趣味”爱好者的精神故乡㊂这一时期著名日本作家,如谷崎润一郎㊁德富苏峰等人都在各自的作品中书写了他们的 江南想象”㊂而作为中国趣味”爱好者的芥川龙之介也创作了不少跟 江南”有关的作品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芥川的一系列江南题材作品中,以1921年的中国旅行为分界线,这些作品中呈现出了不同的 江南”形象㊂本文通过分析芥川龙之介中国旅行前后的江南题材作品,考察作品中 江南”形象的本质及其演变的轨迹㊂一㊁浪漫与诗意交错的 江南”1921年,芥川龙之介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特派员由南向北游历了自幼憧憬的中国㊂其实在中国旅行前,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就已经创作出了诸如‘杜子春“‘奇怪的再会“等多部中国题材作品㊂其中受谷崎润一郎作品的启发创作的‘南京的基督“和以中国古典名著‘渭塘奇遇记“为原型创作的‘奇遇“都将故事发生的舞台设定在了中国的江南地区㊂1920年发表的‘南京的基督“讲述了一名生活在南京奇望街,信奉基督教的 私窝子”宋金花不幸身染梅毒,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她决定不再接客㊂但某天晚上一名外国人闯入她的家中,在金花与这个自己误认为是 基督”,实则是一名无赖汉的外国人共度一夜后,身上的梅毒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㊂小说以金花熠熠生辉的脸庞作为结尾,肯定了金花单纯善良的品质和她那坚定不移的信仰㊂其实在这部作品中,芥川并没有过多地描绘南京的自然风景而是将主人公的活动空间局限于室内㊂不过,芥川还是在陈设布置等方面突出了对中国元素的描绘㊂例如,在金花的梦境中,作者描绘道:金花坐在紫檀椅上,正品尝桌上摆满的各式菜肴㊂燕窝㊁鱼翅㊁蛋羹㊁熏鱼㊁烤乳猪㊁海参羹 多得数不胜数㊂而且食器精美绝伦,一色儿描着青莲和金凤凰㊂椅子后面,有一扇窗挂着绛红纱帘㊂窗外是一条河,静谧的流水和橹声,不绝于耳㊂这一切似乎是她自幼见惯的秦淮情境㊂[1]在小说文末的附记中,芥川写道: 本篇起草时,于谷崎润一郎氏的‘秦淮一夜“,多有参考之处,附笔记此,以志谢忱㊂”[1]737从这里可以看出‘南京的基督“的创作与谷崎的‘秦淮之夜“有着密切的关联㊂谷崎润一郎于1918年首次来到中国旅行,归国后发表了‘秦淮之夜“‘西湖之月“等一系列充满浪漫气息和异国情调的中国题材小说㊂作为 中国趣味”爱好者的芥川亦被谷崎创造出的浪漫与幻境交错的 江南”所吸引㊂虽说‘南京的基督“和‘秦淮之夜“无论是在故事的构造还是人物设计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金花的人物造型也的确还需要结合芥川创作的一系列 神圣的愚人像”进行综合分析㊂但不得不说,‘秦淮之夜“中充满异国情调的 江南”和美丽的江南女子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芥川对中国题材作品的创作意欲㊂进而这部充满浪漫和传奇色彩的小说‘南京的基督“才得以问世㊂在芥川即将动身前往中国的1921年,他又创作了以古典名著‘剪灯新话“中收录的‘渭塘奇遇记“为原型的小说‘奇遇“㊂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更是勾勒了一个充满中国文化要素的世界㊂小说以一名即将前往中国旅行的小说家向编辑讲述自己写的一篇名为‘奇遇“的作品展开的㊂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古金陵城,芥川对男女主人公相遇的场所进行了如下描绘:恰好是在去秋下到松江后回来的途中,木舟驶近渭塘一带时,我看见一家店头悬挂着青旗的酒肆㊂它掩映在柳树和槐树丛中,朱栏曲槛,飘渺如画,足见其规模不小㊂而在栏杆外生长着几十株芙蓉树,往河水里投落下片片树影 穿过数重房门,在最靠里的房舍背后,有一小小的绣阁㊂绣阁前是漂亮的葡萄架,架下凿有水池㊂水池方圆盈丈,砌以文石㊂ 再看看窗户里面,只见桌上立有一古铜瓶,中间插着几根孔雀的尾巴毛㊂而放在旁边的毛笔和砚台等等,无不显得朴素而雅致㊂就像在等待着某个人一样,还悬挂着碧玉的洞箫㊂壁下贴着四幅金花纸笺,题诗于上㊂诗体模仿苏东坡的四时词,而书法则师承的是赵松雪㊂ 更重要的是,我想请你听我讲述那玉人般的女人㊂她就那样独自端坐在月光皎洁的房间里㊂我从没有像看见她时那样,如此深切地感受到女人的美丽㊂”这就叫作 有美闺房来,天人谪降来’吧㊂”[2]76-77芥川通过对 朱栏曲槛,飘渺如画”的金陵城的描绘以及男女主人公曲折又传奇的爱情故事,营造出了浪漫神秘的古典文学氛围㊂通过‘南京的基督“和‘奇遇“可以看出,在中国旅行之前,芥川对江南的认知首先来自他自幼喜爱的中国古典文学,并且由于当时 中国趣味”盛行于日本,他的江南认知也受到了谷崎等同时代作家笔下充满异国情调的江南题材作品的感染㊂正因为如此,芥川在中国旅行之前所描绘的 江南”多是这样浪漫㊁神秘㊁古典的世界㊂1921年,芥川游历了自幼憧憬的中国,回国后发表了一系列中国题材作品㊂其中‘江南游记“中主要记载了芥川游历苏州㊁杭州㊁扬州等江南城市时的旅行见闻㊂在‘江南游记“中芥川不时引用李白㊁杜牧㊁白居易等人的诗歌,来品味让人联想到古典文学世界的江南风光,绘制了独属于江南水乡的浪漫意境㊂例如芥川在参观西湖的名胜 断桥”时,吟诵了白居易的‘夜归“来形容与诗中仿佛的美景,在扬州乘坐画舫时又引用了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来描绘浪漫的诗意江南㊂长长的白堤横卧在浮萍稀疏的湖中,特别是我们将要靠近的时候,有一个老人一边挥动着柳鞭一边悠然策马而行,此等应该最具诗中之景㊂白居易咏西湖之诗云: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玲珑㊂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㊂即使有昼夜的不同,仿佛亦有相似的意境㊂[3]遥遥地目送着她们的船,只见船尾的水痕,在两岸静静的芦苇中间留下了一道微白的水光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㊂我忽然觉得杜牧诗中所言,未必是夸张㊂似乎在这扬州的风物中,有一种能够把我都变成诗人的舒心的惆怅㊂[3]117-118除了汉诗以外,‘江南游记“中还提到了‘联芳楼记“‘桃花扇传奇“和‘秦淮画舫录“等作品㊂例如,在‘江南游记“中有下面一段㊂暮归㊂骑蹇驴㊂路常临水畔㊂夜泊之船皆掩篷㊂明月,水霭,两岸粉壁之倒影,朦胧皆在水中㊂窗前灯影之下,人语时而相闻㊂或又有石桥㊂偶有桥上过客,弄胡琴三两声㊂抬头仰望时,其人已不在,唯见桥栏高耸㊂此情此景宛如‘联芳楼记“所载㊂阊阖门外宫河边,珠帘重重明月中,不知薛家绣楼今安在?[3]108这里提到的‘联芳楼记“是瞿祐‘剪灯新话“中的一卷,讲述了住在阊阖门外联芳楼的薛家两个女儿兰英㊁蕙英和郑生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㊂实际上,这部作品,特别是作品中收录的两姐妹所作的诗句,经常被大正时期的作家们引用到他们的中国题材作品中㊂被中国古典文学深深吸引的芥川将浪漫的苏州美景与‘联芳楼记“中记载的景象重叠起来,81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抒发了他的怀古之情㊂可以说,自幼深受中国古典文学陶染的芥川一直是从古典文学作品以及同时代作家笔下浪漫的江南题材作品中了解 江南”的㊂因此芥川在中国旅行前就创作出了‘南京的基督“‘奇遇“等充满异国情调的江南题材作品㊂当他踏上江南土地之后,也就自然地想要通过眼前的 江南”景色来寻找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 江南”的影子,以此来印证自己想象中的浪漫与诗意交错的 江南”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芥川虽然沉醉于保留着古风的江南风景,但在‘江南游记“中还大量记载了作者面对传统风景的荒废和西洋化的 江南”时的复杂心情㊂换句话说,1921年来到中国的芥川除了憧憬浪漫诗意的 江南”,也开始关注近代 江南”的真实样貌㊂二㊁印刻着时代烙印的现实 江南”芥川虽然被诗境一般的江南景色所吸引,但同时他也留意到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了巨变的 江南”㊂众所周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㊂这从芥川旅途中邮往日本的书信中就可见一斑㊂例如芥川在给大阪每日新闻社文艺部部长薄田泣菫的书信中写道: 西安战事未平,且道听途说龙门也不宜前往㊂”[4],在给下岛勋的书信中写道: 中国陕西战事接近尾声㊂惨遭战火殃及之前,小生决意脱身赴京㊂”[4]381在邮往东京的家书中他也写道: 现今中国各地显露动乱征兆,若磨磨蹭蹭恐难回国㊂ 所有动乱仿佛皆为追我而来,若照原计划行动,不知还会引出什么乱子㊂”[4]372在‘江南游记“的‘南京“一章中记录了芥川与同行向导的一段对话㊂向领路的中国人一问,回答说南京城内五分之三的地方都是旱田和荒地㊂谁要是能把这些空地买下来就好了㊂只要浦口(南京对岸的市街)繁荣起来了,地价肯定会暴涨的㊂”不行,中国人是不考虑明天的事的㊂决不会去做买地这样的事情㊂”那么你不妨考虑一下㊂”我也不会考虑的㊂首先是想考虑也考虑不了,不知什么时候家就可能被烧了,或者人被杀了,明天的事情谁都不知道㊂中国和日本是不一样的㊂所以现在的中国人,比起瞻望孩子未来的前程来,更容易沉溺于酒和女人㊂”[3]124-125在动荡的政局和战乱的背景下,中国人不仅没有精力去复兴灿烂的古代文明,重新创造昔日的辉煌,甚至连 明天的事情”都没有时间考虑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来到江南第一文庙的芥川吐露了他的复杂心情㊂据说此处被称为江南第一文庙㊂虽重建于明治七年(1874年),但初建者则是宋朝名臣范仲淹㊂如此想来,此处的荒废,不也正是整个中国的荒废吗?但至少对于远道而来的我来说,正是这种荒废,才令我产生了一种怀古的诗兴㊂但我究竟是应该叹息,抑或是应该欣喜呢?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我踏上了长满青苔的石桥,口中不知何时轻轻吟咏起这样两句诗:休言竟是人家国,我亦书生好感时㊂然而这两句诗的作者并非是我,而是在北京的今关天彭氏㊂在进门的地方,排放着鼓和钟㊂礼乐之衰,何其甚也! 