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理论.docx
风景园林概论 第五章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概述生态学(Ecology ) 源于希腊文oikos词根“oiko” + “logos”“住所”或“栖息地” 学问原意: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住所”或居住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Haeckel)初次给生态学创立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有机及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 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C. Troll (特罗尔)1939年最先提出“景观生态学” 一词的,目的是为协调统一生物学和地理学两个领域中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当时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学科,而是在综合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观点。
景观生态学中三个基本构成要素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Racherl Carson )出版著作《寂静的春天》1969年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问世,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产生了“设计尊重自然”,把风景园林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融合起来,开辟了生态化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时代,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
1.生物多样性理论2.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
3.互惠共生原理互惠共生又称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
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一些植物种类的分泌物对加一些植物和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角、白蜡与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种叫胡桃醒的物质,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其它如:丁香、洋槐、薄荷、月桂、稠李、风信子等都会分泌一些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的物质,在园林中的植物配植时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讲义
1.风景园林相关概念1.1园林1.1.1“园林”概念的历史变迁1.1.2“园林”的综合性1.2景观1.2.1“landscape”概念的历史变迁1.2.2“景观”概念的历史变迁1.3风景园林1.3.1“风景园林”的含义1.3.2“风景园林”的综合性1.4绿化1.4.1“绿化”概念的历史变迁1.5风景园林设计1.6风景园林规划1.7风景园林管理1.8园林和景观的关系1.9风景园林和景观的关系1.10园林和风景园林的关系1.11园林和绿化的关系1.10景观和绿化的关系1.13景观设计和景观规划的关系2.风景园林构成要素2.1地形2.1.1地形利用与改造顺应地形改造地形结合地形强化地形保留地形风水格局2.1.2地形造景地形造景作为艺术品地形造景与环境生态地形造景与哲学诉求2.3水体2.2.1水的形式与特性水的形式水的特性2.2.2水景的造景手法基底与背景空间的联系视觉的焦点2.2.3水景的生态途径2.2.4水景设计的原则因地制宜维护生态顾全管养保障安全崇尚科学2.4植物2.4.1植物的物理特性色彩形态质感2.4.2植物的功能作用调节气温增加湿度制造氧气滞尘减噪杀菌抗污蓄水保土2.4.3园林植物的种类树木草坪及地被花卉2.4.4种植设计的类型按植物类型分类按植物生境分类按空间环境分类2.4.5种植设计的形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2.4.6种植设计的方法2.5建筑2.6小品2.6.1小品的含义2.6.2小品的特点2.6.3小品的分类2.6.4小品的设计3.风景园林设计范畴4.风景园林设计理论4.1关于对象认知的理论4.1.1空间风景园林空间的含义风景园林空间的类型风景园林空间的限定风景园林空间的组合风景园林空间的体验4.1.2环境与行为对环境与行为关系的考察了望-庇护理论4.1.3可持续发展概念相关理论思想个案4.1.4系统理论系统的特点系统的原则生态系统风景园林知识系统。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及方法(2)
▲
Godron (1981,1986)在观察和比较各种不同景观的基础上,认为
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乎3种: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 质(matrix)。
▲
2.4.2景观生态学
▲
