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古典园林分析

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自然美巧妙的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

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

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

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

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

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读园林史心得(优秀5篇)

读园林史心得(优秀5篇)

读园林史心得(优秀5篇)读园林史心得篇1园林史读书心得《园林史》是一本全面解析园林发展历史的经典之作。

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园林发展历史的机会,还为我们了解不同地域文化、建筑风格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园林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园林不仅仅是人们居住、休闲的场所,更是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的载体。

不同时期的园林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审美观念和建筑技术。

此外,园林还具有调节气候、美化城市、陶冶情操等功能。

本书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西方园林和东方园林的区别和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西方园林注重对称、规则、比例等美学原则,以人工美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造园艺术”。

而东方园林则强调自然美,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山水画”为特点。

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哲学、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此外,本书还让我意识到了园林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园林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许多古老的园林已经成为文化遗产,受到法律保护。

这些保护措施不仅保护了园林本身,还保护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

总之,本书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更加珍视和热爱身边的园林景观。

我相信,随着人们对园林艺术的关注和保护,未来的园林事业将会更加繁荣和发展。

读园林史心得篇2园林史读后感我之所以对园林史产生兴趣,是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园林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而且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是人们休息、娱乐和享受自然的地方,同时也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了解园林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阅读园林史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古代园林时期。

在这个时期,园林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和礼仪。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都是为了彰显权力和财富,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景观园林史读后感

景观园林史读后感

景观园林史读后感读完景观园林史,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行,而且这场旅行中满是惊喜、感慨,还有不少让人忍不住吐槽的地方呢。

一开始接触到古代园林的时候,真的是被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惊艳到了。

就说咱们中国的古典园林吧,那简直是把自然山水浓缩到一个小小的园子里头。

像苏州的那些园林,每一处假山、每一片小池塘,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那些蜿蜒的回廊、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走在里面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幅画里。

而且古人造园还特别讲究意境,一个园子就能蕴含着好多文化内涵。

什么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啦,借景、对景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啦,感觉他们不只是在造园,简直是在写诗,用石头、花草树木写一首无声的诗。

西方的古典园林也别有一番风味。

那些规整对称的布局,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树木和灌木丛,就像一个个穿着制服的士兵,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

凡尔赛宫的园林就是个典型例子,那宏大的气势,一眼望过去,到处都是直线条和几何图形,就像是把数学公式种在了地上。

虽然看起来有点刻板,但也有一种大气磅礴的美,就像是西方宫廷那种严谨、华丽的风格在园林上的体现。

不过随着读下去,也看到了景观园林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小插曲”。

有些时候,人们为了追求某种风格或者潮流,会走一些弯路。

比如说在某个时期,过度地开发或者盲目模仿,结果破坏了原本自然和谐的景观。

就像现在有些城市的建设,为了所谓的现代化,把好好的绿地都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水泥广场,没有一点特色,还不如以前那些简单朴素但充满生机的小花园呢。

再往后看,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就像是一场革新。

设计师们开始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再是单纯地把自然当作被改造的对象,而是尊重自然的规律。

他们把环保理念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像用废弃材料做景观小品之类的创意,既环保又有趣。

而且现代园林还更加关注人的需求,不再是只给少数人欣赏的奢侈品,而是变成了大家都能享受的公共空间。

城市里的公园、社区里的小绿地,这些地方成了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中国园林》读后感

《中国园林》读后感

《《中国园林》读后感》朋友!今天咱来唠唠那神奇的中国园林。

哇,一提到古典园林,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那如诗如画的景象,真是一张嘴就是满满的敬仰。