如今想来会觉得很滑稽,但当我看着那些落满尘埃的古朴的乐器时,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㊂[3]94-95大正时期的日本作家中,对 荒废趣味”或 废墟趣味”感兴趣的人不在少数㊂川本三郎曾说,对于生活在都市的近代知识分子来说, 废墟”是 知识分子的小小隐居处或乌托邦”,也是他们 感到美好而怀念的地方”[5]㊂他们之中的 中国趣味”爱好者更是对栖身于废宅里的鬼狐㊁美女的亡灵这种常见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内容十分感兴趣㊂这从芥川的几部以废墟为舞台的作品中亦可看出㊂但在‘江南游记“中,作者面对文庙的荒废,驰思于昔日文明的极盛,借今关天彭的汉诗,发出了 礼乐之衰,何其甚也”的感慨㊂不仅是文庙,在描写西湖㊁寒山寺等名胜时,芥川也经常用颇为犀利的笔调进行了批判㊂如果仅此而已的话,西湖尚可比喻为稍怯春寒的中国美人㊂但是这位中国美人,已经被岸边随处修建的那些俗恶无比的红灰两色的砖瓦建筑植下了足以令其垂死的病根㊂其实,不只是西湖,这种双色的砖瓦建筑就像巨大的臭虫一般,在江南各处的名胜古迹中蔓延,将所有的景致破坏得惨不忍睹㊂[3]72现在的寒山寺,据说是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由江苏巡抚程德全重建的㊂大殿也好,钟楼也罢,外部全都涂上了一层红色,这些俗气不堪的建筑上,哪里还有 月落乌啼”的诗意?[3]105芥川眼中的西湖和寒山寺不再是古诗中描绘的传统形象㊂不断荒废和俗化的传统风景令芥川十分失望㊂可以看出,此时芥川心中由古典文学作品所构筑起来的 江南”形象开始瓦解㊂在‘江南游记“中,他还经常引用同时代作家的江南题材作品并与之比较㊂例如在描绘西湖时,芥川就提到了谷崎润一郎的‘天鹅绒之梦“和德富苏峰的‘中国漫游记“㊂玫瑰㊁微雨㊁孤客之心 这些要素或许都可以凑成诗句了,但在近在咫尺的旅馆大门内,喝醉了酒的美国佬正在大声喧哗㊂这令我实在无法能够像‘天鹅绒之梦“的作者那样沉溺于浪漫之中了㊂[3]67而且西湖的恶俗化,更有一种愈演愈烈之势㊂再过十年之后,极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林立在湖岸的每一座洋楼里都有美国佬烂醉如泥,每一座洋楼的门前都有一个美国佬在站着小便㊂曾几何时,读过的德富苏峰先生的‘中国漫游记“中,苏峰先生曾以若能担当杭州领事在杭州悠然度过余生视为人生之大幸㊂可是,对我而言,别说是领事,即使被任命为浙江督军,我也不愿意守着这样的烂泥塘,而更愿意住在东京㊂[3]72芥川在这里意识到了自己眼中的 江南”与谷崎㊁苏峰作品中所描写的 江南”之间的差距㊂上文中提到的‘天鹅绒之梦“是谷崎润一郎中国旅行的成果之一㊂作品以杭州的神秘豪宅为舞台,通过三个奴隶的独白构成了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异国奇谈㊂在作品的后半部描写了在这栋脱离日常世界的豪宅里,一名十三岁的中国少女变成湿漉漉的尸体,沐浴着月光的场景㊂看到今夜这美丽的尸骸㊁月亮和湖水,谁能不忘记人世911 第2期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 江南”形象及其演变的悲伤,想到天地的悠久呢㊂只要是人,即使是像我这样堕落的人也会有这种感觉㊂但如果不是我而是中国古代的大诗人李白呀,或是曾住在此湖边的白居易㊁苏东坡的话,会写出多么美丽的诗啊㊂大概是过了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之后,尸体终于穿过繁密的藻草消失在对面㊂可是,当它消失以后,我久久地坐在窗边,托着腮一动不动地凝视着湖面㊂就像听了美妙的音乐一样,一种令人陶醉的快感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头㊂我的心除了那具闪闪发光的尸体之外,已经无法思考其他东西了㊂[6]文中的 我”不仅没有同情那名可怜的少女,反而歌颂了尸体和风景融合后所带来的诗意之美㊂从少女尸体中发现 感动”和 美”的情节在谷崎的另一部作品‘西湖之月“中也有出现㊂作品中的主人公 我”在游览西湖时,发现了住在宾馆隔壁房间那名少女的尸体㊂ 我”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欣赏着与西湖夜景融为一体的少女尸体,并被月光下少女愈发生动的 美”所吸引㊂针对包括‘天鹅绒之梦“在内的谷崎的一系列江南题材作品,西原大辅评论道:在谷崎润一郎的 中国趣味”作品中,中国被描绘成一个梦幻般美丽㊁远离现实的童话世界,它宛如‘一千零一夜“那样充满了奇特的魅力和异国情调㊂ 事实上,谷崎一直认为中国是一个默守陈规,远离现代㊁没有变化余地的古老大国㊂ 而若要一语概括谷崎的中国观,那就是视中国为静止僵化的国度㊂[7]也就是说,谷崎在幻想的世界中将中国描绘成一个与近代社会脱离的㊁保持着异国情调以及古典美的世界㊂对于‘天鹅绒之梦“和‘西湖之月“的主人公来说,这些中国少女就如同是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登场人物,仅仅是用来满足自己异国趣味的玩偶㊂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这些少女当作古老的艺术品来欣赏,才会把她们的尸体当作是美丽风景的一部分㊂另一方面,民友社社主德富苏峰曾于1906年和1917年两次来到中国,之后发表了‘七十八日游记“和‘中国漫游记“等作品㊂苏峰在‘中国漫游记“中这样赞叹杭州的风雅㊂我以前曾经写过这样的话:要找最风雅的领事馆,据我所知那就非杭州领事馆莫属了㊂我本来就不喜欢做官,但是如果是杭州领事馆的话,做一个月的领事也无妨㊂如果做不了领事,那么作为食客在这里住一段时间更好㊂没想到十二年后,我真的作为一个食客来到了这里,实现了我的梦想㊂[8]德富苏峰的中国游记在当时影响很大,到中国旅行的作家很多都读过他的游记㊂芥川在自己的游记中不仅几次提到‘中国漫游记“,还特别提起苏峰想在杭州长住的事情㊂不过可以看出芥川似乎与这样极力赞美中国美食美景的苏峰式游记保持着距离㊂当然,德富苏峰也并不像芥川在‘江南游记“中提到的那样只关心中国的美景美食㊂他在‘中国漫游记“中还写道: 站在德国占领青岛的纪念石旁边,从这里俯瞰青岛全景,回想起当年的意气风发㊂日本人只要不再重蹈德国人的覆辙就是万幸了 只图眼前小利而没有长远眼光的人,岂能不引以为戒呢?”[8]250曾因三国干涉还辽 气愤”地将一包砂砾从中国带回日本的德富苏峰再游中国之时说道,这包砂砾 本来是万念俱灰的纪念,现在成了国运发展的纪念㊂”[8]64可见,苏峰虽然赞美中国的美食美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也都有着冷静㊁细致的分析,但不能忽视的是他以 日中亲善”为盾牌,实则考虑如何在中国推行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如何殖民中国这一政治立场㊂可以说,与同时代作家谷崎㊁苏峰等人描绘的 江南”形象不同,芥川在‘江南游记“中描写了一个内忧外患不断的江南”㊂不过值得留意的是,芥川并没有停留在单纯地批判不断荒废与俗化的江南风景的层面,他还将目光投向了生活在此种风景背后的江南百姓㊂在‘江南游记“中,芥川多次表达了想要关注 人”的愿望㊂断桥㊁孤山㊁雷峰塔 此等美谈就交给苏峰先生去讲吧㊂对我来说,比起明媚的山水来,对人的观察不知要愉悦多少倍㊂[3]79但事实上因身负报社的使命,所以也怀着一种自私的打算,一旦要写游记的话,还是应该尽量多去和英雄美人相关的地方看看,这样才能万事无忧㊂这样的盘算,从上海到江南一直都萦绕在我的头脑中,过了洞庭湖也没有能够抛掉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的旅行一定还会更多地接触中国人的生活,不会过多地沾染上汉诗与文人画式的学究气,而会更符合小说家的身份和口味㊂[3]99-100芥川在文中表达了身负报社使命的无奈和想要 更多地接触中国人的生活”的愿望㊂可以说这种对 人”关注的目光对芥川的江南观甚至中国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㊂游览苏州时,芥川站在北寺的塔顶,下意识地对牵驴子的孩子喊了声 喂”,试图与他们交流,但对方 连头也没有抬”[3]91㊂孩子们的反应让芥川意识到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受到了莫名的寂寞㊂实际上,芥川不仅想与当地人交流,还想进一步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㊂例如,在参观灵严山时,芥川在白墙的农家里遇到了正在刺绣的少女,他看着那些少女写道:路边树阴清凉的槐树㊁柳树,还有青青麦田中开着红色玫瑰的花棚,都一一清晰地倒映在水面上㊂在这样的风景中,处处可以看到几户白壁的农家㊂更觉得风雅的是,每次经过这样的农家,朝窗口望去,总会有少妇或少女手拿绣花针在穿针引线㊂不巧是个阴天,如果天晴的话,在她们的窗外,应该能够清晰地看到灵岩㊁天平如画的青山㊂[3]97芥川从刺绣的少女身上感受到江南的风雅,并把她们看作是与自然风景相融合的点景人物㊂不过,这种风雅并没有持续很久,在遇到 哭泣”的乞丐后,芥川写道:尽管杨柳依依,或是女人们依窗而绣,也不应只是一味地惊羡㊂在村里的一重白墙之内,如同筑巢的燕子一样,隐藏着难以想像的尘世的苦痛㊂[3]98可见,芥川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风雅的南国世界中,同时他也在思考潜藏在其背后的苦难㊂如前所述,对谷崎来说,中国女性是美丽风景的一部分,是一种被单方面书写的存在㊂芥川也曾被她们身上古典的气质所吸引,但在亲眼见到现实 江南”的动荡和混乱后,他开始重新思考在战乱背景下努力刺绣的少女们的困难处境,并对她们投以同情的目光㊂也就是说,芥川不再将这些少女单纯地看作是江南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将其作为真正的 人”去审视㊂亲眼目睹了近代 江南”的芥川意识到现实中的 江南”与存在于古诗词02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芥川龙之介_中国游记_文化解读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文化解读许宗元(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 上海 201423) 摘 要:本文首先立论: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对旅游文化有所建树。