景观结构:具体生态系统或存在“元素”之间的关系——主要 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构形相关的能量、物 质、物种的分布。
▲ ▲
2.2规划边界: 范围界限以自然因素(流域)为依据,而不是依据行政界限。
▲ ▲
2.3规划途经: 数据收集、宏观定位、分区引导、要素控制
▲
2.4区域景观规划中的生态理念
▲
Ian McHarg( 伊恩 . 麦克哈格 ) 在《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1969)书中提出了划时代的综合性生态规划的思想,他认 为景观规划体系应基于“自然是一个自然过程,其对人类展现出使 用机会和限制两种价值”的理念。
▲
4.3.2广场设计:
▲ ▲
1)活动:政治宗教、商业、社交、休息娱乐、观光等。 2)形态空间围合:平面围合方式和高宽比
▲ ▲ ▲ ▲ ▲ ▲
空间尺度:亲密空间(Intimate Space) O~45cm
私人空间(Personal Space) 45cm ~1.2m 社交空间(Social Space) 公共空间(Public Space) 1.2m~3.6m 3.6m ~
▲ ▲
4.2.2联系理论(Linkage Theory) 联系理论强调在城市环境中的视觉和功能的联系,以及该环境中次
序的建立。这些联系可以用街道、人行通道、线状开放空间和其他连
接要素组成。该途径应用于城市设计是在于组织联系体系,或建立组 成空间次序结构的网络。和图底关系相比,联系理论强调城市的循环 图解,而不是城市的空间图解。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
伐殆尽,可在梅花从栽竹,在柳
树间栽桃树,在水边安置湖石, 做适当点缀修饰。桥上有亭,亭
下有水,水中有鱼,池边有柳,
柳旁植桃,墙边有竹,竹中有梅 的别墅庭院小景。
一. 风景园林的地形分析
1.园林用地类型
江湖沼泽地:江湖沼泽地造 园,可以采取保留原则,建 湿地公园。尽可能保护芦苇、 浮萍等自然植物,稍加建筑 成景观地、景观台、道路或
然状貌,树木多以自然栽植方式为主。 (掌 握)
三. 风景园林的类型
3.混合式园林
3.混合式园林:主要指规则式、自然式交错组合,全园没有或形不成控制全园的 主轴线和副轴线,只有全部景区、建筑以中轴对称布局,或全园没有明显的自然山
水骨架,形不成自然格局。一般情况下,多结合地形,在原地形平坦处,根据总体
二. 风景园林的地造景方法
1.风景园林周边环境分析
(3)周边环境分析:真山 前不宜堆假山,真水前不宜 砌鱼池。直线的建筑中,加 入曲径环绕,注意刚与柔, 直与曲的对比。 (4)道路交通因素:大道 宜直,园路宜曲,园林内部 形成各种景观道。
二. 风景园林的地造景方法
3.风景园林的视觉方式
(1)平视、俯视、仰视的观景方法
景方式。由于静止的水面能够
反射物体的形象而产生倒影, 镜面或光亮的反射性材料能映 射出相对空间的景物,所以, 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 感格外深远,有助于丰富自身 表象以及四周景色,构成绚丽 动人的景观。
二. 风景园林的地造景方法
3.风景园林的视觉方式
障景:是对一些不必要的干扰景观因素加以遮挡。 障景可用土山、植物、建筑等完成,障景使人进入大的风景区之前,使人有审美酝 酿阶段,使人有一个想象的空间,激起人们探索揽胜的兴趣,含蓄有韵味。 障景是古典园林艺术 的一个规律,就是 “一步一景、移步换 景”,最典型的应用 是苏州园林,采用布 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 到遮障、分割景物, 使人不能一览无余。
风景园林设计基础理论—风景园林构图艺术法则
五、节奏与韵律
节奏本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在音乐或诗词中按一定 的规律重复出现相近似的音韵即称为韵律。这原来属于时间艺术,拓展到空间艺 术或视觉艺术中,是指以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或有规律地变化时所产生的运动 感,像听音乐一样给人以视觉的愉悦,而且由时间变为空间不再是瞬息即逝,可 保留下来成为凝固的音乐、永恒的诗歌,令人长期品味欣赏。韵律的类型多种多 样,在园林中能创造优美的视觉效果。
在群体景物之中,有意识地强调一个视线构图中心,使其它部分与其取得对应关系, 能够在总体上获得均衡感。构图中心往往取几何重心 。在平面构图中,任何形体的重心 位置都和视觉的安定有紧密的关系。
图中大雪松在平面构图中处于三角形构图的中心位置,在立面构图中体量最大,使构图取得均衡。
三、均衡与稳定
均衡的创作方法:2.杠杆平衡法
上海的方塔园和东方明珠都利用水平面与建筑形成对比,凸显建筑的高耸。
二、对比与调和
对比—— 2.形体大小的对比
景物的大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形之下比较而来的。
蜘蛛雕塑在建筑的衬托下,并没有觉得特别高大,但是在人物的衬托下显得尤其巨大。
二、对比与调和
对比—— 3.色彩的对比
严格的色彩对比是指互补色的运用,在园林设计中,只要色彩配置鲜明,都可以叫色 彩的对比。 绿色的草坪上配置红色、黄色、紫色的郁金香,秋天的红叶在蓝天下分外红艳。
根据杠杆力矩的原理,使不同体量或种重量感的景物置于相对应的位置而取得 平衡感。如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与廊如亭相连,廊如亭虽体量巨大且为单体建筑,却 能与南湖岛的建筑群取得均衡。
三、均衡与稳定
均衡的创作方法: 3.惯性心理法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种习惯上的重心感。如一般认为右为主(重),左为辅 (轻),故鲜花戴在左胸较为均衡;人右手提物身体必向左倾,人向前跑手必向后摆。人 体活动一般在立体三角形中取得平衡,用于园林造景中就可以广泛地运用三角形构图, 是取得景观均衡的有效方法。
景观设计理论word版
什么是景观规划设计三元素?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
