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

合集下载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系统辨证脉学中,常用的25种脉象要素包括:1. 脉搏频率: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

2. 脉搏强度:指脉搏的力度,分为弱、强、中等等。

3. 脉搏节律:指脉搏的有规律的节律。

4. 脉搏形态:指脉搏的形状,如细、滑、弦等。

5. 脉搏表面质地:指脉搏的质地,如滑、涩、濡等。

6. 脉搏长度:指脉搏的长度,如长、短等。

7. 脉搏宽度:指脉搏的宽度,如宽、窄等。

8. 脉搏深浅:指脉搏的深度,如浅、深等。

9. 脉搏位置:指脉搏的位置,如远、近、浅表等。

10. 脉搏压力:指脉搏的压力大小,如轻、重等。

11. 脉搏弹性:指脉搏的弹性,如缓、急等。

12. 脉搏滑动度:指脉搏的滑动度,如滑、涩等。

13. 脉搏跳动度:指脉搏的跳动度,如跳、不跳等。

14. 脉搏伸缩度:指脉搏的伸缩度,如伸、缩等。

15. 脉搏规模:指脉搏的大小,如大、小等。

16. 脉搏韵律:指脉搏的有规律的韵律。

17. 脉搏起伏:指脉搏的起伏度,如平、起伏等。

18. 脉搏速度:指脉搏的速度,如快、慢等。

19. 脉搏颤动:指脉搏的颤动度,如有颤、无颤等。

20. 脉搏延长度:指脉搏的延长度,如长、短等。

21. 脉搏紧张度:指脉搏的紧张度,如紧、松等。

22. 脉搏紧绷度:指脉搏的紧绷度,如紧、松等。

23. 脉搏寒热度:指脉搏的寒热度,如寒、热等。

24. 脉搏滚动度:指脉搏的滚动度,如滚、不滚等。

25. 脉搏颜色:指脉搏的颜色,如红、白等。

这些脉象要素可以通过触诊脉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情,并用于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脉学资料

中医脉学资料

中医脉学中医脉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脉学是中医研究人体脉搏的规律与特征,通过观察和摸诊脉象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变化。

中医脉学认为,脉搏是反映人体脏腑经络状况的重要信号,通过脉诊可以研判疾病性质、程度和预后。

脉象的分类中医将脉象分为三部分:尺脉、关脉和搏动。

尺脉指的是手腕处的脉搏,关脉是指颈部的颈动脉脉搏,而搏动则是全身各处的脉搏。

根据脉搏的频率、节律、幅度等特征,中医又将脉象分为数十种,如浮脉、沉脉、缓脉、数脉等。

通过分析不同脉象的表现,中医师可以初步诊断病情。

中医脉诊在进行脉诊时,中医师会先采集患者个人资料和病情描述,再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情况。

随后,师傅会把患者的手腕放在自己手指上,通过摸诊脉搏的频率、力度、节律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病因。

中医脉诊是一种间接的诊断方法,在中医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脉象的变化在中医诊断中,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演化和病情的好坏。

譬如,浮脉多见于风邪发热,寒热错杂等病者,而沉脉多见于寒邪内盛或阳气不振等病症。

此外,脉象的缓急、弦数也有其特殊的诊断意义,中医师需要根据整体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中医脉学的现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脉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一些中医学者正在致力于将传统中医诊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利用脉搏仪器等设备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情况。

同时,也有一些新兴的中医脉学理论不断涌现,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中医脉学是中医学宝贵的瑰宝,通过深入研究脉搏变化及脉象的特点,能更好地帮助中医师判断疾病、制定诊疗方案。

在面对疾病时,中医脉学让中医师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

中医脉学,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学科,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中医脉学十大名著

中医脉学十大名著

中医脉学十大名著
先来说说《脉经》吧,这可是脉学的老祖宗级别的著作啦!它就像一个脉学的大宝藏,里面有好多关于脉象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挖掘。