我记得我第一次认真读到关于中国园林的书,就是《》。

这书,那可真不是白盖的,不光是展示了一个个园林的风貌,更是让我这“小白”对园林艺术刮目相看。

我当时就琢磨,这中国园林这玩意儿,咋就设计得这么绝妙呢?嗯…就像是大画家的彩笔下生出的梦境,处处都藏着小心思。

你知道吗?中国园林讲究自然与人的和谐。

走在园林里,就仿佛置身于画中世界,那假山,那湖水,那亭台楼阁,真是绝了。

我有次去个园林小逛,被那绿树成荫的小景给迷住了,总想凑上去细看。

可惜当天赶上修整,不让靠近,我站在远处,心里痒痒的,真是着急。

不过呢,书中还有一个传说,说以前有位大艺术家,光是在园林里待着,就写出了传世之作。

我心想,唉,我也想这样闲适啊。

然而我写东西时,总是想到园林的各种细节,被它的雅致迷住。

有时在想,如果园林会说话,它可能会说:“快来我这里放松一下吧,烦恼都抛开!”在我们这地方啊,还有些小故事呢。

说曹雪芹在一个园子里写《红楼梦》,我可不敢乱说是不是您知道的那个园。

每次写文章我纠结得很,就像是面对园林不知去哪一角落寻幽探秘。

我总想着把所有园林的秘密都写出来,后来明白了,有时保持神秘感才是更美的,就像在园中,引人遐思才是精髓。

现在不少地方也仿造中国园林建造,但我就怀疑了,这仿得像吗?唉,真传一张皮,假传万卷经。

真想多去那些老牌园林看看,就像书里讲的那些名园,那才是经得住时间洗礼的。

我还听说一些高档社区也搞园林,弄些现代元素进去。

我想,这能有味儿吗?我可是喜欢那种古色古香的原汁原味园林。

朋友,你呢?你是喜欢现代设计的,还是那些带点历史厚重感的古典园林呀?中国园林就像人生中一片净土。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只要看到那精美的园林设计,心里就安稳下来。

嗯…这篇感想我也不知道写得咋样,就把我对中国园林的敬佩都抛出来了。

也许你在园林中还有不同的感受呢,欢迎你也和我分享!。

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

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

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史》是一部教学用书,内容涉及到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发展历程、
代表作品及其特色的叙述等,以及如何运用古代园林设计把握传统空间结构及当代设计思
想等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的出版是对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一次系统性阐释,充分体现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和古典园林规划提供参考,起到指导性作用。

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园林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如何
表达文化含义的出色能力。

如《兰若寺秘要》中记载古代园林的“九曲”的曲折建筑,以
及园林中所设置的“石亭”、“花伞”等,既代表自然和谐的气息,又提取了中国古代文
化的精华。

当前,人们企盼着古典园林的复兴,希望在设计艺术中可以体现古代园林的文化含义,表现地域文化特色并吸纳传统文化的精华。

通过阅读《中国古典园林史》,不仅能够使我
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空间结构,还可以让我们在设计上更从容将古代文化风情融入
其中。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各地园林文化的魅力,有
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语言,发挥它们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扩大研究古典
园林的视野,使古典园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中国园林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园林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园林文化史读后感《中国园林文化史读后感》中国不仅是东方园林的发地,而且还是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地。

对于耳目能祥的中国园林我们又了解多少呢?读了王毅前辈编著的《中国园林文化史》一书从不同方面对中国的园林史有着更深一层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园林文化史》一书内容很驳杂,它是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某一专题为研究对象,但也可以概括的很简单:第一中国古代文化是个完整的体系,尽管人们摄取的往往只是其中的片玉、一枝,但他们原本无不是与昆山和邓林连在一起。

第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面目受到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进程的严格制约,哪怕是极微末的叠山理水技巧,或是一件淡淡的盆景、一曲短短的栏杆、一张小小的明式椅…他们每一步的演变都涉及在政治哲学艺术的众多领域,这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和命运中看到必然的原因。

看完本书后,我了解了很多,比如自“上古园林”对以后历代园林的影响——以山体和水体的配置而构成的骨架——其肇端即是灵台和灵沼的组合。

之后又由秦汉园林的宇宙观至隋,初盛唐园林的皇家宫苑展现出的恢弘的气魄和灿烂的光彩以及士人园林成为凑泊无间,富于诗情画意的艺术整体。

中唐至两宋园林的“壶中天地”至明清园林的“芥子纳须弥”多为士大夫思想之具体表现,园林空间流溢着诗意,凝固着画意,浸染着禅悦,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艺术品位。

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法则很不相同。

传统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式化的。

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它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

那么传统园林建筑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概括地讲有以下几点:情景交融、小中见大、迂回曲折、幽邃深远……总之,与其他类型建筑相比,它所抒发的则是另外一种情趣。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数千年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至发展成熟,它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书名:《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从商、周、秦、汉的生成期,到宋、元、明、清的成熟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演化出了多种形式,也从最初的生活需求逐渐演变为审美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升华。

周维权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参考众多书籍文献,并结合周先生自己多年的积累,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道路犹如一幅巨大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此次只是浅尝辄止,但仍旧获益匪浅。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以获取生活资料。