(P7)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一个景观规划设计的成败,归根到底,就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户外环境活动的需要,是否符合人类的户外行为需求。
考虑大众的思想、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群体优先,这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关于人的感官嗅觉通常在2~3m的距离内发生作用,而7m是开Party 聊天的合适距离,35m则是演讲的距离。
论述现代景观及其规划设计的特征。
带状景观空间1、带状空间景观包括那些景观类型?街道、滨水带、交通道路、视觉走廊及生态走廊等。
(P34)2、视觉走廊概念?是带状空间中组织丰富景物、景观标志的视觉通道。
(P35)3、生态走廊概念?是为野生动植物预留的一定宽度的带状通道。
带状空间中生态性好的适与旅游观光的自然景观较强的通廊。
(P35)4、景观观赏速度的概念?指景观视觉中速度与角度,随交通工具速度和人移动的速度对应能清晰辨认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的观赏与平时不同。
5、公园路(PARKWAY)的概念?是公园中的道路,是园林的骨架与脉络,联系各景点的纽带,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因素,有组织交通,引导游览,组织空间,构成景色、铺设水电管网等作用。
可分为主要园路、次要园路、游憩小路。
6、公园路(PARKWAY)与一般交通性道路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差别?交通性从属于游览性,不以捷径为准则,讲究迂回曲折,因地制宜,路面多做装饰,路线以景观为主。
7、公园路(PARKWAY)的选线要考虑那些因素?景观游览路线的组织;交通游憩的安排;主次分明;因地制宜;景区性质、地形、游人多寡引起的疏密要求8、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软质景观(自然);硬质景观(人工)、人文景观(人的活动)9、城市道路景观要达到那些景观效果?安全、生态、可识别、可观赏、舒适、便利10、作为城市“骨骼”的道路,它的景观规划在宏观上要与那些方面相协调?与城市规划的分区,道路统统布局相适应,其速度,性质,功能需符合城市规划。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设计理论]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艺术法则与造景手法:一、园林艺术法则: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6.起结开合,步移景异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10.胸有丘壑,统筹全局二、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1.主景与配景手法:2.对景与抑景手法3.分景与隔景手法4.夹景与框景手法5.透景与漏景手法6.配景与添景手法7.前景与背景手法8.层次与景深手法9.俯景与仰景手法10.引景与导景手法11.实景与虚景手法12.景点与点景手法13.内景与外景手法14.朦胧与烟景手法15.四时造景手法园林空间艺术布局:一、静态空间艺术构图1.静态空间艺术类型:按活动内容分:生活居住空间、游览观光空间、安静休息空间、体育活动空间等按地域特征分:山岳空间、台地空间、谷地空间、平地空间、按开朗程度分:开朗空间、半开朗空间、和锁闭空间等按构成要素分:绿色空间、建筑空间、山石空间、水域空间等2.静态空间艺术构图:1)风景界面和空间感:风景界面:局部空间与大环境的交接面空间感:以平地(或水面)和天空构成的空间特征,有旷达感山环树抱庙宇林立的复合空间,给人以山间仙境的神秘感2)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最宜视距:正常人的清晰视距为25-30cm,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视野为30-50m,能识别景物类型的视距最佳视域:垂直视角为130,水平视角160,最佳垂直视角小于30,水平视角小于45,即人们静观景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2倍,宽度的1.2倍。
3)三远视景:仰视高远:一般认为视景仰角分别大于45,60,80,90时,由于视线的消失程度可以产生高大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危严感。
俯视深远:居高临下,俯瞰大地。
一般视角小于45,30,10时,则分别产生深远、深渊、凌空感。
中视平远: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夹角视场,可向远方平视。
园林景观设计-第二章 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优秀文档
②多面性:园林中的同一自然景物,可以因人的主观意识和处境而向相互对