想象一下,古代的中医们靠着摸脉就能知道身体出了啥问题,是不是超厉害的!
还有《濒湖脉学》,这本书那也是大名鼎鼎呀!里面对各种脉象的描述特别生动,就好像在给你讲一个个小故事一样。

比如说滑脉,就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哇,这画面感一下子就有了!
《伤寒论》也不能落下呀,它可不单单是讲脉学,还把病症和脉象结合得特别好。

就好像医生拿着脉诊这把钥匙,去打开病症这个大锁,太有意思啦!
《金匮要略》也是经典之作呢,它里面对于脉象和疾病的关系阐述得特别细致。

读起来就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在跟那些厉害的中医大师学习呢!
《三指禅》这本书也很有趣哦,它把脉象说得通俗易懂,让咱普通人也能大概明白个一二。

就像是一个亲切的老师,一点点地给你讲解脉象的奇妙之处。

再说说《诊家正眼》,它对脉象的分析那叫一个透彻呀!让你能清楚地知道每种脉象背后的意义,感觉就像在脉象的世界里探险一样刺激。

《脉诀汇辨》也是一本很有特色的书呢,它把各种脉象的特点都总结得特别到位,让你一读就懂。

《脉理会参》就像是一个脉象的大汇总,把各种知识都融合在了一起,让你可以全面地了解脉学。

《脉义简摩》这本书呢,文字简洁明了,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让你轻松就能掌握脉象的要点。

《脉象统类》则是把脉象进行了分类整理,让你能更系统地去学习和理解。

哎呀呀,这十大名著可真是中医脉学的瑰宝呀!每一本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大家要是对中医脉学感兴趣,可一定要好好去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哦,说不定你也能成为脉学大师呢!哈哈!。

脉学——精选推荐

脉学——精选推荐

脉学(2013-04-10 22:12:40)转载▼标签:健康分类:诊断文章轉載陳建元─藥王脈學学脉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要先摸脉,这个动作先连续做20天左右,凡是在你身边的亲朋好友,通通抓来摸脉,一天至少先摸5个人,先不必去记什么弦脉、涩脉、‥‥‥28脉的名目,只要摸就对了,以第22条的取脉姿势取脉。

※以前的雕刻师傅在徒弟进门的前一阵子,会让徒弟用每一种雕刻刀(圆刀、直刀、角刀),先在每一种软硬不同材质的木头上,先自由刻刻看,感受一下不同木头与雕刻刀之间的反作用力,到底长什么样子,回馈在手指上,又是什么感受?※学脉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要先摸摸人的脉跳,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浮按,中按,沉按的感受又有何不同?用心感受一下那种感觉,不必讲出来,不必下评论,继续天天摸,一般10天后,你就会渐渐发现人体的脉象,似乎可以被归类为几大类,心中对人的脉跳,大致上长什么样子,就会有一个较明显的轮廓,20天后,虽讲不出来,但心中的这个轮廓会更明显,这时,就可以开始参看历代医家或我们部落格上,对于基本28脉的描述,再回想看看20天来感觉到的各种形状,对于很多文字性的描述,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自然容易知道人家在讲什么?为什么会取那种名字?学脉就这样子开始切入来学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把脉书上的文字背一背,然后找人一把脉,按图索骥,就赶快找看看有没有书本上所讲的样子,这样的学脉顺序是颠倒的,会搞的迷迷糊糊,问题出在哪裡?出在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脉」,而不是要学「书本上的文字」,先摸脉,然后再看书,是用书来就脉;若是先看书,然后再摸脉,是用脉来就书,用文字来表达脉象,毕竟无法100%传神,容易被文字障所误导,觉得这些文字到底在讲什么?有些莫名其妙指下难明。

技术性的东西,学习的顺序不能潜越,※譬如学游泳,先学换气,再来探讨游泳高手姿势的精妙处。

按顺序来学自然容易,先摸脉20天后,然后再进入脉学。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30个脉学顺口溜,希望对你有用