以生存为目的,依旧完全依赖大自然而生活,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社会,才有了房屋和农田,也就有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逐渐出现了人类文明,此时的人类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继而开始关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正是在这个时期,园林有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皇权制的出现,期初的园林是为皇家的生产生活所需而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观赏游憩的功能,也不再仅限于只有皇帝所有,私家园林和具有公共游赏功能园林也发展起来。

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到公园19世纪末的清代的封建社会时段,正值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的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人文背景的影响比较凸显、典型的时期。

“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

皇帝经营的园林表现为弘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

而私家园林中大多为文人士族所建,“士”是社会上雅文化的领军者,把高雅的气质赋予园林,士人们经营的“文人园林”乃成为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泛的园林风格。

而在园林发展的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勃兴,市井的俗文化逐渐渗入民间造园活动,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的雅俗并列、互斥,进而合流融汇的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指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规模相对较小。

景观园林史相关书籍的读后感

景观园林史相关书籍的读后感

景观园林史相关书籍的读后感读景观园林史的书籍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我仿佛跟着那些文字,走进了不同的时代,和各个时期的园林设计师们来了一场灵魂对话。

就拿我读的那本园林史来说吧。

刚翻开书的时候,我就被古代园林的那种独特魅力给吸引住了。

你能想象吗?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些古人就已经开始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了。

比如说中国古代的园林,那可真是充满了智慧和诗意。

书中讲到苏州的园林,像拙政园啊,那简直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大自然。

每一处亭台楼阁、每一片假山池沼,都像是画家笔下的杰作。

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就在想,以前的园主人可真是会享受生活啊。

他们巧妙地利用空间布局,让你在一个小小的园林里就能感受到山水的壮阔和宁静。

那些蜿蜒的小径,就像是园林里的小秘密,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亮,出现了一片精致的小庭院,这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惊喜的小盒子。

而且啊,园林里的植物搭配也特别讲究,什么季节开什么花,什么地方种什么树,都有一套学问。

这就像是一场大自然的交响乐,每个植物都是其中的一个音符,在不同的季节奏响不同的旋律。

再看看西方的园林呢,又有另一番风味。

从那种规整对称的法式园林开始,我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严谨的几何世界。

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灌木丛,像士兵一样排列的树木,巨大而华丽的喷泉,一切都显得那么宏伟和有秩序。

这就像是西方人的性格一样,直白、规整,充满了对力量和美的直接表达。

读着这些内容,我都能想象出那些穿着华丽服饰的贵族们在园林里漫步、举办宴会的场景。

但是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园林也开始发生变化。

到了英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又有了新的理念。

他们开始追求那种自然、随性的美感,就像把一片荒野稍加修饰,然后融入一些人工的小元素,比如一座小小的石桥横跨在潺潺的溪流上,或者是一座古朴的亭子坐落在山坡上。

这种风格的转变,让我看到了园林艺术也在不断地进化,就像时尚潮流一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读完这些园林史的内容,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园林不仅仅是一堆花草树木和石头的组合,它更像是人类文化和精神的一种载体。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沉湎于过去曾经的辉煌会使自己盲目的自大,固步自封;忘记历史则会使自己找不到自我从而自卑。

当今的中国园林就是处于这样的一种迷茫的情绪状态,曾经辉煌的古典园林似乎已经与现代园林格格不入,但是全盘的欧美化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失去自我的迷茫与痛苦。

电影《建党大业》中胡适的一段话很是适合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大意是:每一个变革必须是在根植于自我传统基础上的,任何割裂民族文化的改革必定会带来无穷的灾难。

中国园林亦如此。

古典园林无疑取得了巨大的辉煌成就,虽然其造园手法、景观元素组成、理水掇山等等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需求,但是其几千年发展沉淀而来的原则精粹却不会因时间的变迁而失去光辉,不会落伍,与现不现代无关。

而且与传统文化一道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你的所思所为无不潜意识的受其影响。

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总是能够超越时空变迁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总是持着“古不如今”的观点,就是现代人无知的狂妄。

回顾千年来,不同时期前辈们根据自己所处社会经济环境而对园林做出的相应发展与修正的过程,找寻那些超越时空国界的中华园林灵魂,吸收欧美先进的现代园林理念,根据当今中国人的生活思维方式做出园林的表征才是中国园林有效展示自我,服务国民,受国外同行尊重的正道。