立的方向转化。 ③综合性:园林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其自然美常常表现在动、静结合中。 2、生活美 第一:保证环境卫生,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并消除一切臭气 第二:适于人们生活的小气候,使气温、温度、风的综合作用达到理想的要 求,冬季要防风,提高局部气温,夏季能保证通风,以使园林内部凉爽,还 应有一定的水面、空旷的草地及大面积的庇荫树林; 第三:避免噪音 第四:要有方便的交通、良好的治安和完善的服务设施 第五:有广阔的户外活动场地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地 第六:要有可挡烈日、避风雨、供休息、就餐和观赏相结合的建筑物。 3、艺术美 特征:①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用具体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②典型性: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③审美性:要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能引起人们的美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7)、园林色美彩的主音要内响容美:
一般为规则是图形和自然式图形两类。
2、借8用、天造象美型:借艺日术月雨美雪、:云用雾霞艺光等术天造象造型景。来表观某种精神、象征、礼仪、标志、纪念意 ③在审园义美 林性构,:图以要中有,及一从定平某的面种审上美看体价,值主形,要能体、引现线起在人园条们路的的美美线。感型,、如提树高木:审的图美林情缘腾趣线。和、模华纹的表图案、线标; 牌等。 9、旅游生活美: 强弱能造成景物、环境的明
园林色彩的构成,主要又山景色彩、水景色彩、动植物色彩
和建筑色彩构成。
4、比5例、与尺质度感:园美林绿:地是构 由园林物体的材料所 一般为表规现则是出图形来和。自然式图形两类。
园林布局中,常布置明朗的广场空地供人活动,布置幽暗的密林供游人散步休息。 园林美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 一般为规则是图形和自然式图形两类。 (5)明暗的对比:光线的 在园林构图中,从平面上看,主要体现在园路的线型、树木的林缘线和模纹的图案线; 虚线产生延续、跳动的感觉; 觉厚重,园林中,建筑是实的,植物是虚的。 园林的自然美有如下共性: 强弱能造成景物、环境的明 邻安排在一起,借两者的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
风景园林概论 第五章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概述生态学(Ecology ) 源于希腊文oikos词根“oiko” + “logos”“住所”或“栖息地” 学问原意: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住所”或居住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Haeckel)初次给生态学创立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有机及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 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C. Troll (特罗尔)1939年最先提出“景观生态学” 一词的,目的是为协调统一生物学和地理学两个领域中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当时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学科,而是在综合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观点。
景观生态学中三个基本构成要素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Racherl Carson )出版著作《寂静的春天》1969年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问世,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产生了“设计尊重自然”,把风景园林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融合起来,开辟了生态化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时代,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
1.生物多样性理论2.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
3.互惠共生原理互惠共生又称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
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一些植物种类的分泌物对加一些植物和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角、白蜡与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种叫胡桃醒的物质,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其它如:丁香、洋槐、薄荷、月桂、稠李、风信子等都会分泌一些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的物质,在园林中的植物配植时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讲义补充版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讲义补充版1.风景园林相关概念1.1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区域。
1.1.1“园林”概念的历史变迁园林有很多的外延概念:园林社区、园林街道、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等等。