然后对芥川氏《中国游记》作“旅游———一种文化体验”等5方面解读,予充分论证。
同时,通过对《中国游记》个案分析,进行了由个案的文化解读来对整体性旅游文化作本质研究的尝试。
关键词:中国游记 文化解读 旅游文化 芥川龙之介(1892~1927)以小说家驰名于世。
1935年日本设立“芥川文学奖”亦着眼于此。
我国《辞海》“芥川龙之介”词目即定其为“日本小说家”。
以短短的35岁一生著148篇小说,内含享誉世界的名篇,在日本文坛有很高地位,有国际影响,其小说在中国被鲁迅、夏尊、方光焘、章克标、楼适夷等译介,诚然是著名小说家。
但笔者认为,芥川氏之文化贡献,还在于旅游文化之建树。
对其《中国游记》作文化解读,即可见其旅游文化建树之端倪。
1930年开明书店出版鲁迅等译的《芥川龙之介集》,内有夏尊译的《中国游记》,本文所引该作原文,皆出于此。
解读之一:旅游———一种文化体验1921年,年轻的芥川氏来中国旅游并即创作《中国游记》。
芥川氏的游记告诉了我们:他旅游中国是为体验中国文化,是文化旅游。
芥川氏此行,目的不是游览中国的名山大川,而是以中国的当代社会为其旅游客体。
《中国游记》从头到尾内容依次为: 1.第一瞥:客轮抵中国码头之情状。
2上海:游湖亭街巷;游城隍庙、观庙前摊肆;看戏,写戏台、戏剧、演员;访章太炎;访郑孝胥;上菜馆,品评菜肴,鉴赏妓女。
3.沪杭车中。
4.西湖:游览重点、记叙重点皆人文景观。
5.苏州:看北寺塔;游玄妙观;逛观前街;描述街头卖艺者;考察苏州文庙;旅店印象。
6.南京:简短的人文景致。
7.芜湖:街市素描,餐馆印象。
8.北京:观雍和宫;访辜鸿铭;游十刹海。
可见,芥川氏的旅游,是文化考察型旅游。
旅游类型的划分,本有不同的标准。
按活动内容划分,有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疗养旅游等。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观——以《南京的基督》和《中国游记》为中心
国之 前 写下 的 ,所 以它 应该 是一 部 单纯 关 乎宗 教 以及人 生哲 理 的 作品 , 与 中国社 会本 身 并没 有任 何联 系 。这 种 风格 的确 在芥 川 龙 之 介 的早 期 作 品中很 明显 ,但我 认 为 《 南京 的基督 》绝 非仅 限于 表 现 宗教 或 者人 生 。作 者 即使没 有 去过 中 国 ,但 从 文章 中可 以很 清 楚地 体 会 出其 对 中 国的兴 趣和 关心 。本拙 文 中 ,将 以相关 先行 研 究 为参 考 ,通 过 《 京 的基督 》及 《 南 上海 游记 》这两 部作 品, 来 审观 芥 川龙 之 介 的中 国观 ,进 而来 了解2 世纪 2 年代 初 日本文 O O 人 的 中 国观 。考 察 的方法 主 要着 眼于 分 析 比较 芥J 龙之 介在 去往 l l 中国之 前理 解 的中 国 ,以及 去往 中 国之 后 的实 际感受 两个 方面 。 通 过 资料 调 查 发 现 ,芥 川 自幼 爱 好 中国 古 典 文 学 , 爱好 汉 I 诗 ,爱 好 中 国书 画 ,尤 其 爱 读 《 西游 记 》 。据 关 口安 义 调 查 , “ 在 进 入 小 学 以后 便 反 复 熟 读 了 中 国古 典 小 说 《 浒传 》 、 他 水 《 国志 》 ”。通 过对 中国 古典 以及 历 史小 说 的接触 ,作为 背景 三 舞 台 的 中国社 会对 于 芥川 龙之 介 无疑 是 具有 魅力 的 。因此 以中 国 为题 材 创作 的 《 京 的基 督 》可 以认 为 正是 他潜 意识 里对 中国 的 南
,
关键词 :南京的基督 ;中国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芥川龙之介 ;中国观
芥 川龙 之 介 ( 8 2 9 7 1 9 —1 2 ),是 日本大 正 时代 小说 家 。他全 力创 作 短篇 小 说 ,在 短 暂 的一 生 中 ,写 了超 过 1 0 5 篇短 篇 小 说 。 他的 短篇 小说 篇 幅很 短 ,取材 新 颖 ,情节 新 奇甚 至诡 异 。作 品关 注 社会 丑 恶现 象 ,但 很少 直接 评 论 ,而仅 用冷 峻 的文 笔 和简 洁有 力的语 言 来 陈述 ,便 让读 者深 深 感觉 到其 丑 恶性 , 因此 彰显 其 高 度 的 艺术 感染 力 ,其代 表 作 品如 《 生 门》 《 林 中》 已然 成 为 罗 竹 世界性 的经 典之 作 。 《 南京 的基 督 》 是芥 川龙之 介 于 1 2 年 写 的关于 中 国 的宗教 90 类 小 说 。后期 根据 此 小说创 作 了 同名 电影 《 南京 的基 督 》 。小说 的梗概 如 下 :一个 心地 善 良的1 岁的妓 女 、宋 金花 是 秦淮 的 一个 5 雏 妓 ,她找 到 的一 份养 活她 I己 同老父 亲 的生 计 ,是 在秦 淮 的烟 h 柳 巷里 。她 不幸 地 患上 了恶 性 的梅 毒 ,善 良的她愁 眉 暗锁 , 虽然 被 同行 姐妹 告 知找 一个 客人 把这 病 传染 开 去 , 自己的 病就 会好 , 但 她总 是坚 定地 对 一切 前来 寻欢 的嫖客 坦 言相 告 ,唯 一 的依靠 是 向天堂 里 的主一 遍 遍祷 告 。直 到一 天 晚上 ,来 了一 个 长 的极像 耶 稣 的客人 ,金 花认 为他 就是 基督 ,于 是便 没有 拒绝 他 。 而 《 国游 记 》则 是 芥 川 龙 之 介 于 1 2 年 ,作 为 大 阪 每 日 中 91 报 社 的海 外特 派 员 派往 中 国 期 间写 的 。 1 2 年 3 9 1 月至 7 的这4 月 个 月时 间,芥 川有 机 会游 览 了 中国各 地 。这 是他 一 生中 唯一 的 一次 海 外旅 行 。在这 次 历 经 百余 天 的旅 行 中, 川 龙之 介 游 历 了 中 国 芥 I 东 部地 区的 很 多城 市 , 括 上海 、杭州 、苏 州 、扬 州 、 镇江 、南 包 京 、芜 湖 、九江 ( 山) 庐 、武 汉 、长 沙 、郑州 、洛 阳、 北京 、天 津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作家的中国情结
分析《南京的基督》中“宋金花”的女性形象,旨在揭示面对西 方文化袭来,随着中国传统的古典女性形象变化看到芥川中国情 结的变化细末。殖民主义意识的直接影响,导致曾经对中国古典 无限向往的芥川萌生出了矛盾的“中国情结”。
第三章,首先梳理导致作品成因的历史事件,芥川所目睹的社会 现实直接影响了他对中国社会的重新认识。在统括上述背景的 基础上,通过芥川唯一的一次海外旅行——中国旅行的背景和足 迹,分析《湖南的扇子》中玉兰、含芳等表现湖南人民坚韧性格 的女性形象,旨在揭示芥川复杂纠结的中国情结中对中国未来的 某种期盼。
。第四章,首先,通过对上述三位女性的形象的的爬梳葺理,折射 出芥川对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其次,芥川钟爱中国古典文化的初衷与末期的矛盾的中国情结, 这一变迁过程所映照出来的作家的创作心态。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 作家的中国情结
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神。芥川 龙之介与中国的关系,从其初期对古典文学的取材到踏上小说高产的作家,共计有一百四十八篇,其中多 角度、重笔墨的塑造女性形象或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约占四 分之一。本文欲选取三篇短篇小说《杜子春》《南京的基督》 《湖南的扇子》为研究对象,以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情结变迁为主 题,旨在通过分析三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来透视芥川脑中中 国像的变化,并从某一层面诠释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受容,以及日 本文化在中国的认知。
进而深入挖掘近代日本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知史。正文共分四 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在作家成长过程中,中国文化元素对芥川的影 响以及对《杜子春》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芥川 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赞誉。第二章,首先,作为考察作品形象的背 景钩沉,介绍芥川来访前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现状, 以及发生在中日两国间的历史纠葛。
浅议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
浅议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作者:黄宝权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最为典型的作家之一,极具研究价值。
本文主要阐述了芥川龙之介及其文学创作;分析了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芥川龙之介形成了怎样的中国文化观;解读了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中隐藏的中国因子。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国元素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与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要想探索中国文学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变化和走向,则可以从芥川龙之介及其文学作品入手。
