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人物像分析

合集下载

从儿童文学的视点分析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

从儿童文学的视点分析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

在之前的先行研究中,虽然也有对《杜子春》中的一些看似自相 矛盾的地方进行批判的声音,但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把它当作温 暖而充满人情味的作品。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杜子春》很 早就被收入日本中小学的教材中,并深受广大日本读者的喜爱。
但是,如果《杜子春》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 Nhomakorabea事,铁冠子最后要 杀死杜子春的发言,以及要送给杜子春一栋房子的约定便显得十 分多余,且目的不明。以这样的疑问为出发点,本论文试图将 《杜子春》与其时代背景相结合,来进行新的解读。
在这样的背景下,芥川在大正九年(1920年),将来自中国《太平 广记》中的《杜子春传》进行改编后,发表在了《赤鸟》杂志上。 《赤鸟》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把儿童的心灵奉为至纯至真的存在, 而芥川却一反这一惯例,将主人公杜子春设定为花钱大手大脚, 不思进取的拜金主义者。
作品中,杜子春在第三次把钱花光,走投无路的时候,主动向仙人 铁冠子提出了要学习仙术的要求。在以往的“杜子春系谱”的 作品中,主人公能够成仙的基本标准,便是具有能认识到金钱虚 无的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芥川创作的八篇童话中,有五篇都刊登在被称为 “日本儿童文学史上一大革命”的《赤鸟》杂志上。《赤鸟》 杂志不仅仅是一本杂志,它的创刊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童话童 谣运动。
然而,具有创新精神的《赤鸟》杂志拼命想要脱离明治时代开始 就盛行的鼓吹出人头地思想的说教模式,却流于感性的“童心主 义”。另一方面,由于主编铃木三重吉企图以自己的主张作为判 断儿童文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赤鸟》杂志也不自觉地成为 了另一种说教的工具。
从儿童文学的视点分析芥川龙之介的 《杜子春》
在日本,儿童文学是以古典神话(Otogibanashi)为出发点,经过 几代文人的不断发展,逐渐达到了今天的水平。大正七年(1918 年),铃木三重吉等人创立了面向儿童读者的《赤鸟》杂志,这在 日本儿童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分析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分析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分析作者:何逸超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3期内容摘要: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杜子春》改编自中国唐代小说《杜子春传》,刊登在日本童话杂志《红鸟》(1920年7月号)上。

因其故事离奇,寓意深刻,主张孝道,在日本曾被收入教科书,成为人人称道的名篇。

本文依照结构主义理论,尝试解构(déconstruction)“仙人-人类”的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分析得出人物本质心理属性及仙人之间属于非位(etic)差异关系。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符号学一.前言仙人在古代中国一直是无所不能的象征,他们能飞天遁地,长生不老,而人类则有生老病死,能力有限。

“仙人-人类”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属于对立关系,分类标准基于“是否长生、是否具有非凡能力”等因素,我们将其视为二元对立。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杜子春》通过改编故事内容,在仙人与人类之间的界限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微妙差别。

据作者自己介绍,小说有三分之二以上属于创作。

围绕着杜子春的仙人修行,仙人铁冠子设置了以“孝”为核心的试炼,对人性中的本质心理属性进行考验,试图唤醒杜子春内心深处的善念。

在仙人角色的塑造中,作者进行了较大幅度改写,以左慈为原型塑造独眼老人形象,用词粗犷,趾高气昂。

小说在无形中似乎打破了“仙人-人类”的二元对立,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融合。

二.杜子春形象的渐进性唐朝京城洛阳西门下,有个叫杜子春的年轻人心不在焉地仰望着天空。

他本是富家弟子,现在因荡尽家财,沦落成过一天算一天的落魄汉。

穷到无法糊口的他思索着是否跳进河里一了百了时,仙人铁冠子的出现给他带来了曙光。

这样一个童话般的开头,通过生死、穷富的对立,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因穷奢极欲后落魄无助、受人同情又遭人唾弃的人类形象。

在这样的时候登场的铁冠子尽管救了杜子春,但在两次三番使他成为富豪的过程中,秘密地下了一个考验。

这一点从铁冠子对于杜子春的判断“明事理的人”中就可以看出,他希望能从根源上救杜子春,而根源所在就是人性。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解析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解析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解析引言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触摸而闻名。

其中,《杜子春》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江户时代的武士杜子春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矛盾和无常。

本文将深入探讨《杜子春》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

人物塑造与矛盾性杜子春的外表与内心杜子春是一个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武士,他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却隐藏着一种狡猾、自私和冷酷的本性。

这种矛盾性使得杜子春的形象更加复杂和丰满。

杜子春与社交圈杜子春虽然在社交圈中表现得很得体,但他与朋友之间却缺乏真正的诚信和情感交流。

尽管他外表上看起来友善和善解人意,但他的计划和目的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使得杜子春的人物更加深入和有趣。

故事情节的发展初识与相遇故事开始,杜子春偶然遇见了一位名叫深谷乡一郎的青年,并从他那里了解到了一块宝石的秘密。

深谷对宝石充满欲望,而杜子春则从中看到了一个机会。

欲望与犯罪鲜有人知的是,杜子春在内心深处渴望着金钱与力量。

他发现深谷对宝石痴迷,并开始想方设法引诱深谷将宝石盗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这场犯罪行为最终以悲剧的结局告终。

后悔与自责杜子春因自己的贪婪与欺骗导致了深谷最终的灭亡,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动机与行为是否正确,并对自己的罪行感到深深地内疚。

真相与救赎最终,杜子春意识到他所追求的虚荣和欲望只能给他带来痛苦和悔恨。

他从中汲取教训,试图通过向警方揭发自己的罪行来洗涤过去的罪恶。

虽然他以此赎罪,但他仍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和对过去的回忆。

主题和意义人性的复杂性《杜子春》通过杜子春形象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冲动,而这些欲望和冲动往往是矛盾的。

人类在追求幸福和满足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内心的挣扎和争斗。

欲望的破灭作品中,杜子春追求虚荣与欲望的过程最终导致了他的破灭。

利己主义下的不同选择——以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杜子春》为中心

利己主义下的不同选择——以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杜子春》为中心

外国文学利己主义下的不同选择——以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杜子春》为中心杨洁曲阜师范大学摘要: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被盛誉为“大正文学象征”。

芥川前期擅于引经据典进行创作,《罗生门》(1915)与《杜子春》(1920)则是分别改编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集》与中国古典文学《杜子春传》而成的两部佳作,其透露出的利己主义符合芥川在前期创作中一贯持有的文学态度。

同样都是面对利益的诱惑,但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却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本文将对两部作品的利己主义思维、不同结局和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杜子春》;利己主义;不同结局及原因一、芥川龙之介与利己主义芥川龙之介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

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昂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芥川前期作品的特点之一是擅于从古典故事中汲取精华,加上自身思维想象进行改编创作,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其中古典故事的来源包括日本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他曾直言其小说题材“大底得之旧书”①。

关于芥川前后期作品的划分,刘延永称道大体将大正四年(1915)到大正九年(1920)划分为前期,指出其主要以历史题材为主,而以芥川中国游行归国后的大正十年(1921)到芥川自杀(1927)划分为后期,指出其主要以现实题材为主,转向心境小说的创作。

根据这个划分,《罗生门》与《杜子春》都属于芥川前期之作,以历史为依托,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芥川的早期作品中大多数批判利己主义思维,展示人类的丑陋与弱点。

确实,这两部作品都在诉说着人性的善恶,但《罗生门》主要讲述面对生存之善恶的选择,《杜子春》则讲述面对金钱利益之善恶的选择,它们表现出的同一性在于通过不同的故事诉说着各自的利己主义。

二、《罗生门》中的利己主义《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最早的作品之一,取材于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集》,于1915年11月1日发表于《帝国文学》。

