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
农产品流通是国民经济的一块黑暗大陆,农产品能否有效流通关系到农户、中间商和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切身利益。对近期国内关于农产品流通机制、流通成本与效率、流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指出未来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标签:农产品流通;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
1引言
广义的农产品流通包含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运输、包装、储存、销售等方面,是农产品实现价值增值的复杂过程。农产品流通直接关系到农户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进而影响着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和流通产业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均有提到了农产品流通问题。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食品安全等问题的频发,显示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的薄弱。农产品流通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国内近期关于农产品流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2研究述评
国外关于农产品流通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1901年美国学者John. F. Growell 就开始关注农产品的配送问题,并在《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论述了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影响因素。1932年美国市场营销研究的先驱L. D. H. Weld和F. E. Clark在二人合著的《农产品市场营销》(Marke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一书中对农产品营销的运输、存储、标准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更是引起国外学者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重视。国外关于农产品流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供应链(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农产品营销(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ing)、农产品物流(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等方面。而国内关于农产品流通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上世纪90年代起才开始把供应链理论和物流理论引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随着农产品流通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加入研究阵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2.1农产品流通机制问题
农产品流通机制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流通主体之间利益分配机制和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机制两方面。关于利益分配机制,学者们利用模式分析、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方法展开研究:赵晓飞(2009)、刘娟红(2009)和李圣军(2010)都认为高效的农产品流通需要合理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作支撑,并分别构建了利益分配模型;郭丽华(2006)和王微微(2009)分别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上下游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和粮食收购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认为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个体和整体效益最大化都有极大意义;张瑜(2010)和肖艳丽(2012)分别运用
Shapley值法,构建了流通主体之间合理、均衡的利益分配机制。
关于供应链协调机制:肖勇波(2008)分析了商务模式下需要远距离运输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成本分担机制;但斌(2008)认为在考虑价值损耗的情况下,集中式决策不能使供应链达到协调;张春勋(2009)发现正式固定价格契约相较广义纳什谈判解更具普适性;郑田甜(2008)提出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农产品供应链效率的重要原因,认为期权契约可以促进企业为农业合作社提供真实信息。
2.2农产品流通成本与效率
对农产品流通成本与效率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对流通成本与效率的理论和概念阐述:王呈芳(2009)从理论上对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指出农产品流通成本不仅包含农产品运输、配送、装卸、储存等费用,还应包含农产品流通造成的信息、管理等费用;陈方雨(2013)在阐述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基础上又对农产品流通成本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二是分析具体的流通渠道下的流通成本和效率,包括同一种流通渠道中不同流通环节的成本和效率评价,也包括同一种产品在不同流通渠道下的流通成本和效率。孙侠(2008)以大连市的蔬菜为例,分别分析了本地产蔬菜和外地产蔬菜在采购、运输、批发和零售四个环节的成本构成和利润分配;杨志宏(2011)以超市里的蔬菜为例,通过沈阳蔬菜市场的实地调研,对比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的发生费用,给出完善农产品超市流通渠道的建议;施晟(2012)通过对西兰花农户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绩效和剩余分配;杨宜苗(2011)通过对流通主体的调研和访谈资料,分析了葡萄在不同流通渠道下的流通费用和流通效率;顾欢欢(2012)和李秋萍(2013)分别利用随机前沿模型和DEA-BCC模型分析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技术效率和流通效率。
三是分析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郭娜(2013)认为超市蔬菜经营规模偏小是导致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张闯(2009)把关系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维度,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交易关系水平下农产品交易的绩效,发现交易关系越紧密,农产品交易成本越低,绩效水平越高。沈培玲(2011)从农户交易行为视角出发论证了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机车设施、交易关系、组织化程度、网络程度等。
2.3农产品流通模式
关于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对国外流通模式的经验介绍:原平红(2009)介绍了日本农产品流通的独特模式——直卖所;李新剑(2013)介绍了日本和美国农超对接模式下的供应链合作关系;陈静俊(2013)分析了北美、日本、法国等国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的特点和优势。这些研究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模式构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是分析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有模式和问题。徐丽艳(2010)分析了我国现有的四种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优缺点,并对建立新型模式展开探讨;罗芳琴(2010)以我国的南方地区为目标,调查了南方的几种农产品流通模式,并分析了水果、鲜肉、鸡蛋等主要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适合南方地区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三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农产品流通的模式创新进行研究。李强(2008)提出农产品直采模式,通过简化供应链的方式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王勇(2009)提出以协议为基础,构建以批发市场、连锁集团为中心的新型流通模式;熊湘辉(2006)、王兆红(2007)则主张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变革交易方式,来发展农产品流通模式。
2.4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问题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李连英(2012)和孟雷(2013)分别阐述了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内涵和相关概念,并指出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给出对策和建议。涂洪波(2013)对比了美日法等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关键指标,提出我国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建议。贺峰(2006)利用物流学理论,系统的构建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为我国农产品物流整合和供应链优化提供理论支撑。胡铭(2012)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提出以第三方物流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构建。赵晓飞(2012)对现代农产品供应链MASC的构建展开研究,分别对农产品生产平台、信息平台、机制平台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也有学者从定量和实证的角度对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水平进行测评。宋则(2003)和涂洪波(2012)分别通过专家调查法,设计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建议。王伟新(2013)利用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证明我国农产品流通整体现代化水平不高。
3总结与展望
综观国内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关于农产品流通的研究范畴较国外更广,更具社会性。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较为分散,相关流通主体仍在发展培育中,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相对滞后,面对更多的是农产品流通中难卖问题和城市有效供给问题,因此国内学者更关注农产品的流通模式和流通效率。目前国内关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
3.1深入细化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范畴
概念和范畴界定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目前国内关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特别是关于农产品流通模式与农产品物流模式和供应链模式的区分。应该进一步细化相关研究范畴,多角度展开探讨,针对流通体制、组织构建、主体运作、模式优化等深入展开分析。关于农产品流通成本与流通绩效的分析,还应多结合当地的具体实例,运用数据和实