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及作者简介

合集下载

《桂花雨》作家简介

《桂花雨》作家简介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桂花雨》作家简介
(1918~)
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五年级上语文第三课《桂花雨》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上语文第三课《桂花雨》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上语文第三课《桂花雨》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琦君寄小读者》《琴心》《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二、多音字盛shènɡ(盛开)(丰盛)chénɡ(盛满) (盛饭)三、重点词语桂花懂得一筐糕饼沉浸缠着茶叶木兰花捡东西老婆婆四、词语解释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

姿态:姿势,样儿。

文中说桂花树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是说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如梅树姿势优雅好看。

迷人: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适宜:泡,使渗透。

文中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这香气里似的。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五、阅读点拨:阅读本文时,围绕“桂花”这一线索,根据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找出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回忆。

结合第5自然段和课文插图体会作者摇桂花时的快乐。

最后重点品读第7自然段中母亲的话和第8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情。

六、主旨归纳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文章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七、课文学答题: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描写了桂花的香?找出来,读一读。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4)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个“浸”与第4自然段中“浸”含义相同吗?说说你的看法。

不同,第4自然段中的“浸”指桂花盛开时香气浓郁,而这里的“浸”是说桂花的香气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笔记桂花雨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笔记桂花雨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笔记桂花雨一、作者简介。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

她的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也写散文,作品充满了对故乡、亲人、师友的怀念之情,文笔细腻,情感真挚。

二、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 箩(luó):用竹子编的器具,大多方底圆口。

如“箩筐”。

- 杭(háng):杭州的简称。

2. 多音字。

- 盛。

- shèng:盛开、茂盛,表示兴旺、丰富等意思。

例句:桂花盛开的时候,香飘十里。

- chéng:盛饭、盛东西,把东西放进去的意思。

例句:奶奶盛了一碗饭给我。

3. 词语理解。

- 姿态:姿势,样儿。

文中形容桂花的样子。

- 迷人: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如“桂花的香气十分迷人”。

- 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 - 2自然段)- 主要描写了“我”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

这部分通过与其他花对比,如“笨笨拙拙”的梅花等,突出桂花的香气是“我”最难以忘怀的。

2. 第二部分(第3 - 6自然段)- 重点写了摇桂花的情景。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 第3自然段写了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但它的香是迷人的。

- 第4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摇桂花的过程。

一家人先把桂花摇落,“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这一描写充满了童真童趣。

- 第5自然段写桂花摇落以后的用途,可泡茶、做糕饼等,还写了桂花给全家带来的欢乐。

- 第6自然段写“我”对摇桂花的怀念,“我”总是缠着母亲问什么时候摇桂花。

3. 第三部分(第7 - 8自然段)- 写“我”离开家乡到杭州后,赏桂花时,觉得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升华,借桂花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重点句子分析。

1.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 “浸”字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仿佛整个村子都被桂花的香气所包围,人也好像浸泡在这香气之中。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课文讲解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课文讲解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课文讲解一、作者简介。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

她是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散文为主,笔触细腻,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课文内容。

1. 故乡的桂花。

- 文章开篇描写了桂花的迷人香气。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桂花树的“笨笨的”样子与梅树的姿态进行对比,突出桂花香气迷人的特点。

- 作者详细描述了桂花的用途。

桂花可以摇落下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弥漫在整个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2. 摇桂花的乐趣。

- 摇桂花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句话通过描写“我”缠着母亲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我”对摇桂花的急切期待。

- 摇桂花的过程充满欢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这里通过描写“我”的动作“抱”“摇”以及语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摇桂花时的欢乐场景,桂花像雨一样纷纷落下,不仅写出了桂花飘落的动态美,还体现了桂花之多。

3. 桂花雨引起的思乡之情。

- 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思乡之情。

虽然杭州的桂花也很香,但在母亲心中,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独一无二的,那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 结尾处“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再次强调了故乡的桂花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童年的回忆与故乡的桂花雨紧密相连,那是一种无法忘怀的情感。

三、写作特色。

1. 借物抒情。

- 作者借桂花这一事物,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课文【附作者简介、教案及读后感】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课文【附作者简介、教案及读后感】

三一文库()/小学五年级〔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课文【附作者简介、教案及读后感】〕课文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

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小加入图片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

桂花树不像梅树那么有姿态,笨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

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

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

“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

母亲称之为“风水忌”。

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

”(就是台风来的意思。

)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

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

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

“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

《桂花雨》作家简介

《桂花雨》作家简介

《桂花雨》作家简介(1918~)现、当代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

浙江永嘉人。

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

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

浙江永嘉人。

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

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

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

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

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

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桂花雨》作者琦君简介素材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桂花雨》作者琦君简介素材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桂花雨》作者琦君简介素材新人教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