《杜子春》中母亲人物形象探究

《杜子春》中母亲人物形象探究

《杜子春》中母亲人物形象探究作者:赵湘兰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5期内容摘要:《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在中国古代唐传奇《杜子春传》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于大正九年七月(1920年)发表于童话杂志《赤鸟》上的一篇童话。

两篇作品《杜子春》与《杜子春传》都讲述了主人公杜子春在经历两次从贫穷到富有的大起大落后,(《杜子春》中主人公对人间产生厌倦之情《杜子春传》中是为了报恩)主人公想要成仙,但在经历了艰难的试炼后因发出声音而没能成功的故事。

本文将从两部作品主人公成仙失败的关键人物,母亲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入手,浅析芥川龙之介对原作改编再创造的不同可能性和意义。

关键词:杜子春杜子春传芥川龙之介母亲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杜子春都是为了成为仙人而经历了艰难的修炼,最后因为发出声音而修炼失败没能成为仙人。

两部作品中杜子春想成为仙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芥川作品中的杜子春认为人皆无情,对人世间产生了厌倦之情,但不想继续过穷苦的生活继而希望能成为仙人。

唐传奇中的杜子春认为自己贫穷时,哪怕是亲戚也没有任何人愿意出手相助,这个老人却愿意多次相助,因此他第三次接受老人的钱,并在完成自己的心愿后,来到与老人约定的地方希望能报答恩情,因此他并不是主动选择成仙,而是在报恩过程中被选择成仙的。

两部作品杜子春成仙失败的原因也是不同的。

芥川作品中杜子春在看到落入畜生道,成为马的双亲时想起了老人铁冠子的话,于是闭上了眼睛。

但这时却传来母亲微弱的声音“别担心,不管我们会变得怎样,只要你能幸福就好,大王再怎么说,只要你不想开口,你就继续沉默也没关系”。

杜子春听到了声音,想起这正是让他记忆深处难以忘却的母亲的声音,他情不自禁的睁开了眼睛。

他看见一匹马倒在地上深切地望着他,母亲在这种水深火热的痛苦中仍顾着儿子的心,即使被鞭打也不露出一丝怨恨,这与那些无情的人们相比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正是这种为了儿子着想的心情感动了杜子春,使他忘记与老人的约定,叫出了“妈妈”。

「杜子春」から见る芥川龙之介の人性観(1)(1)

「杜子春」から见る芥川龙之介の人性観(1)(1)

中文摘要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发表于1920年。

此作品改变了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但是与原著有多处的差异。

本论文通过对芥川的作品中『杜子春』的经历,表达了对母爱的向往和应该认真生活的人生态度。

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心情和对人生的看法,对母亲的爱融入到了其中,把自己积极,有为的入世观赋予作品之中. 作者把原作中对孩子的爱,改为对母亲的爱.由此可见芥川很爱自己的母亲.在『杜子春』表达了对母爱的憧憬. 芥川通过对原作的改写,融入了自己大胆的想象,使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变得更加充实、丰满。

通过同原典的比较分析,结合作家的特殊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芥川对母爱以及人生观的变化.关键词; 母爱; 人生观; 杜子春要旨芥川龍之介の『杜子春』は1920年に発表された。

この作品は唐代伝奇小説『杜子春传』を改編したものである。

しかし、原作とは多くの点で差違がある。

本文は芥川氏の作品の中の『杜子春』を通じて、母親への愛の憧れと真面目な人生態度について表現した。

また、自分の心情と人生に対する見方、母親に対する愛をその作品の中へ融合した。

作品のなかで母親の愛の偉大さをテーマに躍動している。

原作では子供に対する愛を母親に対する愛に換えた。

この点から見て、芥川氏は自分の母親を非常に愛していることが伺える。

『杜子春』の中で自分が母親への愛に対する憧れを表現した。

芥川氏は原作をもとに自分の想像や経験などを融合し、物語の内容、人物像をより充実なものにした。

原作との比較を通じて、そして、作者の特殊な人生経歴と結合して芥川氏が母親に対する愛及び人生観の変化について分析する。

キーワード;母親の愛;人生観;杜子春杜子春」から見る芥川龍之介の人性観------------- 母性愛への憧れを中心に目次はじめに・・・・・・・・・・・・・・・・・・・・・・・・・・・・・・・・ 3 1.芥川龍之介について1.1 芥川龍之介の生涯・・・・・・・・・・・・・・・・・・・・・・・・・・31.2芥川龙之介と『杜子春』・・・・・・・・・・・・・・・・・・・・・・・・・・・42 『杜子春』と芥川龍之介の人性観・・・・・・・・・・・・・・・・・・・・・・・52.1 母親の愛に対する憧れ・・・・・・・・・・・・・・・・・・・・・・・・・・・5 2.1.1 母親の愛に対する未練・・・・・・・・・・・・・・・・・・・・・・・・・6 2.1.2 人性の問題について・・・・・・・・・・・・・・・・・・・・・・・・・・7 2.2追い求める母親の愛と人性観・・・・・・・・・・・・・・・・・・・・・・・・8 3母親の愛と人生観・・・・・・・・・・・・・・・・・・・・・・・・・・93.1愛情と我がままな性格・・・・・・・・・・・・・・・・・・・・・・・・・10 3.2利己主義者批判と母親の愛の偉大さ・・・・・・・・・・・・・・・・・・・・10 3.3芥川氏が人生に対する思考・・・・・・・・・・・・・・・・・・・・・・・・・11 おわりに(結論)・・・・・・・・・・・・・・・・・・・・・・・・・12注・・・・・・・・・・・・・・・・・・・・・・・・・・・・・・・14用例出典・・・・・・・・・・・・・・・・・・・・・・・・・・・・・・14 参考文献・・・・・・・・・・・・・・・・・・・・・・・・・・・・・・14謝辞・・・・・・・・・・・・・・・・・・・・・・・・・・・・・・・・14。

古代小说研究-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与唐传奇〈杜子春〉之比较

古代小说研究-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与唐传奇〈杜子春〉之比较

• 1913年9月,龙之介进入东京帝国文科大学英文 科。 1916年芥川毕业,论文题为「威廉· 莫理斯 研究」,其成绩位列同届二十人中之第二名。 这段时间他所创作名篇: 《鼻子》、 《地狱 变》 、《罗生门》等,以后师事夏目漱石,深 受漱石影响。
• 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报社的记者前往中国四 个月,曾和郑孝胥、章太炎等唔谈,畅游杭州、 西湖、苏州、扬州、南京、芜湖等地,更溯长 江游卢山、汉口,横越洞庭湖至长江,乘铁路 经郑州、洛阳、龙门入北平。在北平曾观赏过 梅兰芳的京戏,然后游历万里长城、云岗、天 津,经沈阳、韩国,于七月底返抵日本。
• 但这次任务非常繁重。在任务的压力和自 身压抑作用下,他染上了多种疾病,一生 为胃肠病、痔疮、神经衰弱、失眠症所苦。 该年年底以后神经衰弱日甚一日,终于演 变至非服安眠药不得一眠。 • 1927年7月24日凌晨,芥川终于在田端的自 宅吃致死的安眠药自杀,枕畔放着圣经及 亲友之遗书与作品遗稿
• 芥川之死给予日本社会巨大的震撼,全国 各大报均已显著的头版报导其自杀,文坛 人士更是惋惜其早逝。自1935年以降设置 芥川文学奖,奖掖优秀的新锐作家。 • 对于创作,他曾说:「最可怕的是停滞。不, 在艺术之境里是没有停滞的。当艺术家退 步时,常开始一种自动作品,那就是意味 着,永远写着同样的作品。」(波特莱尔: 「我的一生都用来构思如何造句遣词。 )
• 铁冠子一边说着,一边跨开脚步,然后突 然又停住脚步,回头望着杜子春,彷佛不 胜愉快地抛下一句︰ • 「喔,对了,我刚想起,我在泰山南麓有 一间房屋。那房屋和田地都一起送给你, 你马上去住吧。现在这个时节,那屋子四 周,大概已开满了桃花吧﹗」 • --大正九年(1920)六月--
• 原作改作都设定在亲子之爱,但原作是单 方面之母爱;改作是双向之亲子之情。