30个脉学顺口溜,希望对你有用

30个脉学顺口溜,希望对你有用特为大家整理总结了30个脉学顺口溜,希望可以对你有用!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中医脉学三字诀

中医脉学三字诀

中医脉学三字诀中医脉学三字诀,听起来就挺有范儿,那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脉学,简单说,就是通过摸脉来瞧病。

三字诀呢,就是把这复杂的学问,用三个字一句的方式,说得明明白白,朗朗上口。

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中医脉学三字诀里的那些门道,让咱们也能对这古老的医术有个初步的认识。

先说这“浮沉迟数”。

浮脉啊,就像水面上的叶子,轻轻一碰就漂起来,这说明病邪在表,可能是感冒了。

沉脉呢,就得往深处按,像潜水员找宝藏,得费点劲儿,这通常是病邪在体内,得好好调理。

迟脉,慢悠悠的,跟个大爷散步似的,说明气血不足,身体虚了。

数脉呢,跟个小兔子蹦跶似的,跳得飞快,那是体内有热,得赶紧降火。

再来看看“滑涩长短”。

滑脉,摸起来就像摸了个油珠子,滑溜溜的,这往往是体内有痰湿,或者孕妇特有的脉象。

涩脉,哎呀,那可真是个难摸,跟摸沙子似的,不顺畅,这说明气血运行不畅,得活血通络。

长脉,从头到尾都均匀有力,像条直线,那是身体健康的表现。

短脉呢,就像截了一段,摸不着头尾,这往往是体内气虚,得补补。

还有“弦紧细弱”。

弦脉,紧绷绷的,像琴弦一样,这说明体内有痛症,或者肝气郁结。

紧脉,哎呀,那可真是个急脾气,摸起来就像摸了个紧绷的弹簧,这说明体内有寒邪,得赶紧温阳散寒。

细脉,细得跟头发丝似的,不容易摸到,那是气血两虚,得好好调养。

弱脉呢,就像个没吃饱饭的人,软绵绵的,没力气,这也是身体虚弱的象征。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这脉学三字诀挺有意思的,但别忘了,这背后可是深厚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老中医们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才总结出了这些简洁明了的口诀,让咱们这些门外汉也能对中医有个初步的了解。

当然啦,要想真正掌握脉学,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你得先学会静心,把心沉下来,才能准确地感受到脉象的变化。

你还得有个好记性,把这些口诀都记在心里,随时都能拿出来用。

更重要的是,你得有颗敬畏生命的心,把每一个病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用心去诊断和治疗。

说实话,这中医脉学三字诀,就像是打开中医大门的一把钥匙。

脉学入门讲解

脉学入门讲解

脉学入门讲解阴经是指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即中医所说的“心”、“小肠”、“三焦”。

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称为“心包三焦”。

经脉与脏腑发生密切的关系。

人体的脉象又分为表里两类,每一类脉又分浮、中、沉三候。

表里脉的浮、中、沉各候,常相互兼见,只有相兼脉象才可以作为诊断的根据。

1、从手足部位分,手、足、头面,皆属阳经;手、足、胸腹,皆属阴经。

其中五脏六腑之脉,自手走头,而头面胸腹及四肢则属阴经。

2、从行止分,寸、关、尺为阳经,尺泽、鱼际、少商为阴经。

其中脉从手走头者为阳,从足走头者为阴。

3、从气血的来去分,离、浮、中属阳,属外;沉、细、微属阴,属内。

表里的脉象浮、中、沉三候,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均有密切关系。

2、从脉象性质分,表里二类脉,阴阳对立,互为其根。

表里脉的病变是相互影响的,比如: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停留,阻碍气血运行,故多见沉细无力之脉;肺虚不能宣降,则呼吸短促而少气,故脉象亦见浮大;肝气上逆,木火刑金,则烦躁易怒,神志失常,故脉象亦见弦数等等。