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
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亚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
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
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1.1.2“园林”的综合性形式: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广场、街道、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内容:地形、地貌、水体、建筑、构筑物、道路、植物、动物。
选址:园林选址已不拘泥于名山大川、深宅大府,而广泛建置于街头、交通枢纽、住宅区、工业区以及大型建筑的屋顶。
用材:使用的材料从传统的建筑用材与植物扩展到了水体、灯光、音响等综合性的技术手段。
作用: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
)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
(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
)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1.2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具有审美艺术感觉的自然场地,包括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以及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
1.2.1“landscape”概念的历史变迁四大属性:空间属性(人居)时间属性(历史)经验属性(美学)生命属性(生态)1.2.2“景观”概念的历史变迁“景观”一词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希伯莱文本的《圣经》中,用于对圣城耶鲁撒冷总体美景(包括所罗门寺庙、城堡、宫殿在内)的描述。
园林景观设计.doc
园林设计百科名片简介“设”者,陈设,设置,筹划之意;“计”者,计谋,策略之意。
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
园林设计这门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它包含文学、艺术、生物、生态、工程、建筑等诸多领域,同时,又要求综合各学科的知识统一于园林艺术之中。
所以,园林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的一门学科。
园林设计课研究的内容,包括园林设计原理、园林设计布局、园林设计程序、园林设计图纸及说明书等。
本课程还包括综合性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景区、景点设计,以及其他园林绿地的设计等内容。
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
一方面,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园林要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园林又是社会的物质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的实景,所以,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
园林设计原则以高起点、高标准设计创超高品位的居家生活环境。
1、强调设计与服务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所希盼的掌声来自使用者的信任与满意。
2、设计的职责是创造特性,正如每个人都以其相貌、笔迹或说话方式上表现其各自独特个性一样,园林景观也是如此。
3、注重研究地域人文及自然特征,并作为景观形式或语言及内容创新的源泉。
4、环境和人的舒适感依赖于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平衡,人性化的需求带来景观的多元化和空间个性化的差异,但它们也不是完全孤立的,设计时尽可能地融入景观的总体次序,整合为一体。
园林设计八“忌”一、忌追求高档,豪华,远离自然,违背自然。
二、忌盲目模仿,照搬照抄,缺乏个性。
三、忌缺乏人文关怀,不顾人的需要。
四、忌只注重视觉上的宏伟,气派,高贵及堂皇的形式美,而不顾工程的投资及日后的管理成本。
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
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1)、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绿地规划的区别: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城市绿地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现代景观规划在景观环境建设前作的宏观的、长远的谋划和策划,表现形式分为图纸和文字概述。
(2)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城市绿化、风景园林的区别景观设计:在景观规划基础上对某一个景区、景点所作的具体设计,属于大比例的。