浅析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的“中国想象”

浅析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的“中国想象”

| 中外互鉴浅析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的“中国想象”□关胤蕾/文日本文坛“鬼才”芥川龙之介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对古典中国饱含无限向往与憧憬,笔下以中国为题材的“中国物”不胜枚举。

《杜子春》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芥川在改编中依据中国汉文典籍和日本社会认知塑造出浪漫化中国环境像与理想化中国人物像,寄托了他对古典中国的美好想象。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活跃于文坛的杰出小说家。

他与中国的情缘,源起于少年时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并一直延续至踏上中国这片土地。

中国情结伴随他的一生,也对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芥川笔下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的“中国物”尤为丰富,创作生涯中的148篇小说里有18篇与中国相关,占小说总数的十分之一,这在日本文人中极为罕见。

《杜子春》于1920年发表在《红鸟》杂志上,改编自唐代传奇《杜子春传》,是芥川早期“中国物”中的代表作,更是他对古典中国浪漫想象的典型例证。

故事讲述了落魄公子杜子春在将家财挥霍一空后结识了铁冠子仙人,多次获得铁冠子的帮助并最终在其点拨下感悟到人间真情与人生真谛,选择放弃成仙、直面生活。

《杜子春》基本沿袭了原典的故事,但在继承中又有创新。

芥川曾在1927年2月3日写给河西信三的信中写到:“拙作《杜子春》,虽借用唐代小说《杜子春传》中的传主为主人公,然而,三分之二以上情节为创作。

[1]”芥川的《杜子春》将原典两千字左右的故事分成了六章来扩写,对故事进行了增减和修改,描绘出一个乌托邦式古典中国形象,展现出浓厚的古典中国情结。

本文拟将《杜子春》与原典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芥川在改编中塑造的乌托邦式古典中国形象,解析日本文人对中国持有的“中国想象”的成因。

1《杜子春》中的中国环境像芥川在《杜子春》中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唐都洛阳”。

他笔下的洛阳风景如画、繁华无极:“且说当年洛阳乃是繁华至极、天下无双的都城,街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夕阳西下,将城门照得油光锃亮。

这当口,有位老者头戴纱帽,耳挂土耳其女式金耳环,白马身配彩绦缰绳,走动不休,那情景真是美得如画。

浅析《杜子春》的人间向往

浅析《杜子春》的人间向往

浅析《杜子春》的人间向往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

他以自己精湛的中短篇小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芥川博古通今,记忆力超群,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

他的作品素材广泛,文笔典雅俏丽,结构精深洗炼,主题意喻深远,随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在日本文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芥川善于借用历史题材进行创作,其取材于〈〈太平手记,杜子春〉〉而作的同名小说《杜子春》基本情节与原文相同之处颇多,但是在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上是芥川所独有的,表现了芥川文学作品的特色。

关键词:正直的生活、仙人、爱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着名短篇小说家,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尽管只有11 年的创作时间,但却留下140 多篇小说傲立日本文坛。

芥川的小说题材新奇,构思巧妙,在日本文学中别具一格。

芥川龙之介的童话《杜子春》于大正九年七月发表在铃木三重吉主编的儿童杂志《红鸟》上。

这篇以中国唐代的传奇故事《杜子春传》为原型的作品后被收入过学校的教课书,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

以往的研究都是通过和原出处进行比较,以阐明芥川龙之介对原作的现代派解释为主,本篇论文将继续依照以往的研究,以原作品为中心,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有人情味的正直的生活”,及“仙人”这一人物造形的探讨来解读芥川龙之介在《杜子春》中所描写的理想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一、所谓“有人情味的正直的生活”杜子春前后二次得助于仙人的帮助体验了人世间的奢华与薄情之后想脱离人世成仙,然而终因感动于母亲无偿的爱而破戒,到底无法成仙而回到人间。

这时,杜子春说:“何になっても、人間らしい正直な暮らしをするつもりです。

”关于这句话,渡部芳纪认为是一种“摆脱逃离人世的情结,在爱的沐浴下,过一种虽平凡但有人情味的生活。

”①大琢繁树解释为“平凡自由的幸福生活”②。

诚然,以上论述各见其妙,但笔者认为除此以外似乎作者所指还另有深意。

那么,让我们整理一下杜子春最后产生这种想法的思维变更过程。

站在繁华无比的洛阳西门下,曾是富家子弟的杜子春无计可施,父辈的财产终于被他挥霍殆尽不得不忍受贫困。

《杜子春》小说中仙人角色的塑造

《杜子春》小说中仙人角色的塑造

《杜子春》小说中仙人角色的塑造摘要: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杜子春》改编自中国唐代小说《杜子春传》,刊登在日本童话杂志《红鸟》(1920年7月号)上。

因其故事离奇,寓意深刻,主张孝道,在日本曾被收入教科书,成为人人称道的名篇。

本文依照结构主义理论,尝试解构(déconstruction)“仙人-人类”的二元对立(BinaryOpposition),分析得出人物本质心理属性及仙人之间属于非位(etic)差异关系。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符号学;一.前言仙人在古代中国一直是无所不能的象征,他们能飞天遁地,长生不老,而人类则有生老病死,能力有限。

“仙人-人类”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属于对立关系,分类标准基于“是否长生、是否具有非凡能力”等因素,我们将其视为二元对立。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杜子春》通过改编故事内容,在仙人与人类之间的界限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微妙差别。

据作者自己介绍,小说有三分之二以上属于创作。

围绕着杜子春的仙人修行,仙人铁冠子设置了以“孝”为核心的试炼,对人性中的本质心理属性进行考验,试图唤醒杜子春内心深处的善念。

在仙人角色的塑造中,作者进行了较大幅度改写,以左慈为原型塑造独眼老人形象,用词粗犷,趾高气昂。

小说在无形中似乎打破了“仙人-人类”的二元对立,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融合。

二.杜子春形象的渐进性唐朝京城洛阳西门下,有个叫杜子春的年轻人心不在焉地仰望着天空。

他本是富家弟子,现在因荡尽家财,沦落成过一天算一天的落魄汉。

穷到无法糊口的他思索着是否跳进河里一了百了时,仙人铁冠子的出现给他带来了曙光。

这样一个童话般的开头,通过生死、穷富的对立,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因穷奢极欲后落魄无助、受人同情又遭人唾弃的人类形象。

在这样的时候登场的铁冠子尽管救了杜子春,但在两次三番使他成为富豪的过程中,秘密地下了一个考验。

这一点从铁冠子对于杜子春的判断“明事理的人”中就可以看出,他希望能从根源上救杜子春,而根源所在就是人性。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解析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解析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解析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的巨匠之一,作品深受世人喜爱。

其代表作之一《杜子春》以独特的叙事手法、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深陷疯狂欲望中的可怜男子的悲剧。

一、小说中的主要人物1. 杜子春: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失意的商人,生活在繁华的东京都;2. 高尾叶子: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由于一时的好感曾经和杜子春有过短暂的恋情;3. 丽子:杜子春的朋友,也是高尾叶子的表妹;4. 藤山:杜子春的学生时代的朋友,代表了杜子春曾经的荒淫生活;5. 妻子和岳父:小说中只是简单的提及,但是作为杜子春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对于杜子春的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小说中的主题1. 疯狂的欲望:小说的主人公杜子春深陷于自己的欲望之中,渴求爱情,渴望金钱,却无法得到满足,最终走向了毁灭。

2. 后悔和挽回:小说中描写了杜子春对于自己荒淫的过去感到的后悔和悲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生命的挽回和希望,尽管最终无果而终。

3. 名利的诱惑:小说中的杜子春受到金钱和社会地位的吸引,然而这种强烈的欲望令他越陷越深,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