六条阴经脉象(表一): 1、肺脉沉,肝脉弦,肾脉微,心脉弱,脾脉代,大肠脉盛,小肠脉衰。

阴经的脉象都比较沉细。

阳经脉象浮、中、沉三候,则与心、肝、脾、肺、肾的五脏皆有密切关系。

十二条阳经脉象(表二): 1、心脉浮,小肠脉弦,膀胱脉微,胆脉钩,胃脉毛,大肠脉缓,三焦脉满,胆脉实,胃脉虚,膀胱脉涩,三焦脉细,大肠脉迟,小肠脉数,胃脉实,三焦脉虚。

阴经的脉象与阳经的脉象相反。

2、主病,主要是与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有关。

凡与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的,多属表里两脉,表里两脉的病变,往往同时发生。

凡与脏腑病理变化有关的,多属表里两脉,表里两脉的病变,通常相互影响。

五脏的生理功能失调、气血亏损或偏盛偏衰,可导致经脉异常。

如心脉浮大,表示血液不足;小肠脉微弱,表示精气衰少;胃脉空虚,表示气血不足;膀胱脉涩,表示水饮停滞,津液不布;三焦脉满,表示水饮停蓄,或痰饮流注于经脉之间。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脉学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健康状况。

下面是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详细解释:浮脉(FúMài):特点:脉搏弱而快,像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意义:表示阳气亢盛、阴气不足,外感病邪初起。

沉脉(Chén Mài):特点:脉搏沉重,像沉入水中的重物。

意义:表示阴虚阳实,病邪深入体内。

迟脉(ChíMài):特点:脉搏搏动缓慢,节律不齐。

意义:通常表示阳气虚弱、阳虚,或寒邪入侵。

数脉(ShùMài):特点:脉搏跳动频繁,有时伴有力度增强。

意义:表示热邪病毒侵入,或阴虚内热。

濡脉(RúMài):特点:脉搏濡滑且滑利。

意义:表示阴虚,病邪已深入体内。

紧脉(Jǐn Mài):特点:脉搏紧绷有力,如紧绷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外感风寒、气滞、瘀血。

滑脉(HuáMài):特点:脉搏顺畅、滑利。

意义:常见于寒湿、风湿、血虚、气虚。

洪脉(Hóng Mài):特点:脉搏搏动强劲有力,如潮汐般。

意义:表示寒邪或湿邪入侵。

弦脉(Xián Mài):特点:脉搏如拉紧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病邪阻滞,气血不畅。

结脉(JiéMài):特点:脉搏如珠串一样,有断续感。

芤脉(Kòu Mài):特点:脉搏硬而粗,如钢丝般。

意义:表示痰饮、瘀滞、风寒。

细脉(XìMài):特点:脉搏弱且细,有时难以触及。

意义:表示气血虚弱。

濡数脉(RúShùMài):特点:脉搏湿滑、快而数。

意义:多见于痰湿、湿热。

弦滑脉(Xián HuáMài):特点:脉搏兼具弦脉和滑脉的特征。

意义:表示气血不畅、阴阳失调。

中医脉学十大名著校著

中医脉学十大名著校著

中医脉学十大名著校著针灸之祖——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

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脉学激酶者——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

《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防治医学的激酶者——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

“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

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

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

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

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宋朝福建人。

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

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

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

《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脉学

脉学

一、脉象的要素及平脉特征(一)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脉位——脉位:脉管的浅深脉长:脉动的范围长短脉数——至数:脉搏的频率均匀度:脉动的节律脉形——脉宽:脉管的粗细紧张度:脉管的弛缓硬软程度脉势——脉力:脉搏的强弱流利度:脉来的通畅程度二、平脉平脉既正常脉象的特点1、胃:脉来从容、和缓、流利。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胃少为病”“无胃为死”2、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按指下之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

”3、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平脉的特征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脉数:不快不慢,一息4-5至,节律一致脉形: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脉势:应指有力,不滑不涩三、常见病脉脉象及临床意义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崔氏《脉诀》:“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诊宗三昧》:“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脉象要素】浅【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故脉浮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三秋得之应无恙,久病逢之确可惊”二者的区别:表证脉浮但有根;里虚脉浮而无根【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