周维权老前辈的这部《中国古典园林史》正是我辈回顾中国园林产生发展辉煌衰落历程的优秀著作。

老先生对于这本著作或者说中国园林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和希望。

不仅仅给我们细致分析了园林发展的不同阶段情况和每一个历史时期、朝代那些名园(皇家的、私家的、公共的)的具体状况,更难能可贵的是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做了介绍、发展特征做了综述又做了小结,书中更是附带了大量古代名园的复原地图和图片,使得传说与描述变得真实。

读先生的书,好似又回到了课堂,虽不是先生的学生,但好似先生讲课的声音回响在耳畔,受益匪浅。

中国园林和园林的营造者们并非那么的狭隘、自我。

中国园林自始至终都是开放的学科:融绘画、建筑、文学、哲学等专业于一体,是时代文化思想的集中表现与思维时空展示载体;中国园林在当今世纪怎么就固步自封了呢?是人的问题还是中国园林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皇家园林在供帝王皇族享乐的同时,也保证了首都乃至区域的给排水系统的良好运行。

中国园林史读后感

中国园林史读后感

读《园冶》有感风园09-4《园冶》大概是我接触这个专业知道的第一本中国专著了吧。

从大一开始就一直想看,可是一看全是古文就望而却步了。

在这个学期,既然老师给推荐了此书,那我就勇敢地看下来吧。

老师推荐的是陈植先生的《园冶注释》,苦于我在图书馆只能找到1988年版的,里面文字是繁体且排版是竖幅,本来古文水平不高的我费力看了几页就觉得支撑不住,于是换成看《园冶图说》,虽然给了注释我还是有很多看不懂无法很好理解的地方,但坚持着看完此书,还是有一定收获的。

依照我读书的习惯,先将书德前言概述等等读了一遍,发现此书的前言很好的交代了计成生活的时代特点,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书的流传影响状况。

在计成的年代,正是大明帝国出于斜阳西下之时,而江南自古为富裕丰饶之地,江南私人园林艺术的兴盛,一方面是个人经济生活水平和文化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个人行为的进步与国家政权的专制相互冲突的矛盾,出现了大量息政退思,独善其身的结果。

江南园林寄予着造园者的人文思想和生活意识,表达了园主人的哲学、文学、艺术、人生的诸多观念。

由此,我联想到在物质文化都不是很发达用地紧张的今天,我们见到的私人园林多是有钱的暴发户所为吧。

而爆发户们多没有了很高的文化素养与哲学修养,所以现代的私人园林体现的园主人个人思想就不是很有意味的。

而现在入仕途的人也少有自己独善其身退隐的吧?这能不能说明我们国家现在发展的还不错,至少没有让广大入仕者失望到隐退?让我觉得有所感悟的还有计成的人生经历。

作为一个明代的杰出“风景园林师”,他的经历对我们今天这些欲成为最起码称职的风景园林师有所启发。

他《自序》中有“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的说法。

推想少年计成有着一种相对富足的生活,良好的教养,对绘画的爱好,并在周围获得了一些最初的赞誉,同时,对许多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等等。

想到这里我都觉得惭愧,本来在小学的时候自己是很爱画画且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赞赏,但学业的压力实在是令人无奈,我不得不把几乎所有时间投入到了学业上,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哎呀,最近读了《中国古典园林史》这本书,那可真是让我有不少感触呢。

以前吧,我对古典园林的了解就只是停留在那些旅游景点,觉得不就是些花花草草、亭台楼阁嘛。

可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幼稚。

就拿我上次去苏州园林的经历来说吧。

我刚走进那个园林,一进门就看到了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可不是普通的石头哦。

它的形状很奇特,像是一只蹲在那儿的小兽,又像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一个神秘物件。

石头的表面坑坑洼洼的,摸上去有些粗糙,但是那种粗糙又带着一种岁月的质感。

周围的苔藓就像是给它披上了一件绿衣裳,星星点点地分布着,看着特别有生机。

我当时就在想,这一块石头就这么有讲究,那这整个园林还不知道藏着多少秘密呢。

我沿着小路往前走,小路是用那种小小的鹅卵石铺成的,走在上面有点硌脚,不过这也挺好玩的。

小路曲曲折折的,就像一条蜿蜒的小蛇。

旁边的植物可丰富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我都叫不上名字。

有一种花,花瓣小小的,粉粉嫩嫩的,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风一吹就轻轻晃动,好像在跟我打招呼呢。