三、小说的叙事手法1. 内心独白:小说通过对于主人公内心复杂情感的描写,展现了杜子春深陷欲望的心理状态。

2. 具象化的场景描写:小说中对于场景和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深刻展现了东京城的繁华景象和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3. 反转的情节:小说中采用了多项反转的情节,将主人公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让读者充满了看似没有希望的紧张感。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是一部充满深度思考和沉重哲学的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一生,展现了一个人疯狂欲望中的挣扎和悲剧。

尽管主人公最终没有得到解脱,但他的悲剧并非孤独,而是具有普世意义,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的重复叙事艺术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的重复叙事艺术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的重复叙事艺术赵海涛,曹彬彬(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收稿日期:2019-05-0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7ZDA27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CWW010)作者简介:赵海涛(1982—),男,陕西合阳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日语文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日比较文学;曹彬彬(198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摘要:反复描摹人物杜子春在贫富之间转换经历的情节架构,是日本大文豪芥川龙之介小说《杜子春》文本创作的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法。

《杜子春》这部小说正是通过叙事语言的重复、故事情节的重复和作品主题的重复,在重复之上又不乏创新,突出了小说叙事的独特性,勾勒出迥异于原典《杜子春传》的独特叙事风格。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杜子春》;重复叙事;故事情节中图分类号:I313.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20)01-0084-04 毕生以创作中短篇小说而闻名的日本大文豪芥川龙之介,擅长从中国古典著作中寻找灵感,通过改写的文学手法创作全新立意的小说,中篇小说《杜子春》就是其中一部重要的代表作。

《杜子春》讲述了落魄书生杜子春三次邂逅神仙铁冠子,经历从贫穷到暴富的往复历程并最终悟道的故事。

在以往研究中,追溯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与唐代传奇《杜子春传》的因承关系历来是最大热点。

[1]另外,由于这部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单线演进,将之纳入童话、民间故事范畴进行研究的论文亦不少见。

[2]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重视文本结构的剖析,从人性探求的维度来挖掘芥川龙之介在故事讲述以外赋予小说的深层次内涵。

[3]综观《杜子春》的故事结构和已有研究可以发现,正是落魄书生杜子春前后多次经历“贫穷→暴富→贫穷→暴富→贫穷”和“凡人(悟道)→神仙(成仙)→凡人(悟道后放弃成仙)”的人生浮沉,才使得这部脱胎于中国唐代传奇故事的《杜子春》在千余年后的日本焕发出全新的风采。

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者:黎宏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2期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393号)。

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有名的文学家,有着“鬼才”之称。

芥川龙之介不同于其他的日本文学家,其从小就深受中国文学的熏陶和影响,因而对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起到了一定的塑造作用。

同时在日本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下,芥川龙之介创作出来许多经典的中国女性形象。

本文主要针对芥川龙之介在游历中国前的前期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其作品当中诗化的中国人形象。

主要以其前期代表作品《南京的基督》《奇异的重逢》和《杜子春》作为探讨对象。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女性形象;文学作者简介:黎宏博(1985-),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1在芥川龙之介前期的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都是其自己想象中构造出来的,是诗化的中国人形象。

主要创作了《女体》、《英雄之器》、《黄粱梦》、《奇遇》、《酒虫》、《南京的基督》、《杜子春》、《秋山图》、《奇异的重逢》、《尾生之信》、《仙人》、《舞会》等优秀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的人物形象都是芥川龙之介在阅读了中国典籍,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影响所创作出来的。

本文将针对芥川龙之介的前期作品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了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

1、《南京的基督》在芥川龙之介的前期作品当中,《南京的基督》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在他的前期文学作品当中,古代中国人的形象大多都是积极向上的,是具有高尚人格的,是美好的。

这也正是芥川龙之介对人生的追求,是他所认为的人生的价值所在。

所以,在芥川龙之介的前期作品当中,都是乌托邦化的中国人物形象。

所谓乌托邦化,就是当他国的人物形象塑造者对本国社会现象表示不满的情况下,通过虚构而又符合作者意愿的方式来塑造其心中所想的形象。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研究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研究
时也意味着潜意识里他选择 了父母放弃了成仙。他的发声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同时也是符合 伦理的。
本来将登仙当作获取大量金钱的手段的杜子春最终放弃了成仙。 芥川通过杜子春的这一伦理选择,表达了对当时世俗流行的一夜 成为暴发户的社会风气的不满。
此外,作品结尾处被桃花环绕的房屋的描写也反映了芥川自己的 短期隐居愿望。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研究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短篇小说家。 芥川在中国古典文学上造诣颇深,其创作的148篇短篇小说中,有 20篇取材于中国古典,或是题材和中国相关。
其中,关注平凡的人情、人世间的道德,歌颂人情味的《杜子 春》,自问世以来广受读者喜爱。《杜子春》是基于中国唐代传 奇小说《杜子春传》所创作的改编作品。
主人公杜子春因无法忍受转世托生为老马的父母在自己眼前被 鞭打,情不自禁发出声音救下父母,放弃了成仙。本论文聚焦杜 子春主动放弃成仙这一情节,在同原作《杜子春传》相比较的基 础上,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方法从伦理身份、伦理关系、 伦理环境、伦理选择等方面对杜子春的行为进行分析。
杜子春在地狱中见到托生为老马的父母,看到为了自己而忍受鞭 打的母亲的身影,听到母亲苦苦呻吟的声音,被母亲的爱所感动。 这时,杜子春恢复了为人子女的伦理意识,恢复了对世俗生活的 眷恋,受理性意志驱使,自发的在师徒关系和亲子关系间选择了 亲子关系,在师徒身份和血亲身份间选择了血亲身份。

绝望中的希望——从《杜子春》中的老人看芥川龙之介

绝望中的希望——从《杜子春》中的老人看芥川龙之介

绝望中的希望——从《杜子春》中的老人看芥川龙之介吴婷;李玉平
【期刊名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11)004
【摘要】<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根据唐代小说<太平广记·杜子春>而写的一篇童话,发表于1920年.当时,芥川陷入了极度的精神痛苦中,借<杜子春>一文表明了自己对绝望人生的希望.通过从作者和历史两方面作考证,提出作品中的老人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而杜子春则象征着作者周围的世界.而作品中老人对杜子春的态度表明了芥川对人生的态度.
【总页数】3页(P119-121)
【作者】吴婷;李玉平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8
【相关文献】
1.“旅行”与“变异”——论“杜子春故事”在东亚文学中的传承与演变 [J], 张丽娜
2.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的重复叙事艺术 [J], 赵海涛; 曹彬彬
3.唐传奇《杜子春传》在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杜子春》中的变异研究 [J], 席嘉敏
4.试论日本翻案小说中的诗--以中岛敦《山月记》和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为例[J], 李奕璇
5.《杜子春》中“父不在” 现象的分析与探究 [J], 黄雅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杜子春人物形象解读