城市绿化:是城市园林在城市整体范围内的拓展,将城市作为对象,按照园林的手法进行绿化和美化,形成城市实体空间的组成部分,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融汇了自然和人文多个学科的内容,而现代园林的特点是以绿色植物系统为主,倡导生态设计。
在人居环境中再造自然,改善生态环境,起主导作用。
风景园林学科包括了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观景观三个层次包括在内。
(二)现代景观的特点(1)现代景观必须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形态。
(2)现代景观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3)现代景观受时间变化影响。
(4)现代景观受地区自然条件的制约性很强。
(三)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新建和需要改造的城镇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具体包括七类:(1)公园绿地(2)生产绿地(3)防护绿地(4)附属绿地(5)其他绿地(1)公园绿地一般城市都包含以下几种类型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
(2)生产绿地生产绿地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用地,是城市绿化的生产基地。
园林设计理念范文百度文库
一、园林设计理念有哪些园林设计理念一、园林设计“设”者,陈设、设置,筹划之意; 1、“计”者,计谋,策略之意。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
具体地讲: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经,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
园林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的一门学科。
园林发展的趋势:以生态学的原理和实践为依据,将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依赖自然——利用自然——破坏自然——保护自然——人工摹仿自然如何学好园林艺术理论和园林设计的创作方法1、首先要总结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国园林设计之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提高园林创作水平,为人类服务; 2、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成功的实践积累将反过来促进园林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提高艺术观、审美观,并借鉴姊妹艺术的成就,扩大视野,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动手、动脑;多看、多问,做到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二、园林设计的依据与原则(一)依据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遇。
一方面,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园林要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园林又是社会的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的实境,所以,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
1、科学依据任何园林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
2、社会需要园林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要反应社会的意识形态。
3、功能要求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设计理论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艺术法则与造景手法:一、园林艺术法则: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6.起结开合,步移景异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10.胸有丘壑,统筹全局二、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1.主景与配景手法:2.对景与抑景手法3.分景与隔景手法4.夹景与框景手法5.透景与漏景手法6.配景与添景手法7.前景与背景手法8.层次与景深手法9.俯景与仰景手法10.引景与导景手法11.实景与虚景手法12.景点与点景手法13.内景与外景手法14.朦胧与烟景手法15.四时造景手法园林空间艺术布局:一、静态空间艺术构图1.静态空间艺术类型:按活动内容分:生活居住空间、游览观光空间、安静休息空间、体育活动空间等按地域特征分:山岳空间、台地空间、谷地空间、平地空间、按开朗程度分:开朗空间、半开朗空间、和锁闭空间等按构成要素分:绿色空间、建筑空间、山石空间、水域空间等2.静态空间艺术构图:1)风景界面和空间感:风景界面:局部空间与大环境的交接面空间感:以平地(或水面)和天空构成的空间特征,有旷达感山环树抱庙宇林立的复合空间,给人以山间仙境的神秘感2)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最宜视距:正常人的清晰视距为25-30cm, 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视野为30-50m, 能识别景物类型的视距最佳视域:垂直视角为 130,水平视角们静观景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160,最佳垂直视角小于2 倍,宽度的 1.2 倍。