还有那些树木,有的树干很粗,我一个人都抱不过来,感觉它们就像一个个老寿星,在这儿站了不知道多少年了。

再往前走就是一个小亭子了。

这个亭子的顶是那种尖尖的,四角向上翘起,就像鸟儿展翅欲飞的样子。

亭子里面有一圈石凳,我坐在石凳上休息。

抬头看,亭子的顶上还有一些精美的绘画呢。

画的好像是一些神话故事里的场景,虽然我看不太懂具体的情节,但是那些人物画得栩栩如生,感觉随时都会从顶上跳下来似的。

从亭子往外看,眼前是一片小池塘。

池塘里的水很清澈,可以看到水底的石头和小鱼。

那些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自由自在的,偶尔还会跃出水面,溅起一点点小水花。

池塘边还有一些荷花,荷叶大大的,像一把把绿色的伞。

荷花呢,有的已经完全盛开了,白白的花瓣中间是嫩黄色的花蕊,可漂亮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就像一个攥紧的小拳头,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读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之后,我才明白,我在苏州园林里看到的这些东西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表现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表现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表现读后感读了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表现的相关书籍后,就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充满奇幻与诗意的世界,那感觉就像是哆啦A梦打开了任意门,直接带我穿越到了古代那些美不胜收的园林之中。

首先得说说这古典园林设计里的布局,那可真是充满了智慧,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

每一处亭台楼阁、假山怪石、花草树木的摆放都有讲究。

比如说回廊吧,那回廊弯弯绕绕的,就像一条灵动的蛇在园林里穿梭。

人走在回廊上,一会儿能看到一片幽静的竹林,沙沙作响,仿佛在说悄悄话;一会儿又能瞥见一个小巧玲珑的亭子,就像一个优雅的女子静静地站在那儿。

这布局可不像现代建筑那样直白,它是含蓄的,充满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每走一步都有新的惊喜在等着你,就像拆盲盒一样。

再讲讲那些假山和石头,它们可不是随随便便堆在那儿的。

每一块石头都像是一个有故事的小老头,形态各异。

有的像只调皮的猴子,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而且这些假山的堆叠很有层次感,就像叠罗汉一样,高低错落,营造出一种小山峦的感觉。

在假山里穿梭,感觉自己就像个探险家,说不定还能发现个“水帘洞”呢!还有那些花草树木,简直就是园林里的色彩大师。

春天的时候,桃花、杏花、梨花争奇斗艳,把园林染成了一片五彩斑斓的世界,那画面就像上帝打翻了调色盘。

夏天呢,荷花在池塘里亭亭玉立,荷叶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这时候坐在池塘边的亭子里,看着满池荷花,吹着微风,别提有多惬意了,感觉自己都快变成古代的文人雅士了。

秋天的枫叶红得像火一样,和金黄色的银杏叶相互映衬,仿佛在进行一场色彩的对话。

冬天虽然花草树木大多凋零了,但那松柏却依然翠绿,像坚守岗位的士兵,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丝生机。

说到这园林的表现方面,我就特别佩服古代的那些画家和诗人。

画家们用他们的画笔把园林的美定格在了纸上,每一笔都像是注入了灵魂。

看那些园林的画作,就像看一部无声的电影,能从画面里感受到园林的宁静、雅致。

而诗人们呢,他们用几句简短的诗就能把园林的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上完《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审美》有感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不能说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多大的造诣,只能说自己还是学有所获的。

记得在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从艺术欣赏、结构构造等方面加以解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屋顶的形式、特点及其在园林应用中发挥的作用。

我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屋顶上屋面流畅的曲线,反宇向上的翼角都是源于这种结构的灵活运用,其造型丰富多样、形态瑰丽多姿,但无论哪一种形态的屋顶都具有一种曲线美的造型,以及具备很强的排水功能,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既能做到外形美观之余还能具备超强的实用性!因为外形美观的屋顶会受到地域、时期、气候、人文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而人们因地制宜地建造屋顶,从而发展成了适合当地自然与文化条件的园林建筑屋顶形式。

我记忆中,记得最牢固的是硬山顶和悬山顶,因为我的家乡农村的瓦房子用的就是这种结构的屋顶,这两种屋顶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属人字形屋顶的一种,形式简单朴素,丰富多变,给人一种视觉上深动灵活,感觉这个建筑整体都是轻灵飞动的。