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杜子春人物形象解读

文学研究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1.04.022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杜子春人物形象解读刘晓颖(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是在中国唐传奇‘杜子春传“的基础上加入作者自身想象改编而成,从人物性格到情节设置都与原著有很大不同㊂主人公杜子春的心理状态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不断变化,精神分析学中本我㊁自我㊁超我三重人格的强烈斗争在其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㊂杜子春最初在 本我 的欲望驱使下追求金钱和仙术,在经受成仙考验的过程中,其 自我 一度受到 本我 的压抑甚至完全 死去 ,直到看见自己的母亲受苦,其 超我 人格才开始觉醒,联合 自我 一起抗争并战胜了 本我 ,最终虽未能成仙,但成为了一个真正的 人㊂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精神分析学;本我;自我;超我O S I D :中图分类号:I 106.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1)04-0135-06一㊁芥川龙之介与‘杜子春“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所创作的小说‘杜子春“于大正九年(1920年)发表在日本童话杂志‘红鸟“上㊂它取材自中国唐传奇‘杜子春传“,是芥川龙之介以中国古典小说为蓝本所创作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本之一㊂原著‘杜子春传“只有不到2000字,是反映封建时代背景下的说教小说,而改编后的‘杜子春“却有近万字㊂芥川龙之介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写和再创作,并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㊂正如芥川龙之介自己所说,故事大部分的情节皆为创作㊂改写之后,不仅故事情节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作品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也有了极大改变,作品被赋予了新的主题和意涵㊂‘杜子春“讲述的是:原为富家子弟的杜子春落魄街头,在洛阳城门外遇见一位叫铁冠子的老人㊂老人两次赠予杜子春巨额钱财,使他成为洛阳城首富,但他每次都在得到钱财之后肆意挥霍,最终又流落街头㊂在老人第三次要赠予他钱财之时,杜子春表明自己看透了世间人情世故,体味了世态炎凉,想跟随老人学习仙术㊂老人铁冠子应允,将其带至峨眉山,并叮嘱他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绝对不能出声,否则就无法成仙㊂杜子春先后经历了老虎㊁白蟒的撕咬,狂风暴雨㊁电闪雷鸣的击打,被神将㊁神兵刺杀,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受尽了拔舌㊁剜眼㊁下油锅等各种苦难,即使这样他也始终不发一声㊂于是阎王命小鬼牵来两匹样子十分难看的瘦马,长着杜子春已经去世的父母的脸㊂那两匹马正是他落入畜生道的父母㊂当小鬼们在杜子春面前对这两匹马进行百般折磨时,他终于忍不住叫了一声: 妈! 杜子春因为发出了声音最终没能通过试炼而成为仙人,但他并不后悔㊂他告诉铁冠子,自己打算从此以后 不管做什么,只想像个人样,正直地生活下去[1]384㊂在对芥川龙之介之‘杜子春“的研究中,中日学者大多数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以中日版本‘杜子春“内容㊁情节㊁角色的不同来揭示中日文化差异,或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及其包含的宗教文化思想等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㊂如张丽娜‘ 旅行 与 变异 论 杜子春故事 在东亚文学中的传承与演变“[2]㊁李婕‘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角度看日本文学中对中国故事的改编 以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为例“[3]㊁金明兰‘创译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分析 以唐传奇<杜子春传>和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的对比为例“[4]等㊂在对于‘杜子春“人物形象的解读方面,多数研究都是对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分析㊂如赵湘兰‘<杜子春>中母亲人物形象探究“[5]㊁李艳静㊁张华‘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的亲子伦理收稿日期:2021-05-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B S S 023);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作者简介:刘晓颖(1991 ),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日比较文学㊂㊃531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41卷 第4期 2021年7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1N o .4J u l .2021观“[6]㊁沈慧琳‘伦理身份㊃伦理关系㊃伦理选择: <杜子春>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7]㊁刘金挙㊁王宗杰‘’杜子春」におけるキャラクター像及びその’家庭教育」的効果について“[8]等,都是探讨作者人生经历㊁与母亲的关系及时代背景下所造就的亲子伦理观㊁道德观对作品创作的影响㊂但在关于主人公杜子春的形象解读方面的研究不仅数量较少,而且角度较为单一㊂如,马亮‘从芥川龙之介的翻案小说阑槛人性的不可解“[9]㊁周冰倩‘<杜子春>的多重主题解析“[10]以及陶云静‘中国古典ɛ杜子春ɑと芥川龍之介著ɛ杜子春ɑの比較から見る芥川龍之介の人間性への探求“[11],都是从杜子春一心求仙的行为中批判人性的自私,以 母亲的呼唤 宣扬爱的主旨㊂杜子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其贯穿全篇的心理变化极富戏剧性与冲突感,虽然作者并未明写其内心活动,但这无疑是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关键推动作用的因素㊂然而从心理学角度对该作品进行的研究却鲜有所见㊂仅有劳雅钦在‘试用精神分析法探析 杜子春 的行为变化“[12]和岡田暁宜在‘杜子春と精神分析―苦行のパラドクス“[13]中分别以精神分析学探究了杜子春求仙中的行为变化和其幼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㊂笔者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在杜子春的心理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 本我 力求生理欲望的满足㊁ 自我 作用于现实调节㊁ 超我 遵循社会道德,这三重人格在杜子春身上始终同时存在着,并处在不断地相互斗争的过程中,交替处于压抑与被压抑的位置,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㊂本文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中心,通过分析杜子春这一人物形象在情节发展中不断进行 本我 自我 超我 斗争并最终达到三重人格和谐统一的过程,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主旨㊂二、精神分析学关照下的杜子春人格建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㊁心理学家西格蒙德㊃弗洛伊德在长期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中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㊂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构建了 本我 自我 和 超我 的人格三结构理论㊂该理论认为: 本我 是最原始的㊁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㊁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联系着的, 本我 不考虑客观环境,一味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按快乐原则行事; 自我 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是外部世界与本我的居间者,主要职能是调节外部世界和本我的冲突,控制本我;所谓 超我 ,就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心理结构的文明部分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讲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㊂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㊂ [14]2而本我㊁自我㊁超我这三重人格结构的斗争与变化在杜子春身上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出来㊂主人公杜子春在家财败尽㊁流落街头之时,在城门下遇见一位老人,赠予了他满满一车黄金㊂杜子春在一夜暴富之后极尽奢靡,很快把钱财挥霍一空,又变得身无分文,流落街头㊂此时他又遇见了那位老人,第二次接受了老人赠予自己的黄金,又开始了穷奢极欲的生活㊂这一时期时的杜子春正是在 本我 的控制下一味寻求肉体欲望的满足㊂当杜子春再度把钱财挥霍一空,老人又表示要赠予他黄金之时,杜子春拒绝了㊂他感到世间人情薄凉,表示不再想做富翁,而想拜老人为师,向他学习仙术㊂这一选择仍然是在 本我 欲望驱使下所做出的,只是所求对象从 钱财 转向了 仙术 ㊂在接受成仙试炼的过程中,由于秉持着对于成仙的强烈渴望,杜子春经历了各种磨难也不发声,最终被神将刺死,灵魂堕入地狱㊂这意味着 自我 在与 本我 的斗争中最终势单力薄,不堪一击㊂而在地狱中看到沦为畜生的双亲被鞭打,杜子春的 本我 开始动摇,与此同时 超我开始觉醒,最终在听到母亲的话语后忍不住发出呼喊,导致了成仙失败,而这也意味着 自我 救赎的成功㊂当他再次面对仙人铁冠子时,表示自己并不后悔未能成仙,且从此以后只想做个真正的人㊂在 本我 自我 超我 三重人格的不断斗争中,杜子春最终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人格的和谐与完善㊂(一)力比多驱使下的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推动着人的心理活动的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既不是外部物质世界的刺激,也不是神秘上帝的赋予,而只是生物体本身的一种固有的能量[15]39㊂它是生命的活力,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终的驱策力,弗洛伊德将它称作 力比多 (l i b i d o)㊂ 力比多 亦称 欲力 性力 心力 ,开始指性欲或性冲动,后来扩展为一种机体生存㊁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㊂而 本我 正是在力比多的驱使下按 唯乐原则 活动的,它不顾一切地寻求满足和快乐,这种快乐特别指生理和情感快乐㊂当杜子春第一次获得了老人所赠予的一大笔金子之后:当即买了一座豪华的大宅院,开始过不亚于玄宗皇帝的那种奢侈生活㊂差人买来兰陵酒,命人从桂州购进龙眼肉,在院子里种上一天变四回颜色的㊃631㊃第41卷第4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7月牡丹,放养好几只白孔雀,收买宝玉,缝锻制锦,制造檀香木车,定做象牙椅子 [1]374杜子春把钱财都花费在 酒 龙眼肉 缎锦 等这些事物上,表面上他的快乐似乎来自于奢侈的物质生活对于肉体㊁生理上的满足,但又不仅如此:这件事风传开来之后,过去即使在路上相遇也不打个招呼的那些朋友,朝来夕至,寻欢作乐㊂来人与日俱增,大约不到半年,洛阳城里众多知名的才子佳人,没有一个不造访杜子春家的㊂杜子春每天开设盛宴,招待这些贵宾㊂[1]374这些钱财除了给杜子春带来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满足外,在其情感需求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㊂孤身一人的杜子春,内心渴望着爱与被爱,而这些纷至沓来的 朋友 才子佳人 ,成为杜子春的力比多倾注对象,使他在情感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快乐㊂但当杜子春将这些钱财挥霍一空时, 在偌大的洛阳城里,竟没有一家给他提供住宿的㊂岂止不给住宿,连恩赐一杯水的人,如今都没有了 [1]375㊂钱财确实给杜子春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双重的满足,但随着钱财的挥霍一空,这些快乐也离他而去㊂这种极大的落差使得杜子春的 本我 人格遭受了巨大的挫折㊂但随之,他的眼前也出现了第二次机会 老人再一次赠予了他一大笔金子㊂然而在强大的 本我 驱使和力比多的固着①作用下,杜子春没有选择改变,而是仍然和第一次一样,挥霍了那些钱财㊂在享受了短暂的快乐之后,再次被现实抛弃,又变得穷困潦倒㊁孑然一身㊂(二)被压抑的 自我自我 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及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㊂自我一方面要向现实做出某些让步,保护本我不受外界的伤害;另一方面又为本我挣得某些好处,满足本我的某些要求㊂自我代表的是理智和审慎,它服从的是现实的原则[15]49㊂在杜子春的前期行为中,自我和本我合二为一,或者说本我完全控制了自我,使个体完全按照本我的驱使而行动㊂杜子春第一次花光了老人赠予的钱财之后,众人弃他而去㊂但这种外部世界环境的变化却并没有促使杜子春的自我做出反思和改变,而仍旧在强大的本我控制下,在欲望和快乐的驱使之下,做出了第二次同样的选择㊂而在又一次坐吃山空㊁众叛亲离之后,老人第三次提出要送给杜子春金子,但这一次杜子春拒绝了,他说:人都是薄情的㊂我是大富翁的时候,又是奉承,又是迎合,一旦变穷了试试,连个好脸色都不给你看㊂想到这些,岂止是不想再一次成为大富翁,而是万念俱灰了㊂[1]376杜子春拒绝的原因不是 奢侈的腻味了 ,而是 对人这种东西感到讨厌 ,对现实世界感到了失望㊂老人对杜子春的变化的反应:老人听了杜子春的话,突然独自笑了起来㊂是吗㊂这就对了,你跟年轻人不一样,是一个值得称赞的明白事理的男子汉㊂这么说来,从今往后,你打算就是穷也要平平静静地活下去喽! [1]376老人的 笑 本是欣慰的 笑 ,是以为杜子春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能够放弃自己的欲望,过平静的生活㊂然而杜子春却把一切不如意归因于外部世界,且无意对其自身做出任何改变,而选择了逃避㊂他那孱弱的自我再一次向本我妥协:这种活法,眼下的我,还办不到㊂因此,我想做您的弟子,修炼仙术㊂不,不瞒您说,我知道您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仙人,如果不是仙人,一夜之间是不会使我成为天下第一大富翁的㊂请当我的师父,教给我奇妙的仙术吧![1]377这一次,杜子春的本我对于 金钱 的欲求转化为对于 仙术 的渴望㊂ 仙术 在杜子春眼中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如果成为 仙人 ,习得 仙术 ,先前那些金子自不必说,或许还意味着从此可以呼风唤雨,再没有满足不了的欲望㊂老人听到杜子春这番话的反应是 紧锁双眉,一时缄口不语,显得若有所思 ㊂老人原本以为其自我已经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并开始在和本我的抗争中压制本我,能够起到调节本我和外部世界矛盾的作用㊂此时,想必他是对于杜子春的本我又一次战胜了自我这个事实而感到失望吧㊂但他没有放弃杜子春,仍然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答应收他为徒㊂(三)死去的 自我因为 自我 是在三重人格结构中唯一能够取得与现实世界联系的,因此它履行着自我保护的责任,即通过控制本能冲动㊁决定是否允许本能愿望得到满足以及延缓这一满足过程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直到在外部世界中寻找到有利的时机满足本能愿望,不然就会对本能欲望实施硬性的压制㊂但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显然已经看到,杜子春的 自我 并不具备这种力量㊂老人的真实身份是峨眉山的仙人 铁冠子 ㊂他将杜子春带回峨眉山,让他独自坐在山岩上,并告诉他: 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绝对不要出声㊂如果说了一句话,那就根本成不了仙人㊂ [1]378杜子春先后经历了老虎㊁白蟒的撕咬,狂风暴雨㊁电闪雷鸣的击㊃731㊃刘晓颖.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杜子春人物形象解读打,在这些过程中他表现出 松了一口气 不由自主地捂住了耳朵,趴在一块岩石上 以及 擦去额头上的冷汗 的行为㊂这些行为都表明杜子春面对眼前的景象时并不是内心毫无波澜,而是感到了恐惧㊂在现实世界与本我欲望产生冲突㊁甚至是危及个体生命的时候,自我通常会基于本能的保护做出更有利于个体生存的选择㊂但杜子春牢记仙人的话,不论多么害怕都默不作声㊂因为只要不出声,就能够成仙㊂这种强大的欲望致使本我一直压抑着自我,显然,杜子春自我的力量完全不足以和强大的本我相抗衡㊂虽然前面这些幻象并未对杜子春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紧接着出现一位神将,威胁杜子春,再不说话就把他剁个粉碎,随后从天空招来了无数拿着刀枪的神兵,涌向杜子春㊂但杜子春还是拼命保持沉默㊂杜子春的本我对于成仙的欲望是如此的强大,以至连自己的性命安危也可以弃之不顾㊂这个死顽固!既然怎么的也不吭声,那就只好照说好的要你的命!