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思想深度和悲剧力量.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的思想深度和悲剧力量-
一《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又揭起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一面旗帜,是一篇少有的极其精炼又极其成功的作品。它的特点是高度的浓缩性,即把深广的社会现实内容浓缩在很短的、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里。它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范本之一,具有很高的典范意义,我们从中可以汲取一种在其他小说中不这容易得到的美学营养和创作营养。
《孔乙己》产生之后,直接和间接分析这篇作品的文章,数量已经超过《孔乙己》作品本身的字数数十倍、上百倍,但是,今天,我们读《孔乙己》仍然可以咀嚼出新的意味,甚至可以发现它更深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而不至于落入老生常谈。这可以说是一种奇迹。只有高度浓缩的真正优秀的短篇,才经得住这么多人的分析、研究、推敲。
《孔乙己》,如果用美术领域里的东西来打比方,它就象工艺美术中精细的象牙雕刻,在一个很小的象牙上,雕刻出一个世界,展示出一个社会,让人们越琢磨越有意味。通过有限的形象使人领悟到形象之外广阔深远的社会内容,正是艺术的一种特殊性能。
《孔乙己》发表后,在中国与世界的现代文学中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一直得到高度的评价。例如,巴金说过,鲁迅先生的短篇集《呐喊》和《仿徨》以及他翻译的好短篇小说都可以说是我的启蒙先生,又说:他那篇《孔乙己》写得多么好!不过两千几百字。(巴金:《谈我的短篇小说》)日本的增田涉也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孔乙己》、《阿Q正传》和《铸剑》是鲁迅三篇最优秀的小说。他特别推崇《孔乙己》,说它是鲁迅最完美的艺术作品。(《鲁迅的印象》)
二
《孔乙己》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而且非常深刻的。它通过一个被旧时代所抛弃、所吞没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暴露惨无人道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践踏人的尊严、剥夺人的权利的罪恶,显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篇文章写于1918年冬天。这时鲁迅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即发现中国民族乃是食人的民族,中国的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乃是在仁义道德的掩盖下吃人的历史。鲁迅揭示:中国人从来没有做人的资格,只是经历了两个非人的时代,一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做不得的时代,即做牛马的时候。因此,在鲁迅看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权利,第一步是应当争得做人的资格,推倒吃人的筵席。五四时期,鲁迅的小说,有很大的
部分都是表现这个主题。《孔乙己》也是表现这个主题。如果说《狂人日记》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用象征手法从宏观的角度表现中国人民被吃的历史,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微观的角度表现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惨象。
孔乙己没有起码的做人的权利,人们可以随便凌辱他,嘲弄他,在社会上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鲁迅描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孔乙己在社会中是多余的,他没有一点地位。
社会给他带上累累的创伤,他一上场就是带着伤痕的: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上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
这种伤疤是有象征意义的,它大于肉体上的伤痕,而包括着心灵的伤痕,看不见的伤痕。社会不仅公开污辱他,损害他,而且用封建的思想意识和科举制度毒害他,麻醉他,使他完全麻木、盲目地挣扎一辈子,被别人践踏也自我践踏了一辈子。
他最后不仅满身伤痕,而且打折了腿,用手走路(走到酒店
已满手是泥)。他已从人变成了猪狗牛马似的四脚动物,丧失了人与动物的最后一点自然区别,丧失了人的最后一点资格,总之,从人异化成非人。
他死了,死得静悄悄,一点也没有惊动社会,他的死,就象树上无声地飘下一片落叶,谁也没有注意他。没有人同情他,怀念他,只有酒店还记得他,这是因为酒店年终结帐时还记得他欠下的十九文钱,如果不是这十九文钱,孔乙己大约要被遗忘得更加干净。他的生命价值,是连十九文钱都不如的。
严酷的封建社会把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吃得干干净净,把一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剥夺得干干净净。丧失人的资格,作为被吃的材料,这是中国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也是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通过孔乙己的命运对中国封建社会提出血泪的控诉,这正是《孔乙己》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三
《孔乙己》对社会的批判不仅是很深刻的,而且带有很大的美学力量。就其美学性质来说,《孔乙己》是一个平常性的社会悲剧,带喜剧性的社会悲剧。在英雄悲剧与平常悲剧中,鲁迅特别注重,也特别善于创造平常悲剧。鲁迅说:极平常的,或者
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几乎无事的悲剧》)平常悲剧,由于他的对象是最大量的几乎无事的社会现象,因此,它也最容易被忽略、被遗忘、被淹没,这样,发现对象的典型悲剧意义,也就更难。真正的艺术大师,就是善于在几乎无事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不寻常的社会本质意义。象孔乙己的追求、创伤、死亡,都是极其平常的,几乎无事的,但是,鲁迅却在这种极平常的形象中揭示一种可怕的:他们处在一个并非人间的地狱中,正在一步步地被社会所吞没,到处都有这样悲惨的存在,但许多人却把这种存在看成是合理的,而鲁迅以自己的小说惊醒人们:这种社会存在是一种不合理的罪恶,是一种被吃的悲剧。
但《孔乙己》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悲剧,而是一个喜剧性的社会悲剧。可悲与可笑在小说主人公身上融为一体,泪和笑在作品中同时存在,笑使泪更加浓烈,喜剧因素强化了悲剧程度,加强了悲剧的社会批判力量。
小说中多次出现了笑声,而孔乙己本身就是一个喜剧性的悲剧人物。这种喜剧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孔乙己的自身。他是矛盾的,是一个穿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长衫是士族的标志,他早已被上层士族所践踏所害,却一心想爬上士族的行列,但是,社会总是把他的追求粉碎,把他从士族的行列中推
开,让他和最底层的人群站在一起。他早已贫穷到连十几文酒钱也付不起,但还是要保持士族的架式;他早就被社会所遗弃,而自己却完全未意识到被遗弃的地位。总之,他已经被社会所异化,变成了读书人的异已物,甚至是社会人的异已物,而自己却未能意识到这种异化,仍以一个读书人自居,硬撑住士族话的的架子,这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生活的现象同生的实质和使常发生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产生了喜剧效果,同时也产生更强烈的悲剧效果:他被麻痹得实在太深了,他从灵与肉快被社会吮吸干了,但他还很盲目可笑,这是一个悲惨的小人物,没有起码的清醒和能力来认识自己处于悲惨世界之中的可笑,是令人伤心落泪的可笑!
另一种喜剧性因素是来自别人对他的哄笑。这是一连串的笑,笑他的伤疤,笑他的窃书,笑他的落第,笑他的挨打,甚至笑他的死。而在这种笑里,却包藏着最悲惨、最深刻的悲剧内容。在一个国度里,一些同胞(而且是善良的同胞)在地狱边上挣扎,在惨苦的世界中被吃,另一些同胞还在取笑,这种笑里是包含着怎样的麻木、怎样的无知和荒唐呢?一个民族的伤痕是可悲的,但是当这个民族已无力治疗这种伤痕,甚至还围观、欣赏这种伤痕,那才更加可悲。鲁迅在批判专制制度下的奴隶性时说: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这种拿自己同胞的苦做赏玩的奴才性,是专制的结果,是一个民族最令人伤心的悲剧。鲁迅描写闲人们的哄笑,甚至是对着孔乙己的痛苦之处和善良之处哄笑,这就写出了中国社会最值得悲哀之处。《孔乙己》的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