它们不仅仅外貌”轻盈”,建筑用料也是十分节省的,虽然节省用料,但是却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单调!在这里,我也是十分钦佩古代人民做到既能朴素但又不失平庸的赏梅水平呀!这不正正无形中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可以追求平凡但绝不能是平庸之辈。

我还记得,在一次课上,老师曾讲到过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所使用的石头,一般是使用这三种,太湖石,黄石还有宣石。

在苏州园林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太湖石。

我还记得,在讲授这一堂课时,我隔壁的同学异常兴奋,原来他是宣城人,宣石就是产自他的家乡。

我因“宣石”还多了解了许多宣城文化呢!介绍到苏州园林的时候,老师重点讲述了私家园林——狮子林。

起初我还不知道,狮子林的情况,就误以为“狮子林”里面是有许多狮子出没的地方。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ppt 64页)2021实用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ppt 64页)2021实用资料
隋朝:修建了都城大兴城 营造了东都洛阳 开通了大运河
建筑材料方面 砖的应用逐步增多
建筑技术方面 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 出现了都料匠
安济桥(又名赵州桥)
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世 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安济桥
唐代 城市规划更加严整 工商业发展,里坊制度有所放松 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
唐都长安是我国古代都城中规划最严整的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 风格的差异,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 皇家园 林和 私家园林由于服务对象不同,所处地理、 气候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性 格特征。
全书共分25个章节,并附有大量的插图 及照片。
作者简介
彭一刚教授,1932年9月生于安徽合肥市。1953年毕业 于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5年担任 博导,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召 集人。199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经 彭一刚教授设计的建 筑有天津大学建筑馆、天津水上公园 熊猫馆、山东刘公岛 甲午海战馆、平度市现河公园、伦敦 中国城等等。山东甲 午海战馆个性鲜明,并富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受广大 群众的喜爱,得到建筑界的赞誉。 彭一刚教授在尽心教书 育人、设计创作的同时,还致力于建筑理论的研究。他撰写 的《建筑空间组合论》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此 外他还撰写了《 中国 古典园林分析》、《传统村镇聚落景 观分析》、《创意与表现》等六部专著,先后获得首届全国 优秀建筑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国家教委 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方十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他在国内外 发表了30多篇论文,被学术界认为处于建筑理论研究的前沿。
期大量新兴城市。
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
•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东周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

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这本书里简要介绍历史发展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

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内涵的再现。

大多介绍中国园林的书籍,侧重描述中国园林形式的精妙,却很少涉及这种精妙所产生的文化根源,即鲜有从啫喱的角度揭示产生这种精妙的文化依据,从而真正把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精髓。

而《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在华夏文化的背景下展开,深入揭示了深沉于古典园林亭台水榭、山石花木中的内涵。

这种内涵,是华夏文化精神给予我们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我们很难索骥它,只能去感受,去领悟,因为它深深地含蕴在名族文化的这片沃土中。

它是超越时空的、隐匿的神韵,或者说是一种抽象的精神。

由于这种内涵的东西在我们的许多现代建筑、规划中、几乎没了踪影,从而使许多建筑、规划在眼花缭乱中缺失了内在的、精神的、文化的东西。

使得这些作品苍白而落寞,让人无以寄托、无由发生应有的归属感,没有了精神的家园,建筑、规划作品就缺乏灵性,让人不能“似曾相识”地辨析它,还念它,它的生老病死便让人漠视。

最终,人类对于早期建筑所产生的那份特有的感情,就被纷繁迅捷的时代信息所挤兑,使我们与我们的建筑规划作品无法沟通。

面对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材料、技术、应接不暇的新潮、时尚,熙来攘往的风格、流派,真叫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难道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产生的消化不良就该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但我相信这种无奈只是暂时的,人类对建筑、规划的灵感源泉犹如人类对于母爱的渴望一般,有朝一日定会重新找回这份就为的情愫。

这也是我写的这篇文章的动因。

我彷徨,我凝聚,我试图从古人的辉煌中找到一线生机,一丝灵感,找到解决的办法,摆脱困境,早一天回到自信的怀抱中,享受那一份应有的安宁与祥和。

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

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

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史》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园林历史的著作,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园林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书中介绍了从汉朝开始至今的园林历史沿革、不同时期的园林特点、建设和设计思路等方面,让我了解到园林是如何随着历史变迁而发展和演变的。