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

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2、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濒湖脉学》“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脉诀刊误》“轻手于皮肤之间不可得,徐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

脉学中医脉学

脉学中医脉学

脉学中医脉学脉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医诊断的基础。

中医脉学主要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人的体质、病情及病因等信息,以辅助中医医师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脉搏是人体血液在动脉中所产生的搏动,也是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表现。

中医脉学认为,脉搏反映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12条主要经络,通过经络传输的气血在脉搏中流动,因此脉搏可以反映人体各个部位的状况。

中医脉学通过触诊脉搏,可以判断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力度、形态等特征,进而推断出病人的体质和病情。

例如,脉搏的频率过快可能表示病人有发热、心悸等病症,而脉搏的频率过慢可能表示病人有心脏病等疾病。

此外,中医脉学还可以根据脉搏的浮沉、缓急、滑数等特征,来推断病人的气血状况、阴阳平衡等情况。

中医脉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脉学的记载。

脉学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方法。

中医医师在诊断时,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脉搏特征,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脉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触诊脉搏,中医医师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体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脉学还可以预测病程和预后,帮助中医医师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和转归,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然而,中医脉学并非完全准确。

脉搏的触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人的情绪、体位、环境等,都可能对脉搏的特征产生影响。

此外,脉搏的触诊需要医师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很难准确判断脉搏的特征。

为了提高脉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现代医学技术借助仪器设备开展了脉搏的自动检测与分析,如心电图、脉搏波等。

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医脉学的不足,提高了脉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总的来说,中医脉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触诊脉搏,中医医师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濒湖脉学(原文与白话文)

濒湖脉学(原文与白话文)

濒湖脉学简介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

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

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

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

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

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史料记载《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有序云: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

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

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

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

脉诊之精髓中医典故中的脉学了解中医典故中的脉象诊断

脉诊之精髓中医典故中的脉学了解中医典故中的脉象诊断

脉诊之精髓中医典故中的脉学了解中医典故中的脉象诊断脉诊之精髓:中医典故中的脉学了解中国传统医学中,脉象诊断是一项重要的诊疗技术。

通过触诊脉搏来了解病情、辨识疾病,已经在中医典籍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典故中的脉学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脉诊的精髓。

1. 手足寒温脉象:《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学里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脉学领域的重要参考。

其中记载了很多关于脉象的描述和解读。

例如,在《伤寒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少阴病,脉微细者,手足厥冷,咽不利,按之心下坚,无寒热。

”这段典故揭示了脉象微细、手足厥冷等症状与少阴病的关系,为临床上判断病情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 脉象有力无力:《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是明代医家张介宾的著作,以病案为依据,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有一段典故描述了脉象有力无力与病情的关系:“脉见有力,证虽未愈 已嫡然。

脉见无力,证虽已愈 尚鲠然。

”这表明,脉象的有力或无力能够反映病情的好坏,有助于医师判断治疗效果。

3. 脉速脉缓:《景岳全书》《景岳全书》是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的医学巨著,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记载了一些有关脉速和脉缓的典故。

例如,在《景岳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脉得大象,意为多痰火也。

脉得迟浮清弦者,候多食滞也。

”这说明了脉速和脉缓与体内湿热、食滞等病理有关,为中医师对症施治提供了重要线索。

4. 脉象的诊察:《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脉学理论。

在《黄帝内经》中,讲述了诸多关于脉象的诊察方法。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记载:“其脉滑而长,气从中来者,阴也。

……脉有离其脉则躁,躁则病来。

”这段典故提示了识别阴阳、判断病情的脉象特征与方法。

综上所述,脉象诊断作为中医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研究中医典故中的脉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脉诊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脉学的总结

脉学的总结

脉学的总结脉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被称为“中医学之母”,对中医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脉学是一种以脉搏为基础的临床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量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理状态,以及诊断出具体的疾病。

对于学习脉学的医学生来说,需要对脉程、脉息、脉相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进行临床实践和深入研究。