30,水平视角小于45,即人3)三远视景:仰视高远:一般认为视景仰角分别大于45,60,80,90 时,由于视线的消失程度可以产生高大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危严感。
俯视深远:居高临下,俯瞰大地。
一般视角小于45,30, 10 时,则分别产生深远、深渊、凌空感。
中视平远: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夹角视场,可向远方平视。
4)花坛设计的视角视距规律:(见图)5)静态空间尺度规律:(见图)二、动态序列的艺术布局:1.园林空间的展示程序:1)一般序列:一般简单的展示程序有所谓的两段式或三段式之分,所谓两段式就是从起景逐步过渡到高潮而结束。
三段式大体上分为:起景―― 高潮--结景三个段落。
2)循环序列: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需要,多数综合性园林或风景区采用了多向入口、循环道路系统,多景区景点划分,分散式游览线路的布局方法,以容纳成千上万游人的活动需求。
3)专类序列:以专类活动内容为主的专类园林有着他们各自的特点。
2.园林道路系统布局的序列类型:(见图)3.风景园林景观序列的创作手法:1.风景序列的主调、基调、配调和转调。
2.风景序列的起结开合3.风景序列的断续起伏4.园林植物景观序列的季相与色彩布局5.园林建筑群组的动态序列布局:(转自“园林学习网” /thread-47861-1-1.html)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这是由画论移植而来的。
意,可视为意志、意念或意境。
它强调在造园之前必不可少的意匠构思,也就是指导思想、造园意图。
然而这种意图是根拒园林的性质、地位而定的。
皇家园林必以皇恩浩荡、至高无上为主要意图;寺观园林当以超脱凡尘、普度众生为宗;私家园林有的想耀祖扬宗,有的想拙政清野,有的想升华、超脱,而多数为崇尚自然,自得其乐,乐在其中。
这就是《园冶》中兴造论所谓“ 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说,它表现了设计者的意图起决定作用。
意境指情景交融,意念升华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意因境存、境由意活这样一个辩证关系。
如淘渊明所代表的田园意境,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追求清淡隐逸生活的向往。
以仙山琼阁、一池三山为代表的神话意境,表明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对仙境超生的愿望。
在众多的山水园林中,景区、景点的题名,蕴藏着人们对生活的强烈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赤诚爱心。
如“食蔗居”位于承德避暑山庄松林沽山谷尽头,寓意蔗到尽头最甘甜、行至谷端景最佳。
以景带诗,以诗意造景,是意境创作常用的手法。
有、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就出自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诗。
另外以园名点题表现意境者,如“归田园”、“拙政园”、“颐和园”、“寄畅园”、“沧浪亭”等我国近、现代园林及风景区的景区景点,仍运用优美的题名,创造了瑰丽深奥的意境美,表达了近、现代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
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古今中外,凡造园林,必按地形、地势、地貌的实际情况,考虑园林的性质、规模,构思其艺术特征和园景结构。
只有合乎地形骨架的规律,才有构园得体的可能。
《园冶》相地篇说得好,无论方向及高低,只要“涉门成趣”即可“得景随形”,认为“园地唯山林最胜”,而城市地则“必向幽偏可筑”;旷野地带应“依呼平岗曲坞,叠陇乔林”。
造园多用偏幽山林,平岗山窟,丘陵多树等地,容易创造出曲折幽雅、丰富多彩的园林胜景,同时少占农田好地,这也符合当今园林选址的方针。
在如何构园得体方面,《园治》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约十亩之地,须开池者二,余七分之地,为垒士者四”,这种水、陆、山,三四三的用地比例,虽不可定格,但确有其参考价值。
园林布局首先要进行地形及竖向控制,只有山水相依,水陆比例合宜,才有可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
城乡风景园林应以绿化空间为主,绿化面积应占园林总面积的85 %以上,陆地建筑面积应控制在2%以下。
并应有必要的地形起伏,创造至高控制点,引进自然水体,从而达到山因水活的境地。
总之,只有相地构园,才能合宜得体,否则,“非其地而强为其地”,结果是“虽百般精巧,却终不相宜”。
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相地,可以取得正确的构园选址,然而在一块土地上,要想创造多种景观的协调关系,还要靠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和随机应变的手法,进行合理布局,这是中国造园艺术的又一特点,也是中国画论中经营位置原则之一。
画论中有“布局须先相势”,布局要以“取势为主”。