浙江永嘉人。

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

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

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

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课文【附作者简介、教案及读后感】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课文【附作者简介、教案及读后感】

【导语】桂花⾬课⽂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时⽣活的乐趣,字⾥⾏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活的⽆⽐怀念。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课⽂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提到桂花,那股⼦⾹味就仿佛闻到了。

桂花有两种,⽉⽉开的称⽊樨,花朵较细⼩,呈淡*,台湾也有,我曾在⾛过⼈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味,⼀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另⼀种称⾦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呈⾦*。

我家的⼤宅院中,前后两⼤⽚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桂。

惟有正屋⼤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樨、两株绣球。

还有⽗亲书房的廊檐下,是⼏盆茶花与⽊樨相间。

⼩加⼊图⽚时候,我对⽆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尽管⽗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

桂花树不像梅树那么有姿态,笨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找细花,它不与繁花⽃艳。

可是桂花的⾹⽓味,真是迷⼈。

迷⼈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

“吃花”在诗⼈看来是多么俗⽓?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故乡是近海县份,⼋⽉正是台风季节。

母亲称之为“风⽔忌”。

桂花⼀开放,母亲就开始担⼼了,“可别做风⽔啊。

”(就是台风来的意思。

)她担⼼的第⼀是将收成的稻⾕,第⼆就是将收成的桂花。

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

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遭,嘴⾥念着,“只要不做风⽔,我可以收⼏⼤箩,送⼀⽃给胡宅⽼爷爷,⼀⽃给⽑宅⼆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原来桂花是糕饼的⾹料。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闻⼗⾥,⾄少前后左右⼗⼏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尤其是被风⾬吹落,那就湿漉漉的,⾹味差太多了。

“摇桂花”对于我是件⼤事,所以⽼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就知道要“做风⽔”了,赶紧吩咐长⼯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

课文桂花雨的出处

课文桂花雨的出处

课文《桂花雨》的出处及影响一、起源《桂花雨》是一篇描述桂花飘香的美文,作者琦君,浙江温州人。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1962年10月的《光明日报》上,后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一代代学生们的经典回忆。

二、文化内涵《桂花雨》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更是一幅描绘中国南方乡村生活和文化的生动画卷。

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桂花的细致描绘,不仅赞美了桂花清雅高洁的风姿,更是透过桂花传达出对家乡和童年的深切怀念。

桂花雨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三、文学价值《桂花雨》以其细腻的笔触、浓郁的情感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研究中国南方乡村文化和民俗的重要资料。

其文学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被选入多种语文教材,成为学生们学习文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

四、传播与影响《桂花雨》自发表以来,一直在国内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其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这篇文章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国内,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许多国外的读者通过《桂花雨》了解到了中国南方的乡村生活和文化,进而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未来发展《桂花雨》作为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显现。

在未来的发展中,《桂花雨》将会继续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桂花雨》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为研究和了解中国南方乡村文化和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桂花雨》也将继续在国际上传播,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总结:《桂花雨》作为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它不仅描绘了桂花的美丽和清雅,更传达了对家乡和童年的深切怀念。

在未来的发展中,《桂花雨》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

桂花雨作者资料.doc

桂花雨作者资料.doc

桂花雨作者资料
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省永嘉县人。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

桂花雨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

——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
苦与屈辱,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充
满了母心。

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

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读者、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

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1917 年 7 月 24 日生于温州的瞿溪乡,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
沉厚的记忆与怀念,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而琦君笔下的杭州。

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现当
代台湾女作家。

桂花雨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

浙江瓯海瞿溪人。

后定居美国。

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夫妻恩情中断,在司法部门工作了 26 年,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

《桂花雨》课文

《桂花雨》课文

《桂花雨》课文一、作者简介。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1949年赴台湾。

她是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辈子的漂泊生活,使她对故乡有深厚的思念之情,笔下的故乡往往充满着温情与眷恋。

二、课文主要内容。

1. 桂花与故乡的联系。

- 课文开篇描写了小时候在故乡摇桂花的情景。

作者的故乡有很多桂花树,桂花香气迷人,弥漫在整个村子里。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这里通过与梅树的对比,突出桂花虽然外表平凡,但香气浓郁的特点,也暗示了故乡的桂花在作者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 摇桂花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每到桂花盛开的时节,作者和家人就会去摇桂花。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写出了作者对摇桂花的期待。

2. 摇桂花的欢乐场景。

- 摇桂花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这里生动地描绘出摇桂花时桂花飘落的壮观景象,以及作者兴奋的心情。