脉学的历史传承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关于脉学的相关记载,至今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记录。

中国古代所谓“一闻二问三看四诊”,以脉诊占3项,可以看出其在古代医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脉学理论也日益得到深入挖掘和发展,其中尤以《景岳全书》、《医学源流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对脉学的研究贡献巨大。

在临床实践中,脉诊经常不被重视。

相较于现代化的诊断工具,如CT、MRI等,脉诊被认为过于主观,可信度不高,而被弃之不用。

然而,对于中医来说,脉诊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中医的治疗理念是以人为本,重在整体性的治疗,而不是针对单一的病症进行治疗。

因此,只有通过身体的信号来判断病人的病理状态,才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脉学诊断的基本原理是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量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理状态。

其中脉搏的形态几乎是反映了人体机能、脏腑功能、疾病病理变化、遗传、环境和地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表现。

除此之外,“三部九候”、“五行十二经脉”、“叶氏脉穴经络学说”等都是脉学的基本知识点。

不仅如此,对于脉诊来说,正确的诊断方法也非常重要,如果技术不到位,诊断就会存在误差,影响疾病的治疗。

目前,中医脉诊诊所已有广泛的应用,从而间接证明了脉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医师进行脉诊。

通过脉搏的形态、节律、力量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病理状态,对症施治,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正汉章氏脉学

正汉章氏脉学

正汉章氏脉学
正汉章氏脉学,是一种古代中医的脉学观点和理论,起源于中国汉代,由章渊所创,因而得名。

章氏脉学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脉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汉章氏脉学强调脉象的观察与诊断,认为脉象可以反映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疾病变化,从而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章氏脉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脉象分类:章氏脉学将脉象分为八个基本类型,包括长、短、缓、急、滑、沉、浮、细等。

2. 脉象的解读:章氏脉学通过观察脉象的速度、力度、变化等方面,解读脉搏所传递的信息,以确定病情和诊断疾病。

3. 脉象与疾病关系:章氏脉学认为不同的脉象与不同的疾病有关联,通过观察不同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病位以及治疗的方向。

4. 脉学的应用:章氏脉学提供了一种脉学诊断方法,可以用于判断疾病的类型、预测病情发展和指导治疗方案。

正汉章氏脉学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脉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中医脉学成为中医临床的重要组成部分。

脉学四言诀

脉学四言诀

脉学四言诀一:经脉与脉气脉乃血脉,气血之先。

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也,血之府也。

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

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动。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风箱,血如波澜。

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

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

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则。

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

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二:部位与诊法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救。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

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男子阳气偏盛,以左手脉搏稍大为顺。

女子阴血偏盛,以右手脉搏稍大为顺。

再与寸部,尺部相互比较,寸为阳,尺为阴,男子阳气盛,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

女子阴血偏盛,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

如果两者相反,便说明是有了病变。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以有九候,举按轻重。

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注:七诊:浮取能观察有无外感表证,中取能观察脾胃机能的变化,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

上指寸部,下指尺部,左指左手,右指右手。

诊脉时要上下比较,又要左右对照。

九候:即左右寸关尺部各浮中沉取。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

尺候于脐,下至跟踝。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

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注:凡属胸膈以上至于头的疾病,可以在寸部观察。

胸膈以下至脐上的在关部观察。

脐上至足在尺部观察。

左半身在左手观察,右半身在右手观察。

三:五脏平脉浮为心肺,沉为肾肝。

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

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长弦。

肾脉之沉,沉实而软。

脾胃脉来,总宜和缓。

命门元阳,两尺同断。

注:心脉的浮,浮中显得大而散,就是指尖稍微着力,脉体粗大,再着力,脉体阔大软散。

肺脉的浮,浮中显得涩而短,就是指头稍微着力,脉的搏动带有滞涩的感觉,再着力,显得有一种短促的感觉。

肝脉在沉中出现,不仅脉形显得较长,还具有张力较大的弦象。

中医脉学-2

中医脉学-2

中医脉学-2中医脉学-2二十一、散脉(一)脉学三字诀脉象歌散脉浮,真散漫,至不齐,勿重按。

主病歌散脉见,元气散,病危急,莫轻看,心中烦,或自汗,两尺散,魂应断。

分部主病歌左寸散,心气虚,常怔忡,汗淋漓;左关散,饮外溢,四肢肿,阴阳离;左尺散,雷火熄,急症逢,病属危;右寸散,肺气虚,自汗多,语言微;右关散,胻胕肿,不思食,水蠱证;右尺散,魂欲断,久病见,医必难。