一、芥川龙之介及其文学创作芥川龙之介1892年生于东京;在他出生三个月后,其母不幸患上精神疾病;其后,芥川龙之介被母亲的兄长芥川道章领养。
芥川家世代在将军府担任文职工作,芥川龙之介的养父母精通琴棋书画,家庭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氛围,芥川龙之介自幼就受到了中日古典文化的熏陶,对中日古典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
大正时期,芥川龙之介成为日本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日本民众誉为“鬼才”,师从夏目漱石。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作品多以中国古典题材的历史小说为创作蓝本,如《聊斋志异》、《剪灯夜话》等。
中国元素是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南京的基督》、《湖南的扇子》、《女体》等作品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历史小说,蕴含诸多的中国元素。
芥川龙之介于1921年3月以海外特派员身份访问中国,为期4个月,这是芥川龙之介唯一的一次海外旅行。
在此期间,芥川龙之介游历了中国的十多个城市,并在回国后就此次游历创作了多篇文章。
芥川龙之介于1927年7月24日自杀身亡,他为日本文坛留下了丰富的精品佳作,深受日本民众、中国民众乃至世界民众的尊重。
二、中国文化对芥川龙之介的影响在中国文化范畴中,中国古典文化对芥川龙之介的影响最大。
一方面,芥川龙之介从小接受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被浪漫而充满诗意的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诗所折服;另一方面,芥川龙之介在游历中国后,他心里自我构建的魅力中国犹如空中楼阁轰然倒塌。
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芥川龙之介与中国
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化汇流是人类历史上不断出现的现象,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其中,文学作品是文化汇流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抉择和超越成为作家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巨匠,《罗生门》等名篇的创作者芥川龙之介在其创作中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
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墨村》和《铁道员》中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中受到了中国小说《红楼梦》和《水浒传》的影响。
在笔下,芥川将中国文学中的主题和视角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流。
同时,在文化汇流中,作家必须面对抉择和超越的问题。
在芥川的创作中,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与中国文学不同,芥川笔下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更体现出日本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同时,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和表达技巧,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此外,这种文化汇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比如,是否在文学创作中应该彻底超越外来文化的影响?抑或是选择保留一定程度的“本土性”?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因此,在论文报告中,可以从以下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1. 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的概念和意义2.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中中国文学的影响3.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抉择与超越”4.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和对比分析5. 文化汇流中的全球化和本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6. 外来文化的传播和保护的思考7.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灵感8. 文化汇流中的文學造詣和国家认同9. 文化汇流中的新时代和新命题通过这些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的概念,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以及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文化汇流带来的新时代和新命题,深入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并将其更好地融入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去。
1. 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的概念和意义该提纲是为了引出文化汇流中的核心问题——抉择和超越。
芥川龙之介理想化中国趣味的文学书写
芥川龙之介理想化中国趣味的文学书写作者:汪艺戴诗琳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4期汪艺戴诗琳内容摘要: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新思潮派的重要作家,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题材涉猎广泛且意趣盎然,因而广受各国读者欢迎。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灵感源自中国唐代传奇故事,体现了其浓厚的理想化中国趣味。
而之所以产生这种理想化的中国趣味,主要是因为芥川龙之介从小所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个人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大正文坛中国趣味创作偏向的影响。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中国趣味《杜子春》作为日本大正时期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芥川龙之介被誉为日本文坛之“鬼才”,尽管其人生早早画上了休止符,可是却留下许多不朽的作品,包括100余篇小说、50余篇小品文、60余篇随笔等。
“芥川奖”是日本文坛以其名字命名的唯一纯文学奖,足以说明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坛的影响力。
芥川龙之介1920年在《红鸟》杂志中首次发表《杜子春》,其创作灵感直接源自中国唐代李复言的志怪小说《杜子春传》,他在借鉴《杜子春传》的同时又进行了二次创作,描绘出理想的中国形象,展现出别样的中国趣味。
一.何为中国趣味中国趣味一词在日本最早见于1922年《中国公论》1月号“中国趣味的研究”特集。
根据西原大辅的研究,中国趣味主要包括三类,即“中国人的趣味、日本人的汉学素养与文人教养、对中国事物产生的异国兴趣”[1]18-20三类。
大正时代的日本知识分子大多对中国抱有特别的感情,众多与中国趣味相关的文学作品由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趣味也就成为该时期日本文学界的“新宠”。
当时的中国趣味类型文学作品大致包括两种:一是取材于中国古代的作品;二是取材于20世纪中国近代的(写实)作品,除小说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游记。
本文的中国趣味沿用了西原大辅的定义,主要是以芥川龙之介在游历中国之前的中国古典题材短篇小说《杜子春》中表现出的中国趣味为研究对象。
二.《杜子春》中的中国趣味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杜子春》虽然继续沿用了原著的背景和人名,但故事的细节却有很大的不同。
芥川龙之介中国观的变化考察——以《南京的基督》和《湖南之扇》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芥川龙之介中国观的变化考察——以《南京的基督》和《湖南之扇》人物描写为例沐海宇 四川外国语大学摘 要:芥川龙之介自幼熟读中国古典,是一个对中国抱有美好幻想的作家。
在他创作生涯的前期,以这种美好幻想为背景而创作的中国题材的作品有很多,并且其中登场的中国人的形象大部分都是良好的。
这些作品主要有《杜子春》(1920)、《南京的基督》(1920)等。
