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 文学活动论。
(2) 文学反映论。
(3) 艺术生产论。
(4)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5) 艺术交往论。
表现论和模仿论的三点突出区别:
(1) 是在文学本质较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
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
而看重考据式的批评。
(3) 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
学天才”的作用。
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兰塞姆
隐含的读者:伊瑟尔
召唤结构:任何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这些对象更多的时候不是显示存在的,而是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加以召唤。
换言之,作者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也
在召唤作品的潜在读者或可能的读者。
分析文学活动系统: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其中,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因此,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
的本质属性。
巫术发生说:弗雷泽。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文学的含义:
(1)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2)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3)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
散文、剧本等文类。
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5、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
状况。
文学的复杂性:文学作为审美意思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文学具有审美意思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绝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在这种双重属性中,审美属性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社会属性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文学并不直接体现其社会属性,而总是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
但是保持审美风貌并不仅仅意味着超户现实社会之上而升入纯审美之境,而可能同时意味着更充分地和巧妙地体现社会属性。
因为,文学正是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社会属性。
这种双重属性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属性。
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含蓄: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
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移情说”代表:德国心理学家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 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 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3) 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
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4) 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的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
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想象主要有三种: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灵感的突出特征: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知觉与灵感区别:
(1)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
(2) 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3) 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
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是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融
合,并带到立体、生动的效果。
变形的方法:扩大和缩小;粘合;漫画;夸张;幻事。
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的概念: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无疑,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也
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作为实现方式,情感评价在文学作品里是个立体结构:诚挚的内在情态与外在的艺术呈示。
艺术形式: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生成与呈示,是艺术文本的存
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诗特征: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诗P198-199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
1.凝练性
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
想感情。
2.跳跃性
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
它遵循想象和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
3.节奏韵律性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节奏性的。
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如果各诗句停顿次数均匀,就会形成鲜明的节奏。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1.文学的言语层面。
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言语系统。
文学言语除了人民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其他三个特点: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的形象层面。
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具有如下特征:
(1)文学形象主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的意蕴层面。
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悟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一般
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
(1)历史内容层。
(2)哲学意味层。
(3)审美意蕴层。
总之,文学作品的文本就是这样。
从外到内。
层层溢美流芳,共同形成了它的“召唤结构”和特有的艺
术魅力。
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美丽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
格。
典型环境:即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总之,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它是观念意
象的高级形态和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叙事性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
(1)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的其他角色,他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
(2)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如同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方法,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
叙述动作的两个基本因素: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抒情与现实的关系: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感情源于对现实的感受,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便没有真正价值的抒情。
对现实的感受的深浅。
又往往取决于对现实认识的深浅程度。
所以,抒情总包含着对现实的反映。
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1)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3)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所以,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
(1)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老表现的。
他不完全是即兴式的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2)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活动。
与内心情感经验的重解和重组相适应,抒
情作者还要创造适合于表现这种情感的感性形式。
规范语体大致可区分出抒情、叙述和对话三种基本语体。
文学风格与文化: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在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
代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
(2)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的影响。
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
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
民族文化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3)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4)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所谓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球体文化的表现。
作家的文学风格中,自觉不自觉的带有流派的特点。
总之,文学风格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和发展,渗透在一定的文化中,从而成为一定文化的表
征。
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
1.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主要表现在:
(1)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
(2)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3)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是需要,或者说,生产着新是消费者。
2.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
主要表现在:
(1)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
(2)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3)文学消费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表面上文学消费、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文学鉴赏之间意思差别不大。
指得都是读者的阅读活动。
其实不然,作为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文学阅读活动,明显的具有一种仪式、膜拜的、静观的或审美的性质,它所描述的其实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理想状态。
而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则冲费地反映了文学阅读活动中的现实复杂性,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故而,现代文艺学倾向于用文学消费
和文学接受取代传统文艺学的学欣赏或文学鉴赏。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首先,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其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其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最后,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
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五种接受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