(二)各论脉象散即涣散之意。

散脉之象为散大无边,浮取即有,不任重按,至数不齐,无一定规律。

如《濒湖脉学》中曰:“大而散,有表无里,涣漫不收,无统记,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

”《脉理求真》中曰:“散则举之散漫,按之无有,或如吹毛,或如散叶,或如悬壅,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然,来去不明,根蒂无有。

”《四诊抉微》中曰:“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又曰:“散脉者,举之浮散,按之则无,去来不明,漫无根蒂。

”《脉诀刊误》中曰:“是散漫无统记。

无拘束之义,指下见得来动,一二至中又至一至,更不曾来往整齐,或动来即动去,或来至多去至少,或去至多来至少,是觧散不收聚。

”陈修园曰:“浮而不聚不散,按之散而不聚,来去不明。

”《诊家正眼》中亦曰:“散脉散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之绝矣。

” 相类脉 (1)濡脉:浮而柔细,按之即无。

如《脉经》中曰:“濡软脉即软而浮细。

”唯散脉浮而散乱,不任重按,无根底,至数不齐,来去不分明,以此为别。

(2)虚脉:举按皆迟大而无力,似空非空。

如《四诊抉微》中曰:“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手寻按几不可见。

”《脉理求真》中曰:“虚脉……,不似……散脉之散漫无根,重按久按,绝不可得也。

”《四诊抉微》中曰:“散脉者……,不似虚脉之重按虽虚,而不至于散漫也。

” (3)芤脉:浮大中空而软,如按葱管。

如《四诊抉微》中曰:“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散脉浮大而散,举之散漫,按之全无,以此为别。

脉学归纳总结

脉学归纳总结

脉学归纳总结脉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观察与探测人体脉搏的方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理变化。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脉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

本文将对脉学的基本概念、分类与判断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脉学的基本概念脉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体脉搏的形态、变化规律以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脉学的基本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1. 脉搏:脉搏是指心脏收缩时由动脉传导出来的血液流动产生的一种搏动感觉。

2. 脉诊:脉诊是通过触摸人体的动脉来了解人体的脉搏,从而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3. 脉证:脉证是通过触诊脉搏后观察与患者的主诉、症状相结合,来判断疾病的根源和发展趋势。

4. 脉象:脉象是指人体脉搏的形态和特点,如快、慢、洪、细等。

二、脉学的分类根据传统中医学的理论,脉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三部脉学:即脉证、脉诊、脉搏三个方面的研究。

脉证主要研究人体脉搏与病症之间的关系,脉诊是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人体的脉搏情况,脉搏则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一种重要指标。

2. 望脉学:望脉学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唇色等来判断人体脉搏的变化和疾病发展趋势。

3. 听脉学:听脉学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心率等声音来了解脉搏的状况。

三、脉学的判断方法脉学的判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触诊脉搏的方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常用的判断方法有以下几种:1. 脉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般成年人的脉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脉率过快或过慢均不正常。