书中同时也介绍了很多著名园林,如苏州古典园林、北京皇家园林等等,让我对这些名胜古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另外,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特点和建筑风格,如假山、太湖石等等,这些设计元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理解传统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读完《中国古典园林史》让我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66页PPT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66页PPT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报告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报告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报告中国古典园林是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而成,比起同一阶段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一、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

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浓缩到一个小范围里。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规模较小的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二、如果按园林的隶属关系加以分类,中国古典园林也可归纳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在古籍里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的,都可以归属为这个类型。

严密的封建礼法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构筑成一个统治权力的金字塔,皇帝居于这个金字塔的顶峰,因此,凡与皇帝有关的起居环境,诸如宫殿、坛庙、园林乃至都城等,其建筑形象和总体布局都要显示皇家气派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皇家园林尽管是摹拟山水风景的,也要在不悖于风景式造园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显示皇家气派,再者,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的富厚财力来修建园林,其规模之大是私家园林无法比拟的。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在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的,大抵都可以归为这个类型。

民间的私家园林是相对于皇家的宫廷园林而言的,封建的礼法制度为了区分尊卑贵贱而对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做出种种限定,园林的享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必然要受到封建礼法的制约。

因此,私家园林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许多不同于皇家园林的方面。

建置在城镇里的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

宅园依附于邸宅作为园主人日常游憩、宴乐、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
沉湎于过去曾经的辉煌会使自己盲目的自大,固步自封;忘记历史则会使自己找不到自我从而自卑。

当今的中国园林就是处于这样的一种迷茫的情绪状态,曾经辉煌的古典园林似乎已经与现代园林格格不入,但是全盘的欧美化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失去自我的迷茫与痛苦。

电影《建党大业》中胡适的一段话很是适合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大意是:每一个变革必须是在根植于自我传统基础上的,任何割裂民族文化的改革必定会带来无穷的灾难。

中国园林亦如此。

古典园林无疑取得了巨大的辉煌成就,虽然其造园手法、景观元素组成、理水掇山等等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需求,但是其几千年发展沉淀而来的原则精粹却不会因时间的变迁而失去光辉,不会落伍,与现不现代无关。

而且与传统文化一道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你的所思所为无不潜意识的受其影响。

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总是能够超越时空变迁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总是持着“古不如今”的观点,就是现代人无知的狂妄。

回顾千年来,不同时期前辈们根据自己所处社会经济环境而对园林做出的相应发展与修正的过程,找寻那些超越时空国界的中华园林灵魂,吸收欧美先进的现代园林理念,根据当今中国人的生活思维方式做出园林的表征才是中国园林有效展示自我,服务国民,受国外同行尊重的正道。

周维权老前辈的这部《中国古典园林史》正是我辈回顾中国园林产生发展辉煌衰落历程的优秀著作。

老先生对于这本著作或者说中国园林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和
希望。

不仅仅给我们细致分析了园林发展的不同阶段情况和每一个历史时期、朝代那些名园(皇家的、私家的、公共的)的具体状况,更难能可贵的是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做了介绍、发展特征做了综述又做了小结,书中更是附带了大量古代名园的复原地图和图片,使得传说与描述变得真实。

读先生的书,好似又回到了课堂,虽不是先生的学生,但好似先生讲课的声音回响在耳畔,受益匪浅。

中国园林和园林的营造者们并非那么的狭隘、自我。

中国园林自始至终都是开放的学科:融绘画、建筑、文学、哲学等专业于一体,是时代文化思想的集中表现与思维时空展示载体;中国园林在当今世纪怎么就固步自封了呢?是人的问题还是中国园林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
皇家园林在供帝王皇族享乐的同时,也保证了首都乃至区域的给排水系统的良好运行。

当然有些是帝王们有心的,有些的无意插柳却柳成荫的。

我们低估了古代社会城市经营者魄力与公心力。

公共园林在古代并非空白。

尽管不是主动有意识的明确的为公众服务的,但其事实结果是公共园林为古代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重要场所,寺观园林也极大的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业余
休闲需要。

古代与现代表现、称呼方式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其作用是殊途同归的,甚至古代某些方面还要比现代好。

我们应摒弃现代人的无知与无妄,摒弃因经济落后而带来的文化自卑,以现代人的开放心态去吸收融合古典、欧美等一切园林的精粹,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园林。

当然这个中国园林不是孤立的,而是于中国古典园林一脉相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这是我读先生著作的感想。

向各位中国园林的从业者们推荐这本著作。

本书印刷精美,附图众多且清晰,是研究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有其一本,其他相似尽可舍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