可是让人不得不注意到的是,芥川1921年以后的作品中出现的中国人的人物形象有了很大的变化。
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芥川于1921年进行的一次中国之行。
通过这次旅行,他对中国的印象由幻想变为现实。
这次旅行,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他后期的作品《湖南之扇》中就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本人将通过分析芥川龙之介创作前期的《南京的基督》和创作后期的《湖南之扇》中出现的中国人人物形象的描写,来考察芥川龙之介中国观的变化。
关键词:《南京的基督》;《湖南之扇》;人物形象;中国观的转变作者简介:沐海宇(1995-),男,哈尼族,云南文山人,四川外国语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106-03一、引言中日之间自从三国时期开始,就有着交流,特别是隋唐时期,日本大量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日本文人们很早就开始阅读以四书五经为首的中国典籍。
近代以来,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选择了西洋化的道路,政治和经济都迅速崛起。
在那个时期,近代文学的思潮从欧洲传入日本,给日本传统的汉文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而后随着日本的许多作家踏上中国之旅后,他们对中国作品印象也变得微妙了。
芥川龙之介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
青年时代的芥川爱看的书是中国古代的典籍。
在他的作品《爱读书的印象》中这样写到:“小时候爱读的书《西游记》是第一。
”“另外,《水浒传》也堪称爱看之书。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之中国“坏话”的全新解读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之中国“坏话”的全新解读
姜丽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高教)》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作家,自幼接受汉文化,一生创作148篇短篇小说,其中近20%的小说都是与中国相关的。
芥川对中国的憧憬和向往使他
对取材于中国题材的小说进行改编,使之具有烂漫色彩。
由于这种中国情结的影响,芥川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国外旅行选定了中国并发行了单行本《中国游记》,这本书的发行给中日文坛带来了巨大冲击。
本文从《中国游记》相关的先行研究出发,对《中国游记》进行全新解读。
【总页数】3页(P9-10,12)
【作者】姜丽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文化解读
2.芥川龙之介的近代批判与反思r——对《中国游记》的反东方主义解读
3.评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的中国像和中国观
4.谷
崎润一郎与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体验差异——以中国游记的风景元素为例5.芥川龙
之介的近代批判与反思——对《中国游记》的反东方主义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南北“中国想象”之异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南北“中国想象”之异作者:熊悦妍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2期内容摘要: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是日本大正时期文学家中国纪行作品中备受关注与研究的一部。
但由于其中涉及对中国的批判,长期以来饱受争议,国内现有研究虽渐趋客观公正,仍缺乏小切口的深入研究。
本文欲从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游记》中流露出的对南北中国态度之迥然入手,探讨其背后复杂而矛盾的文化心理与“中国想象”;兼论在西洋化的大背景下,日本文人对于古老中国所怀有的一种遥远的“乡愁”。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南北方态度中国想象东方身份1921年3月至7月,芥川龙之介受大阪每日新闻社之托,以特派员的身份来华旅行,先后游历了上海、杭州、洛阳、北京等南北各地。
其对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深厚的功底,以及完整全面的游览行程,使得《中国游记》堪称大正时期文学家中国纪行中的重要作品。
但由于书中对中国颇多的负面评价而一直备受批判。
国内已有研究多集中于从“日本优越论”和东方主义视角来分析,少有探究其对华心理的客观著述。
本文从游记中对待南北方态度差异着手,探讨其对北方的偏爱背后复杂而矛盾的文化心理;解析其作为日文文人对于中国所持有的特殊的“中国想象”;侧重中国这一“他者”形象对日本文人学者自我身份认同的影响;解读其对中国异土那份复杂的“乡愁”。
一.南方与北方:初见印象与文人审美芥川龙之介是从上海踏上中国土地的。
这片文人心目中魂牵梦萦的唐土,给同时期日本来访者的共同初印象是吵闹而生猛的黄包车夫: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与夏目漱石的《满韩处处》在“第一瞥”上几乎雷同。
这一印象并不能一而概之的归因为文化与习惯上的不适造成的“文化休克”,或是脏乱、粗俗、落后的东方印象给人带来的反感——简单的情感好恶背后往往具有更为复杂精微的原委。
从作者对风光秀丽的西湖初印象可以证言。
芥川龙之介对西湖的第一瞥显然是非常中意的:虽过于纤细,却仍可喻为“稍怯春寒的中国美人”。
《聊斋志异》在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国物”中的变异研究
《聊斋志异》在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国物”中的变异研究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以其富有想象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而闻名。
他的作品总是能够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欲望。
其中,他的历史小说《中国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日本人来到中国,在当地经历了一系列事件的故事。
在小说中,芥川龙之介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中就包括《聊斋志异》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聊斋志异》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由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
这部作品以其神秘、诡异、幽默的风格,讲述了一系列灵异故事,反映了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好奇。
这些故事通常涉及到鬼怪、妖精、妖狐等超自然现象,展现了中国人对于灵异世界的探索和幻想。
在日本,这部作品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许多日本作家都曾受到《聊斋志异》的启发,芥川龙之介也不例外。
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国物》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聊斋志异》的变异运用。
在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个日本旅行者,他在中国的旅途中经历了许多奇异的事件。
这些事件包括神秘的幻境、鬼魅的出现、以及人与自然的交融等等。
这些情节与《聊斋志异》中的灵异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具有超自然的色彩和悬疑的氛围。
然而,芥川龙之介并非简单地模仿《聊斋志异》,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重构。
他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人生观融入到了这些故事中,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对《中国物》中的小说情节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芥川龙之介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
首先,在《中国物》中,芥川龙之介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来描绘中国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他对异国他乡的好奇和探索。
这与《聊斋志异》中的古代中国背景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当代人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主人公在中国的旅程中,不仅经历了种种离奇的事件,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矛盾。