2. 脉象:脉象是指人体脉搏的形态和特点,包括脉搏的快慢、有力无力、洪细等。

通过触诊脉搏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人体脉搏的异常情况。

3. 脉度:脉度是指脉搏的力度和强弱,通过触诊脉搏的力度可以判断血液循环的情况以及人体脏腑功能的强弱。

4. 脉虚实:脉虚实是指脉搏的表现形态,脉实表示有热邪实状或气滞、痰浊等病邪阻于经络,脉虚表示有寒邪虚体或正气虚不足等情况。

中医脉学口诀

中医脉学口诀
中医脉学口诀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口诀:
1.三部九候,脉证合参这个口诀指的是脉学中的三部分,即脉象、脉候、脉证。每个部分又包含三个小节,合起来就是“三部九候”。在诊断中,要把脉象、脉候、脉证综合考虑,才能进行合理的治疗。
2.虚实寒热,病在脉中这个口诀指的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脉象。通过观察脉象的虚实、寒热等Biblioteka 点,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这些口诀都是中医脉学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脉诊和诊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脉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
3.面色脉象舌,三阳六腑藏这个口诀是中医诊断中的常用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象和舌苔等,可以了解身体的情况,判断疾病的位置和性质。
4.脉诊先看舌,寸口常常须比较这个口诀是指在脉诊时,应该先看舌苔和舌质,再进行脉诊。在脉诊中,常常需要对两侧的脉搏进行比较,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
5.三部六脉,各有主症这个口诀是指脉象的分类,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脉。每个脉象对应着不同的主要症状和疾病类型,需要在诊断中进行综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脉象还有许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几种脉象。中医临床治病,除了望、闻、问诊外,切脉也非常重要。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辨证时,脉象常常起决定作用。
触诊
触诊是医生用于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分辨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疼痛、喜按、柜按等,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2.四肢触诊:四肢欠温是阳虚的一种表现,四肢厥冷,是亡阳或热邪内闭,身发热而指尖独冷,可能是亡阳虚脱或热闭痉厥的先兆,手足心热是阴虚发热的一种表现,此外,四肢触诊还应注意检查四肢的瘫痪或强直。
3.胸部触诊:诊虚里,可辨疾病的轻重。虚里的跳动(即心尖搏动),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间,内藏心脏,为诸脉之本。凡按之应手,动而不紧,不缓不急,是宗气积于胸中,为无病之征。其动微而不显的,为宗气内虚。若动而应衣,为宗气外泄之象。若动甚仅是一时性的,不久即复原,则多见于惊恐或大醉后。正常情况下胖人跳动较弱,瘦人跳动较强,不表示病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小结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对病体的神色形态、舌质、舌苔、排泄物、分泌物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的变化;闻诊是听病人语声大小,呼吸粗细,咳嗽的轻重及闻某些气味,以了解病情;问诊是询问病人的自觉症状、病因、病情变化、诊治经过及既往史等情况,以了解病情;切诊是通过切脉、按肌肤、四肢手足、胸腹、俞穴等,以了解疾病的变化。
运用四诊时,要把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偏废。脉诊、舌诊虽是中医诊断的特殊方法,但不应把它神秘化,必须四诊合参,才能较全面掌握疾病的变化情况,从而为正确的诊治提出必要的依据。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 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按心下,即按胸骨以下的部分的软硬压痛与否,心下按之硬而痛的,是结胸,属实;按之濡软而不痛的,多是痞证,属虚。
4.腹部触诊:辨病变的部位、腹痛及症瘕积聚的性质。
病变在脘腹(中上腹)属胃、在两胁下(左右侧腹)属肝胆,在脐周围属胃或大小肠,在小腹属肝、膀胱或肾。
按压后疼痛减轻的(喜按),多属虚痛,按压后疼痛加剧的(拒按),多属实痛、热痛。
腹部有块物,按之软,甚至能散的,称之为瘕或聚,多属气滞,部位固定,按之较坚,不能消失的称为瘕积,多属瘀应的体表穴位出现反应,通过在经络俞穴上进行触诊,发现结节、条索状物、痛点或反应过敏点,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如肝炎病人在期门和肝俞穴有压痛;胆囊疾病的患者在胆俞穴有压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在足三里穴有压痛,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在阑尾穴(足三里下一寸)有明显压痛等等。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这样,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1.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皮肤按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肿,皮肤臃肿,按之应手而起者,为气肿,虚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