《园冶》中也多处提到“景到随机”、“得景随形 ?,等原则,不外乎是要根据环境形势的具体情况,因山就势,因高就低,随机应变,园地制宜地创造园林景观,即所谓“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这样才能达到“景以境出”的效果。
有人说,中国园林有法而无式,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其实,有法而不拘泥,有式而不定格,才是艺术手法的高超之处,才能随机取势而创造出多方景胜。
在现代风景园林的建设中,这种对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和顺应意识及对园林景观创作的灵活性,仍是实用的。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风景园林既然是一个有限空间,就免不了有其局限性,但是具有酷爱自然传统的中国造园家,从来没有就范于现有空间的局限,用巧妙的“因借”手法,使有限的园林空间,插上了无限风光的翅膀。
“因”者,是就地审势的意思,“借”者,景不限内外,所谓“晴峦耸秀,钳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盯瞳,尽力烟景”,这种因地、因时借景的作法,大大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
像北京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宝塔,无锡寄畅园仰借龙光塔,苏州拙政园屏借北寺塔,南京玄武湖公园遥借钟山。
古典园林的“无心画 ,尺户窗”的内借外,此借彼,山借云海,水借蓝天,东借朝阳,西借余辉,秋借红叶,冬借残雪,镜借背景,墙借疏影,松借坚毅,竹借高节,借声借色,借情借意,借天借地,借远借近,这真是放眼环宇,博大胸怀的表现。
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汇集所有的外围环境的风景信息,拿来为我所用,取得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一个包罗万象的园林空间,怎样向游人展示她的风采呢?东西方造园艺术似乎各具特色。
西方园林以开朗明快,宽阔通达,一目了然为其偏好;而中国园林却以含蓄有致,曲径通幽,逐渐展示,引人入胜为特色。
尽管现代园林有综合并用的趋势,然而作为造园艺术的精华,两者都有保留发扬的价值。
究竟如何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呢?中国文学及画论给了很好的借鉴,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等,这些都符合东方的审美心理与规律。
在儒家学说的长期影响下,塑造了中国人含蓄理义的习俗。
清除封建礼教的糟粕,保留理性的精神美德,中国文学、绘画艺术起到了引路的作用。
表现在园林布局上就是先藏后露,引人渐入佳境的作法。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欲扬先抑的范例,遇洞探幽,豁然开朗,偶入世外桃园,给人无限的向往。
如在造园时,运用影壁、假山水景等作为人口屏障;利用绿化树丛作隔景;创造地形变化来组织空间的渐进发展;利用道路系统的曲折引进,园林景物的依次出现,利用虚实院墙的隔而不断,利用园中园,景中景的形式等等,都可以创造引人入胜的效果。
它无形中拉长了游览路线,增加了空间层次,给人们带来柳暗花明、绝路逢生的无穷情趣。
6.起结开合,步移景移如果说,欲扬先抑给人们带来层次感,起结开合则给人们以韵律感。
写文章、绘画有起有结,有开有合,有放有收,有疏有密,有轻有重,有虚有实。
造园又何常不是这样呢? 人们如果在一条等宽的胡同里绕行,尽管曲折渐进,层次深远,却贫乏无味,游兴大消。
节奏与韵律感,是人类生理活动的产物,表现在园林艺术上,就是创造不同大小类型的空间,通过人们在行进中的视点、视线、视距、视野、视角等反复变化,产生审美心理的变迁,通过移步换景的处理,增加引人入胜的吸引力。
风景园林是一个流动的游赏空间,善于在流动中造景,也是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
无论是登临泰山,还是游览长江,沿途空间处处都有宽窄、急缓、闭敞、明暗、远近之别,使人们领略到大自然交响乐般的呼吸脉搏。
以此为借鉴,园林同样可以创造这种效果。
现代综合性园林有着广阔的天地,丰富的内容,多方面的出入口,多种序列交叉游程,所以不能有起结开合的固定程序,但是,因地制宜、因景设施的景区布局、景点设置和功能分区还是必要的。
就在这种布局中,我们可以效仿古典园林的收放原则,创造步移景异的效果。
比如景区的大小,景点的聚散,绿化草坪植树的疏密,自然水体流动空间的收与放,园路路面的自由宽窄,风景林木的郁闭与稀疏,园林建筑的虚与实等等,这种多领域的开合反复变化,必然会带来游人心理起伏的律动感,达到步移景异、渐人佳境的效果。
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前面提到的因借是利用外景来扩大空间的作法。
小中见大,则是调动景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造成错觉和联想,达到扩大空间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效果。
这多用于较小的园林空间。
利用形式美法则中的对比手法,以小寓大,以少胜多,是中国画的惯用技法。
李渔主张“一卷代山,一勺代水”。
《园冶》要求做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动江流天地外 ?之情,合 , 山色有无中 ?之旬”。
撮山要“溪径盘且长,蜂峦秀丽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
在不大的园林空间内,不是抄袭自然,而是取其精华部位再现组合,创造峰峦岩洞,谷涧飞瀑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