神将这么厉声一说,立即闪动三叉戟,往前一捅,捅死了杜子春㊂然后带着峨眉山都为之颤动的高声朗笑,消失得无影无踪了㊂ 杜子春已经断了气,躯体仰面躺在岩石之上,可灵魂却离开了躯体往地狱底层而去㊂[1]379-380笔者认为,这里的 躯体 可以说是 自我 的象征㊂杜子春的死去标志着自我与本我抗争的彻底失败㊂一个孱弱的㊁与本我毫无对抗之力的自我,最终成为欲望的牺牲品㊂而代表着本我的 灵魂 ,也在此时终于挣脱了自我的束缚,在欲望的膨胀下自由到了极致㊂然而成仙的试炼到这里却并未结束,杜子春的灵魂所去之处也并不是 天宫 ,而是 地狱 ㊂(四)觉醒的 超我超我 作为人格结构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属于个体意识之上的一种约束力量,它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些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可以看作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上层建筑㊂它所服从的是理想的原则[15]49㊂它代表着良知,并经常和本我处于直接的冲突之中,其职责是督促自我压抑本我,使本我和欲望不能实现㊂在此之前杜子春的超我人格从未显露,并不意味着其不存在,只是超我和本我尚未处于直接的正面矛盾之中㊂杜子春面对阎王爷的呵斥仍然一言不发,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受尽了刀山㊁火海㊁拔舌㊁剥皮㊁下油锅㊁剜眼睛等数不尽的苦难,但他 依旧横下一条心,使劲咬紧牙关,硬是不说一句话 ,于是阎王命小鬼牵来两匹长着杜子春已故父母的脸的瘦马 那正是他落入畜生道的父母㊂听着!你这厮为何坐在峨眉山上,如不照实供来,这回将要你这厮的父母吃吃苦头!尽管阎王爷如此恫吓杜子春,他还是不作回答㊂ 这不孝的东西!你这厮竟不管父母受苦,只顾自己认为过得去就行么! [1]382当面对自己的父母受苦和成仙的欲望相矛盾时,超我和本我已经处于正面冲突之中㊂不作回答的杜子春,此刻仍然以其怀抱着强烈成仙欲求的本我凌驾在超我之上,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将伦理道德弃之于不顾,因而被阎王评判为 不孝 ㊂这即是站在超我立场上对杜子春本我的否定㊂随即阎王命恶鬼用铁鞭抽打那两匹瘦马,痛得它们满地乱滚㊁不停嘶叫,眼里噙满血泪㊂怎么样,你这厮还不招供吗?阎王爷让恶鬼们暂时停止鞭打,再次催杜子春回答㊂这时,两匹马已经是肉绽骨碎,奄奄一息地躺倒在石阶前面㊂杜子春咬紧牙关,心里想着铁冠子的话,紧闭着双眼㊂[1]383超我虽然以道德或良心的形式监督㊁批评本我,对本我施加压力,但却不能直接作用于本我,而需要经由自我来实现㊂自我通过前意识②系统与外界沟通,知觉在其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㊂杜子春 咬紧牙关 ,是本我仍然压迫着自我的表现; 紧闭双眼 ,是因为自我在超我的压力下已经产生了负罪感或愧疚感,为了逃避良心的责问,本我迫使自我切断对于外部世界知觉的路径,阻止自我在现实和超我的双重压力下做出对本我不利的行为㊂就在这时,他耳边传来了几乎听不到的微弱的声音㊂不用担心!不管我们落到何种地步,只要你能得到幸福,就再好不过㊂不管阎王爷说什么,你不想说就不要说㊂那确实是令人怀念的母亲的声音㊂杜子春不由得睁开了眼睛,看到一匹马疲惫地倒在地上,凄惨地直望着他的脸㊂母亲尽管如此受罪,还是惦念着儿子的心事,挨了恶鬼们的鞭打,也根本看不出有怨恨之意,与那些看到成了大富翁就阿谀奉承,一旦变穷了就不搭理人的世人相比,这是多么难得的志气!又是多么刚强的决心!杜子春忘却了老人的吿诫,踉踉跄跄地向马身边奔去,双手抱住半死的马的脖子,眼泪哗哗地向外淌, 妈! 他叫了一声 [1]383在对于知觉系统的影响中,听觉成分是最主要㊃831㊃第41卷第4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7月的,而视觉成分次之㊂当杜子春闭上眼睛之后,反而更加强化了听觉的作用㊂因此,当他听见 怀念的母亲的声音 ,听到母亲无私而温柔的话语时,受到强烈震动的自我又 不由得睁开了眼睛 ㊂最后,在自己的自私和母亲的无私㊁世人的虚伪和母亲的真心的对比下,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在负疚感和亲人之爱的共同冲击下,本我终于被自我和超我打败,放弃了成仙的欲望,让杜子春叫出了那声 妈 ㊂(五)真正的 人杜子春由于发声而未能通过成仙试炼,发现自己又回到了洛阳城西门外㊂但他并未因为未能成仙而遗憾,反而感到高兴㊂这时铁冠子告诉他,如果他面对遭受鞭打的双亲仍能默不作声的话,他当即就会送命㊂这表明在铁冠子的理念中,一个失去了道德和良知的人,连人都不配做,更何谈成仙呢?那么,往后你想做什么好呢?不管做什么,只想像个人样,正直地生活下去㊂ 杜子春话里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爽朗情调㊂[1]384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杜子春,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和超我,只有欲望而不顾现实和道德㊂这样的人,并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㊂随后仙人铁冠子通过各种试炼逐渐唤起了他的自我和超我,使之与膨胀的本我相抗衡,并最终压制了本我,达到了 三我 的调和状态,让杜子春认识到,如何才能 像个人样 ,如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 人 ㊂力比多 这种强大的力量是根植于人的生物属性之中的,是保证一个生命健康存活的基本因素㊂但另一方面,这种自然的㊁强有力的情欲又不能不受到社会与环境的压抑和控制,如果让这种原始的欲望无拘无束地放纵起来,那么我们的社会文明就将遭受到最大的危机㊂最理想的是对于力比多的控制,不是蛮横地把它堵死㊁消灭,而是使这种原始的潜能加以转化, 升华 为对宗教㊁艺术㊁公益事业的献身精神,并融入对人类有益的创造性活动中去㊂正如弗洛伊德的门徒所解释的:本我,可以看作人格的生物成分;自我,可以看作是人格的心理成分;超我,可以看作是人格的社会成分[3]50㊂一个活着的生命,他的一生中如何处理好 生物性 心理性 社会性 这三者的关系,涉及他如何处理 精神 与 肉体 ㊁ 个体 与 集体 ㊁ 主体 与 客体 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同时涉及他的潜意识㊁前意识㊁意识的活动方式,这的确是人生的第一繁难的问题㊂这当中会产生种种犹豫㊁焦虑㊁妄想㊁冲动㊁压抑㊁升华㊁文饰㊁内疚㊁自足㊁自卑 由于各人的心理历程各不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人格就显示出截然的差异㊂但作为人格的逻辑面和外显面的自我,应在本能的熬煎㊁道德的压抑以及环境的拘限之中竭力求取谐调,只有如此,才能使人真正成为 人 ㊂三、结语杜子春身上三重人格的斗争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斗争,也是内部与外部的斗争,是个人与整个社会的斗争㊂通过精神分析学对于芥川龙之介笔下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作品所要传达的三重深刻主旨㊂首先,杜子春由对财富㊁权力的欲望转为对父母双亲之爱的渴望,既是芥川龙之介本人心中所想,也是他想向孩子们传达的以爱为中心的主题㊂‘杜子春“这一小说发表在日本童话杂志‘红鸟“上㊂‘红鸟“是1918年由日本儿童文学作家铃木三重吉创办的儿童文艺杂志,以其创刊为起始,在日本掀起了一场以开拓儿童文学艺术为目的的运动㊂众多的成人文学作家和诗人支持并响应了铃木三重吉的呼吁,在‘红鸟“上为儿童们创作童话和童谣㊂芥川龙之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遵循着摆脱明治以来的国家教育压力,在尊重和释放儿童个性和创造性的新教育主张基础上,改编创作了‘杜子春“这一儿童文学作品㊂最终杜子春放弃了本我对于物质㊁权力的渴望,而回归于家庭,回归于父母与子女之间那种天然㊁纯粹的爱,正是芥川龙之介想要借此向孩子们传达的爱的主旨所在㊂其次,促使杜子春觉醒的道德和良知,正是芥川龙之介本人怀有深刻体悟的孝道㊂就作品内容的改编而言,不仅与作者芥川龙之介本人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而且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㊂明治维新以后,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和中村正直的‘西国立志编“开始盛行,明治天皇也于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颁布了‘教育敕语“㊂政府开始重视 实学 ㊁重视教育,并以忠孝品德作为国民教育的中心㊂芥川龙之介出生在这个提倡忠孝的时代并深受影响㊂又由于他从小与父母分离,与养父一家生活在一起㊂幼年时母爱的缺失,成人后未能尽孝的遗憾,这些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加深了他对于孝道的理解㊂小说中杜子春正是在超我所代表的道德和良知的影响下,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㊂因此,他以忠孝为主题,将教育意义融入面向孩子们的童话作品中,也是理所当然的㊂再次,杜子春自私的本我㊁孱弱的自我和道德的超我三者之间的斗争,实际上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整个日本社会的缩影㊂‘杜子春“这篇小说发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后的日本社会资本主义㊁利己主㊃931㊃刘晓颖.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杜子春人物形象解读。