这种情感上的冲突和变化,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色彩。
其次,在故事情节上,芥川龙之介也引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主题,使得《中国物》更具当代性和可读性。
从芥川龙之介与井上靖的中国题材文学作品探究其中国观
从芥川龙之介与井上靖的中国题材文学作品探究其中国观[摘要]有“鬼才”之称的芥川龙之介和战后中间小说的开拓者井上靖是以中国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
芥川龙之介自幼对中国文化有强烈兴趣,并以中国题材为背景创作了九部中国题材历史小说。
明治维新之后到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之前,芥川龙之介是到中国访问的代表日本文学家之一,并在中国观光期间以中国题材为背景创作了《中国游记》等文学作品。
从抗日战争时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井上靖作为以中国为题材创作历史小说的四位代表作家之一,共创作了十七部中国题材历史小说。
此外,井上靖在多次游览中国期间留下了大量中国游记作品。
本论文通过对芥川龙之介以及井上靖中国题材作品的探究,发掘作品中折射出的“分裂的中国观”和“友好的中国观”,也以此来了解二十世纪战前战后日本文人中国观的变化及其对于中日文化交流的客观作用。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井上靖;中国题材作品;中国观在日本,以中国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层出不穷,从散布于民间的故事传说以及物语到当代的作家游记等文学作品,有很多取材于中国。
其间有很多众所周知的大家,包括日本文学泰斗夏目漱石、唯美派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被称为文坛“鬼才”的芥川龙之介、中间小说的创始者井上靖以及当代读者喜欢的村上春树等。
文学作品是作者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反映,一个代表作家的作品有时可以集中反映整个时代作家的价值观趋向。
在近代日本,以中国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在二战前与战后经历了一个剧烈的转变,文学作品中折射出不同中国观。
一、背景明治维新后到日本1937年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之前,有多位作家到过中国。
他们在中国期间中,都是以目之所及足之所至去了解中国,对于中国的评价不尽相同。
一方面作家本身对于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对当时的中国表示失望,带有浓厚的时代特点以及个人色彩。
生于大正年间被称为文坛“鬼才”的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南京的基督》等均取材于中国,其中《中国游记》在日本成为代表性的中国游记。
诗意的幻灭:芥川龙之介《湖南的扇子》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多见,在此呈现更像是作者有意在对 日本社会集体意识中 的中国形象进行追索体认。可以认为 ,中国妓女在芥川的 作 品 中充 当了 “ 中 国”的 意象符 号 。在福 柯看 来 ,主体 对
客 体 的需 要不 是去 理解 对方 ,而 是为 了验 证 自身 。L 5 芥 川 作 品 中对 中国妓 女 的持久 关注 也包含 着这 种 现实诉 求 。在 中 国妓 女 身 上 ,凝 注 着 作 者 “ 自我 ” 文化 中所 缺 失 的 东 西 ,也折射 出作 者对 古典 优美 的 中国 的怀 旧情感 。另 一方 面 ,小说 里还 有对 中 国妓 女 的现 实处境 的揭 示 ,表 明彼时 的芥 川 已从历 史帷 幕 中走 出,看 到 了传 统文 化在 近代 中 国
曹 越 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 要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有深厚 “ 中国情结 的作家。《 湖南的扇子》是一篇取材于他 1 9 2 1 年中国之行 的纪传体 小说。他 以深邃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反思意识,描写了近代 中国社会现实,其笔下黯淡破败的 自然中国、群情激荡的革命 中国和若 隐若现 的文化 中 国形 象 ,都 反 映出他对 中国文化 的认 同与批判 ,体现 出近代 日本知 识分子对 中国的矛盾 心 态。
关键 词 :芥 川龙之 介 ;《 湖南 的扇子》 ; 中国形象
芥 川 龙之 介 ( 1 8 9 2 — 1 9 2 7 ) 是 日本大 正 文 坛上 的一 颗耀 眼 的 巨星 。与其 同时代 的作 家一 样 ,芥川 其时 接受 了西 方 现代 文 学思潮 的影 响 。然而 ,在 那个 思想 急剧转 型 的历 史 时 期 , 日本文 坛 上 还流 行 着 一种 “ 中 国情趣 ” 。大 量 “ 中 国题材 ” 的作 品存 在 于芥 川的文 学世 界 中,表 明芥 川也 是 位 “ 中 国情 趣 ”的宣扬 者 。 《 湖 南 的扇 子 》脱 稿 于 1 9 2 5 年l 2月, 是芥 川 唯 一 一 篇 取 材 于他 的 1 9 2 1 年 中国 之行 的纪传 体 小 说 。小说 透 过 “ 我 ”的视 角 ,记 述 了 2 O 世 纪初 日本 知识 分子 游经 中 国长 沙 的见 闻与 感 想 ,通 过 对 近 代 中 国 的 自然 景 物 、社 会 现 实 、人 物及 事件 的描写 ,构筑 出近 代 中国 的形象 。 黯淡 破 败 的 自然 中 国 《 湖南 的扇 子 》 以 1 9 2 1 年 的长 沙作 为故 事发 生 的背景 舞 台。小 说从 “ 我 ”乘轮 船抵 达长 沙 的一刻 描 写起 ,不遗 余力 地渲 染 出这座 城市 带给 外 乡人 的幻灭 之感一 一 “ 阴天 下高 高 的山前 重叠 着 白墙 和 屋瓦顶 ,长 沙 比想 象的还 要破 烂 ”… 、“ 我料 想在 长沙 …… 除 了猪 就没什 么看 头 了。然而 这座 破 烂 的城 市仍 然让 我有 了近乎 失 望 的感 觉 ”f 2 】 。基亚 认 为 ,“ 形 象总 是某 某 事 物 的形 象 ,总 要与 它 或 多或 少 忠 实 再现 的现实 保持 某种 关系 ,这 是所 有 的折射 、棱镜 都 改 变 不 了 的。 ”【 ] 芥 川尖 刻 直露 的 笔触 一 定程 度上 是对 1 9 2 0 年 代混 乱无序 的中 国地 景风 貌 的客观 写实 。关 于在 现实 中 国获 得 的体 验 与感 受 ,《 湖 南 的扇 子 》 中 的 “ 我 ”是 与 芥 川 本人 保持 着一 致 的情 感 态度 的 ,这 还 可通过 芥 川在 《 杂 信 一束 》等 随笔文 字 中的表述 加 以印证 。 在 未 到 中 国之 前 ,芥川 以其对 中国 古典 文 学 的熟 识 , 兼 以他 小说 家 的丰 富想象 力 ,将 中国幻化 为 一个 古典 唯美 的神 秘 国度 。 中 国之行 使 芥 川得 以造 访 他 梦幻 中 的 国土 , 但 亲 眼 目睹到 的真 实而残 酷 的现实 景象 彻底 解构 了他 基于 古典 典籍所 展 开的 中 国想象 ,使其 小说 中呈 现 出失望 情绪 主导 的 中国形象描 写这种 群情 激荡 的 国民情 绪也确 与 当时 军 阀混 战、时局 动 荡的 中 国社 会相 合 。这篇 具有 鲜 明纪实 性 的小 说 中 ,对 留 日青 年谭 永年和 不 服输 的玉 兰的刻 画 ,可视 为 芥川针 对湖 南革 命家 辈 出这一 社会 现象 的一 种诠释 。而 由 文中 “ 我 ”的心理 活动 及 与谭 的对话 可看 出,这 位 原本 给 “ 我 ”极好 印象 的大学 同学 ,长沙 再会 时却与 “ 我 ”之 间互 生了隔膜 。这种 隔膜实质 上是 芥川与 中国 国民之间 的隔膜 , 其产 生 的深层 原 因首先来 自芥川 的 “ 中国趣 味 ”最初形 成 之时 ,几乎 完全 依凭 中 国古典 典籍 中 的描写 ,使 其在对 现 实 中 国的 民众 与 社会 之 认 识上 ,缺 乏客 观 性 把握 ;其 次 , 这也是 中 日两 国在 近代化进 程 中关系 剧变所致 的结果 。 三 、若 隐 若现 的 文 化 中 国 《 湖 南的扇 子 》虽然 是一 篇具 有鲜 明时代 气 息 的小说 , 但在 作者 的笔 触 中仍能 发现 一个 若隐若 现 的文化 中 国的影 子 。作 者 用浪 漫 的笔 致 描 写 中 国美 人 :“ 我 在枝 叶繁 茂 的 垂柳 下 发现 了一个 中 国美人 她 穿着 天蓝色 的夏装 ,胸 前 挂 着一个 奖牌 似 的东 西,看 上去 就像 一个 小孩 儿一样 ,可 能 就是 因 为这 一 点我 的眼 睛才 被她 吸 引住 了”f 4 l 。这 一精 美 画面 与浓郁 的欣赏 之情 ,在 芥川访 华之 前 的小说 中更 为
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
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论文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集新理智派和新技巧派文学特征于一身,无论是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在叙事技巧的构建上,都可谓匠心独运,构思缜密。
解读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日本中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天才型作家,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经过苦心的雕琢和推敲,意旨幽深,立意精辟,文采清俊,修辞美妙,特别是对人性的刻画人木三分并富有张力,作品充满思想性、智慧性和巨大的感染力,代表了日本近代文学创作的最高美学成就及艺术品位。