桂花雨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象,更成为了作者童年欢乐的象征。

- 摇下的桂花,用途广泛。

母亲会将桂花用来泡茶、做糕饼等,桂花的香气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作者的童年充满了桂花的香甜。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一句从嗅觉角度写出了桂花对村子的影响,也表达了桂花与故乡生活的紧密联系。

3. 思乡之情的寄托。

- 作者后来到了杭州,那里的桂花虽然也很多,但是“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的话道出了对故乡的偏爱,这种偏爱其实是深深的思乡之情的体现。

- 作者也借桂花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桂花雨》课文分析

《桂花雨》课文分析

《桂花雨》课文分析一、作者简介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1949年赴台湾,台湾当代女作家、散文家。

琦君从小在温州、杭州两地学习生活,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作品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二、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婆、糕、饼、浸、缠、茶、捡”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糕饼、茶叶”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回忆。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三、教材分析《桂花雨》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作者童年的快乐和思乡思亲之情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溢满字里行间。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了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一旬“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直接点出了桂花的突出特点,说明了桂花在自己心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记忆,主要写了作者与母亲和乡亲们一起摇桂花的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如,“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中的两个“浸”字,韵味悠长,把无形的花香写得可感可触。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它的香,已不受四季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再如,写“摇花乐”的情景时,“使劲地摇”“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展现了又香又美的桂花,像雨一样纷纷扬扬落在人们身上的唯美画面,渲染了摇桂花时的热烈气氛,表达了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

一句“好香的雨呀”纯朴自然,桂花的香气呼之欲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桂花雨的概括

桂花雨的概括

桂花雨的概括
《桂花雨》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主要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全文共6 个自然段,可分为3 部分:
- 第一部分(第1-2 自然段):写“我”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 第二部分(第3-6 自然段):写“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 第三部分(第7-8 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我”念念不忘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

文章的语言质朴淡雅,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

《桂花雨》PPT课件

《桂花雨》PPT课件
地域文化
浙江温州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地域文化特色在《桂花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 ,文中提到的“摇桂花”、“做桂花卤”、“吃桂花糕”等习俗,都展现了温州地区的独特文化魅力。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01
02
03
总分总结构
文章以“桂花”为线索,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组 织全文,条理清晰,层次 分明。
情景交融
作者通过对桂花情景的细 腻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 入其中,达到情景交融的 艺术效果。
语言质朴自然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没 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修 饰,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 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描绘家乡桂花情景
桂花盛开景象
作者描绘了家乡院子里桂花盛开的景象,如“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 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 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摇桂花的情景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摇桂花的情景,如“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童年摇花乐趣体现
快乐的体验
摇桂花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快乐 的体验,她享受着桂花飘落带来 的美妙感受。
童年的纯真
通过摇桂花的描写,展现了作者 童年的纯真和无忧无虑。
中外童年趣事比较
虽然中外孩子在童年时期都有许多美好的经历和回忆,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这些经历和回忆 也会有所不同。通过比较中外童年趣事,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当代青少年成长环境思考
当代青少年成长环境 特点
当代青少年成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社 会变革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 的机遇和挑战。他们的成长环境具有 多元化、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桂花雨知识拓展

桂花雨知识拓展

7、桂花雨知识拓展1、作者及桂花简介琦君,现当代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

浙江永嘉人。

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桂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子椭圆形,花小,白色或暗黄色,有特殊的香气,结核果,卵圆形。

花供观赏,又可作香料,通称桂花。

2、关于“思乡”的古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3、有关“故乡”的谚语穷家难舍,熟土难离。

好家难舍,熟地难离。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乡中水。

家乡的水是仙水,家乡的土是金子。

(蒙古族)没有当过流浪汉的人不知在故乡的幸福。

(维吾尔族)不作异乡人,不知故土亲。

(维吾尔族)利刀难断东流水,天涯难隔家乡情。

4、周恩来思乡的故事周恩来思念家乡淮安,多次说过自己要回家看看。

为此,淮安县领导曾悄悄修缮了他的故居,并拓宽了南门大街等城区主要几条街道,维修了他放过鸽子的镇淮楼、攀登过的文峰塔,还疏浚了他划过小船的文渠。

然而,这样的准备一而再,再而三,由于周总理日理万机,一直没有实现回故乡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花雨及作者简介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
呈金黄色。

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

桂花树不像梅树那么有姿态,笨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

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

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

“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

母亲称之为“风水忌”。

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

”(就是台风来的意思。

)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

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

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

“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

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

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

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

“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

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

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

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

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

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2
作者简介
编辑
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本是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多种,主要著作《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个人简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

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

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

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

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代表作品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

她同时
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