杜子春芥川读后感

杜子春芥川读后感

杜子春芥川读后感杜子春是日本近代文学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重要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杜子春在寻求人生意义和心灵救赎过程中的挣扎与痛苦。

通过读这本小说,我深受震撼,对于芥川龙之介的才华和文学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将从角色刻画、情节设计和主题表达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角色刻画杜子春作为本书的主人公,其形象刻画极其生动。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一直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灵魂的升华。

芥川通过杜子春的思想和心理描写将其塑造成一个充满矛盾与纠结的角色。

他不断追求创作的完美,却又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到空虚和迷茫。

他对于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人性的理解,使得他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

这样的角色刻画使我感到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艺术的追求无法被定义和束缚。

二、情节设计杜子春的情节设计巧妙而引人入胜。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庙宇中,在这个仅有一间小房子的庙宇里,杜子春与和尚、贵妇、女侠等各种不同背景的人进行各种对话与争论。

这些争论既是对于现实的反思,也是对于人性的探索。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杜子春与和尚的对话。

和尚用平等和善意的心态对待杜子春的质疑和挑战,引导他逐渐摆脱困境,找到生活和创作的价值。

这个情节设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精神对话,让我思考到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对话交流,寻找到真理和价值。

三、主题表达《杜子春》的主题在于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心灵救赎的追求。

通过杜子春的艰难历程和与和尚等不同人物的对话,芥川将人生的意义和心灵的归宿提到了议事日程。

他让读者思考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真爱和真理。

这样的主题表达使我不禁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追问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在世界上发挥作用。

总结起来,《杜子春》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的小说。

通过独特的角色刻画、巧妙的情节设计和深刻的主题表达,芥川龙之介成功地将读者带入到了杜子春的内心世界中,引导我们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对于文学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人物像分析
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是以唐传奇《杜子春传》为原型创作的一部童话作品。

作品的主人公杜子春被设定成一个由富转贫、无家可归的孤儿形象。

通过老人的指点历经富贵贫穷,最终对人间失望,想要得道成仙的故事。

本文通过分析杜子春的行动及语言等挖掘杜子春想要成仙的原因。

标签:杜子春;孤儿;成仙原因
一、孤儿身份的表明
在《杜子春》的开篇之处,通过“年轻人名叫杜子春,本来是富家弟子,现在因荡尽家财,沦落成过一天算一天的落魄汉”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

特别是“因荡尽家财”这一描述,使读者很容易将杜子春定性为坐吃山空的浪荡子的形象。

接下来,“杜子春依然将身子靠在西门墙壁上,心不在焉地眺望着天空。

天空上,细长的月亮,宛如指甲痕迹,幽白地浮睡在缭绕的雾霭中。

“天暗了,肚子也饿了,而且不管到哪里,大概都找不到今晚能容身的地方了……与其这样活着,不如干脆跳河自杀要快活点吧。

”通过杜子春一系列的动作、表情和语言来看,杜子春持有一种悲观厌世的心理。

在接受了杜子春浪荡子形象的读者看来他一心想要跳河自杀的原因是因为落魄街头所致。

但是在笔者看来,焦点应该放在后半句“不管到哪里,大概都找不到今晚能容身的地方了”上来。

通过这一句话,我们能够想象到在这个世上杜子春不仅没有了金钱,还没有了栖身之处,没有家人,也没有了朋友。

虽然作品在此处并没有直接点明杜子春的孤儿身份,但通过他的一声叹息,暗示了杜子春的孤儿身份。

因为在这个世上已是孑然一身,才有了投河自尽的悲观心态。

可以说,“不管到哪里,大概都找不到今晚能容身的地方了”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人间“薄情”的失望
继而,杜子春遇见了一个独眼老人,按照老人的指示,两度成为了大富翁。

值得关注的是,杜子春成为富翁之后的表现。

“变成暴发户的杜子春,马上买了一栋豪华的房屋,开始过着不比玄宗皇帝逊色的奢侈生活。

买兰陵的美酒啦、桂州的龙眼啦、在庭院内栽植日易四色的牡丹啦、饲养几只白孔雀啦、收集宝玉啦、剪裁锦绣啦、制造香木的车子啦、订制象牙椅子啦,若要详细述说他的奢侈,那这个故事是永远都无法结束的。


从以上记述来看,杜子春有钱之后,马上就开始了享乐的生活,这更加加强了杜子春在读者心中的浪荡子形象。

但是,在这种生活中杜子春到底在享受什么呢?从表面看他享受的是奢侈的生活带来的肉体上的满足感,但笔者认为不能通过这一段的描述而以偏概全。

作品在描述杜子春的豪奢生活之后,有这样一段话:
“一些平日在路上遇见也形同陌路人的朋友们,在听闻杜子春致富的消息后,
不管朝晚都来找杜子春玩了。

而且人数日渐增多,半年过后,所有洛阳闻名的才子与美女,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杜子春的座上客。

杜子春每天陪著这些客人举行盛宴,而且酒宴盛大得无可比拟。


杜子春把见风使舵的“朋友们”奉为座上宾,每天一起饮酒作乐。

当他第三次落魄又见到老人时,终于认清了现实,发出感慨“人都是薄情寡意的。

当我是个富豪时,他们拼命奉承、阿谀,一旦变得贫穷,连个笑脸都不肯赏。

想到这点,即使再度变成富豪,又有什么用呢?”将这两段联系起来,杜子春在奢侈的生活中真正享受的东西便一清二楚了。

杜子春对“朋友”有着深深的执念。

他不是只要有钱了就获得了满足,而是通过招待朋友,与朋友相处获得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能够弥补他在这世上孑然一身的现状,也就是他与“人”有联系。

描述成为大富翁的杜子春的一大目的就是从侧面展现杜子春的朋友们的态度。

周围的人根据杜子春的贫富变化展现出不同的态度。

这些人与杜子春交往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他的财富。

从此处可以看到芥川对人性的阴暗面—金钱至上、利己主义的批判。

此外,杜子春三次流落街头之时的表现也耐人寻味。

“有个年轻人心不在焉地仰望著天空”、“某日黄昏,杜子春再度逛到洛阳西门下,呆然地眺望著天空,不知何去何从”、“此时的杜子春,当然又是呆呆伫立在西门下,眺望著幽幽穿射晚霞的月牙”。

关于杜子春每次流落街头之时都是“呆呆地望着天空”这一反映,虽然读者容易把这种表现和杜子春的浪荡子形象联系在一起,但正如小林幸夫所言“可以不逊地说,读者们过度解读杜子春的大富翁形象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是大富翁”。

三、物质不满足的逃避
杜子春在第三次落魄之时又遇到了独眼老人,这次他拒绝了老人给予金錢的好意。

“我不是厌倦了奢华日子,而是厌烦了人这个东西。

”“人都是薄情寡意的。

当我是个富豪时,他们拼命奉承、阿谀,一旦变得贫穷,连个笑脸都不肯赏。

想到这点,即使再度变成富豪,又有什么用呢?”杜子春三起三落,领悟到了自己的朋友们都是为了钱才和自己来往的这一事实。

因而,他对人的“薄情”感到愤慨。

由此我们能够得知,在杜子春认为,人是“有情”的,人应该在感情交换中生活,自己也想过这样“有情”的生活。

面对现实,他才会发出“人都是薄情寡意的”这一认识。

可以说这种严重的对人的不信赖也成为杜子春想要成仙的一大契机。

而杜子春想要成仙的另一重要原因从与老人的对话中也能窥见一斑。

“原来如此。

没想到你这么年轻,竟然懂得这些道理。

那么,你今后是想安然过着贫穷的生活了?”“我现在已无法再过贫穷生活了,所以我想做您的徒弟,修行仙术。

”可以说老人询问杜子春今后能否安于贫穷的目的是想让杜子春过上这种自食其力、平静喜乐的生活。

但是,杜子春通过几次的贫富经历并不能达到老人的要求。

这也成为杜子春想要成仙的一个原因。

结语
综上所述,孤儿杜子春对“人”有着深深的羁绊。

如小林幸夫所言,杜子春想要成仙,“在杜子春的精神层面上,是对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灰心;从种族层面上来讲,是对做人的放弃。

”杜子春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真正的朋友,也就是他认为这个世界是没有真情存在的。

因此,他想要逃离没有真情的人世间。

再加上本来就出身富贵的杜子春不能自谋生路,想要通过学习仙术成为神仙来摆脱金钱上的烦恼。

可以说,杜子春由于精神和物质上都得不到满足,才企图以成仙来逃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