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就是中国元素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中国文学思想之成因芥川龙之介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他生于东京,本姓新原。
但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再婚等原因,从小被其舅父芥川道章收养,改姓芥川。
芥川家世代在将军府任文职,明治维新后,养父在东京府任土木科长,养父母精通琴棋书画,家庭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
芥川自幼就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养父一家的影响下,尤其喜欢中国古典作品,在童年时代他就被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所吸引。
他读了很多中国的古典小说,并从中认知、了解中国。
芥川龙之介大学时代主攻英文,但最为拿手的却是汉文。
他在念小学时便读了《水浒传》、《西厢记》,中学时代又读了《聊斋志异》、《金瓶梅》和《三国演义》,并喜欢汉诗。
这些不仅使他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修养,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情愫”。
中国的文学与文化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艺术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在他的文学创作中都有所表现。
“自1914年到1927年的文学创作中有12篇是取材于中国。
具体有《酒虫》、《仙人》、《奇遇》、《黄粱梦》、《英雄之器》、《杜子春》、《尾生的守信》、《秋山图》、《掉头的故事》、《南京的基督》、《湖南的扇子》、《女体》,在这l2篇作品中,大多数取材于《聊斋志异》、《剪灯夜话》等。
芥川龙之介眼中的“中国”——以《中国游记》为中心
芥川龙之介眼中的“中国”——以《中国游记》为中心摘要:自幼喜爱古典文学的芥川龙之介一直对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有着特殊的好感。
在中国旅行前,他就创作了《杜子春》《奇遇》等多部中国题材作品。
1921年,芥川游历了自幼憧憬的中国。
不过,不断荒废和西化的“中国”令芥川十分失望,他心中幻想的那个浪漫古典的“中国”形象开始褪色,与此同时一个内忧外患不断,饱受战乱侵扰的近代“中国”出现在了芥川的笔端。
而芥川“观察人类”的目光还让他留意到了在战乱中努力生存的百姓,以及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的中国人。
正是这些中国人让芥川感受到了“中国”全新的一面,也从中看到了中国的新生与希望。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中国形象;《中国游记》;中国革命一、引言芥川龙之介于1921年3月下旬至7月中旬,以大阪每日新闻社海外特派员的身份游历了自幼憧憬的中国。
就在芥川抵达中国后不久,《大阪每日新闻》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印象记芥川龙之介:新人眼中的新中国近日将刊载》的报道。
中国作为世界之谜是最让人感兴趣的国家。
旧中国如老树般横卧,新中国如嫩草般舒展。
在政治、风俗、思想等各个方面,中国的固有文化与新世界相交错的地方,正是中国的有趣之处。
……吾社将关注此点,将于近日刊载芥川龙之介氏的《中国印象记》。
1正如这篇预告所写,大阪每日新闻社关注的是“中国的固有文化与新世界相交错的地方”。
芥川曾在中国旅行前给时任大阪每日新闻社文艺部部长薄田泣菫的书信中写道:“前天于静养轩欢送会席间,里见弴致辞云:‘中国人曾经很伟大,然而伟大的中国人现在却突然不伟大了,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你到中国去后,切莫只看中国过去的伟大,还要找到如今中国的伟大之处。
’我亦如此打算。
”2由此可以看出,芥川观察中国的基本视角是不仅要寻找古代的中国,还要寻找新的中国。
归国后,芥川陆续发表了《上海游记》《江南游记》《长江游记》等纪行文,1925年由改造社整理出版了单行本《中国游记》。
本文将通过《中国游记》详细分析芥川在文中描绘的“中国”以及他的中国认识,考察他在作品中想要传达的全新的“中国”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论文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集新理智派和新技巧派文学特征于一身,无论是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在叙事技巧的构建上,都可谓匠心独运,构思缜密。
解读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日本中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天才型作家,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经过苦心的雕琢和推敲,意旨幽深,立意精辟,文采清俊,修辞美妙,特别是对人性的刻画人木三分并富有张力,作品充满思想性、智慧性和巨大的感染力,代表了日本近代文学创作的最高美学成就及艺术品位。
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就是中国元素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中国文学思想之成因芥川龙之介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他生于东京,本姓新原。
但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再婚等原因,从小被其舅父芥川道章收养,改姓芥川。
芥川家世代在将军府任文职,明治维新后,养父在东京府任土木科长,养父母精通琴棋书画,家庭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
芥川自幼就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养父一家的影响下,尤其喜欢中国古典作品,在童年时代他就被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所吸引。
他读了很多中国的古典小说,并从中认知、了解中国。
芥川龙之介大学时代主攻英文,但最为拿手的却是汉文。
他在念小学时便读了《水浒传》、《西厢记》,中学时代又读了《聊斋志异》、《金瓶梅》和《三国演义》,并喜欢汉诗。
这些不仅使他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修养,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情愫”。
中国的文学与文化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艺术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在他的文学创作中都有所表现。
“自1914年到1927年的文学创作中有12篇是取材于中国。
具体有《酒虫》、《仙人》、《奇遇》、《黄粱梦》、《英雄之器》、《杜子春》、《尾生的守信》、《秋山图》、《掉头的故事》、《南京的基督》、《湖南的扇子》、《女体》,在这l2篇作品中,大多数取材于《聊斋志异》、《剪灯夜话》等。
”无论是西方材料还是东方材料,芥川龙之介都能驾驭自如,以其奇拔的方式表现出来,抒发其个人对于人生的感悟及艺术情怀,给予古典文学以现代意义。
芥川龙之介涉足文坛之时,正是日本早期无产阶级文学席卷全国,反自然主义文学蓬勃兴起之时。
小牧近江等人创办的《播种人》杂志让无产阶级文学在日本切实地发展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
《播种人》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文学和劳动文学,明确提出反战、反军国主义的口号,旗帜鲜明地支持俄国十月革命。
《播种人》是以文学为中心,具有高度思想性、观念性和政治色彩的进步杂志。
在这种文艺思潮的冲击下,芥川龙之介以冷静的旁观者的眼光来审视各种文学观,在对待无产阶级文艺方面,他不象艺术至上者那样完全否认文学的政治价值,他曾说过:“我在气质上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人生观上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政治上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1921年3月19日,芥川龙之介做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特派员从东京出发,开始了他四个多月的中国视察旅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这也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一个愿望。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正处于一种政治上被压迫、军事上被占领、经济上被掠夺的境地,最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更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当时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灾难。
芥川龙之介来中国时正是上海各界为反对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勾结,举行罢工、罢市、罢课运动之时。
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芥川龙之介来中国的目的不能不说是政治高于艺术。
芥川龙之介可以说是和中国学者接触较多的日本作家之一,他利用旅行之便去拜访了一些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学者。
在上海见了章太炎和李汉俊,在北京见了胡适等人。
与章太炎等中国知识分子的见面,使芥川龙之介了解到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忧虑和思考,这是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时所不曾考虑过的,同时也对他日后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这在作家后来所写的随笔《僻见》一文中就道出了对章太炎的崇敬之意:“我在上海的法国租界拜访了章太炎先生,在悬挂着剥制的鳄鱼皮的书房里,与先生探讨中日关系。
那时先生讲述的话语,至今仍在我的耳边萦绕。
难以忘怀。
——‘我最厌恶的日本人是讨伐鬼之岛的桃太郎。
对于喜欢桃太郎的日本人,也不能不说有些反感。
’先生的确是位圣贤之辈。
我时常听到外国人嘲笑山县公爵,赞扬葛饰北斋,痛骂涩泽子爵,但是,还从来没有听到过任何日本通像章先生这样一箭射向自桃而生的桃太郎。
且先生此箭之真理胜于任何日本通的雄辩。
”瑚章太炎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潜藏在日本民族血液中的侵略性,并指出自己对于日本的不满情绪。
正是这次谈话芥川龙之介受到了章太炎言论的影响,后来创作了反战小说《桃太郎》。
二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反日爱国情绪高涨之时,中国就象一头沉睡多年的狮子,正处在一种黎明前的朦胧状态中,举国上下在血腥和硝烟的恶臭中混杂着民众愤怒的呐喊。
在这呐喊声中芥川龙之介似乎感觉到日本知识分子和中国紧密相关的宿命。
二、二十年代的中国让芥川龙之介走出梦境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中短篇小说最为著名,其题材广泛,内容新颖,语言简练,寓意深刻,脍炙人口。
《上海游记》、《将军》、《桃太郎》、《河童》等作品是作者回日本后所写的游记和短篇小说。
作品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芥川龙之介心中的中国印象。
作者通过具有普遍性的典型人物和矛盾冲突,非常鲜明地反应了那个特定时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并提出了对战争的思考。
在《上海游记》中芥川龙之介并没有像很多中外作家那样站出来慷慨陈词地正面批判,而是回避了当时人们所目睹的那个沸沸扬扬、错综复杂的场面,他对二十年代贫困的中国和动乱中的上海没有做任何正面的理论上的评论,而是从人和物人手,通过旧上海的风土人情和所见所闻细腻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芥川龙之介很早就偏好超现实的、怪异的东西,同时具有重视形式和格式、拘泥于琐碎小事的生活态度,这自然也对其作品风格形成有所影响。
在文体上他吸收西方小说文学结构样式,平衡了“自我”的“写实”与“虚构”的“创作”之间的矛盾,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文学叙事形式。
由于芥川龙之介自幼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想像中的中国是那么美好、到处充满诗情画意、莺歌燕舞。
可是当他一踏上中国这片土地,映人眼帘的却是掠夺、欺压、贫困、肮脏、落后……作者用一双严厉的观察家的眼睛审视着这个被欧化了的上海。
他发现在这个列强主导的上海有很多矛盾之处。
在大众公园的门口立着一块看牌,上面写着“中国人与狗不准入内”。
在《上海游记》第十二章《西洋》中作者这样写到:“那个公园很有意思,外国人进去可以,中国人一个都不能进去。
而且还叫‘大众公园’命名真是妙极了这块让中国人悲愤万分,饱受莫大污辱的牌子,在芥川看来难道就真是“妙极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在这里芥川龙之介并没有像很多中外作家那样站出来慷慨陈词地进行正面批判,而是使用了这种辛辣、讽刺、诙谐的方法来激起当时对现实社会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中国老百姓的觉醒、愤怒和抗争。
在《上海游记》第四章《第一瞥》中作者这样描写到:“英国水兵连的大兵在舞厅门口因为喝醉酒而打落卖花老太婆的花篮,老太婆嘴里一边叨咕着什么一边捡着玫瑰花,就在这时水兵们用脚践踏着那些散落在地上的玫瑰……我马上站起身,我们的脚下也点点滴滴地踏着零乱的玫瑰,我向门口走去……”在这里作者首先把卖花老太婆遭到英国水兵欺辱的一个场景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英国水兵——象征欧洲人的群体,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中国的土地上欺负一个中国老百姓,被他们打落在地上的美丽的玫瑰花——象征美好的东西,可以任意地他们被践踏。
随之而来的还有东洋人……作者本人作为一个东洋人他并没有掩饰或袒护自己的民族,而是通过具有普遍性的典型人物和矛盾冲突非常尖锐地指出了在那个特定时期中国的社会现状,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所呈现的纷繁复杂的面貌。
据增田涉回忆,鲁迅曾对他说过:“芥川龙之介写的游记中讲了很多中国的坏话,在中国评价很不好。
但那是介绍者的作法不当,本来是不该急切地介绍那些东西的。
我想让中国的青年更多读芥川的作品,所以打算今后再译一些。
”拍鲁迅这段话的意思是中国的青年并没有真正地懂得芥川“坏话”的含义,他想通过自己的翻译让中国青年更多地了解芥川龙之介的写作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如果读过芥川龙之介从中国旅行回到日本三年后所创作的短篇小说《桃太郎》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作者的意图。
桃太郎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化身。
关于这点,日本作家桑原三郎写到:“芥川的《桃太郎》所隐喻的是横行霸道的侵略者在鬼岛上进行了非人道的烧、杀、掠、抢之后,鬼们奋起报复,使他们不得不生活在一种坐落不安、无法摆脱的地步。
这个结果正说明了这是一篇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末路的短篇小说。
”从以上作品中不难发现作者非常擅长利用过往的材料,再加以近代人的巧思妙想、合理地剖析、解释现实和人生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现代意义。
《桃太郎》、《将军》、《河童》等作品可以说是芥川龙之介到中国旅行后的新思考,当然也不排除芥J7i龙之介当时受到无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可能性。
通过这次中国之旅,芥川龙之介改变了头脑中对中国古典的印象,使他对中国有了一个全新的真实的认识。
三、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理性思考“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
”芥川龙之介有着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
他一直追求用东、西方的文艺精神来营造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并进而选择了以历史小说这一形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部分是武士、平民、盗贼、乞丐,以及狐狸、天狗、鬼怪等等,作者以这种表现形式来追求精神的革命。
如《罗生门》、《鼻子》、《芋粥》、《地狱变》、《莽从中》、《六个宫姬》等一系列小说,正像叶渭渠先生所说:“它们大多采用历史上奇异的,超自然的事件,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面对地狱般的现实,不断复苏野性的生命,顽强地挣扎着继续生存所展现的野性美。
”芥川龙之介是要借助历史的舞台来展示现代之事,这并非憧憬昔日之事,而是对现实和人生进行理性的揭露予以思考。
用自身设定的主题并使之成为艺术化的手段,将不便直接讲出的社会状态或异常事件写成小说,用以再现现实之事,将历史事件寓意化,通过历史人物、事件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
每个作家的思想都具有时代的特质,并受个人境遇的制约。
同样每个作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也受到时代、阶级和历史的制约。
芥川龙之介生活在一个不安定的时代之中,接触到许多不合理的实际,自然地流露出对社会上利己主义的不满、对资本主义的现实不满,感到周围的现实充满不可调和的矛盾。
作者一生都在研究“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芥川龙之介认为只有文学才能包容人生的美与丑、善与恶的所有矛盾,也只有文学才能完成美,而且是永恒的美。
芥川龙之介认为必须正视周围的一切丑与恶,通过丑恶去理解善与美,理解了善与美才能更深刻地去理解丑与恶,这是一对不可分的矛盾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